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电薄膜/缓冲层/半导体集成器件及制备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电子材料和异质结构半导体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由于其具有的优良铁电、压电、表面声波及非线性光学等性能,
铌酸锂(LiNbO3或LN)晶体已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无机材料之一。
随着微电子器件小型化和集成度的不断提高,近些年来对LN材料的
研究逐渐由单晶块材向薄膜化方向发展。其中,相对其它铁电薄膜材
料,LN与Si半导体之间的界面具有更低的界面态密度。因此,有效
实现LN多功能薄膜与Si半导体的集成将大大有利于研制新型的半导
体电子器件。LN材料具有多种取向的晶格结构,但C轴或(006)LN
薄膜最受关注。这主要是因为C轴的LN薄膜具有最大的极化和压电性
能。但由于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的晶格结构差异,在Si表面直接生长具
有C轴取向的LN薄膜是非常困难的。在此种条件下,合适的缓冲层的
引入是Si半导体表面生长C轴LN薄膜非常有效的方法。在相关报道
中,多种缓冲层材料已被用于制备C轴LN薄膜,包括MgO、SiO2、
Si3N4、ZnO等。在这些缓冲层材料中,ZnO更为理想。与其它缓冲层
材料相比较,通过ZnO层的缓冲作用,获得C轴LN薄膜的沉积温度更
低。较低的生长温度可以有效地降低LN薄膜中的Li空位缺陷浓度和
界面扩散等。已有报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C轴LN薄膜的生长及LN薄
膜单一材料的性质方面。目前,具有缓冲层厚度调制电学性能的
LN/ZnO/Si集成器件结构在国内外尚未发现有报道。该集成器件结构
在研制新型微电子器件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优异性能的铁电薄
膜/缓冲层/半导体集成器件及制备方法。
本发明解决所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铁电薄膜/缓冲层/
半导体集成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半导体衬底基片和铁电薄膜,衬
底基片和铁电薄膜之间设置有纳米缓冲层。
进一步的,所述半导体衬底基片为n-Si单晶基片,其晶格取向为
(100)或(111)。所述缓冲层为ZnO或者金属元素掺杂ZnO材料,其
晶格取向为(002)。所述铁电薄膜的材料为LiNbO3(LN)或者掺杂Mg
原子的LN材料。
所述纳米缓冲层的厚度为100nm以下。
本发明还提供前述铁电薄膜/缓冲层/半导体集成器件的制备方
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1)清洗基片;
(2)高真空和沉积温度条件下,基片的热处理;
(3)在真空环境下,通过脉冲激光剥离ZnO产生等离子体,在
基片上沉积,获得ZnO缓冲层至第一预定厚度;
(4)在氧气环境下继续沉积ZnO缓冲层至第二预定厚度;
(5)在高氧条件下,对ZnO缓冲层进行原位退火处理;
(6)通过脉冲激光沉积LN铁电薄膜;
(7)在高氧条件下,将基片温度降至100℃以下。
所述步骤(2)中,在5×10-4Pa的真空度下将Si单晶基片加热至
沉积温度600℃,并对基片烘烤30分钟,烘烤过程中,生长室真空
度保持在高真空条件5×10-4Pa。
所述步骤(3)中,第一预定厚度小于5纳米;步骤(4)中,第
二预定厚度为0~100纳米。
所述步骤(4)的氧气环境为10~20Pa的氧气,步骤(5)和(7)
的氧气环境为1×105Pa的氧气。
所述步骤(6)中,氧气压为20Pa;沉积温度为550℃。
本发明的性能具体表现出如下三点特征:(1)随着ZnO缓冲层
厚度的增加,LN/ZnO/n-Si异质结电学性能的主导界面由LN/Si转变
为LN/ZnO;(2)随着ZnO缓冲层的改变,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所
制备异质结中的n-Si衬底表现出不同的载流子变化特征;(3)由于
LN薄膜中铁电极化对Si基片中载流子的调制效应,具有不同ZnO
缓冲层厚度的异质结构表现出不同的电容-电压回线特征。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集成器件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具有不同缓冲层厚度的LN/ZnO/Si集成结构的X射线衍射
θ-2θ扫描图,(a)dZnO=0nm;(b)dZnO=15nm;(c)(a)dZnO=45nm;
(d)dZnO=100nm。
图3为所制备LN/ZnO/Si集成器件结构的极化曲线图。
