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机织拉链半边,该拉链半边含有一排沿其纵向边缘部分整体地织入拉链半边带内的合成树脂制的、绕圈的偶合件。 在公知的一种机织拉链半边中,一排绕圈的合成树脂偶合件沿它的一个纵向边缘织入到机织拉链半边带中、并将两要包芯纱和一根填充经索纵向地包含在上述绕圈的偶合件所形成的空间内。采用织造法将一根包芯纱和每个偶合件的一个支脚固定在一个纵向带的边缘中。偶合件的另一个支脚则借助一种缀结纱结构牢牢地固定在纵向带的边缘上,上述的缀纱结构含有一根穿过位于填充经索外侧的地布纬纱另一根包芯线之间、并与位于地布纬纱和填充经纱之间的缀结经纱交织的缀结纬纱。而且,另一根包芯线则不位于任何其它的纱线之下(见美国专利No.4,383,558)。
在上述的带有绕圈偶合件的机织拉链半边中,缀结纬纱结构中的缀结纬纱带有多个线圈,每一个线圈都处在位于相邻偶合件间的空间内的上、下包芯线的下面,并且垂直延伸地穿过邻近偶合头地上支脚和下支脚的上面,从而将上支脚夹在包芯线与缀结纬纱之间。在用上述的机织拉链半边制成一条拉链时,要将一组绕圈的偶合件切断,然后,从缀结纱结构中将它们取出而形成一个无偶合件的间隔部分。但是,该无偶合件的间隔部分比较薄,故可能使位于偶合件中邻近上、下支脚的包芯线脱开、并使缀结经纱从缀结纱结构中浮起。当用拉链半边制成一条拉链时,缀结经纱会从拉链半边带的边缘散开从而损害拉链的外观。另外,当关上拉链时,松散的经纱容易夹在偶合件之间而使拉链不能平滑地拉动。为了避免这一难题,可将拉链半边制成一条带有仍存留在间隔部分中的切断的偶合件部分的拉链。但是,由于偶合件的存在,上述间隔部分相当厚,而且质量不理想。
鉴于现有技术有上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柔性较好的机织拉链半边带的机织拉链半边,这种机织拉链半边还带有能够将一排绕圈的偶合件牢牢地固定在机织半边带边缘。同时又保持良好柔性以保证拉链半边容易朝拉链半边带支承偶合件的一侧弯曲或挠曲的面子纱结构,而且,该面子纱结构能够使上、下包芯线稳定地夹持在适当的位置上而不松开。即使在一组偶合件被切断偶合头或根部后又被取出而形成一个无偶合件的间隔部分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含有一排绕圈的偶合件、并由该偶合件形成一个延伸穿过偶合件本身的空间的机织拉链半边,每一个偶合件含有一个偶合头、一对从偶合头延伸出来的互相隔开的上、下支脚以及分别从两个支脚延伸出来的、远离偶合头的根部,一根填充经索纵向延伸地穿过上述空间,并且其位置离上述的根部比离偶合头近,一对上、下包芯线在填充经索的偶合头侧纵向延伸地穿过上述空间、并且分别位于上支脚的下面和下支脚的上面。这种机织拉链半边还含有由以双纬形式引入的地布经纱和地布纬纱织成的机织拉链半边带以及一个纵向边缘部分,上述的地布纬纱与地布经纱和上包芯线一起将偶合件的上支脚织和到纵向边缘部分中。这种机织拉链半边还含有多根位于填充经索和下包芯线之间、且在适当位置与地布纬纱交织的缀结经纱,以双纬形式引入、且在适当位置与下包芯线交织的缀结纬纱和穿过填充经索下面的缀结经纱将下支脚织入拉链半边带中。
在本发明的一个最佳实施例中,地布纬纱和缀结纬纱平行并排对齐,并且延伸进入除纵向边缘部分之外的拉链半边带部分。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最佳实施例中,缀结纬纱的粗度比地布纬纱小,或者更具体地说,缀结纬纱的粗度大体上等于地布纬纱的一半。并且,地布经纱的热收缩率比缀结纬纱和地布纬纱大。
