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端子及包含该连接器端子的卡缘型连接器.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4329168 上传时间:2018-09-13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3.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80010966.2

申请日:

2012.04.24

公开号:

CN103403973A

公开日:

2013.11.20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H01R 13/15申请公布日:20131120|||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R 13/15申请日:20120424|||公开

IPC分类号:

H01R13/15; H01R12/72

主分类号:

H01R13/15

申请人: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西尾明洋; 平井宏树; 松本浩一; 大森康雄

地址:

日本三重县

优先权:

2011.05.09 JP 2011-104433

专利代理机构: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代理人:

谢丽娜;关兆辉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连接器端子包含:具有能够接触于电路基板的连接用导体的平坦的基板接触面的主体部;以及在所述电路基板的厚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基板接触面的相反侧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部而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部。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1.  一种连接器端子,被保持于外壳,并与该外壳一同构成卡缘型连接器,在缘部表面设有连接用导体的电路基板的所述缘部插入于所述外壳,所述连接器端子的特征在于包括:主体部,具有能够接触于所述电路基板的连接用导体的平坦的基板接触面;以及弹性变形部,在所述电路基板的厚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基板接触面的相反侧,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部而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弹性变形。2.  一种卡缘型连接器,连接于在缘部表面设有连接用导体的电路基板,所述卡缘型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端子;以及外壳,具有:能够供所述电路基板的缘部插入的基板插入部;和以如下方式收容所述连接器端子的端子收容室,即、所述主体部相对于插入该基板插入部的所述电路基板而排列在所述电路基板的厚度方向上且所述基板接触面接触于所述连接用导体,其中,所述连接器端子以如下方式收容于所述端子收容室内,即、通过所述电路基板插入于所述基板插入部,所述主体部伴随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变形向所述端子收容室的内底面侧移位,在该弹性变形部的变形而产生的弹性力作用下,所述主体部的基板接触面压接于所述连接用导体。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缘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端子的弹性变形部具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抵接于所述端子收容室的内底面,并从该内底面受反作用力,所述连接器端子的所述基板接触面和所述抵接部排列在所述电路基板的厚度方向上。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卡缘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端子还包括弹性力加强部,所述弹性力加强部通过相对于所述主体部而与所述弹性变形部一同弹性变形,来加强所述弹性变形部的所述弹性力。5.  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卡缘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作为所述连接器端子的多个连接器端子,其中,所述外壳以所述多个连接器端子分别位于插入于所述基板插入部的电路基板的正反两侧且该多个连接器端子在沿该电路基板的缘部的方向上排列的方式保持所述多个连接器端子。

