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pdf

上传人:xia****o6 文档编号:4307162 上传时间:2018-09-13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3.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192896.4

申请日:

2008.10.31

公开号:

CN102394408A

公开日:

2012.03.28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R 13/02申请日:20081031|||公开

IPC分类号:

H01R13/02; H01R24/00(2011.01)I

主分类号:

H01R13/02

申请人: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杰利·吴

地址:

215316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玉山镇北门路999号

优先权:

2007.11.02 US 11/982660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壳体、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第一组端子和第二组端子,绝缘本体具有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舌板,舌板设有第一支持面,金属壳体与第一支持面共同形成收容腔,第一组端子包括四根导电端子,依次为电源端子、负信号端子、正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第一组端子中每一个包括没有弹性的接触部,第二组端子包括一接地端子及一对用于传输高速信号的差分端子,第二组端子中每一个具有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位于第一组端子的没有弹性的接触部后面的弹性接触部,第一组端子的没有弹性的接触部与第二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 其包括绝缘本体、 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壳体、 固持于绝缘本体 内的第一组端子和第二组端子, 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舌板, 所述舌 板设有第一支持面, 所述金属壳体与第一支持面共同形成一收容腔,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一 组端子包括四根导电端子, 且依次为电源端子、 负信号端子、 正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 第一 组端子中每一个包括一个没有弹性的接触部, 所述第二组端子包括一接地端子及至少一对 用于传输高速信号的差分端子, 第二组端子中每一个具有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位于第一组 端子的没有弹性的接触部后面的弹性接触部, 第一组端子的没有弹性的接触部与第二组端 子的弹性接触部均排列于舌板上, 第一组端子和第二组端子中有一组是可替换性的固持于 绝缘本体内的。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一组端子的没有弹性的 接触部与第一支持面共面, 第二组端子的弹性接触部高出第一支持面。3: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二组端子是沿前后方向 被装配于绝缘本体内的。4: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一组端子与第二组端子 中可替换的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那组端子具有与绝缘本体干涉配合的保持片。5: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一组端子中的每一个包 括一个位于没有弹性的接触部后端且和没有弹性的接触部相平行的焊接部, 所述没有弹性 的接触部和焊接部分别位于绝缘本体对立的平面上。6: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二组端子中的每一个包 括一个从弹性的接触部向后延伸的焊接部, 所述焊接部和弹性的接触部都位于绝缘本体的 同一个平面上。7: 如权利要求 6 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线缆包括第一线缆和至少 一根第二线缆, 所述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分别与第一组端子和第二组端子的焊接部进行电 性连接, 每一根第一线缆包括一个与第一端子的焊接部焊接的内导体和包覆内导体的绝缘 层, 第二线缆包括一对分别与第二端子的焊接部进行焊接的差分对线缆。8: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一组端子中每一个包括 一个焊接部, 所述第二组端子中每一个也包括一个焊接部, 所述没有弹性的接触部和有弹 性的接触部位于绝缘本体的同一个面上而第一组端子的焊接部和第二组端子的焊接部分 别位于绝缘本体后端相对的平面上。9: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一组端子中每一个还包 括位于后端的主体部、 连接主体部和接触部的垂直连接部及一个位于前端的末端, 所述第 一组端子的没有弹性的接触部位于其前端, 所述末端限制于绝缘本体内以防止没有弹性的 接触部向上翘曲。10: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舌板还具有与第一支持面 相对的第二支持面, 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贯穿第一支持面和第二支持面的 孔, 该孔在一个与线缆连接器组件对接方向相垂直的一个竖直方向上延伸, 所述第一组端 子通过所述孔和金属壳体包覆第二支持面的对应的部分连通。

