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油增粘剂及其生产方法.pdf

上传人:r5 文档编号:442916 上传时间:2018-02-1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74.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6111264.6

申请日:

1996.08.29

公开号:

CN1148618A

公开日:

1997.04.30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授权公告日:1999.11.24|||授权|||公开|||

IPC分类号:

C10M119/06

主分类号:

C10M119/06

申请人:

赵亦军;

发明人:

赵亦军

地址:

83000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光明路7号市检察院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新疆专利服务中心

代理人:

汤建武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润滑油增粘剂及其生产方法,其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分组成的:A有3.98%至9.96%的二元乙丙橡胶或三元乙丙橡胶或它们的混合物;B.有0.02%至0.04%的双环戊二烯基铁;C.余量为机油;或者由以下成分组成:A.有3.96%至9.92%的二元乙丙橡胶或三元乙丙橡胶或它们的混合物:B.有0.02%至0.04%的双环戊二烯基铁;C.有0.02%至0.04%的丁二酰亚胺;D.余量为机油。使用本润滑油增粘剂的机油,不但粘温性能较好,而且抗剪切性能也较好、热解聚稳定性也较好;本润滑油增粘剂生产方法简单、溶化聚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润滑油增粘剂,其特征在于按重量百分比由以下成份组成: A.有3.98%至9.96%的二元乙丙橡胶或三元乙丙橡胶或它们的混合物; B.有0.02%至0.04%的双环戊二烯基铁; C.余量为机油。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油增粘剂,其特征在于机油为6号汽机油或10号 汽机油或8号柴机油或10号柴机油或5号机械油或10号机械油或它们的混合物。 3.一种润滑油增粘剂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将所需量的 机油加入到反应釜中,并加热到80至100℃,然后将所需量粒状或丝条状的二元乙 丙橡胶或三元乙丙橡胶或它们的混合物加入到反应釜中,同时向反应釜中加入所 需量的双环戊二烯基铁,再升温到140至150℃并保温搅拌,反应时间为5至10小时, 最后经冷却至常温就得到成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润滑油增粘剂,其特征在于机油为6号汽机油或10号 汽机油或8号柴机油或10号柴机油或5号机械油或10号机械油或它们的混合物。 5.一种润滑油增粘剂,其特征在于按重量百分比由以下成份组成: A.有3.96%至9.92%的二元乙丙橡胶或三元乙丙橡胶或它们的混合物; B.有0.02%至0.04%的双环戊二烯基铁; C.有0.02%至0.04%的丁二酰亚胺; D.余量为机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润滑油增粘剂,其特征在于机油为6号汽机油或10号 汽机油或8号柴机油或10号柴机油或5号机械油或10号机械油或它们的混合物。 7.一种润滑油增粘剂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将所需量的 机油加入到反应釜中,并加热到80至100℃,然后将所需量粒状或丝条状的二元乙 丙橡胶或三元乙丙橡胶或它们的混合物加入到反应釜中,同时向反应釜中加入所 需量的丁二酰亚胺,再升温到140至150℃,再向反应釜中加入所需量的双环戊二烯 基铁,反应时间为3至6小时,最后经冷却至常温就得到成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润滑油增粘剂,其特征在于机油为6号汽机油或10号 汽机油或8号柴机油或10号柴机油或5号机械油或10号机械油或它们的混合物。