说明书

说明书连接器端子及包含该连接器端子的卡缘型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于如下卡缘型连接器(card edge type connector)的连接器端子及包含该连接器端子的卡缘型连接器,该卡缘型连接器用于电连接形成在电路基板的缘部表面的连接用导体和电线等。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图8所示的卡缘型连接器。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连接器90包括:分别设于多个电线91的末端的端子92;以及保持这些端子92且具有供电路基板100插入的基板插入部95的外壳94。各端子92具有能够弹性移位的弹性接触片93。所述外壳94以所述各端子92的弹性接触片93将插入于所述基板插入部95的电路基板100从该电路基板100的正反两侧夹住、且多个端子92沿电路基板100的宽度方向而排列的布局保持这些端子92。各端子92的弹性接触片93与所述电路基板100的表面接触而弹性变形,在其恢复力的作用下压接于该表面上的连接用导体101。
另外,各端子92的弹性接触片93如该图8所示呈山形,其顶部接触于连接用导体101。因此,端子92与连接用导体101为线接触。由此,通过使弹性接触片93设为山形,并使其顶部接触于连接用导体101,从而可与弹性接触片93的倾斜无关地使该弹性接触片93接触于接触用导体101。
近年,包含卡缘型连接器在内,连接器的小型化、高密度化不断发展,端子也随之处于极小化倾向。因此,在电路基板的连接用导体与端子为线接触的上述以往的卡缘型连接器中,因端子的小型化而接 触面积会变得更小,难以确保连接可靠性。
作为改善此种问题的方案,可考虑使用在弹性接触片中形成有平坦接触面的端子,使端子与连接用导体较广地面接触。然而在该情况下,有时根据弹性接触片的弯曲所引起的该弹性接触片的倾斜角度,会导致所述接触面偏斜地抵接于连接用导体,难以确保连接可靠性。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3-178834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此种情况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电路基板与端子之间确保充分的接触面积,并且使它们良好接触的连接器端子及卡缘型连接器。
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连接器端子被保持于外壳,并与该外壳一同构成卡缘型连接器,在缘部表面设有连接用导体的电路基板的所述缘部插入于所述外壳,所述连接器端子包括:主体部,具有能够接触于所述电路基板的连接用导体的平坦的基板接触面;以及弹性变形部,在所述电路基板的厚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基板接触面的相反侧,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部而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弹性变形。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涉及的卡缘型连接器连接于在缘部表面设有连接用导体的电路基板,所述卡缘型连接器包括:所述的连接器端子;以及外壳,具有:能够供所述电路基板的缘部插入的基板插入部;和以如下方式收容所述连接器端子的端子收容室,即、所述主体部相对于插入该基板插入部的所述电路基板而排列在所述电路基板的厚度方向上且所述基板接触面接触于所述连接用导体,其中,所述连接器端子以如下方式收容于所述端子收容室内,即、通过所述电路基板插入于所述基板插入部,所述主体部伴随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变形向所述端子收容室的内底面侧移位,在该弹性变形部的变形而产生的 弹性力作用下,所述主体部的基板接触面压接于所述连接用导体。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卡缘型连接器的电子电路单元的组装状态的俯视图。
图2是电子电路单元的组装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电子电路单元的分解状态的立体剖视图。
图4是端子的剖视图。
图5是端子的剖视图(图4的V-V线剖视图)。
图6是插入电路基板前的第一连接器的要部剖视图。
图7是插入电路基板后的状态的第一连接器的要部剖视图。
图8是表示以往的卡缘型连接器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至图3概略性地示出适用了本发明所涉及的卡缘型连接器的电子电路单元。图1、图2、图3分别以组装状态的俯视图、组装状态的剖视图、分解状态的立体剖视图示出了电子电路单元。
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电路单元包括电路基板10和用于将多个电线W连接于该电路基板10的第一连接器C1及第二连接器C2。
所述电路基板10例如由印刷电路基板构成,在其正反两面设置电路构成用的导体图形并安装构成电路的电子元件。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路基板10呈矩形。在该电路基板10的特定方向一侧的第一缘部12A(图1、图2中为右侧缘部)的表侧面上及背侧面上分别设置有多个薄板状的第一连接用导体14A,在另一侧(图1、图2中为左侧缘部)的第二缘部12B的表侧面上及背侧面上分别设置有多个薄板状的第一连接用导体14A及第二连接用导体14B。这些连接用导体14A、14B 沿所述缘部12A、12B排列。
第一连接器C1及第二连接器C2是所谓的卡缘型连接器,第一连接器C1连接于所述电路基板10中所述第一缘部12A侧,第二连接器C2连接于所述第二缘部12B侧。
第一连接器C1包含由塑料等绝缘材料成型的第一外壳H1和分别安装于电线W的末端并保持于所述第一外壳H1的第一端子30A。同样,第二连接器C2包含由绝缘材料成型的第二外壳H2和分别安装于电线W的末端并保持于所述第二外壳H2的第二端子30B。第一外壳H1与第二外壳H2成对,如后所述,最终彼此合为一体,由此由外壳H1、H2从外侧覆盖电路基板10。
第一外壳H1具有第一基板保持部20A及第一端子保持部40A,第二外壳H2具有第二基板保持部20B及第二端子保持部40B。
各外壳H1、H2的基板保持部20A、20B分别向特定方向开口,且呈容许所述电路基板10的一半部分沿与其板厚方向垂直的基板插入方向插入的形状。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第一基板保持部20A承接电路基板10的右半部分(第一缘部12A侧的一半部分),第二基板保持部20B承接电路基板10的左半部分(第二缘部12B侧的一半部分)。
第一外壳H1的第一基板保持部20A具有顶壁22A、底壁23A及左右一对侧壁24A。同样,第二外壳H2的第二基板保持部20B具有顶壁22B、底壁23B及左右一对侧壁24B。所述顶壁22A、22B与所述底壁23A、23B以彼此平行的姿势上下设置。两个侧壁24A设置在顶壁22A与底壁23A之间,与这些顶壁22A及底壁23A一同形成方筒体。同样,两个侧壁24B设置在顶壁22B与底壁23B之间,与上述顶壁22B及底壁23B一同形成方筒体。
如图1~图3所示,在各外壳H1、H2的基板保持部20A、20B的开口侧的上下缘部,分别在左右设置有从该缘部向外突出的卡合突起26和在厚度方向上贯穿该缘部的卡合孔27。第一基板保持部20A的卡合突起26呈能够嵌入第二基板保持部20B的基板保持部的卡合孔27而卡合的形状,第二基板保持部20B的卡合突起26呈能够嵌入第一基板保持部20A的基板保持部的卡合孔27而卡合的形状。而且,通过使第一基板保持部20A侧的卡合突起26及卡合孔27与第二基板保持部20B侧的卡合孔27及卡合突起26分别彼此卡合,从而使两个外壳H1、H2的上述基板保持部20A、20B成为彼此对接的合为一体的状态(参照图1、图2)。
