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在针织过程完成时缝合所针织的筒状制品的方法和设备.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421572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PDF 页数:54 大小:1.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3114665.8

申请日:

1993.10.09

公开号:

CN1108710A

公开日:

1995.09.20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D04B 9/54申请日:19931009授权公告日:19980715终止日期:20091109|||发明专利公报更正更正卷=14号=28页码=1更正项目=专利权人误=法布瑞蒂斯公司正=纤维和制造原理公司|||发明专利公报更正更正卷=14号=28页码=1更正项目=共同专利权人误=康狄弗罗伦沙公司正=康狄弗罗伦沙公司|||授权|||申请人纤维和制造原理公司 康狄弗罗伦沙公司法希瑞蒂斯公司 康狄弗伦沙公司|||地址美国 意大利法国 意大利||||||公开

IPC分类号:

D05B7/00; D04B11/28; D04B17/02

主分类号:

D05B7/00; D04B11/28; D04B17/02

申请人:

纤维和制造原理公司; 康狄弗罗伦沙公司

发明人:

弗鲁利尼·阿尔伯特; 弗鲁利尼·保罗

地址:

美国南卡罗莱纳

优先权:

1992.10.09 IT FI92A194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陈永红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的方法包括:提升第一半序上预定数目的针;提升针以脱除线圈;将预定数目的针和第二半序上的线圈提升至同一高度;脱除线圈;降下第一半序上的针;转移所脱除的线圈由翻转使其至第二半序上的针上;提升第二半序上的针;将第二半序每个针上叠合的线圈对并置;提升第二个半序上的针;转动针筒并把钩织针逐步插入提升的线圈对里,同时向它输送线,然后将其除去形成钩织线迹;完成最后钩织线圈后打两个结;切断线;将第一半序上的线降至脱圈位置。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缝合针织的筒状制品,尤其是短袜的两个边缘的方法,包括用一个单筒圆形织机制造筒状制品的步骤,它从弹性折边织起,至留有开口的袜头一端结束,其特征在于以下的操作步骤是依次进行的: (a)提升第一个半序上预定数目的针(3)至脱圈区(31),由沉降片(6)夹持相关线圈; (b)进一步提升上述半序上的针(3),沉降片(6)打开,将相应的线圈(8)放置在适于脱圈的位置; (c)将预定数目的针(7)连同第二个半序上的线圈(80)一起提升至与第一个半序相同的高度; (d)由装置(4,13)脱除所述半序上的线圈(8),该装置是用于将其转移到另一个半序上相应的针(7)上的; (e)降下第一个半序上的针(3); (f)通过绕针筒(1)的一个水平径向轴翻转180°转移所脱除的线圈(8),以使每个转移的线圈(8)与第二个半序上相应的针(7)配合; (g)提升第二个半序上的针(7),以装上从第一个半序转移来的线圈(8)并将其从相关转移装置(4,13)上释出; (h)将第二个半序每根针(7)上叠合的线圈对(8,80)紧密的并置并同轴,以使其适于钩织; (i)将第二个半序上的针(7)连同并置的线圈(8,80)一起进一步提升至钩织高度; (l)间歇地转动针筒(1),并逐渐把钩织(织补)针(9)插入一对提起来的线圈,不间断地向钩织针输送和于针织制品的线(F),然后将其除以形成平针钩织链式线迹; (m)在完成最后的钩织线圈之后打两个或两个以上紧密的结(Ⅰ、Ⅱ); (n)切断线(F); (o)将第二个半序上的针(7)降至其脱圈位置,卸下所完成的制品。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c)被当作第一步实施,而步骤(a)和(b)则分别当作第二和第三步。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c)和(b)被分别当作第二和第三步实施。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1)中针(3,7)的筒(1)均匀地转动,随着针筒(1)的运动钩织针(9)插入线圈对(8,80),然后它退回以便离开同一针筒(1)的轨迹而恢复其初始状态。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释放转移来的线圈(8)的步骤(g)之后,其后的步骤可被以下步骤代替: (h′)将第二个半序上的针(7)提升至相关线圈(80)的脱圈高度; (i′)降下第二个半序的针(7),打开沉降片(6),将转移来的相关上线圈(8)放在脱圈位置; (l′)提升上述针(7),关闭沉降片(6),将相应线圈(8)放置在适于钩织的高度; (m′)进一步提升针(7),打开沉降片(6),将相应线圈(8)放置在适于进行钩织的高度; (n′)间歇地转动针(3,7)的筒(1)并将钩织针(9)每次一个节距地插入所放置的线圈(8)中,不间断地向针喂送用于针织制品的线(F),然后将其除去,形成平针钩织链式线迹; (o′)在完成最后的线圈之后打两个或两个以上紧密的结(Ⅰ、Ⅱ); (p′)切断针织和钩织用线(F); (q′)将第二个半序上的针(7)降至脱圈位置,卸下所完成的制品。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步骤(n′)中,针(3,7)的筒(1)均匀转动,随着针筒(1)的转动钩织(9)插入线圈对(8,80)中,然后它后退离开针筒(1)的轨迹,恢复其初始状态。
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由圆形织机制成的筒状制品的有待钩织(织补)的袜头由两个相等的曲线边缘(S,R)构成,这样可以进行“鱼嘴”形接缝。
8: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由圆织机制成的筒状制品的有待钩织(织补)的袜头由两个相等的曲线边缘(S,R)构成,这样可以进行“鲨鱼嘴”形接缝。
9: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由圆形织机制成的筒状制品是一种在其脚底或脚背一侧带有织物袋(T′)的短袜。
