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pdf

上传人:大师****2 文档编号:448412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2.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372975.7

申请日:

2014.07.31

公开号:

CN104163031A

公开日:

2014.11.26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32B 37/15申请日:20140731|||公开

IPC分类号:

B32B37/15; B60R13/02

主分类号:

B32B37/15

申请人: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徐素冲; 刘胜军; 薛风; 王东亮; 邢倩倩; 陈明明; 王江平; 赵帅

地址:

071000 河北省保定市朝阳南大街2266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代理人:

贾玉姣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提供模具上模和模具下模,模具上模和模具下模可贴合;S2:提供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无纺布和玻纤毡,将其吸附在模具上模的下表面上形成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在定位完成背层材料上开设的注料孔;S3:提供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玻纤毡、无纺布和面料,并将其吸附在模具下模的上表面上形成定位完成表层材料;S4:将模具上模和模具下模压合,以将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和定位完成表层材料切边且边界封口,并在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和定位完成表层材料之间限定出空腔;S5:从注料孔向空腔内注料,熟化后形成半硬PU,得到汽车内饰顶棚。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能够减少生产工序。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提供模具上模和模具下模,所述模具上模的下表面和所述模具下模的上表面可贴合;
S2:提供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无纺布和玻纤毡,并将其吸附在所述模具上模的下表面上形成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在所述无纺布和所述玻纤毡上开设上下贯通的注料孔;
S3:提供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玻纤毡、无纺布和面料,并将其吸附在所述模具下模的上表面上形成定位完成表层材料;
S4:将所述模具上模和模具下模压合,以将所述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和所述定位完成表层材料切边且边界封口,并在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和所述定位完成表层材料之间限定出空腔;
S5:从所述注料孔向所述空腔内注料,熟化后形成半硬PU层,得到所述汽车内饰顶棚。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上模和模具下模内分别设有上下贯通的上吸附孔和下吸附孔,所述模具上模内设有与所述注料孔连通的注料口。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包括:
S21:提供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无纺布和玻纤毡并将其放置在模具下模上;
S22:将所述模具上模与所述模具下模合模,所述模具上模通过所述上吸附孔将所述无纺布和玻纤毡吸附在所述模具上模以形成所述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在所述无纺布和所述玻纤毡上开设上下贯通的注料孔。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注料孔冲头在所述模具上模内运动,以在所述定位完成背层材料上形成所述注料孔。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安装孔冲头在所述模具上模内运动,以在所述定位完成背层材料上冲压形成顶棚安装孔。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包括:
S31:提供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玻纤毡、无纺布和面料并将其放置在所述模具下模上;
S32:将所述模具上模与所述模具下模合模,所述模具下模通过所述下吸附孔将所述玻纤毡、无纺布和面料吸附在所述模具下模上形成所述定位完成表层材料。

7.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吸附孔和所述下吸附孔分别在所述模具上模与所述模具下模上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对齐。

8.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上模的下表面和所述模具下模的上表面分别形成为平面。

9.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上模的下表面形成为向上凹陷的弧形面,所述模具下模的上表面形成为向上突出的弧形面。

