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的制造方法以及线束.pdf

上传人:r7 文档编号:47603 上传时间:2018-01-19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80071305.0

申请日:

2012.12.27

公开号:

CN104170191A

公开日:

2014.11.26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H02G 3/04申请公布日:20141126|||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2G 3/04申请日:20121227|||公开

IPC分类号:

H02G3/04; B60R16/02; H01B7/00; H01B7/17; H01B13/012; H02G3/30

主分类号:

H02G3/04

申请人: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发明人:

村尾一义; 福井孝明

地址:

日本三重县

优先权:

2012.03.15 JP 2012-058354

专利代理机构: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代理人:

权太白;谢丽娜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线束的制造方法具备工序(a)和工序(b)。在工序(a)中,对非纺织部件中包括该非纺织部件的端部的第一部分进行热压,该第一部分硬化。在工序(b)中,在工序(a)之后,以用第一部分和比该第一部分软的非纺织部件的除该第一部分以外的第二部分覆盖电线束的方式,使该第一部分与该第二部分彼此局部地重叠。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线束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
工序(a),对非纺织部件中包括该非纺织部件的端部的第一部分进行热压,使该第一部分硬化;以及
工序(b),在所述工序(a)之后,以用所述第一部分和比所述第一部分软的所述非纺织部件中的所述第一部分以外的第二部分覆盖电线束的方式,使该第一部分与该第二部分彼此局部地重叠。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工序(a)中,以使所述第一部分弯曲的方式对该第一部分进行热压,
所述工序(b)具有:
工序(b-1),将所述电线束配置在所述第一部分的凹状表面上;以及
工序(b-2),在所述工序(b-1)之后,以用所述第二部分覆盖所述第一部分上的所述电线束的方式,使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彼此局部地重叠。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工序(c),在所述工序(b)后,对覆盖所述电线束的所述非纺织部件安装用于将所述线束固定于安装对象物的固定部件,
在所述工序(c)中,以使所述固定部件中固定于所述安装对象物的固定部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上的方式将所述固定部件安装于所述非纺织部件。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工序(c),在所述工序(b)之前,在所述第二部分形成切口,
在所述工序(b)中,以下述方式使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彼此局部地重叠:在所述电线束的从干线分支出支线的分支部,使该支 线从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切口中伸出,并且用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覆盖所述干线。

5.
  一种线束,其特征在于,
具备电线束和由经过热压的非纺织部件构成且覆盖所述电线束的被覆部件,
所述被覆部件具有:
第一部分,是所述非纺织部件中包括该非纺织部件的端部的部分,且是经过热压而硬化的部分;以及
第二部分,比所述第一部分软,是所述非纺织部件中的所述第一部分以外的部分,
在所述被覆部件,以使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覆盖电线束的方式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彼此局部地重叠。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分以使所述电线束侧凹进的方式弯曲。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束,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安装于所述被覆部件的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用于将所述线束固定于安装对象物,
所述固定部件中固定于所述安装对象物的固定部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上。

8.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部分设置有切口,
以下述方式使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彼此局部地重叠,在所述电线束的从干线分支出支线的分支部,使该支线从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切口中伸出,并且用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覆盖所述干线。