图4为具有不同厚度ZnO缓冲层的LN/ZnO/n-Si集成结构的C-V
曲线(a)dZnO=15nm;(b)dZnO=45nm;(c)dZnO=100nm;(d)不同
频率条件下,LN/100nm-ZnO/n-Si集成结构的C-V特征。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铁电薄膜/缓冲层/半导体集成器件结构包括衬底基片和
铁电薄膜,衬底基片和铁电薄膜之间有一层纳米缓冲层。
所述衬底基片为Si单晶基片,其晶格取向可以为(001)或(111)
方向,其多数载流子类型为电子,即n型半导体材料。
所述缓冲层材料为ZnO或掺杂Al金属原子的ZnO,其晶格取向
为(002)方向。缓冲层的厚度在零到几百纳米之间连续可调。
所述铁电薄膜层为LN或掺杂Mg金属原子的LN,其晶格取向
为(006)方向。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铁电薄膜/缓冲层/半导体集成器件的制备方
法,包括以下步骤:
a.ZnO缓冲层的制备
(1)清洗基片;
(2)高真空和沉积温度条件下,基片的热处理;
(3)在真空环境下,通过脉冲激光剥离ZnO产生等离子体,在
基片上沉积,获得ZnO缓冲层至第一预定厚度;
(4)在氧气环境下继续沉积ZnO缓冲层至第二预定厚度;
(5)在高氧条件下,对ZnO缓冲层进行原位退火处理;
b.LN铁电薄膜的制备
(6)调整至LN薄膜的制备工艺,完成LN铁电薄膜的沉积;
(7)在高氧条件下,将基片温度降至100℃以下,完成集成器
件结构的制备。
进一步的,步骤(1)为:将Si基片分别在去离子水、高纯酒精
和丙酮溶液中反复超声清洗;然后将Si基片浸泡于稀氢氟酸溶液
(3-5%)中3分钟,去除Si表面非晶氧化层;最后,利用干燥氮气
将基片吹干并快速转移至真空腔中。
步骤(2)为:将基片加热至600℃烘烤30分钟,烘烤过程中保
持生室真空度保持为5×10-4Pa,以除去基片表面残留的化学试剂。
步骤(3)中,第一预定厚度为0~5纳米;
步骤(4)中,第二预定厚度为0~几百纳米。
步骤(4)的氧气环境为10~20Pa的氧气,步骤(5)和(7)的
氧气环境为1×105Pa的氧气。
步骤(6)的条件为:氧气压为20Pa;沉积温度为550℃。
以下为更具体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铁电/缓冲层/半导体集成器件结构共有三层,包括
衬底基片、铁电薄膜,及二者之间的缓冲层。
所述的衬底基片为Si单晶,其晶格取向可以为(100)或(111)
方向,其多数载流子类型为电子。
所述缓冲层材料为ZnO或掺杂Al金属原子的ZnO,其晶格取向
为(002)方向。缓冲层的厚度在零到几百纳米间连续可调。
所述铁电薄膜层为LN或掺杂Mg金属原子的LN,其晶格取向
为(006)方向。
作为制备方法的实施方式,利用脉冲激光沉积技术(PLD),使
用半导体基片、缓冲层材料靶材、铁电材料靶材,分别制备缓冲层和
铁电薄膜。本实施方式分为四个阶段完成。首先,在高真空条件下,
在半导体基片上沉积第一层缓冲层薄膜。高真空的沉积条件可以有效
避免半导体材料表面再次被氧化。其次,通入适当的氧气,在氧气氛
条件下完成第二层缓冲层薄膜的沉积;第三,在沉积温度和高氧气氛
条件下,对所制备的缓冲层薄膜进行原位退火,以消除缓冲层中的氧
空位;最后,完成铁电薄膜的沉积。其具体过程如下:
(1)将按照标准工艺清洗后的半导体基片放入PLD生长室。利用机
械泵和分子泵将生长室的真空度抽至高真空并维持不变。
(2)在高真空条件下,将基片加热至沉积温度,并对基片烘烤。
烘烤过程中,生长室真空度保持在高真空条件,以除去基片
表面残留的化学试剂。
(3)启动脉冲激光器,使脉冲激光束通过聚焦透镜聚焦在缓冲层
材料靶上。脉冲激光剥离靶材,产生的激光等离子体沉积在
半导体基片上,从而制得第一层缓冲层薄膜;
(4)当达到第一层缓冲层厚度后,关闭分子泵,通过流量计等气
体控制系统通入适量氧气,启动脉冲激光器继续沉积缓冲层
至第二厚度。
(5)沉积完成缓冲层以后,关闭机械泵,通过控制氧气流量阀,
使生长室中氧气达到高氧条件。在沉积温度条件下,将缓冲
层进行原位退火热处理。
(6)开启机械泵,并控制氧气流量,将生长室真空度维持在适当
的氧气条件下,调整基片温度至沉积铁电薄膜所需温度,并
利用脉冲激光完成铁电薄膜的制备。
(7)使生长室处于高氧条件下,并停止加热,当基片温度低于100
℃后,取出样品,完成铁电/缓冲层/半导体集成器件结构制备。
上述步骤3、4、6所说的脉冲激光器是选用德国LAMBDA
PHYSIC公司生产的波长为248nm,脉冲宽度为30ns,能量密度为
2J/cm2的KrF准分子激光器。
上述步骤2、5、6中所述的设定温度是由上海科析试验仪器厂生
产的KXD-S温度控制器控制保持在室温-1000℃之间任一温度。
分别采用如下仪器对所制备的集成器件结构的微结构和性能进
行测量:
X射线衍射仪(XRD),型号Bede D1,Bede;
薄膜电学性能测试采用以下设备进行:
C-V测试,型号Agilent 4294,Agilent。
更具体的实施例:
采用沈阳中科仪的PLD-450型脉冲激光沉积设备和德国Lambda
