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pdf(2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54781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6.12 CN 103154781 A *CN103154781A* (21)申请号 201180050262.3 (22)申请日 2011.10.21 2010-237832 2010.10.22 JP 2011-193278 2011.09.05 JP G02B 5/02(2006.01) B32B 3/30(2006.01) B32B 7/02(2006.01) G02B 1/10(2006.01) G02B 5/30(2006.01) G02F 1/1335(2006.01) G09F 9/00(2006。
2、.01) (71)申请人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东京都 (72)发明人 江口淳哉 北村祐 小久见尚一郎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127 代理人 丁香兰 孟伟青 (54) 发明名称 防眩性膜、 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防眩性膜, 该防眩性膜可维持硬 涂性与防眩性, 同时可极高水平地抑制面眩光的 发生以及泛白的发生, 能够得到高对比度的优异 的显示图像。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为在透光性基 材的至少一个面上具有防眩层的防眩性膜, 该防 眩层在表面具有凹凸形状 ; 该防眩性膜的特征在 于, 上述防眩层含有 2 种以上的微粒凝聚而成的 凝聚体 。
3、; 以通过上述凝聚体在上述防眩层的表面 形成凸部, 从而形成上述防眩层表面的凹凸形状。 (30)优先权数据 (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3.04.18 (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JP2011/074280 2011.10.21 (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2/053632 JA 2012.04.26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2 页 附图 5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2页 附图5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54781 A CN 103154781 A *CN。
4、103154781A* 1/1 页 2 1. 一种防眩性膜, 其为在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个面上具有防眩层的防眩性膜, 该防眩 层在表面具有凹凸形状, 该防眩性膜特征在于, 所述防眩层含有 2 种以上的球状微粒凝聚而成的凝聚体, 以通过所述凝聚体在所述防眩层的表面形成凸部, 从而形成所述防眩层的表面的凹凸 形状。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防眩性膜, 其中, 2 种以上的球状微粒至少包含 1 种以上的有机 微粒和 1 种以上的无机微粒。 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防眩性膜, 其中, 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为 0.3m 10.0m, 无 机微粒的平均粒径为 500nm 5.0m。 4. 如权利要求 。
5、1、 2 或 3 所述的防眩性膜, 其中, 防眩层进一步含有粘合剂粒子。 5.如权利要求2、 3或4所述的防眩性膜, 其中, 粘合剂粒子偏在于有机微粒和无机微粒 的周围。 6. 如权利要求 4 或 5 所述的防眩性膜, 其中, 粘合剂粒子为热解法二氧化硅。 7. 如权利要求 6 所述的防眩性膜, 其中, 热解法二氧化硅已被表面处理。 8. 如权利要求 7 所述的防眩性膜, 其中, 热解法二氧化硅已进行了作为表面处理的疏 水化处理, 所述疏水化处理为甲基处理、 辛基硅烷处理或二甲基硅油处理。 9.如权利要求2、 3、 4、 5、 6、 7或8所述的防眩性膜, 其中, 有机微粒为含有选自由丙烯酸 。