说明书


线缆连接器组件

    本发明为申请人在 2008 年 10 月 31 日申请的发明专利第 200810175978.6 号发明 名称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 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兼容 USB2.0 标准连接器的线缆 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通用序列总线 (Universal Serial Bus, USB) 接口作为一种标准的输入 / 输出接口, 已被广泛应用于众多电子设备的设计中。1994 年, 英特尔、 康柏、 IBM、 微软、 NEC、 Northern Telecom 等 7 家世界著名的计算机和通信公司联合成立了 USB 协会 (USB-IF), 初步设立 USB 接口规范。到目前为止, USB 协会已经发布了 1.0、 1.1 及 2.0 等版本。
     上述 USB 1.0、 1.1、 2.0 版本分别支持下述三种传输速率 : (1) 低速模式传输速率 为 1.5 兆比特每秒, 多用于键盘和鼠标 ; (2) 全速模式传输速率为 12 兆比特每秒 ; (3) 高速 模式传输速率为 480 兆比特每秒。
     然而, 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 USB 2.0 的传输速率已经不能满足某些电子工业的发 展要求, 例如, 在传输音频或视频的情况下, 为了保证信号传输质量, 传输速率往往高达 1G 至 2G 每秒 (1G=1000 兆比特 )。电连接器领域内的另外的两类接口, 如 PCI-E( 传输速率可 达 2.5G 每秒 ) 及 SATA 接口 ( 传输速率可达 1.5G 至 3.0G 每秒 ) 的传输速率已经明显超过 了 USB 2.0 接口。
     但是, PCI-E 及 SATA 界面由于应用远远不及 USB, 且这两类接口的端子数量较多、 体积较大也难以适应未来电子工业轻、 薄、 短、 小的发展趋势。提供一种体积小且传送效率 高的连接器很令人期待。这种电连接器已经在 2006 年 4 月 4 日被美国专利第 7,021,971 号 ( 后面称为 971 专利 ) 所公布。下面将详细的描述该连接器。
     从 971 专利的说明书及其图 4A-6H 中 , 我们可以发现 971 专利延长了现行 USB 插 头和插座连接器的长度并延长了现行 USB 连接器的收容腔的厚度以用来容纳增加的端子 ; 或者为了在插头连接器的舌板反面和插座连接器的相应部位增加端子, 在最高的插座舌板 下增加一个低位的舌板, 因此四个 USB 端子可以被置于高的舌板上而增加的端子可以容置 于插座连接器的低位舌板上。和标准的 A 型 USB 插座连接器相比 , 该插座连接器拥有高低 两个舌板所以比 A 型 USB 的厚度要厚。
     如 971 专利中图 4C、 4D、 5C、 5D、 6C 和 6D 所示 , 增加了 8 个端子。这 8 个附加的端 子和 4 个 USB 端子全部或部分的应用于 PCI-E、 SATA、 IEEE1394 界面。能够使 USB 插头和插 座连接器传输 PCI-E、 SATA、 IEEE1394 的信号是 971 专利所主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 问题 , 最少要增加 8 个端子。在现行的 USB 连接器上增加 8 个端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可 能 971 专利中的实施例是增加这么多端子的一种不错的选择。正如我们上面所讨论的, 插 座连接器拥有两个舌板或者插头和插座连接器都增加长度的方法对于便携性和小尺寸的 观点来说是不完美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积小、 成本低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 其包括绝缘本 体、 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壳体、 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第一组端子和第二组端子, 所述绝缘本 体具有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舌板, 所述舌板设有第一支持面, 所述金属壳体与第一支 持面共同形成一收容腔, 所述第一组端子包括四根导电端子, 且依次为电源端子、 负信号端 子、 正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 第一组端子中每一个包括一个没有弹性的接触部, 所述第二组 端子包括一接地端子及至少一对用于传输高速信号的差分端子, 第二组端子中每一个具有 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位于第一组端子的没有弹性的接触部后面的弹性接触部, 第一组端子 的没有弹性的接触部与第二组端子的弹性接触部均排列于舌板上, 第一组端子和第二组端 子中有一组是可替换性的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 通过在绝缘本体的舌板上前后方向布置 两组端子, 实现高速传输信号的同时有效的减小线缆连接器组件的体积。
