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810184626.7
2008.12.11
CN101463855A
2009.06.24
授权
有权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16B 13/14申请日:20081211|||公开
F16B13/14; E04B1/41
F16B13/14
喜利得股份公司
J·格洛格尔; O·沃尔夫; C·德斯梅特
列支敦士登沙恩
2007.12.17 DE 102007055835.1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董华林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护元件(11),其与锚固在可硬化的物质(7)中的固定元件(8)一起应用,该保护元件具有一个用于固定元件(8)的、限定贯穿轴线(13)的贯穿位置(12)以及具有一个带有环绕的外壁(21)的钵形结构。
1. 一种触头,该触头用于与电子部件连接,其特征在于,该触头包括:基部;支撑部,其设于所述基部的上面,并且能够支撑所述电子部件的所述引线端子;和至少两个夹紧部,它们分别设于所述基部的上面并位于所述支撑部两侧,并且在其与该支撑部之间分别能够夹持所述电子部件的所述引线端子。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是平面视图呈大致U字状或者大致O字状的板体,并具有:第一板部;和两个第二板部,它们分别与该第一板部的两端连续且朝向相同方向弯折,所述支撑部是设于第一板部的上端且朝向与第二板部相同的方向弯折的板体,所述夹紧部是朝上分别设于所述第二板部上端的板体。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头,该触头安装于电路板上,其特征在于,该触头还具有如下部件中的至少一方:接点部,其是在所述基部的下端朝下延伸的板体,且与电路板连接;和卡定部,其是在所述基部的下端朝下延伸的板体,且与电路板卡定,在所述接点部与电路板连接的状态和所述卡定部与电路板卡定的状态中的至少一个状态下,所述基部的下端面抵接在电路板上。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头,该触头安装于电路板上,其特征在于,该触头还具有如下部件:接点部,其是在所述基部的所述第一板部的下端向下方延伸的板体,且与电路板连接;和卡定部,其是在所述基部的所述第二板部的下端向下方延伸的板体,且与电路板卡定,在所述接点部与电路板连接且所述卡定部与电路板卡定的状态下,所述基部的下端面抵接在电路板上。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部分别具有如下部件:抵接部,其向内侧弯曲,并通过与所述电子部件的所述引线端子弹性抵接,能够在其与所述支撑部之间夹持该引线端子;和倾斜部,其与该抵接部的上端连续并向外侧倾斜,所述倾斜部的上端之间的距离形成得比所述电子部件的所述引线端子的宽度尺寸大,且所述抵接部的顶部之间的距离形成得比所述宽度尺寸小。6. 一种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与电子部件连接,该电子部件具有主体部和沿主体部的长度方向设于该主体部的端部上的引线端子,该连接装置的特征在于,该连接装置包括:适配器,其与所述电子部件连接;和权利要求2至4所述的触头,其经由该适配器与所述电子部件连接,所述适配器具有:第一连接部,其与所述电子部件的所述引线端子电连接和机械连接;第二连接部,其与所述电子部件的所述主体部的端部对置配置;和弹性变形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第二连接部之间,且能够随着所述电子部件在长度方向上热膨胀或热收缩而弹性变形,所述支撑部可支撑所述第二连接部,而不支撑所述电子部件的所述引线端子,所述夹紧部可在其与所述支撑部之间夹持所述第二连接部,而不夹持所述电子部件的所述引线端子。7. 