说明书

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国内外汽车内饰成型顶棚的生产多采用无纺布、玻纤毡、半硬聚氨酯泡沫片、玻纤毡、无纺布、面料层等多层材料组成,经发泡、切片、滚胶、模压成型、定型、喷胶、复合面料、水切割或冲裁、包边、粘接附件等多道工序加工完成。
汽车内饰成型顶棚经切割周边和安装孔后,不可避免的出现玻纤外露和面料毛边,对于有要求的边界部位需要进行面料回包的包边作业。同时,汽车内饰顶棚采用的片材模压成型生产工艺,在产品型面落差较大的区域由于片材拉伸减薄存在产品厚度不可控现象影响产品装车效果。
以上方法存在如下诸多缺点:
1、工艺复杂。由于生产成型顶棚要经过发泡、切片、滚胶、模压、定型、喷胶、复合、水切割或冲裁、包边、粘接附件等十多道工序。在制品制备过程中,每完成一个顶棚的生产都要经过十几次的传递,传递繁琐,稍有不注意就会弄脏或弄折,存在诸多潜在质量风险。
2、浪费原材料。汽车内饰成型顶棚中所使用的半硬聚氨酯泡沫片,要经过发泡和切片两道工序完成,发泡过程中除留足泡块的长宽工艺余量外,泡沫块顶部凸起部分和底部15cm高度部分都无法使用。大约浪费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聚氨酯材料。在模压和复合工序都要使用聚氨酯粘合剂实现基材的成型和面料的复合,包边工序也需要用粘合剂粘接。
3、消耗大量的能源和人力。相关技术中,生产内饰成型顶棚的模压成型模具使用温度为140℃,复合模具使用温度为105℃,机器人喷涂复合面料胶水,高压水机器人切割安装孔和四周边界,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由于工序繁多,传递繁琐,导致需要很多人力完成。
4、设备和工装模具投资多。在生产顶棚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半硬聚氨酯泡沫片切片机、滚胶线、喷胶房和机器人、高压水切割机器人、2套喷胶工装、2套水切割工装以及包边工装等设备和工装,这些设备和工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5、产品尺寸精度低,调整过程复杂。相关技术中生产汽车顶棚的方法为片材模压成型 生产工艺,由于在产品型面落差较大的区域片材材料拉伸造成存在产品厚度小于设计状态,从而影响装车效果。如出现上述问题还需要同时对上下模进行修改,以满足装车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所述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能够极大的减少汽车内饰顶棚的生产加工工序、提高材料利用率、减少大量设备和工装模具的资金投入、降低能源消耗和人工费用,使产品成本显著降低。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提供模具上模和模具下模,所述模具上模的下表面和所述模具下模的上表面可贴合;S2:提供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无纺布和玻纤毡,并将其吸附在所述模具上模的下表面上形成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在所述无纺布和所述玻纤毡上开设上下贯通的注料孔;S3:提供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玻纤毡、无纺布和面料,并将其吸附在所述模具下模的上表面上形成定位完成表层材料;S4:将所述模具上模和模具下模压合,以将所述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和所述定位完成表层材料切边且边界封口,并在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和所述定位完成表层材料之间限定出空腔;S5:从所述注料孔向所述空腔内注料,熟化后形成半硬PU,得到所述汽车内饰顶棚。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能够极大的减少汽车内饰顶棚的生产加工工序、提高材料利用率、减少大量设备和工装模具的资金投入、降低能源消耗和人工费用,使产品成本显著降低。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模具上模和模具下模内分别设有上下贯通的上吸附孔和下吸附孔,所述模具上模内设有与所述注料孔连通的注料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步骤S2包括:S21:提供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无纺布和玻纤毡并将其放置在模具下模上;S22:将所述模具上模与所述模具下模合模,所述模具上模通过所述上吸附孔将所述无纺布和玻纤毡吸附在所述模具上模形成所述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在所述无纺布和所述玻纤毡上开设上下贯通的注料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注料孔冲头在所述模具上模内运动,在所述定位完成背层材料上形成所述注料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安装孔冲头在所述模具上模内运动,在所述定位完成背层材料上冲压形成顶棚安装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步骤S3包括:S31:提供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玻纤毡、 无纺布和面料并将其放置在所述模具下模上;S32:将所述模具上模与所述模具下模合模后,所述模具下模通过所述下吸附孔将所述玻纤毡、无纺布和面料吸附在所述模具下模上形成所述定位完成表层材料。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上吸附孔和所述下吸附孔在所述模具上模与所述模具下模上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对齐。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模具上模的下表面和所述模具下模的上表面分别形成为平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模具上模的下表面形成为向上凹陷的弧形面,所述模具下模的上表面形成为向上突出的弧形面。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的汽车内饰顶棚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内饰顶棚在未注发泡料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内饰顶棚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内饰顶棚的制备方法中模具上模与模具下模的排布示意图。
附图标记:
内饰顶棚100;无纺布11;玻纤毡12;面料13;半硬PU层14;注料孔e;
模具上模21;模具下模22;上吸附孔a;注料口b;空腔c;下吸附孔d。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内饰顶棚100的制造方法。
参照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内饰顶棚100的制造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
S1:提供模具上模21和模具下模22,模具上模21与模具下模22的结构适配,使模具上模21的下表面和模具下模22的上表面可贴合在一起,以进行后续生产。
