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710134725.X
2007.10.15
CN101144271A
2008.03.19
驳回
无权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E02D3/046; E02D3/02
E02D3/046
南通建筑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
沈国章; 刘 耀; 包红伟
226124江苏省海门市常乐镇
南通市科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葛 雷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强夯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方法,包括夯点间排距及夯点布置、夯击、满夯等步骤。本发明质量可靠、施工效果好。
1. 一种强夯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方法,包括夯点间排距及夯点布置、夯击、满夯,其特征是:(1)夯点间排距纵横轴线网格尺寸与建筑物基础纵横轴线重合;主夯点间排距为8×8M,次夯点在主夯点间排距中间插挡,插夯点位于相邻主夯点对角线交点处,整个场区主、次夯点间排距为4×4M的网格,主、次、插点最小轴线距离为2M;(2)夯击时,控制单点夯击数及最后两击平均沉降量,最后两击平均沉降量≤40mm,单点夯击数为18~26击,如最后两击平均沉降量达不到≤40mm,则继续夯击,直到最后两击平均沉降量≤40mm为止;(3)满夯时,分二遍满夯,第一遍采用1000KNM,间排距3×3M,3击,第二遍采用800KNM,纵横各压1/4锤印,3击,二遍之间间隔时间为1~3周;(4)主、次、插点施夯完成后,满夯前,夯区地面回填50cm厚度的素土,用履带式推土机、挖掘机代替压路机进行碾压,碾压时,履带印应相互折叠不少于20cm,且不少于3遍。
强夯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基础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第一层为耕土及新堆积黄土、第二层为湿陷性黄土、第三层为粉质粘土的湿陷性黄土地层,目前按照普通的夯击处理方法,难于保证可靠、优质的施工质量。 强夯法是用起重大吨位(一般8~30吨)夯锤起吊到6~30米高度后,自由落下,给地基土以强大的冲击能量。目前在深层地基处理中应用较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质量可靠、施工效果好的强夯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强夯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方法,包括夯点间排距及夯点布置、夯击、满夯,其特征是: (1)夯点间排距纵横轴线网格尺寸与建筑物基础纵横轴线重合;主夯点间排距为8×8M,次夯点在主夯点间排距中间插挡,插夯点位于相邻主夯点对角线交点处,整个场区主、次夯点间排距为4×4M的网格,主、次、插点最小轴线距离为2M; (2)夯击时,控制单点夯击数及最后两击平均沉降量,最后两击平均沉降量≤40mm,单点夯击数为18~26击,如最后两击平均沉降量达不到≤40mm,则继续夯击,直到最后两击平均沉降量≤40mm为止; (3)满夯时,分二遍满夯,第一遍采用1000KNM,间排距3×3M,3击,第二遍采用800KNM,纵横各压1/4锤印,3击,二遍之间间隔时间为1~3周; (4)主、次、插点施夯完成后,满夯前,夯区地面回填50cm厚度的素土,用履带式推土机、挖掘机代替压路机进行碾压,碾压时,履带印应相互折叠不少于20cm,且不少于3遍。 本发明质量可靠、施工效果好。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强夯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方法,包括夯点间排距及夯点布置、夯击、满夯等步骤, (1)夯点间排距纵横轴线网格尺寸与建筑物基础纵横轴线重合;主夯点间排距为8×8M,次夯点在主夯点间排距中间插挡,插夯点位于相邻主夯点对角线交点处,整个场区主、次夯点间排距为4×4M的网格,主、次、插点最小轴线距离为2M; (2)夯击时,控制单点夯击数及最后两击平均沉降量,最后两击平均沉降量≤40mm,单点夯击数为18~26击,如最后两击平均沉降量达不到≤40mm,则继续夯击,直到最后两击平均沉降量≤40mm为止; (3)满夯时,分二遍满夯,第一遍采用1000KNM,间排距3×3M,3击,第二遍采用800KNM,纵横各压1/4锤印,3击,二遍之间间隔时间为1~3周; (4)主、次、插点施夯完成后,满夯前,夯区地面回填50cm厚度的素土,用履带式推土机、挖掘机代替压路机进行碾压,碾压时,履带印应相互折叠不少于20cm,且不少于3遍。
《强夯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夯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方法.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强夯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方法,包括夯点间排距及夯点布置、夯击、满夯等步骤。本发明质量可靠、施工效果好。。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