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及子网内切换方法.pdf

上传人:t**** 文档编号:4333924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10297944.0

申请日:

2012.08.20

公开号:

CN102833803A

公开日:

2012.12.1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4W 36/06申请日:20120820|||公开

IPC分类号:

H04W36/06(2009.01)I; H04W40/24(2009.01)I; H04W80/04(2009.01)I

主分类号:

H04W36/06

申请人:

北京交通大学

发明人:

尚小溥; 朱晓敏; 张润彤

地址:

100044 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上园村3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商泰律师事务所 11255

代理人:

毛燕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及子网内切换方法。该结构包括:网关节点、固定节点、协同节点和移动簇四类基本实体,移动簇进一步包括移动节点和移动簇首节点;网关节点用于管理和控制传感器网络子网与另外子网或其他网络进行通信;固定节点是一般通信节点,属于全功能节点;协同节点用于缓解网络流量分布不均造的功耗分布不均,同时用于克服同层间节点通信带来的巨大开销;移动簇首节点用于管理和协调移动节点,并负责移动簇与固定节点的通信;该网络的网络节点地址为128位的IPv6地址,完整的128位地址用于对IPv6网络的通信和寻址,在子网内切换和通信中,使用16位的短地址。还公开了一种子网内切换方法。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网关节点、固定节点、协同节点和移动簇四类基本实体,其中所述移动簇进一步包括移动节点和移动簇首节点;网关节点用于管理和控制传感器网络子网与另外子网或其他网络进行通信;固定节点是一般通信节点,属于全功能节点;协同节点用于缓解网络流量分布不均造的功耗分布不均,同时用于克服同层间节点通信带来的巨大开销;移动簇首节点用于管理和协调移动节点,并负责移动簇与固定节点的通信;该网络的网络节点地址为128位的IPv6地址,完整的128位地址用于对IPv6网络的通信和寻址,在子网内切换和通信中,使用16位的短地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128位的IPv6地址,高64位A为全球路由前缀,接着的低16位B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类型前缀,再往后低16位C为子网ID,再往后低16位D为固定节点、协同节点或移动簇首节点的地址,最后16位E为移动簇中的移动节点地址。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其特征在于,各节点的路由表中记录的即是所述C、D或E部分的16位地址。4.一种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子网内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当移动簇首节点的接入固定节点检测到其移动时,即认为接入的移动簇发生移动,此时该固定节点发送新节点消息给邻居固定节点,即移动簇可能将要移动到的相邻的固定节点;b)相邻的固定节点收到新节点消息后,开始不间断发出移动探测信号,对该移动簇首节点进行移动监测;c)当移动簇首节点收到移动探测信号,其向信号发出者发送确认消息;d)邻居固定节点收到移动簇首节点发出的确认消息,则向移动簇移动前的初始接入固定节点发送确认消息;e)移动簇的初始接入固定节点收到确认消息,并判断移动是否发生在同一层内,若移动发生在同层内,则初始接入固定节点向其父节点和该层的协同节点发送移动簇首节点的地址更新消息,父节点确认移动簇移动后的新接入点是否是其子节点,若是,则更新路由表,地址更新结束;否则,将该地址更新消息传递给上层父节点,直至新的接入点属于以其为根的树状结构中,同时协同节点在同层内更新接入点信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子网内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e)中,若移动发生在不同层内,则初始接入固定节点发送地址更新消息给父节点,父节点检查并确认新的接入固定节点是否在以其为根的树型结构内,若是,则更新路由表,修改移动簇首节点的接入地址信息,否则继续向上交给父节点,直到新的接入固定节点在以其为根的树形结构内。

说明书

一种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及子网内切换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IPv6的无线
传感器网络结构及子网内切换方法。

背景技术

IP协议曾被认为只适用于以PC和服务器为终端的局域网或广域
网的网络传输协议,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异构网络互联需求的
不断增强,人们开始关注如何扩大IP协议的适用范围,使得不同的
网络之间都可以使用IP协议直接进行通信,尽量减少协议转换等有
碍通信效率的通信方式。从2001年起,IETF开始着手组建工作组并
研究如何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部署IP协议。当前,经过优化的IP协
议已经可以部署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目前技术对无线传感器网络
节点的移动支持较差,移动时通讯的连续性差、能量开销大、通信
开销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及
子网内切换方法,解决节点移动时通信的连续性问题、减少移动切
换时的能量开销和通信开销。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IPv6的无线
传感器网络结构,包括:网关节点、固定节点、协同节点和移动簇
四类基本实体,其中移动簇进一步包括移动节点和移动簇首节点;
网关节点用于管理和控制传感器网络子网与另外子网或其他网络进
行通信;固定节点是一般通信节点,属于全功能节点;协同节点用
于缓解网络流量分布不均造的功耗分布不均,同时用于克服同层间
节点通信带来的巨大开销;移动簇首节点用于管理和协调移动节点,
并负责移动簇与固定节点的通信;该网络的网络节点地址为128位的
IPv6地址,完整的128位地址用于对IPv6网络的通信和寻址,在子
网内切换和通信中,使用16位的短地址。

