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直握全能拍.pdf

上传人:r5 文档编号:483602 上传时间:2018-02-18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582.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6120248.3

申请日:

1996.10.25

公开号:

CN1186707A

公开日:

1998.07.08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公开

IPC分类号:

A63B59/04

主分类号:

A63B59/04

申请人:

陈浩;

发明人:

林恒曙; 陈浩

地址:

325800浙江省苍南县邮电局宿舍新楼301郑书喜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能够提高击球能力的乒乓球拍,它是在传统直握打法的基础上,寻求直握打法与横握打法的平衡点,直握正手与反手的平衡点,把握把虎口展大,使拍手关系更加和谐协调。该拍去除直把柄,重造斜把柄,并在把柄根部长一个三角形。由斜把柄和柄根三角形共同构成握口宽限。手持此拍能产生新的打法,其特点是改反手正面接球为反面接球,从而实现两面进攻,其性能显著优于原直拍,又比目前处于主导地位的横拍更先进。

权利要求书

1: 直握全能拍=改直把柄为斜把柄+把柄根部长三角,即1=1+1。
2: 具体是在球拍近区除去直把柄,改为斜把柄,斜把柄向球拍正面的 左方倾斜,它的中线经球拍中线的特定点与球拍中线成锐角,把柄长7.5公 分。
3: 在斜把柄的异侧长一个三角形,此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其底线6.5 公分与球拍紧密相连,远离把柄根部的腰线修成马鞍形,最大弧深点0.8公 分。突出的尖角切去1.7公分后,修成圆滑的流线形。
4: 直握全能拍一系列10类型,每型有所侧重,主要区别在握口宽限。 1、2、3、4号为普通型,一般适于1.6米至1.75米运动员使用;5、6、7号为 加强型,适于1.75米以上运动员使用;8、9、10号为少年儿童专用型,8号 适于12-14岁少年使用,9号适于10-12岁儿童使用,10号适于6-9岁儿童使用。
5: 直握全能拍各种型号技术要素 6.球拍两面贴胶皮,正面反胶,反面正胶。也保留两面正胶或两面反 胶的贴法。 7.斜柄与三角形的作用,斜把柄:①是限点;②是握点;③又是力点。 三角形:①是支点;②又是牢点;③也是握点。 8.直握全能方法=改反手正面动作为反面动作+球拍创新(直握全能 拍)亦即1=1+1 9.击球的特点:①正反手击球基本对称;②击出的球是上旋球;③全 方位进攻(包括高中低空,左中右路,近中远台)。 10,握拍法虎口贴在把柄底部的凹陷处,中指充当老二角色,始终处 于紧张状态,食指甘当“第三媳妇”,具体为母、中指用力夹着球拍,食指 自然放松抵住三角凹陷处一侧(正手位背侧),无名及小指屈曲成团呈凌空 状态。运拍时食指稳住球拍,母中指发力时,食指自然收紧勾护住球拍,不 使球拍被甩出。
6: 5 公分与球拍紧密相连,远离把柄根部的腰线修成马鞍形,最大弧深点0.8公 分。突出的尖角切去1.7公分后,修成圆滑的流线形。 4.直握全能拍一系列10类型,每型有所侧重,主要区别在握口宽限。 1、2、3、4号为普通型,一般适于1.6米至1.75米运动员使用;5、6、7号为 加强型,适于1.75米以上运动员使用;8、9、10号为少年儿童专用型,8号 适于12-14岁少年使用,9号适于10-12岁儿童使用,10号适于6-9岁儿童使用。 5.直握全能拍各种型号技术要素 6.球拍两面贴胶皮,正面反胶,反面正胶。也保留两面正胶或两面反 胶的贴法。 7.斜柄与三角形的作用,斜把柄:①是限点;②是握点;③又是力点。 三角形:①是支点;②又是牢点;③也是握点。 8.直握全能方法=改反手正面动作为反面动作+球拍创新(直握全能 拍)亦即1=1+1 9.击球的特点:①正反手击球基本对称;②击出的球是上旋球;③全 方位进攻(包括高中低空,左中右路,近中远台)。 10,握拍法虎口贴在把柄底部的凹陷处,中指充当老二角色,始终处 于紧张状态,食指甘当“第三媳妇”,具体为母、中指用力夹着球拍,食指 自然放松抵住三角凹陷处一侧(正手位背侧),无名及小指屈曲成团呈凌空 状态。运拍时食指稳住球拍,母中指发力时,食指自然收紧勾护住球拍,不 使球拍被甩出。
7: 5公 分。 3.在斜把柄的异侧长一个三角形,此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其底线6.5 公分与球拍紧密相连,远离把柄根部的腰线修成马鞍形,最大弧深点0.8公 分。突出的尖角切去1.7公分后,修成圆滑的流线形。 4.直握全能拍一系列10类型,每型有所侧重,主要区别在握口宽限。 1、2、3、4号为普通型,一般适于1.6米至1.75米运动员使用;5、6、7号为 加强型,适于1.75米以上运动员使用;8、9、10号为少年儿童专用型,8号 适于12-14岁少年使用,9号适于10-12岁儿童使用,10号适于6-9岁儿童使用。 5.直握全能拍各种型号技术要素 6.球拍两面贴胶皮,正面反胶,反面正胶。也保留两面正胶或两面反 胶的贴法。 7.斜柄与三角形的作用,斜把柄:①是限点;②是握点;③又是力点。 三角形:①是支点;②又是牢点;③也是握点。
8: 直握全能方法=改反手正面动作为反面动作+球拍创新(直握全能 拍)亦即1=1+1
9: 击球的特点:①正反手击球基本对称;②击出的球是上旋球;③全 方位进攻(包括高中低空,左中右路,近中远台)。 10,握拍法虎口贴在把柄底部的凹陷处,中指充当老二角色,始终处 于紧张状态,食指甘当“第三媳妇”,具体为母、中指用力夹着球拍,食指 自然放松抵住三角凹陷处一侧(正手位背侧),无名及小指屈曲成团呈凌空 状态。运拍时食指稳住球拍,母中指发力时,食指自然收紧勾护住球拍,不 使球拍被甩出。