在所述基板保持部20A的各侧壁24A的内侧面,在彼此相同的高度位置上分别形成引导槽25A。同样,在基板保持部20B的各侧壁24B的内侧面,在彼此相同的高度位置上分别形成引导槽25B。各引导槽25A、25B位于彼此相同的高度位置且沿所述基板插入方向延伸,具有所述电路基板10的左右缘部能够插入该引导槽25A、25B内的宽度。通过伴随该插入的电路基板10向基板保持部20A、20B内的插入,该电路基板10的左右缘部成为被两侧壁24A、24B从正反两侧(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上下两侧)保持的状态,即从电路基板10的板厚方向的两侧被夹持的状态。
所述各第一端子30A及各第二端子30B分别安装于电线W的末端。各电线W由省略图示的导体及覆盖该导体的绝缘包覆层构成。在该电线W的末端,所述绝缘包覆层被局部地除去而露出所述导体。
所述各端子30A、30B由作为导体的金属板形成,并安装于对应的电线W的末端。具体而言,如图4及图5所示,各端子30A、30B在前后具有基板接触部31和电线连接部32。电线连接部32在前后具有一对导体套管(conductor barrel)33和一对绝缘套管(insulation barrel)34。两个导体套管33以包住电线W的末端的露出导体的方式压接于该 导体,由此与该导体导通。两个绝缘套管34以包住与所述导体的露出部分相比位于更后侧的绝缘包覆层部分的方式压接于电线W。
所述基板接触部31包含主体部35、弹性按压片36(相当于本发明的弹性变形部)及弹性力加强构件37。
所述主体部35与所述电线连接部32一体形成,是构成该电线连接部32的金属板的一部分呈方筒状形成的部件。在构成该主体部35的四个壁中的其中一个上形成有向外鼓出的接触突部35a,此外,在形成有该接触突部35a的壁的相向壁中与所述接触突部35a相向的位置上形成有贯穿该相向壁的窗35b。
所述接触突部35a是与所述连接用导体14A、14B的接点,在其外侧具有与所述连接用导体14A、14B同等或与其接近的面积的平坦接触面(相当于本发明的基板接触面)。即,端子30A、30B呈能够经由接触突部35a的接触面而与所述接触用导体14A、14B的整个区域或接近整个区域的范围进行面接触的形状。
所述弹性按压片36由连接于主体部35的金属板形成,从端子30的顶端沿轴向(图4的左右方向)延伸,在其末端具有按压端部36a(本发明的抵接部)。该弹性按压片36如该图所示,能够在按压端部36a穿过所述窗35b而突出于主体部35的外部的状态、和按压端部36a没入窗35a内的状态之间弯曲移位,在不受外力的状态下,按压端部36a穿过所述窗35b而突出于主体部35的外部。因此,该按压端部36a与所述接触突部35a在端子轴向上位于相同位置。
所述弹性力加强构件37被设置于所述主体部35内,以便伴随因弹性按压片36的弯曲变形的所述按压端部36a移位,该弹性力加强构件37自身进行弹性变形。而且,以该弹性变形产生的弹性力增强所述弹性按压片36的弹性恢复力。
如图2、图3及图6所示,所述第一外壳H1的第一端子保持部40A相对于所述第一基板保持部20A位于与其开口相反的一侧,与该第一基板保持部20A一体成型。而且,第一端子保持部40A以所述各第一端子30A的所述接触突部35a分别同时接触于所述电路基板10的第一缘部12A的两面的第一连接用导体14A的布局一并保持该第一端子30A。同样,所述第二外壳H2的第二端子保持部40B相对于所述第二基板保持部20B位于与其开口相反的一侧,与该第二基板保持部20B一体成型。而且,第二端子保持部40B以所述各第二端子30B的接触突部35a分别同时接触于所述电路基板10的第二缘部12B的两面的第二连接用导体14B的布局一并保持该第二端子30B。
具体而言,所述各端子保持部40A、40B分别具有彼此平行地延伸的上下一对顶壁41及底壁42、位于这些顶壁41及底壁42之间的中间壁44和左右一对侧壁(省略符号),在所述顶壁41与所述中间壁44之间及所述底壁42与所述中间壁44之间分别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端子收容室45。各端子收容室45呈如下形状,即允许与其对应的端子30A、30B从外壳H1、H2的外侧向内侧(在图2、3中,就第一端子保持部40A而言从右侧向左侧,就第二端子保持部40B而言从左侧向右侧)插入,以使其接触突部35a及弹性按压片36进入所述基板保持部20A、20B内的形状。
所述各中间壁44位于与所述各引导槽25A、25B相同的高度位置。该中间壁44的前端(在图3中,在第一端子保持部40A中为左端,在第二端子保持部40B中为右端)44a与所述顶壁41及所述底壁42的前端相比位于更后侧,在该中间壁44的前端44a的前侧,确保有能够分别插入所述电路基板10的各缘部12A、12B的基板插入空间(相当于本发明的基板插入部)。而且,在所述各端子30A、30B的接触突部35a进入所述基板插入空间,且弹性按压片36的按压端部36a接触于端子收容室45的内底面的状态下,该各端子30A、30B分别保持于端 子保持部40A、40B。
即,收容于所述顶壁41与所述中间壁44之间的端子收容室45的端子30A、30B(上侧列的端子30A、30B)以其接触突部35a向下的方式保持于端子保持部40A、40B,收容于所述底壁42与所述中间壁44之间的端子收容室45的端子30A、30B(下侧列的端子30A、30B)以其接触突部35a向上的方式保持于端子保持部40A、40B。从而,所述中间壁44夹在上侧的端子30A、30B的群与下侧的端子30A、30B的群之间。
而且,各外壳H1、H2的尺寸被设定为第一外壳H1与第二外壳H2合为一体时所述电路基板10的缘部12A、12B完全插入各自的基板插入空间内,且该缘部12A、12B的端面抵接各中间壁44的前端44a,并且,各端子保持部40A、40B中的各端子30A、30B的保持位置被设定为所述合为一体时所述各端子30A、30B的接触突部35a同时接触于所述电路基板10的各连接用导体14A、14B。
所述各端子保持部40A、40B分别在各端子收容室45内具有用于卡止所述各端子30A、30B的多个矛状部(lance)(图示省略),另外分别具有用于双重卡止(在所述矛状部的卡止的基础上还进行的卡止)该端子30A、30B的固定器(retainer)50A、50B。
所述固定器50A、50B分别安装于端子保持部40的顶壁41及底壁42。如图3所示,各固定器50A、50B呈沿与所述各端子30A、30B的排列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大致角柱状。
另一方面,在所述端子保持部40A、40B的顶壁41及底壁42分别形成有呈在厚度方向上贯穿它们且沿宽度方向横穿的形状的固定器安装孔48。而且,在所述各端子30A、30B插入于所述各端子收容室45内的状态下,通过使所述固定器50A、50B分别从外侧嵌人于所述 固定器安装孔48内,该固定器50A、50B位于所述各端子30A、30B的基板接触部31的后方以阻止其脱落。
下面,对该电子电路单元的组装要领进行说明。
1)端子30A、30B向各外壳H1、H2的插入和卡止
在固定器50A、50B嵌入于各端子保持部40A、40B的固定器安装孔48内,且位于规定的临时卡止位置上的状态下,各端子30A、30B从外壳H1、H2的外部向内部插入于各端子保持部40A、40B的各端子收容室45内。该端子保持部40A、40B内的矛状部卡合于该插入的端子30A、30B,该端子30A、30B被卡止(一次卡止)。由此,各端子30A、30B以上下两段排列,且各端子30A、30B以上下端子30A(30B)的接触突部35a朝向内侧的姿势保持于端子保持部40A、40B内。
然后,所述固定器50A、50B从所述临时卡止位置被按入至比所述临时卡止位置更靠近所述端子保持部40A、40B的内侧的正式卡止位置。由此该固定器50A、50B分别双重卡止各端子30。