一种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与电子部件连接,该电子部件具有主体部和沿主体部的长度方向设于该主体部的端部上的引线端子,该连接装置的特征在于,该连接装置包括:适配器,其与所述电子部件连接;和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头,其经由该适配器与电子部件连接,所述适配器具有:第一连接部,其与所述电子部件的所述引线端子电连接和机械连接;第二连接部,其与所述电子部件的主体部的端部对置配置;和弹性变形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第二连接部之间,且能够随着所述电子部件在长度方向上热膨胀或热收缩而弹性变形,所述触头的所述支撑部可支撑所述第二连接部,而不支撑所述电子部件的所述引线端子,所述夹紧部的所述抵接部通过与所述第二连接部抵接而不与所述电子部件的所述引线端子抵接,以此可在其与所述支撑部之间夹持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倾斜部的上端之间的距离形成得大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宽度尺寸,而不大于所述电子部件的所述引线端子的宽度尺寸,所述抵接部的顶部之间的距离形成得小于第二连接部的宽度尺寸,而不小于所述电子部件的所述引线端子的宽度尺寸。8. 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还具有至少两个保持部,所述保持部朝上分别设于所述基部的所述第二板部的上端,且能够夹持所述电子部件的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端部。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分别具有:保持部主体,其与所述电子部件的所述主体部的外形相对应地向外侧弯曲;和倾斜部,其与该保持部主体的上端连续并向外侧倾斜,所述倾斜部的上端之间的距离形成得比所述电子部件的所述主体部的宽度尺寸大,且该倾斜部的下端之间的距离形成得比所述宽度尺寸小。10. 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是能够供所述电子部件的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端部插入的环状体。
触头及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与冷阴极荧光灯等电子部件连接的触头及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触头,存在如下的触头(参照专利文献1):该触头具有夹持罩状的适配器的一对夹紧片,这对夹紧片包覆在冷阴极荧光灯的端部,还存在如下的触头(参照专利文献2):该触头具有用于载置所述适配器的载置部和用于夹持该载置部上的所述适配器的一对夹紧片。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4-4885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351529号公报 前者由于是用夹紧片夹持适配器进行悬空支撑,所以在冷阴极荧光灯发生振动等时,触头与冷阴极荧光灯的连接有可能变得不稳定。 另一方面,后者的夹紧片夹持载置部上的适配器,所以触头与冷阴极荧光灯的接触比前者要稳定,但是为了悬空支撑冷阴极荧光灯,还另外需要用于载置后者自身的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悬空的状态稳定地连接并支撑冷阴极荧光灯等电子部件的触头及连接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触头是用于与电子部件连接的触头,其特征在于,该触头包括:基部;支撑部,其设于基部的顶部端,并且能够支撑电子部件的引线端子;和至少两个夹紧部,它们分别设于基部的上面并位于支撑部两侧,并且在其与该支撑部之间分别能够夹持电子部件的引线端子。 在这种触头的情况下,由于在基部的上面设有支撑部和夹紧部,所以电子部件的引线端子被支撑部悬空支撑,同时被夹紧部和支撑部夹持。由此,所述触头能够以悬空状态稳定地连接并支撑电子部件。 优选所述基部为平面视图呈大致U字状或者大致O字状的板体,并形成为具有第一板部和分别与该第一板部的两端连续且朝向相同方向弯折的两个第二板部的形状。该情况下,支撑部是设于第一板部的上端且向与第二板部相同的方向弯折的板体,夹紧部是朝上分别设于第二板部上端的板体。 该情况下,当将电子部件的引线端子插入夹紧部之间时,该引线端子被夹持在夹紧部和支撑部之间。因此,引线端子的安装和拆卸变得非常简单。