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车架.pdf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4345233 上传时间:2018-09-18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648.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273939.5

申请日:

2014.06.19

公开号:

CN104002907A

公开日:

2014.08.27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B62K 15/00申请公布日:20140827|||公开

IPC分类号:

B62K15/00

主分类号:

B62K15/00

申请人:

陈榛

发明人:

陈榛

地址:

214500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丽江新苑D-1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折叠车的车架结构,包括前车架、后车架、转向组件、车座杆、后轮、后轮连杆,所述前车架与后车架铰接且铰接轴心垂直于车架体侧立面,所述转向组件与前车架铰接,所述后轮安装于后轮连杆上且后轮连杆与后车架铰接,所述车座杆与后车架铰接。本发明提供的折叠车架结构使自行车折叠后体积小巧且外形规整,便于携带。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折叠车架,包括前车架、后车架、车把、转向组件、车座杆、后轮、后轮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架与后车架铰接且铰接轴心垂直于车架体侧立面,所述转向组件与前车架铰接,所述后轮安装于后轮连杆上且后轮连杆与后车架铰接,所述车座杆与后车架铰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架与车座控制杆铰接,所述车座控制杆与车座杆铰接。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折叠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座杆与后轮控制杆铰接,所述后轮控制杆与后轮连杆铰接。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组件与转向座控制杆铰接,所述转向座控制杆与往复运动杆铰接,所述往复运动杆相对于前车架做往复运动。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组件可以折叠或伸缩。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把与转向组件铰接,所述转向组件与锁定部件铰接,所述锁定部件通过带凸轮结构的扳手来锁定车把。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座杆内安装了用来减轻震动的缓冲装置。