进一步,作为一种优选,128位的IPv6地址,高64位A为全球
路由前缀,接着的低16位B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类型前缀,再往后低
16位C为子网ID,再往后低16位D为固定节点、协同节点或移动簇
首节点的地址,最后16位E为移动簇中的移动节点地址。

进一步,作为一种优选,各节点的路由表中记录的即是所述C、
D或E部分的16位地址。

本发明实施例同时还公开了一种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子
网内切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当移动簇首节点的接入固定节点检测到其移动时,即认为接入的
移动簇发生移动,此时该固定节点发送新节点消息给邻居固定节点,
即移动簇可能将要移动到的相邻的固定节点;

b)相邻的固定节点收到新节点消息后,开始不间断发出移动探测信
号,对该移动簇首节点进行移动监测;

c)当移动簇首节点收到移动探测信号,其向信号发出者发送确认消
息;

d)邻居固定节点收到移动簇首节点发出的确认消息,则向移动簇移
动前的初始接入固定节点发送确认消息;

e)移动簇的初始接入固定节点收到确认消息,并判断移动是否发生
在同一层内,若移动发生在同层内,则初始接入固定节点向其父节
点和该层的协同节点发送移动簇首节点的地址更新消息,父节点确
认移动簇移动后的新接入点是否是其子节点,若是,则更新路由表,
地址更新结束;否则,将该地址更新消息传递给上层父节点,直至
新的接入点属于以其为根的树状结构中,同时协同节点在同层内更
新接入点信息。

进一步,作为一种优选,步骤e)中,若移动发生在不同层内,则
初始接入固定节点发送地址更新消息给父节点,父节点检查并确认
新的接入固定节点是否在以其为根的树型结构内,若是,则更新路
由表,修改移动簇首节点的接入地址信息,否则继续向上交给父节
点,直到新的接入固定节点在以其为根的树形结构内。

本发明以无线传感器类簇树网络架构为基础,可以确保无线传
感器网络在节点移动情况下通信的连续性,相关控制信息可以在链
路层进行传输,与传统在网络层传输相比,可以有效节约传输能量;
节点切换过程中,地址均采用16位短地址,可以有效减少消息中地
址长度,节约通信开销;“协同节点”在通信中的有效协同机制,可
以克服簇树结构带来的同级节点通信效率低下问题。总体上能够节
约整个网络的能量消耗,延长网络寿命。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考虑时,通过参照下面的详细描述,能够更完整更
好地理解本发明以及容易得知其中许多伴随的优点,但此处所说明
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
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
的不当限定,其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网络节点地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不同情形下的加入请求消息格式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不同情形下的节点应答消息格式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节点信息、新节点信息、位置更新消息格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
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
员应当理解,这些具体实施方式仅是举例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对上述方法和系统的
细节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和改变。例如,合并上述方法步骤,从而
按照实质相同的方法执行实质相同的功能以实现实质相同的结果则
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

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采用“类簇
树”(Tree-Like)架构,包括:网关节点(GW)1、固定节点(FMN)2、
协同节点(LC)3和移动簇(MC)4四类基本实体,其中所述移动簇4进
一步包括移动节点(MN)42和移动簇首节点(MHN)41;网关节点1用于
管理和控制传感器网络子网与另外子网或其他网络进行通信;固定
节点2是一般通信节点,属于全功能节点(FFD);协同节点3用于缓
解网络流量分布不均造的功耗分布不均,同时用于克服同层间节点
通信带来的巨大开销;移动簇首节点41用于管理和协调移动节点42,
并负责移动簇4与固定节点2的通信;该网络的网络节点地址为128
位的IPv6地址,完整的128位地址用于对IPv6网络的通信和寻址,
在子网内切换和通信中,使用16位的短地址。

