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簕杜鹃的化学诱变育种方法.pdf

上传人:Y0****01 文档编号:4295487 上传时间:2018-09-1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956.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420276.1

申请日:

2011.12.15

公开号:

CN102499071A

公开日:

2012.06.20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H 1/06申请日:20111215|||公开

IPC分类号:

A01H1/06; A01H1/04; A01G1/00

主分类号:

A01H1/06

申请人:

深圳市仙湖植物园管理处

发明人:

陈庭; 刘伟

地址:

518004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仙湖路160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市中知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1

代理人:

张学群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簕杜鹃的化学诱变育种法,本发明涉及木、藤本植物的无性繁殖和化学诱变育种领域。采用叠氮化钠NaN3对簕杜鹃的扦插条进行处理,利用连续扦插繁殖,创造出有利于叶色突变体生长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世代选择而获得遗传稳定的具有观赏价值的新品系,达到化学诱变育种的目的。该技术方案能一次性就地处理大批母本材料,相对大大增加了变异株的基数,突变频率高,且处理成本相对低廉,能够有效的缩短育种周期。利用连续扦插的繁殖方式,保证叶色突变体的生长具有竞争性,有利于克服嵌合体的产生,获得稳定均一的变异植株。该方案能够获得较高频率的突变,且变异谱较广,有利于簕杜鹃品种的改良。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簕杜鹃的化学诱变育种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步骤 : 取材 : 选择深红色花系的母本, 冬季取材 ; 材料诱变处理 : 将准备好的材料全部浸入诱变剂处理液中, 密封放置在黑暗处, 浸泡一 定时间, 保持一定的温度 ; 诱变材料的扦插 : 浸泡后的材料用流水冲洗, 随即扦插在温室的育苗床中, 控制温湿 度, 保持一定的日光照射 ; 突变株的选择种植 : 50 ~ 60 天后, 通过与对照进行对比, 选择存活的叶色突变性状, 进 行连续扦插繁殖, 直至叶色突变性状保持稳定 ; 确定新品系 : 确定叶色突变性状遗传稳定的突变株为新品系。2: 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簕杜鹃的化学诱变育种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取材选取一年生向 阳的簕杜鹃枝条, 剪成 10 ~ 12cm 左右的扦插条, 每个扦插条留 2 ~ 4 个芽。3: 权利要求 2 所述的簕杜鹃的化学诱变育种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扦插条的生物学顶 端用固体蜡封闭, 下端削成楔形待用。4: 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簕杜鹃的化学诱变育种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诱变剂为 NaN3。5: 权 利 要 求 4 所 述 的 簕 杜 鹃 的 化 学 诱 变 育 种 法, 其 特 征 在 于, 所 述 NaN3 浓 度 为 1-10mmol/L。6: 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簕杜鹃的化学诱变育种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材料诱变处理中, 浸 入诱变剂处理液中的材料, 浸泡时间为 24h, 处理温度为 25℃。7: 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簕杜鹃的化学诱变育种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诱变材料的扦插中 浸泡后的材料用流水冲洗 45min, 扦插后的温度控制在 25-30 ℃, 空气湿度保持在 60 %以 上, 2000Lux 的日光照射。8: 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簕杜鹃的化学诱变育种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叶色变异性状 遗传稳定的突变株为新品系的具体方法为对表型较为稳定的变异株进行同工酶的聚丙烯 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比较对照和突变株同工酶的酶谱, 排除潜在的嵌合体, 确定变异株目的 性状遗传的稳定性, 筛选出新品系。