2)电路基板10与第一连接器C1的连接
电路基板10以其第一缘部12A为先头从开口插入于所述第一外壳H1的第一基板保持部20A内。具体而言,电路基板10一边受所述第一基板保持部20A侧的侧壁24A的引导槽25A的引导,一边准确地沿着基板插入方向被插入,其先头的第一缘部12A到达至抵接于第一端子保持部40A侧的中间壁44的前端44a的位置。由此,形成设于该第一缘部12A的两面的各第一连接用导体14A同时接触于各第一端子30A的接触突部35a的状态。另外,若如此地电路基板10被插入于第一基板保持部20A内,则上侧列的各端子30A的主体部35被按压于上侧,下侧列的各端子30A的主体部35被按压于下侧。由此,如图7所示,弹性按压片36弯曲变形以使按压端部36a没入窗口37a内,在其弹性力作用下主体部35被压向电路基板10侧,所述接触突部35a压接 于第一连接用导体14A。其结果,第一端子30A的接触突部35a的接触面与电路基板10的连接用导体14A的整个区域或接近整个区域的范围接触。
3)电路基板10与第二连接器C2的连接及外壳彼此的结合
与前述的方法同样地将电路基板10以其第二缘部12B为先头从开口插入于第二外壳H2的第二基板保持部20B内。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此时也一样,上侧列的各端子30B的主体部35被按压于上侧,下侧列的各端子30B的主体部35被按压于下侧。由此,弹性按压片36弯曲变形以使按压端部36a没入窗口37a内,在其弹性力作用下主体部35被压向电路基板10侧,所述接触突部35a压接于第二连接用导体14B。其结果,第二端子30B的接触突部35a的接触面与电路基板10的连接用导体14B的整个区域或接近整个区域的范围面接触。
而且,随着第二缘部12B向第二基板保持部20B内的插入,外壳H1、H2彼此合为一体。该合为一体状态通过第一外壳H1侧的卡合突起26及卡合孔27与第二外壳H2侧的卡合孔27及卡合突起26的卡合而维持。
如上所述,在适用于上述电子电路单元的连接器C1、C2中,若电路基板10插入于外壳H1、H2,则形成于端子30A、30B的基板接触部31的接触突部35a接触于电路基板10的连接用导体14A、14B。而且此时,弹性按压片36弹性变形,基板接触部31的主体部35在其弹性力的作用下被压向电路基板10侧,从而接触突部35a的接触面整体稳定地接触于电路基板10的连接用导体14A、14B。即,接触突部35a设于主体部35,设于与该接触突部35a相反侧的弹性按压片36弹性变形使接触突部35a压接于连接用导体14A、14B,因此,在不受弹性按压片36的弯曲角度等影响的情况下,能够使接触突部35a的接触面整体稳定地接触于连接用导体14A、14B。从而,根据该连接器C1、C2,能够在电路基板10与端子30A、30B之间确保充分的接触面积, 并且使它们良好地接触,由此改善电路基板10与连接器C1、C2的连接可靠性。
特别是,上述端子30A、30B以接触突部35a(接触面)的位置与弹性按压片36的按压端部36a位于端子轴向的相同位置,且接触突部35a和弹性按压片36在电路基板10的厚度方向上排列的方式形成,因此,接触突部35a稳定地沿上下方向被按压于电路基板10。从而,能使接触突部35a的接触面整体更加稳定地接触于电路基板10的连接用导体14A、14B。
此外,由于上述端子30A、30B包括增强弹性按压片36的弹性恢复力的弹性力加强部件37,因此,与仅使用弹性按压片36时相比,能够将端子30A、30B的所述主体部35更强力地压向电路基板10侧,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使接触突部35a的接触面整体接触于连接用导体14A、14B。
另外,上述适用于电子电路单元的连接器C1、C2及端子30A、30B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端子和具备该连接器端子的卡缘型连接器的一实施方式,端子30A、30B、连接器C1、C2的具体结构可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
将以上说明的本发明总结如下。
本发明一方面涉及连接器端子被保持于外壳,并与该外壳一同构成卡缘型连接器,在缘部表面设有连接用导体的电路基板的所述缘部插入于所述外壳,所述连接器端子包括:主体部,具有能够接触于所述电路基板的连接用导体的平坦的基板接触面;以及弹性变形部,在所述电路基板的厚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基板接触面的相反侧,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部而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弹性变形。
另外,本发明另一方面涉及卡缘型连接器连接于在缘部表面设有连接用导体的电路基板,所述卡缘型连接器包括:所述的连接器端子;以及外壳,具有:能够供所述电路基板的缘部插入的基板插入部;和以如下方式收容所述连接器端子的端子收容室,即、所述主体部相对于插入该基板插入部的所述电路基板而排列在所述电路基板的厚度方向上且所述基板接触面接触于所述连接用导体,其中,所述连接器端子以如下方式收容于所述端子收容室内,即、通过所述电路基板插入于所述基板插入部,所述主体部伴随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变形向所述端子收容室的内底面侧移位,在该弹性变形部的变形而产生的弹性力作用下,所述主体部的基板接触面压接于所述连接用导体。
在该卡缘型连接器中,若电路基板插入于外壳(基板插入部)中,则设于连接器端子的主体部的平坦的基板接触面接触于电路基板的连接用导体,由此连接器端子与连接用导体导通。此时,连接器端子的弹性变形部弹性变形,在其弹性力作用下主体部整体被压向电路基板侧。即,由于基板接触面设于主体部,设于基板接触面的相反侧的弹性接触片弹性变形从而使基板接触面压接于连接用导体,因此,在不受弹性变形部的弯曲角度等影响的情况下,能够使基板接触面整体稳定地接触于连接用导体。因此,能够在电路基板与连接器端子之间确保充分的接触面积,并且使它们良好地接触。
另外,该卡缘型连接器中,优选:所述连接器端子的弹性变形部具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抵接于所述端子收容室的内底面,并从该内底面受反作用力,所述连接器端子的所述基板接触面和所述抵接部排列在所述电路基板的厚度方向上。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电路基板的厚度方向上更加稳定地将基板接触面按压于电路基板。
此外,优选:所述连接器端子还包括弹性力加强部,所述弹性力 加强部通过相对于所述主体部而与所述弹性变形部一同弹性变形,来加强所述弹性变形部的所述弹性力。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更强力地向电路基板侧按压连接器端子的主体部,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使基板接触面紧贴于连接用导体。
另外,卡缘型连接器优选包括:作为所述连接器端子的多个连接器端子,其中,所述外壳以所述多个连接器端子分别位于插入于所述基板插入部的电路基板的正反两侧且该多个连接器端子在沿该电路基板的缘部的方向上排列的方式保持所述多个连接器端子。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电路基板与连接器端子之间确保充分的接触面积,并且使多个连接器端子高效地接触于电路基板的连接用导体。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端子及包含该连接器端子的卡缘型连接器能够在电路基板与连接器端子之间确保充分的接触面积,并且使它们良好地接触,因此在车辆的线束等制造领域中是有用的。