说明书

说明书折叠车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折叠车架,特别是一种自行车的可折叠车架。
背景技术
自行车作为人们的代步工具早已经遍及每个角落,而且衍生出各种形式。随着交通的快速发展,道路的升级改造,也随着我国城乡结构的改变而带来的居住环境的巨大变化,传统的自行车越来越无法发出它昔日的光辉。高层建筑的普及提升了人们的居住高度,普通自行车进入电梯会存在长度过大和占用面积太多的不便。大城市的公共交通虽然发达,但往往地铁与公交,公交站与目的地的这一公里间距也不可能全部无缝对接,目前的折叠车普遍存在体积大,重量大,不能被允许进入公共交通等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轻巧易于折叠且折叠后形状规整的折叠车的车架结构,以解决现有折叠车折叠后体积大,形状不规则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折叠车架,包括前车架、后车架、车把、转向组件、车座杆、后轮、后轮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架与后车架铰接且铰接轴心垂直于车架体侧立面,所述转向组件与前车架铰接,所述后轮安装于后轮连杆上且后轮连杆与后车架铰接,所述车座杆与后车架铰接。
所述前车架与车座控制杆铰接,所述车座控制杆与车座杆铰接。
所述车座杆与后轮控制杆铰接,所述后轮控制杆与后轮连杆铰接。
所述转向组件与转向座控制杆铰接,所述转向座控制杆与往复运动杆铰接,所述往复运动杆相对于前车架做往复运动。
所述转向组件可以折叠或伸缩。
所述车把与转向组件铰接,所述转向组件与锁定部件铰接,所述锁定部件通过带凸轮结构的扳手来锁定车把。
所述车座杆内安装了用来减轻震动的缓冲装置。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创造了新的自行车折叠结构,使得各部件整齐收入折叠车外壳内,使折叠后的车体小而整齐,减少多余伸出机构,同时也很好的控制了整车重量。
附图说明
图1为采用第一实施例的车体侧视图。
图2为采用第一实施例的车体折叠效果图。
图3为采用第二实施例的车体侧视图。
图4为采用第二实施例的车体半折叠图。
图5为采用第二实施例的车体折叠效果图。
图6为第二实施例的车把锁定机构局部图。
图7为采用第三实施例的车体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为采用第一实施例车架结构的折叠车侧视图,车把1铰接于转向杆上部2,转向杆上部2与转向杆下部3铰接,铰点设在杆体外侧。转向杆下部3穿过转向杆座5,两者可相对转动。转向杆下部3与前轮连接件6连接。前轮连接件6下端安装前轮7,转向杆座5与前车架10铰接,同时转向杆座5上还铰接有转向座控制杆8,转向座控制杆8另一端与往复运动杆9铰接,往复运动杆9安放在前车架底平面的轨道内,可以沿轨道相对于前车架10做往复运动。前车架10与后车架14铰接,铰接点在两者结合面靠下位置,同时安装在此铰接轴心做旋转运动的还有链轮21和骑行踏板组件20,在前车架后端还铰接了车座控制杆11,车座控制杆11上制造出一个环状把手,车座控制杆11另一端与车座杆12以及后轮控制杆15共同铰接于一点,车座杆12与车座13铰接,铰接轴心为车体左右方向,车座可以往后翻折,后轮控制杆15的另一端与后轮连杆16偏中部铰接,后轮连杆16的两端一端铰接后车架14,另一端安装后轮17,链轮21上装有链条23,把动力传输到后轮。
折叠过程
将车把1向下折叠90°。
将车座13向后翻转约90°。
将转向杆上部2围绕与转向杆下部3之间的铰接轴翻转180°。
围绕转向杆座5与前车架10的铰接轴,向后放倒整个转向组件,使得转向杆座5推动了转向座控制杆8,转向座控制杆8进而推动往复运动杆9,往复运动杆9沿轨道往后运动,其末端推动了后车架14,使前车架10与后车架14相互分开,前后车架的相互分离运动以两者的铰接点为轴心转动,此转动进而通过前车架10与车座控制杆11的铰接点拉动车座控制杆11,车座控制杆11进而拉动其与车座杆12的铰接点使车座杆12往后转动,车座杆12与车座控制杆11的铰接点相对于后车架转动,上述铰接点的运动拉动后轮控制杆15,后轮控制杆15进而拉动后轮连杆16,从而带动后轮17往后车架内部的方向回收。
如图2所示,前车架10与后车架14最终相接触,形成了一个结合面,前轮7与后轮17相接触,接触点刚好在上述的结合面上,转向组件、车座组件分别都收入车架内,车座控制杆11上设置的把手刚好转动到前后车架的端面以外,以便携带。
实施例2
如图3、图4、图5、图6所示为采用了第二实施例折叠车架的电动车,车把30铰接于转向杆上部33,车把锁定压块31与转向杆上部33铰接,车把锁定凸轮扳手32与车把锁定压块31铰接,转向杆上部33插入转向杆下部34内并且可以上下滑动,在转向杆下部34上设置转向杆伸缩锁定装置35来控制转向杆上部33的松开与锁紧。转向杆下部34穿过转向杆座37,转向杆下部34与转向杆座37相对转动。转向杆座37与电池及控制器36连接,转向杆下部34与前轮连接件38连接。前轮连接件38末端安装前轮39,前轮39内置电动机与刹车,通过车把30控制动力与制动,转向杆座37与前车架42铰接,同时转向杆座37上还铰接有转向座控制杆40,转向座控制杆40另一端与往复运动杆41铰接,往复运动杆41安放在前车架42底平面的轨道内,可以沿轨道相对于前车架42做往复运动。脚踏板43与前车架42铰接以实现翻开与收入,前车架42与后车架47铰接,铰接点在两者结合面下端,在前车架42后端还铰接了车座控制杆44,车座控制杆44为弯折形态,其另一端与车座杆45铰接,车座杆45内部有弹簧以及阻尼吸能装置用以减少骑行时路面对骑行者造成的震动,车座杆45和后轮控制杆48铰接,后轮控制杆48的另一端与后轮连杆49铰接,后轮连杆49的两端一端铰接后车架47,另一端安装后轮50,前壳51覆盖在前车架42外表,后壳52覆盖在后车架47外表。
折叠过程
解除车把锁定凸轮扳手32的锁止,解开车把锁定压块31,将车把30往下转动90°靠紧转向杆上部33,同时拆下车座46并换位安装使其贴近车座杆45,将脚踏板43向上翻收入前车架14。
解开转向杆伸缩锁定装置35,将转向杆上部33收缩进转向杆下部34体内。
向后翻倒转向组件,使得往复运动杆41往后推动后车架47,前车架42与后车架47分离,与实施例一不同,由于车座杆45与车座控制杆44的铰接点设在车座杆45与后车架47的铰接点的上方,所以车座杆45带着车座46往前倒,直至进入后车架47内部,变为图4所示状态。
如图5所示为车体折叠最终形态,前车架42与后车架47转动直至结合,前轮39与后轮50在结合面处接触,车座46侧立完全进入后壳52内,转向组件完全进入前壳51内,折叠完毕,车座控制杆44露出,可当拎手。
实施例3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类似,相似部件采用相同编号。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省去了联动杆件。本实施例中,转向杆座5,车座杆12,后轮连杆16分别与车架铰接,折叠车体时各部件手动折叠,展开后分别用销钉限制其与车体的相对转动。

折叠车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折叠车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折叠车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折叠车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折叠车架.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4002907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8.27 C N 1 0 4 0 0 2 9 0 7 A (21)申请号 201410273939.5 (22)申请日 2014.06.19 B62K 15/00(2006.01) (71)申请人陈榛 地址 214500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丽江新苑 D-1 (72)发明人陈榛 (54) 发明名称 折叠车架 (57) 摘要 一种折叠车的车架结构,包括前车架、后车 架、转向组件、车座杆、后轮、后轮连杆,所述前车 架与后车架铰接且铰接轴心垂直于车架体侧立 面,所述转向组件与前车架铰接,所述后轮安装于 后轮连杆上且后轮连。

