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墨烯/铜纳米线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及薄膜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合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备石墨烯复合薄膜的方法及薄膜。
背景技术
石墨烯被定义为仅由单层碳原子紧密堆积成的二维蜂窝状点阵结构,每个碳原子
和相邻的三个碳原子形成共价键。虽然石墨烯仅由一层碳原子构成,但其形貌可以被多种
仪器所观测,以此来表征石墨烯的层数、厚度及其晶化程度等重要信息。石墨烯中每个碳原
子都有一个s轨道和三个p轨道,其中s轨道和两个p轨道与周围相邻的三个碳原子形成化学
键,对石墨烯的电导率没有贡献,而剩余的一个p轨道相互杂化,形成价带和导带,影响着石
墨烯的电学性能。
石墨烯具有独特的二维晶体结构决定了其具有优异的电学、力学和热学性能。自
由电子在石墨烯上的传输不易发生散射,电子迁移率可以达到2×105cm/V·s,是硅中电子
迁移率的一百多倍;其电导率高达106S/m,是室温下绝佳的导电材料。石墨烯弹性模量高达
1TPa,断裂强度为125GPa,室温热导率为5.3×103W/m·K,比表面积为2630m2/g。石墨烯也具
有优异的光学性能,单层石墨烯的可见光吸收率仅为2.3%,由此可根据薄层石墨烯的可见
光透过率来估算出石墨烯的层数。另外,紫外光对石墨烯有刻蚀作用,随着紫外光照射时间
的增加,石墨烯薄膜的结构不断被破坏,其可见光透过率和薄膜面电阻都在上升。这种二维
的石墨烯薄膜除了具有高导电性和透过率之外,还展现出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
可作为太阳能透明电极的替代物。因此石墨烯在复合材料、催化材料、储能材料、高功能纳
电子器件、气体传感器等领域具有相当大的应用价值,也吸引众多学者展开对石墨烯深入
系统地研究。
目前石墨烯薄膜的制备方法主要是有两种,一种是先制备纳米尺度的氧化石墨
烯,然后制备氧化石墨烯薄膜,最后还原得到石墨烯薄膜;另一种是直接制备石墨烯薄膜。
间接法主要有真空抽滤法、旋涂法、自组装法、电泳法、电化学法、喷涂法;石墨烯的直接制
备有胶带剥离法、碳化硅或金属表面外延生长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比较上述两大类
制备石墨烯薄膜的方法可以发现它们的特点,对于第一类石墨烯薄膜制备方法,在石墨烯
薄膜大小和厚度的可控性方面,真空抽滤法制备时薄膜大小受抽滤纸大小控制,旋涂法制
备通过分散液浓度,转速来控制石墨烯膜的厚度以及面积可以选择,缺点是原料容易浪费。
自组装方法简单易行,薄膜面积大小可以任意调控,薄膜呈现较好的均匀性和可 控性,不
过由于采用氧化石墨烯作为中间体,后续的还原处理对石墨烯薄膜的导电性影响很大。采
用电泳沉积法制备石墨烯薄膜时,面积大小受电极控制,控制电泳沉积电压和沉积时间,可
以制备不同厚度的石墨烯薄膜,操作简便、易于控制、成本较低、适于规模化制备,但是存在
将得到的薄膜转移到其它基底上的不便。在第一类石墨烯薄膜的制备过程中,石墨要经过
氧化和还原两个过程,得到的石墨烯的性能不够稳定,这对后续研究有一定的影响。第二类
化学气相沉积法能得到大面积高质量的单层石墨烯,但设备要求高,得到的薄膜也往往需
要转移到其它基底上,转移过程困难。
综上所述,现有石墨烯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中缺少操作简单,成本低,容易从基底
上转移,又可以制备大面积复合薄膜的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石墨烯/铜纳米线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具体是按