说明书


乒乓球直握全能拍

    本发明涉及一种乒乓球拍,尤其涉及球拍的形状。直握全能拍是乒乓球项目的击球器具,属于体育器材制造。

    目前公知的乒乓球拍是如巴掌大椭圆的东西加上直把柄做成的,再看看国际上的比赛也都是拿着一个样子的拍子,但仔细观察,发现横握打法与直握打法所用的拍子貌似一样,实有区别,还有打削球的拍子也是特具样子的,近几年还发现南朝鲜选手所用的拍子与众不同。一种打法需要一种拍子,一种拍子决定了一种打法,现在世界上处于主导潮流的欧洲打法用的是横握球拍,它的先进性表现在全方位进攻,可以称它为横拍全能打法(含凶狠派),这种打法崛起于70年代,成熟于80年代,此前在60年代的时候,日本直拍弧圈球有过辉煌的历史,到60年代我国的直拍快攻称雄乒坛,欧洲的瑞典吸收了中国快攻和日本的孤圈球技术,发展成为横拍全能打法,在第40、41、42届世兵赛上打败了以江加良为代表地我国直拍,接连三届夺得团体冠军,中国队与之相比黯然失色,从此我国直拍一蹶不振,被冷落为是过时的、落后的打法,作为世界乒坛两大流派之一的直拍,难道就此消沉吗?我国对直拍怀有特殊的感情,若干年来,在苦苦思索着,寻觅传统直握打法的突破性技术,但是收效不够明显。

    直拍打法能不能东山再起呢?我国的直握打法如借鉴横拍的长处是可以改造成新的打法的,我把这种打法称为直握全能打法,相信下面的比较表能开拓我们的眼界。    横    拍技术分相当于    直    拍技术分  传统横拍  (削球或攻球打法)    8  ——    ——  传  统  直  拍  (左推右攻打法)    8  横  拍  技  巧  (削、攻结合打法)    9  ——      ——  直  拍  技  巧  (反手大杂烩)    9  横拍全能打法    10  ——    ——  直拍全能打法    10以上表达的思想是:

    (1)横拍的三种打法比较容易肯定,按理推定,横拍有几种打法直拍也会有几种相应的打法,那么,当今乒坛可期望有六种打法,其中一种刚诞生,另一种尚未诞生;如果把当今最先进的横拍打法肯定为技术分值10分,其他大致可以划分为传统横拍与传统直拍是同价的,值8分,那么谁强呢?直拍强。横拍技巧与直拍技巧也是同价的,值9分,谁强呢?直拍强。横拍全能与直拍全能又是同价的,值10分,谁强呢?也是直拍强。

    (2)横拍三种打法产生的先后,依次是:a、传统横拍;b、全能横拍;c、技巧横拍。从技术分上看,不是由低顺序渐进,而是8-10-9,而直拍呢?由于直拍全能可企而不可及,因此它的技术走向与上不同。

    (3)横拍技术本不是中国货,但中国人学会后,技术进步非常接近于欧洲人,而横拍技巧发展到今天的模样,简直是亚洲人的专利技术。

    (4)中国人研究了欧洲项目,这是顺应潮流,但自身的直拍技术被特大的拦路虎拦着了,直致落后挨打,其实直拍具有极大的潜在力,仅仅在相当时期内不被人们所认识而已。

    (5)横拍全能是现有技术的最高水准,中国人在苦思对付它的办法,至今还没有找到最有效的、足以与它抗衡的“公开技术”,以丁松为代表的横拍技巧和以刘国良为代表的直拍技巧,是十分可贵的,但随着时日的推移,会逐步被对方认识与适应。

    (6)欧洲横拍目前遭受我国三种打法(横拍全能、横拍技巧、直拍技巧)的冲击,真可谓三英战吕布,横拍技巧与直拍技巧虽然技术分上比其略低,但我们在暗处,而它在明处,我们的生命力在于“新”,所以还能保持一定时日与其纠缠不清。

    (7)直拍全能打法,它的生命力在于自身流畅好打,打出的球质量高,它技术分还应在横拍之上,可以预见,它是乒坛最先进的打法,乒坛更快、更高、更强是直拍,直拍的当年雄风必定再现。

    直握全能拍的发明与国际乒联的乒乓球竞赛规则是没有抵触的,不仅没有抵触,而且法规是鼓励创新的,有效的而且最贴近的规定是在于1992年,国家体委在1992年公布的竞赛规则是与国际乒联接轨的,其对球拍的规定是:1·4球拍,1·4·1球拍的大小、形状、重量不限,但底板应平整而坚硬。引证文件:乒乓球竞赛规则·1992·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审定,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乒乓球拍,直握全能拍的产生,不仅是球拍使用的突破,又是崭新打法的诞生,也是打法的突破,它填补了乒坛打法的一项空白,丰富了乒坛的对抗性,又决定着乒坛的新格局与新走向。

    呼唤千万遍,今朝始出来,直握全能打法的破解,是我国直拍研究的重大突破,使直拍足以与世界主导潮流的横拍技术相抗衡并战胜它,使奥运金牌和世锦赛金牌能长挂中国人身上。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1)直握全能拍是改直把柄为斜把柄加上把柄根部长一个三角形,即1=1+1。

    (2)在球拍近区除去直把柄,改为斜把柄,斜把柄向球拍正面的左方倾斜,它的中线经球拍中线的特定点与球拍中线成锐角,把柄长7.5公分。

    (3)在斜把柄的异侧长一个三角形,此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其底线6.5公分与球拍紧密相连,远离把柄根部的腰线修成马鞍形,最大弧深点0.8公分。突出的尖角切去1.7公分后,修成圆滑的流线形(详见图十四)。