说明书


一种簕杜鹃的化学诱变育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园艺木、 藤本植物育种领域, 特别是簕杜鹃的化学诱变育种领域。背景技术 簕杜鹃 (Bougainvillea spp.) 为紫茉莉科 (Nyetaginaceae) 宝巾属植物, 又名宝 巾、 三角梅、 九重葛、 叶子花等, 原产于热带美洲, 19 世纪传入欧洲, 后经美国和日本传入东 南亚各国。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在我国南方大量引进种植, 簕杜鹃以其苞片色彩的变化多端 而富于观赏性, 在中国南方的诸多大城市已经成为绿化的主要品种之一, 是重要的园林观 赏植物。
     诱变育种技术在观赏植物品种改良上有独特的作用, 是对育种手段不足的一种有 益补充, 它可以诱发基因突变, 产生自然界原来没有的或一般常规方法无法获得的新类型、 新性状、 新基因, 能够打破基因连锁, 提高重组率, 在 DNA 水平上, 诱变育种往往会导致比同 源和异源转基因更大的转变。
     诱变育种技术主要可分为辐照诱变和化学诱变两种形式。 辐照诱变主要是选择利 60 用各种射线 ( 如 Co -γ 射线 ) 在一定剂量水平上对生物活体材料进行照射, 造成生物细胞 内染色体水平的畸变, 如倒位、 缺失等形成突变。其特点是对染色体伤害较大, 因此致死突 变较多, 这是早期诱变技术的主流形式。化学诱变则通过一定浓度范围的化学诱变剂 ( 如 甲基磺酸乙酯、 叠氮化钠等 ) 对活体材料进行涂抹、 注射、 浸泡等处理方式造成生物细胞内 DNA 的损伤和错误修复等, 产生突变体。具备易操作, 剂量率易控制, 对基因组损伤小, 突变 率高等特点, 是现今广为流行的一种育种方式。
     国内绝大部分簕杜鹃品种都不能收获种子, 因而都是利用插条进行扦插繁殖 ( 无 性繁殖 ), 不能像有性世代那样进行杂交而创造出新品种, 这给簕杜鹃的育种工作带来一定 难度。物理诱变的方法存在处理成本高、 长途运输影响扦插条成活率等不足之处。
     酶是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一类活性物质, 同一属、 种不同品种间存在着不同形式 的同工酶。 同工酶作为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 可以直接反映出品种之间的基因差异, 通过同 工酶电泳技术显示同工酶的不同谱带, 可用于物种之间、 同一物种不同种群之间的遗传差 异鉴定、 遗传多样性研究及物种起源进化等领域 ( 王中仁, 植物等位酶分析 [M]. 北京 : 科学 出版社, 1996), 现已广泛应用于观赏植物的品种鉴定研究。过氧化物酶 (POD) 是一种能利 用双氧水氧化供氢体的同工酶, 对双氧水的需求非常专一, 在高等植物中广泛而大量存在 着, 具有明显的种属、 组织和发育阶段特异性,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植物的系统发生。由于过 氧化物酶同工酶是基因表达的产物, 因此对其酶谱的分析能够很好地判断基因的存在及其 表达规律, 能够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物种的遗传基础。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簕杜鹃常规育种工作中存在的育种途径少、 育种效率低等问题, 本发明 提供一种简单而高效的化学诱变育种方法。本发明具有处理成本低廉、 方法简便容易操作及突变频率高等明显优势。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一种簕杜鹃的化学诱变育种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步骤 :
     取材 : 选择深红色花系的母本, 冬季取材 ; 所述取材选取一年生向阳的簕杜鹃枝 条, 剪成 10 ~ 12cm 左右的扦插条, 每个扦插条留 2 ~ 4 个芽。所述扦插条的生物学顶端用 固体蜡封闭, 下端削成楔形待用。
     材料诱变处理 : 将准备好的材料全部浸入诱变剂处理液中, 密封放置在黑暗处, 浸 泡一定时间, 保持一定的温度 ; 所述诱变剂为 NaN3。所述 NaN3 为 1-10mmol/L。所述材料诱 变处理中, 浸入诱变剂处理液中的材料, 浸泡时间为 24h, 处理温度为 25℃。
     诱变材料的扦插 : 浸泡后的材料用流水冲洗, 随即扦插在温室的育苗床中, 控制温 湿度, 保持一定的日光照射 ; 所述诱变材料的扦插中浸泡后的材料用流水冲洗 45min, 扦插 后的温度控制在 25-30℃, 空气湿度保持在 60%以上, 2000Lux 的日光照射。