在该网络架构下,本方案中切换相关的控制消息可以在链路层
进行传输,且切换过程中均采用16位短地址来表示和描述节点的位
置。

该网络架构通过引入协同节点3,可以缓解网络流量分布不均造
的功耗分布不均,同时用于克服同层间节点通信带来的巨大开销。

本发明只涉及类簇树架构,及该架构下各节点的功能,不涉及
该架构下具体的路由协议,但出于本方案的完善性,对于该架构下
的路由过程进行举例说明。

举例如下:

若第四层左边第二个固定节点2向第四层左边第三个固定节点2
发送消息:

1)第四层左边第二个固定节点2确认第四层左边第三个固定节
点2与其在同一层内;

2)第四层左边第二个协同节点3将该消息向同层内的协同节点3
发送;

3)第四层协同节点3收到消息后将该消息发送给第四层左边第
三个固定节点2。

若没有第四层协同节点3,则消息需要通过簇树根节点,即网关
节点(GW)1,一步一步转发到第四层左边第三个固定节点2,一共需要
6跳。此案例中仅需2跳。

如图2所示,该网络的网络节点地址为128位的IPv6地址,完整
的128位地址用于对IPv6网络的通信和寻址,在子网内切换和通信中,
使用16位的短地址,即位置C或D或E部分的16位地址。其具体结
构如图2所示。在一个完整的地址中,位置A代表全球路由前缀,长
度为64位,位置B代表无线传感器网络类型前缀,如6LoWPAN网络,
以区分网络类型。位置C代表子网ID,其值是GW节点的16位的硬
件地址,该地址由生产商事先写入硬件中。位置D是FFD节点的地
址,即FMN节点、LC节点、MHN节点的地址,其值是节点的16
位的硬件地址,该地址由生产商事先写入硬件中。位置E记录的是
MC中的MN节点地址,其值是节点的16位的硬件地址,该地址由
生产商事先写入硬件中。在移动切换和网络通信过程中,各节点的
路由表中记录的即是C、D或E部分的16位地址。

新节点的加入过程:

新节点的加入实际上是网络组建的过程,此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基本网络架构的组件,此阶段需要人工组网,组网完成
的标志是,该网络要包括至少一个以上的所有四类基本实体。在满
足该条件的基础上,后续节点的加入可以自行完成。不同类型节点
加入网络的过程如下:

①FMN的加入

a)一个FFD节点要加入网络作为FMN,首先发送广播消息加入
请求join_request,并监听对加入请求join_request的相应节点应答消
息node_ack,即网络对其加入请求的确认。

b)在预先设定的等待时间内,即将加入网络的该节点收到若干
个节点应答消息node_ack,这些消息的发送者是既有FMN节点和既
有LC节点,消息中都包括节点类型、节点的16位短地址和在类簇树
中的深度信息。

对于收到的FMN发出的节点应答消息node_ack,即将加入网络
的新FMN根据预先定义的规则选择一个既有FMN节点作为它的父节
点,预先定义的规则根据网络部署的具体场景约定,可以是:选择
深度最小的FMN作为自己的父节点、选择特定深度的FMN作为自己
的父节点等。在选定了自己的父节点后,新加入的FMN节点计算出
自己在类簇树中的深度。

进而,对于收到的LC发出的节点应答消息node_ack,新加入的
FMN根据预先定义的规则,选择具有同样深度的、特定的LC作为
其协同节点准备与其交换节点信息。预先定义的规则根据网络部署
的具体场景约定,可以是:选择最先收到的既有LC发出的node_ack
消息的节点。

c)新加入的FMN发送节点信息消息node_inf给其协同节点和父
节点。父节点收到消息后,将该节点地址加入路由表,并将此信息
转交给父节点,父节点加入其路由表,此循环直到网关节点结束。
协同节点收到该消息后,将其加入路由表,并更新同层LC的路由信
息。

②LC的加入

a)当一个FFD节点要以LC节点的身份加入网络,广播加入请求
消息join_request,并监听对加入请求join_request的相应节点应答消
息node_ack,即网络对其加入请求的确认。

b)将要加入网络的LC已经预设其在类簇树结构中的既定深度。
该节点若收到未在既有LC登记过的FMN节点的节点应答消息
node_ack,且位于同一层,则把该节点加入其路由信息表中;若收到
既有LC的节点应答消息node_ack,则只选择在同一层的LC,将该节
点信息加入其路由表中。

c)将要加入网络的LC与登记在其路由表内的FMN和LC交换路
由信息。

③MC的加入

a)该MC的MHN首先发送广播加入请求消息join_request,并监
听对加入请求join_request的相应节点应答消息node_ack,即网络对
其加入请求的确认。

b)在预先设定的等待时间内,MHN节点收到若干个节点应答
消息node_ack,这些消息的发送者是既有FMN节点,消息中包括节
点类型、节点的16位短地址和在类簇树中的深度信息。