10: 按照如权利要求1-9所述方法缝合针织的筒状制品的两个边缘的设备,包括: 第一个三角装置,用于操纵线圈(8,80)的第一和第二个半序上的预定数目的针(3,7)的升起和下降,当成圈三角不工作时它们处于工作状态,反之亦然; 第二个三角装置,未详细示出,用于操纵上述第一和第二个半序上预定数目的针(3,7)的进一步提升和下降,当成圈三角不工作时它们处于工作状态,反之亦然; 用于脱除上述第一个半序上的线圈(8)并使其绕针(3,7)的筒(1)的水平径向轴线(a-a)翻转180°的装置,带有用于每个线圈(8)的一对销针(13),该销针在靠近在脱除状态下被转向下的端头处有一凹槽(130),该凹槽用于容纳并夹持相关线圈(8),并还带有用于每对销针(13)的一或二个相应打开和关闭的栓钉(4),销针(13)和相应的栓钉(4)可滑动地安装在一个半圆形扇形体(5)上的相应槽中,其结构使得它们与相对于针(3,7)的筒(1)的位置来说可以在扇形体(5)的两侧移动;该扇形体(5)可转动地安装在沉降片(6)的顶部,并绕针(3,7)的筒(1)的水平径向轴线(a-a)在两个方向上作180的角位移; 用于将扇形体(5)固定在针(3,7)的筒(1)上的装置,具有一个径向闸(60),在工作状态下,当致动在两个位置之间滑动的相应的三角时,它卡在针(3,7)的筒(1)的槽(61)里,一种位置是将扇形体(5)的支座阻塞在针(3,7)的筒(1)上,另一种是将其从针筒上释出,但这两个位置分离一段恒定预设的距离; 在扇形体(5)与针筒(1)一起作水平转动时阻塞沉降片罩的 装置,它有两个装在织机的固定部分并可相对针筒(1)径向滑动的叉(62),该叉与两个固定在沉降罩上的垂直的栓针相连,并带有固定在扇形体(5)支座上的驱动三角(64),当该三角转动时至少叉(52)中的一个和相应的销针会限制沉降罩; 用于实施套在第二个半序的针(7)上的成对叠合线圈(8,80)的钩织的装置,有一个弯钩形钩针(9)固定在一个可以绕其轴线交替转动并可沿着该轴线往复平移的杆的前端,有一个相应的钩针(10)置于与线圈(8,80)相反的所述针(9)的一侧,有一个织物夹持轮或滑杆(11),在钩织时将线圈(8,80)保持在钩起状态,该轮或滑杆(11)相对针织针(3,7)来说与钩针(9)处于同一侧。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扇形体(5)上的径向槽是两两平行的,每对槽的取向与扇形体上通过有关针(3)和(7)的相应半径的取向一致。
12: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钩针(9)位于第二个半序的针(7)的背后。
13: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钩针(9)位于第二个半序的针(7)的前面。
14: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钩针(9)与连续转动的针(3,7)的筒(1)一起作水平往复振动。
15: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个销针(13)都有两个从相反的两边突出并垂直对正的踵(131),以使其能够在相应的水平固定的三角(14)的作用下在扇形体(5)相应的槽中交替运动,从而使销针(13)在相对扇形体(5)和相对针筒(1)在两个方向上位移。
16: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个栓钉(4)具有两个从相反的两侧突出并垂直偏置的踵(40),以使其能够被三角(4)驱动。
17: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以上述销针(13)具有类似楔形外形的端头,以便于抓住并释出待转移的相应线圈(8)。
18: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销针(13)和栓钉(4)的踵(131,40)有一个根据相应驱动三角(14)的外形选择的高度。
19: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振动扇形体(5)被无工作地安装在两个水平同轴径向相互对置的相应的圆形锁链(50)上,这些锁链固定在与针筒(1)同轴的圆环(53)上,该扇形体具有与相应的垂直驱动栓钉(15)接合的叉(51),通过具有偏轴的驱动装置使其交替转动发生180°的角位移;该垂直栓钉(15)在两种位置间竖直滑动,上升的位置驱动叉(51)作水平转动,下降的位置使其静止。
20: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个半序上的针(3)在其每面都有一个槽(31),用于容纳相应销针(13)的头部并使其能插入相应线圈(8)中,还有一个踵(33),补充编织踵(33′),它是由上述三角装置之一驱动的。
2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二个半序上的针(7)具有一个补充编织踵(74′)的踵(74),它是由上述三角装置之一驱动的,而且也有一个槽(71),该槽其轴线(b-b)相对针茎(73)的纵向轴线向下倾斜,并相对针(3,7)的筒(1)离心,该槽在第 二个半序的所有针(7)上都设在同一侧,用于引导钩针(9)。
22: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在圆形织机上可以这样做,上述补充针(3,7)的踵(33,73)可以与编织踵(33′,73′)相重合。
23: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二个半序的针(7)上的槽(71)其轴线相对针茎(73)的纵向轴线向上倾斜,并相对针(3,7)的筒(1)离心。
24: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销针(13)具有一个与端头、侧面和相应滑动方向的内部弯曲一致的末端,以使其能插入第一个半序的相应针(3)上的凹槽(31)中,从而确保其能抓住相应的线圈(8)。
25: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针筒(1)上的针(3,7)的总数目为偶数。
26: 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个半序上的针(3)的数目上等于第二个半序上的针(7)。
27: 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二个半序上针(7)的数目等于第一个半序上针(3)的数目加2。
28: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针筒(1)上针(3,7)的总数目为奇数,第二个半序上针(7)的数目等于第一个半序上针(3)的数目加1。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物品针织完成时缝合所编织的筒状制品的两个布边例如钩取(织补)袜头的方法和设备。