2、杆与后车架铰接,所述车座 杆与后车架铰接。本发明提供的折叠车架结构使 自行车折叠后体积小巧且外形规整,便于携带。 (51)Int.Cl.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4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4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002907 A CN 104002907 A 1/1页 2 1.一种折叠车架,包括前车架、后车架、车把、转向组件、车座杆、后轮、后轮连杆,其特 征在于:所述前车架与后车架铰接且铰接轴心垂直于车架体侧立面,所述转向组件与前车 架铰接,所述后轮安装于后轮连杆上且后轮连杆与后车架铰接,所述车座杆与。

3、后车架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架与车座控制杆铰接,所述 车座控制杆与车座杆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折叠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座杆与后轮控制杆铰接, 所述后轮控制杆与后轮连杆铰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组件与转向座控制杆铰接, 所述转向座控制杆与往复运动杆铰接,所述往复运动杆相对于前车架做往复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组件可以折叠或伸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把与转向组件铰接,所述转向 组件与锁定部件铰接,所述锁定部件通过带凸轮结构的扳手来锁定。

4、车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座杆内安装了用来减轻震动 的缓冲装置。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002907 A 1/3页 3 折叠车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折叠车架,特别是一种自行车的可折叠车架。 背景技术 0002 自行车作为人们的代步工具早已经遍及每个角落,而且衍生出各种形式。随着交 通的快速发展,道路的升级改造,也随着我国城乡结构的改变而带来的居住环境的巨大变 化,传统的自行车越来越无法发出它昔日的光辉。高层建筑的普及提升了人们的居住高度, 普通自行车进入电梯会存在长度过大和占用面积太多的不便。大城市的公共交通虽然发 达,但往往地铁与公交。

5、,公交站与目的地的这一公里间距也不可能全部无缝对接,目前的折 叠车普遍存在体积大,重量大,不能被允许进入公共交通等问题。 发明内容 0003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轻巧易于折叠且折叠后形状规整的折 叠车的车架结构,以解决现有折叠车折叠后体积大,形状不规则的问题。 0004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折叠车架,包括前车架、后车架、车把、转向组 件、车座杆、后轮、后轮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架与后车架铰接且铰接轴心垂直于车架 体侧立面,所述转向组件与前车架铰接,所述后轮安装于后轮连杆上且后轮连杆与后车架 铰接,所述车座杆与后车架铰接。 0005 所述前车架与车座控制杆铰接,。

6、所述车座控制杆与车座杆铰接。 0006 所述车座杆与后轮控制杆铰接,所述后轮控制杆与后轮连杆铰接。 0007 所述转向组件与转向座控制杆铰接,所述转向座控制杆与往复运动杆铰接,所述 往复运动杆相对于前车架做往复运动。 0008 所述转向组件可以折叠或伸缩。 0009 所述车把与转向组件铰接,所述转向组件与锁定部件铰接,所述锁定部件通过带 凸轮结构的扳手来锁定车把。 0010 所述车座杆内安装了用来减轻震动的缓冲装置。 0011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创造了新的自行车折叠结构,使得各部件整齐收入折叠车外 壳内,使折叠后的车体小而整齐,减少多余伸出机构,同时也很好的控制了整车重量。 附图说明 0012。

7、 图1为采用第一实施例的车体侧视图。 0013 图2为采用第一实施例的车体折叠效果图。 0014 图3为采用第二实施例的车体侧视图。 0015 图4为采用第二实施例的车体半折叠图。 0016 图5为采用第二实施例的车体折叠效果图。 0017 图6为第二实施例的车把锁定机构局部图。 说 明 书CN 104002907 A 2/3页 4 0018 图7为采用第三实施例的车体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为采用第一实施例车架结构的折叠车侧视图,车把1铰接于转向杆上部2, 转向杆上部2与转向杆下部3铰接,铰点设在杆体外侧。转向杆下部3穿过转向杆座5,两 者可相对转动。转向杆下部。

8、3与前轮连接件6连接。前轮连接件6下端安装前轮7,转向杆 座5与前车架10铰接,同时转向杆座5上还铰接有转向座控制杆8,转向座控制杆8另一端 与往复运动杆9铰接,往复运动杆9安放在前车架底平面的轨道内,可以沿轨道相对于前车 架10做往复运动。前车架10与后车架14铰接,铰接点在两者结合面靠下位置,同时安装 在此铰接轴心做旋转运动的还有链轮21和骑行踏板组件20,在前车架后端还铰接了车座 控制杆11,车座控制杆11上制造出一个环状把手,车座控制杆11另一端与车座杆12以及 后轮控制杆15共同铰接于一点,车座杆12与车座13铰接,铰接轴心为车体左右方向,车座 可以往后翻折,后轮控制杆15的另一端与。