说明书

线束的制造方法以及线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束。
背景技术
以往,关于线束提出了各种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以被覆部件覆盖电线束的线束。专利文献1记载的被覆部件是非纺织部件通过热压制作而成的。而且,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与氨基甲酸乙酯类粘接带相关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2374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2104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由被热压过的非纺织部件构成的被覆部件比较硬,因此当线束的周围的干扰物碰到该被覆部件时容易发出异响。另一方面,通过以比较硬的被覆部件覆盖电线束,能够限制该电线束的路径。
在线束中,取代以专利文献1记载的被覆部件覆盖电线束,而将专利文献2记载的比较软的氨基甲酸乙酯类粘接带缠绕于电线束的话,虽然不易产生异响,但是难以限制电线束的路径。
因此,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的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 技术,对于线束,能够抑制异响的产生且能够限制电线束的路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第一方式的线束的制造方法具备:工序(a),对非纺织部件中包括该非纺织部件的端部的第一部分进行热压,使该第一部分硬化;以及工序(b),在所述工序(a)之后,以用所述第一部分和比所述第一部分软的所述非纺织部件中的所述第一部分以外的第二部分覆盖电线束的方式,使该第一部分与该第二部分彼此局部地重叠。
第二方式的线束的制造方法为第一方式的线束的制造方法,在所述工序(a)中,以使所述第一部分弯曲的方式对该第一部分进行热压,所述工序(b)具有:工序(b-1),将所述电线束配置在所述第一部分的凹状表面上;以及工序(b-2),在所述工序(b-1)之后,以用所述第二部分覆盖所述第一部分上的所述电线束的方式,使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彼此局部地重叠。
第三方式的线束的制造方法为第一方式的线束的制造方法,还具备:工序(c),在所述工序(b)后,对覆盖所述电线束的所述非纺织部件安装用于将所述线束固定于安装对象物的固定部件,在所述工序(c)中,以使所述固定部件中固定于所述安装对象物的固定部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上的方式将所述固定部件安装于所述非纺织部件。
第四方式的线束的制造方法为第一方式的线束的制造方法,还具备:工序(c),在所述工序(b)之前,在所述第二部分形成切口,在所述工序(b)中,以下述方式使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彼此局部地重叠:在所述电线束的从干线分支出支线的分支部,使该支线从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切口中伸出,并且用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覆盖所述干线。
第五方式的线束具备电线束和由经过热压的非纺织部件构成且覆 盖所述电线束的被覆部件,所述被覆部件具有:第一部分,是所述非纺织部件中包括该非纺织部件的端部的部分,且是经过热压而硬化的部分;以及第二部分,比所述第一部分软,是所述非纺织部件中的所述第一部分以外的部分,在所述被覆部件,以使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覆盖电线束的方式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彼此局部地重叠。
第六方式的线束为第五方式的线束,所述第一部分以使所述电线束侧凹进的方式弯曲。
第七方式的线束为第五方式的线束,还具备安装于所述被覆部件的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用于将所述线束固定于安装对象物,所述固定部件中固定于所述安装对象物的固定部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上。
第八方式的线束为第五方式的线束,在所述第二部分设置有切口,以下述方式使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彼此局部地重叠,在所述电线束的从干线分支出支线的分支部,使该支线从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切口中伸出,并且用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覆盖所述干线。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至第八方式,电线束由具有比较硬的第一部分和比较软的第二部分的部件覆盖,因此能够通过比较软的第二部分抑制异响的产生,通过比较硬的第一部分限制电线束的路径。
并且,由于比较硬的第一部分和比较软的第二部分以覆盖电线束的方式局部地重叠,因此通过调整他们的重叠量,能够用相同部件覆盖直径不同的多个种类的电线束。
特别是根据第二和第六方式,通过在弯曲的第一部分上配置电线束的状态下使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彼此局部地重叠,在用第一部分和 第二部分覆盖电线束时,该电线束不易移动。因而,电线束容易由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覆盖,其结果是,提高了作业性。
特别是根据第三和第七方式,用于将线束固定于安装对象物的固定部件中固定于该安装对象物的固定部位于第一部分上,因此能够以使比较软的第二部分朝向周围的干扰物侧的方式将线束固定于安装对象物。因此,能够抑制异响的产生。
特别是根据第四和第八方式,通过在比较软的第二部分形成切口,能够简单地将覆盖电线束的部件安装于该电线束的分支部。
该发明的目的、特征、方面以及优点通过以下的详细说明以及附图而更加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线束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线束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电线束由被覆部件覆盖前的线束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电线束由被覆部件覆盖前的线束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被覆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非纺织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在对非纺织部件进行热压时使用的下侧模具和上侧模具的图。