S2:提供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无纺布11和玻纤毡12,并将其吸附在模具上模21的下表面上形成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并在无纺布11和玻纤毡12上开设上下贯通的注料孔e。
S3:提供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玻纤毡12、无纺布11和面料13,并将其吸附在模具下模22的上表面上形成定位完成表层材料。
S4:将模具上模21和模具下模22压合,以将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和定位完成表层材料切边且将边界封口,并在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和定位完成表层材料之间可限定出空腔c。
S5:从注料孔e向空腔c内注料,熟化后形成半硬PU层14,得到汽车内饰顶棚100。
需要说明的是,“模具上模21的下表面和模具下模22的上表面可贴合”指的是模具上模21与模具下模22可形成为类似螺栓和螺母的关系,两者能够完全咬合在一起。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内饰顶棚100的制造方法,通过将无纺布11和玻纤毡12吸附在模具上模21上,并将玻纤毡12、无纺布11和面料13吸附在模具下模22上,无纺布11和玻纤毡12构成的定位完成背层材料与玻纤毡12、无纺布11和面料13定位完成表层材料之间可形成空腔c,可通过注料孔e将发泡料注入空腔c内,经熟化后可形成半硬PU 层14,即半硬聚氨酯泡沫层,成型的半硬聚氨酯泡沫层可与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和定位完成表层材料复合在一起,形成牢固一体并且经过切边的结构。
该汽车内饰顶棚100的制造方法实现了模内吸附、冲切、注料、发泡和复合的一次完成,工艺简单。前期不需要发泡、切片和滚胶工序,后续不需要喷胶、复合、切割、包边等工序,简化了汽车内饰成型顶棚的生产工艺,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提高了产品尺寸稳定性和强度,实现了轻量化及一体化生产,同时节约了原材料、能源和人力,减少了设备和工装模具投入资金、降低了生产成本,生产过程稳定性高,生产产品精度高、装配性强。
如图2所示,模具上模21内可设有上下贯通的上吸附孔a,模具下模22内可设有上下贯通的下吸附孔d,通过上吸附孔a可将叠加的无纺布11和玻纤毡12吸附在模具上模21的下表面上,通过下吸附孔d可将叠加的玻纤毡12、无纺布11和面料13吸附在模具下模22的上表面上。
可选地,上吸附孔a在模具上模21的位置和下吸附孔d与模具下模22上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对齐。上吸附孔a可大致位于模具上模21的下表面的中部,下吸附孔d可大致位于模具下模22的上表面的中部,以利于将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吸附在模具上模21上,以及将定位完成表层材料吸附在模具下模22上。
上吸附孔a和下吸附孔d可形成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细长直线形孔,上吸附孔a的下端与无纺布11抵接,下吸附孔d的上端与面料13抵接,由于无纺布11的下方设有玻纤毡12,面料13和无纺布11的上面设有玻纤毡12,玻纤毡12的设置有效解决了面料13和背部无纺布11因透气无法真空吸附的问题,使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和稳固的吸附在模具上模21上,定位完成表层材料可牢固地吸附在模具下模22上,以在模具上模21与模具下模22之间形成空间体积恒定的空腔c,使形成的半硬PU层14的厚度均匀一致,顶棚的质量提高。
模具上模21内可设有与注料孔e连通的注料口b,注料口b可沿上下方向延伸,注料口b的上端与发泡设备相连,注料口b的下端与注料孔e连通。发泡设备内的发泡料可依次通过注料口b和注料孔e注入到空腔c内。注料孔e的形成有效的避免了受无纺布11和玻纤毡12材料层的阻隔而无法注入发泡料的问题。
进一步地,步骤S2可包括以下两个步骤:
S21:提供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无纺布11和玻纤毡12并将其放置在与模具下模22上。其中,无纺布11和玻纤毡12可由上至下依次排布完成后再放置在模具下模22上,或者先将玻纤毡12放置在模具下模22上,再将无纺布11放置在玻纤毡12上以形成上层为无纺布11下层为玻纤毡12的排布结构。
S22:将模具上模21与模具下模22合模后,模具上模21通过上吸附孔a将无纺布11 和玻纤毡12吸附在模具上模21上形成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在无纺布11和玻纤毡12上开设上下贯通的注料孔e。其中,可保持模具下模22不动,使模具上模21下压,以将模具上模21与模具下模22合模。
冲裁模具可与模具上模21相连,冲裁模具上可设有注料孔冲头,注料孔冲头可在模具上模21内注料口b内上下运动,以在定位完成背层材料上冲裁出与注料口b连通的注料孔e。
同时,模具上模21内还设有安装孔冲头,在模具上模21与模具下模22合模后,安装孔冲头可在定位完成背层材料上冲压形成顶棚安装孔,其中,注料孔冲头和安装孔冲头可形成为一个或者形成为多个。由此,发泡完成的顶棚可形成牢固一体并且经过切边和冲切安装孔的完整结构,后期无需冲孔操作,直接粘接附件后就可完成汽车内饰顶棚100的生产,实现了模内吸附、冲孔、切边、注料、发泡和复合的一次完成,成型工艺大大简化,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提高了产品尺寸稳定性和强度,实现了轻量化及一体化生产,同时节约了原材料、能源和人力,减少了设备和工装模具投入资金、降低了生产成本,生产过程稳定性高,生产产品精度高、装配性强。
同样地,步骤S3可包括以下两个步骤:
S31:提供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玻纤毡12、无纺布11和面料13,并将叠加的玻纤毡12、无纺布11和面料13放置在模具下模22上。其中,玻纤毡12、无纺布11和面料13可由上至下依次排布完成后再放置在模具下模22上,或者先将面料13放置在模具下模22上,再将无纺布11放置在面料13上,再将玻纤毡12放置在无纺布11上以形成上层为无纺布11、中间层为玻纤毡12、下层为面料13的排布结构。
S32:将模具上模21与模具下模22合模后,模具下模22可通过下吸附孔d将玻纤毡12、无纺布11和面料13吸附在模具下模22上形成定位完成表层材料。由此,无纺布11和玻纤毡12构成的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可牢固地吸附在合模的模具上模21上,由玻纤毡12、无纺布11和面料13构成的定位完成表层材料可牢固的吸附在合模的下模模具上。
由于定位完成背层材料与定位完成表层材料之间不相连接,两者之间可相互分离形成空腔c。在往空腔c内注入发泡料后,由于面料13与发泡料之间间隔有完整的玻纤毡12和无纺布11,从而有效防止了面料13层的表面渗透发泡料。
模具上模21与模具下模22的表面形状可以根据顶棚的形状进行设置。例如,模具上模21的下表面和模具下模22的上表面分别可形成为平面,再例如,如图4所示,模具上模21的下表面形成为向上凹陷的弧形面,模具下面的上表面形成为向上突出的弧形面,模具上模21和模具下模22可实现紧密贴合,并在两者之间可制备形成弧形的内饰顶棚100。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知,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内饰顶棚100的制造方法的原理为: 将无纺布11和玻纤毡12放置在与模具上模21相同的型面上,例如,模具下模22上。模具上模21下压使,模具上模21与模具下模22合模后,模具上模21通过上吸附孔a将无纺布11和玻纤毡12吸附在模具上模21的型面上。注料孔冲头运动,完成无纺布11和玻纤毡12构成的定位完成背层材料的注料孔e。