而且,缀结纬纱从一个偶合件的根部与填充经索之间穿过,且与一个偶合件的下支脚交织而形成第一个线圈,并使下包芯线位于它们之间。然后在一个偶合件与相邻偶合件之间的空间内与下包芯线或者最外的一根地布经纱相交织而形成第二个线圈,并且缀结经纱位于下支脚的下面而盖住下支脚的最下的表面。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机织拉链半边,在这种拉链半边中,以双纬形式引入的一根缀结纬纱在位于填充经索的偶合件根部侧的一根地布经纱与下包芯线之间运行,并且与缀结经纱和下包芯线一起将下支脚织入拉链半边带中,结果,上包芯线由地布纬纱夹持在适当位置上而不会发生位移,下包芯线由缀结纬纱夹持在适当位置上而不发生位移。
最好,地布纬纱带有沿拉链半边带纵向排列的相继的线圈并与上包芯线交织而将后者夹持在适当的位置上且将两根以上的地布经纱夹在它们之间,而且,缀结纬纱带有沿拉链半边带纵几排列的相继的线圈并与下包芯线交织而将后者夹持在适当的位置上并形成布边。
最好由缀结经纱、缀结纬纱和下包芯线一起形成位于偶合件支脚下面的面子纱结构,并且将一组偶合件切断并从面子纱结构中一起取出而在纵向边缘部分形成一个无偶合件的间隔部分。
本发明的机织拉链半边用于称为“暗拉”型的拉链中,这种暗拉链的偶合件被安在拉链带的下侧而不从拉链前侧露出,但是,这种拉链半边也用于普通型的拉链中,这种拉链的偶合件从拉链带的前侧露出。上述的机织拉链半边与一个相同的拉链半边配对而形成一条拉链,随后对拉链进行加工而形成澡纵向相隔一定距离的相继的无偶合件间隔部分。再将一对顶端挡块和底部挡块固定在拉链中每个无偶合件间隔部分的相对的两端上。然后,在无偶合件间隔部分处将拉链切断以便相继地制成一些普通的、不可分开型的拉链。上述的底端挡块也可代之以一种由可分开的销、座组成的可分开型端部挡块,这样,就制成可分开型拉链。当这种拉链作为一种闭合机构被固定到一个包、一种服装织物或类似的承装物件的制品中时,它很容易随和地适应物件的形状,从而基本上消除了拉链偶尔发生分开的事故。
熟悉本技术的人们,在阅读了下面结合附图的详细说明之后,对于本发明的上述的和其他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加了解,在这些附图中以简单图例的方法示出了应用本发明原理的最佳结构实施例,附图中:
图1是按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机织拉链半边的放大平面图;
图2是图1的底视图;
图3是沿图1中Ⅲ-Ⅲ线的剖面图;
图4是一个局部放大的透视图,视出了图1-3所示的拉链半边的织造结构;
图5是一个部分剖切的侧视图,示出了图1-3所示的机织拉链半边向支承偶合件的一侧弯曲;
图6是含有一对图1-3所示的机织拉链半边的拉链的局部平面图;
图7是按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机织拉链半边的放大平面图;
图8是图7的底视图;
图9是沿图7中的Ⅸ-Ⅸ线的剖视图;
图10是图7的局部放大透视图,示出了拉链半边的织造结构;
图11是图8的局部放大透视图,示出了拉链半边的织造结构;
图12是类似于图11的视图,但示出了地布纬纱和缀结纬纱的排列情况;
图13是含有一对图7-9所示的机织拉链半边的局部平面图;
