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水环境污染的鱼类养殖方法及养殖网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鱼类养殖方法及养殖网箱,尤其是一种降低水环境污染的鱼类养殖方法及养殖网箱。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水库、湖泊等大水面资源丰富,利用大水面进行水产养殖,具有养殖规模大、产量高、不占用土地、不与农业争水等特点,在渔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现有大水面渔业利用的主要方式有:增殖放流、人工捕捞、网箱养殖、围网养殖、施肥养殖、游钓等,其中网箱养殖、围网养殖、施肥养殖是主要的人工养殖方式。目前,网箱养殖以养殖吃食性鱼类为主,产量和产值较高,经济效益好,由于需要投喂大量人工配合饲料,因残饵和鱼类粪便等产生的养殖污染,引起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十分普遍。围网养殖以养殖滤食性鱼类为主,饵料主要为浮游生物,但是全部依靠天然饵料难以达到快速、持久和高产的目的,常通过大量施用肥料的方式,培育浮游生物,以加快鱼体生长速度,提高养殖产量,但是因此会造成水体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降低水环境污染的鱼类养殖方法及养殖网箱,它能显著降低养殖鱼类造成的环境污染,而且所养殖的鱼类产量和产值较高,经济效益好,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降低和避免水环境污染的鱼类养殖方法,在滤食性鱼类的养殖网箱中放置投饵式网箱,并在投饵式网箱内养殖吃食性鱼类;在养殖过程中,只对投饵式网箱投放饲料,利用吃食性鱼类的残饵及粪便作为滤食性鱼类的饲料,以降低饲养鱼类对水环境造成的污染。
养殖网箱,包括投饵式网箱,在投饵式网箱的外围设置一个围住投饵式网箱的外网箱。
投饵式网箱的数量为4~8个。
投饵式网箱的长为5m、宽为5m、高为2.5m;外网箱的长为11~24m、宽为11m、高为4.5m。
经过申请人长期研究实验,总结出本发明的技术原理为:
在大水面养殖鲤、草鱼等吃食性鱼类时,要投喂大量的人工配合饲料。未被鱼类摄食的饲料及鱼类的粪便等含有丰富的N、P、K等营养元素,它们扩散在水体中,将增大水体营养物质的含量,长期积累则易产生硝酸盐、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浮游植物因水体营养物质的增多,光合作用增强,大量繁殖生长,水体因此出现明显的富营养化现象。本技术利用滤食性鱼类的食性特点和食物链传递的原理,通过滤食性鱼类摄食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实现营养物质的有效传递,以控制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生物量,剌激浮游生物快速生长,加快水体中营养物质的分解,达到减少水体污染的目的;将产生的滤食性鱼类成鱼作为终极养殖产品销售上市,实现养殖生产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技术要点:
以4个、8个或更多的传统养殖吃食性鱼类的网箱为1组,在吃食性网箱的外围,设置一个更大、更深的网箱,养殖滤食性鱼类;人工只投喂中央投饵式网箱的吃食性鱼类,以投喂吃食性鱼类的残饵、粪便及其滋养的大量浮游生物作为滤食性鱼类饵料,从而实现2种食性鱼类的同步养殖,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大水面水产养殖持久、可持续发展,和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养殖水体环境:
要求水面宽阔,风浪小,光照充足,日照射时间长;水深6m以上,确保网箱底部与水底的距离>1.5m;流速小于0.2m/s。
水质:无污染,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水温:年水温高于18℃时积温≥2800。
网箱设计:中央的投饵式网箱大小为5m×5m×2.5m,网目视养殖鱼类规格大小而定,以4个、8个或更多网箱为1组。外围的滤食性鱼类网箱大小为11~24m×11m×3.5~4.5m,网目>5.0cm,内外网箱箱体材质均为聚乙烯等环保材料。如果吃食性网箱规格增大,滤食性网箱规格也相应增大,以滤食性网箱能完全包围1组吃食性网箱为准。
养殖品种:投饵式网箱为鲤、鲫、草鱼等常规养殖的鱼类,也可以是其他名、特、优鱼类。外网箱为鲢、鳙鱼。
鱼种质量:要求体质健壮,无伤病,规格整齐、活动能力强。鲢、鳙放养规格为体长20cm以上或体重100g以上。
放养规格及放养密度:
饲料,以降低饲养鱼类对水环境造成的污染,并降低了养殖成本。
养殖网箱的结构如图1所示,制作时,将4个投饵式网箱(1)组成一个田字形结构(可以根据养殖需要采用4~8投饵式网箱1),并在投饵式网箱(1)的外围安装一个围住投饵式网箱(1)的外网箱(2);每个单独的投饵式网箱(1)的长为5m、宽为5m、高为2.5m;外网箱(2)的长为11~24m、宽为11m、高为4.5m。
在饲养过程中,由于只向投饵式网箱(1)中投放饲料,这些饲料被吃食性鱼类消耗,而剩余的残饵以及吃食性鱼类产生地粪便会被滤食性鱼类作为饲料,因此大大的减少了养殖吃食性鱼类所产生的污染;而滤食性鱼类由此得到了充足的食物,不需要向水中施用肥料,既节约了养殖成本,又减少了水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