     【附图说明】 图 1 是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 2 和图 3 是图 1 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 4 是图 1 的部分立体组装图。
     图 5 是图 2 的部分立体组装图。
     图 6 是图 3 的部分立体组装图。
     图 7 是图 1 的立体组装图。
     图 8 是图 7 沿线 A-A 剖开的横断面示意图。
     图 9 是图 7 沿线 B-B 剖开的横断面示意图。
     图 10 是图 7 沿线 C-C 剖开的横断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描述本发明的内容中提及的标准 USB 连接器、 插头和信号是指于 2002 年 12 月公 布的最终方案 2.0 版中描述的标准 USB 连接器、 插头和信号, 请一并参考。USB 支持主机同 时和接近主机的各式各样的外围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USB 支持外围设备在主机和其它外 围设备运转时连接、 安装、 应用和拔除 , 这个我们称之为热插拔。
     请参阅图 1、 图 2 和图 3 所示, 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 100 是一个 USB 插头线缆连 接器组件 100, 其包括绝缘本体 2、 固持于绝缘本体 2 内的第一组端子 3 和第二组端子 4、 包 覆于绝缘本体 2 和第一、 二组端子 3、 4 外的金属壳体 7、 包覆在金属壳体 7 后端的外绝缘壳 体 6 及线缆 5。所述绝缘本体 2 包括一个基部 21 和一个从基部 21 向前延伸出的舌板 22, 所述线缆 5 包括分别与第一组端子 3 和第二组端子 4 电性连接的第一线缆 51 和第二线缆 52。外绝缘壳体 6 成型于绝缘本体 2、 金属壳体 7 和线缆 5 的后端以提高插头线缆连接器 组件 100 的整体强度。使用时, 使用者可以握住外绝缘壳体 6, 进而将插头线缆连接器组件 100 插入对应的插座电连接器内。下文将详细的描述这些组件﹑其关系以及在其上形成的 一些其它组件。
     请参阅图 1、 图 2 和图 3 所示, 基部 21 和舌板 22 是一体成型的。基部 21 包括用 于连接金属壳体 7 的前端 211 和用于端接第一、 二组端子 3、 4 和第一、 二线缆 51、 52 的后端 212。前端 211 顶部有凹陷 2110 用于与金属壳体 7 形成连接。四个第一收容槽 2111 和五
     个第二收容槽 2112 排成高低两排贯穿并伸出基部 21 的前端 211 以用来收容第一组端子 3 和第二组端子 4。后端 212 为一个 “U” 形槽, 其包括一对侧壁 2121 和一个与侧壁 2121 相 连接的横向平板 2122。四个第一通道 2123 和五个第二通道 2124 分别与第一收容槽 2111 和第二收容槽 2112 相连通且其分别位于横向平板 2122 的下表面和上表面以方便露出第一 组端子 3 ﹑第二组端子 4 以分别与第一线缆 51 和第二线缆 52 进行焊接。
     舌板 22 包括一个比基部 21 的顶面低的第一支持面 221 和一个与基部 21 的底面 共面的第二支持面 222。四个第三收容槽 223 和五个第四收容槽 224 凹设于舌板 22 的第 一支持面 221 上 , 第三收容槽 223 和第一收容槽 2111 在高度方向上相连通 , 第四收容槽 224 在前后方向上和第二收容槽 2112 相连通。四个前端孔 225 自舌板 22 的前表面向内陷 形成, 其与第三收容槽 223 相连通以用于收容第一组端子 3 相应的部分。每个第三收容槽 223 中在前后方向上并列设置了一对通孔 226, 其穿过第一和第二支持面 221、 222 可以使销 子穿过以在成型时固定第一组端子 3 以确保绝缘本体 2 和第一组端子 3 的相对位置。
     请参阅图 1 至图 6 所示, 所述第一组端子 3 包括四根导电端子 31、 32、 33、 34。第 一组端子 3 是在成型绝缘本体 2 时被镶埋成型于绝缘本体 2 内。因此, 绝缘本体 2 拥有较 好的强度而且其装配时间也降低了。第一组端子 3 中的每一个包括一个位于后端呈平板状 的主体部 35、 一个位于前端呈平板状的接触部 36、 一个连接主体部 35 和接触部 36 的垂直 连接部 37 及一个位于前端呈 “L” 形的销状末端 38, 主体部 35 收容于第一收容槽 2111 中, 接触部 36 收容于第三收容槽 223 中且其和第一支持面 221 共面, 连接部 37 镶埋于舌板 22 内, 销状末端 38 被镶埋于前端孔 225 内以防止接触部 36 向上挠曲。第一组端子 3 中的每 一个并列排列, 其接触部 36 没有弹性。第一组端子 3 的主体部 35 和接触部 36 相平行但是 主体部 35 的长度比接触部 36 的长度要长很多。