6、类树脂、 聚苯乙烯树脂、 苯乙烯 - 丙烯酸共聚物、 聚乙烯树脂、 环氧树脂、 有机硅树脂、 聚偏 二氟乙烯树脂和聚氟乙烯树脂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材料的微粒。 10. 如权利要求 2、 3、 4、 5、 6、 7、 8 或 9 所述的防眩性膜, 其中, 无机微粒为选自由铝硅酸 盐、 滑石、 云母和二氧化硅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微粒。 11. 一种偏振片, 其特征在于, 其为具备偏振元件的偏振片, 在所述偏振片的偏振元件 表面具备权利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或 10 所述的防眩性膜。 12. 一种图像显示装置,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的最外表面具备权利要。
7、求 1、 2、 3、 4、 5、 6、 7、 8、 9 或 10 所述的防眩性膜或者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偏振片。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154781 A 2 1/22 页 3 防眩性膜、 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防眩性膜、 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阴极射线管显示装置 (CRT)、 液晶显示器 (LCD)、 等离子体显示器 (PDP)、 电致发 光显示器 (ELD)、 电子纸、 平板电脑、 触摸屏等图像显示装置中, 通常在最外表面设置有用于 防止反射的光学层叠体。 0003 这样的防反射用光学层叠体通过光的散射或干涉而抑制像的映入(映。
8、込)或 使反射率降低。 0004 作为防反射用光学层叠体之一, 已知有在透明性基材的表面形成具有凹凸形状的 防眩层而成的防眩性膜。该防眩性膜利用表面的凹凸形状使外部光发生散射, 能够防止外 部光的反射或像的映入所致的可见性的降低。 0005 另外, 由于该光学层叠体通常设置在图像显示装置的最外表面, 因而还要求对其 赋予硬涂性以使得在处理时不会受伤。 0006 作为现有的防眩性膜, 例如已知有在透光性基材的表面涂布含有二氧化硅 (silica) 等填料的树脂而形成了防眩层的防眩性膜 ( 例如参见专利文献 1、 2)。 0007 这些防眩性膜有下述类型 : 通过凝聚性二氧化硅等粒子的凝聚而在防眩。
9、层的表面 形成凹凸形状的类型 ; 在树脂中添加有机填料, 在层表面形成凹凸形状的类型 ; 或者在层 表面层叠具有凹凸的膜并转印凹凸形状的类型 ; 等等。 0008 但是, 对于这样现有的防眩性膜来说, 无论是哪种类型, 要通过防眩层的表面形状 的作用来得到光漫射和防眩作用, 均需要使凹凸形状陡峭或增加凹凸形状以提高防眩性, 但若凹凸形状陡峭或增加凸凹形状, 则涂膜的雾度值(浊度值)上升, 产生泛白(白), 具有显示图像的对比度降低这样的问题。 0009 另外, 在现有类型的防眩性膜中, 还具有以下问题 : 在膜表面会产生被称为所谓面 眩光 ( 面 ) 的闪烁的光辉, 显示画面的可见性降低。面眩。
10、光为下述现象 : 在点亮图像显 示装置时, 在来自背面的透过光到达画面时, 在画面表面出现细小的亮度不匀, 若观察者的 观察角度改变, 则看上去该亮度不匀的位置也移动变化, 该现象即为面眩光 ; 在全白色显示 或全绿色显示时特别显著。 0010 此处, 已知有例如分别层叠形成硬涂层与防眩层而成的防眩性膜 ( 例如, 参见专 利文献3)。 这样的层构成的防反射膜利用与硬涂层同样的树脂使得防眩层表面的微细凹凸 形状平缓, 从而转换为具有平滑的起伏 ( )、 微小凹凸少、 且凸部高度低于现有技术 的凹凸, 能够在维持硬涂性与防眩性的同时谋求对面眩光和泛白发生的抑制。但膜厚会变 厚, 为 10m 以上。
11、等, 无法充分应对近年来防眩性膜薄膜化的要求。 0011 另外, 在单独使用有机微粒或无机微粒在层表面形成凹凸形状的情况下, 若要谋 求防眩性膜的薄膜化, 则微粒会在高度方向发生凝聚, 因而表面凹凸会变高、 产生面眩光或 泛白。 若为了消除该缺点而减小有机微粒或无机微粒的平均粒径、 降低表面凹凸的高度, 则 说 明 书 CN 103154781 A 3 2/22 页 4 相反地会使表面凹凸的高度过低, 容易不具有防眩性, 无法稳定得到良好的制品。 0012 因此, 期望一种具有单层结构的防眩层的防眩性膜, 该防眩层为具有平滑的凹凸 表面的防眩层, 能够在维持硬涂性与防眩性的同时充分抑制面眩光和。
