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风扇模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热风扇模组.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022362A43申请公布日20110420CN102022362ACN102022362A21申请号200910307323422申请日20090918F04D25/16200601G06F1/2020060171申请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地址518109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龙华镇油松第十工业区东环二路2号申请人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72发明人汤贤袖叶振兴54发明名称散热风扇模组57摘要一种散热风扇模组,包括第一散热风扇及第二散热风扇,该第二散热风扇可转动地与该第一散热风扇连接,该第二散热风扇可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转动,在该第一状态时,该第二散热风扇叠置。
2、于该第一散热风扇上方,在该第二状态时,该第二散热风扇位于该第一散热风扇的侧向并与该第一散热风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散热风扇模组可灵活满足高中低端电脑不同的散热需求。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4页CN102022376A1/1页21一种散热风扇模组,包括第一散热风扇及第二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散热风扇可转动地与该第一散热风扇连接,该第二散热风扇可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转动,在该第一状态时,该第二散热风扇叠置于该第一散热风扇上方,在该第二状态时,该第二散热风扇位于该第一散热风扇的侧向并与该第一散热风扇位于同。
3、一水平面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风扇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散热风扇与该第二散热风扇均为抽风式散热风扇或者均为吹风式散热风扇。3如权利要求1至2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风扇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风扇连接架及一个第二风扇连接架,该第一风扇连接架固定于该第一散热风扇上,该第二风扇连接架固定于该第二散热风扇上,该第二风扇连接架可转动地与该第一风扇连接架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风扇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风扇连接架的数量为两个,该两个第一风扇连接架分别固定于该第一散热风扇的两侧,且分别与该第二风扇连接架的两端连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风扇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个第一风扇连接架上突。
4、出形成第一连接部,该第二风扇连接架上突出形成第二连接部,该两个第一风扇连接架与该第二风扇连接架通过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第二连接部连接。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风扇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个第一风扇连接架包括固定板及滑板,该固定板固定于该第一散热风扇上,该滑板可相对滑动地与该固定板连接,该第二风扇连接架可转动地连接在第一风扇连接架的滑板上。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风扇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固定板上形成一导轨,该滑板收容于该导轨中并可在导轨内滑动。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风扇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滑板上形成一弹片,该弹片上形成凸台,该固定板形成与凸台相配合的定位槽,该凸台与该定位槽相配合以将该滑板定位于该固。