     附加的第二组端子 4 包括两对分别用于传送和接受高速信号的差分端子 41 和一 根位于两对差分端子 41 之间用以降低差分端子 41 在传输信号时产生串扰的接地端子 42。 每一个差分端子 41 包括由弹性接触末端 430 向上弯曲形成的接触部 43, 由位于前后方向 上排布的一对保持片 440 形成的中间保持部 44 和由保持部 44 向后延伸的焊接部 45。组装 时 , 第二组端子 4 经由从后向前的方向插入绝缘本体 2 中 , 第二组端子 4 的保持部 44 上保 持片 440 与第二收容槽 2112 的内壁相干涉配合 , 接触部 43 部分的收容于第四收容槽 224 内 , 弹性接触末端 430 高出舌板 22 的第一支持面 221, 焊接部 45 被固定于后端 212 的第 二通道 2124 内以与第二线缆 52 进行焊接。如此, 差分端子 41 和接地端子 42 被沿着从前 向后的方向上平行的布置。四个导电端子 31、 32、 33 和 34 的接触部 36 在从前向后的方向 相比第二组端子 4 的接触部 45 占据了舌板 22 的大部分长度。同时, 焊接部 45 和四个导电 端子 31、 32、 33 和 34 的焊接部 350 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高度方向上偏置。为了防止短路现 象, 焊接部 45 被固定于导电端子 31、 32、 33 和 34 的焊接部 350 的上方。此外 , 接触部 43 悬臂状的处于第四收容槽 224 中且其高出第一支持面 221, 所以其在与相对应的 USB 插座 的端子配合时具有一定的弹性。接触部 36 和接触部 43 分别位于舌板 22 的前部和后部且 其不相互接触。
     所述插头电连接器 100 可兼容现有技术中的 USB 插座电连接器。所述舌板 22 的 尺寸与标准 USB 2.0 A 型插头电连接器绝缘舌板的尺寸大体相同, 即舌板 22 的长度、 宽度 及高度均与标准 USB 2.0 A 型插头电连接器绝缘舌板大致相同, 但允许有一定的误差。另外, 为了使插头电连接器 100 可兼容现有技术中的 USB 插座电连接器, 所述导电端子 31、 32、 33、 34 的排布也与标准 USB 插头电连接器的端子排列相同, 以便能传输 USB 信号。具体地 说, 导电端子 31、 32、 33 和 34 分别为电源端子 (VBUS)、 负信号端子 (D-)、 正信号端子 (D+) 及接地端子 (GND)。
     请参阅图 1 至图 3 和图 7 至图 10 所示, 金属壳体 7 包括第一壳体 71 和第二壳体 72, 第一壳体 71 和第二壳体 72 配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金属壳体 7。第一壳体 71 包 括一个位于前端的管状配合框口 710 和一个位于后端的 “U” 形保持部 712, 所述 “U” 形保 持部 712 包括一对各拥有一对向外弯曲的凸块 7121 的侧壁 7120, 该凸块 7121 用来和第二 壳体 72 上的卡合孔 7220 相卡合以使第一壳体 71 和第二壳体 72 装配在一起。管状配合框 口 710 的顶面和底面上分别设有一对矩形窗口 7101, 在管状配合框口 710 的顶面上的矩形 窗口 7101 的后面还设有一个卡合孔 7102。第二壳体 72 装配于第一壳体 71 后端的 “U” 形 保持部 712 上 , 组装后其包括一个前端的 “N” 形保持部 720 和一个后端的用于抓紧线缆 5 以缓和其张力的皱褶部 721。支持部 722 上设有两对分别位于其相对侧壁上的卡合孔 7220 和一个从支持部 722 的上表面的前边棱角处折弯的弯曲凸出部 7221 其可以卡合于第一壳 体 71 的卡合孔 7102 内。金属壳体 7 安装于绝缘本体 2 上, 管状配合框口 710 与舌板 22 上 除了第一支持面 221 以外的其它三个面向接触, 这样在管状配合框口 710 的上表面和第一 支持面 221 之间形成了一个收容腔 101。接触部 36 和接触部 43 暴露于收容腔 101 内用以 与对接连接器配合。所述金属壳体 7 和舌板 22 的排列方式完全可以兼容现有技术的标准 USB 插座电连接器。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 所述导电端子 31、 32、 33、 34 均由金属片冲压而成。当 然, 在其它实施例中, 所述导电端子 31、 32、 33、 34 也可以由电路板上的金手指代替, 此时, 只需将该电路板安装于舌板 22 的第一支持面 221 上即可。上述导电端子 31、 32、 33、 34 的 两种制程方式在现有技术中均是可行的。
     线缆 5 包括第一线缆 51 和第二线缆 52。所述第一线缆 51 排列于较低的一层用来 与第一组端子 3 的焊接部 350 相焊接, 第二线缆 52 排列于较高的一层用来与第二组端子 4 的焊接部 45 相焊接。第一线缆 51 中的每一根包括用于与焊接部 350 相焊接的内导体 510 和包覆内导体 510 的绝缘层 512。第二线缆 52 中的每一根包括一对差分线缆 521, 一个接 地导体 522 以及用于包住差分线缆 521 和接地导体 522 的绝缘层 523。所述每一根差分线 缆 521 和第一线缆 51 有着相同的结构。差分线缆 521 的暴露部分被分别放置于线缆放置 槽 450 内以用于与差分端子 41 的焊接部 45 相焊接, 与此同时两个接地导体 522 的暴露部 分被放置于接地端子 42 的两个线缆容置槽 450 内与接地端子 42 进行焊接。组装时 , 金属 壳体 7、 绝缘本体 2、 第一组端子 3、 第二组端子 4 和线缆 5 先组装完后再在金属壳体 7 的后 端成型外绝缘壳体 6。
     根据非 USB 协议 , 两对差分端子 41 单向的传输信号 , 一对用于接收信号而另一 对用于传送信号。
     如图 1 至图 3 所示, 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中, 增加的第二组端子 4 的端子数量是 5 个, 其包括两对差分端子 41 和一个位于两对差分端子 41 中间的接地端子 42。然而在上 述的实施例中 , 增加的第二组端子 4 可以只拥有一对差分端子用于传送或接收高速信号 , 如果需要接地端子可以放置于这对差分端子的侧面。
    