3: 98%至9.96%的二元乙丙橡胶或三元乙丙橡胶或它们的混合物; B.有0.02%至0.04%的双环戊二烯基铁; C.余量为机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油增粘剂,其特征在于机油为6号汽机油或10号 汽机油或8号柴机油或10号柴机油或5号机械油或10号机械油或它们的混合物。 3.一种润滑油增粘剂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将所需量的 机油加入到反应釜中,并加热到80至100℃,然后将所需量粒状或丝条状的二元乙 丙橡胶或三元乙丙橡胶或它们的混合物加入到反应釜中,同时向反应釜中加入所 需量的双环戊二烯基铁,再升温到140至150℃并保温搅拌,反应时间为5至10小时, 最后经冷却至常温就得到成品。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润滑油增粘剂,其特征在于机油为6号汽机油或10号 汽机油或8号柴机油或10号柴机油或5号机械油或10号机械油或它们的混合物。
5: 一种润滑油增粘剂,其特征在于按重量百分比由以下成份组成: A.有3.96%至9.92%的二元乙丙橡胶或三元乙丙橡胶或它们的混合物; B.有0.02%至0.04%的双环戊二烯基铁; C.有0.02%至0.04%的丁二酰亚胺; D.余量为机油。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润滑油增粘剂,其特征在于机油为6号汽机油或10号 汽机油或8号柴机油或10号柴机油或5号机械油或10号机械油或它们的混合物。
7: 一种润滑油增粘剂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将所需量的 机油加入到反应釜中,并加热到80至100℃,然后将所需量粒状或丝条状的二元乙 丙橡胶或三元乙丙橡胶或它们的混合物加入到反应釜中,同时向反应釜中加入所 需量的丁二酰亚胺,再升温到140至150℃,再向反应釜中加入所需量的双环戊二烯 基铁,反应时间为3至6小时,最后经冷却至常温就得到成品。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润滑油增粘剂,其特征在于机油为6号汽机油或10号 汽机油或8号柴机油或10号柴机油或5号机械油或10号机械油或它们的混合物。
9: 96%的二元乙丙橡胶或三元乙丙橡胶或它们的混合物; B.有0.02%至0.04%的双环戊二烯基铁; C.余量为机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油增粘剂,其特征在于机油为6号汽机油或10号 汽机油或8号柴机油或10号柴机油或5号机械油或10号机械油或它们的混合物。 3.一种润滑油增粘剂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将所需量的 机油加入到反应釜中,并加热到80至100℃,然后将所需量粒状或丝条状的二元乙 丙橡胶或三元乙丙橡胶或它们的混合物加入到反应釜中,同时向反应釜中加入所 需量的双环戊二烯基铁,再升温到140至150℃并保温搅拌,反应时间为5至10小时, 最后经冷却至常温就得到成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润滑油增粘剂,其特征在于机油为6号汽机油或10号 汽机油或8号柴机油或10号柴机油或5号机械油或10号机械油或它们的混合物。 5.一种润滑油增粘剂,其特征在于按重量百分比由以下成份组成: A.有3.96%至9.92%的二元乙丙橡胶或三元乙丙橡胶或它们的混合物; B.有0.02%至0.04%的双环戊二烯基铁; C.有0.02%至0.04%的丁二酰亚胺; D.余量为机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润滑油增粘剂,其特征在于机油为6号汽机油或10号 汽机油或8号柴机油或10号柴机油或5号机械油或10号机械油或它们的混合物。 7.一种润滑油增粘剂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将所需量的 机油加入到反应釜中,并加热到80至100℃,然后将所需量粒状或丝条状的二元乙 丙橡胶或三元乙丙橡胶或它们的混合物加入到反应釜中,同时向反应釜中加入所 需量的丁二酰亚胺,再升温到140至150℃,再向反应釜中加入所需量的双环戊二烯 基铁,反应时间为3至6小时,最后经冷却至常温就得到成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润滑油增粘剂,其特征在于机油为6号汽机油或10号 汽机油或8号柴机油或10号柴机油或5号机械油或10号机械油或它们的混合物。