将玻纤毡12、无纺布11、针织面料13上下叠加地放置在模具下模22上,模具上模21下压合模,模具下模22通过下吸附孔d将玻纤毡12、无纺布11、面料13吸附在模具下模22的型面上,从而在定位完成背层材料与定位完成表层材料之间形成空腔c。从模具上模21的注料孔e向空腔c注入发泡料,发泡料经过熟化形成图1中的半硬PU层14,并完成各材料层间的复合,开模后即可形成图1中产品的结构,将该内饰顶棚100送入定型工装定型,并根据需要粘贴附件后即可完成内饰顶棚100的制造。
如图3所示,汽车内饰顶棚100的主要材料为无纺布11、玻纤毡12、半硬PU、玻纤毡12、无纺布11、面料13等。
如图3所示,面料13可形成为复合结构,具体地,可由无纺布、轻质泡沫和表层面料等构成。其中,表层面料可为针织面料、无纺布、PV面料、针刺面料、麂皮等材料,这可以根据车型定义决定,优选地,可选择针织面料。其中,针织面料的厚度可为0.5mm,克重可为100g/m2。半硬PU层14的厚度按照产品设计可为5-7mm,密度可为17Kg/m3。轻质泡沫的厚度可为1mm,克重可为230g/m2。无纺布可以和与玻纤毡12贴合的无纺布11相同,具体地,可采用不透气型的无纺布,厚度可为0.5mm,克重可为50g/m2,其中优选为一面形成为毛状的无纺布。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内饰顶棚100的制造方法中使用到的主要设备和工装模有高压聚氨酯发泡机、液压机、模温机、真空泵、冲裁模具、冲裁发泡模具、定型工装、模具移载滑轨等。
压机可用于安装模具,带动模具开模、闭模、闭模保压,给予合、闭模力,压机台面应满足产品的模具安装,压力≥200T。
模具移载滑轨可用于固定模具并带动模具左右移动,实现模具在不同工位之间的移动。
如图4所示,模具分为模具上模21和模具下模22。相应地,模具设计分为凹模和凸模,其中固定在压机上的为凹模(下文提到的1号模具和2号模具),固定在滑轨上的为凸模(下文提到的3号模具、4号模具、5号模具)。模具模型面内均有控制模具温度的管路用来调整模具温度和材料吸附孔用来吸附固定材料。
凹模型面设计为产品背面,结构设计有面料压紧装置、注料孔e和顶棚安装孔冲头、顶棚产品安装孔和四周边界冲切刀口。凸模设计两种型面结构一种模具型面同凹模型面,一种为产品正面型面。
模温机可用于控制模具温度,温度精度为1℃,调节模式为自动调节控温,以利于工业化流水生产。
发泡机用于提供PU发泡料,在发泡机内,异氰酸酯和多元醇分别经控温,混合和注射后可从发泡机内流出。
空气压缩机可用于吸附负压气流和取件正压气流,以使无纺布11和玻纤毡12构成的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可通过吸附孔吸附在模具上模21上,使玻纤毡12、无纺布11和面料13构成的定位完成表层材料可通过下吸附孔d吸附在模具下模22上。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内饰顶棚100的制造方法。
如图4所示,将一层玻纤毡12和一层无纺布11叠加(无纺布11在上面)后放在4号模具下模22上。将一层面料13、一层无纺布11和一层玻纤毡12叠加(玻纤毡12在上面)后放在5号模具下模22上。
2号模具上模21下降,模具合模,4号模具下模22负压开启,将这两层材料吸附在型面上。2号模具上模21注料孔冲头和安装孔冲头运动冲裁无纺布11和玻纤毡12上的注料孔e和顶棚安装孔。4号模具下模22负压关闭,2号模具上模21负压开启,2号模具上模21将材料吸附到型面上,2号模具上模21上升,模具开模。
滑轨系统整体左移,4号模具下模22到达A工位,5号模具下模22到达B工位。
将一层面料13、一层无纺布11和一层玻纤毡12叠加(玻纤毡12在上面)后放在3号模具下模22上。
2号模具上模21下降,压紧机构压紧,5号模具下模22负压开启,将5号模具下模22放置的无纺布11和面料13吸附在5号模具下模22型面上。2号模具上模21上模继续下降刀口与下模接触,顶棚产品安装孔和四周边界封死。开动发泡机,从2号模具上模21上模注料孔e注入半硬聚氨酯发泡料,并使发泡料熟化。2号模具上模21和5号模具下模22负压关闭,2号模具上模21正压开启,2号模具上模21上升,模具开模。
在4号到达A工位时,1号模具上模21下降,模具合模,4号模具下模22下模负压开启这两层材料吸附在型面上。1号模具上模21冲头运动冲裁无纺布11和玻纤毡12上的注料孔e和顶棚安装孔。4号模具下模22负压关闭,1号模具上模21负压开启,1号模具上模21将材料吸附到型面上,1号模具上模21上升,模具开模。
滑轨系统整体右移,3号模具下模22到达A工位,4号模具下模22到达B工位。
1号模具上模21下降,压紧机构压紧。3号模具下模22负压开启,将3号模具下模22放置的无纺布11和面料13吸附在3号模具下模22型面上。1号模具上模21上模继续下降刀口与下模接触,顶棚产品安装孔和四周边界封死。开动发泡机,从2号模具上模21上模注料孔e注入半硬聚氨酯发泡料,等待发泡料熟化。2号模具上模21和5号模具下模22 负压关闭,2号模具上模21正压开启,2号模具上模21上升,模具开模。
5号模具下模22正压开启,人工拿取内饰顶棚100,然后将内饰顶棚100送入定型工装定型。
将一层玻纤毡12和一层无纺布11叠加(无纺布11在上面)后放在4号模具下模22上。将一层面料13、一层无纺布11和一层玻纤毡12叠加(玻纤毡12在上面)后放在5号模具下模22上。
2号模具上模21下降,模具合模,4号模具下模22负压开启,这两层材料吸附在型面上。2号模具上模21冲头运动冲裁无纺布11和玻纤毡12上的注料孔e和顶棚安装孔。4号模具下模22负压关闭,2号模具上模21负压开启,2号模具上模21将材料吸附到型面上,2号模具上模21上升,模具开模。
滑轨系统整体左移,4号模具下模22到达A工位,5号模具下模22到达B工位。
3号模具下模22正压开启,人工拿取内饰顶棚100,然后将内饰顶棚100送入定型工装定型。
将一层面料13、一层无纺布11和一层玻纤毡12叠加(玻纤毡12在上面)后放在3号模具下模22上。接着可继续进行上述工序循环,以实现内饰顶棚100的连续化和批量化生产。
总之,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内饰顶棚100的制造方法能够极大的减少汽车内饰顶棚100的生产加工工序、提高材料利用率、减少大量设备和工装模具的资金投入、降低能源消耗和人工费用,最大程度的降低产品成本。制备得到的汽车内饰顶棚100具有较好的耐高低温性能、隔热隔音效果和良好装饰性和装配性。
根据本发明实施的汽车内饰顶棚100的制造方法的其他操作和使用的设备工装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可知的,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163031A43申请公布日20141126CN104163031A21申请号201410372975722申请日20140731B32B37/15200601B60R13/0220060171申请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地址071000河北省保定市朝阳南大街2266号72发明人徐素冲刘胜军薛风王东亮邢倩倩陈明明王江平赵帅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01代理人贾玉姣54发明名称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提供模具上模和模具下模,模具上模和模具下模可贴合;S2提供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无纺布。