图8是示出非纺织部件的第一部分被下侧模具和上侧模具夹持的情况的图。
图9是示出线束通过固定部件固定于安装对象物的情况的图。
图10是示出直径小的电线束由被覆部件覆盖的情况的图。
图11是示出在被覆部件的第二部分设有切口的情况的图。
图12是示出被覆部件安装于电线束的分支部的情况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线束1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对线束1从其延伸方向观察时的该线束1的侧视图。本实施方式的线束1例如布线于机动车等车辆内。如图1、2所示,线束1具备:电线束2,由多根电线捆扎而成;以及被覆部件3,覆盖电线束2。
被覆部件3具有限制线束1在车辆内等布线时的电线束2的路径的功能以及保护电线束2免受线束1的周围的干扰物伤害的功能。被覆部件3由经过热压的非纺织部件(例如,无纺布)形成。在此,热压指的是将非纺织部件夹在模具间,在加热状态下对模具施压来对非纺织部件进行成型加工。作为非纺织部件,可以采用能够通过加热工序而变硬的非纺织部件。作为这样的非纺织部件,可以采用包括基础纤维和与所述基础纤维相互缠绕的粘接树脂(也称为粘合剂)的非纺织部件。粘接树脂为具有比基础纤维的熔点低的熔点(例如,110℃~115℃)的树脂。当将非纺织部件加热至比基础纤维的熔点低且比粘接树脂的熔点高的加工温度时,粘接树脂熔融而渗入基础纤维之间。然后,当非纺织部件达到比粘接树脂的熔点低的温度时,粘接树脂在与基础纤维彼此结合的状态下固化。由此,非纺织部件比加热前的状态更硬,维持了加热时的成型形状。
基础纤维只要是能够在粘接树脂的熔点保持纤维状态的纤维即可,除了树脂纤维之外,还可以采用各种纤维。而且,作为粘接树脂,可以采用具有比基础纤维的熔点低的熔点的热可塑性树脂纤维。粘接树脂可以是粒状也可以是纤维状。而且,可以在芯纤维的外周形成粘接树脂层而构成粘合剂纤维,并将所述粘合剂纤维与基础纤维相互缠绕。作为该情况的芯纤维,可以采用与上述基础纤维相同的材料。
作为基础纤维与粘接树脂的组合,列举出将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树脂纤维作为基础纤维、将PET与PEI(聚间苯二甲酸乙二酯)的共聚树脂作为粘接树脂的例子。在该情况下,基础纤维的熔点大约 为250℃,粘接树脂的熔点为110℃~150℃。因此,当将非纺织部件加热至110℃~250℃的温度时,粘接树脂熔融,并渗入到未熔融而保持纤维状的基础纤维之间。接着,当非纺织部件变为比粘接树脂的熔点低的温度时,粘接树脂在与基础纤维彼此结合的状态下固化,从而非纺织部件变硬并维持加热时的成型形状。
被覆部件3具有:第一部分30,是作为其材料的非纺织部件中包括该非纺织部件的端部的部分,且是经过热压而硬化的部分;以及第二部分31,比该第一部分30软,是非纺织部件中除该第一部分30以外的部分。比较硬的第一部分30以使电线束2侧凹进的方式弯曲。图1、图2所示的虚线示出了第一部分30与第二部分31的边界。
在被覆部件3,以由第一部分30和第二部分31覆盖电线束2的外周面20的方式使第一部分30与第二部分31彼此局部地重叠。在图1、图2的例子中,电线束2中由被覆部件3覆盖的部分的外周面的周向的大致一半被第一部分30覆盖,该外周面的周向的余下的大致一半被第二部分31覆盖。并且,第一部分30中电线束2的周向的一个端部与第二部分31中电线束2的周向的一个端部彼此重叠,在该重叠部分,这些端部例如由双面粘接带4彼此粘接在一起。以后,将比较硬的第一部分30称为“硬质部分30”,将比较软的第二部分31称为“软质部分31”。
图3是示出硬质部分30与软质部分31彼此局部地重叠前的线束1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对图3所示的线束1从其延伸方向观察时的该线束1的侧视图。图5是示出覆盖电线束2前的被覆部件3的立体图。图3~图5所示的虚线示出了硬质部分30与软质部分31的边界。
通过对非纺织部件的一部分进行热压而形成的硬质部分30以与电线束2的外周面20相应地弯曲的方式成型。另一方面,软质部分31是非纺织部件中未被热压的部分,形成为软的片状部分。软质部分31 与硬质部分30的弯曲方向的一端相连。
在由被覆部件3覆盖电线束2的情况下,如图3、图4所示,将电线束2配置在硬质部分30的凹状表面30a上。然后,以由软质部分31覆盖硬质部分30上的电线束2的方式,使软质部分31中与硬质部分30侧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310和硬质部分30中与软质部分31侧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300重叠。在软质部分31的端部310的表面粘贴有两面粘接带4,当该端部310与硬质部分30的端部300重叠时,使得两面粘接带4粘贴在硬质部分30的端部300。由此,软质部分31的端部310和硬质部分30的端部300利用两面粘接带4贴合在一起。
接下来,对图5所示的被覆部件3的制作方法进行说明。图6是示出作为被覆部件3的材料的非纺织部件100的一例的图。图6所示的非纺织部件100为长方形的片状部件。另外,非纺织部件100的形状也可以是长方形以外的形状。
非纺织部件100具备:第一端部100a和第二端部100b,沿着与非纺织部件100的厚度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DR1延伸;以及第三端部100c和第四端部100d,沿着与该厚度方向和该第一方向DR1垂直的第二方向DR2延伸。
在非纺织部件100中,包括第一端部100a、第三端部100c中靠第一端部100a侧的大约五分之二的部分、及第四端部100d中靠第一端部100a侧的大约五分之二的部分的长方形的第一部分110构成上述硬质部分30。并且,在非纺织部件100中,第一部分110以外的部分,即包括第二端部100b、第三端部100c中靠第二端部100b侧的大约五分之三的部分、及第四端部100d中靠第二端部100b侧的大约五分之三的部分的长方形的第二部分120构成上述软质部分31。图6所示的虚线示出了第一部分110与第二部分120的边界。
第一部分110和第二部分120在第二方向DR2相邻,第一部分110的第二方向DR2的一端与第二部分120的第二方向DR2的一端相连。在非纺织部件100中,第一部分110所包含的第一端部100a成为在硬质部分30与软质部分31重叠的部分即端部300,第二部分120所包含的第二端部100b成为在软质部分31与硬质部分30重叠的部分即端部310。
在非纺织部件100中,仅第一部分110被热压,第二部分120未被热压。图7是示出在对第一部件110进行热压时使用的下侧模具500和上侧模具510的图。如图7所示,在下侧模具500的上表面设有凹状曲面500a。上侧模具510的下表面成为与下侧模具500的凹状曲面500a的形状对应的形状的凸状曲面510a。