12、明室中的泛白, 且暗 室中的对比度优异。 0013 现有技术文献 0014 专利文献 0015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平 6-18706 号公报 0016 专利文献 2 : 日本特开平 10-20103 号公报 0017 专利文献 3 : WO2006/088202 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8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19 鉴于上述现状,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防眩性膜、 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该防眩 性膜中, 即使硬涂层为单层且为小于 10m 的薄层, 也能够在维持硬涂性和防眩性的同时 防止面眩光的发生, 不管在明室还是暗室, 均可得到图像显示装置为黑显示状态下的优异 的亮黑感(画面显示。
13、中的具有润湿样光泽的黑色的再现性)。 需要说明的是, 明室中的亮黑 感以目视 “泛白” 进行评价, 暗室中的亮黑感以 “暗室对比度” 进行评价, 因而在本发明中, 使用 “泛白” 或 “暗室对比度” 这样的表示。 0020 解决课题的手段 0021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为在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个面上具有防眩层的防眩性膜, 该防 眩层在表面具有凹凸形状 ; 该防眩性膜的特征在于, 上述防眩层含有通过 2 种以上的球状 微粒凝聚而成的凝聚体 ; 以通过上述凝聚体在上述防眩层的表面形成凸部, 从而形成上述 防眩层的表面的凹凸形状。 0022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 优选上述 2 种以上的球状微粒至少含有 1。
14、 种以上的有机微 粒和 1 种以上的无机微粒。 0023 另外, 优选上述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为 0.3m 10.0m、 无机微粒的平均粒径 为 500nm 5.0m。 0024 此外, 上述防眩层优选进一步含有粘合剂粒子, 上述粘合剂粒子优选偏在 ( 偏在 ) 于上述有机微粒和无机微粒的周围。 0025 此外, 上述粘合剂粒子优选为热解法二氧化硅, 上述热解法二氧化硅优选已被表 面处理。 0026 另外, 上述热解法二氧化硅优选已进行了作为表面处理的疏水化处理, 上述疏水 化处理优选为甲基处理、 辛基硅烷处理、 或者二甲基硅油处理。 0027 此外, 上述有机微粒优选为含有选自由丙烯酸类树脂、。
15、 聚苯乙烯树脂、 苯乙烯 - 丙 烯酸共聚树脂、 聚乙烯树脂、 环氧树脂、 有机硅树脂、 聚偏二氟乙烯树脂和聚氟乙烯树脂组 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材料的微粒, 上述无机微粒优选为选自由铝硅酸盐、 滑石、 云母和二氧 化硅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微粒。 0028 此外, 本发明还涉及偏振片, 其为具备偏振元件的偏振片, 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偏 振片的偏振元件表面具备上述的防眩性膜。 说 明 书 CN 103154781 A 4 3/22 页 5 0029 本发明还涉及图像显示装置, 其特征在于, 在图像显示装置的最外表面具备上述 的防眩性膜或者上述的偏振片。 0030 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 0031 本。
16、发明人对于在透光性基材上具备表面具有凹凸形状的防眩层的防眩性膜进行 了深入研究, 结果发现, 通过在防眩层中含有 2 种以上微粒的凝聚体、 由该凝聚体部分在 防眩层表面形成凸部, 从而可形成防眩层表面的凹凸形状, 由此, 与由单一种类和粒径的微 粒 ( 例如二氧化硅微粒或丙烯酸苯乙烯粒子 ) 形成凹凸形状的现有防眩层相比, 可以形成 更为平滑的凹凸形状, 其结果, 即使防眩层为单层且为小于 10m 的薄层, 也能够在维持硬 涂性与防眩性的同时充分抑制面眩光的发生与泛白的发生, 得到暗室对比度优异的防眩性 膜 ; 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0032 需要说明的是, 在上述凝聚体相比于膜厚为非常小的情况。