2、和玻纤毡,将其吸附在模具上模的下表面上形成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在定位完成背层材料上开设的注料孔;S3提供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玻纤毡、无纺布和面料,并将其吸附在模具下模的上表面上形成定位完成表层材料;S4将模具上模和模具下模压合,以将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和定位完成表层材料切边且边界封口,并在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和定位完成表层材料之间限定出空腔;S5从注料孔向空腔内注料,熟化后形成半硬PU,得到汽车内饰顶棚。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能够减少生产工序。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8页附图3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8页附图3页10申请公布号CN1。

3、04163031ACN104163031A1/1页21一种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提供模具上模和模具下模,所述模具上模的下表面和所述模具下模的上表面可贴合;S2提供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无纺布和玻纤毡,并将其吸附在所述模具上模的下表面上形成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在所述无纺布和所述玻纤毡上开设上下贯通的注料孔;S3提供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玻纤毡、无纺布和面料,并将其吸附在所述模具下模的上表面上形成定位完成表层材料;S4将所述模具上模和模具下模压合,以将所述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和所述定位完成表层材料切边且边界封口,并在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和所述定位完成表层材料之间限定出空腔;S5从所述注。

4、料孔向所述空腔内注料,熟化后形成半硬PU层,得到所述汽车内饰顶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上模和模具下模内分别设有上下贯通的上吸附孔和下吸附孔,所述模具上模内设有与所述注料孔连通的注料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包括S21提供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无纺布和玻纤毡并将其放置在模具下模上;S22将所述模具上模与所述模具下模合模,所述模具上模通过所述上吸附孔将所述无纺布和玻纤毡吸附在所述模具上模以形成所述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在所述无纺布和所述玻纤毡上开设上下贯通的注料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其。

5、特征在于,注料孔冲头在所述模具上模内运动,以在所述定位完成背层材料上形成所述注料孔。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安装孔冲头在所述模具上模内运动,以在所述定位完成背层材料上冲压形成顶棚安装孔。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包括S31提供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玻纤毡、无纺布和面料并将其放置在所述模具下模上;S32将所述模具上模与所述模具下模合模,所述模具下模通过所述下吸附孔将所述玻纤毡、无纺布和面料吸附在所述模具下模上形成所述定位完成表层材料。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吸附孔和所述下吸附孔分别在。

6、所述模具上模与所述模具下模上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对齐。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上模的下表面和所述模具下模的上表面分别形成为平面。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上模的下表面形成为向上凹陷的弧形面,所述模具下模的上表面形成为向上突出的弧形面。权利要求书CN104163031A1/8页3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背景技术0002国内外汽车内饰成型顶棚的生产多采用无纺布、玻纤毡、半硬聚氨酯泡沫片、玻纤毡、无纺布、面料层等多层材料组成,经发泡、切片。

7、、滚胶、模压成型、定型、喷胶、复合面料、水切割或冲裁、包边、粘接附件等多道工序加工完成。0003汽车内饰成型顶棚经切割周边和安装孔后,不可避免的出现玻纤外露和面料毛边,对于有要求的边界部位需要进行面料回包的包边作业。同时,汽车内饰顶棚采用的片材模压成型生产工艺,在产品型面落差较大的区域由于片材拉伸减薄存在产品厚度不可控现象影响产品装车效果。0004以上方法存在如下诸多缺点00051、工艺复杂。由于生产成型顶棚要经过发泡、切片、滚胶、模压、定型、喷胶、复合、水切割或冲裁、包边、粘接附件等十多道工序。在制品制备过程中,每完成一个顶棚的生产都要经过十几次的传递,传递繁琐,稍有不注意就会弄脏或弄折,存。

8、在诸多潜在质量风险。00062、浪费原材料。汽车内饰成型顶棚中所使用的半硬聚氨酯泡沫片,要经过发泡和切片两道工序完成,发泡过程中除留足泡块的长宽工艺余量外,泡沫块顶部凸起部分和底部15CM高度部分都无法使用。大约浪费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聚氨酯材料。在模压和复合工序都要使用聚氨酯粘合剂实现基材的成型和面料的复合,包边工序也需要用粘合剂粘接。00073、消耗大量的能源和人力。相关技术中,生产内饰成型顶棚的模压成型模具使用温度为140,复合模具使用温度为105,机器人喷涂复合面料胶水,高压水机器人切割安装孔和四周边界,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由于工序繁多,传递繁琐,导致需要很多人力完成。000。

9、84、设备和工装模具投资多。在生产顶棚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半硬聚氨酯泡沫片切片机、滚胶线、喷胶房和机器人、高压水切割机器人、2套喷胶工装、2套水切割工装以及包边工装等设备和工装,这些设备和工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00095、产品尺寸精度低,调整过程复杂。相关技术中生产汽车顶棚的方法为片材模压成型生产工艺,由于在产品型面落差较大的区域片材材料拉伸造成存在产品厚度小于设计状态,从而影响装车效果。如出现上述问题还需要同时对上下模进行修改,以满足装车效果。发明内容0010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所述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能够极。

10、大的减少汽车内饰顶棚的生产加工工序、提高材料利用率、减少大量设备和工装模具的资金投入、降低能说明书CN104163031A2/8页4源消耗和人工费用,使产品成本显著降低。0011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提供模具上模和模具下模,所述模具上模的下表面和所述模具下模的上表面可贴合;S2提供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无纺布和玻纤毡,并将其吸附在所述模具上模的下表面上形成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在所述无纺布和所述玻纤毡上开设上下贯通的注料孔;S3提供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玻纤毡、无纺布和面料,并将其吸附在所述模具下模的上表面上形成定位完成表层材料;S4将所述模具上模和模具下模压合,以将所述。