线缆连接器组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线缆连接器组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线缆连接器组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线缆连接器组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线缆连接器组件.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394408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03.28 C N 1 0 2 3 9 4 4 0 8 A *CN102394408A* (21)申请号 201110192896.4 (22)申请日 2008.10.31 11/982660 2007.11.02 US 200810175978.6 2008.10.31 H01R 13/02(2006.01) H01R 24/00(2011.01) (71)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地址 215316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玉山镇北 门路999号 申请人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72)发明人杰利吴 (。

2、54) 发明名称 线缆连接器组件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 绝缘本体、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壳体、固持于绝缘 本体内的第一组端子和第二组端子,绝缘本体具 有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舌板,舌板设有第一 支持面,金属壳体与第一支持面共同形成收容腔, 第一组端子包括四根导电端子,依次为电源端子、 负信号端子、正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第一组端子 中每一个包括没有弹性的接触部,第二组端子包 括一接地端子及一对用于传输高速信号的差分端 子,第二组端子中每一个具有在从前向后的方向 上位于第一组端子的没有弹性的接触部后面的弹 性接触部,第一组端子的没有弹性的接触部与第 二组端子的弹性接触。

3、部均排列于舌板上,第一组 端子和第二组端子中有一组可替换性的固持于绝 缘本体内。 (30)优先权数据 (62)分案原申请数据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8 页 CN 102394416 A 1/1页 2 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壳体、固持于绝缘本体 内的第一组端子和第二组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舌板,所述舌 板设有第一支持面,所述金属壳体与第一支持面共同形成一收容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组端子包括四根导电端子,且依次为电源端子、负信号端子、。

4、正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第一 组端子中每一个包括一个没有弹性的接触部,所述第二组端子包括一接地端子及至少一对 用于传输高速信号的差分端子,第二组端子中每一个具有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位于第一组 端子的没有弹性的接触部后面的弹性接触部,第一组端子的没有弹性的接触部与第二组端 子的弹性接触部均排列于舌板上,第一组端子和第二组端子中有一组是可替换性的固持于 绝缘本体内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端子的没有弹性的 接触部与第一支持面共面,第二组端子的弹性接触部高出第一支持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组端子是沿前后方向 被装配于绝缘本体。

5、内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端子与第二组端子 中可替换的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那组端子具有与绝缘本体干涉配合的保持片。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端子中的每一个包 括一个位于没有弹性的接触部后端且和没有弹性的接触部相平行的焊接部,所述没有弹性 的接触部和焊接部分别位于绝缘本体对立的平面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组端子中的每一个包 括一个从弹性的接触部向后延伸的焊接部,所述焊接部和弹性的接触部都位于绝缘本体的 同一个平面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包括第。

6、一线缆和至少 一根第二线缆,所述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分别与第一组端子和第二组端子的焊接部进行电 性连接,每一根第一线缆包括一个与第一端子的焊接部焊接的内导体和包覆内导体的绝缘 层,第二线缆包括一对分别与第二端子的焊接部进行焊接的差分对线缆。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端子中每一个包括 一个焊接部,所述第二组端子中每一个也包括一个焊接部,所述没有弹性的接触部和有弹 性的接触部位于绝缘本体的同一个面上而第一组端子的焊接部和第二组端子的焊接部分 别位于绝缘本体后端相对的平面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端子中每一个还包 括位于后端的。

7、主体部、连接主体部和接触部的垂直连接部及一个位于前端的末端,所述第 一组端子的没有弹性的接触部位于其前端,所述末端限制于绝缘本体内以防止没有弹性的 接触部向上翘曲。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板还具有与第一支持面 相对的第二支持面,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贯穿第一支持面和第二支持面的 孔,该孔在一个与线缆连接器组件对接方向相垂直的一个竖直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一组端 子通过所述孔和金属壳体包覆第二支持面的对应的部分连通。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394408 A CN 102394416 A 1/4页 3 线缆连接器组件 0001 本发明为申请人在20。