5、定板上。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风扇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弹片上形成一操作臂,该固定板上开设一滑槽,该操作臂收容于滑槽中并可在滑槽内滑动。权利要求书CN102022362ACN102022376A1/3页3散热风扇模组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风扇模组,特别涉及电子元件散热的散热风扇模组。背景技术0002散热风扇广泛用于电脑的中央处理器散热,中央处理器所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散热器,散热风扇产生气流并吹向散热器,从而将散热器的热量散发出去。然,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内存组件广泛应用于高、中端性能的电脑中,内存组件产生的热量亦不断增加。单独一个散热风扇难以对中央处理器及内存同时散热。若采用两个。
6、独立的散热风扇对中央处理器及内存分别散热,设计成本较高且不能灵活适用于高中低端所有类型的电脑中。发明内容0003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灵活适用于高中低端所有类型电脑的散热风扇模组。0004一种散热风扇模组,包括第一散热风扇及第二散热风扇,该第二散热风扇可转动地与该第一散热风扇连接,该第二散热风扇可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转动,在该第一状态时,该第二散热风扇叠置于该第一散热风扇上方,在该第二状态时,该第二散热风扇位于该第一散热风扇的侧向并与该第一散热风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000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散热风扇模组的第二散热风扇可相对第一散热风扇转动,当第二散热风扇转动至第一散热风扇的正上方时,。
7、该两个散热风扇可同时对中央处理器进行散热,当第二散热风扇转动至与第一散热风扇位于同一水平面时,第一散热风扇在向中央处理器进行散热的同时,第二散热风扇向内存组件等其他发热电子元件进行散热。故,本发明的散热风扇模组可灵活满足高中低端电脑不同的散热需求。附图说明0006图1为本发明的散热风扇模组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装图。0007图2为图1中散热风扇模组的爆炸图。0008图3为图1中第一风扇连接架与第二风扇连接架的立体组装图。0009图4为图3中第一风扇连接架与第二风扇连接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组装图。0010图5为图1中第二散热风扇相对于第一散热风扇转动至水平状态的立体组装图。0011图6为图5中第二。
8、散热风扇相对于第一散热风扇水平滑动后的立体组装图。具体实施方式0012图1示出散热风扇模组1的第一状态,散热风扇模组1包括第一散热风扇10、第二散热风扇20、两个第一风扇连接架30及一个第二风扇连接架40。第一散热风扇10与第二散热风扇20通过第一风扇连接架30与第二风扇连接架40可相对转动地连接。第一散热风扇10固定于散热器50上,第二散热风扇20位于第一散热风扇10的正上方,且说明书CN102022362ACN102022376A2/3页4第二散热风扇20的中心轴线与第一散热风扇10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轴线上。散热器50的底部贴附中央处理器图未示,中央处理器产生的热量传递至散热器50上。第一。
9、散热风扇10及第二散热风扇20产生气流并吹向散热器50,以将热量散发。0013第一散热风扇10与第二散热风扇20所产生的气流方向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散热风扇10及第二散热风扇20均为吹风式散热风扇,所产生的气流均由远离散热器50的方向流向靠近散热器50的方向,即气流由上而下吹向散热器5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散热风扇10及第二散热风扇20均为抽风式散热风扇,所产生的气流亦可均由靠近散热器50的方向吹向远离散热器50的方向,即气流亦可由下而上抽离散热器50。0014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4,两个第一风扇连接架30对称固定于于第一散热风扇10的前、后两侧,且该两个第一风扇连接架30与该第二风扇。
10、连接架40的两端连接。每一个第一风扇连接架30包括固定板31及滑板32。固定板31呈倒L型,包括水平板310及竖直板311,水平板310螺接固定于第一散热风扇10的扇框11的顶板12上。竖直板311由水平板310的侧缘向下垂直延伸而成,竖直板311贴附于第一散热风扇10的扇框11的侧壁13上。竖直板311的底部向第一散热风扇10一体弯折形成一导轨312。竖直板311上开设形成一滑槽316及三个定位槽313、314、315,滑槽316靠近于竖直板311的底部且沿水平方向延伸,滑槽316的最右侧形成一扩大的缺口317。三个定位槽313、314、315位于滑槽316的上方且等间距沿水平方向排成一行。。