    (4)斜柄与小三角的产生:原握拍法是正手的理想握点,假定可在球拍正面的左侧找到扶持反手的理想握点,而在挥拍时能不能寄望于打正手球时握在正手的好点打,打反手球时又迅捷握在反手的好点打呢?不能。一是时间上来不及移动,二是球拍上不允许“跳键”的,待你一经脱手“跳键”,球拍立即失落,所以必须找一个共同点来调和正反手,使不需要移动握拍点就能兼顾正反手双方的利益,这个点是正反手权力的分界点,它不使正手再越“雷池”一步,又不使反手能退缩一分,这个点使正反手公平使用,合理利用,达到两面起板,左右开弓。此点注定了直把柄必须改为斜把柄,斜把柄限制了正手,使食指再不能在把柄上缠绕半圈。要实现这个点还必须进行握拍法调整,而进行握拍法调整有个原则,就是对正手是最大的调整,同时又要保证是最小的影响;对反手是最大的扶持,但又绝不影响正手,按此原则,正手食指位可容许调整出3公分,加上原握拍法的覆盖量是3公分,共6公分,新调整的母食握拍宽限是6公分,这6公分宽限一头是虎口,另一头是食指抵达处,虎口这头即为力点,食指抵达处即为支点,与原来相比握拍宽限扩大3公分,实现了力点与支点的左右分离,力点与支点实际上又是看成同为握点,要使运拍发力时不甩拍,还要对食指抵达处,进行限定,设计成三角形凹陷处,使运拍时,避免球拍飘晃,发力时,紧紧卡着球拍。能紧紧卡着球拍之处就是球拍的脖颈之处,脖颈以上的水平距离比这里大,以下的水平距离也比这里大,并且越发逐渐变大,这样正好使母食指不致上脱,又不下脱,当发力时手指都向手心收力,母食指如千斤锁一般,将球拍锁得紧而又紧。

    以上限制了正手、扶持了反手,又分离了力点与支点,也加强了握拍的稳定与牢固。而球拍斜柄的倾斜度以及斜柄与球拍中线的交汇点也都是有选择性与限度的,这就是要使握拍的手有足够的停靠区域,确保把球拍握得牢,又要杜绝反面拍的过大遮挡面,不影响反面的击球面积,同时要使手与拍浑然一体,举拍顺畅,所以交汇点起码定在拍高16.3公分以上,角度要定在42°以内。

    (5)斜柄与三角形的作用:斜把柄:a、是限点;b、又是握点;c、又是力点。三角形:a、是支点;b、又是牢点;c、也是握点。

    (6)直握全能拍一系列10类型,每型有所侧重,主要区别在握口宽限。1、2、3、4号为普通型,一般适于1.6米至1.75米运动员使用;5、6、7号为加强型,适于1.75米以上运动员使用;8、9、10号为少年儿童专用型,8号适于12-14岁少年使用,9号适于10-12岁儿童使用,10号适于6-9岁儿童使用。

    (7)直握全能拍各种型号技术要素:

    (8)球拍两面贴胶皮,正面正胶,反面反胶。也保留两面正胶或两面反胶的贴法。

    (9)直握全能打法是改反手正面击球为反手反面击球动作+球拍创新(直握全能拍),亦即1=1+1。

    (10)击球特点:a、正反手击球基本对称;b、击出的球是上旋球;c、全方位进攻(包括高中低空,左中右路,近中远台)。

    (11)握拍法,虎口贴在把柄底部的凹陷处,中指充当老二角色,始终处于紧张状态,食指某当“第三媳妇”,具体为母、中指用力夹着球拍,食指自然放松抵住三角凹陷处,无名及小指屈曲成团呈凌空状态,运拍时食指稳住球拍,母中指发力时,食指自然收紧勾护住球拍,不使球拍被甩出。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与积极效果:(1)新颖性  本发明模样奇特,在世界乒坛70年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从现有技术看,球拍都是端端正正的,大有阳刚之气,阳刚之气尚嫌打不好球,这种弯柔有余的怪模样能有多大能耐?孰知棉里藏针,不可藐相,正是这种结构的质量标准更符合人体运动规律,使之浑然一体,由于此,本发明具有绝对的新颖性。利用该拍的打法是绝对新颖的。