照以下步骤进行的:
1)配制铜纳米线分散液:将铜纳米线分散在N-甲基吡咯烷酮中;
2)配制石墨烯分散液:将石墨烯粉末分散在N-甲基吡咯烷酮中;
3)铜纳米线分散液与石墨烯分散液混合;
4)静电喷雾沉积法制备复合薄膜:将步骤3)得到的混合分散液通过静电喷雾沉积
法沉积在金属基底上,在金属基底上形成墨烯/铜纳米线复合薄膜,将金属基底与复合薄膜
分离;
5)热压烧结:将步骤4)分离得到的复合薄膜干燥后热压烧结,即得到石墨烯/铜纳
米线复合薄膜;
先进行上述步骤1)后进行上述步骤2),或先进行上述步骤2)后进行上述步骤1)。
优选的,上述金属基底为铝箔,将金属基底与复合薄膜分离的方法为喷射完成后,
将金属基底与复合薄膜放在去离子水中,则复合薄膜自行从金属基底上脱落。
上述步骤具体为:
1)配制铜纳米线分散液:首先制备铜纳米线:配制NaOH水溶液;配制Cu(NO3) 2·
3H2O水溶液,磁力搅拌;将Cu(NO3)2溶液缓慢加入到NaOH溶液中;水合肼和乙二胺加入到上
述溶液中,磁力搅拌5-10min;在60℃,水浴加热4h;用去离子水或乙醇离心洗涤,4-6次;冷
冻干燥后分散在水溶液中,即得到铜纳米线;
然后将铜纳米线分散在N-甲基吡咯烷酮中:将制备出的铜纳米线做分散在N-甲基
吡咯烷酮中,在频率为10KHz~100KHz下,进行超声处理30min~60min,得到铜纳米线分散
液;
2)配制石墨烯分散液:将石墨烯粉末在真空下450℃烧结2h,去掉分散剂,然后加
入N-甲基吡咯烷酮中并搅拌均匀,并在频率为10KHz~100KHz下,进行超声处理30min~
60min,得到石墨烯分散液;
3)铜纳米线分散液与石墨烯分散液混合:将铜纳米线分散液和石墨烯分散液混
合;在频率为10KHz~100KHz下,水浴超声5-10min,然后在200W的功率下超声30min,得到石
墨烯/铜纳米线混合分散液;
4)静电喷雾沉积法制备复合薄膜:将混合分散液注入注射器中,用注射泵注射;将
金属基底固定在热台上,在注射器的针头加上高压电,金属基底接地,即在金属基底和针头
之间形成静电场;将混合分散液在高压下注射形成喷雾,逐渐沉积在金属基底上;喷射完成
后,将金属基底放在去离子水中,则复合薄膜自行脱落,即得到石墨烯/铜纳米线复合薄膜
且复合薄膜,通过控制针头的数目和金属基底的面积控制复合薄膜的尺寸;
5)热压烧结:将上述制备的复合薄膜干燥后热压烧结,即得到石墨烯/铜纳米线复
合薄膜;
先进行上述步骤1)后进行上述步骤2),或先进行上述步骤2)后进行上述步骤1)。
优选的,上述步骤2)中所述的石墨烯粉末是通过液相剥离法制备的,所述的石墨
烯分散液中石墨烯的浓度为0.1mg/mL~2mg/mL,更优选0.2mg/mL~2mg/mL。
优选的,上述步骤1)中所述的铜纳米线分散液中,铜纳米线的浓度为0.2mg/mL。
优选的,上述步骤:3)中所述的混合分散液中石墨烯与铜纳米线的质量比为1:0.1
~1:1,更优选1:0.2~1:1。
优选的,上述步骤4)中所述的注射泵注射速度为40~100μL/min,更优选50~100μ
L/min,电压为11.5Kv,热台温度为130℃~150℃,注射器的针头数量为2~4个,针头和铝箔
之间的垂直距离为2cm~5cm,更优选2cm~3.5cm。
优选的,上述步骤1)中所述的水合肼质量分数为80%,所述的NaOH与去离子水的
体积比为600g:1L,Cu(NO3)2·3H2O与去离子水的体积比为12.1g:1L,所述的水合肼和乙二
胺的体积比为0.0688:1L,所述的3水合硝酸铜与乙二胺的体积比为0.1613g:1mL。
优选的,上述步骤5)中所述的干燥条件是在110℃-120℃下保温40min-60min,热
压烧结条件为压力为400MPa~500MPa,温度为1050℃,真空气氛保压 10min~30min。
步骤1)中所述的乙二胺做保护剂使用;混合溶液是天蓝色,放入60℃水浴中颜色