对于收到的节点应答消息node_ack,MHN根据预先定义的规则
选择一个既有FMN节点作为它的父节点,预先定义的规则根据网络
部署的具体场景约定,可以是:选择深度最小的FMN作为MC的接
入节点、选择特定深度的FMN作为MC的接入节点等。在选定了自
己的接入节点后,代表新加入的MC的MHN节点计算出自己在类簇
树中的深度。

c)MHN发送节点信息消息node_inf给其接入节点。接入节点收
到消息后,将该节点地址加入路由表,并将此信息转交给父节点,
父节点加入其路由表,此循环直到网关节点结束。

移动切换过程:

在移动切换中,需要网络事先发现MC的移动,即需要有移动监
测功能。移动监测不是本发明的核心内容,移动监测可以使用现有
的公知算法,如AoA算法、ToA算法以及TDoA算法等。移动监测
算法在本发明中只要能够实现对移动节点的移动方位的监测即可。
根据移动过程中不同的处理方案,分为同层内切换和跨层间切换。
同层即以MHN节点为代表的MC当前接入节点的深度和移动一步以
后接入节点的深度相同。若两者不同,即为跨层移动切换。

a)当MHN的接入节点FMN检测到其移动时,即认为接入的MC
发生移动。此时该FMN发送新节点信息消息newnode_inf给邻居
FMN,即MC可能将要移动到的相邻的FMN。

b)相邻的FMN收到新节点信息消息newnode_inf后,开始不间
断发出移动探测信号,对该MHN进行移动监测。

c)当MHN收到移动探测信号,其向信号发出者发送确认消息
node_ack。

d)邻居FMN收到MHN节点发出的确认消息node_ack,则向MC
移动前的初始接入节点FMN发送确认消息node_ack。

e)MC的初始接入节点FMN收到确认消息,并判断移动是否发
生在同一层内。若移动发生在同层内,进行步骤f),否则进行步骤g)。

f)初始接入点FMN向其父节点和该层的LC发送MHN的地址更
新消息location_update,父节点确认MC移动后的新接入点是否是其
子节点,若是,则更新路由表,地址更新结束;否则,将该地址更
新消息传递给上层父节点,直至新的接入点属于以其为根的树状结
构中。同时LC在同层内更新的接入点信息。

g)初始接入点FMN发送地址更新消息location_update给父节
点,父节点检查并确认新的接入点FMN是否在以其为根的树型结构
内,若是,则更新路由表,修改MHN的接入地址信息。否则继续向
上交给父节点,直到新的接入点FMN在以其为根的树形结构内。

移动切换相关消息格式: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消息格式具体如图3、图4、图5和表1所示。

①如图3所示为FMN节点、LC节点、MHN节点的加入网络
请求消息(join_request)格式。

2如图4所示为节点应答确认node_ack的消息格式。

③如图5所示为节点信息node_inf、新节点信息newnode_inf、
位置更新location_update消息格式。

表1信息字段值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
员应当理解,这些具体实施方式仅是举例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对上述方法和系统的
细节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和改变。例如,合并上述方法步骤,从而
按照实质相同的方法执行实质相同的功能以实现实质相同的结果则
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再例如:在有消息反馈(如ack消息)的情形下,
发送消息的节点往往会有相应的等待计时,若在计时内没有收到消
息反馈,则节点认为上一条消息发送失败,进而可以选择重新发送
或结束相关任务。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

一种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及子网内切换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种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及子网内切换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种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及子网内切换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及子网内切换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及子网内切换方法.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833803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12.19 C N 1 0 2 8 3 3 8 0 3 A *CN102833803A* (21)申请号 201210297944.0 (22)申请日 2012.08.20 H04W 36/06(2009.01) H04W 40/24(2009.01) H04W 80/04(2009.01) (71)申请人北京交通大学 地址 100044 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上园村 3号 (72)发明人尚小溥 朱晓敏 张润彤 (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市商泰律师事务所 11255 代理人毛燕生 (54) 发明名称 一种基于IPv6的。