     突变株的选择种植 : 50 ~ 60 天后, 通过与对照进行对比, 选择存活的叶色突变性 状, 进行连续扦插繁殖, 直至叶色突变性状保持稳定 ;
     确定新品系 : 确定叶色突变性状遗传稳定的突变株为新品系。所述确定叶色突变 性状遗传稳定的突变株为新品系的具体方法为对表型较为稳定的变异株进行同工酶的聚 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比较对照和变异株同工酶的酶谱, 排除潜在的嵌合体, 确定变异株 表型性状遗传的稳定性, 筛选出新品系。
     利用化学诱变剂叠氮化钠 (NaN3) 对簕杜鹃的扦插条进行浸泡处理, 通过化学诱变 产生变异株, 然后利用连续扦插分离目的性状的方式, 创造出有利于目的性状生长的时间 和空间, 即通过连续的世代选择而获得遗传稳定的品系, 达到化学诱变育种改良簕杜鹃品 种的目的。
     对选定的簕杜鹃母本扦插条进行确定浓度的化学诱变剂处理, 通过连续扦插和世 代选择分离叶色突变性状植株, 最终选育出符合观赏特性的育种中间材料。
     其具体步骤如下 :
     (1) 取材 : 选择一年生向阳的簕杜鹃母本枝条, 剪成 10 ~ 12cm 左右的扦插条, 每 个扦插条留 2 ~ 4 个营养芽。扦插条的生物学顶端用固体蜡封闭, 下端削成楔形待用。
     (2) 缓冲液和诱变液的配制 : 12g KH2PO4 溶于 1L 蒸馏水中, 然后用 H3PO4 调节 pH 值至 3.0 即为缓冲液 ; 取不同体积数的 1mol/L 的 NaN3 原液溶于上述缓冲液, 配制成 1 ~ 10mmol/L 各浓度水平的诱变液。
     (3) 材料的诱变处理和扦插 : 将上述材料全部浸入各浓度水平的诱变液中, 密封 黑暗中处理 24h, 处理温度 25℃ ; 将经过诱变处理的材料置于流水中冲洗 30 ~ 45min, 立即 进行扦插, 扦插基质为泥炭土∶珍珠岩= 1 ∶ 1, 控制温度在 25 ~ 30℃, 空气湿度保持在 60%以上, 保持 2000Lux 的日光照射。
     (4) 表型突变株选择与连续扦插繁殖 : 在扦插后 50 ~ 60 日, 比较对照 ( 未被诱变 处理 ) 和诱变株在叶色性状上的不同, 选定突变的叶色性状。选择好目的性状后, 即可开始 连续扦插繁殖, 其作用在于分离叶色突变性状。 连续扦插繁殖的具体实施方式为 : 选择突变 株初生枝的基部 (VM1 代 ) 作为扦插条进行继代繁殖 (VM2 代 ), 栽培措施同上 ; 选择 VM2 代的 初生枝 ( 仍旧保留目的性状 ) 基部作为扦插条进行继代繁殖 (VM3 代 ), 如此继代繁殖, 直至叶色突变性状保持稳定。
     实际育种工作中, 兼顾成活数和突变率的变化, 同时根据自己的育种目标, 可以确 定适宜比例的诱变剂浓度。选定目的性状后, 即可进行分离性状的连续扦插繁殖。
     对簕杜鹃不同母本的繁殖材料进行化学诱变处理 ( 按照本文提供的方法 ) 都可以 实现叶色遗传变异 ( 通过大量、 反复的试验得以证明 ), 在实际操作中, 可根据不同母本的 繁殖材料调整处理剂量以达到取得目标优良变异单株的满意效果。
     (5)VM3 代后变异株的蛋白质指纹图谱检测 : 对表型较为稳定的变异株进行同工酶 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比较对照和变异株同工酶 ( 如过氧化物酶 ) 的酶谱情况, 排除 潜在的嵌合体, 确定变异株叶色突变性状遗传的稳定性, 筛选出新品系。
     本发明化学诱变利用高效的化学诱变剂进行处理, 可以获得较多的叶色突变, 并 且处理成本低, 可以就地处理和栽培, 简单易行容易操作。
     采用本方案能收到如下显著效果 :
     1、 一次性可以就地处理大批母本材料, 相对大大增加了变异株的基数。处理成本 十分低廉, 且能够有效的缩短育种周期。
     2、 通过连续扦插的无性繁殖方式, 保证突变体的生长具有竞争性, 有利于克服嵌 合体的产生, 获得稳定均一的变异植株。 3、 采用 NaN3 对簕杜鹃母本扦插条进行诱变, 能够获得较高频率的叶色突变 ( 半致 死剂量的突变频率达到 70.37% ), 且变异谱较广, 有利于提高簕杜鹃品种的观赏性。
     附图说明
     图 1 是分离目的性状的连续扦插繁殖法示意图。 图 2 是叶色变异材料 (VM3) 代的蛋白质指纹图谱。CK 为对照, BN1-9 为变异株。 图 3A 是对照, 图 3B 和图 3C 是遗传稳定的突变株 BN6 和 BN7 植株叶片情况。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采用如下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旨在说明本发明, 而不是对本发明做 限制。如无特别说明, 均为常规方法 ( 参考徐冠仁主编的 《植物诱变育种学》 , 1996, 第一版, 中国农业出版社和周延清等主编的 《生物遗传标记与应用》 , 2008, 第一版, 化学工业出版 社 )。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 均为可以通过市购获得的常规产品。