8、08年10月31日申请的发明专利第200810175978.6号发明 名称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分案申请。 0002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兼容USB2.0标准连接器的线缆 连接器组件。 0003 【背景技术】 通用序列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 USB)接口作为一种标准的输入/输出接口, 已被广泛应用于众多电子设备的设计中。1994年,英特尔、康柏、IBM、微软、NEC、Northern Telecom等7家世界著名的计算机和通信公司联合成立了USB协会(USB-IF),初步设立USB 接口规范。到目前为止,USB协会已经发布了1.0、。

9、1.1及2.0等版本。 0004 上述USB 1.0、1.1、2.0版本分别支持下述三种传输速率:(1)低速模式传输速率 为1.5兆比特每秒,多用于键盘和鼠标;(2)全速模式传输速率为12兆比特每秒;(3)高速 模式传输速率为480兆比特每秒。 0005 然而,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USB 2.0的传输速率已经不能满足某些电子工业的发 展要求,例如,在传输音频或视频的情况下,为了保证信号传输质量,传输速率往往高达1G 至2G每秒(1G=1000兆比特)。电连接器领域内的另外的两类接口,如PCI-E(传输速率可 达2.5G每秒)及SATA接口(传输速率可达1.5G至3.0G每秒)的传输速率已经明显。

10、超过 了USB 2.0接口。 0006 但是,PCI-E及SATA界面由于应用远远不及USB,且这两类接口的端子数量较多、 体积较大也难以适应未来电子工业轻、薄、短、小的发展趋势。提供一种体积小且传送效率 高的连接器很令人期待。这种电连接器已经在2006年4月4日被美国专利第7,021,971 号(后面称为971专利)所公布。下面将详细的描述该连接器。 0007 从971专利的说明书及其图4A-6H中,我们可以发现971专利延长了现行USB插 头和插座连接器的长度并延长了现行USB连接器的收容腔的厚度以用来容纳增加的端子; 或者为了在插头连接器的舌板反面和插座连接器的相应部位增加端子,在最高的。

11、插座舌板 下增加一个低位的舌板,因此四个USB端子可以被置于高的舌板上而增加的端子可以容置 于插座连接器的低位舌板上。和标准的A型USB插座连接器相比,该插座连接器拥有高低 两个舌板所以比A型USB的厚度要厚。 0008 如971专利中图4C、4D、5C、5D、6C和6D所示,增加了8个端子。这8个附加的端 子和4个USB端子全部或部分的应用于PCI-E、SATA、IEEE1394界面。能够使USB插头和插 座连接器传输PCI-E、SATA、IEEE1394的信号是971专利所主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 问题,最少要增加8个端子。在现行的USB连接器上增加8个端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可 能97。

12、1专利中的实施例是增加这么多端子的一种不错的选择。正如我们上面所讨论的,插 座连接器拥有两个舌板或者插头和插座连接器都增加长度的方法对于便携性和小尺寸的 观点来说是不完美的。 0009 【发明内容】 说 明 书CN 102394408 A CN 102394416 A 2/4页 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积小、成本低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0010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 体、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壳体、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第一组端子和第二组端子,所述绝缘本 体具有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舌板,所述舌板设有第一支持面,所述金属壳体与第一支 持面共同形成一。

13、收容腔,所述第一组端子包括四根导电端子,且依次为电源端子、负信号端 子、正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第一组端子中每一个包括一个没有弹性的接触部,所述第二组 端子包括一接地端子及至少一对用于传输高速信号的差分端子,第二组端子中每一个具有 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位于第一组端子的没有弹性的接触部后面的弹性接触部,第一组端子 的没有弹性的接触部与第二组端子的弹性接触部均排列于舌板上,第一组端子和第二组端 子中有一组是可替换性的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 001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在绝缘本体的舌板上前后方向布置 两组端子,实现高速传输信号的同时有效的减小线缆连接器组件的体积。 0012 【附图说。

14、明】 图1是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0013 图2和图3是图1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0014 图4是图1的部分立体组装图。 0015 图5是图2的部分立体组装图。 0016 图6是图3的部分立体组装图。 0017 图7是图1的立体组装图。 0018 图8是图7沿线A-A剖开的横断面示意图。 0019 图9是图7沿线B-B剖开的横断面示意图。 0020 图10是图7沿线C-C剖开的横断面示意图。 00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描述本发明的内容中提及的标准USB连接器、插头和信号是指于2002年12月公 布的最终方案2.0版中描述的标准USB连接器、插头和信号,请一并参考。US。