2、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及子 网内切换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 网络结构及子网内切换方法。该结构包括:网关 节点、固定节点、协同节点和移动簇四类基本实 体,移动簇进一步包括移动节点和移动簇首节点; 网关节点用于管理和控制传感器网络子网与另外 子网或其他网络进行通信;固定节点是一般通信 节点,属于全功能节点;协同节点用于缓解网络 流量分布不均造的功耗分布不均,同时用于克服 同层间节点通信带来的巨大开销;移动簇首节点 用于管理和协调移动节点,并负责移动簇与固定 节点的通信;该网络的网络节点地址为128位的 IPv6地址,完整的128位地址用于对IPv6网络的 通信和。

3、寻址,在子网内切换和通信中,使用16位 的短地址。还公开了一种子网内切换方法。 (51)Int.Cl.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附图3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6 页 附图 3 页 1/1页 2 1.一种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网关节点、固定节点、协 同节点和移动簇四类基本实体,其中所述移动簇进一步包括移动节点和移动簇首节点;网 关节点用于管理和控制传感器网络子网与另外子网或其他网络进行通信;固定节点是一般 通信节点,属于全功能节点;协同节点用于缓解网络流量分布不均造的功耗分布不均,同时 用于克服。

4、同层间节点通信带来的巨大开销;移动簇首节点用于管理和协调移动节点,并负 责移动簇与固定节点的通信;该网络的网络节点地址为128位的IPv6地址,完整的128位 地址用于对IPv6网络的通信和寻址,在子网内切换和通信中,使用16位的短地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128位的 IPv6地址,高64位A为全球路由前缀,接着的低16位B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类型前缀,再往 后低16位C为子网ID,再往后低16位D为固定节点、协同节点或移动簇首节点的地址,最 后16位E为移动簇中的移动节点地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其特征在。

5、于,各节点的路由 表中记录的即是所述C、D或E部分的16位地址。 4.一种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子网内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当移动簇首节点的接入固定节点检测到其移动时,即认为接入的移动簇发生移动, 此时该固定节点发送新节点消息给邻居固定节点,即移动簇可能将要移动到的相邻的固定 节点; b)相邻的固定节点收到新节点消息后,开始不间断发出移动探测信号,对该移动簇首 节点进行移动监测; c)当移动簇首节点收到移动探测信号,其向信号发出者发送确认消息; d)邻居固定节点收到移动簇首节点发出的确认消息,则向移动簇移动前的初始接入固 定节点发送确认消息; e)移动簇的初始接入固定。

6、节点收到确认消息,并判断移动是否发生在同一层内,若移 动发生在同层内,则初始接入固定节点向其父节点和该层的协同节点发送移动簇首节点的 地址更新消息,父节点确认移动簇移动后的新接入点是否是其子节点,若是,则更新路由 表,地址更新结束;否则,将该地址更新消息传递给上层父节点,直至新的接入点属于以其 为根的树状结构中,同时协同节点在同层内更新接入点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子网内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 述步骤e)中,若移动发生在不同层内,则初始接入固定节点发送地址更新消息给父节点, 父节点检查并确认新的接入固定节点是否在以其为根的树型结构内,若是,则更新路由表, 修。

7、改移动簇首节点的接入地址信息,否则继续向上交给父节点,直到新的接入固定节点在 以其为根的树形结构内。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833803 A 1/6页 3 一种基于 IPv6 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及子网内切换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网络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 及子网内切换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IP协议曾被认为只适用于以PC和服务器为终端的局域网或广域网的网络传输协 议,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异构网络互联需求的不断增强,人们开始关注如何扩大IP协 议的适用范围,使得不同的网络之间都可以使用IP协议直接进行通信,尽量减少协议转换 等有碍。

8、通信效率的通信方式。从2001年起,IETF开始着手组建工作组并研究如何在无线 传感器网络中部署IP协议。当前,经过优化的IP协议已经可以部署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中。 目前技术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移动支持较差,移动时通讯的连续性差、能量开销大、通 信开销大。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及子网内切换方 法,解决节点移动时通信的连续性问题、减少移动切换时的能量开销和通信开销。 0004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 包括:网关节点、固定节点、协同节点和移动簇四类基本实体,其中移动簇进一步包括移动 节点和移。