    众所周知,短袜是利用具有一个或两个针筒的圆形织机生产的,针织过程始于有弹性的折边,结束于袜头一侧,袜头是留有开口的,有待于随后用适当的缝纫机或钩取(织补)机将其缝合。更确切地说,众所周知的是在袜头所需的序列形成之后,又形成一些所谓“未穿纱”布边的无用序列,通常多织出1厘米高,以免在缝合期间出现脱散。根据可用机器的类型,以下列方式生产短袜:

    (a)一个接一个。在这种情况下,未穿纱布边的最后一个序列与下一个短袜的弹性折边的第一个序列通过一根紧固、光滑而且显见的线连接在一起,该线与一喂纱装置而非用于弹性折边缝合地那种装置一起工作,并可将其人工移开,以便在袜头缝合前将两只短袜彼此分离;

    (b)将一个同另一个分离。该方法大多用于配有分离所生产的短袜的自动装置的单筒或双筒圆形织机。

    此后,将每只袜子的里面翻到外面,以便在袜子的反而进行缝合。然后通过除去上述废边并将脚背最后的半序列的最后的线圈与脚的袜底最后的半序的废边缝合在一起,从而封住袜头。

    然而,在机器外面实施袜头的缝合会导致时间和生产费用的增加这主要是由在针织和袜头缝合之间的多次中间操作所引起的,譬如袜子朝着相应袜子库的移出和运输,以及根据颜色和/或尺寸进行的分类。事实上,这一切意味着要雇用熟练工人来执行并监督这些操作,并提供足够宽的空间用于放置机器、进行分类和储存袜子。而且,在有大量由此生产的短袜的情况下,因生产袜子以及随后清除废边而损失的纱线量是很大的,因此,相应的价格也会昂贵,并会对传统的生产厂产生不利影响。

    文献IT9590-A/87中公开了一种在利用圆形织机生产袜子时形成封闭的袜头的方法,包括通过形成相当于袜头的三维针织袋而开始袜子的编织;用双层织物制成上述针织袋,其中两个相同的布边并置连接;在启动钩针之后进一步的加工以制成袜脚,此前钩针在上述针织袋形成期间是不工作的,以便钩起它。上述文献还公开了一种实施所述方法的设备,该设备在半个针筒的沉降片上具有这样制成的不起作用的针:该针具有一个在其提升时用于接合相应的相反针的钩;有一个三角,在上述沉降片的根部运作,以使沉降片径向移动,将相关反针的针头移出针筒;还有一个轮在上述沉降片的凹槽中旋转,以使钩取的针织袋的第一个半序向不成圈的针靠近。

    不过,这种已知的设备并不总是能够确保所有在工作的针能正好钩住纱线,此外,随着钩取的进行,即随着针织袋一点一点的增大,不能确保相同和均匀的针织。

    在IT9465-A/90中还公开了一种钩取短袜袜头的方法,利用圆形织机从袜头开始织起,据此,方法被设计成逐渐向外拉,通过水平的逐渐变慢的运动,钩取(织补)成针织袋自由半序上的限制部分,并在接近相关不成圈的针的地方夹住上述部分。这是通过利用一个从针筒内部压向针织袋的第一个自由半序中部的一个弹簧的端部与两个钩共同作用做到这一点的。其中一个钩可以往复水平运动,并在每次动程结束时以转动,还具有逐步钩取形成上述半序的区域并将其拉向针筒之外的作用。另一个可以往复垂直运动,以卡住由第一个钩如此处理过的半序区,通过让不成圈的针再次运作而使钩织得以继续。

    然而,实践证明这种书籍的生产技术不具有明显的优势,从最后制成品的质量和机器的生产能力及可靠性来看均是如此,而且也不能得到一种具有罗口弹性折边而又不在其内穿纱的短袜。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要克服上述缺陷。