如图7所示,当对非纺织部件100进行热压时,以使第一部分110中第一方向DR1上的两端部弯曲的方式将第一部分110配置在下侧模具500的凹状曲面500a上。接着,如图8所示,第一部分110由下侧模具500的凹状曲面500a和上侧模具510的凸状曲面510a夹持。然后,在下侧模具500和上侧模具510由未图示的加热器加热的状态下对下侧模具500和上侧模具510施压。由此,非纺织部件100的第一部分110以使从第二方向DR2的一端到另一端弯曲的方式被热压(加热并加压),第一部分110在弯曲的状态下硬化。
在如上所述对非纺织部件100的第一部分110进行热压后,图5所示的被覆部件3完成。然后,将电线束2配置在经过热压的第一部分110(硬质部分30)的凹状表面(参照上述的图3、图4),以由该第一部分110和第二部分120(软质部分31)覆盖该电线束2的方式使该第一部分110与第二部分120彼此局部地重叠后,完成图1、图2所示的线束1。
线束1在布线于车辆内时,通过带夹(band clip)等固定部件固定于 车架等安装对象物。图9是示出线束1由固定部件600固定于安装对象物700的情况的图。安装对象物700例如是车架。
用于将线束1固定于安装对象物700的固定部件600安装于该线束1的被覆部件3。固定部件600例如是带夹,其具备:固定部610,固定于安装对象物700;带部620,卷绕于线束1的被覆部件3;以及带卡定部630,与该带部620卡定。
带部620从带卡定部630延伸,其前端621为自由端。带卡定部630与卷绕于被覆部件3的带部620卡定,维持其状态。在带卡定部630设有供带部620插通的插通孔,在该插通孔设有与设于带部620的表面的多个卡定槽中的一个卡定槽卡定的卡定片。带部620在从其前端621插通到带卡定部630的插通孔后,该插通孔内的卡定片与带部620的表面的多个卡定槽中的一个卡定槽卡定,使得带部620不会从该插通孔脱出。
固定部610与带卡定部630相连,其相对于设于安装对象物700的安装孔701以不会从该安装孔701脱出的方式卡定。在图9中,示出了安装孔701处的安装对象物700的截面结构。
固定部610具备插入到安装对象物700的安装孔701的卡定头部610a和盘状部610b。在固定部610,当卡定头部610a插入到安装孔701时,安装对象物700的安装孔701的周边部分被卡定头部610a和盘状部610b夹持。由此,固定部610被固定于安装对象物700。
如图9所示,在将固定部件600安装于线束1的被覆部件3(经过热压的非纺织部件100)时,固定部件600的固定部610位于被覆部件3的硬质部分30(非纺织部件100中经过热压的第一部分110)上。由此,被覆部件3通过硬质部分30固定于安装对象物700。其结果是,在将线束1固定于安装对象物700时,能够使被覆部件3的软质部分31朝 向存在于线束1的周边的、仪表板或装饰板等干扰物750侧。即,能够以使被覆部件3的软质部分31朝向周边的干扰物750侧的方式将线束1固定于安装对象物700。因而,干扰物750容易碰到被覆部件3中的软质部分31,能够抑制干扰物750碰到被覆部件3时发出异响的情况。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是用具有硬质部分30(非纺织部件100中经过热压的第一部分110)和软质部分31(非纺织部件100的第二部分120)的部件覆盖电线束2,因此能够通过软质部分31抑制异响的发生,且通过硬质部分30限制电线束2的路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是以硬质部分30和软质部分31覆盖电线束2的方式使硬质部分30和软质部分31局部地重叠,因此通过调整硬质部分30和软质部分31的重叠量(搭接量),能够用相同部件覆盖直径不同的多个种类的电线束2。
图10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的线束1中,以被覆部件3(经过热压的非纺织部件100)覆盖直径比图1、图2所示的电线束2小的电线束2的情况的图。如图10所示,在用被覆部件3覆盖直径小的电线束2时,硬质部分30与软质部分31的重叠量较大。另一方面,如上述的图2所示,在用被覆部件3覆盖直径大的电线束2时,硬质部分30与软质部分31的重叠量较小。由此,能够用相同部件覆盖直径不同的多个种类的电线束2。因而,无需随电线束2的直径的大小不同而改变被覆部件3的形状,无需针对每个电线束2的直径的大小而对制作该被覆部件3时使用的模具(对非纺织部件100进行热压时使用的模具)施工。其结果是,能够减少线束1的制造成本。
而且,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在用被覆部件3(经过热压的非纺织部件100)覆盖电线束2时,通过将电线束2配置在弯曲的硬质部分30(以弯曲的方式经过热压的第一部分110)的凹状表面30a上(参照图3、图 4),与不使硬质部分30弯曲而在其平坦表面上配置电线束2的情况相比,当用被覆部件3覆盖电线束2时电线束2不易移动。因而,电线束2容易由被覆部件3覆盖,其结果是,提高了作业性。
另外,如图11所示,通过在被覆部件3的软质部分31形成切口311,能够将覆盖电线束2的被覆部件3安装在该电线束2的分支部。在图11的例子中,切口311从软质部分31的与硬质部分30相连的一端的相反侧的端部形成至硬质部分30侧的端部。因此,软质部分31在形成切口311的部位被分为两个部分。
图12是示出图11所示的被覆部件3安装于电线束2的分支部200的情况的图。在电线束2的分支部200,从干线201分支出支线202。当在电线束2的分支部200安装被覆部件3时,支线202从软质部分31的切口311中伸出,并且以使干线201的外周面201a被硬质部分30和软质部分31覆盖的方式使硬质部分30与软质部分31彼此局部地重叠。
这样,通过在软质部分31形成切口311,能够将被覆部件3简单地安装在该电线束2的分支部200。
另外,切口311可以在对非纺织部件100的第一部分110进行热压之前设于成为软质部分31的非纺织部件100的第二部分120,也可以在对非纺织部件100的第一部分110进行热压后,设置于未被热压的第二部分120即被覆部件3的软质部分31。
而且,切口311的从软质部分31的与硬质部分30相连的一端的相反侧的端部起的长度可以根据支线202的粗细确定。即,若支线202较粗则可以使切口311的该长度较短,若支线202较细则可以使切口311的该长度较短。
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上述说明在所有的方面仅为例示,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可以认为没有被例示的无数变形例在没有超出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是能够想到的。
标号说明
1:线束;
2:电线束;
3:被覆部件;
30、110:第一部分;
30a:凹状表面;
31、120:第二部分;
200:分支部;
201:干线;
202:支线;
311:切口;
600:固定部件;
610:固定部;
700:安装对象物。