9、动簇首节点;网关节点用于管理和控制传感器网络子网与另外子网或其他网络进 行通信;固定节点是一般通信节点,属于全功能节点;协同节点用于缓解网络流量分布不 均造的功耗分布不均,同时用于克服同层间节点通信带来的巨大开销;移动簇首节点用于 管理和协调移动节点,并负责移动簇与固定节点的通信;该网络的网络节点地址为128位 的IPv6地址,完整的128位地址用于对IPv6网络的通信和寻址,在子网内切换和通信中, 使用16位的短地址。 0005 进一步,作为一种优选,128位的IPv6地址,高64位A为全球路由前缀,接着的低 16位B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类型前缀,再往后低16位C为子网ID,再往后低16位D为固。

10、定 节点、协同节点或移动簇首节点的地址,最后16位E为移动簇中的移动节点地址。 0006 进一步,作为一种优选,各节点的路由表中记录的即是所述C、D或E部分的16位 地址。 0007 本发明实施例同时还公开了一种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子网内切换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0008 a)当移动簇首节点的接入固定节点检测到其移动时,即认为接入的移动簇发生移 动,此时该固定节点发送新节点消息给邻居固定节点,即移动簇可能将要移动到的相邻的 固定节点; 0009 b)相邻的固定节点收到新节点消息后,开始不间断发出移动探测信号,对该移动 簇首节点进行移动监测; 说 明 书CN 102833803 A 2。

11、/6页 4 0010 c)当移动簇首节点收到移动探测信号,其向信号发出者发送确认消息; 0011 d)邻居固定节点收到移动簇首节点发出的确认消息,则向移动簇移动前的初始接 入固定节点发送确认消息; 0012 e)移动簇的初始接入固定节点收到确认消息,并判断移动是否发生在同一层内, 若移动发生在同层内,则初始接入固定节点向其父节点和该层的协同节点发送移动簇首节 点的地址更新消息,父节点确认移动簇移动后的新接入点是否是其子节点,若是,则更新路 由表,地址更新结束;否则,将该地址更新消息传递给上层父节点,直至新的接入点属于以 其为根的树状结构中,同时协同节点在同层内更新接入点信息。 0013 进一步。

12、,作为一种优选,步骤e)中,若移动发生在不同层内,则初始接入固定节点 发送地址更新消息给父节点,父节点检查并确认新的接入固定节点是否在以其为根的树型 结构内,若是,则更新路由表,修改移动簇首节点的接入地址信息,否则继续向上交给父节 点,直到新的接入固定节点在以其为根的树形结构内。 0014 本发明以无线传感器类簇树网络架构为基础,可以确保无线传感器网络在节点移 动情况下通信的连续性,相关控制信息可以在链路层进行传输,与传统在网络层传输相比, 可以有效节约传输能量;节点切换过程中,地址均采用16位短地址,可以有效减少消息中 地址长度,节约通信开销;“协同节点”在通信中的有效协同机制,可以克服簇树。

13、结构带来的 同级节点通信效率低下问题。总体上能够节约整个网络的能量消耗,延长网络寿命。 附图说明 0015 当结合附图考虑时,通过参照下面的详细描述,能够更完整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以 及容易得知其中许多伴随的优点,但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 明的不当限定,其中: 0016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网络架构示意图。 0017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网络节点地址结构示意图。 0018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不同情形下的加入请求消息格式示意图。 0019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不同情形下的节点应答消息格式示意图。 002。

14、0 图5为本发明实施节点信息、新节点信息、位置更新消息格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为使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 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2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 具体实施方式仅是举例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情况下, 可以对上述方法和系统的细节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和改变。例如,合并上述方法步骤,从而 按照实质相同的方法执行实质相同的功能以实现实质相同的结果则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因 此,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 0023 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IPv6的无。

15、线传感器网络结构,采用“类簇树”(Tree-Like) 架构,包括:网关节点(GW)1、固定节点(FMN)2、协同节点(LC)3和移动簇(MC)4四类基本实 说 明 书CN 102833803 A 3/6页 5 体,其中所述移动簇4进一步包括移动节点(MN)42和移动簇首节点(MHN)41;网关节点1用 于管理和控制传感器网络子网与另外子网或其他网络进行通信;固定节点2是一般通信节 点,属于全功能节点(FFD);协同节点3用于缓解网络流量分布不均造的功耗分布不均,同 时用于克服同层间节点通信带来的巨大开销;移动簇首节点41用于管理和协调移动节点 42,并负责移动簇4与固定节点2的通信;该网络的。