    根据本发明已经取得了这种结果,所采用的方法包括利用一个单筒圆形织机从弹性折边织起至留有开口的袜头终结的制成针织的圆筒状制品的步骤,该方法包括:

    将第一个半序上预定数目的针升起,同时通过沉降片保持住相关的线圈,术语半序是指多个相邻的线圈;

    将所述第一半序上的针进一步提升,打开沉降片,以便把相应的线圈置于随后能将其脱除的高度上;

    提升第二个半序上预定数目的针,将线圈移至与第一个半序相同的高度;

    利用用来把第二个半序转移到相应针上的装置将线圈从上述半序上脱去;

    降下上述第一个半序上的针;

    通过在针筒上的一个水平径向轴上翻转180°来转移所脱除的线圈,以使每根如此翻转过的线圈配合第二个半序上相关的针;

    提升第二个半序上的针,以便承载从第一个半序上转移过来的线圈,并将它们从相应的转移装置上释出;

    将第二个半序的每根针上叠合的线圈对同轴靠近地并列放置,以使其适于钩取;

    将第二个半序上的针同并列的线圈一起进一步升高;

    间歇地转动针筒,并逐步地将钩针插入一对升起来的线圈,不间断地把用于针织制品的纱线喂入钩针,然后将其移去,形成钩织的平针链式线迹;

    在完成最后的钩织线圈之后,即在上述第一个和第二个半序的两个相应的最后线圈连结之后,打两或两个以上紧密的结;

    进行切断针织和钩织线;

    将上述第二个半序上的针下降到其脱圈位置,以卸下所完成的制品。

    就实施上述方法的设备而论,它包括:

    第一个三角装置,用于提升和相应地降下线圈的第一和第二半序上预定数目的针,这些针在成圈三角不工作时处于工作状态,反之亦然;

    第二个三角装置,用于进一步的提升和相应地降下第一和第二半序上所述预定数目的针,这些针在成圈三角不工作时处于工作状态,反之亦然;

    用于脱除第一半序上的线圈并使其绕着针筒的水平径向轴翻转180°的装置具有用于每个线圈的一对销针和至少一个相应的打开的和一个相应关闭的栓钉,它们都可滑动地安装在一半圆形扇形体上相应的槽中,该扇形体可转动地安装在圆形织机的沉降片顶部上并绕针筒的水平径向轴在两个方向上都可以有180°的角位移;

    用于使上述半圆形扇形体固定在针筒上的装置,它有一个在两个位置之间滑动的径向闸,一种位置是将所述扇形体锁定在针筒上,另一种位置是将其从针筒上释出,这两种位置隔开一个稳定的预设长度;

    在半圆形扇形体与针筒一起水平转动时用于锁定片罩的叉形装置,该叉形装置是由固定在半圆扇形体的支座上的相应三角装置驱动的;

    用于钩取装在第二个半序上的成对叠合的线圈的装置,它有一个弯钩形钩取(织补)针,一钩针操纵这些位于与上述线圈相反一侧上的钩取针,有一个轮或滑杆下压织物,以便在钩织期间保持线圈处于钩织状态:所述轮或滑杆位于钩取织针上与织针相同的一侧。

    本发明的优点主要是:它能够在制造针织筒状制品的同一台机器上缝合该制品的袜头,因而可显著减少生产时间和费用,由于这一事实,针织的筒状制品的传统的袜头缝合方法中的某些步骤被完全取消,例如,未穿纱操作以及由此导致废料的形成,制成品从圆形织机向袜子库或缝纫和钩织机上转移,制品的翻转袜头的缝合及随后将其翻到正面;用与构成线圈最后的序相同的线进行所述钩织,无需中断其连续性,即,无需中断制品的生产周期;可用任何适于制作针织品的线迹进行钩织,例如“链式线迹”,它具有良好的弹性性能并可采用多数的市售纱线;可采用多种形式封闭袜头,诸如所谓的“鱼嘴式”缝和“鲨鱼嘴式”缝,还有那些传统类型的形式;在缝合袜头之前,通过在制品的与袜跟相对的任一边上简单地针织一个袋,即可在袜脚的袜背或袜底上实现上述钩织;就其外观和作用而论,可获得高质量的制成品,因为缝合线也是编织的,并可将袜头的两边连接在一起,无需增加厚度;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可靠性的设备,即使延长使用也是如此;提供一种传统的圆形织机而无需大幅度地减少其功能结构。

    通过结合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给出的附图来阅读以下说明,本领域熟练人员可以最好的理解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但且勿将其视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定。其中:

    图1是带有本发明装置的圆形织机的平面图,其中有部分剖视;

    图2是图1中机器沿A-A线的剖视图;

    图3A是图1中机器的针筒的平面示意图,根据第一个实施例,包有偶数个针,其中,钩织线(n-m)位于连接两个径向对置的织针的径向线上;

    图3B是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如图1所示织机的针筒的平面示意图;具有偶数个织针,其中,钩织线(n-m)通过两个径向对置的织针对;