而且,由于所述基部在平面视图中呈大致U字状或者大致O字状,所以通过将其设置在电路板等电子设备的设置部上,其设置状态就稳定下来。因此,在以悬空状态稳定地连接并支撑电子部件这方面具有优点。并且,由于是所述基部、支撑部和夹紧部一体地设置的板体,所以能够简单地通过冲压成型等进行制造。由此,能够实现触头的低成本化。 在所述触头是电路板安装型触头的情况下,所述触头构成为还具有如下部件中的至少一方:接点部,其是朝下设置于基部下端的板体,且与电路板连接;和卡定部,其是朝下设置于基部下端的板体,且与电路板卡定。该情况下,在接点部与电路板连接的状态和卡定部与电路板卡定的状态中的至少一个状态下,基部的下端面抵接在电路板上。 像这样,在接点部与电路板连接和/或卡定部与电路板卡定的状态下,基部的下端面抵接在电路板上,所以在将触头与电路板连接和/或卡定的同时,能够将该触头稳定地设置在电路板上。 接点部优选设置在基部的第一板部的下端,卡定部优选分别朝下设置在基部的第二板部的下端。该情况下,在接点部与电路板连接且卡定部分别与电路板卡定的状态下,基部的下端面抵接在电路板上。 该情况下,通过钎焊等将接点部连接在电路板上且将卡定部卡定在电路板上,从而能够将基部以至少三点安装在电路板上。该状态下,由于基部被稳定地设置在了电路板上,所以在以悬空状态稳定地连接并支撑电子部件这方面具有优点。 本发明的第一连接装置包括:与电子部件连接的适配器,该电子部件具有主体部和沿主体部的长度方向设于该主体部的端部上的引线端子;和经由该适配器与电子部件连接的上述触头。所述适配器具有:第一连接部,其与电子部件的引线端子电连接和机械连接;第二连接部,其与电子部件的主体部的端部对置配置;和弹性变形部,其设置在第一、第二连接部之间,且能够随着电子部件在长度方向上热膨胀或热收缩而弹性变形。所述触头的支撑部能够支撑第二连接部,而不支撑电子部件的引线端子,所述夹紧部能够在其与所述支撑部之间夹持第二连接部,而不夹持电子部件的引线端子。 在这种第一连接装置的情况下,在适配器的第一连接部与引线端子连接且该适配器的第二连接部被触头的夹紧部和支撑部夹持着的状态下,当电子部件发生所述热膨胀或热收缩时,弹性变形部在电子部件的长度方向上弹性变形。从而吸收电子部件的热膨胀或热收缩。因此,能够降低因电子部件的所述热膨胀或热收缩而施加在与适配器的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电子部件的引线端子和主体部上的负荷。 所述夹紧部形成为分别具有如下部件的形状:抵接部,其向内侧弯曲,并且通过与电子部件的引线端子弹性抵接,能够在其与支撑部之间夹持该引线端子;和倾斜部,其与该抵接部的上端连续并向外侧倾斜。该情况下,优选所述倾斜部的上端之间的距离形成得比电子部件的引线端子的宽度尺寸大,且抵接部的顶部之间的距离形成得比所述宽度尺寸小。 该情况下,当将电子部件的引线端子插入倾斜部之间时,抵接部按压在引线端子上,夹紧部弹性变形并向外侧变位。当引线端子越过抵接部时,夹紧部复位并向内侧变位。由此,抵接部抵接在引线端子上,从而在其与支撑部之间夹持该引线端子。像这样,作为夹紧部上端部的倾斜部向外侧倾斜且其间距离形成得比引线端子的宽度尺寸大,所以能够防止在插入时夹紧部的上端损伤引线端子等不良情况发生。 本发明的第二连接装置包括:与电子部件连接的适配器,该电子部件具有主体部和沿主体部的长度方向设于该主体部的端部上的引线端子;和经由该适配器与电子部件连接的上述触头。适配器具有:第一连接部,其与电子部件的引线端子电连接和机械连接;第二连接部,其与电子部件的主体部的端部对置配置;和弹性变形部,其设置在第一、第二连接部之间,且能够随着电子部件在长度方向上热膨胀或热收缩而弹性变形。触头的支撑部能够支撑第二连接部,而不支撑电子部件的引线端子,夹紧部的抵接部通过与第二连接部抵接而不与电子部件的引线端子抵接,以此能够在其与支撑部之间夹持该第二连接部,倾斜部的上端之间的距离形成得大于第二连接部的宽度尺寸,而不大于电子部件的引线端子的宽度尺寸,抵接部的顶部之间的距离形成得小于第二连接部的宽度尺寸,而小于电子部件的引线端子的宽度尺寸。 在这种第二连接装置的情况下,当将适配器的第二连接部插入倾斜部之间时,抵接部按压在第二连接部上,夹紧部发生弹性变形并向外侧变位。当第二连接部越过抵接部时,夹紧部复位并向内侧变位。由此,抵接部抵接在第二连接部上,从而将该第二连接部夹持在其与支撑部之间。像这样,作为夹紧部上端部的倾斜部向外侧倾斜且其间距离形成得比引线端子的宽度尺寸大,所以能够防止在插入时夹紧部的上端损伤第二连接部等不良情况发生。而且在适配器的第一连接部与引线端子连接且该适配器的第二连接部被触头的夹紧部和支撑部夹持着的状态下,当电子部件发生所述热膨胀或热收缩时,弹性变形部在电子部件的长度方向上弹性变形。