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509778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06.20 C N 1 0 2 5 0 9 7 7 8 A *CN102509778A* (21)申请号 201110333476.3 (22)申请日 2011.10.28 H01M 4/36(2006.01) H01M 4/13(2010.01) H01M 4/139(2010.01) (71)申请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241009 安徽省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长春路8号 (72)发明人刘三兵 朱广燕 翟丽娟 (74)专利代理机构广州中瀚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9 代理人黄洋 盖军 (54) 发明名称 一。
2、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具有高比容量、循环性能 好及安全性能好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该负极 材料的成本低、易于工业化生产的制备方法,该锂 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由氧化亚硅颗粒、石墨颗粒、膨 胀石墨颗粒混合而成,所述氧化亚硅颗粒、石墨颗 粒、膨胀石墨颗粒由碳所包覆,其制备方法包括如 下步骤:A:称取适量的氧化亚硅、石墨、膨胀石墨 放入行星式球磨机中,在真空或者惰性气氛下进 行研磨并混合均匀,得到初级混合材料;B:称取 适量的碳源前躯体放入上述行星式球磨机中,在 真空或者惰性气氛下与初级混合材料一起研磨并 与初级混合材料混合均匀,得到次级混合材料; C:取出次级。
3、混合材料,在惰性气氛下烧结,并使 碳源前躯体碳化,即得到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51)Int.Cl.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1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1 页 1/1页 2 1.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由氧化亚硅颗粒、石墨颗粒、膨胀石墨颗粒混 合而成,所述氧化亚硅颗粒、石墨颗粒、膨胀石墨颗粒由碳所包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颗粒占石墨颗粒 与膨胀石墨颗粒总质量的090%,所述石墨颗粒、膨胀石墨颗粒质量之和与氧化亚硅颗粒 的质量之比为1:207:1。 3.。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颗粒占石墨颗粒 与膨胀石墨颗粒总质量的20%65%,所述石墨颗粒、膨胀石墨颗粒质量之和与氧化亚硅颗 粒的质量之比为1:53:2。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颗粒包 括人造石墨颗粒、天然石墨颗粒、微晶石墨颗粒或中间相碳微球颗粒中的一种或几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 骤: A:称取适量的氧化亚硅、石墨、膨胀石墨放入行星式球磨机中,在真空或者惰性气氛下 进行研磨并混合均匀,得到初级混合材料; B:称取适量的碳源前躯体放入上述行星式球磨机中,在真空。
5、或者惰性气氛下与初级混 合材料一起研磨并与初级混合材料混合均匀,得到次级混合材料; C:取出次级混合材料,在惰性气氛下烧结,以120/min升温速率升温至650 1100后,保温18小时,使碳源前躯体碳化,即得到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源前躯 体的质量占次级混合材料总质量的10%4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源前躯 体的质量占次级混合材料总质量的15%30%。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或7所述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碳源前躯体为蔗糖、聚丙烯腈、聚乙烯醇、酚。
6、醛树脂、聚氯乙烯、沥青中的一种或几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 骤:将碳源前躯体加入有机溶剂中,使碳源前躯体溶解分散均匀,再分别加入石墨、膨胀石 墨、氧化亚硅,分散均匀后加热蒸干,得到混合材料,在惰性气氛下烧结,得到锂离子电池负 极材料。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509778 A 1/4页 3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 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从小型电子装置所需的微电池到大的电动车动力源,锂离子电池正得到越来越广 泛的应用,已成。
7、为21世纪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化学电源。目前,已经实现商业化应用的锂 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局限于以石墨为代表的碳素材料,充放电过程中嵌脱锂体积膨胀较小 (嵌锂体积膨胀系数9%),表现出较高的库仑效率和较好的循环稳定性,但是其最大理论 比容量仅有372 mAh/g,因而限制了锂离子电池比能量的进一步提高,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 高能量便携式移动电源的需求,因此开发新型高性能负极材料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0003 硅及含硅材料以其高达4200 mAh/g 的比容量,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负极材 料,引起了电池材料界的广泛关注,但该类材料在嵌脱锂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体积效应,导 致在充放电过程中材料的粉化、脱落。