图14是类似于图13的视图,示出了带有无偶合件间隔部分的拉链;
图15是机织拉链半边的横剖视图;
图16是类似于图15的视图,示出了去除一组绕圈偶合件的方法。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按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机织拉链半边。
机织拉链半边是一种可由公知的包括导纬针织带机在内的设备生产的织物。如图1-3所示,机织拉链半边含有一排织入机织拉链半边带8的一个纵向边缘部分8-1中的、由合成树脂制成的绕圈长丝偶合件2、一根填充经索3和一对纵向延伸并穿过由绕圈长丝偶合件2形成的空间或称通道2-1的、互相隔开的上、下包芯线4和5。每一个偶合件2含有一个横向凸出到拉链半边带8的纵向边缘部分8-1之外的偶合头7、一对由偶合头7延伸出来的上、下支脚11和12以及分别从支脚11、12延伸出来并与相邻的两个相继的偶合件2相连接且位于偶合头7的远端的根部6。填充经索3的位置距离根部6比距离偶合头7更近。上包芯线4位于偶合件2的上支脚11之下方并且处在填充经索3的偶合头侧,而下包芯线5则位于偶合件2的下支脚12之上方且处在填充经索3的偶合头侧。
上述的拉链半边8中织入了一些地布经纱9、一根以双纬形式引入或称插入的、并与地布经纱9交织的连续的地布纬纱10和一根在由偶合件2的下支脚12的最下的表面形成的平面内以双纬形式引入或称插入的连续缀结纬纱13,连续缀结纬纱13在到达与支承偶合件的纵向带边缘部分8-1相对的另一个纵向带边缘部分的线迹与上述的地布纬纱10平行并排。
偶合件2由带有一列在纵向上隔开一定距离的预定的偶合头部分的合成树脂单丝形成。形成偶合件的单丝纤维在它们与拉链半边带8同步纺织时以绕圈法形成一排绕圈的偶合件。偶合件2的上支脚11通过将它们与纵向置于偶合件2的空间2-1中的填充经索3和上包芯线4夹在一起的办法织入支承偶合件的纵向带边缘8-1中,且地布经纱9位于上支脚11之上,地布纬纱10以双纬形式与地布经纱9和上包芯线4交织在一起。偶合件2的下支脚12通过将它们与纵向置于偶合件2的空间2-1中的填充经索3和下包芯线5夹在一起的办法织入支承偶合件2的纵向带边缘中,且多根缀结经纱14(所示实施例中为3根)位于下支脚12之下面,缀结纬纱13以双纬形式引入、并与缀结经纱14和下包芯线5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盖住偶合件2的下支脚12的最下表面的面子纱结构。
图1-3所示的机织拉链半边在织造过织中按图中箭头D所示的方向顺序编织。为了更透彻地了解拉链半边的织造结构,下面更详细地结合图4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地布纬纱10和缀结纬纱13两者都以双纬形式引入或称插入。下面对织造结构的说明首先谈谈形成面子纱结构17以盖住上述的一排偶合件2的下侧的缀结纬纱13的插入或称引纬。在偶合件之间的一个空间里的F′点上,缀结纬纱13以双纬形式、并以从下包芯线5的下侧折回并绕过下包芯线5而形成一个线圈A的状态开始插入或称引纬。缀结纬纱13从下包芯线5之上、第一缀结经纱或称最外的缀结经纱14之下穿过,再从第二缀结经纱或称中间缀结经纱14和第三缀结经纱或称最里的缀结经纱14之下穿过。此后,缀结纬纱13再交替地穿过填充经索3之下和下一次绕圈作业时将形成的一个偶合件2的根部6之上,当到达K处时,缀结纬纱13与地布纬纱10呈平行平排地对齐。