逐渐变为砖红色,反应4h后红色絮状的铜纳米线漂浮在溶液上方,即得到铜纳米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一、本发明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可控性好,并且能够通
过控制基底大小和针头数量,控制样品尺寸大小,可以制备大尺寸样品,能够满足不同工程
的需要,基底的亲水性大于复合薄膜的亲水性,将覆盖薄膜的基底放入水中,水会进入薄膜
和基底之间,将薄膜剥离下来,解决了以往石墨烯复合薄膜成型时不易从基底转移和尺寸
受设备限制问题;二、本发明通过静电喷雾沉积法制备石墨烯/铜纳米线复合薄膜,液滴从
针头挤出后,在高压电场作用下,其外形逐步由新月形演变成圆锥状。当电场强度超过阈值
时,液体克服表面张力的束缚而发射出来形成喷雾,喷雾沉积在基底上,液体挥发,即形成
复合薄膜,通过调节分散液浓度、电压、注射速度以及针头和基底的距离可以控制石墨烯复
合薄膜的厚度和柔性;三、本发明使石墨烯分散液与铜纳米线分散液混合后,得到的石墨
烯/铜纳米线复合薄膜为体相,薄膜中石墨烯分散较层状更加均匀,铜纳米线的加入增加了
石墨烯产品的致密度,填补石墨烯薄膜中的缺陷,增加薄膜的热导率和电导率,使导热、导
电性能更加稳定、优良;四、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可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制备的铜纳米线照片;
图2是实施例一静电喷雾沉积法制备石墨烯/铜纳米线复合薄膜流程示意图,1:液
流,2:针头,3:铝箔,4:热台,5:实验基板,6:喷雾;
图3是实施例一制备的石墨烯/铜纳米线复合薄膜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技术方案不局限于以下所列举的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各具体实施方式之
间的任意组合。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石墨烯/铜纳米线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具体是按照以下步
骤进行的:
1)制备铜纳米线分散液:将384g NaOH溶于640mL去离子水中;将0.387g Cu
(NO3)2·3H2O溶于32mL去离子水中,磁力搅拌10min;将Cu(NO3)2溶液缓慢加入到NaOH溶液
中;将165μL水合肼和2.4ml乙二胺加入到上述溶液中,磁力 搅拌5min;在60℃,水浴加热
4h;用去离子水离心洗涤,重复该过程4次;冷冻干燥后分散在水溶液中,即得到铜纳米线;
将铜纳米线分散在N-甲基吡咯烷酮中:将制备出的铜纳米线分散在N-甲基吡咯烷
酮中,在频率为100KHz下,进行超声处理30min,得到铜纳米线分散液;
所述的铜纳米线分散液浓度为0.2mg/mL;
2)配制石墨烯分散液:将石墨烯粉末在真空下450℃烧结2h,去掉分散剂,然后加
入N-甲基吡咯烷酮中并搅拌均匀,并在频率为100KHz下,进行超声处理30min,得到石墨烯
分散液;
所述的石墨烯粉末是通过液相剥离法制备的;所述的石墨烯分散液的浓度为
0.2mg/mL;
3)铜纳米线溶液与石墨烯分散液混合:将铜纳米线溶液和石墨烯分散液混合;在
频率为100KHz下,水浴超声5min,然后在200W的功率下超声30min,得到石墨烯/铜纳米线混
合溶液;
所述的混合溶液中石墨烯与铜纳米线的质量比为1:0.2;
4)静电喷雾沉积法制备复合薄膜:将混合溶液注入注射器中,用注射泵注射,注射
器的针头数量为2个;将铝箔固定在热台上,在针头加上高压电,铝箔接地,即在铝箔和针头
之间形成静电场;将混合溶液在高压下注射形成喷雾,逐渐沉积在铝箔上;喷射完成后,将
铝箔放在去离子水中,则复合薄膜自行脱落,即得到石墨烯/铜纳米线复合薄膜且复合薄膜
的尺寸不受限制;