16、网络节点地址为128位的IPv6地址,完 整的128位地址用于对IPv6网络的通信和寻址,在子网内切换和通信中,使用16位的短地 址。 0024 在该网络架构下,本方案中切换相关的控制消息可以在链路层进行传输,且切换 过程中均采用16位短地址来表示和描述节点的位置。 0025 该网络架构通过引入协同节点3,可以缓解网络流量分布不均造的功耗分布不均, 同时用于克服同层间节点通信带来的巨大开销。 0026 本发明只涉及类簇树架构,及该架构下各节点的功能,不涉及该架构下具体的路 由协议,但出于本方案的完善性,对于该架构下的路由过程进行举例说明。 0027 举例如下: 0028 若第四层左边第二个固定。

17、节点2向第四层左边第三个固定节点2发送消息: 0029 1)第四层左边第二个固定节点2确认第四层左边第三个固定节点2与其在同一层 内; 0030 2)第四层左边第二个协同节点3将该消息向同层内的协同节点3发送; 0031 3)第四层协同节点3收到消息后将该消息发送给第四层左边第三个固定节点2。 0032 若没有第四层协同节点3,则消息需要通过簇树根节点,即网关节点(GW)1,一步 一步转发到第四层左边第三个固定节点2,一共需要6跳。此案例中仅需2跳。 0033 如图2所示,该网络的网络节点地址为128位的IPv6地址,完整的128位地址用 于对IPv6网络的通信和寻址,在子网内切换和通信中,使。

18、用16位的短地址,即位置C或D 或E部分的16位地址。其具体结构如图2所示。在一个完整的地址中,位置A代表全球路 由前缀,长度为64位,位置B代表无线传感器网络类型前缀,如6LoWPAN网络,以区分网络 类型。位置C代表子网ID,其值是GW节点的16位的硬件地址,该地址由生产商事先写入硬 件中。位置D是FFD节点的地址,即FMN节点、LC节点、MHN节点的地址,其值是节点的16 位的硬件地址,该地址由生产商事先写入硬件中。位置E记录的是MC中的MN节点地址,其 值是节点的16位的硬件地址,该地址由生产商事先写入硬件中。在移动切换和网络通信过 程中,各节点的路由表中记录的即是C、D或E部分的16。

19、位地址。 0034 新节点的加入过程: 0035 新节点的加入实际上是网络组建的过程,此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本 网络架构的组件,此阶段需要人工组网,组网完成的标志是,该网络要包括至少一个以上的 所有四类基本实体。在满足该条件的基础上,后续节点的加入可以自行完成。不同类型节 点加入网络的过程如下: 0036 FMN的加入 0037 a)一个FFD节点要加入网络作为FMN,首先发送广播消息加入请求join_request, 并监听对加入请求join_request的相应节点应答消息node_ack,即网络对其加入请求的 确认。 说 明 书CN 102833803 A 4/6页 6 003。

20、8 b)在预先设定的等待时间内,即将加入网络的该节点收到若干个节点应答消息 node_ack,这些消息的发送者是既有FMN节点和既有LC节点,消息中都包括节点类型、节点 的16位短地址和在类簇树中的深度信息。 0039 对于收到的FMN发出的节点应答消息node_ack,即将加入网络的新FMN根据预先 定义的规则选择一个既有FMN节点作为它的父节点,预先定义的规则根据网络部署的具体 场景约定,可以是:选择深度最小的FMN作为自己的父节点、选择特定深度的FMN作为自己 的父节点等。在选定了自己的父节点后,新加入的FMN节点计算出自己在类簇树中的深度。 0040 进而,对于收到的LC发出的节点应答。

21、消息node_ack,新加入的FMN根据预先定义 的规则,选择具有同样深度的、特定的LC作为其协同节点准备与其交换节点信息。预先定 义的规则根据网络部署的具体场景约定,可以是:选择最先收到的既有LC发出的node_ack 消息的节点。 0041 c)新加入的FMN发送节点信息消息node_inf给其协同节点和父节点。父节点收 到消息后,将该节点地址加入路由表,并将此信息转交给父节点,父节点加入其路由表,此 循环直到网关节点结束。协同节点收到该消息后,将其加入路由表,并更新同层LC的路由 信息。 0042 LC的加入 0043 a)当一个FFD节点要以LC节点的身份加入网络,广播加入请求消息jo。

22、in_ request,并监听对加入请求join_request的相应节点应答消息node_ack,即网络对其加 入请求的确认。 0044 b)将要加入网络的LC已经预设其在类簇树结构中的既定深度。该节点若收到未 在既有LC登记过的FMN节点的节点应答消息node_ack,且位于同一层,则把该节点加入其 路由信息表中;若收到既有LC的节点应答消息node_ack,则只选择在同一层的LC,将该节 点信息加入其路由表中。 0045 c)将要加入网络的LC与登记在其路由表内的FMN和LC交换路由信息。 0046 MC的加入 0047 a)该MC的MHN首先发送广播加入请求消息join_request。

