治疗类风湿症的外敷膏药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类风湿症的外用药物,特别是治疗类风湿症的外敷膏药。
类风湿病在祖国医学中属“痹症”范畴,其临床表现与《金匮要略》中对“历节病”所述一致。现代医学研究认知:类风湿病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关节各部分均可受到侵犯,特别以小关节最易受累部位。本病的早期或急性期,发病关节呈红、肿、热、痛和运动障碍,发病的晚期,则往往造成关节强直或畸形。由于类风湿病的病程长,难以根治,故中西医均列为难治病种之一。本病较为常见,据国外统计,其发病为0.25%,国内专家报道,我国约有2000万人患有此病,对人们的健康影响甚大。目前,西医对本病尚无特效疗法,由于对其发病原理尚未完全阐明,故治疗手段以缓解症状为主,多采用水杨酸制剂及激素等。但上述药物副作用大,疗效不巩固。中医治疗本病,虽有汤剂处方,但因人而异、疗效差异很大且服用效果亦不显著。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祖传秘方基础上加以研究创新的使用方便、疗效显著的治疗类风湿症的外敷膏药,为患者服务。
本发明所提供的治疗类风湿症的外敷膏药其药物组合物之组份包括大黄、黄柏、黄岑、地骨皮、毛莉花、玲羊角及麻油。
其中所述的药物组合物之组份配比为:
组份 配比(按重量份数表示)份
大黄 1-3;
黄柏 2-3;
黄岑 2-5;
地骨皮 4-7;
毛莉花 4-7;
玲羊角 4-7 ;
麻油 34-64。
其中所述的药物组合物之优选组份配比为:
组份 配比(按重量份数表示)份
大黄 2;
黄柏 2;
黄岑 3;
地骨皮 6;
毛莉花 5;
玲羊角 5;
麻油 44。
本发明所涉及的治疗类风湿症的外敷膏药之制备工艺为:将大黄、黄柏、黄岑、地骨皮、毛莉花、玲羊角分别筛去异物、清除杂质,计量混合,研成细粉,调入配量麻油调合均匀后加热敷制成膏,冷却分装或涂布于布贴上。
所述的麻油也可以是常用的植物油,上述制成的半成品膏剂可以按照常规的膏药制备工艺,制成外用膏药剂型,也可以在制成的膏药上再涂放少量加入麻油熬制膏药之前得到的混合药粉,或者将所述混合药粉与熬制的膏药混合制成外用膏药。
本发明针对类风湿病为正气内虚所致,发病与患病脏腑经络、气血营卫虚弱,以及外受风寒,湿热之邪有关。故而认为以清热解毒、消炎利湿、活血祛风、解疼止痛消肿为治疗原则,作为内病外治依据,配制成本发明之外用膏药。
本发明之治疗类风湿症的外敷膏药具有较为显著地临床治疗效果,已临床用于类风湿患者万余例,因药性平和,解决了西医药中激素成份,带来副作用的反应,消除其负面影响的功效,较汤剂方便、适用性强,安全可靠,患者易于接受,故认为本药有进一步的推广使用良好前景。据发明人对已有资料完整地类风湿病患者163例进行了统计结果为:用药2个疗程后的疗效,总有效率达92.1%,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此外,使用本药后疗效巩固,半年巩固率为94.4%,一年巩固率为77.8%,显示了治疗类风湿病的优越性。
一般临床资料:
多年探索,研制出该中药内病外治的膏剂,对类风湿病有异常满意的疗效,经临床163例统计,总有效达到92.1%,受到了广大患者的好评。
兹将临床研究情况载录如下:
一、一般临床资料
1、统计的163例类风湿患者,系为1995年1月至1997年12月叁年期间,经本发明之膏药人治疗,且资料完整的住院及门诊病人。163例类风湿病人,均严格按照1988年全国中西医结合类风湿病学会修订标准,进行判断,在确诊时,又参照1987年美国类风湿制订的标准进行诊断。
163例类风湿病人中,男59人,女104人,患者年龄:20岁以下9人,20-30岁33人,30-40岁37人,40-50岁61人,50岁以上者21人,患者年龄以中年居多,病程最短者2个月,最长者20年,全部病例均有关节疼痛、红肿、肿胀及活动障碍,有30%的病人曾用过激素药、用药长达10年之久。
按疾病程度分期;
早期:(大多数关节肿痛及活动受限,限X光检查仅见软组织及骨质疏松)26人;
中期:(部分受累关节红肿活动明显受限X光检查可见关节间隙变窄)98人;
