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改变预接母线硬导管配电系统走向的装置 本申请为1993年11月5日提交的专利申请No.08/147611的部分继续,并在此结合对比。
用于工业和商业场合的配电馈线系统
工业和商业场合的配电馈线系统一般为以下三类之一:电缆导管,电缆和电缆托架,或电母线槽。这三类系统的任何之一的直线走线都相当容易安装。但当需要改变走线方向时安装时间和费用就会显著增加。通过拐弯拉动电缆,特别是在单独一根电缆中拉动多根电缆时是很困难和费时间的。在很多电缆托架安装中电缆托架是由从顶板支架或I—梁悬挂的吊杆支撑的。当电工安装电缆时,这些吊杆是障碍物,这些障碍物妨碍了电工容易地″敷设″电缆。电缆托架走向的改变一般需要另外的支撑,于是要另外的吊杆,电工要设法使得电缆绕开这些吊杆。电母线槽的安装一般要比导管和电缆或电缆托架和电缆简单,因为导体已经在防护套之中了,因而在母线槽安装之后不需要额外的劳动用于布线。然而母线槽是制成品,因而比同等的电缆和导管或大路货电缆托架具有每英尺较高的造价。每一装置的较高造价可能会抵销一些较低的安装费用。在必须使用大型或很多电缆的较高电流的地方母线槽实际是造价最高的。因而希望有一种配电系统,在造价上与导管和电缆的构成价格可比,并象母线槽那样具有易于安装的部件。
本发明提供了较低造价和易于安装的改变预接母线硬导管馈电器系统地走向的装置,该馈电系统的类型是在此结合对比的美国专利No.5,266,044与美国专利申请No.08/085,341中所透露的。本发明提供了易于安装的T型配件,该配件允许安装者在继续沿原走线方向走线时可以90°改变配电系统的走向,或另外也可从用来的走向变为垂直于原走向的两个分开的走向。电缆和导管的安装是需要接线盒以便封闭切开的电缆连接处。由于接线盒,附加的导管配件和劳务会增加安装的时间和费用。在阅读以下的详细说明,权项和附图时,对于熟练的专业人员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更为明显。
图1是根据本发明制造的用于改变预接母线硬导管配电系统的走向的T型配件的等轴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T型配件母线组合的等轴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制造的T型配件的部件分解图。
图4是沿图1的线4—4所取的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T型配件母线组合的另一结构的等轴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T型配件母线组合的又另一结构的等轴视图。
在叙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之前,应当理解,本发明就其专利申请是不限于构造和叙述或附图中所示的细节的。本发明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并可以各种其他途径实践或实行。而且应当理解这里所用的习语或术语目的在于叙述而不应视为限制。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制造的并一般由标号10表示的T型配件。Tee10具有一外壳14,该外壳由第一半18和第二半22组成,每一半最好由诸如铝这样的导电金属制成。外壳14包括第一分支26,第二分支30,和第三分支34,每一分支有大约相同的长度,并且所有的分支在外壳隆起处38整体地结合在一起。半个外壳18与22的结构为每一半外壳18与22包括三个分支26,30与34的每一个的一半。第一与第二分支26与30分别被校正使得它们具有共同的轴。第三分支的轴一般分别垂直于第一与第二分支26与30的共用轴,使得外壳14一般为T—形并包括第一端42,第二端46和第三端50。与第一半个外壳18组合的第一电导体组件54以及与第二半个外壳22组合的第二电导体组件58是基本上封装在外壳14中的。外壳14提供了导体组件54与58的支撑和保护,并在根据较佳实施例外壳由导电金属制成时它还可作为系统接地导体。
现参见图2,可看到第一与第二电导体组件54与58分别互为镜象。为了简化叙述,将只详细说明第一导体组件54。第一导体组件54包括具有第一端66和第二端70的一个第一电导体62,具有第一端78和第二端82的一个第二电导体74,具有第一端90和第二端94的一个第三电导体86,以及具有第一端102和第二端106的一个第四电导体98。第一与第二导体,62与74,一般分别彼此平行以致其纵轴处于共同的平面内。第三与第四导体,86与98,也是一般分别彼此平行以致其纵轴分别如同第一与第二导体,62与74的纵轴那样处于相同的平面内。但是,第三和第四导体的纵轴,86和98一般分别垂直于第一与第二导体,62与74的纵轴。第三导体86的第二端94通过诸如焊接方法在第一导体62的第一端66和第二端70之间的中途附近的一点电连接到第一导体62。第四导体98的第二端106通过诸如焊接方法在第二导体74的第一端78和第二端82之间的中途附近的一点电连接到第二导体74。由于所有的导体62,74,86与98处于相同的平面内并且一般是直的并基本上是硬质的,于是在第二导体74与第三导体86之间会出现相互妨碍。于是,第二导体74中与第三导体86的点或互相妨碍处设置一形变110。第二导体74中的形变110有足够的尺寸和形状允许第三导体86从旁边通过第二导体74而不与其物理上接触也不需要第三导体86中的任何形变以实现这一通过。在按照要求被电连接在一起并形变之后,这些导体以诸如热可缩管,电工胶带(electricaltap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管或粉末敷层等电绝缘护皮114覆盖。护皮114的一部分分别从第一与第二导体,62与74,的第一端66与78以及第二端70与82,并分别从第三与第四导体,86与98,的第一端90与102除掉,以便形成电接触面118。如图1所示,第一与第二导体,62与74,的第一端66与77以及第二端70与82分别地,及第三与第四导体,86与98,的第一端90与102分别地,每一个分别地从外壳14的第一,第二及第三端,42,46及50伸出相等的长度,使得这些端的每一处的接触面118露出。
现参见图3,可看到每半个外壳18与22具有整体形成的导体支托122,导体组件54与58置于该支托上。隆起部分38提供了对于第二导体74的形变110的外壳14内的间隙空间。每一半个外壳18与22还包括数个整体形成的塔柱126,该塔柱用于通过安装紧固件130诸如螺丝钉或铆钉等把半外壳18与22固定在一起。塔柱126还用于把导体组件54及58固定在外壳14之内,并在装配过程中保持导体组件54与58的各个导体之间的适当空间。导体组件54与58分别置于其相关的半外壳,18与22,之中,使得它们在导体支托122上就位并紧靠塔柱126。市售的推装弹簧垫圈134用于分别把导体组件54与58卡在其相关的半外壳18与22之中。这是通过在塔柱126上向下推压弹簧垫圈134使得它们抵住导体组件54与58而完成的,从而将它们牢固地保持在导体支托122上。在如上所述预先组装了第一与第二半外壳18与22之后,通过装入塔柱126的紧固件130把半外壳组装在一起。在第一与第二半外壳18与22分别组装之后,诸如聚氨基甲酸乙酯等可膨胀的泡沫138以液体形式注入外壳14所限定的整个内部空间。如图4所示,泡沫138膨胀而完全填充了外壳14的内部,从而对于封装在外壳14内的导体组件54与58提供了连续的支撑。
图5表示另一种结构,其中通过在形变110处压扁电导体74而保持隆起部分38的高度为最小。这减小了形变110的高度并从而使得外壳14中的隆起部分38的高度得以降低。
图6表示第二个改变的结构,其中通过在形变142处压扁电导体86而保持隆起部分38的高度为最小。又减小了的形变142的高度使得外壳14中的隆起部分38的高度得以降低。压扁导体86的第二端94也使得用于焊接的导体86与62之间有较好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