说明书


润滑油增粘剂及其生产方法

    本发明涉及润滑油的增稠剂及其生产方法,是一种润滑油增粘剂及其生产方法。

    目前,国内外所用的常规增粘剂有T602即聚甲基丙烯酸酯、T603即聚异丁烯和OCP即乙丙共聚物;T602即聚甲基丙烯酸酯的粘温性能好,但抗剪切性、热解聚稳定性较差,价格较贵;T603即聚异丁烯的抗剪切性能较好,热解聚稳定性能一般,但粘温性能差,现在只能使用在低跨度和低档的多级机油中。而有发展前途的OCP即乙丙共聚物,目前国内市面上销的OCP即乙丙共聚物,仅仅把国外进口的二元乙丙橡胶或三元乙丙橡胶直接溶解在机油中成为OCP即乙丙共聚物,其溶解时间较长,约为10至15小时,表面上看粘度挺大,增稠能力也好,但剪切稳定性则不佳,只能调配CC、QD级别以下的多级机油;如果要调制高档内燃机油时,必须采用独特机械剪切工艺生产OCP即乙丙共聚物,此法粘度损耗大、效率低,因而推广使用比较困难。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一种粘温性能好、抗剪切性能较好、热解聚稳定性好的润滑油增粘剂。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

    该润滑油增粘剂按重量百分比由以下成份组成:A.有3.98%至9.96%的二元乙丙橡胶或三元乙丙橡胶或它们的混合物;B.有0.02%至0.04%的双环戊二烯基铁;C.余量为机油。

    下面为本发明目之一的实施例:其组份按重量百分比组成;

    实施例1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3.98%地二元乙丙橡胶,0.02%双环戊二烯基铁,余量为10号汽机油。

    实施例2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3.98%的二元乙丙橡胶,0.02%双环戊二烯基铁,余量为10号柴机油。

    实施例3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3.98%的二元乙丙橡胶,0.02%双环戊二烯基铁,余量为10号机械油。

    实施例4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9.96%的二元乙丙橡胶,0.04%双环戊二烯基铁,余量为6号汽机油。

    实施例5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9.96%的二元乙丙橡胶,0.04%双环戊二烯基铁,余量为8号柴机油。

    实施例6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9.96%的二元乙丙橡胶,0.04%双环戊二烯基铁,余量为5号机械油。

    实施例7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9.96%的二元乙丙橡胶,0.02%双环戊二烯基铁,余量为10号汽机油、10号柴机油和10号机械油的混合物。

    实施例8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9.96%的二元乙丙橡胶,0.04%双环戊二烯基铁,余量为6号汽机油、8号柴机油和5号机械油的混合物。

    实施例9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3.98%的三元乙丙橡胶,0.02%双环戊二烯基铁,余量为10号汽机油。

    实施例10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3.98%的三元乙丙橡胶,0.02%双环戊二烯基铁,余量为10号柴机油。

    实施例11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3.98%的三元乙丙橡胶,0.02%双环戊二烯基铁,余量为10号机械油。

    实施例12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3.98%的三元乙丙橡胶,0.02%双环戊二烯基铁,余量为10号汽机油、10号柴机油和10号机械油的混合物。

    实施例13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9.96%的三元乙丙橡胶,0.04%双环戊二烯基铁,余量为6号汽机油。

    实施例14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9.96%的三元乙丙橡胶,0.04%双环戊二烯基铁,余量为8号柴机油。

    实施例15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9.96%的三元乙丙橡胶,0.04%双环戊二烯基铁,余量为5号机械油。

    实施例16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9.96%的三元乙丙橡胶,0.04%双环戊二烯基铁,余量为6号汽机油、8号柴机油和5号机械油的混合物。

    实施例17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2.00%的二元乙丙橡胶,1.98%的三元乙丙橡胶,0.02%双环戊二烯基铁,余量为10号汽机油。

    实施例18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2.00%的二元乙丙橡胶,1.98%的三元乙丙橡胶,0.02%双环戊二烯基铁,余量为10号柴机油。

    实施例19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2.00%的二元乙丙橡胶,1.98%的三元乙丙橡胶,0.02%双环戊二烯基铁,余量为10号机械油。

    实施例20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2.00%的二元乙丙橡胶,1.98%的三元乙丙橡胶,0.02%双环戊二烯基铁,余量为10号汽机油、10号柴机油和10号机械油的混合物。

    实施例21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5.00%的二元乙丙橡胶,4.96%的三元乙丙橡胶,0.04%双环戊二烯基铁,余量为6号汽机油。

    实施例22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5.00%的二元乙丙橡胶,4.96%的三元乙丙橡胶,0.04%双环戊二烯基铁,余量为8号柴机油。

    实施例23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5.00%的二元乙丙橡胶,4.96%的三元乙丙橡胶,0.04%双环戊二烯基铁,余量为5号机械油。

    实施例24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5.00%的二元乙丙橡胶,4.96%的三元乙丙橡胶,0.04%双环戊二烯基铁,余量为6号汽机油、8号柴机油和5号机械油的混合物。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反应时间短、原料损失少的润滑油增粘剂生产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