    图3C表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图1所示织机的针筒的平面示意图,具有奇数个织针,其中钩织线(n-m)把在N侧的一织针与在M侧的一对织针的中部连接起来;

    图4A是在钩织前在图3A或3C的针筒的n侧操作的线圈的最后序的局部放大平面示意图;

    图4B表示在钩织之前在图3A或3C的针筒的n侧操作的线圈的最后序的局部放大平面示意图,最后的线圈(T)是集圈线圈操作,即不从有关成型针上脱除;

    图4C表示在钩织前在图3B或3C的针筒的m侧操作的线圈的最后序的局部放大平面示意图;

    图5A是图4C在初始的袜头钩织步骤中细节的平面图,钩织线被从织物的(x)-侧挑起;

    图5B是图4C中的制品在初始的袜头钩织步骤中的详图,钩织线被从织物的(y)-侧挑起;

    图5C是图4A中的制品在初始的袜头钩织步骤中的详图;

    图5D是图4B中的制品在初始的袜头钩织步骤中的详图;

    图5E表示在袜头钩织期间筒形制品的详图,有两个用于固定的钩起的线的端头链式结;

    图6A是一个有开口的袜头的普通筒形制品的透视图;

    图6B表示在袜头缝合的倒数第二个步骤中图6A中制品的示意图;

    图6C示意地表示在最后的袜头缝合步骤中图6A中的制品;

    图6D是图6C的纵剖视图;

    图7A是一只短袜的透视图,具有一个由两个半圆形相邻的边缘(S,R)所形成的所谓“鱼嘴”式袜头;

    图7B示意地表示在袜头缝合的倒数第二个步骤中图7A中的短袜;

    图7C示意地表示在袜头缝合的最后步骤中图7A中的短袜;

    图7D是图7C的纵剖视图;

    图8A是一只短袜的透视图,具有一个由两个具有不同数目的序的边缘形成的所谓的“鲨鱼嘴”式袜头;

    图8B示意地表示在袜头缝合的倒数第二个步骤中图8A中的短袜;

    图8C示意地表示在袜头缝合的最后步骤中图8A中的短袜;

    图8D是图8C所示短袜的侧视图;

    图9A是具有开口的袜头的传统类型短袜的透视图;

    图9B示意地表示在袜头缝合的倒数第二个步骤中图9A中的短袜;

    图9C示意地表示在袜头缝合的最后步骤中图9A中的短袜;

    图9D是图9C中的短袜转动90°角后的透视图;

    图10A是用于待转移的线圈的针的侧视图;

    图10B是图10A中沿R-R线的剖面图;

    图10C是图10A中沿S-S线的剖面图;

    图11A是在钩织步骤中支持线圈的针的侧视图;

    图11B是图11A中针的后视图;

    图12A是表示用于线圈脱除和翻转的销针的侧视图;

    图12B是图12A所示销针的前视图,其端头转至右边;

    图12C是图12A所示销针另一种前视图,其端头转至左边;

    图13是用于打开和相应地关闭图12A所示销针的线圈的栓钉的侧视图;

    图14A是两个销针与相应的栓钉组装后处于打开状态的平面图;

    图14B是沿图14A中C-C线的剖视图;

    图15A是图14A中的组件处于关闭状态的平面图;

    图15B是沿图15A中D-D线的剖视图;

    图16表示本发明的袜头缝合步骤开始时图10A中的针;

    图17表示在初始提升步骤中图16中的针;

    图18表示图17中的针处于提升运动的中间阶段时的详图;

    图19表示图11中的针在第一次提升的最后步骤时的详图;

    图20表示在接近相应的线圈的步骤时图18中的针和相应的销针;

    图21表示在夹持相应线圈的步骤中图20中的针和销针;

    图22表示在由销针脱圈的最后步骤中图20中的针和销针;

    图23表示图20中的针处于下降位置;

    图24表示图1中的机器在第一个序的线圈翻转步骤时的垂直剖面示意图;

    图25表示在截取相应的转移来的线圈的步骤中图11中织针的详图;

    图26表示栓钉打开之前把相关线圈支撑在针颈上的步骤中的图25中的销针;

    图27表示图26中的针处于升起位置,以释出相应转移过来的线圈;

    图28表示在释出有关转移来的线圈之后图26中的织针;

    图29表示在预先钩织线圈步骤中图28中的织针;

    图30表示图29中的织针钩起配合在其它的线圈时的情况,有钩织针、相应的钩针和织物夹持滑杆;

    图31表示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的织针,显示将第二个序上的相关线圈从针舌上卸下的提升步骤;

    图32表示图31中的织针在转移的线圈脱圈和卸下位于其下面的线圈的步骤中;

    图33表示在提升步骤中图32所示的织针,由关闭的沉降片将相关转移来的线圈放在钩织状态;

    图34表示提升结束状态时图33中织针,相关线圈放在钩织状态;