连接器端子及包含该连接器端子的卡缘型连接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连接器端子及包含该连接器端子的卡缘型连接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连接器端子及包含该连接器端子的卡缘型连接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连接器端子及包含该连接器端子的卡缘型连接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接器端子及包含该连接器端子的卡缘型连接器.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403973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11.20 C N 1 0 3 4 0 3 9 7 3 A *CN103403973A* (21)申请号 201280010966.2 (22)申请日 2012.04.24 2011-104433 2011.05.09 JP H01R 13/15(2006.01) H01R 12/72(2006.01) (71)申请人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地址日本三重县 申请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72)发明人西尾明洋 平井宏树 松本浩一 大森康雄 (74)专利代理机构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责任公司 。

2、11219 代理人谢丽娜 关兆辉 (54) 发明名称 连接器端子及包含该连接器端子的卡缘型连 接器 (57) 摘要 连接器端子包含:具有能够接触于电路基板 的连接用导体的平坦的基板接触面的主体部;以 及在所述电路基板的厚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基板接 触面的相反侧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部而在所 述厚度方向上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部。 (30)优先权数据 (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3.08.29 (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JP2012/002793 2012.04.24 (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2/153472 JA 2012.11.15 (51)Int.Cl. 权。

3、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7页 附图6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7页 附图6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403973 A CN 103403973 A 1/1页 2 1.一种连接器端子,被保持于外壳,并与该外壳一同构成卡缘型连接器,在缘部表面设 有连接用导体的电路基板的所述缘部插入于所述外壳,所述连接器端子的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部,具有能够接触于所述电路基板的连接用导体的平坦的基板接触面;以及 弹性变形部,在所述电路基板的厚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基板接触面的相反侧,能够相对 于所述主体部而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弹性变形。 2.一种卡缘型连接器,。

4、连接于在缘部表面设有连接用导体的电路基板,所述卡缘型连 接器的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端子;以及 外壳,具有:能够供所述电路基板的缘部插入的基板插入部;和以如下方式收容所述 连接器端子的端子收容室,即、所述主体部相对于插入该基板插入部的所述电路基板而排 列在所述电路基板的厚度方向上且所述基板接触面接触于所述连接用导体,其中, 所述连接器端子以如下方式收容于所述端子收容室内,即、通过所述电路基板插入于 所述基板插入部,所述主体部伴随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变形向所述端子收容室的内底面侧移 位,在该弹性变形部的变形而产生的弹性力作用下,所述主体部的基板接触面压接于所述 连接用导体。 3.根。

5、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缘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端子的弹性变形部具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抵接于所述端子收容室的内底 面,并从该内底面受反作用力, 所述连接器端子的所述基板接触面和所述抵接部排列在所述电路基板的厚度方向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卡缘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端子还包括弹性力加强部,所述弹性力加强部通过相对于所述主体部而与 所述弹性变形部一同弹性变形,来加强所述弹性变形部的所述弹性力。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卡缘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作为所述连接器端子的多个连接器端子,其中, 所述外壳以所述多个连接器端子分别位于插入于所述基板插入部的电路基。

6、板的正反 两侧且该多个连接器端子在沿该电路基板的缘部的方向上排列的方式保持所述多个连接 器端子。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403973 A 1/7页 3 连接器端子及包含该连接器端子的卡缘型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于如下卡缘型连接器(card edge type connector)的连接 器端子及包含该连接器端子的卡缘型连接器,该卡缘型连接器用于电连接形成在电路基板 的缘部表面的连接用导体和电线等。 背景技术 0002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图8所示的卡缘型连接器。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 连接器90包括:分别设于多个电线91的末端的端子92;以及保持这些端子92。

7、且具有供电 路基板100插入的基板插入部95的外壳94。各端子92具有能够弹性移位的弹性接触片 93。所述外壳94以所述各端子92的弹性接触片93将插入于所述基板插入部95的电路基 板100从该电路基板100的正反两侧夹住、且多个端子92沿电路基板100的宽度方向而排 列的布局保持这些端子92。各端子92的弹性接触片93与所述电路基板100的表面接触而 弹性变形,在其恢复力的作用下压接于该表面上的连接用导体101。 0003 另外,各端子92的弹性接触片93如该图8所示呈山形,其顶部接触于连接用导体 101。因此,端子92与连接用导体101为线接触。由此,通过使弹性接触片93设为山形,并 使其。

8、顶部接触于连接用导体101,从而可与弹性接触片93的倾斜无关地使该弹性接触片93 接触于接触用导体101。 0004 近年,包含卡缘型连接器在内,连接器的小型化、高密度化不断发展,端子也随之 处于极小化倾向。因此,在电路基板的连接用导体与端子为线接触的上述以往的卡缘型连 接器中,因端子的小型化而接触面积会变得更小,难以确保连接可靠性。 0005 作为改善此种问题的方案,可考虑使用在弹性接触片中形成有平坦接触面的端 子,使端子与连接用导体较广地面接触。然而在该情况下,有时根据弹性接触片的弯曲所引 起的该弹性接触片的倾斜角度,会导致所述接触面偏斜地抵接于连接用导体,难以确保连 接可靠性。 0006。

9、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3-178834号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鉴于此种情况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电路基板与端子之间确 保充分的接触面积,并且使它们良好接触的连接器端子及卡缘型连接器。 0008 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连接器端子被保持于外壳,并与该外壳一同构成卡缘型 连接器,在缘部表面设有连接用导体的电路基板的所述缘部插入于所述外壳,所述连接器 端子包括:主体部,具有能够接触于所述电路基板的连接用导体的平坦的基板接触面;以 及弹性变形部,在所述电路基板的厚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基板接触面的相反侧,能够相对于 所述主体部而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弹性变形。 0009 此外,本发。

10、明的另一方面所涉及的卡缘型连接器连接于在缘部表面设有连接用导 体的电路基板,所述卡缘型连接器包括:所述的连接器端子;以及外壳,具有:能够供所述 说 明 书CN 103403973 A 2/7页 4 电路基板的缘部插入的基板插入部;和以如下方式收容所述连接器端子的端子收容室,即、 所述主体部相对于插入该基板插入部的所述电路基板而排列在所述电路基板的厚度方向 上且所述基板接触面接触于所述连接用导体,其中,所述连接器端子以如下方式收容于所 述端子收容室内,即、通过所述电路基板插入于所述基板插入部,所述主体部伴随所述弹性 变形部的变形向所述端子收容室的内底面侧移位,在该弹性变形部的变形而产生的弹性力 。

11、作用下,所述主体部的基板接触面压接于所述连接用导体。 附图说明 0010 图1是适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卡缘型连接器的电子电路单元的组装状 态的俯视图。 0011 图2是电子电路单元的组装状态的剖视图。 0012 图3是电子电路单元的分解状态的立体剖视图。 0013 图4是端子的剖视图。 0014 图5是端子的剖视图(图4的V-V线剖视图)。 0015 图6是插入电路基板前的第一连接器的要部剖视图。 0016 图7是插入电路基板后的状态的第一连接器的要部剖视图。 0017 图8是表示以往的卡缘型连接器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

12、0019 图1至图3概略性地示出适用了本发明所涉及的卡缘型连接器的电子电路单元。 图1、图2、图3分别以组装状态的俯视图、组装状态的剖视图、分解状态的立体剖视图示出 了电子电路单元。 0020 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电路单元包括电路基板10和用于将多个电线W连接于 该电路基板10的第一连接器C1及第二连接器C2。 0021 所述电路基板10例如由印刷电路基板构成,在其正反两面设置电路构成用的导 体图形并安装构成电路的电子元件。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路基板10呈矩形。在该电路 基板10的特定方向一侧的第一缘部12A(图1、图2中为右侧缘部)的表侧面上及背侧面上 分别设置有多个薄板状的第一连接用导体。