     (1) 取材 : 在深圳市中科院仙湖植物园科普实验园的试验苗圃中取一年生向阳的 普通单瓣紫花簕杜鹃 (Bougainvillea glabra choisy cv.) 枝条, 剪成 10 ~ 12cm 左右的 扦插条, 每个扦插条留 2 ~ 4 个营养芽。扦插条的生物学顶端用固体蜡封闭, 下端削成楔形 待用。
     (2) 缓冲液的配制 : 取 12g KH2PO4 溶于 1L 蒸馏水中, 用 H3PO4 调节 pH 值至 3.0。
     (3)NaN3 处理液的配制 : 取 1 ~ 10ml NaN3 原液 (1mol/L) 溶于 1L 上述缓冲液中, 分别配成 1.25、 2.5、 5.0、 10.0mmol/L 共四个浓度水平的 NaN3 处理液。
     (4) 材料诱变处理 : 将准备好的材料全部浸入上述不同水平浓度的 NaN3 处理液 中, 密封放置在黑暗处, 浸泡 24h。
     (5) 诱变材料的扦插 : 浸泡后的材料用流水冲洗 45min, 随即扦插在温室的育苗床中, 温度控制在 25℃ (25℃~ 30℃均可 ), 湿度保持在 60%以上, 保持 2000Lux 的日光照射。
     (6) 突变株的表型选择和连续扦插繁殖 : 55 天 (50 ~ 60 天均可 ) 后, 选择叶色 发生变异 ( 本试验例中所选目的性状 ) 的扦插条进行移栽种植, 重点观察叶色有变异的植 株。具体成活株数和突变率见表一 ( 以叶色变异为例 ), 存活率 (% ) =存活数 / 母本扦插 数 ×100%, 突变频率 (% ) =表型变异数 / 扦插条成活数 ×100%。 表一为 NaN3 各浓度水平 植株成活率及叶色变异数统计, 可知, 随着诱变液浓度 ( 剂量 ) 的提高, 成活数降低, 但表型 变异率却提高了, 因此在实际育种工作中, 兼顾成活数和变异率的变化, 同时根据自己的育 种目标, 可以确定适宜比例的诱变剂浓度。 从表一看出, 本发明优选诱变剂浓度为 5.0mmol/ L。选定叶色变异性状后, 即可进行分离性状的连续扦插繁殖。连续扦插繁殖的方式 : 选择 突变株初生枝的基部 (VM1 代 ) 作为扦插条进行继代繁殖 (VM2 代 ) ; 选择 M2 代的初生枝 ( 仍 旧保留目的性状 ) 基部作为扦插条进行继代繁殖 (VM3 代 ), 如此继代繁殖, 直至目的性状保 持稳定。具体操作流程见图 1。
     (7)VM3 代后变异株的蛋白质指纹图谱检测 : 对表型较为稳定的变异株进行同工 酶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具体步骤 : 采用 BIO-RAD 公司的 Proteau Ⅱ xi cell 垂直 板电泳仪, 过氧化物酶和酯酶的凝胶板制备参照周延清等的方法。点样 ( 样品的制作方法 : 取对照和供试变异株的幼嫩叶片各 0.1g, 加 0.05mol/L 的 Tris-Hcl(pH8.8) 缓冲液冰浴研 磨, 经 6000r/min 离心 15min, 取上清液, 加入同体积的 40%蔗糖, -20℃保存备用。) 完毕 后接通电源, 初始电压 100V, 0.5h 后加至 200V。 当溴酚蓝指示剂移至距分离胶底部 1cm 时, 关闭电源停止电泳。过氧化物酶染色参照周延清等的方法, 采用醋酸 - 联苯胺染色法 ( 周 延清等, 生物遗传标记与应用 [M]. 北京 :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从 VM3 代中选择叶色变异较为稳定的 9 株变异株进行分析, 比较对照和变异株过 氧化物酶同工酶特征带出现的情况, 并进行统计, 确定变异株目的性状遗传是否稳定, 排除 嵌合体的可能。试验结果见图 2, 图 2 表明, 本试验例所选 9 株变异株, 7 株 (BN1-BN5, 和 BN8-BN9) 均为嵌合体, 2 株 (BN6 和 BN7) 为实际发生变异的植株。图中鱼尾箭头即 BN6 所 示为缺失特征带, 另一箭头即 BN7 所示为新增特征带, 说明 BN6 和 BN7 均发生了变异, 是新 品系, 可进一步培育成品种。实际发生变异的 BN6 和 BN7 的图片资料见图 3, BN6 叶面表现 较为均匀的缺绿状态, 叶斑点浅黄色, 特点是主要叶脉不缺绿 ; BN7 叶面则呈不规则的大块 黄斑, 且分布不均匀, 在斑块区域的叶脉颜色与斑块颜色一致。
     表一
    