另一方面,纬纱在下点的插入或称引纬的情况是:以双纬形式插入的地布纬纱10环绕绕圈而形成偶合件2的单丝纤维绕圈。然后,交替地穿过最外的地布经纱9之下和靠外的第二地布经纱9之上,再交替地穿过上包芯线4之下和填充经索3之上,而后穿过靠外的第三地布经纱9之上,并在到达K处时,与缀结纬纱13平行并排地对齐。此后,地布纬纱10和缀结纬纱13先通过处于偶合件2的根部6之上的地布经纱9之上面,再从相邻的地布经纱9之下穿过,然后再上、下交替地穿过拉链半边带8本体中相继的地布经纱9,最后,再由一根织针(未示出)将它们织套到在上一个插纬或称引纬过过程中形成的地布纬纱10和缀结纬纱13各自的线圈15上。此后,形成偶合件的单丝纤维绕一圈而形成一个新的偶合件2,与此同时,使以双纬形式引入的地布纬线10的一个平行排列部分在E点处与刚刚绕成圈的偶合件2的上支脚11交织在一起。缀结经纱14(所示实施例中为3根)的经向在成排的偶合件2的下侧延伸以包住下支脚12的最下表面。
在到达G′点处以后的下一个插纬或称引纬的过程中,缀结经纱13垂直地穿过单丝纤维绕圈刚形成的偶合件2的下支脚12的下面,然后从下包芯线5的上面穿过,再穿过最外的缀结经纱14之上,而后下、上交替地穿过中间和最里的缀结经纱14,再经过填充经索3之下面。随后,缀结纬纱13穿过将在下一次绕圈时形成的一个偶合件的根部6之上面并在到达K点时与地布纬纱10平行并排地对齐。另一方面,地布纬纱10从位于偶合件2的上支脚11之下面形成一个线圈的状态下在G点开始下一次插纬或称引纬,它以双纬形式引入,并上、下交替地穿过最外的和次外的地布经纱9,然后,穿过上包芯线4之下面再穿过填充经纱3之上面,相邻的地布经纱9之下面并上、下交替地穿过相邻的地本经纱9,当到达K处时,地布纬纱10以平行并排的方式与缀结纬纱13相对齐。此后,地布纬纱10和缀结纬纱13与拉链半边带8本体中相继的地布经纱9交织,最后与上一个插纬或称引纬过程中形成的地布纬纱10和缀结纱13各自的线圈套织在一起。随后,形成偶合件的单丝纤维再绕一圈而形成一个新的偶合件2。
在到达H′点处之后的下一个插纬或称引纬的过程中,以双纬形式引入的缀结纬纱13从下包芯线5之上而穿过,然后经过最外的缀结经纱14之下,随后上、下交替地穿过两条相邻的缀结经纱14,而后穿过填充索3之下面,再穿过偶合件2的根部6之上面,在到达K处时,缀结纬纱13与地布纬纱10平行并排地对齐。另一方面,以双纬形式在H点处插入的地布纬纱10在E点处环绕形成偶合件的单丝纤维绕圈,然后依次穿过最外的地布经纱9之下面、靠外的第二地布经纱9之上面,再下、上交替地穿过上包芯线4和填充经索3,当到达K处时,以并排平行的方式与缀结纬纱13对齐。此后,地布纬纱10和缀毕结纬纱13上、下交替地穿过位于根部6之上面的地布经纱9和一条相邻的地布经纱9,然后与相继的地布经纱9交织,最后与上一次插纬或称引纬时所形成的地布纬纱10和缀结纬纱13各自的线圈15套织在一起。而后,形成偶合件的单丝纤维绕一圈而形成一个新的偶合件。在H点处的这次插纬或称引纬过程中,地布纬纱10在位于上支脚11之下的上包芯线4与填充经索3之间的位置与第一缀结经纱或称最外的缀结经纱14和第三缀结经纱或称最里的缀结经纱14交织在一起。