从而吸收电子部件的热膨胀或热收缩。因此,能够降低因电子部件的所述热膨胀或热收缩而施加在与适配器的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电子部件的引线端子和主体部上的负荷。 所述触头还具有至少两个保持部,该保持部朝上分别设于基部的第二板部的上端,且能够夹持电子部件的主体部的端部。 通过这样利用保持部保持电子部件的主体部,能够抑制电子部件的振动等,能够抑制该振动产生的负荷施加在电子部件整体上或者由于所述振动使电子部件局部与适配器碰撞的情况发生。 所述保持部形成为分别具有如下部件的形状:保持部主体,其与电子部件的主体部的外形相对应地向外侧弯曲;和倾斜部,其与该保持部主体的上端连续并向外侧倾斜。该情况下,优选倾斜部的上端之间的距离形成得比电子部件的主体部的宽度尺寸大,且该倾斜部的下端之间的距离形成得比所述宽度尺寸小。 即,当将电子部件的主体部插入保持部的倾斜部之间时,该倾斜部的下端部按压主体部,保持部发生弹性变形并向外侧变位。当主体部越过倾斜部的下端部时,保持部复位并向内侧变位。由此,保持部主体夹持主体部。像这样,作为保持部上端部的倾斜部向外侧倾斜且其间距离形成得比电子部件的主体部的宽度尺寸大,所以能够防止在插入时保持部的上端损伤到主体部等不良情况发生。 所述第二连接部优选为能够供电子部件的主体部的端部插入的环状体。如果第二连接部像这样构成为环状体,则容易将其夹持在触头的夹紧部和支撑部之间。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的连接装置的灯连接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该连接装置的灯连接状态的图,图2(a)是主视图,图2(b)是后视图。 图3是示出该连接装置的灯连接状态的图,图3(a)是俯视图,图3(b)是侧视图。 图4是示出该连接装置的适配器的图,图4(a)是侧视图,图4(b)是主视图。 图5是示出该连接装置的触头的立体图,图5(a)是从正面上方观察到的图,图5(b)是从背面上侧观察到的图。 图6是示出该连接装置的灯连接状态的俯视图,图6(a)是示出初始状态的图,图6(b)是示出冷阴极荧光灯热膨胀而使适配器的弹性变形部伸长的状态的图,图6(c)是示出冷阴极荧光灯热收缩而使适配器的弹性变形部收缩的状态的图。 图7是示出适配器的第一设计变更例的图,图7(a)是侧视图,图7(b)是与冷阴极荧光灯连接的状态的图。 图8是示出适配器的第二设计变更例的图,图8(a)是立体图,图8(b)是与冷阴极荧光灯连接的状态的图。 图9(a)是示出适配器的第三设计变更例的立体图,图9(b)是示出适配器的第四设计变更例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触头的第一设计变更例的立体图,是示出适配器和冷阴极荧光灯连接的状态的图。 图11是示出触头的第二设计变更例的立体图,图11(a)是从正面上侧观察到的图,图11(b)是从背面上侧观察到的图。 符号说明 10:冷阴极荧光灯(电子部件);11:灯主体部(主体部);12:引线端子;20:电路板;21:卡定孔;22:通孔;100:适配器;110:第一连接部;120:第二连接部;130:弹性变形部;200:触头;210:基部;220:支撑部;230:夹紧部;232:抵接部;233:倾斜部;240:保持部;242:保持部主体;243:倾斜部;250:接点部;260:卡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的连接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的连接装置的灯连接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该连接装置的灯连接状态的图,图2(a)是主视图,图2(b)是后视图,图3是示出该连接装置的灯连接状态的图,图3(a)是俯视图,图3(b)是侧视图,图4是示出该连接装置的适配器的图,图4(a)是侧视图,图4(b)是主视图,图5是示出该连接装置的触头的立体图,图5(a)是从正面上侧观察到的图,图5(b)是从背面上侧观察到的图,图6是示出该连接装置的灯连接状态的俯视图,图6(a)是示出初始状态的图,图6(b)是示出冷阴极荧光灯热膨胀而使适配器的弹性变形部伸长的状态的图,图6(c)是示出冷阴极荧光灯热收缩而使适配器的弹性变形部收缩的状态的图。 如图1至图3所示的连接装置具有:适配器100,其与冷阴极荧光灯10(电子部件)的引线端子12连接;和触头200,其经由该适配器100与冷阴极荧光灯10连接,且安装在电子设备(未图示)的电路板20上。