11、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和所述定位完成表层材料切边且边界封口,并在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和所述定位完成表层材料之间限定出空腔;S5从所述注料孔向所述空腔内注料,熟化后形成半硬PU,得到所述汽车内饰顶棚。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能够极大的减少汽车内饰顶棚的生产加工工序、提高材料利用率、减少大量设备和工装模具的资金投入、降低能源消耗和人工费用,使产品成本显著降低。0012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汽车内饰顶棚的制造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0013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模具上模和模具下模内分别设有上下贯通的上吸附孔和下吸附孔,所述模具上模内设有与所述注料孔连通的注料口。0014根。

12、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步骤S2包括S21提供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无纺布和玻纤毡并将其放置在模具下模上;S22将所述模具上模与所述模具下模合模,所述模具上模通过所述上吸附孔将所述无纺布和玻纤毡吸附在所述模具上模形成所述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在所述无纺布和所述玻纤毡上开设上下贯通的注料孔。0015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注料孔冲头在所述模具上模内运动,在所述定位完成背层材料上形成所述注料孔。0016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安装孔冲头在所述模具上模内运动,在所述定位完成背层材料上冲压形成顶棚安装孔。0017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步骤S3包括S31提供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玻纤毡、无纺布和面料并将其放。

13、置在所述模具下模上;S32将所述模具上模与所述模具下模合模后,所述模具下模通过所述下吸附孔将所述玻纤毡、无纺布和面料吸附在所述模具下模上形成所述定位完成表层材料。0018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上吸附孔和所述下吸附孔在所述模具上模与所述模具下模上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对齐。0019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模具上模的下表面和所述模具下模的上表面分别形成为平面。0020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模具上模的下表面形成为向上凹陷的弧形面,所述模具下模的上表面形成为向上突出的弧形面。0021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附图。

14、说明0022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的汽车内饰顶棚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说明书CN104163031A3/8页50023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内饰顶棚在未注发泡料前的结构示意图;0024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内饰顶棚的结构示意图;0025图4是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内饰顶棚的制备方法中模具上模与模具下模的排布示意图。0026附图标记0027内饰顶棚100;无纺布11;玻纤毡12;面料13;半硬PU层14;注料孔E;0028模具上模21;模具下模22;上吸附孔A;注料口B;空腔C;下吸附孔D。具体实施方式0029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

15、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003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0031此外,术语“第一”。

16、、“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0032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

17、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0033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0034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内饰顶棚100的制造方法。0035参照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内饰顶棚100的制造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0036S1提供模具。

18、上模21和模具下模22,模具上模21与模具下模22的结构适配,使模具上模21的下表面和模具下模22的上表面可贴合在一起,以进行后续生产。0037S2提供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无纺布11和玻纤毡12,并将其吸附在模具上模21的下表面上形成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并在无纺布11和玻纤毡12上开设上下贯通的注料孔E。说明书CN104163031A4/8页60038S3提供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玻纤毡12、无纺布11和面料13,并将其吸附在模具下模22的上表面上形成定位完成表层材料。0039S4将模具上模21和模具下模22压合,以将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和定位完成表层材料切边且将边界封口,并在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和定位完成表。

19、层材料之间可限定出空腔C。0040S5从注料孔E向空腔C内注料,熟化后形成半硬PU层14,得到汽车内饰顶棚100。0041需要说明的是,“模具上模21的下表面和模具下模22的上表面可贴合”指的是模具上模21与模具下模22可形成为类似螺栓和螺母的关系,两者能够完全咬合在一起。0042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内饰顶棚100的制造方法,通过将无纺布11和玻纤毡12吸附在模具上模21上,并将玻纤毡12、无纺布11和面料13吸附在模具下模22上,无纺布11和玻纤毡12构成的定位完成背层材料与玻纤毡12、无纺布11和面料13定位完成表层材料之间可形成空腔C,可通过注料孔E将发泡料注入空腔C内,经熟化后可形成。

20、半硬PU层14,即半硬聚氨酯泡沫层,成型的半硬聚氨酯泡沫层可与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和定位完成表层材料复合在一起,形成牢固一体并且经过切边的结构。0043该汽车内饰顶棚100的制造方法实现了模内吸附、冲切、注料、发泡和复合的一次完成,工艺简单。前期不需要发泡、切片和滚胶工序,后续不需要喷胶、复合、切割、包边等工序,简化了汽车内饰成型顶棚的生产工艺,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提高了产品尺寸稳定性和强度,实现了轻量化及一体化生产,同时节约了原材料、能源和人力,减少了设备和工装模具投入资金、降低了生产成本,生产过程稳定性高,生产产品精度高、装配性强。0044如图2所示,模具上模21内可设有上下贯通的上吸附孔A,模。

21、具下模22内可设有上下贯通的下吸附孔D,通过上吸附孔A可将叠加的无纺布11和玻纤毡12吸附在模具上模21的下表面上,通过下吸附孔D可将叠加的玻纤毡12、无纺布11和面料13吸附在模具下模22的上表面上。0045可选地,上吸附孔A在模具上模21的位置和下吸附孔D与模具下模22上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对齐。上吸附孔A可大致位于模具上模21的下表面的中部,下吸附孔D可大致位于模具下模22的上表面的中部,以利于将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吸附在模具上模21上,以及将定位完成表层材料吸附在模具下模22上。0046上吸附孔A和下吸附孔D可形成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细长直线形孔,上吸附孔A的下端与无纺布11抵接,下吸附孔D的。

22、上端与面料13抵接,由于无纺布11的下方设有玻纤毡12,面料13和无纺布11的上面设有玻纤毡12,玻纤毡12的设置有效解决了面料13和背部无纺布11因透气无法真空吸附的问题,使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和稳固的吸附在模具上模21上,定位完成表层材料可牢固地吸附在模具下模22上,以在模具上模21与模具下模22之间形成空间体积恒定的空腔C,使形成的半硬PU层14的厚度均匀一致,顶棚的质量提高。0047模具上模21内可设有与注料孔E连通的注料口B,注料口B可沿上下方向延伸,注料口B的上端与发泡设备相连,注料口B的下端与注料孔E连通。发泡设备内的发泡料可依次通过注料口B和注料孔E注入到空腔C内。注料孔E的形成有。