一种簕杜鹃的化学诱变育种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种簕杜鹃的化学诱变育种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种簕杜鹃的化学诱变育种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簕杜鹃的化学诱变育种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簕杜鹃的化学诱变育种方法.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499071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06.20 C N 1 0 2 4 9 9 0 7 1 A *CN102499071A* (21)申请号 201110420276.1 (22)申请日 2011.12.15 A01H 1/06(2006.01) A01H 1/04(2006.01) A01G 1/00(2006.01) (71)申请人深圳市仙湖植物园管理处 地址 518004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仙湖路 160号 (72)发明人陈庭 刘伟 (74)专利代理机构深圳市中知专利商标代理有 限公司 44101 代理人张学群 (54) 发明名称 一种簕杜鹃的。

2、化学诱变育种方法 (57) 摘要 一种簕杜鹃的化学诱变育种法,本发明涉及 木、藤本植物的无性繁殖和化学诱变育种领域。采 用叠氮化钠NaN 3 对簕杜鹃的扦插条进行处理,利 用连续扦插繁殖,创造出有利于叶色突变体生长 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世代选择而获得遗传稳定的 具有观赏价值的新品系,达到化学诱变育种的目 的。该技术方案能一次性就地处理大批母本材料, 相对大大增加了变异株的基数,突变频率高,且处 理成本相对低廉,能够有效的缩短育种周期。利用 连续扦插的繁殖方式,保证叶色突变体的生长具 有竞争性,有利于克服嵌合体的产生,获得稳定均 一的变异植株。该方案能够获得较高频率的突变, 且变异谱较广,有利于簕。

3、杜鹃品种的改良。 (51)Int.Cl.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2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2 页 1/1页 2 1.一种簕杜鹃的化学诱变育种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取材:选择深红色花系的母本,冬季取材; 材料诱变处理:将准备好的材料全部浸入诱变剂处理液中,密封放置在黑暗处,浸泡一 定时间,保持一定的温度; 诱变材料的扦插:浸泡后的材料用流水冲洗,随即扦插在温室的育苗床中,控制温湿 度,保持一定的日光照射; 突变株的选择种植:5060天后,通过与对照进行对比,选择存活的叶色突变性状,进 行连续扦插。

4、繁殖,直至叶色突变性状保持稳定; 确定新品系:确定叶色突变性状遗传稳定的突变株为新品系。 2.权利要求1所述的簕杜鹃的化学诱变育种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材选取一年生向 阳的簕杜鹃枝条,剪成1012cm左右的扦插条,每个扦插条留24个芽。 3.权利要求2所述的簕杜鹃的化学诱变育种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扦插条的生物学顶 端用固体蜡封闭,下端削成楔形待用。 4.权利要求1所述的簕杜鹃的化学诱变育种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诱变剂为NaN 3 。 5.权利要求4所述的簕杜鹃的化学诱变育种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aN 3 浓度为 1-10mmol/L。 6.权利要求1所述的簕杜鹃的化学诱变育种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5、材料诱变处理中,浸 入诱变剂处理液中的材料,浸泡时间为24h,处理温度为25。 7.权利要求1所述的簕杜鹃的化学诱变育种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诱变材料的扦插中 浸泡后的材料用流水冲洗45min,扦插后的温度控制在25-30,空气湿度保持在60以 上,2000Lux的日光照射。 8.权利要求1所述的簕杜鹃的化学诱变育种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叶色变异性状 遗传稳定的突变株为新品系的具体方法为对表型较为稳定的变异株进行同工酶的聚丙烯 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比较对照和突变株同工酶的酶谱,排除潜在的嵌合体,确定变异株目的 性状遗传的稳定性,筛选出新品系。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499071 A 1/。