公司的Compex 201KrF准分子激光器,在Si单晶基片上先生长ZnO
缓冲层,随后完成LN铁电薄膜的生长,得到LN/ZnO/Si集成器件结
构。
(1)将按照标准工艺清洗后的Si单晶基片放入PLD生长室。利用机
械泵和分子泵将生长室的真空度抽至高真空(5×10-4Pa)并维
持不变。
(2)在高真空条件下,将Si单晶基片加热至沉积温度600℃,并对基
片烘烤30分钟。烘烤过程中,生长室真空度保持在高真空条件
(10-4Pa),以除去基片表面残留的化学试剂。
(3)启动脉冲激光器,使脉冲激光束通过聚焦透镜聚焦在ZnO靶上。
脉冲激光剥离靶材,产生的激光等离子体沉积在Si单晶基片上,
从而制得第一层ZnO缓冲层薄膜;
(4)当达到第一层缓冲层厚度(0~5nm)后,关闭分子泵,通过流量
计等气体控制系统通入适量氧气(10~20Pa),启动脉冲激光器
继续沉积缓冲层至第二厚度。为保证后续集成器件结构中光电
开关性能的产生,第一层和第二层缓冲层的厚度之和在零到几
百纳米之间连续可调。
(5)沉积完成缓冲层以后,关闭机械泵,通过控制氧气流量阀,使
生长室中氧气达到高氧条件(105Pa)。在沉积温度条件下,将
ZnO缓冲层进行原位退火热处理30分钟,以消除缓冲层中的氧
空位。
(6)开启机械泵,并控制氧气流量,将生长室真空度维持在20Pa氧
气条件下,调整基片温度至550℃,并利用脉冲激光完成LN铁
电薄膜的制备。
(7)使生长室处于高氧条件下(105Pa),并停止加热,当基片温度
低于100℃后,取出样品,完成LN/ZnO/Si集成器件结构制备。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例仅仅是为清楚的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
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实施的限定。对所属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来讲,
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作出其它形式的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
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引申出的明显的
变化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列。
以铁电材料LN/ZnO/Si集成器件结构为例,结合其微结构、电学
性能等结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图1为本发明的LN/ZnO/Si集成器件结构的构成示意图,具体包
括Si单晶基片、ZnO缓冲层和LN铁电薄膜。
图2为LN/ZnO/Si集成器件结构的X射线衍射谱(XRD):(a)
dZnO=0nm;(b)dZnO=15nm;(c)(a)dZnO=45nm;(d)dZnO=100nm。
当在Si(100)基片表面直接生长LN薄膜时,XRD图谱中无任何LN
薄膜的衍射峰。当在LN薄膜与Si(100)之间引入不同厚度的ZnO缓
冲层厚(如15nm、45nm和100nm),图中包含有Si基片的(200)
衍射峰、ZnO缓冲层的(002)衍射峰、LN铁电薄膜的(006)衍射
峰。这些衍射峰的存在说明:通过ZnO层的缓冲作用,在Si(100)
单晶基片上获得了单一C轴方向的LN铁电薄膜。
图3为所发明的LN/ZnO/Si集成器件结构的极化曲线。与已报道
的LN/Si异质结构相比较,本发明所制备的LN/ZnO/Si集成器件结构
极化曲线表现出更为明显的饱和特征。这主要可归因于ZnO层的缓
冲作用大大改善了C轴LN薄膜的结晶质量和界面质量。
图4为具有不同厚度ZnO缓冲层的LN/ZnO/n-Si集成结构的C-V
曲线(a)dZnO=15nm;(b)dZnO=45nm;(c)dZnO=100nm;(d)不同
频率条件下,LN/100nm-ZnO/n-Si集成结构的C-V特征。当dZnO较小时,
集成结构的C-V曲线反映出明显的电子积累和反型特征。此时,对集
成结构电学性能起主导作用的是LN/Si界面。由于LN薄膜的铁电极化
对积累电子和反型空穴的调制效应,集成结构同时具有两种不同的
C-V回线,分别是正电压范围内的逆时针回线和负电压范围内的顺时
针回线。随着dZnO增加,LN薄膜与Si基片之间的联系被减弱。LN/45
nm-ZnO/n-Si集成结构中仅表现出明显的电子积累和耗尽特征,而无
电子反型特征出现。同时,该集成结构仅具有逆时针回线。当dZnO增
加到100nm时,所制备集成结构的电子积累和耗尽特征均不明显。
即使在较低扫描频率条件下(1KHz),LN/100nm-ZnO/n-Si集成结构
中也无电子反型特征出现。此时,集成结构电学性能的主导界面转变
为LN/Z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