13、14A,在另一侧(图1、图2中为左侧缘部)的第二 缘部12B的表侧面上及背侧面上分别设置有多个薄板状的第一连接用导体14A及第二连接 用导体14B。这些连接用导体14A、14B沿所述缘部12A、12B排列。 0022 第一连接器C1及第二连接器C2是所谓的卡缘型连接器,第一连接器C1连接于所 述电路基板10中所述第一缘部12A侧,第二连接器C2连接于所述第二缘部12B侧。 0023 第一连接器C1包含由塑料等绝缘材料成型的第一外壳H1和分别安装于电线W的 末端并保持于所述第一外壳H1的第一端子30A。同样,第二连接器C2包含由绝缘材料成型 的第二外壳H2和分别安装于电线W的末端并保持于所述第二。

14、外壳H2的第二端子30B。第 一外壳H1与第二外壳H2成对,如后所述,最终彼此合为一体,由此由外壳H1、H2从外侧覆 盖电路基板10。 0024 第一外壳H1具有第一基板保持部20A及第一端子保持部40A,第二外壳H2具有第 说 明 书CN 103403973 A 3/7页 5 二基板保持部20B及第二端子保持部40B。 0025 各外壳H1、H2的基板保持部20A、20B分别向特定方向开口,且呈容许所述电路基 板10的一半部分沿与其板厚方向垂直的基板插入方向插入的形状。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 第一基板保持部20A承接电路基板10的右半部分(第一缘部12A侧的一半部分),第二基板 保持部20B。

15、承接电路基板10的左半部分(第二缘部12B侧的一半部分)。 0026 第一外壳H1的第一基板保持部20A具有顶壁22A、底壁23A及左右一对侧壁24A。 同样,第二外壳H2的第二基板保持部20B具有顶壁22B、底壁23B及左右一对侧壁24B。所 述顶壁22A、22B与所述底壁23A、23B以彼此平行的姿势上下设置。两个侧壁24A设置在顶 壁22A与底壁23A之间,与这些顶壁22A及底壁23A一同形成方筒体。同样,两个侧壁24B 设置在顶壁22B与底壁23B之间,与上述顶壁22B及底壁23B一同形成方筒体。 0027 如图1图3所示,在各外壳H1、H2的基板保持部20A、20B的开口侧的上下缘部。

16、, 分别在左右设置有从该缘部向外突出的卡合突起26和在厚度方向上贯穿该缘部的卡合孔 27。第一基板保持部20A的卡合突起26呈能够嵌入第二基板保持部20B的基板保持部的 卡合孔27而卡合的形状,第二基板保持部20B的卡合突起26呈能够嵌入第一基板保持部 20A的基板保持部的卡合孔27而卡合的形状。而且,通过使第一基板保持部20A侧的卡合 突起26及卡合孔27与第二基板保持部20B侧的卡合孔27及卡合突起26分别彼此卡合, 从而使两个外壳H1、H2的上述基板保持部20A、20B成为彼此对接的合为一体的状态(参照 图1、图2)。 0028 在所述基板保持部20A的各侧壁24A的内侧面,在彼此相同的。

17、高度位置上分别形 成引导槽25A。同样,在基板保持部20B的各侧壁24B的内侧面,在彼此相同的高度位置上 分别形成引导槽25B。各引导槽25A、25B位于彼此相同的高度位置且沿所述基板插入方向 延伸,具有所述电路基板10的左右缘部能够插入该引导槽25A、25B内的宽度。通过伴随该 插入的电路基板10向基板保持部20A、20B内的插入,该电路基板10的左右缘部成为被两 侧壁24A、24B从正反两侧(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上下两侧)保持的状态,即从电路基板10的板 厚方向的两侧被夹持的状态。 0029 所述各第一端子30A及各第二端子30B分别安装于电线W的末端。各电线W由省 略图示的导体及覆盖该导体的。

18、绝缘包覆层构成。在该电线W的末端,所述绝缘包覆层被局 部地除去而露出所述导体。 0030 所述各端子30A、30B由作为导体的金属板形成,并安装于对应的电线W的末端。 具体而言,如图4及图5所示,各端子30A、30B在前后具有基板接触部31和电线连接部 32。电线连接部32在前后具有一对导体套管(con ductor barrel)33和一对绝缘套管 (insulation barrel)34。两个导体套管33以包住电线W的末端的露出导体的方式压接于 该导体,由此与该导体导通。两个绝缘套管34以包住与所述导体的露出部分相比位于更后 侧的绝缘包覆层部分的方式压接于电线W。 0031 所述基板接触。

19、部31包含主体部35、弹性按压片36(相当于本发明的弹性变形部) 及弹性力加强构件37。 0032 所述主体部35与所述电线连接部32一体形成,是构成该电线连接部32的金属板 的一部分呈方筒状形成的部件。在构成该主体部35的四个壁中的其中一个上形成有向外 鼓出的接触突部35a,此外,在形成有该接触突部35a的壁的相向壁中与所述接触突部35a 说 明 书CN 103403973 A 4/7页 6 相向的位置上形成有贯穿该相向壁的窗35b。 0033 所述接触突部35a是与所述连接用导体14A、14B的接点,在其外侧具有与所述连 接用导体14A、14B同等或与其接近的面积的平坦接触面(相当于本发明。

20、的基板接触面)。即, 端子30A、30B呈能够经由接触突部35a的接触面而与所述接触用导体14A、14B的整个区域 或接近整个区域的范围进行面接触的形状。 0034 所述弹性按压片36由连接于主体部35的金属板形成,从端子30的顶端沿轴向 (图4的左右方向)延伸,在其末端具有按压端部36a(本发明的抵接部)。该弹性按压片36 如该图所示,能够在按压端部36a穿过所述窗35b而突出于主体部35的外部的状态、和按 压端部36a没入窗35a内的状态之间弯曲移位,在不受外力的状态下,按压端部36a穿过所 述窗35b而突出于主体部35的外部。因此,该按压端部36a与所述接触突部35a在端子轴 向上位于相。

21、同位置。 0035 所述弹性力加强构件37被设置于所述主体部35内,以便伴随因弹性按压片36的 弯曲变形的所述按压端部36a移位,该弹性力加强构件37自身进行弹性变形。而且,以该 弹性变形产生的弹性力增强所述弹性按压片36的弹性恢复力。 0036 如图2、图3及图6所示,所述第一外壳H1的第一端子保持部40A相对于所述第一 基板保持部20A位于与其开口相反的一侧,与该第一基板保持部20A一体成型。而且,第一 端子保持部40A以所述各第一端子30A的所述接触突部35a分别同时接触于所述电路基板 10的第一缘部12A的两面的第一连接用导体14A的布局一并保持该第一端子30A。同样, 所述第二外壳H。