9、后轮连杆16偏中部铰接,后轮连杆16的两端一 端铰接后车架14,另一端安装后轮17,链轮21上装有链条23,把动力传输到后轮。 0020 折叠过程 将车把1向下折叠90。 0021 将车座13向后翻转约90。 0022 将转向杆上部2围绕与转向杆下部3之间的铰接轴翻转180。 0023 围绕转向杆座5与前车架10的铰接轴,向后放倒整个转向组件,使得转向杆座5 推动了转向座控制杆8,转向座控制杆8进而推动往复运动杆9,往复运动杆9沿轨道往后 运动,其末端推动了后车架14,使前车架10与后车架14相互分开,前后车架的相互分离运 动以两者的铰接点为轴心转动,此转动进而通过前车架10与车座控制杆11的。

10、铰接点拉动 车座控制杆11,车座控制杆11进而拉动其与车座杆12的铰接点使车座杆12往后转动,车 座杆12与车座控制杆11的铰接点相对于后车架转动,上述铰接点的运动拉动后轮控制杆 15,后轮控制杆15进而拉动后轮连杆16,从而带动后轮17往后车架内部的方向回收。 0024 如图2所示,前车架10与后车架14最终相接触,形成了一个结合面,前轮7与后 轮17相接触,接触点刚好在上述的结合面上,转向组件、车座组件分别都收入车架内,车座 控制杆11上设置的把手刚好转动到前后车架的端面以外,以便携带。 0025 实施例2 如图3、图4、图5、图6所示为采用了第二实施例折叠车架的电动车,车把30铰接于转 。

11、向杆上部33,车把锁定压块31与转向杆上部33铰接,车把锁定凸轮扳手32与车把锁定压 块31铰接,转向杆上部33插入转向杆下部34内并且可以上下滑动,在转向杆下部34上设 置转向杆伸缩锁定装置35来控制转向杆上部33的松开与锁紧。转向杆下部34穿过转向 杆座37,转向杆下部34与转向杆座37相对转动。转向杆座37与电池及控制器36连接,转 向杆下部34与前轮连接件38连接。前轮连接件38末端安装前轮39,前轮39内置电动机 与刹车,通过车把30控制动力与制动,转向杆座37与前车架42铰接,同时转向杆座37上 还铰接有转向座控制杆40,转向座控制杆40另一端与往复运动杆41铰接,往复运动杆41 。

12、安放在前车架42底平面的轨道内,可以沿轨道相对于前车架42做往复运动。脚踏板43与 说 明 书CN 104002907 A 3/3页 5 前车架42铰接以实现翻开与收入,前车架42与后车架47铰接,铰接点在两者结合面下端, 在前车架42后端还铰接了车座控制杆44,车座控制杆44为弯折形态,其另一端与车座杆 45铰接,车座杆45内部有弹簧以及阻尼吸能装置用以减少骑行时路面对骑行者造成的震 动,车座杆45和后轮控制杆48铰接,后轮控制杆48的另一端与后轮连杆49铰接,后轮连 杆49的两端一端铰接后车架47,另一端安装后轮50,前壳51覆盖在前车架42外表,后壳 52覆盖在后车架47外表。 0026。

13、 折叠过程 解除车把锁定凸轮扳手32的锁止,解开车把锁定压块31,将车把30往下转动90靠 紧转向杆上部33,同时拆下车座46并换位安装使其贴近车座杆45,将脚踏板43向上翻收 入前车架14。 0027 解开转向杆伸缩锁定装置35,将转向杆上部33收缩进转向杆下部34体内。 0028 向后翻倒转向组件,使得往复运动杆41往后推动后车架47,前车架42与后车架 47分离,与实施例一不同,由于车座杆45与车座控制杆44的铰接点设在车座杆45与后车 架47的铰接点的上方,所以车座杆45带着车座46往前倒,直至进入后车架47内部,变为 图4所示状态。 0029 如图5所示为车体折叠最终形态,前车架42。

14、与后车架47转动直至结合,前轮39与 后轮50在结合面处接触,车座46侧立完全进入后壳52内,转向组件完全进入前壳51内, 折叠完毕,车座控制杆44露出,可当拎手。 0030 实施例3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类似,相似部件采用相同编号。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 的区别在于省去了联动杆件。本实施例中,转向杆座5,车座杆12,后轮连杆16分别与车架 铰接,折叠车体时各部件手动折叠,展开后分别用销钉限制其与车体的相对转动。 说 明 书CN 104002907 A 1/4页 6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002907 A 2/4页 7 图 3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002907 A 3/4页 8 图 5 图 6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002907 A 4/4页 9 图 7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002907 A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无轨陆用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