线束的制造方法以及线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线束的制造方法以及线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线束的制造方法以及线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线束的制造方法以及线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线束的制造方法以及线束.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170191A43申请公布日20141126CN104170191A21申请号201280071305022申请日20121227201205835420120315JPH02G3/04200601B60R16/02200601H01B7/00200601H01B7/17200601H01B13/012200601H02G3/3020060171申请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地址日本三重县72发明人村尾一义福井孝明74专利代理机构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19代理人权太白谢丽娜54发明名称线束的制造方法以及线束57摘要线束的制造方法具备工序A和工序B。在工序A中,对。

2、非纺织部件中包括该非纺织部件的端部的第一部分进行热压,该第一部分硬化。在工序B中,在工序A之后,以用第一部分和比该第一部分软的非纺织部件的除该第一部分以外的第二部分覆盖电线束的方式,使该第一部分与该第二部分彼此局部地重叠。30优先权数据85PCT国际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2014091086PCT国际申请的申请数据PCT/JP2012/0838722012122787PCT国际申请的公布数据WO2013/136632JA2013091951INTCL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7页附图8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7页附图8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170191A。

3、CN104170191A1/2页21一种线束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工序A,对非纺织部件中包括该非纺织部件的端部的第一部分进行热压,使该第一部分硬化;以及工序B,在所述工序A之后,以用所述第一部分和比所述第一部分软的所述非纺织部件中的所述第一部分以外的第二部分覆盖电线束的方式,使该第一部分与该第二部分彼此局部地重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工序A中,以使所述第一部分弯曲的方式对该第一部分进行热压,所述工序B具有工序B1,将所述电线束配置在所述第一部分的凹状表面上;以及工序B2,在所述工序B1之后,以用所述第二部分覆盖所述第一部分上的所述电线束的方式,使所述第。

4、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彼此局部地重叠。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工序C,在所述工序B后,对覆盖所述电线束的所述非纺织部件安装用于将所述线束固定于安装对象物的固定部件,在所述工序C中,以使所述固定部件中固定于所述安装对象物的固定部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上的方式将所述固定部件安装于所述非纺织部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工序C,在所述工序B之前,在所述第二部分形成切口,在所述工序B中,以下述方式使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彼此局部地重叠在所述电线束的从干线分支出支线的分支部,使该支线从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切口中伸出,并且用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覆。

5、盖所述干线。5一种线束,其特征在于,具备电线束和由经过热压的非纺织部件构成且覆盖所述电线束的被覆部件,所述被覆部件具有第一部分,是所述非纺织部件中包括该非纺织部件的端部的部分,且是经过热压而硬化的部分;以及第二部分,比所述第一部分软,是所述非纺织部件中的所述第一部分以外的部分,在所述被覆部件,以使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覆盖电线束的方式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彼此局部地重叠。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以使所述电线束侧凹进的方式弯曲。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束,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安装于所述被覆部件的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用于将所述线束固定于安装对象物,所述固定部件中固。

6、定于所述安装对象物的固定部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上。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部分设置有切口,以下述方式使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彼此局部地重叠,在所述电线束的从干线权利要求书CN104170191A2/2页3分支出支线的分支部,使该支线从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切口中伸出,并且用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覆盖所述干线。权利要求书CN104170191A1/7页4线束的制造方法以及线束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线束。背景技术0002以往,关于线束提出了各种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以被覆部件覆盖电线束的线束。专利文献1记载的被覆部件是非纺织部件通过热压制作而成的。而且,在专利。

7、文献2中,公开了与氨基甲酸乙酯类粘接带相关的技术。0003现有技术文献0004专利文献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23743号公报0006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210483号公报发明内容0007发明要解决的课题0008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由被热压过的非纺织部件构成的被覆部件比较硬,因此当线束的周围的干扰物碰到该被覆部件时容易发出异响。另一方面,通过以比较硬的被覆部件覆盖电线束,能够限制该电线束的路径。0009在线束中,取代以专利文献1记载的被覆部件覆盖电线束,而将专利文献2记载的比较软的氨基甲酸乙酯类粘接带缠绕于电线束的话,虽然不易产生异响,但是难以限制电线束的路径。0010因此。

8、,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的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技术,对于线束,能够抑制异响的产生且能够限制电线束的路径。0011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0012第一方式的线束的制造方法具备工序A,对非纺织部件中包括该非纺织部件的端部的第一部分进行热压,使该第一部分硬化;以及工序B,在所述工序A之后,以用所述第一部分和比所述第一部分软的所述非纺织部件中的所述第一部分以外的第二部分覆盖电线束的方式,使该第一部分与该第二部分彼此局部地重叠。0013第二方式的线束的制造方法为第一方式的线束的制造方法,在所述工序A中,以使所述第一部分弯曲的方式对该第一部分进行热压,所述工序B具有工序B1,将所述电线束配置在所述第一部分。

9、的凹状表面上;以及工序B2,在所述工序B1之后,以用所述第二部分覆盖所述第一部分上的所述电线束的方式,使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彼此局部地重叠。0014第三方式的线束的制造方法为第一方式的线束的制造方法,还具备工序C,在所述工序B后,对覆盖所述电线束的所述非纺织部件安装用于将所述线束固定于安装对象物的固定部件,在所述工序C中,以使所述固定部件中固定于所述安装对象物的固定部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上的方式将所述固定部件安装于所述非纺织部件。说明书CN104170191A2/7页50015第四方式的线束的制造方法为第一方式的线束的制造方法,还具备工序C,在所述工序B之前,在所述第二部分形成切口,在所述工。

10、序B中,以下述方式使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彼此局部地重叠在所述电线束的从干线分支出支线的分支部,使该支线从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切口中伸出,并且用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覆盖所述干线。0016第五方式的线束具备电线束和由经过热压的非纺织部件构成且覆盖所述电线束的被覆部件,所述被覆部件具有第一部分,是所述非纺织部件中包括该非纺织部件的端部的部分,且是经过热压而硬化的部分;以及第二部分,比所述第一部分软,是所述非纺织部件中的所述第一部分以外的部分,在所述被覆部件,以使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覆盖电线束的方式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彼此局部地重叠。0017第六方式的线束为第五方式的线束,所述第一部分。