23、,并监听对加入请求 join_request的相应节点应答消息node_ack,即网络对其加入请求的确认。 0048 b)在预先设定的等待时间内,MHN节点收到若干个节点应答消息node_ack,这些 消息的发送者是既有FMN节点,消息中包括节点类型、节点的16位短地址和在类簇树中的 深度信息。 0049 对于收到的节点应答消息node_ack,MHN根据预先定义的规则选择一个既有FMN 节点作为它的父节点,预先定义的规则根据网络部署的具体场景约定,可以是:选择深度最 小的FMN作为MC的接入节点、选择特定深度的FMN作为MC的接入节点等。在选定了自己 的接入节点后,代表新加入的MC的MHN节。

24、点计算出自己在类簇树中的深度。 0050 c)MHN发送节点信息消息node_inf给其接入节点。接入节点收到消息后,将该节 点地址加入路由表,并将此信息转交给父节点,父节点加入其路由表,此循环直到网关节点 结束。 0051 移动切换过程: 0052 在移动切换中,需要网络事先发现MC的移动,即需要有移动监测功能。移动监 说 明 书CN 102833803 A 5/6页 7 测不是本发明的核心内容,移动监测可以使用现有的公知算法,如AoA算法、ToA算法以及 TDoA算法等。移动监测算法在本发明中只要能够实现对移动节点的移动方位的监测即可。 根据移动过程中不同的处理方案,分为同层内切换和跨层间。

25、切换。同层即以MHN节点为代 表的MC当前接入节点的深度和移动一步以后接入节点的深度相同。若两者不同,即为跨层 移动切换。 0053 a)当MHN的接入节点FMN检测到其移动时,即认为接入的MC发生移动。此时该 FMN发送新节点信息消息newnode_inf给邻居FMN,即MC可能将要移动到的相邻的FMN。 0054 b)相邻的FMN收到新节点信息消息newnode_inf后,开始不间断发出移动探测信 号,对该MHN进行移动监测。 0055 c)当MHN收到移动探测信号,其向信号发出者发送确认消息node_ack。 0056 d)邻居FMN收到MHN节点发出的确认消息node_ack,则向MC。

26、移动前的初始接入 节点FMN发送确认消息node_ack。 0057 e)MC的初始接入节点FMN收到确认消息,并判断移动是否发生在同一层内。若移 动发生在同层内,进行步骤f),否则进行步骤g)。 0058 f)初始接入点FMN向其父节点和该层的LC发送MHN的地址更新消息location_ update,父节点确认MC移动后的新接入点是否是其子节点,若是,则更新路由表,地址更新 结束;否则,将该地址更新消息传递给上层父节点,直至新的接入点属于以其为根的树状结 构中。同时LC在同层内更新的接入点信息。 0059 g)初始接入点FMN发送地址更新消息location_update给父节点,父节点。

27、检查并 确认新的接入点FMN是否在以其为根的树型结构内,若是,则更新路由表,修改MHN的接入 地址信息。否则继续向上交给父节点,直到新的接入点FMN在以其为根的树形结构内。 0060 移动切换相关消息格式: 0061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消息格式具体如图3、图4、图5和表1所示。 0062 如图3所示为FMN节点、LC节点、MHN节点的加入网络请求消息(join_request) 格式。 0063 2如图4所示为节点应答确认node_ack的消息格式。 0064 如图5所示为节点信息node_inf、新节点信息newnode_inf、位置更新 location_update消息格式。 0065 表。

28、1信息字段值 0066 0067 说 明 书CN 102833803 A 6/6页 8 0068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 具体实施方式仅是举例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情况下, 可以对上述方法和系统的细节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和改变。例如,合并上述方法步骤,从而 按照实质相同的方法执行实质相同的功能以实现实质相同的结果则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再 例如:在有消息反馈(如ack消息)的情形下,发送消息的节点往往会有相应的等待计时,若 在计时内没有收到消息反馈,则节点认为上一条消息发送失败,进而可以选择重新发送或 结束相关任务。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 说 明 书CN 102833803 A 1/3页 9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33803 A 2/3页 10 图3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33803 A 10 3/3页 11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33803 A 1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电通信技术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