15、B支持主机同 时和接近主机的各式各样的外围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USB支持外围设备在主机和其它外 围设备运转时连接、安装、应用和拔除,这个我们称之为热插拔。 0022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100是一个USB插头线缆连 接器组件100,其包括绝缘本体2、固持于绝缘本体2内的第一组端子3和第二组端子4、包 覆于绝缘本体2和第一、二组端子3、4外的金属壳体7、包覆在金属壳体7后端的外绝缘壳 体6及线缆5。所述绝缘本体2包括一个基部21和一个从基部21向前延伸出的舌板22, 所述线缆5包括分别与第一组端子3和第二组端子4电性连接的第一线缆51和第二线缆 52。外绝缘壳体6成型。

16、于绝缘本体2、金属壳体7和线缆5的后端以提高插头线缆连接器 组件100的整体强度。使用时,使用者可以握住外绝缘壳体6,进而将插头线缆连接器组件 100插入对应的插座电连接器内。下文将详细的描述这些组件其关系以及在其上形成的 一些其它组件。 0023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所示,基部21和舌板22是一体成型的。基部21包括用 于连接金属壳体7的前端211和用于端接第一、二组端子3、4和第一、二线缆51、52的后端 212。前端211顶部有凹陷2110用于与金属壳体7形成连接。四个第一收容槽2111和五 说 明 书CN 102394408 A CN 102394416 A 3/4页 5 个第二收容。

17、槽2112排成高低两排贯穿并伸出基部21的前端211以用来收容第一组端子3 和第二组端子4。后端212为一个“”形槽,其包括一对侧壁2121和一个与侧壁2121相 连接的横向平板2122。四个第一通道2123和五个第二通道2124分别与第一收容槽2111 和第二收容槽2112相连通且其分别位于横向平板2122的下表面和上表面以方便露出第一 组端子3第二组端子4以分别与第一线缆51和第二线缆52进行焊接。 0024 舌板22包括一个比基部21的顶面低的第一支持面221和一个与基部21的底面 共面的第二支持面222。四个第三收容槽223和五个第四收容槽224凹设于舌板22的第 一支持面221上,第。

18、三收容槽223和第一收容槽2111在高度方向上相连通,第四收容槽 224在前后方向上和第二收容槽2112相连通。四个前端孔225自舌板22的前表面向内陷 形成,其与第三收容槽223相连通以用于收容第一组端子3相应的部分。每个第三收容槽 223中在前后方向上并列设置了一对通孔226,其穿过第一和第二支持面221、222可以使销 子穿过以在成型时固定第一组端子3以确保绝缘本体2和第一组端子3的相对位置。 0025 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所述第一组端子3包括四根导电端子31、32、33、34。第 一组端子3是在成型绝缘本体2时被镶埋成型于绝缘本体2内。因此,绝缘本体2拥有较 好的强度而且其装配时间也。

19、降低了。第一组端子3中的每一个包括一个位于后端呈平板状 的主体部35、一个位于前端呈平板状的接触部36、一个连接主体部35和接触部36的垂直 连接部37及一个位于前端呈“L”形的销状末端38,主体部35收容于第一收容槽2111中, 接触部36收容于第三收容槽223中且其和第一支持面221共面,连接部37镶埋于舌板22 内,销状末端38被镶埋于前端孔225内以防止接触部36向上挠曲。第一组端子3中的每 一个并列排列,其接触部36没有弹性。第一组端子3的主体部35和接触部36相平行但是 主体部35的长度比接触部36的长度要长很多。 0026 附加的第二组端子4包括两对分别用于传送和接受高速信号的差。

20、分端子41和一 根位于两对差分端子41之间用以降低差分端子41在传输信号时产生串扰的接地端子42。 每一个差分端子41包括由弹性接触末端430向上弯曲形成的接触部43,由位于前后方向 上排布的一对保持片440形成的中间保持部44和由保持部44向后延伸的焊接部45。组装 时,第二组端子4经由从后向前的方向插入绝缘本体2中,第二组端子4的保持部44上保 持片440与第二收容槽2112的内壁相干涉配合,接触部43部分的收容于第四收容槽224 内,弹性接触末端430高出舌板22的第一支持面221,焊接部45被固定于后端212的第 二通道2124内以与第二线缆52进行焊接。如此,差分端子41和接地端子4。

21、2被沿着从前 向后的方向上平行的布置。四个导电端子31、32、33和34的接触部36在从前向后的方向 相比第二组端子4的接触部45占据了舌板22的大部分长度。同时,焊接部45和四个导电 端子31、32、33和34的焊接部350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高度方向上偏置。为了防止短路现 象,焊接部45被固定于导电端子31、32、33和34的焊接部350的上方。此外,接触部43 悬臂状的处于第四收容槽224中且其高出第一支持面221,所以其在与相对应的USB插座 的端子配合时具有一定的弹性。接触部36和接触部43分别位于舌板22的前部和后部且 其不相互接触。 0027 所述插头电连接器100可兼容现有技术中。