11、以使所述电线束侧凹进的方式弯曲。0018第七方式的线束为第五方式的线束,还具备安装于所述被覆部件的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用于将所述线束固定于安装对象物,所述固定部件中固定于所述安装对象物的固定部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上。0019第八方式的线束为第五方式的线束,在所述第二部分设置有切口,以下述方式使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彼此局部地重叠,在所述电线束的从干线分支出支线的分支部,使该支线从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切口中伸出,并且用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覆盖所述干线。0020发明效果0021根据第一至第八方式,电线束由具有比较硬的第一部分和比较软的第二部分的部件覆盖,因此能够通过比较软的第二部分抑制异响的产生。

12、,通过比较硬的第一部分限制电线束的路径。0022并且,由于比较硬的第一部分和比较软的第二部分以覆盖电线束的方式局部地重叠,因此通过调整他们的重叠量,能够用相同部件覆盖直径不同的多个种类的电线束。0023特别是根据第二和第六方式,通过在弯曲的第一部分上配置电线束的状态下使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彼此局部地重叠,在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覆盖电线束时,该电线束不易移动。因而,电线束容易由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覆盖,其结果是,提高了作业性。0024特别是根据第三和第七方式,用于将线束固定于安装对象物的固定部件中固定于该安装对象物的固定部位于第一部分上,因此能够以使比较软的第二部分朝向周围的干扰物侧的方式将线束固定。

13、于安装对象物。因此,能够抑制异响的产生。0025特别是根据第四和第八方式,通过在比较软的第二部分形成切口,能够简单地将覆盖电线束的部件安装于该电线束的分支部。0026该发明的目的、特征、方面以及优点通过以下的详细说明以及附图而更加明确。附图说明0027图1是示出线束的立体图。0028图2是示出线束的侧视图。0029图3是示出电线束由被覆部件覆盖前的线束的立体图。0030图4是示出电线束由被覆部件覆盖前的线束的侧视图。说明书CN104170191A3/7页60031图5是示出被覆部件的立体图。0032图6是示出非纺织部件的立体图。0033图7是示出在对非纺织部件进行热压时使用的下侧模具和上侧模具。

14、的图。0034图8是示出非纺织部件的第一部分被下侧模具和上侧模具夹持的情况的图。0035图9是示出线束通过固定部件固定于安装对象物的情况的图。0036图10是示出直径小的电线束由被覆部件覆盖的情况的图。0037图11是示出在被覆部件的第二部分设有切口的情况的图。0038图12是示出被覆部件安装于电线束的分支部的情况的图。具体实施方式0039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线束1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对线束1从其延伸方向观察时的该线束1的侧视图。本实施方式的线束1例如布线于机动车等车辆内。如图1、2所示,线束1具备电线束2,由多根电线捆扎而成;以及被覆部件3,覆盖电线束2。0040被覆部件3具有限制线束1在车。

15、辆内等布线时的电线束2的路径的功能以及保护电线束2免受线束1的周围的干扰物伤害的功能。被覆部件3由经过热压的非纺织部件例如,无纺布形成。在此,热压指的是将非纺织部件夹在模具间,在加热状态下对模具施压来对非纺织部件进行成型加工。作为非纺织部件,可以采用能够通过加热工序而变硬的非纺织部件。作为这样的非纺织部件,可以采用包括基础纤维和与所述基础纤维相互缠绕的粘接树脂也称为粘合剂的非纺织部件。粘接树脂为具有比基础纤维的熔点低的熔点例如,110115的树脂。当将非纺织部件加热至比基础纤维的熔点低且比粘接树脂的熔点高的加工温度时,粘接树脂熔融而渗入基础纤维之间。然后,当非纺织部件达到比粘接树脂的熔点低的温。

16、度时,粘接树脂在与基础纤维彼此结合的状态下固化。由此,非纺织部件比加热前的状态更硬,维持了加热时的成型形状。0041基础纤维只要是能够在粘接树脂的熔点保持纤维状态的纤维即可,除了树脂纤维之外,还可以采用各种纤维。而且,作为粘接树脂,可以采用具有比基础纤维的熔点低的熔点的热可塑性树脂纤维。粘接树脂可以是粒状也可以是纤维状。而且,可以在芯纤维的外周形成粘接树脂层而构成粘合剂纤维,并将所述粘合剂纤维与基础纤维相互缠绕。作为该情况的芯纤维,可以采用与上述基础纤维相同的材料。0042作为基础纤维与粘接树脂的组合,列举出将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树脂纤维作为基础纤维、将PET与PEI聚间苯二甲酸乙二酯。

17、的共聚树脂作为粘接树脂的例子。在该情况下,基础纤维的熔点大约为250,粘接树脂的熔点为110150。因此,当将非纺织部件加热至110250的温度时,粘接树脂熔融,并渗入到未熔融而保持纤维状的基础纤维之间。接着,当非纺织部件变为比粘接树脂的熔点低的温度时,粘接树脂在与基础纤维彼此结合的状态下固化,从而非纺织部件变硬并维持加热时的成型形状。0043被覆部件3具有第一部分30,是作为其材料的非纺织部件中包括该非纺织部件的端部的部分,且是经过热压而硬化的部分;以及第二部分31,比该第一部分30软,是非纺织部件中除该第一部分30以外的部分。比较硬的第一部分30以使电线束2侧凹进的方式弯曲。图1、图2所示。