22、2的第二端子保持部40B相对于所述第二基板保持部20B位于与其开口相 反的一侧,与该第二基板保持部20B一体成型。而且,第二端子保持部40B以所述各第二端 子30B的接触突部35a分别同时接触于所述电路基板10的第二缘部12B的两面的第二连 接用导体14B的布局一并保持该第二端子30B。 0037 具体而言,所述各端子保持部40A、40B分别具有彼此平行地延伸的上下一对顶壁 41及底壁42、位于这些顶壁41及底壁42之间的中间壁44和左右一对侧壁(省略符号),在 所述顶壁41与所述中间壁44之间及所述底壁42与所述中间壁44之间分别形成有在左右 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端子收容室45。各端子收容室45。

23、呈如下形状,即允许与其对应的端子 30A、30B从外壳H1、H2的外侧向内侧(在图2、3中,就第一端子保持部40A而言从右侧向左 侧,就第二端子保持部40B而言从左侧向右侧)插入,以使其接触突部35a及弹性按压片36 进入所述基板保持部20A、20B内的形状。 0038 所述各中间壁44位于与所述各引导槽25A、25B相同的高度位置。该中间壁44的 前端(在图3中,在第一端子保持部40A中为左端,在第二端子保持部40B中为右端)44a与 所述顶壁41及所述底壁42的前端相比位于更后侧,在该中间壁44的前端44a的前侧,确 保有能够分别插入所述电路基板10的各缘部12A、12B的基板插入空间(相。

24、当于本发明的基 板插入部)。而且,在所述各端子30A、30B的接触突部35a进入所述基板插入空间,且弹性 按压片36的按压端部36a接触于端子收容室45的内底面的状态下,该各端子30A、30B分 别保持于端子保持部40A、40B。 0039 即,收容于所述顶壁41与所述中间壁44之间的端子收容室45的端子30A、30B(上 侧列的端子30A、30B)以其接触突部35a向下的方式保持于端子保持部40A、40B,收容于所 述底壁42与所述中间壁44之间的端子收容室45的端子30A、30B(下侧列的端子30A、30B) 说 明 书CN 103403973 A 5/7页 7 以其接触突部35a向上的方。

25、式保持于端子保持部40A、40B。从而,所述中间壁44夹在上侧 的端子30A、30B的群与下侧的端子30A、30B的群之间。 0040 而且,各外壳H1、H2的尺寸被设定为第一外壳H1与第二外壳H2合为一体时所述 电路基板10的缘部12A、12B完全插入各自的基板插入空间内,且该缘部12A、12B的端面抵 接各中间壁44的前端44a,并且,各端子保持部40A、40B中的各端子30A、30B的保持位置被 设定为所述合为一体时所述各端子30A、30B的接触突部35a同时接触于所述电路基板10 的各连接用导体14A、14B。 0041 所述各端子保持部40A、40B分别在各端子收容室45内具有用于卡。

26、止所述各端子 30A、30B的多个矛状部(lance)(图示省略),另外分别具有用于双重卡止(在所述矛状部的 卡止的基础上还进行的卡止)该端子30A、30B的固定器(reta iner)50A、50B。 0042 所述固定器50A、50B分别安装于端子保持部40的顶壁41及底壁42。如图3所 示,各固定器50A、50B呈沿与所述各端子30A、30B的排列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大致角柱 状。 0043 另一方面,在所述端子保持部40A、40B的顶壁41及底壁42分别形成有呈在厚度 方向上贯穿它们且沿宽度方向横穿的形状的固定器安装孔48。而且,在所述各端子30A、 30B插入于所述各端子收容室45内。

27、的状态下,通过使所述固定器50A、50B分别从外侧嵌人 于所述固定器安装孔48内,该固定器50A、50B位于所述各端子30A、30B的基板接触部31 的后方以阻止其脱落。 0044 下面,对该电子电路单元的组装要领进行说明。 0045 1)端子30A、30B向各外壳H1、H2的插入和卡止 0046 在固定器50A、50B嵌入于各端子保持部40A、40B的固定器安装孔48内,且位于规 定的临时卡止位置上的状态下,各端子30A、30B从外壳H1、H2的外部向内部插入于各端子 保持部40A、40B的各端子收容室45内。该端子保持部40A、40B内的矛状部卡合于该插入 的端子30A、30B,该端子30。

28、A、30B被卡止(一次卡止)。由此,各端子30A、30B以上下两段排 列,且各端子30A、30B以上下端子30A(30B)的接触突部35a朝向内侧的姿势保持于端子 保持部40A、40B内。 0047 然后,所述固定器50A、50B从所述临时卡止位置被按入至比所述临时卡止位置更 靠近所述端子保持部40A、40B的内侧的正式卡止位置。由此该固定器50A、50B分别双重卡 止各端子30。 0048 2)电路基板10与第一连接器C1的连接 0049 电路基板10以其第一缘部12A为先头从开口插入于所述第一外壳H1的第一基板 保持部20A内。具体而言,电路基板10一边受所述第一基板保持部20A侧的侧壁2。

29、4A的引 导槽25A的引导,一边准确地沿着基板插入方向被插入,其先头的第一缘部12A到达至抵接 于第一端子保持部40A侧的中间壁44的前端44a的位置。由此,形成设于该第一缘部12A 的两面的各第一连接用导体14A同时接触于各第一端子30A的接触突部35a的状态。另外, 若如此地电路基板10被插入于第一基板保持部20A内,则上侧列的各端子30A的主体部35 被按压于上侧,下侧列的各端子30A的主体部35被按压于下侧。由此,如图7所示,弹性按 压片36弯曲变形以使按压端部36a没入窗口37a内,在其弹性力作用下主体部35被压向 电路基板10侧,所述接触突部35a压接于第一连接用导体14A。其结果。

30、,第一端子30A的接 说 明 书CN 103403973 A 6/7页 8 触突部35a的接触面与电路基板10的连接用导体14A的整个区域或接近整个区域的范围 接触。 0050 3)电路基板10与第二连接器C2的连接及外壳彼此的结合 0051 与前述的方法同样地将电路基板10以其第二缘部12B为先头从开口插入于第二 外壳H2的第二基板保持部20B内。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此时也一样,上侧列的各端子30B 的主体部35被按压于上侧,下侧列的各端子30B的主体部35被按压于下侧。由此,弹性按 压片36弯曲变形以使按压端部36a没入窗口37a内,在其弹性力作用下主体部35被压向 电路基板10侧,所述接触。