6、4页 3 一种簕杜鹃的化学诱变育种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园艺木、藤本植物育种领域,特别是簕杜鹃的化学诱变育种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簕杜鹃(Bougainvillea spp.)为紫茉莉科(Nyetaginaceae)宝巾属植物,又名宝 巾、三角梅、九重葛、叶子花等,原产于热带美洲,19世纪传入欧洲,后经美国和日本传入东 南亚各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我国南方大量引进种植,簕杜鹃以其苞片色彩的变化多端 而富于观赏性,在中国南方的诸多大城市已经成为绿化的主要品种之一,是重要的园林观 赏植物。 0003 诱变育种技术在观赏植物品种改良上有独特的作用,是对育种手段不足的一种有 益。

7、补充,它可以诱发基因突变,产生自然界原来没有的或一般常规方法无法获得的新类型、 新性状、新基因,能够打破基因连锁,提高重组率,在DNA水平上,诱变育种往往会导致比同 源和异源转基因更大的转变。 0004 诱变育种技术主要可分为辐照诱变和化学诱变两种形式。辐照诱变主要是选择利 用各种射线(如Co 60 -射线)在一定剂量水平上对生物活体材料进行照射,造成生物细胞 内染色体水平的畸变,如倒位、缺失等形成突变。其特点是对染色体伤害较大,因此致死突 变较多,这是早期诱变技术的主流形式。化学诱变则通过一定浓度范围的化学诱变剂(如 甲基磺酸乙酯、叠氮化钠等)对活体材料进行涂抹、注射、浸泡等处理方式造成生物。

8、细胞内 DNA的损伤和错误修复等,产生突变体。具备易操作,剂量率易控制,对基因组损伤小,突变 率高等特点,是现今广为流行的一种育种方式。 0005 国内绝大部分簕杜鹃品种都不能收获种子,因而都是利用插条进行扦插繁殖(无 性繁殖),不能像有性世代那样进行杂交而创造出新品种,这给簕杜鹃的育种工作带来一定 难度。物理诱变的方法存在处理成本高、长途运输影响扦插条成活率等不足之处。 0006 酶是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一类活性物质,同一属、种不同品种间存在着不同形式 的同工酶。同工酶作为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可以直接反映出品种之间的基因差异,通过同 工酶电泳技术显示同工酶的不同谱带,可用于物种之间、同一物种不。

9、同种群之间的遗传差 异鉴定、遗传多样性研究及物种起源进化等领域(王中仁,植物等位酶分析M.北京:科学 出版社,1996),现已广泛应用于观赏植物的品种鉴定研究。过氧化物酶(POD)是一种能利 用双氧水氧化供氢体的同工酶,对双氧水的需求非常专一,在高等植物中广泛而大量存在 着,具有明显的种属、组织和发育阶段特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植物的系统发生。由于过 氧化物酶同工酶是基因表达的产物,因此对其酶谱的分析能够很好地判断基因的存在及其 表达规律,能够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物种的遗传基础。 发明内容 0007 为了解决簕杜鹃常规育种工作中存在的育种途径少、育种效率低等问题,本发明 提供一种简单而高效的化学诱。

10、变育种方法。本发明具有处理成本低廉、方法简便容易操作 说 明 书CN 102499071 A 2/4页 4 及突变频率高等明显优势。 0008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9 一种簕杜鹃的化学诱变育种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0010 取材:选择深红色花系的母本,冬季取材;所述取材选取一年生向阳的簕杜鹃枝 条,剪成1012cm左右的扦插条,每个扦插条留24个芽。所述扦插条的生物学顶端用 固体蜡封闭,下端削成楔形待用。 0011 材料诱变处理:将准备好的材料全部浸入诱变剂处理液中,密封放置在黑暗处,浸 泡一定时间,保持一定的温度;所述诱变剂为NaN 3 。所述NaN 3。

11、 为1-10mmol/L。所述材料诱 变处理中,浸入诱变剂处理液中的材料,浸泡时间为24h,处理温度为25。 0012 诱变材料的扦插:浸泡后的材料用流水冲洗,随即扦插在温室的育苗床中,控制温 湿度,保持一定的日光照射;所述诱变材料的扦插中浸泡后的材料用流水冲洗45min,扦插 后的温度控制在25-30,空气湿度保持在60以上,2000Lux的日光照射。 0013 突变株的选择种植:5060天后,通过与对照进行对比,选择存活的叶色突变性 状,进行连续扦插繁殖,直至叶色突变性状保持稳定; 0014 确定新品系:确定叶色突变性状遗传稳定的突变株为新品系。所述确定叶色突变 性状遗传稳定的突变株为新品。