在J′处的下一个插纬或称引纬过程中,以双纬形式引入的缀结纬纱13从绕圈的偶合件2的下支脚12和下包芯线5之下面穿过,与此同时在到达B处时围绕下包芯线5绕圈。此后缀结纬纱13穿过最外的缀结经纱14之上面和中间的缀结经纱14之下面、再经过最里的缀结经纱14和填充经索3之下面、并进一步穿过将在下一次绕圈时形成偶合件2的根部6之上面并在到达K处时与地布纬纱10平行并排地对齐。另一方面,地布纬纱10在J点处从其在偶合件2的上支脚11的下面成一个线圈的状态开始插纬或称引纬过程。它先穿过最外的地布经纱9之上面和靠外的第二地布经纱9之下面,再穿过上包芯线4和填充经索3之上面和靠外的第三根地步经纱9之下面,然后穿过靠外的第四根地布经纱9之下面,在到达K点时,地布纬纱10与缀结纬纱13以平行并排的方式对齐。此后,地布纬纱10和缀结纬纱13穿过邻近偶合件2的根部6处的地布经纱9之上面,然后与拉链半边带8本体中相继的地布经纱9交织,最后与前一次插纬或称引纬时形成的地布纬纱10和缀结纬纱13各自的线圈15套织在一起。此后,形成偶合件的单丝纤维绕一圈而形成一个新的偶合件。在这次J点处的插纬或称引纬的过程中,地布纬纱10在上包芯线4与填充经索3之间处与中间缀结经纱14交织。
上述的织造花样或称织造程序作为一个单元重复地进行,以制成一种连续的机织拉链半边,这种拉链半边含有一排在织造上述的拉链半边带8时织入其一个纵向边缘8-1的绕圈的连续单丝纤维偶合件2,偶合件的下支脚被与织造拉链半边带8同时形成的面子纱结构17中的多根缀结经纱14盖住。通过缀结纬纱13形成的一系列的线圈A、B将下包芯线5整体地织入面子纱结构17中。缀结经纱14全都位于偶合件2的下支脚12的最下的表面上,并且带有与在填充经索3与上包芯线4之间的延伸的地布纬纱10交织的波浪部分,因此,偶合件2的上支脚11和下支脚12被彼此向内地拉紧,从而使偶合件2牢固地束缚或者固定在支承偶合件的纵向带边缘8-1上。缀结经纱14的数目可根据织入拉链半边带8的偶合件2的尺寸和形状的不同而增加。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例中,缀结纬纱13的直径或者粗度比地布纬纱10小,地布经纱14由热收缩率比缀结纬纱13和地在布纬纱10大的纺织线制成。例如,地布纬纱10为150旦尼尔的聚酯变形纱;缀结纬纱13是75旦尼尔的聚酯变形纱;缀结经纱14为50支的缝纫机线;地布经纱9为300旦尼尔的聚酯变形纱;填充经索3是由4根450旦尼尔的聚酯变形纱捻在一起的捻线;上、下包芯线4、5是420旦尼尔的尼龙6纤维线。上述的各种纺织线决不只是限于这几种特定类型的纱线。附图中示出地布纬纱10和缀结纬纱13的粗细相同,但是,这只是为了方便于说明,以更好地了解织物的结构而已。
由于缀结纬纱13比地布纬纱10细,故位于偶合件2下面的面子纱结构17不会变得太厚。如图6所示,上述的机织拉链半边与一个相同的机织拉链半边配对形成一条拉链1。因此,机织拉链半边能够很容易地向着支承偶合件的一侧弯曲,如图5所示。当对上述的拉链1进行垫处理时,缀结经纱14的热收缩量比其它任何纺织用纱都大。正是由于缀结经纱14的较大的热收缩量增大了上述的机织拉链半边的弯曲趋势,从而使偶合件2牢固地固缚在半边带8上。
可将拉链1的两排互相接合的偶合件2去掉一部分而形成一个距离为C的无偶合件间隔部位16。再从无偶合件的间隔部位16处将拉链1切断以形成一对具有单个制品长度的互相接合的拉链半边,随后将顶端挡块和底端挡块或可拆式挡块固定到拉链上,便成为一条最后的拉链制品。