17、下、 或上述凝聚体沉在 防眩层的下部的情况下等, 凝聚体不仅会存在于凸部(其形成凹凸形状的凸部)之下位置、 还会存在于凹部之下位置。 但是, 在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 利用光学显微镜的反射观察或透 射观察 (100 倍 300 倍 ) 可观察到, 大部分的凝聚体形成了凸部。 0033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 在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个面上具备表面具有凹凸形状的防 眩层。 0034 上述透光性基材优选具备平滑性、 耐热性, 机械强度和不扰乱光取向等光学特性 优异。作为形成透光性基材的材料的具体例, 可以举出例如聚酯 (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 )、 三乙酸纤维素、 二乙酸纤维素、 乙。
18、酸丁酸纤维素、 聚酯、 聚酰胺、 聚酰 亚胺、 聚醚砜、 聚砜、 聚丙烯、 聚甲基戊烯、 聚氯乙烯、 聚乙烯醇缩醛、 聚醚酮、 聚甲基丙烯酸 甲酯、 聚碳酸酯、 或者聚氨酯等热塑性树脂。从机械强度优异的方面考虑, 优选可以举出聚 酯 (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 ) ; 从光学特性优异的方面考虑, 优选可 以举出三乙酸纤维素。 0035 上述透光性基材优选将上述热塑性树脂制成富于柔软性的膜状体来使用, 根据要 求固化性的使用方式, 也能够使用这些热塑性树脂的板、 或者也可以使用玻璃板的板状体。 0036 此外, 作为上述透光性基材, 可以举出具有脂环结构的非晶态烯烃聚合物 (。
19、Cyclo-Olefin-Polymer : COP) 膜。其是使用了降冰片烯系聚合物、 单环的环状烯烃系聚合 物、 环状共轭二烯系聚合物、 乙烯基脂环式烃系聚合物等的基材, 可以举出例如 : 日本 Zeon 株式会社制造的 ZEONEX、 ZEONOR( 降冰片烯系树脂 ) ; SUMITOMO BAKELITE 株式会社制造的 SUMILIT FS-1700 ; JSR 株式会社制造的 ARTON( 改性降冰片烯系树脂 ) ;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制造的 APEL( 环状烯烃共聚物 ) ; Ticona 社制造的 Topas( 环状烯烃共聚物 ) ; 日立化成株 式会社制造的 OPTOREZ。
20、 OZ-1000 系列 ( 脂环式丙烯酸类树脂 ) 等。 0037 此外, 作为三乙酰纤维素的代替基材, 还优选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制造的 FV 系列 ( 低双折射率、 低光弹性模量膜 )。 0038 作为上述透光性基材的厚度, 优选为 20m 300m, 更优选下限为 30m、 上限 为 200m。透光性基材为板状体的情况下, 可以为超过上述厚度的厚度。对于上述透光性 基材来说, 在其上形成上述硬涂层等时, 为了提高粘接性, 除了进行电晕放电处理、 氧化处 理等物理性处理外, 还可预先涂布增粘剂或被称为底漆的涂料。在以三乙酰纤维素 ( 该三 乙酰纤维素主要多用作面向 LCD 的透光性基材 ) 。
21、作为材料的情况下, 上述透光性基材的厚 说 明 书 CN 103154781 A 5 4/22 页 6 度优选为可使显示器薄膜化的 20m 65m。 0039 上述防眩层在上述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个面上形成, 表面具有凹凸形状。 0040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 上述防眩层含有 2 种以上种类或粒径的微粒凝聚而形成的 凝聚体, 表面的凹凸形状是通过上述凝聚体在表面形成凸部而形成的。 0041 对于由这样的凝聚体形成的凹凸形状来说, 与由单一种类和粒径的微粒 ( 例如仅 为二氧化硅微粒或仅为丙烯酸苯乙烯粒子、 且粒径也相同的情况 ) 或其凝聚体形成的凹凸 形状相比, 其为凸部的倾斜平缓且光滑的形状。。
22、据推测, 这是由于, 上述凝聚体呈在一种微 粒之间进入有另一种微粒的状态, 从而主要由上述一种微粒形成的防眩层表面上所形成的 凹凸形状 ( 凸部 ) 的倾斜角受到进入到该微粒之间的另一种微粒的影响, 倾斜角比由上述 一种微粒单体形成的凹凸形状 ( 凸部 ) 的倾斜角平缓。 0042 另外, 在上述防眩层进一步含有后述的粘合剂粒子的情况下, 上述凝聚体也可以 含有由单一微粒构成的凝聚体。通过该粘合剂粒子局部存在于上述微粒的附近, 即使上述 凝聚体由单一微粒构成, 该单一微粒也难以在高度方向上发生凝聚。 并且推测, 局部存在于 上述微粒附近的上述粘合剂粒子还显示出了使上述微粒的凹凸形状(凸部)的倾。