    简化至其基本结构并参考附图16-30,提出了一种缝合针织的筒状制品,尤其是短袜的两个边的方法,包括用单筒圆形织机生产制品的步骤,从弹性折边开始到留有开口的袜头一侧结束,根据本发明依次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a)由沉降片(6)夹持相关线圈将第一个半序上预先数目的织针(3)提升至脱圈区(31);

    (b)进一步提升上述半序上的织针(3),而沉降片(6)打开,将相关线圈(8)放置在适于脱圈的位置上;

    (c)将预定数目的织针(7)连同第二个半序上的线圈(80)一起提升至与第一个半序相同的高度;

    (d)由装置(4、13)脱去上述半序上的线圈(8),该装置是用于将脱除的线圈转移到其它半序上相应的织针(7)上的;

    (e)降下第一个半序上的所述针(3);

    (f)脱除的线圈(8)绕针筒(1)的水平径向轴翻转180°而被转移,以便所转移的每个线圈(8)能与第二个半序上相应的针(7)配合;

    (g)提升第二个半序上的针(7),以便装上从第一个半序上转移出来的线圈(8),并将其从相关的转移装置(4,13)上释出;

    (h)使第二个半序上每根织针(7)上成对叠合的线圈(8,80)紧密地并置并同轴,以使其适于钩织;

    (i)进一步提升第二个半序上的织针(7)和并置的线圈(8,80);

    (l)间歇地转动针筒(1)并逐步把钩针(9)插入一对所升起的线圈,同时无间断地把用于针织制品的线(F)供给钩针,然后将其移去,制成平针钩织链式线迹;

    (m)在完成最后的钩织线圈后打两个或两个以上紧密的结(Ⅰ、Ⅱ);

    (n)切断线(F);

    (o)将第二个半序上的织针(7)降至其脱圈位置,以卸下成制品。

    根据本发明,可将上述步骤(c)作为第一个步骤,而把步骤(a)和(b)分别作为第二和第三步骤,这一点是有益的。

    同样有利的是,也可将上述步骤(c)和(b)分别作为第二和第三步。

    另外,在上述步骤(1)中,织针(3,7)和针筒(1)可以均匀转动,此时,使钩织针(9)随针筒的运动而被插入线圈对(8,80),然后退回至其原始位置。

    参见附图31-32,在上述释出转移来的线圈(8)的步骤(g)之后,还可以用以下步骤代替原有后续步骤;

    (h′)将第二个半序上的针(7)提升至卸下相关线圈(80)的高度;

    (i′)降下第二个半序上的针(7)并打开沉降片(6),直至相关转移来的上线圈(8)处于脱圈状态;

    (l′)提升针(7),关闭沉降片(6),以便将线圈(8)放置在适于钩织的状态上;

    (m′)进一步提升织针(7),打开沉降片(6),以便把相应的线圈(8)放置在适于钩织操作的位置上;

    (n′)间歇地转动针(3,7)的筒(1),并逐步将钩织针(9)插入所放置的每个线圈(8)中,同时不间断的把用于针织制品的线(F)送给该钩织针,然后将其移去以制成平针钩织的链式线迹;

    (o′)在完成最后的线圈之后打两个或两个以上紧密的结(Ⅰ,Ⅱ);

    (p′)切断线(F);

    (q′)将第二个半序上的针(7)降至脱圈位置,卸下所完成的制品。

    有利的是,根据本发明在上述步骤(n′)中,针(3,7)的筒(1)可以均匀地转动,此时,针(9)随着筒(1)的运动而通过线圈(8),然后返回离开针(3,7)的筒(1)并恢复其原始状态。

    就实施上述方法的设备而言,根据本发明并参考附图,它包括:

    第一个三角装置,用于操纵线圈(8,80)的第一和第二半序上预定数目织针(3,7)的提升和相应的下降,当线圈三角不工作时它所处于工作状态,反之亦然;

    第二个三角装置,亦清楚地示出,它用于操纵进一步地提升和相应的降下上述第一和第二半序上预定数目的织针(3,7),当成圈三角不工作时它们处于工作状态,反之亦然;

    用于脱去第一半序上的线圈并将其绕针(3,7)的筒(1)的水平径向轴(a-a)翻转180°角的装置,带有用于每个线圈(8)的一对销针(13),销针上设有凹槽(130),该凹槽位于在脱圈状态下被转向下的端头附近,凹槽(130)用于接受并在其中夹持相应的线圈(8),还带有用于每对销针(13)的两个相应的打开和分别关闭的栓钉(4)销针(13)和相应的栓钉(4)可滑动地放置地半圆形扇形体(5)上相应的槽里,其构造使它能够根据翻转情况在扇形体(5)的两边移动:该扇形体(5)可转动地安装在沉降片(6)的顶部,绕着织针(3,7)的筒(1)的水平径向轴(a-a)在两个方向上可作180°角位移。

    用于把上述扇形体(5)固定在针(3,7)的针筒(1)上的装置,具有一个径向闸(60),在工作状态下,当操作相应的三角在两个位置间滑动时,它卡在固定在针(3,7)的筒(1)的一个元件的相应的槽(61)里,一种位置是将扇形体(5)的支座阻塞在针(3,7)的筒(1)上,另一种位置是将其从同一个针筒上释出,上述两个位置被隔开一个稳定预设的长度;