18、的虚线示出了第一部分30与第二部分31的边界。0044在被覆部件3,以由第一部分30和第二部分31覆盖电线束2的外周面20的方式说明书CN104170191A4/7页7使第一部分30与第二部分31彼此局部地重叠。在图1、图2的例子中,电线束2中由被覆部件3覆盖的部分的外周面的周向的大致一半被第一部分30覆盖,该外周面的周向的余下的大致一半被第二部分31覆盖。并且,第一部分30中电线束2的周向的一个端部与第二部分31中电线束2的周向的一个端部彼此重叠,在该重叠部分,这些端部例如由双面粘接带4彼此粘接在一起。以后,将比较硬的第一部分30称为“硬质部分30”,将比较软的第二部分31称为“软质部分31。

19、”。0045图3是示出硬质部分30与软质部分31彼此局部地重叠前的线束1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对图3所示的线束1从其延伸方向观察时的该线束1的侧视图。图5是示出覆盖电线束2前的被覆部件3的立体图。图3图5所示的虚线示出了硬质部分30与软质部分31的边界。0046通过对非纺织部件的一部分进行热压而形成的硬质部分30以与电线束2的外周面20相应地弯曲的方式成型。另一方面,软质部分31是非纺织部件中未被热压的部分,形成为软的片状部分。软质部分31与硬质部分30的弯曲方向的一端相连。0047在由被覆部件3覆盖电线束2的情况下,如图3、图4所示,将电线束2配置在硬质部分30的凹状表面30A上。然后,以由软。

20、质部分31覆盖硬质部分30上的电线束2的方式,使软质部分31中与硬质部分30侧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310和硬质部分30中与软质部分31侧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300重叠。在软质部分31的端部310的表面粘贴有两面粘接带4,当该端部310与硬质部分30的端部300重叠时,使得两面粘接带4粘贴在硬质部分30的端部300。由此,软质部分31的端部310和硬质部分30的端部300利用两面粘接带4贴合在一起。0048接下来,对图5所示的被覆部件3的制作方法进行说明。图6是示出作为被覆部件3的材料的非纺织部件100的一例的图。图6所示的非纺织部件100为长方形的片状部件。另外,非纺织部件100的形状也可以是长方。

21、形以外的形状。0049非纺织部件100具备第一端部100A和第二端部100B,沿着与非纺织部件100的厚度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DR1延伸;以及第三端部100C和第四端部100D,沿着与该厚度方向和该第一方向DR1垂直的第二方向DR2延伸。0050在非纺织部件100中,包括第一端部100A、第三端部100C中靠第一端部100A侧的大约五分之二的部分、及第四端部100D中靠第一端部100A侧的大约五分之二的部分的长方形的第一部分110构成上述硬质部分30。并且,在非纺织部件100中,第一部分110以外的部分,即包括第二端部100B、第三端部100C中靠第二端部100B侧的大约五分之三的部分、及第四端。

22、部100D中靠第二端部100B侧的大约五分之三的部分的长方形的第二部分120构成上述软质部分31。图6所示的虚线示出了第一部分110与第二部分120的边界。0051第一部分110和第二部分120在第二方向DR2相邻,第一部分110的第二方向DR2的一端与第二部分120的第二方向DR2的一端相连。在非纺织部件100中,第一部分110所包含的第一端部100A成为在硬质部分30与软质部分31重叠的部分即端部300,第二部分120所包含的第二端部100B成为在软质部分31与硬质部分30重叠的部分即端部310。0052在非纺织部件100中,仅第一部分110被热压,第二部分120未被热压。图7是示出在对第。

23、一部件110进行热压时使用的下侧模具500和上侧模具510的图。如图7所示,在下侧模具500的上表面设有凹状曲面500A。上侧模具510的下表面成为与下侧模具500说明书CN104170191A5/7页8的凹状曲面500A的形状对应的形状的凸状曲面510A。0053如图7所示,当对非纺织部件100进行热压时,以使第一部分110中第一方向DR1上的两端部弯曲的方式将第一部分110配置在下侧模具500的凹状曲面500A上。接着,如图8所示,第一部分110由下侧模具500的凹状曲面500A和上侧模具510的凸状曲面510A夹持。然后,在下侧模具500和上侧模具510由未图示的加热器加热的状态下对下侧。

24、模具500和上侧模具510施压。由此,非纺织部件100的第一部分110以使从第二方向DR2的一端到另一端弯曲的方式被热压加热并加压,第一部分110在弯曲的状态下硬化。0054在如上所述对非纺织部件100的第一部分110进行热压后,图5所示的被覆部件3完成。然后,将电线束2配置在经过热压的第一部分110硬质部分30的凹状表面参照上述的图3、图4,以由该第一部分110和第二部分120软质部分31覆盖该电线束2的方式使该第一部分110与第二部分120彼此局部地重叠后,完成图1、图2所示的线束1。0055线束1在布线于车辆内时,通过带夹BANDCLIP等固定部件固定于车架等安装对象物。图9是示出线束1。

25、由固定部件600固定于安装对象物700的情况的图。安装对象物700例如是车架。0056用于将线束1固定于安装对象物700的固定部件600安装于该线束1的被覆部件3。固定部件600例如是带夹,其具备固定部610,固定于安装对象物700;带部620,卷绕于线束1的被覆部件3;以及带卡定部630,与该带部620卡定。0057带部620从带卡定部630延伸,其前端621为自由端。带卡定部630与卷绕于被覆部件3的带部620卡定,维持其状态。在带卡定部630设有供带部620插通的插通孔,在该插通孔设有与设于带部620的表面的多个卡定槽中的一个卡定槽卡定的卡定片。带部620在从其前端621插通到带卡定部6。