    (2)创造性  概括起来说是找到了两个点,即两个1=1+1。a、是找到了直拍与横拍的平衡点;b、是找到了直拍正手与反手的平衡点。先说a点,横拍两面进攻打法先进,直拍与之相形见绌,直拍要达到横拍的先进,可能性在哪里?在于改变反手的能力,反手上去了总体实力也就上去了,把反手正面击球改变为反面击球如何?可以试试。反面击球在理论上很好,也很先进,但是实践中又是难以实现的,因为老天对横拍特别恩赐,正手怎么打,反手也可怎么打,而直拍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可想而不可及——总是缺少合理因素,因此难以实现,难以实现的东西硬要使之实现,除了身内之术,还一个就要异想天开,异想身外之法,何谓身外之法?起码说,要添加“辅助线”,怎样添?不论想对想不对,只要想得出来,权且都当成添对,比如异想弹簧手,打正手球时弹簧手隐蔽的无影无踪,打反手球时弹簧手突发作用,并且使他人看不到;又比如意念打球,意念欲正手怎么打就怎么打,相反手怎么打也能怎么打;再比如微电脑控制……,使反手不可及之处都得到弥补,同时又使竞赛规则束缚不了它。再对以上进行可行性论证,现实中这些办法行不行呢?有的是空想而已,而有的是规则所不允许的,不允许的要予以排除,最后落到实处,这个身外之法非在球拍上实行不可,只好寄望于乒乓拍的创新了。这就是添加“辅助线”,它是反手反面动作的延伸,其与反手反面动作结合,就是找到了平衡点,其实质是直接创新+间接创新,二者同步进行,各走半路,凑成全过程,只有前者没有后者不行,只有后者而没有前者也不行,用简明式子表示,是直握全能打法=直拍打法创新+球拍创新,即直握全能打法=改反手正面为反面+直握全能拍,即1=1+1。

    b点创造性是找到了直握正手与反手的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实际上就是实施球拍创新,具体解决直握全能拍到底何模样的问题,用传统的直拍打反手球时正面严重受制,无法与横拍两面攻相比,这是直拍显得落后的地方,那么用反手反面回球呢?存在的问题:一是动作非常别扭,表现在肘关节右拱、手腕成140°角,整个手臂简直成为半个圆;二是反手所及左位很有限(只及左腹部);三是回出的球都是在右前方触网而尽,落点成问题;四是勉强击成一拍,要以正手同等受损作代价,所作努力等于白白做,更无法形成动作群。综上四点,究其原因,是由于握拍法的局限性造成的,其一是食指使用过剩,太专一了,从生理上讲食指这条手指筋绷得太紧,影响反手活动,其二是力点与支点几乎混为一点,缺乏物理上的“扛杆”作用,对球拍的举张缺少“弹性”,其三母、食、中指成上下置立,利于作圆周运用,不利于作左右运用,所以举臂难远。以上说明有必要重新划定正反手的“权力”,有必要进行握拍法的调整,有必要进行力点与支点的左右分离,有必要确保发力时球拍不被甩出,为此产生了斜柄与小三角(详叙于发明内容),用简明的式子表示:直握全能拍=改直把柄为斜把柄+把柄根部长三角。亦即又一个1=1+1。经过以上创造,该拍与该打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具体见实用性。

    (3)实用性  直握全能拍实用性:A、该拍制作简单,容易实行。B、该拍握拍法是从原直拍变更来的,万变不离其宗,因此该拍易于中国人掌握。C、该拍限定性强,只要“对号入座”,就能打。D、该拍便于实行两面攻,变活了左区,又减少大量奔跑。E、该拍便于全方位进攻,包括近中远台,右中左区,高中低空。F、该拍握拍虎口大,举拍高,角度足,出手快,利用盖弧圈。