所述的注射泵注射速度为50μL/min;所述的实验过程电压为11.5kV;所述的热台
温度为150℃;所述的针头和铝箔之间的垂直距离为2cm;所述的混合溶液中石墨烯的浓度
为0.2mg/mL;
5)将复合薄膜热压烧结:将上述制备的复合薄膜干燥后热压烧结,即得到石墨烯/
铜纳米线复合薄膜;
所述的干燥是在110℃下保温1h,热压烧结过程的实验条件是压力为500MPa,温度
为1050℃,真空气氛保压10min。
本实施例一步骤1)制备的铜纳米线照片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本实施例一步骤
一制备的铜纳米线颜色呈红棕色;
本实施例一步骤4)静电喷雾沉积法制备石墨烯/铜纳米线复合薄膜示意图如图2
所示;
本实施例一步骤5)制备的石墨烯/铜纳米线复合薄膜材料照片如图3所示。
本实施例通过测试样品的热导率和电导率得到石墨烯/铜纳米线复合薄膜的热导
率为1293.3W/m·K,电导率为1.47×103S/cm,目前报道的热导率和电导率最高的可以单独
存在的石墨烯薄膜[1]的热导率是524W/m·K,电导率802S/cm,与此相比,石墨烯/铜纳米线
复合薄膜的热导率和电导率提高了200%左右,并且具有一定的柔性。
[1]M.Zhang,Y.L.Wang,Multifunctional Pristine Chemically Modifi ed
Graphene Films as Strong as Stainless Steel[J],Adv.Mater.2015,27,6708–6713.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石墨烯/铜纳米线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具体是按照以下步
骤进行的:
1)制备铜纳米线分散液:将384g NaOH溶于640mL去离子水中;将0.387g Cu
(NO3)2·3H2O溶于32mL去离子水中,磁力搅拌5min;将Cu(NO3)2溶液缓慢加入到NaOH溶液
中;将165μL水合肼和2.4ml乙二胺加入到上述溶液中,磁力搅拌5min;在60℃,水浴加热4h;
用去离子水离心洗涤,重复该过程6次;冷冻干燥后分散在水溶液中,即得到铜纳米线溶液;
将铜纳米线分散在N-甲基吡咯烷酮中:将制备出的铜纳米线分散在N-甲基吡咯烷
酮中,在频率为10KHz下,进行超声处理60min,得到铜纳米线分散液;
所述的铜纳米线分散液浓度为0.2mg/mL;
2)配制石墨烯分散液:将石墨烯粉末在真空下450℃烧结2h,去掉分散剂,然后加
入N-甲基吡咯烷酮中并搅拌均匀,并在频率为10KHz下,进行超声处理60min,得到石墨烯分
散液;
所述的石墨烯粉末是通过液相剥离法制备的;所述的石墨烯分散液的浓度为2mg/
mL;
3)铜纳米线溶液与石墨烯分散液混合:将铜纳米线溶液和石墨烯分散液混合;在
频率为10KHz下,水浴超声10min,然后在200W的功率下超声30min,得到石墨烯/铜纳米线混
合溶液;
所述的混合溶液中石墨烯与铜纳米线的质量比为1:1;
4)静电喷雾沉积法制备复合薄膜:将混合溶液注入注射器中,用注射泵注射,注射
器的针头数量为4个;将铝箔固定在热台上,在针头加上高压电,铝箔接地,即 在铝箔和针
头之间形成静电场;将混合溶液在高压下注射形成喷雾,逐渐沉积在铝箔上;喷射完成后,
将铝箔放在去离子水中,则复合薄膜自行脱落,即得到石墨烯/铜纳米线复合薄膜且复合薄
膜的尺寸不受限制;
所述的注射泵注射速度为100μL/min;所述的实验过程电压为11.5kV;所述的热台
温度为150℃;所述的针头和铝箔之间的垂直距离为3.5cm;所述的混合溶液中石墨烯的浓
度为2mg/mL;
5)将复合薄膜热压烧结:将上述制备的复合薄膜干燥后热压烧结,即得到石墨烯/
铜纳米线复合薄膜;
所述的干燥是在120℃下保温40min,热压烧结过程的实验条件是压力为400MPa,
温度为1050℃,真空气氛保压30min。