23、斜陡峭性 降低的效果。特别是通过使上述粘合剂粒子按照包围上述凝聚体周围的方式偏在, 可以进 一步降低上述凸部倾斜的陡峭性。 0043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 上述2种以上的微粒为材质不同的2种以上的粒子, 或者在 材质相同的情况下为粒径不同的 2 种以上的微粒。其中特别优选为主要在防眩层的表面形 成凹凸形状(凸部)的粒径比较一致的微粒、 以及粒径的偏差比较大(具有宽粒度分布)的 微粒。这种情况下, 上述微粒的材质可以相同、 可以不同。通过为具有这样的粒径关系的 2 种以上的微粒, 容易构成在粒径一致的一种微粒之间进入有粒径偏差大的另一种微粒的结 构的凝聚体, 可以在防眩层表面适当地形成上述平滑的。
24、凹凸形状。 0044 此处, 上述 “粒径比较一致的微粒” 是指, 将基于重量平均的微粒平均粒径设为 MV、 累积 25% 径设为 d25、 累积 75% 径设为 d75 时, (d75-d25)/MV 为 0.25 以下的情况 ; 上述 “具 有宽粒度分布的微粒” 是指上述 (d75-d25)/MV 超过 0.25 的情况。另外, 累积 25% 径指的 是, 从粒度分布中粒径小的粒子开始计数并达到 25 质量 % 时的粒径 ; 累积 75% 径指的是同 样地进行计数并达到 75 质量 % 时的粒径。 0045 另外, 上述粒度分布可以通过对由光学显微镜透射观察得到的照片进行图像处理 而求得。。
25、 0046 另外, 上述防眩层中, 构成凝聚体的 2 种以上的微粒的形状为球状。通过具有这样 的球状微粒, 在将本发明的防眩性膜应用于图像显示装置中的情况下, 可以以高对比度得 到具有亮黑感的显示图像。 0047 另外, 对于上述 “球状” , 可以举出例如正球状、 椭圆球状等, 为不包括所谓无定形 的含义。 这是由于, 若上述微粒的形状为无定形的, 则在与后述的构成防眩层的粘合剂树脂 的界面处容易发生全反射, 黑亮度上升、 亮黑感降低。 0048 另外, 上述 “构成凝聚体” 是指, 上述 2 种以上的微粒中的一种微粒与另一种微粒 的距离以及同种微粒的距离处于后述的 2 种以上微粒中的任意一。
26、者的平均粒径的范围内。 0049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 上述 2 种以上的微粒优选至少含有 1 种以上的有机微粒和 1 种以上的无机微粒。 说 明 书 CN 103154781 A 6 5/22 页 7 0050 上述有机微粒优选选择粒径比较一致的微粒, 而无机微粒优选选择粒径偏差较大 的微粒。 通过选择这样的有机微粒和无机微粒, 无机微粒的比重也有时大于有机微粒, 易于 构成无机微粒进入到有机微粒之间的下方部的凝聚体, 可以制成具有上述平滑的凹凸形状 的防眩层。 进一步地, 若上述有机粒子为粒径比较一致的粒子、 上述无机粒子为粒径偏差比 较大的微粒, 则在形成防眩层时, 在由于后述粘合剂树脂。
27、(放射线固化树脂)的聚合收缩而 形成表面凹凸时, 如后所述, 由于主要形成表面凹凸的上述有机粒子比无机微粒柔软, 因而 容易追随上述聚合收缩, 从该方面考虑, 也不会产生陡峭的表面凹凸 ( 凸部 )。 0051 通过形成这样平滑的凹凸形状,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可以兼具防眩性与防泛白性, 同时其还可抑制其中的面眩光。 0052 为使在面眩光方面更为优异, 优选使上述防眩层具有微小的内部散射效果。作为 使上述防眩层具有微小的内部散射效果的方法, 例如使有机微粒的折射率与粘合剂树脂的 折射率稍有差异是有效的。 对于上述有机微粒的折射率与粘合剂树脂的折射率稍有差异这 一点来说, 作为具体的折射率差优选为。
28、 0.01 0.10。 0053 另外, 上述有机微粒和粘合剂树脂的折射率为制成防眩层之后的折射率。作为具 体的折射率测定方法, 例如可以举出下述方法 : 在制造防眩性膜后, 在厚度方向切断该防眩 层, 露出截面, 削出在该截面露出的有机微粒或粘合剂的截面片并取出, 利用 Abbe 折射计 直接进行折射率的测定。并且还可举出例如下述方法 : 贝克法等使用 Cargille 试剂的方 法 ; 直接利用激光干涉对防眩性膜进行测定、 进行分光反射光谱或分光椭圆偏振法测定等 对上述折射率进行定量测定的方法。 0054 上述有机微粒为主要形成防眩层的表面凹凸形状的微粒, 是容易进行折射率或粒 径控制的微。
29、粒。通过使上述凝聚体含有这样的有机微粒, 容易对防眩层中所形成的凹凸形 状的尺寸及防眩层的折射率进行控制, 可进行防眩性的控制以及抑制面眩光和泛白的发 生。 0055 作为上述有机微粒, 优选为含有选自由丙烯酸类树脂、 聚苯乙烯树脂、 苯乙烯 - 丙 烯酸共聚树脂、 聚乙烯树脂、 环氧树脂、 有机硅树脂、 聚偏二氟乙烯树脂和聚氟乙烯树脂组 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材料的微粒。其中, 处于容易控制折射率的原因, 适于使用苯乙烯 - 丙 烯酸共聚物微粒。 0056 作为上述有机微粒的含量, 优选在上述防眩层中为 0.5 质量 % 15.0 质量 %。若 小于0.5质量%, 则防眩性能有时不充分 ; 若超。