26、30的插通孔后,该插通孔内的卡定片与带部620的表面的多个卡定槽中的一个卡定槽卡定,使得带部620不会从该插通孔脱出。0058固定部610与带卡定部630相连,其相对于设于安装对象物700的安装孔701以不会从该安装孔701脱出的方式卡定。在图9中,示出了安装孔701处的安装对象物700的截面结构。0059固定部610具备插入到安装对象物700的安装孔701的卡定头部610A和盘状部610B。在固定部610,当卡定头部610A插入到安装孔701时,安装对象物700的安装孔701的周边部分被卡定头部610A和盘状部610B夹持。由此,固定部610被固定于安装对象物700。0060如图9所示,在将。

27、固定部件600安装于线束1的被覆部件3经过热压的非纺织部件100时,固定部件600的固定部610位于被覆部件3的硬质部分30非纺织部件100中经过热压的第一部分110上。由此,被覆部件3通过硬质部分30固定于安装对象物700。其结果是,在将线束1固定于安装对象物700时,能够使被覆部件3的软质部分31朝向存在于线束1的周边的、仪表板或装饰板等干扰物750侧。即,能够以使被覆部件3的软质部分31朝向周边的干扰物750侧的方式将线束1固定于安装对象物700。因而,干扰物750容易碰到被覆部件3中的软质部分31,能够抑制干扰物750碰到被覆部件3时发出异响的情况。0061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是。

28、用具有硬质部分30非纺织部件100中经过热压的第一部分110和软质部分31非纺织部件100的第二部分120的部件覆盖电线束2,因此说明书CN104170191A6/7页9能够通过软质部分31抑制异响的发生,且通过硬质部分30限制电线束2的路径。0062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是以硬质部分30和软质部分31覆盖电线束2的方式使硬质部分30和软质部分31局部地重叠,因此通过调整硬质部分30和软质部分31的重叠量搭接量,能够用相同部件覆盖直径不同的多个种类的电线束2。0063图10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的线束1中,以被覆部件3经过热压的非纺织部件100覆盖直径比图1、图2所示的电线束2小的电线束2的情。

29、况的图。如图10所示,在用被覆部件3覆盖直径小的电线束2时,硬质部分30与软质部分31的重叠量较大。另一方面,如上述的图2所示,在用被覆部件3覆盖直径大的电线束2时,硬质部分30与软质部分31的重叠量较小。由此,能够用相同部件覆盖直径不同的多个种类的电线束2。因而,无需随电线束2的直径的大小不同而改变被覆部件3的形状,无需针对每个电线束2的直径的大小而对制作该被覆部件3时使用的模具对非纺织部件100进行热压时使用的模具施工。其结果是,能够减少线束1的制造成本。0064而且,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在用被覆部件3经过热压的非纺织部件100覆盖电线束2时,通过将电线束2配置在弯曲的硬质部分30以弯曲的方。

30、式经过热压的第一部分110的凹状表面30A上参照图3、图4,与不使硬质部分30弯曲而在其平坦表面上配置电线束2的情况相比,当用被覆部件3覆盖电线束2时电线束2不易移动。因而,电线束2容易由被覆部件3覆盖,其结果是,提高了作业性。0065另外,如图11所示,通过在被覆部件3的软质部分31形成切口311,能够将覆盖电线束2的被覆部件3安装在该电线束2的分支部。在图11的例子中,切口311从软质部分31的与硬质部分30相连的一端的相反侧的端部形成至硬质部分30侧的端部。因此,软质部分31在形成切口311的部位被分为两个部分。0066图12是示出图11所示的被覆部件3安装于电线束2的分支部200的情况。

31、的图。在电线束2的分支部200,从干线201分支出支线202。当在电线束2的分支部200安装被覆部件3时,支线202从软质部分31的切口311中伸出,并且以使干线201的外周面201A被硬质部分30和软质部分31覆盖的方式使硬质部分30与软质部分31彼此局部地重叠。0067这样,通过在软质部分31形成切口311,能够将被覆部件3简单地安装在该电线束2的分支部200。0068另外,切口311可以在对非纺织部件100的第一部分110进行热压之前设于成为软质部分31的非纺织部件100的第二部分120,也可以在对非纺织部件100的第一部分110进行热压后,设置于未被热压的第二部分120即被覆部件3的软。

32、质部分31。0069而且,切口311的从软质部分31的与硬质部分30相连的一端的相反侧的端部起的长度可以根据支线202的粗细确定。即,若支线202较粗则可以使切口311的该长度较短,若支线202较细则可以使切口311的该长度较短。0070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上述说明在所有的方面仅为例示,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可以认为没有被例示的无数变形例在没有超出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是能够想到的。0071标号说明00721线束;00732电线束;说明书CN104170191A7/7页1000743被覆部件;007530、110第一部分;007630A凹状表面;007731、120第二部分;0078200分。

33、支部;0079201干线;0080202支线;0081311切口;0082600固定部件;0083610固定部;0084700安装对象物。说明书CN104170191A101/8页11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4170191A112/8页12图3图4说明书附图CN104170191A123/8页13图5说明书附图CN104170191A134/8页14图6说明书附图CN104170191A145/8页15图7图8说明书附图CN104170191A156/8页16图9图10说明书附图CN104170191A167/8页17图11说明书附图CN104170191A178/8页18图12说明书附图CN104170191A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发电、变电或配电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