下面结合附图7-16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其中与图1-6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相应的零件给予相似的或相应的标号。图7和8中所示的机织拉链半边按照织造程序逐步生产。为了更好地了解,用分别对应于图7和图8的简图10和11说明它的织造结构。应该注意的是,图10和11中所示的缀结经纱的数目比实际的少,且图7、8和9与第一实施例的图1、2和3相对应。
如图10所示,以双纬形式引入或称插入的地布纬纱10首先围绕形成偶合件的单丝纤维绕圈,随后上、下交替地穿过最外的地布经纱9和靠外的第二地布经纱9,然后穿过包芯线4之下面和填充经索3之上面,再穿过靠外的第三根地布经纱9之下面和靠外的第四根地布经纱9之上面。此后,它与相继的地布经纱9交织而形成一种机织拉链半边带8。然后,形成偶合件的单丝纤维绕一圈而形成一个新的偶合件2,与此同时,以双纬形式引入的地布纬纱10的一个平行隔开的纬纱部分在E点与刚刚绕圈的偶合件2的上支脚11交织在一起。地布纬纱10的下一次插入或称引纬从它在偶合件2的上支脚11之下面形成一个线圈的状态开始,它先穿过最外的地布经纱9之下面和次外的第二地布经纱9之上面、再穿过上包芯线4之下面和填充经索3之上面,而后穿过靠外的第三根经纱9之上面、再上、下交替地穿过靠外的第四和第五根地布经纱9,在这之后,地布纬纱10与机织拉链半边带8本体中相继的地布经纱9交织在一起。
地布纬纱10的下一次插入或称引纬从它环绕形成偶合件的单丝纤维绕圈开始,再上、下交替地穿过最外的和次外的地布经纱9,然后穿过上包芯线4和填充经索3之上面和靠外的第三根地布经纱9之下面,再穿过靠外的第四根经纱9之下面。随后,它与相继的地布经纱9交织而织成上述的拉链半边带8。此后,形成偶合件的单丝纤维再绕一圈而形成一个新的偶合件2,与此同时,以双纬形式引入的地布纬纱10的两根平行隔开的纬纱的一部分在E点与刚绕圈的偶合件2的上支脚11交织。在这次插纬或称引纬过程中,地布纬纱10在上包芯线和填充经索3之间的一个位置上与缀结经纱14′交织。地布纬纱10的下一次插纬或称引纬从它处在位于偶合件2的上支脚11之下面成一个线圈的状态开始,先下、上交替地穿过最外的地布经纱9、次外的第二地布经纱9、上包芯线4和填充经索3,再穿过靠外的第三根经纱9之上面然后上、下交替地穿过靠外的第四和第五根地布经纱9。随后,地布纬纱10与机织拉链带8本体中相继的地布经纱9交织。在这一次插纬或称引纬过程中,地布纬纱10在上包芯线4和填充经索3之间处与缀结经纱14交织在一起。
重复进行上述的织造花样或称织造程序便能织成一条含有一排织入机织拉链半边带8的一个纵向边缘8-1中的绕圈偶合件2的连续的拉链半边。其中的上包芯线4通过使地布纬纱10上、下地穿过上包芯线4的办法整体地织入到拉链半边带8中。与织造拉链半边带8的同时,盖住偶合件2下侧的面子纱结构17′以下面结合图11所述的方法织入,在图11中,拉链半边的位置与图10所示的拉链半边方向相反,并且,下面结合附图11所述的词“上”、“下”应视为是与图11实际所示的拉链半边的几何位置相差180°。
如图11所示,缀结纬纱13′以双纬形式在偶合件之间的空隙处、从下包芯线5的下面折回并绕过包芯线5而形成一个线圈B的状态开始插纬或称引纬,它先穿过下包芯线5之上面,再下、上交替地穿过缀结经纱14和14′,然后,再穿过附加的缀结经纱(如果有的话)和填充经索3之下面,并在与连接偶合件2的上支脚11和相邻的下一个偶合件2的下支脚12的根部6的附近处围绕地布纬纱10绕圈,从而形成了一种机织的面子纱结构17′。此后,形成偶合件的单丝纤维绕圈而形成一个下支脚12。然后,缀结纬纱13′穿过下支脚12之下面而进行下一个插纬或称引纬。也就是说,以双纬形式引入或称插入的缀结纬纱13′依次地穿过上包芯线5之上面、缀结经纱14之上面,再下、上交替地穿过缀结经纱14′和附加的缀结经纱(如果有的话),然后再穿过填充经纱3之下面,最后,以与上一次插纬过程同样的方法环绕地布纬纱10绕圈。在这一次插纬过程中,缀结经纱14带有与织入拉链半边带边缘的地布纬纱10交织在一起的波浪部分。