12、系的具体方法为对表型较为稳定的变异株进行同工酶的聚 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比较对照和变异株同工酶的酶谱,排除潜在的嵌合体,确定变异株 表型性状遗传的稳定性,筛选出新品系。 0015 利用化学诱变剂叠氮化钠(NaN 3 )对簕杜鹃的扦插条进行浸泡处理,通过化学诱变 产生变异株,然后利用连续扦插分离目的性状的方式,创造出有利于目的性状生长的时间 和空间,即通过连续的世代选择而获得遗传稳定的品系,达到化学诱变育种改良簕杜鹃品 种的目的。 0016 对选定的簕杜鹃母本扦插条进行确定浓度的化学诱变剂处理,通过连续扦插和世 代选择分离叶色突变性状植株,最终选育出符合观赏特性的育种中间材料。 0017 其具。

13、体步骤如下: 0018 (1)取材:选择一年生向阳的簕杜鹃母本枝条,剪成1012cm左右的扦插条,每 个扦插条留24个营养芽。扦插条的生物学顶端用固体蜡封闭,下端削成楔形待用。 0019 (2)缓冲液和诱变液的配制:12g KH 2 PO 4 溶于1L蒸馏水中,然后用H 3 PO 4 调节pH 值至3.0即为缓冲液;取不同体积数的1mol/L的NaN 3 原液溶于上述缓冲液,配制成1 10mmol/L各浓度水平的诱变液。 0020 (3)材料的诱变处理和扦插:将上述材料全部浸入各浓度水平的诱变液中,密封 黑暗中处理24h,处理温度25;将经过诱变处理的材料置于流水中冲洗3045min,立即 进。

14、行扦插,扦插基质为泥炭土珍珠岩11,控制温度在2530,空气湿度保持在 60以上,保持2000Lux的日光照射。 0021 (4)表型突变株选择与连续扦插繁殖:在扦插后5060日,比较对照(未被诱变 处理)和诱变株在叶色性状上的不同,选定突变的叶色性状。选择好目的性状后,即可开始 连续扦插繁殖,其作用在于分离叶色突变性状。连续扦插繁殖的具体实施方式为:选择突变 株初生枝的基部(VM 1 代)作为扦插条进行继代繁殖(VM 2 代),栽培措施同上;选择VM 2 代的 初生枝(仍旧保留目的性状)基部作为扦插条进行继代繁殖(VM 3 代),如此继代繁殖,直至 说 明 书CN 102499071 A 3。

15、/4页 5 叶色突变性状保持稳定。 0022 实际育种工作中,兼顾成活数和突变率的变化,同时根据自己的育种目标,可以确 定适宜比例的诱变剂浓度。选定目的性状后,即可进行分离性状的连续扦插繁殖。 0023 对簕杜鹃不同母本的繁殖材料进行化学诱变处理(按照本文提供的方法)都可以 实现叶色遗传变异(通过大量、反复的试验得以证明),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不同母本的 繁殖材料调整处理剂量以达到取得目标优良变异单株的满意效果。 0024 (5)VM 3 代后变异株的蛋白质指纹图谱检测:对表型较为稳定的变异株进行同工酶 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比较对照和变异株同工酶(如过氧化物酶)的酶谱情况,排除 潜在的嵌。

16、合体,确定变异株叶色突变性状遗传的稳定性,筛选出新品系。 0025 本发明化学诱变利用高效的化学诱变剂进行处理,可以获得较多的叶色突变,并 且处理成本低,可以就地处理和栽培,简单易行容易操作。 0026 采用本方案能收到如下显著效果: 0027 1、一次性可以就地处理大批母本材料,相对大大增加了变异株的基数。处理成本 十分低廉,且能够有效的缩短育种周期。 0028 2、通过连续扦插的无性繁殖方式,保证突变体的生长具有竞争性,有利于克服嵌 合体的产生,获得稳定均一的变异植株。 0029 3、采用NaN 3 对簕杜鹃母本扦插条进行诱变,能够获得较高频率的叶色突变(半致 死剂量的突变频率达到70.3。

17、7),且变异谱较广,有利于提高簕杜鹃品种的观赏性。 附图说明 0030 图1是分离目的性状的连续扦插繁殖法示意图。 0031 图2是叶色变异材料(VM 3 )代的蛋白质指纹图谱。CK为对照,BN1-9为变异株。 0032 图3A是对照,图3B和图3C是遗传稳定的突变株BN6和BN7植株叶片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本发明采用如下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旨在说明本发明,而不是对本发明做 限制。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常规方法(参考徐冠仁主编的植物诱变育种学,1996,第一版, 中国农业出版社和周延清等主编的生物遗传标记与应用,2008,第一版,化学工业出版 社)。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