8、,造成电池循环性能急剧下降。目前的制备硅/碳复 合负极材料或者硅石墨/碳复合负极材料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以纳米硅粉为原料,分散 在有机物中,再进行高温碳化处理,形成核壳结构的硅复合材料(见专利“一种锂离子电池 硅/碳/石墨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国专利号:CN100379059C);2、将材料均匀 分散到其他活性或非活性材料中形成复合材料(如Si-C、Si-TiN等)(见专利“锂离子电 池负极用高比容量的硅碳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中国专利号:CN02112180.X);3、用SiO 粉末含有氢以减少体积膨胀(见专利“二次电池用SiO粉末及其制造方法”,中国专利号: CN20058002。
9、5292.3)。上述制备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首次比容量,改善了循环稳定 性,但是由于上述方法多是直接采用活性物质纳米硅粉为原料,制备硅复合负极材料,纳米 硅粉成本高,有的采用硅粉和有机物共同分散在有机溶剂中,通过加热蒸干,再高温烧结, 制得核壳结构的硅复合材料,蒸发有机溶剂,浪费资源。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其 循环稳定性,但是经过多次充放电循环后,质量比容量又开始迅速衰减。因此,开发一种工 艺简单、成本低、能有效抑制硅体积效应的制备方法,是制备高比容量硅复合负极材料的关 键。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具有高比容量、循环性能好及安全性能好的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及该负极。
10、材料的成本低、易于工业化生产的制备方法,以满足日益发展的高能量 便携式移动电源的需求。 0005 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由氧化亚硅颗粒、石墨颗粒、膨胀石墨颗粒混合而 成,所述氧化亚硅颗粒、石墨颗粒、膨胀石墨颗粒由碳所包覆。 0006 进一步地,所述石墨颗粒占石墨颗粒与膨胀石墨颗粒总质量的090%,所述石墨 颗粒、膨胀石墨颗粒质量之和与氧化亚硅颗粒的质量之比为1:207:1。 说 明 书CN 102509778 A 2/4页 4 0007 进一步地,所述石墨颗粒占石墨颗粒与膨胀石墨颗粒总质量的20%65%,所述石 墨颗粒、膨胀石墨颗粒质量之和与氧化亚硅颗粒的质量之比为1:53:2。 0008。
11、 上述石墨颗粒包括人造石墨颗粒、天然石墨颗粒、微晶石墨颗粒或中间相碳微球 颗粒中的一种或几种。 0009 上述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称取适量的氧化亚硅、石墨、膨胀石墨放入行星式球磨机中,在真空或者惰性气氛下 进行研磨并混合均匀,得到初级混合材料; B:称取适量的碳源前躯体放入上述行星式球磨机中,在真空或者惰性气氛下与初级混 合材料一起研磨并与初级混合材料混合均匀,得到次级混合材料; C:取出次级混合材料,在惰性气氛下烧结,以120/min升温速率升温至650 1100后,保温18小时,使碳源前躯体碳化,即得到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0010 进一步地,所述碳源前躯体的。
12、质量占次级混合材料总质量的10%45%。 0011 进一步地,所述碳源前躯体的质量占次级混合材料总质量的15%30%。 0012 上述碳源前躯体为蔗糖、聚丙烯腈、聚乙烯醇、酚醛树脂、聚氯乙烯、沥青中的一种 或几种。 0013 石墨、膨胀石墨做为缓冲基体,膨胀石墨是一种疏松、多孔网状、质轻的物质,具有 吸附功能,另外,石墨与膨胀石墨混合使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改善材料的机械和电子传 导稳定性。在次级混合材料烧结的过程中,部分或者全部氧化亚硅发生歧化反应,生成纳米 硅颗粒和无定形二氧化硅,无定形二氧化硅具有支撑材料体系结构的作用,并且,用碳源前 躯体在高温条件下将氧化亚硅、石墨包覆,形成核壳结构,。
13、可以更有效地抑制硅体积效应, 防止硅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且材料之间接触紧密,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 0014 当然,采用本发明另一种制备方法也可得到上述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该制备方 法具体如下:将碳源前躯体加入有机溶剂中,使碳源前躯体溶解分散均匀,再分别加入石 墨、膨胀石墨、氧化亚硅,分散均匀后加热蒸干,得到混合材料,在惰性气氛下烧结,得到锂 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此种制备方法在制备过程中需要蒸发溶剂,会对溶剂、电等资源造成一 定的浪费。 0015 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高比容量(稳定比容量大于600mAh/g)、循环性 能好及安全性能好的特点,其制备方法简单实用,成本低,适合于大规模工业化。