11、0015滑板32位于固定板31的竖直板311与第一散热风扇10的侧壁13之间,且收容于固定板31的导轨312中,滑板32可在导轨312中滑动。滑板32的右上角处突出形成第一连接部324,第一连接部324开设一固定孔327。滑板32的中央一体冲压形成一可弹性变形的弹片321,于弹片321上向外即远离第一散热风扇10的方向突出形成凸台322及操作臂323。凸台322位于操作臂323的上方,凸台322与固定板31的定位槽313314、315相配合并嵌入固定板31的最左侧的定位槽313中,凸台322的凸伸高度小于操作臂323的凸伸高度。操作臂323呈倒L型,包括水平段325及竖直段326,水平段325。
12、由弹片321沿水平方向且向外即远离第一散热风扇10的方向延伸而成,竖直段326由水平段325的自由端垂直向下延伸而成,竖直段326的大小与固定板31的缺口317相匹配。操作臂323的竖直段326抵靠在固定板31的外侧,操作臂323的水平段325收容于滑槽316中且可在滑槽316中滑动。0016滑板32安装于固定板31的步骤如下首先将滑板32推入固定板31的导轨312中;当滑板32推至其操作臂323抵靠于固定板31右侧的边缘上时,向内挤压操作臂323并继续推动滑板32,使得弹片321向内弹性变形,操作臂323及凸台322收缩至固定板31与第一散热风扇10之间,操作臂323及凸台322与滑板32一。
13、并沿导轨312前行;当操作臂323行至固定板31的缺口317时,操作臂323的竖直段326从固定板31的缺口317中伸出,操作臂323的水平段325与滑槽316对准,之后继续向内挤压操作臂323并推动滑板32,使操作臂323的水平段325收容于滑槽316中并在滑槽316中滑动;当凸台322行至固定板31的最左侧的定位槽313时,释放操作臂323,弹片321恢复弹性形变,凸台322嵌入定位槽313中,凸台322与定位槽313扣合,从而滑板32与固定板31固定。0017第二风扇连接架40呈L型,包括水平板41、竖直板42及两个第二连接部43。水平板41与竖直板42相互垂直,水平板41螺接固定于第二。
14、散热风扇20的扇框21的底说明书CN102022362ACN102022376A3/3页5板22上,竖直板42贴靠于第二散热风扇20的扇框21的侧壁23上。两个第二连接部43位于水平板41与竖直板42的连接处且对称分布于水平板41的前、后两侧。第二连接部43开设一固定孔44。第二风扇连接架40的两个第二连接部43与第一风扇连接架30的两个第一连接部324对准,并夹设于该两个第一连接部324之间。螺钉60的螺纹部61依次穿过第一连接部324及第二连接部43的固定孔327、44,且螺钉60的螺纹部61与螺母62锁紧固定,从而该两个第一风扇连接架30与该第二风扇连接架40通过该第一连接部324与该第。
15、二连接部43连接。0018请一并参阅图5,松开螺钉60并将第二散热风扇20相对第一散热风扇10翻转180度,第二散热风扇20位于该第一散热风扇10的侧向并与第一散热风扇10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使第二散热风扇20位于内存组件图未示的正上方,再将螺钉60锁紧固定。此时,第一散热风扇10为吹风式散热风扇,即第一散热风扇10所产生的气流由第一散热风扇10向下吹向散热器50;第二散热风扇20为抽风式散热风扇,即第二散热风扇20所产生的气流由内存组件抽向第二散热风扇2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散热风扇10为抽风式散热风扇,第二散热风扇20为吹风式散热风扇。0019当第二散热风扇20叠置于第一散热风扇10上方。
16、时,第二散热风扇20与第一散热风扇10一并向散热器50提供气流,相对于第一散热风扇10单独提供气流而言,极大增加气流流量,提升散热效率。当第二散热风扇20相对第一散热风扇10翻转180度使第二散热风扇20与第一散热风扇10位于同一水平面时,第一散热风扇10向中央处理器散热的同时,第二散热风扇20可同时向中央处理器周围的内存组件等其他发热电子元件散热。故,本发明的散热风扇模组1可适用于高中低端不同类型电脑的散热情形。0020请一并参阅图6,将两个操作臂323向内挤压,弹片321向内发生弹性变形,凸台322、操作臂323与弹片321一并向内收缩,当凸台322与最左侧的定位槽313脱扣后,滑板32即。
17、可相对固定板31的导轨312滑动。水平向右拖动第二散热风扇20,滑板32及第二风扇连接架40与第二散热风扇20一并相对第一散热风扇10水平向右运动,当凸台322抵达固定板31的右侧的定位槽314315时,松开操作臂323,弹片321恢复弹性变形,凸台322嵌入该右侧的定位槽314315中,从而第一散热风扇10与第二散热风扇20再次固定连接,故第二散热风扇20与第一散热风扇10的水平间距可以调节。不同型号电脑的内部元件布置存在差异,中央处理器与内存组件等其他发热电子元件的间距亦存在差异,本发明的散热风扇模组1可以调节第二散热风扇20与第一散热风扇10的水平间距,从而适用于不同型号电脑的散热需求。说明书CN102022362ACN102022376A1/4页6图1说明书附图CN102022362ACN102022376A2/4页7图2说明书附图CN102022362ACN102022376A3/4页8图3图4说明书附图CN102022362ACN102022376A4/4页9图5图6说明书附图CN10202236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