本实施例通过测试样品的热导率和电导率得到石墨烯/铜纳米线复合薄膜的热导
率为1245.5W/m·K,电导率为1.42×103S/cm,目前报道的热导率和电导率最高的可以单独
存在的石墨烯薄膜[1]的热导率是524W/m·K,电导率802S/cm,与此相比,石墨烯/铜纳米线
复合薄膜的热导率和电导率提高了200%左右,并且具有一定的柔性。
[1]M.Zhang,Y.L.Wang,Multifunctional Pristine Chemically Modifi ed
Graphene Films as Strong as Stainless Steel[J],Adv.Mater.2015,27,6708–6713.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石墨烯/铜纳米线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具体是按照以下步
骤进行的:
1)制备铜纳米线分散液:将384g NaOH溶于640mL去离子水中;将0.387g Cu
(NO3)2·3H2O溶于32mL去离子水中,磁力搅拌10min;将Cu(NO3)2溶液缓慢加入到NaOH溶液
中;将165μL水合肼和2.4ml乙二胺加入到上述溶液中,磁力搅拌5min;在60℃,水浴加热4h;
用乙醇离心洗涤,重复该过程5次;冷冻干燥后分散在水溶液中,即得到铜纳米线;
将铜纳米线分散在N-甲基吡咯烷酮中:将制备出的铜纳米线分散在N-甲基吡咯烷
酮中,在频率为50KHz下,进行超声处理45min,得到铜纳米线分散液;
所述的铜纳米线分散液浓度为0.2mg/mL;
2)配制石墨烯分散液:将石墨烯粉末在真空下450℃烧结2h,去掉分散剂,然后加
入N-甲基吡咯烷酮中并搅拌均匀,并在频率为50KHz下,进行超声处理45min, 得到石墨烯
分散液;
所述的石墨烯粉末是通过液相剥离法制备的;所述的石墨烯分散液的浓度为
0.1mg/mL;
3)铜纳米线溶液与石墨烯分散液混合:将铜纳米线溶液和石墨烯分散液混合;在
频率为50KHz下,水浴超声8min,然后在200W的功率下超声30min,得到石墨烯/铜纳米线混
合溶液;
所述的混合溶液中石墨烯与铜纳米线的质量比为1:0.1;
4)静电喷雾沉积法制备复合薄膜:将混合溶液注入注射器中,用注射泵注射,注射
器的针头数量为3个;将铝箔固定在热台上,在针头加上高压电,铝箔接地,即在铝箔和针头
之间形成静电场;将混合溶液在高压下注射形成喷雾,逐渐沉积在铝箔上;喷射完成后,将
铝箔放在去离子水中,则复合薄膜自行脱落,即得到石墨烯/铜纳米线复合薄膜且复合薄膜
的尺寸不受限制;
所述的注射泵注射速度为40μL/min;所述的实验过程电压为11.5kV;所述的热台
温度为130℃;所述的针头和铝箔之间的垂直距离为5.0cm;所述的混合溶液中石墨烯的浓
度为0.1mg/mL;
5)将复合薄膜热压烧结:将上述制备的复合薄膜干燥后热压烧结,即得到石墨烯/
铜纳米线复合薄膜;
所述的干燥是在115℃下保温50min,热压烧结过程的实验条件是压力为450MPa,
温度为1050℃,真空气氛保压20min。
本实施例通过测试样品的热导率和电导率得到石墨烯/铜纳米线复合薄膜的热导
率为1296.4W/m·K,电导率为1.58×103S/cm,目前报道的热导率和电导率最高的可以单独
存在的石墨烯薄膜[1]的热导率是524W/m·K,电导率802S/cm,与此相比,石墨烯/铜纳米线
复合薄膜的热导率和电导率提高了200%左右,并且具有一定的柔性。
[1]M.Zhang,Y.L.Wang,Multifunctional Pristine Chemically Modifi ed
Graphene Films as Strong as Stainless Steel[J],Adv.Mater.2015,27,6708–6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