18、均为可以通过市购获得的常规产品。 0034 (1)取材:在深圳市中科院仙湖植物园科普实验园的试验苗圃中取一年生向阳的 普通单瓣紫花簕杜鹃(Bougainvillea glabra choisy cv.)枝条,剪成1012cm左右的 扦插条,每个扦插条留24个营养芽。扦插条的生物学顶端用固体蜡封闭,下端削成楔形 待用。 0035 (2)缓冲液的配制:取12g KH 2 PO 4 溶于1L蒸馏水中,用H 3 PO 4 调节pH值至3.0。 0036 (3)NaN 3 处理液的配制:取110ml NaN 3 原液(1mol/L)溶于1L上述缓冲液中, 分别配成1.25、2.5、5.0、10.0mmo。

19、l/L共四个浓度水平的NaN 3 处理液。 0037 (4)材料诱变处理:将准备好的材料全部浸入上述不同水平浓度的NaN 3 处理液 中,密封放置在黑暗处,浸泡24h。 0038 (5)诱变材料的扦插:浸泡后的材料用流水冲洗45min,随即扦插在温室的育苗床 说 明 书CN 102499071 A 4/4页 6 中,温度控制在25(2530均可),湿度保持在60以上,保持2000Lux的日光照射。 0039 (6)突变株的表型选择和连续扦插繁殖:55天(5060天均可)后,选择叶色 发生变异(本试验例中所选目的性状)的扦插条进行移栽种植,重点观察叶色有变异的植 株。具体成活株数和突变率见表一(。

20、以叶色变异为例),存活率()存活数/母本扦插 数100,突变频率()表型变异数/扦插条成活数100。表一为NaN 3 各浓度水平 植株成活率及叶色变异数统计,可知,随着诱变液浓度(剂量)的提高,成活数降低,但表型 变异率却提高了,因此在实际育种工作中,兼顾成活数和变异率的变化,同时根据自己的育 种目标,可以确定适宜比例的诱变剂浓度。从表一看出,本发明优选诱变剂浓度为5.0mmol/ L。选定叶色变异性状后,即可进行分离性状的连续扦插繁殖。连续扦插繁殖的方式:选择 突变株初生枝的基部(VM 1 代)作为扦插条进行继代繁殖(VM 2 代);选择M 2 代的初生枝(仍 旧保留目的性状)基部作为扦插条。

21、进行继代繁殖(VM 3 代),如此继代繁殖,直至目的性状保 持稳定。具体操作流程见图1。 0040 (7)VM3代后变异株的蛋白质指纹图谱检测:对表型较为稳定的变异株进行同工 酶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具体步骤:采用BIO-RAD公司的Proteauxi cell垂直 板电泳仪,过氧化物酶和酯酶的凝胶板制备参照周延清等的方法。点样(样品的制作方法: 取对照和供试变异株的幼嫩叶片各0.1g,加0.05mol/L的Tris-Hcl(pH8.8)缓冲液冰浴研 磨,经60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加入同体积的40蔗糖,-20保存备用。)完毕 后接通电源,初始电压100V,0.5h后加至。

22、200V。当溴酚蓝指示剂移至距分离胶底部1cm时, 关闭电源停止电泳。过氧化物酶染色参照周延清等的方法,采用醋酸-联苯胺染色法(周 延清等,生物遗传标记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0041 从VM 3 代中选择叶色变异较为稳定的9株变异株进行分析,比较对照和变异株过 氧化物酶同工酶特征带出现的情况,并进行统计,确定变异株目的性状遗传是否稳定,排除 嵌合体的可能。试验结果见图2,图2表明,本试验例所选9株变异株,7株(BN1-BN5,和 BN8-BN9)均为嵌合体,2株(BN6和BN7)为实际发生变异的植株。图中鱼尾箭头即BN6所 示为缺失特征带,另一箭头即BN7所示为新增特征带,说明BN6和BN7均发生了变异,是新 品系,可进一步培育成品种。实际发生变异的BN6和BN7的图片资料见图3,BN6叶面表现 较为均匀的缺绿状态,叶斑点浅黄色,特点是主要叶脉不缺绿;BN7叶面则呈不规则的大块 黄斑,且分布不均匀,在斑块区域的叶脉颜色与斑块颜色一致。 0042 表一 0043 说 明 书CN 102499071 A 1/2页 7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499071 A 2/2页 8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499071 A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