    该润滑油增粘剂生产方法是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将所需量的机油加入到反应釜中,并加热到80至100℃,然后将所需量粒状或丝条状的二元乙丙橡胶或三元乙丙橡胶或它们的混合物加入到反应釜中,同时向反应釜中加入所需量的双环戊二烯基铁,再升温到140至150℃并保温搅拌,反应时间为5至10小时,最后经冷却至常温就得到成品。该润滑油增粘剂生产方法也是上述实施例1至24的生产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之三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另一种粘温性能好、抗剪切性能较好、热解聚稳定性好的润滑油增粘剂。

    本发明的目的之三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

    该润滑油增粘剂按重量百分比由以下成份组成:A.有3.96%至9.92%的二元乙丙橡胶或三元乙丙橡胶或它们的混合物;B.有0.02%至0.04%的双环戊二烯基铁;C.有0.02%至0.04%的丁二酰亚胺;D.余量为机油。

    下面为本发明目之三的实施例:其组份按重量百分比组成;

    实施例25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3.96%的二元乙丙橡胶,0.02%双环戊二烯基铁,0.02%丁二酰亚胺,余量为10号汽机油。

    实施例26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3.96%的二元乙丙橡胶,0.02%双环戊二烯基铁,0.02%丁二酰亚胺,余量为10号柴机油。

    实施例27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3.96%的二元乙丙橡胶,0.02%双环戊二烯基铁,0.02%丁二酰亚胺,余量为10号机械油。

    实施例28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3.96%的二元乙丙橡胶,0.02%双环戊二烯基铁,0.02%丁二酰亚胺,余量为10号汽机油、10号柴机油和10号机械油的混合物。

    实施例29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9.92%的二元乙丙橡胶,0.04%双环戊二烯基铁,0.04%丁二酰亚胺,余量为6号汽机油。

    实施例30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9.92%的二元乙丙橡胶,0.04%双环戊二烯基铁,0.04%丁二酰亚胺,余量为8号柴机油。

    实施例31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9.92%的二元乙丙橡胶,0.04%双环戊二烯基铁,0.04%丁二酰亚胺,余量为5号机械油。

    实施例32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9.92%的二元乙丙橡胶,0.04%双环戊二烯基铁,0.04%丁二酰亚胺,余量为6号汽机油、8号柴机油和5号机械油的混合物。

    实施例33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3.96%的三元乙丙橡胶,0.02%双环戊二烯基铁,0.02%丁二酰亚胺,余量为10号汽机油。

    实施例34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3.96%的二元乙丙橡胶,0.02%双环戊二烯基铁,0.02%丁二酰亚胺,余量为10号柴机油。

    实施例35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3.96%的三元乙丙橡胶,0.02%双环戊二烯基铁,0.02%丁二酰亚胺,余量为10号机械油。

    实施例36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3.96%的三元乙丙橡胶,0.02%双环戊二烯基铁,0.02%丁二酰亚胺,余量为10号汽机油、10号柴机油和10号机械油的混合物。

    实施例37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9.92%的三元乙丙橡胶,0.04%双环戊二烯基铁,0.04%丁二酰亚胺,余量为6号汽机油。

    实施例38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9.92%的三元乙丙橡胶,0.04%双环戊二烯基铁,0.04%丁二酰亚胺,余量为8号柴机油。

    实施例39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9.92%的三元乙丙橡胶,0.04%双环戊二烯基铁,0.04%丁二酰亚胺,余量为5号机械油。

    实施例40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9.92%的三元乙丙橡胶,0.04%双环戊二烯基铁,0.04%丁二酰亚胺,余量为6号汽机油、8号柴机油和5号机械油的混合物。

    实施例41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2.00%二元乙丙橡胶,1.96%的三元乙丙橡胶,0.02%双环戊二烯基铁,0.02%丁二酰亚胺,余量为10号汽机油。

    实施例42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2.00%二元乙丙橡胶,1.96%的三元乙丙橡胶,0.02%双环戊二烯基铁,0.02%丁二酰亚胺,余量为10号柴机油。

    实施例43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2.00%二元乙丙橡胶,1.96%的三元乙丙橡胶,0.02%双环戊二烯基铁,0.02%丁二酰亚胺,余量为10号机械油。

    实施例44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2.00%二元乙丙橡胶,1.96%的三元乙丙橡胶,0.02%双环戊二烯基铁,0.02%丁二酰亚胺,余量为10号汽机油、10号柴机油和10号机械油的混合物。