    直握全能打法实用性:A、拿着直握全能拍站在端线处的左右之比为4.5~5.5的分界处,围绕中线可以左右开弓,全方位进攻,近网、近台、中台、远台然;高空、中空、低空亦然;又左边侧然右边侧亦然。凡横拍能打的它都能打,正反手攻防平衡。就具体技术而言,拉、抽、挑、拨、弹、点、带都可打,起点动作规格是挑与点,排除了缺乏进攻力的搓与推挡,动作规格显著提高。B、直握全能打法不仅能与横拍并驾齐驱,足以与之抗衡,还有优于横拍之利,它反手举臂通畅,动作突发性强、力量大,打出的侧旋球又低又转又准,很先进,可谓举手即中,一道闪光,有去无回。C、如果把横拍比喻做长于发射地对地“导弹”,那么直握全能打法就可以比喻做是长于发射空对地“导弹”,显然多一个居高临下的优势。D、该打法保持直拍的原韵原味,即有近台直拍的明显优点,又有横拍中远台的稳健雄浑的优点。正反手还特别有利于打对方两侧的大角度球。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图1至图10是10类球拍正视图,缩小到五分之二(以下皆缩小到五分之二),图11至图13是球拍反面被手指遮挡的情况,上部均为手指直接遮挡部分,下部均为间接遮挡部分。图11是图4、6、7的反面被手指遮挡情况,图12是图1、2、3、5的反面被手指遮挡情况,图13是图8、9、10的反面被手指遮挡情况。以上遮挡是很有限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均属正常情况。图14是等边三角形变为流线形的情形,修成马鞍形的最大弧深点是0.8公分。三角形尖角切下1.7公分,再修成流线形。参照附图中的模样并具体根据发明内容中第7条的各种型号的技术要素,制作模样群,每一模型包含着斜柄与三角形,每组模样群的具体数目应与胶合板的长与宽结合起来考虑,比如每组模样群可容16只拍子的底板,又恰好是相当于胶合板的宽,那么这个模样群可定为16只,模样群可以先制作在耐磨的铝锌板上,用机床冲成阴版,再把富含模样群的阴版对着胶合板进行“投影”或直接冲出球拍底板,为了节约原料,以同一型号批量生产为好,用机器裁出底板后,周边经修整、磨平,在把柄上抹上万能胶水,贴上两片把柄瓣。匡定贴胶区后,在近区、把柄、三角区及整个拍身侧沿涂上桐油凉干后,再在贴胶区抹上万能胶水,蒙上拍面胶皮,原则上是正面蒙上反胶,反面蒙上正胶。以下为直握全能打法:

    1、发球: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反手反面倒拍发球很灵验,对方回球容易触网、出界或者高球。

    2、接发球:反手接近网低球有个例外,就是反面与正面兼用,看需要选用,如来球很低很转,不妨用正面回球试试,正面回球不是原来的推挡与搓球,而是新动作,该动作从左侧引拍动作幅度大,力量大。

    3、其他来回球,反手所击之球都是很规范的上旋球。

    4、全方位进攻,而与横拍相比有例外,即左区过肩或近肩高球是举拍高打,角度足力量大能一板打死。

    5、左右站位比是4∶5∶5.5或4∶6,比原直拍居中。

    6训练:三个基本功要加强①盯球②摆球③步法。

乒乓球直握全能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乒乓球直握全能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乒乓球直握全能拍.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乒乓球直握全能拍.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乒乓球直握全能拍.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能够提高击球能力的乒乓球拍,它是在传统直握打法的基础上,寻求直握打法与横握打法的平衡点,直握正手与反手的平衡点,把握把虎口展大,使拍手关系更加和谐协调。该拍去除直把柄,重造斜把柄,并在把柄根部长一个三角形。由斜把柄和柄根三角形共同构成握口宽限。手持此拍能产生新的打法,其特点是改反手正面接球为反面接球,从而实现两面进攻,其性能显著优于原直拍,又比目前处于主导地位的横拍更先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运动;游戏;娱乐活动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