在下一次插纬或称引纬过程中,以双纬形式引入的缀结纬纱13′穿过下包芯线5之上面、缀结经纱14之下面和缀结经纱14′之上面,再穿过附加的缀结经纱(如果有的话)和填充经索3之下面、并环绕地布纬纱10绕圈,从而强成了机织的面子纱结构17′。此后,形成偶合件的单丝纤维绕圈而形成一个相邻的偶合件2的下支脚12。而后,缀结经纱14′与地布纬纱10的交织,与此同时,缀结纬纱13′垂直地穿过下支脚12之下面以便为紧接着的下一上插纬或称引纬做准备。然后,以双纬形式插入的缀结纬纱13′依次穿过下包芯线5之下面和缀结经纱14之上面,再穿过缀结经纱14′之下面、附加的缀结经纱(如果有的话)之上面以及填充经索3之下面,随后,环绕地布纬纱10绕圈而织成上述的机织面子纱结构17′。在这次插纬或引纬过程中,缀结纬纱13′同时与下支脚12和下包芯线5交织。为了更好地了解缀结纬纱10和缀结纬纱13′各自的插纬过程,可参见图12。
重复进行上述的织造花样或称织造程序,以便与织造拉链半边带8同步地织出盖住偶合件下侧的面子纱结构17′,并通过缀结纬纱13′的相继线圈A、B使下包芯线5整体地织入到面子纱结构17′中、缀结经纱14、14′都位于偶合件2的下支脚12下面、并带有与在填充经索3和上包芯线4之间延伸的地布纬纱10交织的波浪部分,因此,偶合件2的上支脚11和下支脚12被相互向里地拉紧,从而使偶合件2紧紧地束缚或固定在支承偶合件的纵向带边缘8-1上。根据要织入拉链半边带8中的偶合件2的尺寸和形状的不同,缀结经纱14的数目可以增加。
如图13所示,上述的机织拉链半边与一个同样的机织拉链半边配对而组成一条拉链1。将拉链1中的两排互相接合的偶合件2去掉距离为C的一部分以形成一个无偶合件的间隔部分16,如图14所示。然后,从无偶合件的间隔部位16的中间部位将拉链1切断便形成了一对具有一上单独制品长度的互相接合的拉链半边,随后将一个拉链滑扣、上端挡块和一个下端挡块或者一上可分离的端部挡块固定到上述的拉链半边上,便得到一条成品拉链。
为了形成上述的无偶合件间隔部分16,在邻近根部6的上、下支脚处,将织入机织拉链半边带8的一个纵向边缘中的一排偶合件2中的一部分切断,然后将切断的偶合件2的偶合头7拉出,以便从拉链半边带8的纵向边缘部分除掉已切断的偶合件2,如图16所示。另一种方法是,在邻近偶合头7的上、下支脚处切断一组偶合件,然后将所切断的偶合件2的根部6拉出,以便从拉链半边的纵向带中除掉已切断的偶合件,从而形成一个无偶合件的间隔部分16。在上述的任一种情况下,在无偶合件的间隔部分16内,填充经索3、上、下包芯线4、5、地布经纱9和缀结纱14、14′都整体地织入拉链半边带8的织造结构中而不会出现不希望的浮纱或松经。