22、的USB插座电连接器。所述舌板22的 尺寸与标准USB 2.0 A型插头电连接器绝缘舌板的尺寸大体相同,即舌板22的长度、宽度 及高度均与标准USB 2.0 A型插头电连接器绝缘舌板大致相同,但允许有一定的误差。另 说 明 书CN 102394408 A CN 102394416 A 4/4页 6 外,为了使插头电连接器100可兼容现有技术中的USB插座电连接器,所述导电端子31、32、 33、34的排布也与标准USB插头电连接器的端子排列相同,以便能传输USB信号。具体地 说,导电端子31、32、33和34分别为电源端子(VBUS)、负信号端子(D-)、正信号端子(D+) 及接地端子(GND。

23、)。 0028 请参阅图1至图3和图7至图10所示,金属壳体7包括第一壳体71和第二壳体 72,第一壳体71和第二壳体72配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金属壳体7。第一壳体71包 括一个位于前端的管状配合框口710和一个位于后端的“U”形保持部712,所述“U”形保 持部712包括一对各拥有一对向外弯曲的凸块7121的侧壁7120,该凸块7121用来和第二 壳体72上的卡合孔7220相卡合以使第一壳体71和第二壳体72装配在一起。管状配合框 口710的顶面和底面上分别设有一对矩形窗口7101,在管状配合框口710的顶面上的矩形 窗口7101的后面还设有一个卡合孔7102。第二壳体72装配于第一壳体。

24、71后端的“U”形 保持部712上,组装后其包括一个前端的“N”形保持部720和一个后端的用于抓紧线缆5 以缓和其张力的皱褶部721。支持部722上设有两对分别位于其相对侧壁上的卡合孔7220 和一个从支持部722的上表面的前边棱角处折弯的弯曲凸出部7221其可以卡合于第一壳 体71的卡合孔7102内。金属壳体7安装于绝缘本体2上,管状配合框口710与舌板22上 除了第一支持面221以外的其它三个面向接触,这样在管状配合框口710的上表面和第一 支持面221之间形成了一个收容腔101。接触部36和接触部43暴露于收容腔101内用以 与对接连接器配合。所述金属壳体7和舌板22的排列方式完全可以兼。

25、容现有技术的标准 USB插座电连接器。 0029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31、32、33、34均由金属片冲压而成。当 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31、32、33、34也可以由电路板上的金手指代替,此时, 只需将该电路板安装于舌板22的第一支持面221上即可。上述导电端子31、32、33、34的 两种制程方式在现有技术中均是可行的。 0030 线缆5包括第一线缆51和第二线缆52。所述第一线缆51排列于较低的一层用来 与第一组端子3的焊接部350相焊接,第二线缆52排列于较高的一层用来与第二组端子4 的焊接部45相焊接。第一线缆51中的每一根包括用于与焊接部350相焊接的内导。

26、体510 和包覆内导体510的绝缘层512。第二线缆52中的每一根包括一对差分线缆521,一个接 地导体522以及用于包住差分线缆521和接地导体522的绝缘层523。所述每一根差分线 缆521和第一线缆51有着相同的结构。差分线缆521的暴露部分被分别放置于线缆放置 槽450内以用于与差分端子41的焊接部45相焊接,与此同时两个接地导体522的暴露部 分被放置于接地端子42的两个线缆容置槽450内与接地端子42进行焊接。组装时,金属 壳体7、绝缘本体2、第一组端子3、第二组端子4和线缆5先组装完后再在金属壳体7的后 端成型外绝缘壳体6。 0031 根据非USB协议,两对差分端子41单向的传输。

27、信号,一对用于接收信号而另一 对用于传送信号。 0032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中,增加的第二组端子4的端子数量是 5个,其包括两对差分端子41和一个位于两对差分端子41中间的接地端子42。然而在上 述的实施例中,增加的第二组端子4可以只拥有一对差分端子用于传送或接收高速信号, 如果需要接地端子可以放置于这对差分端子的侧面。 说 明 书CN 102394408 A CN 102394416 A 1/8页 7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394408 A CN 102394416 A 2/8页 8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394408 A CN 102394416 A 3/8页 9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394408 A CN 102394416 A 4/8页 10 图4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394408 A CN 102394416 A 5/8页 11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394408 A CN 102394416 A 6/8页 12 图7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394408 A CN 102394416 A 7/8页 13 图8 图9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394408 A CN 102394416 A 8/8页 14 图10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394408 A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