23、效的避免了受无纺布11和玻纤毡12材料层的阻隔而无法注入发泡料的问题。0048进一步地,步骤S2可包括以下两个步骤0049S21提供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无纺布11和玻纤毡12并将其放置在与模具下模说明书CN104163031A5/8页722上。其中,无纺布11和玻纤毡12可由上至下依次排布完成后再放置在模具下模22上,或者先将玻纤毡12放置在模具下模22上,再将无纺布11放置在玻纤毡12上以形成上层为无纺布11下层为玻纤毡12的排布结构。0050S22将模具上模21与模具下模22合模后,模具上模21通过上吸附孔A将无纺布11和玻纤毡12吸附在模具上模21上形成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在无纺布11和玻纤。

24、毡12上开设上下贯通的注料孔E。其中,可保持模具下模22不动,使模具上模21下压,以将模具上模21与模具下模22合模。0051冲裁模具可与模具上模21相连,冲裁模具上可设有注料孔冲头,注料孔冲头可在模具上模21内注料口B内上下运动,以在定位完成背层材料上冲裁出与注料口B连通的注料孔E。0052同时,模具上模21内还设有安装孔冲头,在模具上模21与模具下模22合模后,安装孔冲头可在定位完成背层材料上冲压形成顶棚安装孔,其中,注料孔冲头和安装孔冲头可形成为一个或者形成为多个。由此,发泡完成的顶棚可形成牢固一体并且经过切边和冲切安装孔的完整结构,后期无需冲孔操作,直接粘接附件后就可完成汽车内饰顶棚1。

25、00的生产,实现了模内吸附、冲孔、切边、注料、发泡和复合的一次完成,成型工艺大大简化,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提高了产品尺寸稳定性和强度,实现了轻量化及一体化生产,同时节约了原材料、能源和人力,减少了设备和工装模具投入资金、降低了生产成本,生产过程稳定性高,生产产品精度高、装配性强。0053同样地,步骤S3可包括以下两个步骤0054S31提供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玻纤毡12、无纺布11和面料13,并将叠加的玻纤毡12、无纺布11和面料13放置在模具下模22上。其中,玻纤毡12、无纺布11和面料13可由上至下依次排布完成后再放置在模具下模22上,或者先将面料13放置在模具下模22上,再将无纺布11放置在面。

26、料13上,再将玻纤毡12放置在无纺布11上以形成上层为无纺布11、中间层为玻纤毡12、下层为面料13的排布结构。0055S32将模具上模21与模具下模22合模后,模具下模22可通过下吸附孔D将玻纤毡12、无纺布11和面料13吸附在模具下模22上形成定位完成表层材料。由此,无纺布11和玻纤毡12构成的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可牢固地吸附在合模的模具上模21上,由玻纤毡12、无纺布11和面料13构成的定位完成表层材料可牢固的吸附在合模的下模模具上。0056由于定位完成背层材料与定位完成表层材料之间不相连接,两者之间可相互分离形成空腔C。在往空腔C内注入发泡料后,由于面料13与发泡料之间间隔有完整的玻纤毡1。

27、2和无纺布11,从而有效防止了面料13层的表面渗透发泡料。0057模具上模21与模具下模22的表面形状可以根据顶棚的形状进行设置。例如,模具上模21的下表面和模具下模22的上表面分别可形成为平面,再例如,如图4所示,模具上模21的下表面形成为向上凹陷的弧形面,模具下面的上表面形成为向上突出的弧形面,模具上模21和模具下模22可实现紧密贴合,并在两者之间可制备形成弧形的内饰顶棚100。0058从以上的描述中可知,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内饰顶棚100的制造方法的原理为将无纺布11和玻纤毡12放置在与模具上模21相同的型面上,例如,模具下模22上。模具上模21下压使,模具上模21与模具下模22合模后。

28、,模具上模21通过上吸附孔A将无纺布11和玻纤毡12吸附在模具上模21的型面上。注料孔冲头运动,完成无纺布11和玻说明书CN104163031A6/8页8纤毡12构成的定位完成背层材料的注料孔E。0059将玻纤毡12、无纺布11、针织面料13上下叠加地放置在模具下模22上,模具上模21下压合模,模具下模22通过下吸附孔D将玻纤毡12、无纺布11、面料13吸附在模具下模22的型面上,从而在定位完成背层材料与定位完成表层材料之间形成空腔C。从模具上模21的注料孔E向空腔C注入发泡料,发泡料经过熟化形成图1中的半硬PU层14,并完成各材料层间的复合,开模后即可形成图1中产品的结构,将该内饰顶棚100。

29、送入定型工装定型,并根据需要粘贴附件后即可完成内饰顶棚100的制造。0060如图3所示,汽车内饰顶棚100的主要材料为无纺布11、玻纤毡12、半硬PU、玻纤毡12、无纺布11、面料13等。0061如图3所示,面料13可形成为复合结构,具体地,可由无纺布、轻质泡沫和表层面料等构成。其中,表层面料可为针织面料、无纺布、PV面料、针刺面料、麂皮等材料,这可以根据车型定义决定,优选地,可选择针织面料。其中,针织面料的厚度可为05MM,克重可为100G/M2。半硬PU层14的厚度按照产品设计可为57MM,密度可为17KG/M3。轻质泡沫的厚度可为1MM,克重可为230G/M2。无纺布可以和与玻纤毡12贴。