下面进行详细说明。 冷阴极荧光灯10具有:灯主体部11;和朝相同方向设置在该灯主体部1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一对引线端子12。另外,在图1~图3和图6中,为便于图示,仅图示出灯主体部11的一端部。 如图1至图4所示,适配器100是具有导电性的螺旋弹簧,适配器100具有:第一连接部110,其与冷阴极荧光灯10的引线端子12电连接和机械连接;第二连接部120,其与冷阴极荧光灯10的灯主体部的一端部对置配置;和弹性变形部130,其设置在第一、第二连接部110、120之间,并且能够随着冷阴极荧光灯10在长度方向上热膨胀或热收缩而弹性变形。 第二连接部120是所述螺旋弹簧的安装定位部。该第二连接部120的内径比冷阴极荧光灯10的灯主体部11的外径稍大。即,灯主体部11的一端部的基端部分能够插入到第二连接部120中。这样,通过将灯主体部11的一端部插入第二连接部120中,从而第二连接部120与所述一端部对置配置。 弹性变形部130是与第二连接部120的端部连接,且线圈间隔比第二连接部120的线圈间隔大的所述螺旋弹簧的螺旋弹簧部。该弹性变形部130的弹力设定为如下的力:在伸缩时,不对冷阴极荧光灯10的引线端子12及灯主体部11的密封引线端子12的密封部施加负荷。并且,弹性变形部130的内径与第二连接部120的内径大致相同。由此,灯主体部11的端部的前端部分和引线端子12的基端部分能够插入到弹性变形部130中。 第一连接部110是大致L字状的杆状体,并具有:基端部,其与弹性变形部130的端部连续,且朝所述螺旋弹簧的中心弯折;和前端部,其与该基端部连续,且朝所述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垂直地弯折。该第一连接部110的前端部通过钎焊或熔接等与引线端子12的前端部分电连接和机械连接。 这种结构的适配器100按如下方式与冷阴极荧光灯10连接。首先,将冷阴极荧光灯10的灯主体部11的端部和引线端子12依次插入适配器100的第二连接部120和弹性变形部130中,并使该引线端子12的前端部分与第一连接部110的前端部抵接。于是,灯主体部11的端部的前端部分和引线端子12的基端部分被配置在弹性变形部130内,灯主体部11的端部的基端部分被配置在第二连接部120内。 此后,通过钎焊或焊接等将冷阴极荧光灯10的引线端子12和第一连接部110的前端部电连接和机械连接。这样,适配器100与冷阴极荧光灯10电连接和机械连接。 电路板20是公知的印制电路板,并具有通孔22和两个卡定孔21。卡定孔21和通孔22是沿电路板20的厚度方向贯穿该电路板20的椭圆形长孔。 如图1~图3和图5所示,触头200是冲压成型的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并具有:平面视图呈大致U字状的基部210;支撑部220,其延伸设置于基部210的中间部(第一板部)的上端;两个夹紧部230,它们分别朝上延伸地设置于基部210的两端部(第二板部)的基端侧部分的上端;两个保持部240,它们分别朝上延伸地设置于基部210的两端部的前端侧部分的上端;接点部250,其朝下延伸地设置于基部210的中间部的下端;和两个卡定部260,它们分别朝下延伸地设置于基部210的两端部的下端。 基部210具有:大致矩形板体、即中间部;以及与该中间部的两端分别连续且相对于该中间部大致垂直地弯折的两端部。该基部210的两端部具有:高度与所述中间部的高度相同的大致矩形的板体、即所述基端侧部分;和与该基端侧部分的下端部连续的大致矩形板体、即所述前端侧部分。 支撑部220是侧视图中朝横向的大致L字状的板体,其朝向与基部210的两端部相同的方向大致垂直地弯折,并具有与基部210的中间部的上端连续的垂直部和与该垂直部的上端连续且相对于该垂直部大致垂直地弯折的水平部。所述水平部是用于共同载置适配器100的第二连接部120和冷阴极荧光灯10的灯主体部11的部分。所述水平部的长度尺寸设定为:比基部210的两端部的基端侧部分的长度尺寸稍长,且不与基部210的两端部的前端侧部分上的保持部240的弯折部241相干涉。 各夹紧部230是宽度尺寸比基部210的所述基端侧部分的长度尺寸稍短的板体,并包括:与所述基端侧部分的上端连续的延长部231;与该延长部231的上端连续的抵接部232;和与该抵接部232的上端连续的倾斜部233。 延长部231是与基部210的两端部的基端侧部分连续的直线状的板部,其位于支撑部220侧方。抵接部232是向内侧弯曲成山形的板部。