    实施例45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5.00%二元乙丙橡胶,4.92%的三元乙丙橡胶,0.04%双环戊二烯基铁,0.04%丁二酰亚胺,余量为6号汽机油。

    实施例46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5.00%二元乙丙橡胶,4.92%的三元乙丙橡胶,0.04%双环戊二烯基铁,0.04%丁二酰亚胺,余量为8号柴机油。

    实施例47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5.00%二元乙丙橡胶,4.92%的三元乙丙橡胶,0.04%双环戊二烯基铁,0.04%丁二酰亚胺,余量为5号机械油。

    实施例48为该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份组成:5.00%二元乙丙橡胶,4.92%的三元乙丙橡胶,0.04%双环戊二烯基铁,0.04%丁二酰亚胺,余量为6号汽机油、8号柴机油和5号机械油的混合物。

    本发明的目的之四在于提供一种反应时间短、原料损失少的润滑油增粘剂生产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之四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

    该润滑油增粘剂生产方法是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将所需量的机油加入到反应釜中,并加热到80至100℃,然后将所需量粒状或丝条状的二元乙丙橡胶或三元乙丙橡胶或它们的混合物加入到反应釜中,同时向反应釜中加入所需量的丁二酰亚胺,再升温到140至150℃,再向反应釜中加入所需量的双环戊二烯基铁,反应时间为3至6小时,最后经冷却至常温就得到成品。该润滑油增粘剂生产方法也是上述实施例25至48的生产方法,其溶化聚合反应时间比实施例1至24短。

    本发明中,采用柴油喷嘴法测定各润滑油增粘剂的抗剪切性能,采用一台柴油单缸发动机测定各该润滑油增粘剂的热解聚稳定性,按重量百分比将5%的所测试的润滑油增粘剂加入到95%的透平油后进行测试,所测试的润滑油增粘剂为T602即聚甲基丙烯酸酯、T603即聚异丁烯、OCP即乙丙共聚物和本发明中的实施例1至48,测定结果如下:

    T602即聚甲基丙烯酸酯的,剪切粘度损失为35.1%,热解聚粘度损失为23.1%;

    T603即聚异丁烯的,剪切粘度损失为3.2%,热解聚粘度损失为9.3%;

    OCP即乙丙共聚物的,剪切粘度损失为16.7%,热解聚粘度损失为1.7%;

    实施例1至8的,剪切粘度损失为3.7%,热解聚粘度损失为0.8%;

    实施例9至24的,剪切粘度损失为2.8%,热解聚粘度损失为0.7%;

    实施例25至32的,剪切粘度损失为3.1%,热解聚粘度损失为1.1%;

    实施例33至48的,剪切粘度损失为2.7%,热解聚粘度损失为0.9%;

    从以上测试数据可以看出,实施例1至48的,剪切粘度损失相对明显少、热解聚粘度损失也相对明显少;在同等条件下,OCP即乙丙共聚物的,粘度约为60至70厘泊/100℃;而实施例1至48的,粘度可达到200厘泊/100℃以上;

    因此,使用本润滑油增粘剂的机油,不但粘温性能较好,而且抗剪切性能也较好、热解聚稳定性也较好;本润滑油增粘剂生产方法简单、溶化聚合反应时间短、生产效率高。

润滑油增粘剂及其生产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润滑油增粘剂及其生产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润滑油增粘剂及其生产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润滑油增粘剂及其生产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润滑油增粘剂及其生产方法.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润滑油增粘剂及其生产方法,其润滑油增粘剂由以下成分组成的:A有3.98至9.96的二元乙丙橡胶或三元乙丙橡胶或它们的混合物;B.有0.02至0.04的双环戊二烯基铁;C.余量为机油;或者由以下成分组成:A.有3.96至9.92的二元乙丙橡胶或三元乙丙橡胶或它们的混合物:B.有0.02至0.04的双环戊二烯基铁;C.有0.02至0.04的丁二酰亚胺;D.余量为机油。使用本润滑油增粘剂的机油,不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石油、煤气及炼焦工业;含一氧化碳的工业气体;燃料;润滑剂;泥煤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