30、合的无纺布11相同,具体地,可采用不透气型的无纺布,厚度可为05MM,克重可为50G/M2,其中优选为一面形成为毛状的无纺布。0062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内饰顶棚100的制造方法中使用到的主要设备和工装模有高压聚氨酯发泡机、液压机、模温机、真空泵、冲裁模具、冲裁发泡模具、定型工装、模具移载滑轨等。0063压机可用于安装模具,带动模具开模、闭模、闭模保压,给予合、闭模力,压机台面应满足产品的模具安装,压力200T。0064模具移载滑轨可用于固定模具并带动模具左右移动,实现模具在不同工位之间的移动。0065如图4所示,模具分为模具上模21和模具下模22。相应地,模具设计分为凹模和凸模,其中固定在。

31、压机上的为凹模下文提到的1号模具和2号模具,固定在滑轨上的为凸模下文提到的3号模具、4号模具、5号模具。模具模型面内均有控制模具温度的管路用来调整模具温度和材料吸附孔用来吸附固定材料。0066凹模型面设计为产品背面,结构设计有面料压紧装置、注料孔E和顶棚安装孔冲头、顶棚产品安装孔和四周边界冲切刀口。凸模设计两种型面结构一种模具型面同凹模型面,一种为产品正面型面。0067模温机可用于控制模具温度,温度精度为1,调节模式为自动调节控温,以利于工业化流水生产。0068发泡机用于提供PU发泡料,在发泡机内,异氰酸酯和多元醇分别经控温,混合和注射后可从发泡机内流出。0069空气压缩机可用于吸附负压气流和。

32、取件正压气流,以使无纺布11和玻纤毡12构成的定位完成背层材料可通过吸附孔吸附在模具上模21上,使玻纤毡12、无纺布11和面料13构成的定位完成表层材料可通过下吸附孔D吸附在模具下模22上。0070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内饰顶棚100的制造方法。0071如图4所示,将一层玻纤毡12和一层无纺布11叠加无纺布11在上面后放在说明书CN104163031A7/8页94号模具下模22上。将一层面料13、一层无纺布11和一层玻纤毡12叠加玻纤毡12在上面后放在5号模具下模22上。00722号模具上模21下降,模具合模,4号模具下模22负压开启,将这两层材料吸附在型面上。2号模具上模。

33、21注料孔冲头和安装孔冲头运动冲裁无纺布11和玻纤毡12上的注料孔E和顶棚安装孔。4号模具下模22负压关闭,2号模具上模21负压开启,2号模具上模21将材料吸附到型面上,2号模具上模21上升,模具开模。0073滑轨系统整体左移,4号模具下模22到达A工位,5号模具下模22到达B工位。0074将一层面料13、一层无纺布11和一层玻纤毡12叠加玻纤毡12在上面后放在3号模具下模22上。00752号模具上模21下降,压紧机构压紧,5号模具下模22负压开启,将5号模具下模22放置的无纺布11和面料13吸附在5号模具下模22型面上。2号模具上模21上模继续下降刀口与下模接触,顶棚产品安装孔和四周边界封死。

34、。开动发泡机,从2号模具上模21上模注料孔E注入半硬聚氨酯发泡料,并使发泡料熟化。2号模具上模21和5号模具下模22负压关闭,2号模具上模21正压开启,2号模具上模21上升,模具开模。0076在4号到达A工位时,1号模具上模21下降,模具合模,4号模具下模22下模负压开启这两层材料吸附在型面上。1号模具上模21冲头运动冲裁无纺布11和玻纤毡12上的注料孔E和顶棚安装孔。4号模具下模22负压关闭,1号模具上模21负压开启,1号模具上模21将材料吸附到型面上,1号模具上模21上升,模具开模。0077滑轨系统整体右移,3号模具下模22到达A工位,4号模具下模22到达B工位。00781号模具上模21下。

35、降,压紧机构压紧。3号模具下模22负压开启,将3号模具下模22放置的无纺布11和面料13吸附在3号模具下模22型面上。1号模具上模21上模继续下降刀口与下模接触,顶棚产品安装孔和四周边界封死。开动发泡机,从2号模具上模21上模注料孔E注入半硬聚氨酯发泡料,等待发泡料熟化。2号模具上模21和5号模具下模22负压关闭,2号模具上模21正压开启,2号模具上模21上升,模具开模。00795号模具下模22正压开启,人工拿取内饰顶棚100,然后将内饰顶棚100送入定型工装定型。0080将一层玻纤毡12和一层无纺布11叠加无纺布11在上面后放在4号模具下模22上。将一层面料13、一层无纺布11和一层玻纤毡1。

36、2叠加玻纤毡12在上面后放在5号模具下模22上。00812号模具上模21下降,模具合模,4号模具下模22负压开启,这两层材料吸附在型面上。2号模具上模21冲头运动冲裁无纺布11和玻纤毡12上的注料孔E和顶棚安装孔。4号模具下模22负压关闭,2号模具上模21负压开启,2号模具上模21将材料吸附到型面上,2号模具上模21上升,模具开模。0082滑轨系统整体左移,4号模具下模22到达A工位,5号模具下模22到达B工位。00833号模具下模22正压开启,人工拿取内饰顶棚100,然后将内饰顶棚100送入定型工装定型。0084将一层面料13、一层无纺布11和一层玻纤毡12叠加玻纤毡12在上面后放在3号模具。

37、下模22上。接着可继续进行上述工序循环,以实现内饰顶棚100的连续化和批量化生产。说明书CN104163031A8/8页100085总之,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内饰顶棚100的制造方法能够极大的减少汽车内饰顶棚100的生产加工工序、提高材料利用率、减少大量设备和工装模具的资金投入、降低能源消耗和人工费用,最大程度的降低产品成本。制备得到的汽车内饰顶棚100具有较好的耐高低温性能、隔热隔音效果和良好装饰性和装配性。0086根据本发明实施的汽车内饰顶棚100的制造方法的其他操作和使用的设备工装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可知的,在此不再详细描述。0087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

38、、“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0088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说明书CN104163031A101/3页11图1说明书附图CN104163031A112/3页12图2图3说明书附图CN104163031A123/3页13图4说明书附图CN104163031A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层状产品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