倾斜部233是以向外侧倾斜的方式弯折的板部。 两倾斜部233的上端之间的距离形成得比适配器100的第二连接部120的直径(即宽度尺寸)大。两抵接部232的顶部之间的距离形成得比第二连接部120的直径小。因此,当从倾斜部233之间插入第二连接部120时,抵接部232分别被第二连接部120按压,使得夹紧部230分别弹性变形并向外侧变位。当第二连接部120越过抵接部232时,夹紧部230分别复位并向内侧变位。由此,抵接部232从斜上方与第二连接部120抵接,并在其与支撑部220之间夹持该第二连接部120。另外,通过使两倾斜部233的上端之间的距离形成得比适配器100的第二连接部120的直径大,从而在将第二连接部120插入倾斜部233之间时,倾斜部233的上端不会损伤到第二连接部120。 各保持部240为板体,并包括:与基部210的所述前端侧部分的上端连续的弯折部241;与该弯折部241的上端连续的保持部主体242;和与该保持部主体242的上端连续的倾斜部243。 弯折部241是直线状的板部,以向内侧倾斜的方式弯折。保持部主体242是与冷阴极荧光灯10的灯主体部11的外形相对应地向外侧弯曲成圆弧状的板部。倾斜部243是直线状的板部并以向外侧倾斜的方式弯折。 两倾斜部243的上端之间的距离形成得比灯主体部11的直径(即宽度尺寸)大,该倾斜部243的下端之间的距离形成得比灯主体部11的直径小。因此,在从倾斜部243之间插入灯主体部11时,倾斜部243的下端部分别被按压,使得保持部240分别弹性变形并向外侧变位。当灯主体部11越过倾斜部243的下端部时,保持部240分别复位并向内侧变位。由此,保持部主体242夹持灯主体部11。另外,通过使倾斜部243的上端之间的距离形成得比灯主体部11的直径大,从而在将灯主体部11插入倾斜部243之间时,倾斜部243的上端不会损伤灯主体部11。 接点部250为前端部的两角部被切去的直线状板体,将其插入电路板20的通孔22中进行电连接。 各卡定部260包括:能够弹性变形的大致倒U字状的臂部261;和分别设置在该臂部261的两前端部上且向外侧凸出的一对卡定爪262。 一对卡定爪262被插入到电路板20的卡定孔21中,从而卡定于该卡定孔2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边缘部的下表面。由此,触头200被安装在电路板20上。 臂部261的两基端部的长度尺寸与电路板20的厚度尺寸大致相同。因此,在卡定爪262分别卡定于电路板20的卡定孔21的两边缘部的状态下,基部210的下端面抵接在电路板20上。 将这种结构的触头200按如下方式安装在电路板20上。首先,将触头200的两个卡定部260对准电路板20的两个卡定孔21插入。于是,卡定部260的一对卡定爪262分别被卡定孔21的两边缘部的上端按压,使得该卡定部260的臂部261的两前端部向内侧弹性变形。 然后,当卡定部260的一对卡定爪262越过卡定孔21的两边缘部时,卡定部260的臂部261的两前端部向外侧弹性变形。由此,卡定爪262卡定在卡定孔21的两边缘部的下表面上。于是,基部210的下端面抵接在电路板20上。这样,触头200就安装在了电路板20上。 与此同时,触头200的接点部250被插入到电路板20的通孔22中。由此,触头200与电路板20电连接。 下面,说明将适配器100与安装于电路板20上的触头200连接的步骤。预先将适配器100连接在如上所述的冷阴极荧光灯10上。 首先,将适配器100的第二连接部120压入触头200的两个夹紧部230的倾斜部233之间,同时将冷阴极荧光灯10的灯主体部11的端部压入触头200的两个保持部240的倾斜部243之间。 于是,夹紧部230的抵接部232分别被第二连接部120按压,使得夹紧部230分别弹性变形并向外侧变位。当第二连接部120越过抵接部232时,夹紧部230分别复位并向内侧变位。由此,抵接部232从斜上方抵接在第二连接部120上,并将该第二连接部120夹持在其与支撑部220之间。 与此同时,倾斜部243的下端部分别被灯主体部11按压,使得保持部240分别弹性变形并向外侧变位。当灯主体部11越过倾斜部243的下端部时,保持部240分别复位并向内侧变位。由此,保持部主体242夹持灯主体部11。这样,冷阴极荧光灯10和适配器100被悬空支撑在触头200上,并且冷阴极荧光灯10经由适配器100与触头200电连接。 这样,在适配器100和冷阴极荧光灯10与触头200连接的状态下,如图6(b)所示,当冷阴极荧光灯10沿其长度方向热膨胀时,适配器100的弹性变形部130伸长,适配器100的第一连接部110与冷阴极荧光灯10的引线端子12一起向所述长度方向的图示右侧移动。 