30、过15.0质量%, 则凝聚体增多或凝聚体过大, 有时具有产生泛白和/或面眩光的问题。 更优选的下限为2.0质量%、 更优选的上限为10.0 质量 %。 0057 另外, 上述有机微粒的尺寸可根据防眩层的厚度等来适宜确定, 例如优选平均粒 径为 0.3m 5.0m。若小于 0.3m, 则无法在防眩层表面形成充分的凹凸形状、 本发明 的防眩性膜的防眩性能有时不充分 ; 若超过 5.0m, 则防眩层表面的凹凸形状变大, 会有 产生面眩光的问题。更优选的下限为 1.0m、 更优选的上限为 4.0m。出于可使防眩层膜 厚变薄的原因, 更优选的上限为 3.0m。 0058 另外, 上述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优。
31、选为防眩层厚度的 20% 80%。 0059 另外, 上述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为如下的值 : 在防眩层的光学显微镜的透射观察 中, 以 200 倍 1000 倍的倍数测定 10 个有机微粒的最大径, 以其平均值的形式计算出的值 说 明 书 CN 103154781 A 7 6/22 页 8 为该平均粒径。另外, 由于可将上述有机微粒看做球状, 因而若使用图像处理软件, 则可简 便地进行上述有机微粒的粒径测定。 0060 另外, 作为上述防眩层的厚度, 优选为 2m 6m。若小于 2m, 则防眩层表面 有时容易受伤 ; 若超过 6m, 则有时防眩层容易有裂纹。上述防眩层厚度更优选的范围为 2m 4。
32、m。另外, 上述防眩层的厚度为如下测定的值 : 在防眩层截面 STEM 的 1000 倍 3000 倍观察中, 在该观察画面或观察照片中, 对于在层中于透光性基材的垂直方向未观察 到有机微粒的部分进行 3 点测定, 其平均值为上述防眩层的厚度。需要说明的是, 若是在上 述防眩层的截面 STEM 观察时具有最大粒径的有机微粒被观察到的部分, 则该处为在防眩 层的表面形成有凸部的部分, 防眩层的厚度可能为最大值, 因而选择未观察到有机微粒的 部分。 0061 对于上述有机微粒, 出于与无机微粒的亲和性高、 更适于形成凝聚体的原因, 优选 上述有机微粒的表面已被亲水处理。 0062 作为上述亲水处理。
33、没有特别限定, 可以举出公知的方法, 例如可以举出使具有羧 酸基或羟基等官能团的单体在上述有机微粒的表面发生共聚的方法等。 0063 对于上述无机微粒, 在上述凝聚体中, 其进入到相邻的上述有机微粒之间或有机 微粒的上方部、 下方部, 并包含在防眩层中。 特别是上述无机微粒通过进入到相邻的上述有 机粒子之间而能够适度保持相邻的有机微粒的间隔, 可使上述防眩层表面的凹凸形状的凸 部倾斜平缓, 从而可发挥出使整体的凹凸形状平滑的作用。 0064 作为这样的无机微粒, 例如优选为选自由铝硅酸盐、 滑石、 云母和二氧化硅组成的 组中的至少一种微粒。其中, 若其形状为球状, 则其变化率大致一定, 从而可。
34、抑制在粒子与 粘合剂树脂的界面处的反射、 杂散光的发生少, 可提高暗室中的对比度、 明室中的对比度, 因而更优选其形状为球状。出于容易得到球状粒子的原因, 适于使用铝硅酸盐。 0065 作为上述无机微粒的含量, 在防眩层中优选为 0.1 质量 % 10.0 质量 %。若小于 0.1 质量 %, 则不易构成无机微粒进入到有机微粒之间的下方部的凝聚体, 有时不会成为具 有上述平滑的凹凸形状的防眩层。若超过 10.0 质量 %, 则会产生泛白的问题。 0066 更优选的下限为 0.5 质量 %、 更优选的上限为 7.0 质量 %。 0067 上述无机微粒的平均粒径优选为500nm5.0m。 若小于5。
35、00nm, 则在防眩层中有 时无法充分地形成与上述有机微粒的凝聚体 ; 若超过 5.0m, 则会产生泛白的问题。另外, 出于无机微粒在凝聚体中容易在有机微粒的下方存在的原因, 优选其比有机微粒的比重大 2 倍以上。 0068 另外, 上述无机微粒的平均粒径为下述值 : 在防眩层的光学显微镜的透射观察中, 以 200 倍 1000 倍的倍数测定 10 个无机微粒的最大径, 以其平均值的形式计算出的值为 该平均粒径。 0069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 上述防眩层优选进一步含有粘合剂粒子, 该粘合剂粒子优 选偏在于上述有机微粒和无机微粒的周围。 0070 上述粘合剂粒子为发挥出促进上述有机微粒与无机微。
36、粒形成凝聚体的作用的成 分, 与后述的粘合剂树脂为不同的成分。通过上述粘合剂粒子偏在于上述有机微粒和无机 微粒的周围, 可适当地形成上述凝聚体。 0071 此处, 上述 “粘合剂粒子偏在于上述有机微粒和无机微粒的周围” 是指下述状态 : 说 明 书 CN 103154781 A 8 7/22 页 9 在防眩层中, 粘合剂粒子单独存在的状态为少量, 多数偏向有机微粒和无机微粒的周围汇 集 ; 这样的状态可以通过防眩层的截面显微镜观察而容易地判断。 0072 作为上述粘合剂粒子, 优选为对有机微粒和无机微粒这两者的亲和性高、 其本身 易于凝聚的材料, 例如适于使用热解法二氧化硅。此处, 热解法二氧。