根据本发明的机织拉链半边具有下述各种优点。按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如图1-6所示)的拉链半边的优点在于:由于上述的织造结构,偶合件2能够沿机织拉链半边带8的纵向边缘8-1牢固地固定在机织拉链半边带上。在机织拉链半边相对的两端上,所有的纺织线都具有稳定的形状或外貌,因此,偶合件能够稳定地夹持在适当的位置上而不会从任何一端脱落,并且,无偶合件间隔部分在成形之后能保持所需的形状。另外,由于缀结纬纱13比地布纬纱10细,故拉链半边能够很容易地朝支承偶合件的一侧弯曲,这对于拉链半边用于制造包袋、服装或类似的用于承装物件的制品时尤其有利,因为这种拉链半边能够随意地弯曲以适应装在袋类制品之内的物件的形状或外貌。故可避免拉链偶然分开的事故。由于机织拉链半边带中含有地布纬纱10和与地布纬纱10粗度不同的缀结纬纱13,并且它们是平行并排地织入半边带的本体中,故能够将偶合件2极其稳定地固定在拉链半边带8中。而且,拉链半边带不会太厚,故具有所需的柔度。
缀结纬纱13穿过一个偶合件2的根部6与填充经索3之间,并且其一端经过下包芯线5而环绕偶合件2的下支脚12绕圈。缀结纬纱13还有相邻两个偶合件2之间环绕下包芯线5或最外的缀结经纱14绕圈。此外,偶合件2的下支脚12的最下表面由多根缀结经纱14盖住。偶合件2的根部6完全从拉链半边带8的下表面露出,故能够极其稳定和平滑地导引拉链滑扣。通过使缀结经纱14沿纵向运行并盖住偶合件2的下支脚12的下表面。可进一步改善拉链的可滑动性。
而且,由于缀结纬纱13的粗细大致等于地布纬纱10的一半,故能够保持上述机织拉链半边的弯曲倾向。通过采用由热收缩率比组成缀结纬纱13和地布纬纱10的纱线大的纱线组成的缀结经纱14,可使偶合件2牢牢地固定在拉链半边带8中。在无偶合件的间隔部分16中,织造结构沿拉链半边带8的厚度方向变得更加紧密,从而防止纵向带边缘部分向下松弛并改善了机织拉链半边带的外观。
按照图1-16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机织拉链半边带的优点在于,由于上述的织造结构,偶合件2能够牢牢地固定在拉链半边带8的一个纵向边缘8-1上,并且在拉链半边两端处的所有纱线都有稳定的形状或外貌,这种外貌能够防止偶合件2从任何一端脱落,即使是在邻近根部6或偶合头7处切断一组偶合件2而形成一上无偶合件的间隔部分16,拉链半边也能够保持所需的形状和结构而不会在无偶合件的间隔部分的两端发生脱落。
地布纬纱10经过多根地布经纱9并环绕上包芯线4绕圈而形成拉链半边带8的边缘,并且缀结纬纱13′环绕下包芯线5绕圈而形成面子纱结构17′的边缘,故上、下包芯线4、5能够牢固地夹持在适当位置上而不会发生位移。因此,当切断并去除一组偶合件2而形成一个无偶合件的间隔部分16时,无偶合件间隔部分16的开端边缘借助易弯曲的地布经纱9会变得更紧密。因此,无偶合件的间隔部分16的外观很漂亮。
当这样的两根拉链半边配对形成的一条带有一个无偶合件的间隔部分16的拉链,从无偶合件的间隔部分16处切断而形成一根具有单个制品长度的拉链时,包芯线5会稳定而牢固地保持在偶合件2的空间2-1内的适当位置上而不会松弛。因此在使用拉链时,包芯线4不会卡在偶合件2中,故拉链能够平滑地打开和关闭。此外,无偶合件的间隔部分16比较薄,故能改进拉链的外观。
显然,根据上述的说明,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微小的变更或改动。因此,必须明白,在不脱离附录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的情况下,本发明可以采用与上述特定的实施例不同的方法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