另一方面,如图6(c)所示,当冷阴极荧光灯10沿其长度方向热收缩时,适配器100的弹性变形部130收缩,适配器100的第一连接部110与冷阴极荧光灯10的引线端子12一起向所述长度方向的图示左侧移动。 此时,适配器100的第二连接部120被触头200的两个夹紧部230所夹持,所以不会随着冷阴极荧光灯10的灯主体部11的热膨胀或热收缩而沿所述长度方向移动。 这样,冷阴极荧光灯10的热膨胀或热收缩通过适配器100的弹性变形部130的弹性变形被吸收。 下面,说明将冷阴极荧光灯10和适配器100从触头200中拆卸下来的步骤。首先,向上方拿起冷阴极荧光灯10。于是,夹紧部230的抵接部232分别被适配器100的第二连接部120按压,使得夹紧部230分别弹性变形并向外侧变位。此后,当第二连接部120越过抵接部232时,就可从夹紧部230的倾斜部233之间将第二连接部120取出。此后,夹紧部230分别复位并向内侧变位。 与此同时,触头200的保持部主体242的上端部分别被冷阴极荧光灯10的灯主体部11按压,使得保持部240分别弹性变形并向外侧变位。当灯主体部11越过保持部主体242的上端部时,就可从保持部240的倾斜部243之间将灯主体部11取出。此后,保持部240分别复位并向内侧变位。这样就能够将冷阴极荧光灯10和适配器100简单地从触头100中拆卸下来。 在利用这种连接装置的情况下,通过使触头200的平面视图为大致倒U字形的基部210的下端面抵接在电路板20上,从而可稳定地设置于该电路板20上。并且,通过设置在基部210上端的支撑部220和夹紧部230,适配器100的第二连接部120和冷阴极荧光灯10一起被夹持。因此,所述连接装置的触头200可悬空且稳定地连接并保持冷阴极荧光灯10。另外,由于利用触头200的保持部240对冷阴极荧光灯10的灯主体部11进行夹持,所以能够抑制灯主体部11的振动等。因此,能够抑制所述振动产生的负荷施加在冷阴极荧光灯10整体上或者因所述振动而使冷阴极荧光灯10局部与适配器碰撞的情况发生。 而且,触头200是冲压成型品,能够以低廉的价格进行制造。因此,具有可实现低成本化的优点。 再有,适配器100是通过弹性变形部130的弹性变形来吸收冷阴极荧光灯10的热膨胀或热收缩的。因此,能够防止冷阴极荧光灯10的灯主体部11的端部和引线端子12因热膨胀而按压被触头200夹持着的适配器100或者因热收缩而与如上所述那样被夹持的适配器100脱离的情况发生,所以能够降低在所述热膨胀或热收缩时施加在冷阴极荧光灯10上的负荷。 另外,上述连接装置只要是适于权利要求书的主旨,可以任意地进行变更。下面进行详细说明。图7是示出适配器的第一设计变更例的图,图7(a)是侧视图,图7(b)是与冷阴极荧光灯连接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是示出适配器的第二设计变更例的图,图8(a)是立体图,图8(b)是与冷阴极荧光灯连接的状态的图,图9(a)是示出适配器的第三设计变更例的立体图,图9(b)是示出适配器的第四设计变更例的立体图,图10是示出触头的第一设计变更例的立体图,是示出适配器和冷阴极荧光灯连接的状态的图,图11是示出触头的第二设计变更例的立体图,图11(a)是从正面上侧观察到的图,图11(b)是从背面上侧观察到的图。 对于上述适配器,只要是包括与电子部件的引线端子电连接和机械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与电子部件的主体部的端部对置配置的第二连接部以及设置在第一、第二连接部之间且能够随着电子部件的长度方向的热膨胀或热收缩而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部的结构,可以任意地进行变更。 例如,如图7所示,所述适配器可以形成为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螺旋弹簧型,第一连接部110’为圆筒状的螺旋体,弹性变形部130’为圆锥状的螺旋体,例如图8所示,所述适配器也可以是由通过冲压成型的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构成的类型。 后者适配器包括:第一连接部110”,其是截面大致L字状的板体,且中心部设有供所述引线端子插入的插入孔;第二连接部120”,其以前端面彼此对置的方式弯曲为圆筒状;和弹性变形部130”,其设置在第一、第二连接部110”、120”之间。弹性变形部130”具有第一、第二、第三基部131”、132”、133”和第一、第二、第三变形部134”、135”、136”。