    在扇形体(5)随针筒(1)一起水平转动期间用于阻塞沉降片罩的装置,它有两个装在机器上的固定部分上的叉(62),可以相对针筒(1)径向滑动,这两个叉与两个固定在沉降片罩上的垂直的销相连接,并带有相应的驱动三角(64),它固定在扇形体(5)支座上,因此,在转动时至少有一个叉(62)和相应的销将限制沉降罩;

    用于钩起放置在第二个半序的织针(7)上的成对叠合的线圈(8,80)的装置,有一个弯钩形钩针(9)固定在一杆的前端,该杆可以绕着其轴做交替转动并沿着该轴往复平移运动,有一个相应的钩针(10),它位于与线圈(8,80)相反的针(9)的一侧,还有一个用于在钩织时将线圈(8,80)保持在钩织位置上的织物夹持轮或滑杆(11):该轮或滑杆(11)相对编织针(3,7)来说位于钩织针(9)的同一侧。

    有利的是,根据本发明扇形体(5)上的径向槽是两两平行的,每对槽均与扇形体(5)的相应半径取向一致,并分别通过相应的织针(3)和(7)。

    而且,还有一个有利条件是可将钩织针(9)安装在第二个半序的织针(7)的后面。

    另外,钩织针(9)也可以位于在第二个半序的织针(7)的前面。

    根据本发明,所述针(9)可以随着织针(3,7)的针筒(1)的连续转动而作水平往复振动。

    有利的是,根据本发明上述销针(13)中的每一个都是有两个从相反两侧突出但又垂直对正的踵(131),以使其能够在相应的水平固定三角(14)的作用下在扇形体(5)上相应的槽里往复运动,从而导致销针(13)在相对扇形体(5),并相对针筒(1)的位置在两个方向上位移。

    同样有利的是,每一个栓钉(4)也都具有两个踵(40),它从栓钉上相反的两侧突出但又垂直偏置,由三角(14)来驱动。

    而且,有利的是销针(13)具有一个类楔形外形的端头,使其能够顺利地捕获并释出待转移的相应的线圈(8)。

    根据本发明,上述销针(13)和栓钉(4)的踵(131,40)有一个相对于相应的驱动三角(14)外形的选择高度。

    根据本发明并结合附图中的图1和图2,上述振动扇形体(5)无工作地安装在水平同轴并径向相对的两个相应筒状铰链(50)上,而铰链则固定在与针筒(1)同轴的圆环(53)上,扇形体上设有一个叉(51)用于同相应的垂直工作栓钉(15)接合,通过一个具有偏轴的相应驱动装置使其交替发生180°的角位移转动:上述垂直栓钉(15)在两个位置之间垂直滑动,上升位置驱使叉(51)水平转动,下降位置则处于静止状态。

    此外,根据本发明并结合附图中的图10A-10C,第一个半序上的针(3)的每一个面都设有槽(31),以容纳相应销针(13)的端头,并使销针能插入相应的线圈(8)中,还有一个踵(33)用于补充编织踵(33′),它是由上述三角装置之一驱动的。

    另外,参照图11,第二个半序上的针(7)具有一个踵(74)用于补充编织踵(74′),它也是由上述三角装置之一驱动的,该针也具有一个其轴线(b-b)相对针茎(73)的纵轴向下倾斜并相对针(3,7)的筒(1)离心的槽(71),该槽在所有的针(7)上都设在同一侧,用于引导钩针(9)。

    另外,针(7)上的槽(71)的轴线也可以相对于针茎(73)的纵轴向上倾斜并相对针(3,7)的筒(1)离心。

    有利的是,在某些圆形织机上,上述用于补充针(3,7)的踵(33,73)可以同编织踵(33′,73′)重合。

    参见图12A-12C,同样有利的是上述销针(13)具有一个与相应的滑动方向的头部、侧面和内部弯曲一致的端头,以使其能够插入第一个半序上相应针(3)上的凹槽(31),从而确保能捕获相应的线圈(8)。

    根据本发明,上述方法是由具有奇数或偶数个织针的针(3,7)的筒(1)执行的。

    特别参见图3A,扇形体(5)的转动轴线(a-a)被设计成与两个径向相对的针相互一致,因此,第一个序上退出的线圈(8)等于筒针(3,7)数减2并被2除,这些线圈被转移至第二个半序的同等数目的针(7)上。结果,停留在第二个半序末端的、而且是在转移第一个半序的线圈(8)的过程中被排除的两根针(7)上的线圈同样被钩织(织补)。

    参见图3B,扇形体(5)的转动轴线(a-a)被设计成通过针筒(1)的两个径向相对的针对(3,7)之间。这样,被转移的线圈的数目将等于总针数的一半。

    参见附图中图3C,此时针筒(1)上的针(3,7)的数目为奇数,扇形体(5)的转动轴线(a-a)通过第二个半序的端针(7)和相应半序上的端针(3,7)的中部,这时,待转移的线圈应相当于织针的总数减1被2除,而且第二个半序上针(7)的数目等于第一个半序上织针数加1。