31、突部35a压接于第二连接用导体14B。其结果,第二端子30B的接 触突部35a的接触面与电路基板10的连接用导体14B的整个区域或接近整个区域的范围 面接触。 0052 而且,随着第二缘部12B向第二基板保持部20B内的插入,外壳H1、H2彼此合为一 体。该合为一体状态通过第一外壳H1侧的卡合突起26及卡合孔27与第二外壳H2侧的卡 合孔27及卡合突起26的卡合而维持。 0053 如上所述,在适用于上述电子电路单元的连接器C1、C2中,若电路基板10插入于 外壳H1、H2,则形成于端子30A、30B的基板接触部31的接触突部35a接触于电路基板10的 连接用导体14A、14B。而且此时,弹性按。

32、压片36弹性变形,基板接触部31的主体部35在其 弹性力的作用下被压向电路基板10侧,从而接触突部35a的接触面整体稳定地接触于电路 基板10的连接用导体14A、14B。即,接触突部35a设于主体部35,设于与该接触突部35a 相反侧的弹性按压片36弹性变形使接触突部35a压接于连接用导体14A、14B,因此,在不受 弹性按压片36的弯曲角度等影响的情况下,能够使接触突部35a的接触面整体稳定地接触 于连接用导体14A、14B。从而,根据该连接器C1、C2,能够在电路基板10与端子30A、30B之 间确保充分的接触面积,并且使它们良好地接触,由此改善电路基板10与连接器C1、C2的 连接可靠性。

33、。 0054 特别是,上述端子30A、30B以接触突部35a(接触面)的位置与弹性按压片36的按 压端部36a位于端子轴向的相同位置,且接触突部35a和弹性按压片36在电路基板10的 厚度方向上排列的方式形成,因此,接触突部35a稳定地沿上下方向被按压于电路基板10。 从而,能使接触突部35a的接触面整体更加稳定地接触于电路基板10的连接用导体14A、 14B。 0055 此外,由于上述端子30A、30B包括增强弹性按压片36的弹性恢复力的弹性力加强 部件37,因此,与仅使用弹性按压片36时相比,能够将端子30A、30B的所述主体部35更强 力地压向电路基板10侧,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使接触突部。

34、35a的接触面整体接触于连接用 导体14A、14B。 0056 另外,上述适用于电子电路单元的连接器C1、C2及端子30A、30B是本发明所涉及 的连接器端子和具备该连接器端子的卡缘型连接器的一实施方式,端子30A、30B、连接器 C1、C2的具体结构可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 0057 将以上说明的本发明总结如下。 0058 本发明一方面涉及连接器端子被保持于外壳,并与该外壳一同构成卡缘型连接 器,在缘部表面设有连接用导体的电路基板的所述缘部插入于所述外壳,所述连接器端子 包括:主体部,具有能够接触于所述电路基板的连接用导体的平坦的基板接触面;以及弹 说 明 书CN 103403。

35、973 A 7/7页 9 性变形部,在所述电路基板的厚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基板接触面的相反侧,能够相对于所述 主体部而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弹性变形。 0059 另外,本发明另一方面涉及卡缘型连接器连接于在缘部表面设有连接用导体的电 路基板,所述卡缘型连接器包括:所述的连接器端子;以及外壳,具有:能够供所述电路基 板的缘部插入的基板插入部;和以如下方式收容所述连接器端子的端子收容室,即、所述 主体部相对于插入该基板插入部的所述电路基板而排列在所述电路基板的厚度方向上且 所述基板接触面接触于所述连接用导体,其中,所述连接器端子以如下方式收容于所述端 子收容室内,即、通过所述电路基板插入于所述基板插入部,所。

36、述主体部伴随所述弹性变形 部的变形向所述端子收容室的内底面侧移位,在该弹性变形部的变形而产生的弹性力作用 下,所述主体部的基板接触面压接于所述连接用导体。 0060 在该卡缘型连接器中,若电路基板插入于外壳(基板插入部)中,则设于连接器端 子的主体部的平坦的基板接触面接触于电路基板的连接用导体,由此连接器端子与连接用 导体导通。此时,连接器端子的弹性变形部弹性变形,在其弹性力作用下主体部整体被压向 电路基板侧。即,由于基板接触面设于主体部,设于基板接触面的相反侧的弹性接触片弹性 变形从而使基板接触面压接于连接用导体,因此,在不受弹性变形部的弯曲角度等影响的 情况下,能够使基板接触面整体稳定地接。

37、触于连接用导体。因此,能够在电路基板与连接器 端子之间确保充分的接触面积,并且使它们良好地接触。 0061 另外,该卡缘型连接器中,优选:所述连接器端子的弹性变形部具有抵接部,所述 抵接部抵接于所述端子收容室的内底面,并从该内底面受反作用力,所述连接器端子的所 述基板接触面和所述抵接部排列在所述电路基板的厚度方向上。 0062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电路基板的厚度方向上更加稳定地将基板接触面按压于电路 基板。 0063 此外,优选:所述连接器端子还包括弹性力加强部,所述弹性力加强部通过相对于 所述主体部而与所述弹性变形部一同弹性变形,来加强所述弹性变形部的所述弹性力。 0064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

38、够更强力地向电路基板侧按压连接器端子的主体部,因此,能 够更加可靠地使基板接触面紧贴于连接用导体。 0065 另外,卡缘型连接器优选包括:作为所述连接器端子的多个连接器端子,其中,所 述外壳以所述多个连接器端子分别位于插入于所述基板插入部的电路基板的正反两侧且 该多个连接器端子在沿该电路基板的缘部的方向上排列的方式保持所述多个连接器端子。 0066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电路基板与连接器端子之间确保充分的接触面积,并且使多 个连接器端子高效地接触于电路基板的连接用导体。 0067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068 如上所述,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端子及包含该连接器端子的卡缘型连接器能够 在电路基板与连接器。

39、端子之间确保充分的接触面积,并且使它们良好地接触,因此在车辆 的线束等制造领域中是有用的。 说 明 书CN 103403973 A 1/6页 10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3403973 A 10 2/6页 1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3403973 A 11 3/6页 12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3403973 A 12 4/6页 13 图4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3403973 A 13 5/6页 14 图6 图7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3403973 A 14 6/6页 15 图8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3403973 A 1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