晚期:(多数关节严重畸形或僵直,活动困难X光检查可见关节严重破坏)39人;
以上统计可见,本组病人以中、晚期占绝大多数(84.3%),而早期患者仅占15.7%。
按中医辩证分类:163例中:
风湿型72人,湿寒型37人,寒热交杂型54人。
由以上分型可知,本组病人以风热型最多,占44%,寒热交杂型次之,占33%,湿热型较少,占23%。
2、用法及用量:
对一般类风湿病人,每天一次外敷即24小时换1次,连敷7天,7天后每2天敷一次半个月停敷、孕妇忌敷。
以7天为一疗程,用药2个疗程后统计治疗效果。
二、治疗结果及疗效分析
1、疗效判断标准:
本组163例类风湿病人的疗效,均参照1988年“全国中西结合类风湿疾病学会修订标准”进行统计:
(1)临床治愈:症状全部消失,功能活动正常,主要检验指标正常;
(2)显效:全部症状消炎或主要症状消除或明显进步,能参加正常工作, 检验指标基本正常。
(3)好转:主要症状消失,主要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或明显进步,生活不能自理变为基本可以自理,化验指标无明显变化。
(4)无效:各种症状及化验指标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2、疗效统计及分析:
(1)治疗结果:按照上述治疗方法,类风湿患者用外敷“该膏药经二个疗程(14)天后,163例中,临床治疗82例(25.1%),显效63例(38.6%)好转46例(28.4%),无效13例(7.9%),总有效率为92.1%。
从下表统计资料可知,本发明之膏药对早期类风显患者效果最好,26例全部达到临床治愈标准、中期类风湿患者有效率为94.8%,晚期类风湿患者有效率为79.5%,以下统计结果提示,本病早期治疗效果最佳。
(2)按照疾病程度疗效统计:详见下表 疗效分期 临床治愈 显 效 好 转 无 效 小计 早 期 14 8 4 0 26 中 期 21 43 29 5 98 晚 期 6 12 13 8 39 总 计41(25.1%)63(38.6%)46(28.4%) 13(7.9%) 163
此外,发明人在临床中发现,多数类风湿病患者急性期用药,可迅速使肿痛症状改善,部分经中西医治疗多年不愈者,外敷仅一个疗程、即可缓解症状,消除炎症,但此病人未详细统计。
(3)远期疗效观察,类风湿病经治疗后病情难以巩固,此一现象已被公认,为了严格考察治疗效果,发明人对108例治疗后的病人进行了一年以内的随访,结果如下表: 结果时间 疗效巩固 疗效基本巩固 病情反复 小 计治疗后半年 14 8 4 26治疗后一年 21 43 29 98由以上随访资料可知,用本药治疗后108例中有102例在半年内,疗效巩固或基本巩固,半年巩固率达94.4%。108例中一年内有84例疗效巩固或基本巩固,一年巩固率为77.8%,随访结果证实,用本药后,疗效巩固率是比较满意的。
本发明之治疗类风湿症的外敷膏药将通过实施例做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这种治疗类风湿症的外敷膏药,按组分配比(按重量份数计):大黄1份、黄柏2份、黄岑2份、地骨皮4份、毛莉花4份、玲羊角4份、麻油34份。
其制备工艺为:将上述经筛去异物、清除杂质后净化的各药,经计量混合后,研制成250目细粉末,用麻油调匀后加热熬制成膏体,冷却后分装或涂布于布贴上。
实施例2:
其组成的另一种组份配比(按重量份数计)为:大黄3份、黄柏3份、黄岑5份、地骨皮7份、毛莉花7份、玲羊角7份、麻油(或香油)64份。
其制备工艺为:将上述各组份药物经筛去异物、清除杂质后净化,经计量混合、研制成300目细粉末,用配量麻油(或者香油)调匀后加热熬制成膏体,冷却后分装或涂布于布贴上。
实施例3:
该种治疗类风湿症的外敷膏药之优选组份配比为:大黄2份、黄柏2份、黄岑2份、地骨皮5份、毛莉花5份、玲羊角5份、麻油44份。
其制备工艺同样是:将大黄、黄柏、黄岑、地骨皮、毛莉花、玲羊角分别筛去异物、清除杂质,经计量混合再研成300目细粉,调入配量麻油并调合均匀,然后加热熬制成膏体,最后经冷却分装于不同容量之药盒中或者按剂量涂布于布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