37、化硅指的是通过干式 法制备的具有 200nm 以下粒径的非晶态二氧化硅, 是通过使含有硅的挥发性化合物在气相 中发生反应而得到的。具体地说, 可以举出例如使硅化合物 ( 例如 SiCl4) 在氧与氢的火 焰中进行水解而生成的物质等。作为上述热解法二氧化硅的商品, 可以举出例如 NIPPON AEROSIL 社制造的 AEROSIL 等。 0073 上述热解法二氧化硅的表面存在硅烷醇基, 在本发明中, 优选对上述热解法二氧 化硅进行了表面处理, 作为该表面处理, 优选为疏水化处理。 0074 通过对上述热解法二氧化硅进行了表面处理, 可使热解法二氧化硅适当地偏在于 有机微粒和无机微粒的表面, 通。
38、过热解法二氧化硅本身的凝聚力, 可形成基于上述有机微 粒与无机微粒的凝聚体。 并且还能够谋求热解法二氧化硅本身的耐化学药品性和耐皂化性 的提高。在未进行表面处理 ( 疏水化处理 ) 的情况下, 热解法二氧化硅在有机微粒和无机 微粒的表面过量存在, 凝聚力增加, 从而无法形成适当的凹凸形状, 有时导致泛白。 0075 作为上述疏水化处理, 例如甲基处理、 辛基硅烷处理、 或二甲基硅油处理等是适宜 的。 0076 作为上述热解法二氧化硅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 在上述防眩层中优选为 0.1 质 量 % 5.0 质量 %。若小于 0.1 质量 %, 则有时无法充分形成上述的凝聚体 ; 若超过 5.0 质。
39、 量 %, 则会产生泛白的问题。更优选的下限为 0.5 质量 %、 更优选的上限为 3.0 质量 %。通过 处于该范围, 可使热解法二氧化硅适当地偏在于有机微粒和无机微粒的表面, 可通过热解 法二氧化硅本身的凝聚力适当地形成基于上述有机微粒和无机微粒的凝聚体。 0077 另外, 作为上述热解法二氧化硅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 可以为任意形状, 优选平均 1 次粒径为 1nm 100nm。若小于 1nm, 则有时无法充分形成上述凝聚体 ; 若超过 100nm, 则 由于凝聚, 有时暗室对比度变差。更优选的下限为 5nm、 更优选的上限为 50nm。另外, 上述 平均一次粒径为使用图像处理软件由扫描型。
40、和透过型电子显微镜的图像进行测定而得到 的值。 0078 此处, 在利用 STEM 等对上述防眩层进行显微镜观察的情况下, 平均一次粒径为上 述范围的热解法二氧化硅发生凝聚, 连结成念珠状, 呈巨大化。在这样呈巨大化的情况下, 若其平均粒径达到 20nm 600nm, 则可保持防眩层的高透过率性, 因而是优选的。若超过 600nm, 则透明性及暗室对比度有时降低。更优选为 20nm 400nm。另外, 对于呈巨大化的 上述热解法二氧化硅的平均粒径, 利用STEM对防眩层进行截面观察, 以巨大粒子的10点最 大径的平均值的形式求出。 0079 另外, 作为基于 BET 法的上述热解法二氧化硅的比。
41、表面积, 优选为 100m2/g 200m2/g、 更优选为 120m2/g 180m2/g。若为该比表面积, 则可使上述凝聚后得到的凝聚体 整体的平均粒径处于优选范围。 0080 另外, 上述热解法二氧化硅优选 pH 为 4.6 6.0。在上述热解法二氧化硅为未处 理 ( 亲水性 ) 品时, pH 通常为 4.0 4.5。因此, 为了达到优选的 pH, 对上述热解法二氧化 硅进行上述那样的疏水性处理为宜。 说 明 书 CN 103154781 A 9 8/22 页 10 0081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 上述防眩层优选是上述凝聚体分散在粘合剂树脂中而成 的。 0082 作为上述粘合剂树脂, 优。
42、选为透明性的, 例如优选为电离射线固化型树脂 ( 其为 受紫外线或电子射线的作用而固化的树脂 ) 受到紫外线或电子射线的照射所固化成的物 质。 0083 另外, 在本说明书中, 对于 “树脂” , 只要没有特别提及, 为也包括单体、 低聚物等的 概念。 0084 作为上述电离射线固化型树脂, 可以举出例如具有丙烯酸酯系等官能团的化合物 等具有 1 个或 2 个以上不饱和键的化合物。作为具有 1 个不饱和键的化合物, 可以举出例 如 ( 甲基 ) 丙烯酸乙酯、 ( 甲基 ) 丙烯酸乙基己酯、 苯乙烯、 甲基苯乙烯、 N- 乙烯基吡咯烷酮 等。作为具有 2 个以上不饱和键的化合物, 可以举出例如 。
43、: 聚羟甲基丙烷三 ( 甲基 ) 丙烯酸 酯、 己二醇 ( 甲基 ) 丙烯酸酯、 三丙二醇二 ( 甲基 ) 丙烯酸酯、 二甘醇二 ( 甲基 ) 丙烯酸酯、 季戊四醇三 ( 甲基 ) 丙烯酸酯、 二季戊四醇六 ( 甲基 ) 丙烯酸酯、 1,6- 己二醇二 ( 甲基 ) 丙 烯酸酯、 新戊二醇二 ( 甲基 ) 丙烯酸酯等多官能化合物 ; 或者上述多官能化合物与 ( 甲基 ) 丙烯酸酯等的反应生成物 ( 例如多元醇的聚 ( 甲基 ) 丙烯酸酯 ) ; 等等。另外, 本说明书中 的 “( 甲基 ) 丙烯酸酯” 指的是甲基丙烯酸酯和丙烯酸酯。另外, 在本发明中, 作为上述电离 射线固化型树脂, 也可以使。