14、生产,能够 高能量便携式移动电源的需求。 附图说明 0016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所制备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放电循环性能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实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 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 步的详细说明。 0018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由氧化亚硅颗粒、石墨颗粒、膨胀石墨颗粒混合而成, 说 明 书CN 102509778 A 3/4页 5 所述氧化亚硅颗粒、石墨颗粒、膨胀石墨颗粒由碳所包覆,其制备方法如下: A:分别取1g氧化亚硅、0.2g石墨、0.3g膨胀。
15、石墨加入行星式球磨机中,抽真空后以500 r/min的转速球磨5h,混合均匀,得到初级混合材料; B:称取0.75g酚醛树脂加入上述行星式球磨机中,抽真空后以400 r/min的转速与初 级混合材料一起球磨3h,混合均匀,得到次级混合材料; C:取出次级混合材料,在惰性气氛下烧结,以3/min升温速率升温至850后,保温 4小时,即得到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0019 将所得到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导电剂乙炔黑、粘结剂PVDF(聚偏氟乙烯)按照质 量比8:1:1混合均匀,用NMP(1-甲基-2-吡咯烷酮)将此混合物调制成浆料,均匀涂覆于 铜箔上,放入烘箱中,85烘干1h,取出冲成极片,85真空干燥。
16、12小时,进行压片,85真 空干燥12小时,制得实验电池用极片。以锂片为对电极,电解液为1mol/L LiPF 6 的EC(乙 基碳酸酯)+DMC(二甲基碳酸酯)(体积比1 : 1)溶液,隔膜为celgard2400膜,在充满氩 气气氛的手套箱内装配成CR2025型扣式电池,充放电截至电压为0.011.5V。测得首次 放电比容量为1387.326mAh/g,100次循环后仍然保持在778mAh/g。 0020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由氧化亚硅颗粒、石墨颗粒、膨胀石墨颗粒混合而成, 所述氧化亚硅颗粒、石墨颗粒、膨胀石墨颗粒由碳所包覆,其制备方法如下: A:分别取1.2g氧化亚硅。
17、、0.3g石墨、0.6g膨胀石墨加入行星式球磨机中,抽真空后以 400 r/min的转速球磨6h,混合均匀,得到初级混合材料; B:称取1.49 g蔗糖加入上述行星式球磨机中,抽真空后以400 r/min的转速与初级混 合材料一起球磨3h,混合均匀,得到次级混合材料; C:取出次级混合材料,在惰性气氛下烧结,以6/min升温速率升温至950后,保温 3小时,即得到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0021 组装电池测试方法均同实施例1,测得首次放电比容量为998.24mAh/g,100次循 环后仍然保持在619mAh/g。 0022 实施例3: A:分别取1.5g氧化亚硅、0.2g石墨、0.8g膨胀石墨加。
18、入行星式球磨机中,抽真空后以 600 r/min的转速球磨7h,混合均匀,得到初级混合材料; B:称取4.058g聚乙烯醇加入上述行星式球磨机中,抽真空后以400 r/min的转速与初 级混合材料一起球磨4h,混合均匀,得到次级混合材料; C:取出次级混合材料,在惰性气氛下烧结,以8/min升温速率升温至1000后,保温 5小时,即得到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0023 组装电池测试方法均同实施例1,测得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113.67mAh/g,100次循 环后仍然保持在758mAh/g,具体放电循环性能曲线见图1所示, 实施例4: A:分别取1.6g氧化亚硅、0.47g石墨、0.33g膨胀石墨加。
19、入行星式球磨机中,抽真空后 以550 r/min的转速球磨5h,混合均匀,得到初级混合材料; B:称取3g蔗糖加入上述行星式球磨机中,抽真空后以600 r/min的转速与初级混合材 说 明 书CN 102509778 A 4/4页 6 料一起球磨4h,混合均匀,得到次级混合材料; C:取出次级混合材料,在惰性气氛下烧结,以6/min升温速率升温至900后,保温 6小时,即得到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0024 组装电池测试方法均同实施例1,测得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214.78mAh/g,100次循 环后仍然保持在792mAh/g。 0025 实施例5: A:分别取2g氧化亚硅、0.9g石墨、0.1g。
20、膨胀石墨加入行星式球磨机中,抽真空后以700 r/min的转速球磨8h,混合均匀,得到初级混合材料; B:称取1.96g聚氯乙烯加入上述行星式球磨机中,抽真空后以500 r/min的转速与初 级混合材料一起球磨6h,混合均匀,得到次级混合材料; C:取出次级混合材料,在惰性气氛下烧结,以6/min升温速率升温至900后,保温 5小时,即得到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0026 组装电池测试方法均同实施例1,测得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534.64mAh/g,100次循 环后仍然保持在723mAh/g。 说 明 书CN 102509778 A 1/1页 7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509778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