第一基部131”与第二连接部120”的中间部的端部连续地设置。第二、第三基部132”、133”隔开间隔地配置在第一基部131”与第一连接部110”的基端部之间。第一变形部134”具有分别设置在第一及第二基部131”、132”的两端之间的一对U字状部件134a”。第二变形部135”具有分别设置在第二及第三基部132”、133”的两端之间的一对U字状部件135a”。第三变形部136”具有分别设置在第三基部133”和第一连接部110”的基端部之间的一对U字状部件136a”。各U字状部件弯曲成半圆弧状,从而其两端部可向彼此接近的方向或分离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即,通过各U字状部件的弹性变形来吸收电子部件的热膨胀或热收缩。另外,所述适配器也可以在第二连接部120”的后端部如图9(a)所示设置套筒部140”或者如图9(b)所示设置多个凸缘部150”。 对于上述触头,只要是与电子部件连接的触头,并包括:基部;设于基部的顶部并能够支撑电子部件的引线端子的支撑部;以及以位于支撑部两侧的方式分别设于基部的顶部,并可分别将电子部件的引线端子夹持在其与该支撑部之间的至少两个夹紧部,就能够任意地进行设计变更。 对于所述基部,只要是设置有所述支撑部和至少两个夹紧部,就可以任意地进行设计变更。例如,如图10所示,基部210’可以是平面视图呈大致O字状的板体,并包括:延伸设置有支撑部220’的第一板体;两个第二板体,其从该第一板体的两端朝相同方向弯折,并朝上方延伸设置有夹紧部230’;和两个第三板体,其从第二板体的端部以前端面彼此对置的方式弯折。这样,即使基部210’是平面视图大致O字状的板体,也能够将其稳定地设置在电路板上。 并且,所述基部不限于板体。例如,所述基部也可以形成为树脂制的基座等。另外,所述基部的局部也可以用作所述支撑部。另外,优选在所述接点部连接在电路板上并且/或者卡定部与电路板卡定的状态下,所述基部的下表面能够抵接于电路板上,但不限于此。 在上述说明中所述支撑部支撑所述适配器的第二连接部,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支撑冷阴极荧光灯等电子部件的引线端子的结构。 对于所述夹紧部,只要是能够在其与所述支撑部之间夹持所述适配器的第二连接部或者冷阴极荧光灯等电子部件的引线端子的结构,可以进行任意的设计变更。例如,所述夹紧部可以形成为向外侧凸出的圆弧状的板体。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夹紧部是两个,但也可以是两个以上。例如,可以以交错状配置三个夹紧部,将第二连接部或引线端子夹持在其与所述支撑部之间。 对于上述保持部,可以设置也可以不设置。即,如图10和图11所示,可以省略。另外,对于所述保持部,只要是可夹持电子部件的主体部的形状,可以任意地进行设计变更。例如,所述保持部可以形成为与夹紧部230的形状相同,从而夹持与适配器的第二连接部一起被支撑在所述支撑部上的电子部件的主体部。 对于上述接点部,可以设置也可以不设置。即,所述基部可以与电路板等直接连接,也可以将信号线连接在所述基部并经由该信号线与电路板等连接。另外,对于接点部的形状,只要是与电路板连接的结构,可以任意地进行设计变更。例如,如图10所示,接点部250’是相对于基部的两端部大致垂直地弯折的板体,可以形成为与电路板上的图案连接的形状。另外,接点部250’通过钎焊等被电连接和机械连接在电路板上,从而作为该电路板的安装装置发挥功能。 对于上述卡定部,可以设置也可以不设置。并且,对于卡定部的形状,只要是能够与电路板等卡定的结构,可以任意地进行设计变更。因此,这里所指的所述卡定部不仅包括卡定爪等凸形侧,还包括用于卡定在电路板等上设置的卡定凸部的卡定孔或卡定槽的凹形侧。 在上述实施例中,电子部件是冷阴极荧光灯,但不限于此。电子部件的主体部和引线端子也不限于圆柱状。另外,对于上述连接装置的各部分的形状和配置,只要是能够实现与上述实施例同样的功能,可以任意地进行变更。
《保护元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护元件.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护元件(11),其与锚固在可硬化的物质(7)中的固定元件(8)一起应用,该保护元件具有一个用于固定元件(8)的、限定贯穿轴线(13)的贯穿位置(12)以及具有一个带有环绕的外壁(21)的钵形结构。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