44、用利用 PO、 EO 等对上述化合物进行改性后的物质。 0085 除了上述化合物之外, 还可以使用具有不饱和双键的较低分子量的聚酯树脂、 聚 醚树脂、 丙烯酸类树脂、 环氧树脂、 氨基甲酸酯树脂、 醇酸树脂、 螺缩醛树脂、 聚丁二烯树脂、 多硫醇 - 多烯树脂等作为上述电离射线固化型树脂。 0086 上述电离射线固化型树脂还可以与溶剂干燥型树脂 ( 热塑性树脂等仅使涂布时 用于调整固体成分而添加的溶剂干燥则成为覆膜这样的树脂 ) 合用后使用。通过合用溶剂 干燥型树脂, 在形成防眩层时, 容易对涂布液的粘度进行调整, 可有效地防止涂布液的涂布 面的覆膜缺陷。 0087 作为可与上述电离射线固化型。
45、树脂合用而进行使用的溶剂干燥型树脂没有特别 限定, 通常可使用热塑性树脂。 0088 作为上述热塑性树脂没有特别限定, 可以举出例如苯乙烯系树脂、 ( 甲基 ) 丙烯酸 系树脂、 乙酸乙烯酯系树脂、 乙烯基醚系树脂、 含卤素的树脂、 脂环式烯烃系树脂、 聚碳酸酯 系树脂、 聚酯系树脂、 聚酰胺系树脂、 纤维素衍生物、 硅酮系树脂以及橡胶或弹性体等。上 述热塑性树脂优选为非结晶性、 且可溶于有机溶剂 ( 特别是可溶解 2 种以上的聚合物和 / 或固化性化合物的通用溶剂 )。从成膜性、 透明性、 耐候性的方面考虑, 特别优选苯乙烯系 树脂、 ( 甲基 ) 丙烯酸系树脂、 脂环式烯烃系树脂、 聚酯系。
46、树脂、 纤维素衍生物 ( 纤维素酯类 等 ) 等。 0089 另外, 上述防眩层也可以含有热固化性树脂。 0090 作为上述热固化性树脂没有特别限定, 可以举出例如酚树脂、 脲树脂、 邻苯二甲酸 二烯丙酯树脂、 三聚氰胺树脂、 胍胺树脂、 不饱和聚酯树脂、 聚氨酯树脂、 环氧树脂、 氨基醇 酸树脂、 三聚氰胺 - 脲共缩合树脂、 硅树脂、 聚硅氧烷树脂等。 0091 含有上述凝聚体和粘合剂树脂的防眩层例如可如下形成 : 将防眩层用组合物涂布 在透光性基材, 进行干燥以形成涂膜, 利用电离射线照射等对所形成的涂膜进行固化, 从而 说 明 书 CN 103154781 A 10 9/22 页 11。
47、 形成该防眩层, 其中的防眩层用组合物含有上述的 2 种以上的微粒和粘合剂粒子、 以及上 述电离射线固化型树脂等粘合剂树脂、 光聚合引发剂和后述的溶剂等。 0092 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中, 优选上述 2 种以上的微粒在该组合物中不形成凝聚体、 而在对上述涂膜进行干燥时形成上述凝聚体。这是由于, 若上述 2 种以上的微粒在上述防 眩层用组合物中形成凝聚体, 则无法形成具有上述平滑的凹凸形状的防眩层。 0093 此处, 上述 2 种以上的微粒中的一种为铝硅酸盐的情况下, 该铝硅酸盐的比重较 重, 在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中容易发生沉降。 但是, 上述作为粘合剂粒子的热解法二氧化硅 可使上述防眩层用组合。
48、物增粘, 因而通过含有上述热解法二氧化硅作为粘合剂粒子, 可以 抑制铝硅酸盐在防眩层用组合物中的沉降。 即, 可推测, 上述热解法二氧化硅具有促进上述 凝聚体形成的功能、 同时还具有防止铝硅酸盐沉降的功能 ( 即提高防眩层用组合物的贮存 期的功能 )。 0094 此外, 作为在上述涂膜中形成上述 2 种以上微粒的凝聚体的方法, 可以举出例如 以特定量含有极性高且相对蒸发速度快的溶剂作为添加在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中的溶剂 的方法。通过含有这样的极性高、 相对蒸发速度快的溶剂, 可以防止 2 种微粒在上述防眩层 用组合物中发生凝聚, 涂布液组合物可得到长期的稳定保存性 ; 另一方面, 在对上述涂膜进。
49、 行干燥时, 该溶剂比其它溶剂先挥发, 因而涂膜中的组成变性, 其结果, 可在该涂膜中形成 上述 2 种以上微粒的凝聚体。另外, 对于上述相对蒸发速度, 以乙酸丁酯为基准, 以比值的 形式来表示各溶剂 ( 此处记为溶剂 A) 的蒸发速度, 通过下式求得。 0095 相对蒸发速度 =( 乙酸正丁酯蒸发所需要的时间 )/( 溶剂 A 蒸发所需要的时间 ) 0096 作为上述极性高且相对蒸发速度快的溶剂, 可以举出例如乙醇 ( 相对蒸发速度 : 1.54)、 异丙醇 ( 相对蒸发速度 : 1.5) 等, 其中适于使用异丙醇。 0097 另外, 上述溶剂中的异丙醇含量优选为全部溶剂中的20质量%以上。 若小于20质 量 %, 则在防眩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