    假定针(3,7)的配置如图3B所示,其操作如下:

    当制品的针织线束时,即在完成线圈的最后的序以后,最后完成半序的每根针(3)通过沉降片(6)夹持相应的线圈(6)而被逐渐地提起,直至到达脱圈区。随后,每根织针(3)连同处于打开状态的沉降片(6)被进一步提升,直至有关线圈(8)处于适于随后脱圈的高度(图16、17、18)。此后,再将另一个半序上的每根织针(7)逐步提起,以使相应的线圈(80)与其它线圈(6)处于同一高度,由此避免织物的过分拉伸(图19)。然后,进一步地提升每根织针(3)以便提升相应的线圈(8),以使其能够被销针(13)抓住,与此同时,销针也在推进,直至其端头被纳入相应的槽(31)中(图20、21)。随后,将每对销针(13)上的栓钉(4)向前移至相应的织针(3),以便封闭销针(13)上的凹槽(130)并由此将线圈(8)夹持在那里(图22)。再往后,将每根针降下,因而,使得销针(13)准确无误的接收线圈(8)(图23)。在此操作之后,转动的扇形体(5)在针(3,7)的筒(1)上翻转180°,还有每对销针(13)、栓钉(4)和相应的线圈(8)与之一起转动,以使每个线圈(8)位于另一个半序上织针(7)的顶部并与之同轴(图24)。

    此时,第一个半序上的每根针(7)被逐步提起最后进入并越过第一个半序上相应的线圈(8)。然后移动每个销针(13)和相应的栓钉(4),以便把线圈(8)压在织针(7)上,此后将其打开,以释出该线圈并得以进一步提升织针(7),从而使线圈完全脱除(图25、26、27)。这样,第一个半序上的每个线圈(8)就会套在另一个半序相应线圈(80)顶部织针(7)的颈部。此后,织针(7)下降至相应销针(13)的下方。在紧接着销针(13)推进之后,将每根织针(7)提升至相应的线圈(8,80)横跨有关的槽(71)。随后,与线圈(8)相连的销针(13)和栓钉(4)退回,而织针(7)被进一步提升,直至织物被带到适于钩织的高度。预先安排在织针(7)上用于钩织的线圈(8,80),也可以由滑杆(11)来完成,而不用销针(13)(图29)。此时,针(3,7)的筒(1)作间歇式转动。钩针(9)向前移动,每次一个线圈,在通过诸线圈(8,80)之后进入每根织针(7)的槽(71),用于针织制品的线(F)是由钩针(10)连续喂给钩针(9)的,此后它退回,形成平针钩织链式线迹。在完成最后的钩织线圈之后,上述针(9)和相应的钩针(10)与滑杆(11)一起工作,打两个或两个以上紧密的结(Ⅰ、Ⅱ)。然后按以下方式切断线(F)。钩织装置退回以使切割装置,即已知的纱线切割锯进行切断纱线(F)。这种机器上没有锯,而是由已知的剪刀或刀片实施切割。此时,制品被从右侧部下,即:最终将每根织针(7)降至其脱圈位置。

    根据本发明,参照图7A-7D,为了实施“鱼嘴”袜头的钩织,由圆形织机生产的制品有两个相等的曲线型边缘(S,R)就行了,根据本发明的方法,这两个边缘也是由上述同一台机器钩织(织补)的。

    当钩织的是“鲨鱼嘴”型袜头时,即接缝在脚底一侧,必要的是制品的末端边缘(S,R)是由不同数目序的线圈制成(图8A-8D)。

    为了以传统方式实施袜头的钩织,并使钩织(Z)处于脚背一侧或脚底一侧,用上述圆形织机制成具有一个织物(t′)袋位于脚背或脚底一侧的短袜足矣,然后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实施袜头的钩织。

    实际中,就其形状、大小、元件配置及所用材料特性而言,所有的结构细节均可以等同方式改变,而不脱离以上解决方案的范围,因此,这些变化仍落在授予本工业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用于在针织过程完成时缝合所针织的筒状制品的方法和设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用于在针织过程完成时缝合所针织的筒状制品的方法和设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用于在针织过程完成时缝合所针织的筒状制品的方法和设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于在针织过程完成时缝合所针织的筒状制品的方法和设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于在针织过程完成时缝合所针织的筒状制品的方法和设备.pdf(5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的方法包括:提升第一半序上预定数目的针;提升针以脱除线圈;将预定数目的针和第二半序上的线圈提升至同一高度;脱除线圈;降下第一半序上的针;转移所脱除的线圈由翻转使其至第二半序上的针上;提升第二半序上的针;将第二半序每个针上叠合的线圈对并置;提升第二个半序上的针;转动针筒并把钩织针逐步插入提升的线圈对里,同时向它输送线,然后将其除去形成钩织线迹;完成最后钩织线圈后打两个结;切断线;将第一半序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缝纫;绣花;簇绒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