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圆编针织机的反包针织及剪毛装置。 一般毛巾面的毛圈组织,通常得经“毛圈编织”及“剪毛”二道手续,所谓“起毛圈编织”,是将圈纱(A)、底纱(B)二根纱织于编织过程中分别导引于申克片上、下位置,使织针于钩拉针圈时无法将二条纱线拉至同一高度,此时位于申克片上方的毛圈纱(A)即形成毛圈(C),图13所示即为其中一种编织形成;所谓“剪毛”则是将毛圈(C)顶端部分长度剪除,如图14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起毛圈编织”是在圆编毛巾针织机上进行,而“剪毛”则在其他剪毛机器上进行,在生产程序上无法一气呵成;同时剪毛过程中,会将毛圈(C)顶端部分剪除,如图14,造成材料损失。
本发明的剪毛装置主要特征在于针织机针筒上设置可垂直向活动的申克针,可水平向活动的织针及可水平向活动的申克片;申克针是置于中央位置,织针与申克片则分设于其两侧;藉由三者适当的配合运动行程,使织针于钩拉针圈时,于申克针凹槽处形成毛圈组织,再利用不同水平片槽且两相邻的两申克片,其中一申克片片鼻凸出端斜面处向侧弯折,另一片片鼻凸出端斜面处呈直向状所形成前窄后宽之间距与夹压截铡,将圈绕于申克针凹槽处的毛圈截断达到“剪毛”效果;并藉针筒顶端前端所设的前突,于织布时能形成反包组织。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机台运作时设计同样具有于毛圈编织过程中一并完成剪毛作业的优点,而剪毛作业形成的毛圈组织长度整齐划一,且无剪除毛圈耗损的缺失。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反包织法的针圈组织结构,具不易掉毛,且有较长的使用寿命的特性和优点。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圆编针织机的反包针织及剪毛装置,是于针织机针筒上设置可垂直向活动的申克针,可水平向活动地织针及可平向活动的申克片;其中,申克针是置于中央位置,织针与申克片则分别设于其两侧;又,申克针顶端为一针鼻,针鼻下端设有一平直凹槽;而申克片前端设有一向下向外斜面形态的凸出针片鼻,其中一申克片片鼻于该凸出端斜面处,有一向侧的弯折,另一片申克片片鼻于该凸出端斜面处呈直向状;由其中片鼻凸端斜面处呈直向状与片鼻凸出端斜面处呈向侧弯状的两申克片相邻所形成前窄后宽之间距宽度约略与申克针厚度同宽,使可与申克针闭合形成夹压截铡毛圈。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圆编针织机的反包针织及剪毛装置,其中针筒顶端前缘处设一前突,该前突底端具有一内凹状斜面,藉该斜面可于织针钩拉纱线的过程中,导引底纱趋近织针针杆处,以供钩拉形成底纱在底部的反包组织结构。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圆编针织机的反包针织及剪毛装置,其中申克片片鼻凸出端斜面处呈直向状与申克片片鼻凸出端斜面处呈向侧弯折状的两申克片,同置于同一水平片槽内,而相邻的两水平片槽内且相邻的两申克片,其中一申片片鼻凸出端斜面处呈直向状,另一申克片片鼻凸出端斜面处相对呈向另侧弯折型态所形成的间距,构成一前端稍窄、后端稍宽的片鼻间距形态,且令该间距前端宽度稍窄处的略与申克针厚度同宽。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圆编针织机的反包针织及剪毛装置,其中申克针位置恰对应两水平片槽的间隔前。
兹配合图式列举实施例说明本发明详细结构装置及其实施作动情形如下:
图1是本发明申克针、织针及申克片的外观图。
图2是本发明申克片的俯视图。
图3-A及图3-B是本发明申克针与申克片的组装示意图。
图4-图8乃本发明编织针圈及剪毛之一循环动作图。
图9-图10乃本发明针筒前突配合织针形成反包组织的实施示意图。
图11-图12乃本发明申克针与申克片夹压截铡毛圈的俯视示意图。
图13乃显示一种具毛圈的针圈编织形成图。
图14乃毛圈作剪毛实施的示意图。
本发明主要藉申克针1、织针2、申克片3及针筒4四者密切配合,以形成编织针圈及于编织过程中一并作毛圈剪毛的特性。
如图1所示,申克针1顶端为一针鼻11,针鼻11下端形成一内凹的平直凹槽12,该凹槽12可供毛圈纱A圈绕形成毛圈C之用;
图1中另显示织针2及申克片3的外观,其中,织针2结构与习用者大致相同;至于申克片3的片鼻31、32端呈一向下向外斜面凸出的形态,而其中片鼻31于凸出端斜面处,向侧弯折311,另一片鼻32凸出端斜面处呈直向状(如图2俯视图),请参阅图3-A及图3-B,申克片3组装于针筒4的水平片槽43内,因为申克针1与水平片槽43是一对一的间隔对应,所以于水平片槽43设计可容置两片申克片3的空间,其中一片申克片3的片鼻32凸出端斜面处呈直向状,另一申克片3的凸出端斜面处311呈向侧弯折,而两水平片槽43相邻的申克片3其中两相邻的直向片鼻32凸出端斜面处与片鼻31凸出端斜面处311相对呈向另侧弯折所形成前窄后宽的间距约略与申克针1厚度同宽,使可与申克针1闭合形成可夹压截铡毛圈的作用。
图4-图8乃显示本发明编织针圈及剪毛动作之一循环单元实施示意图,如图所示,申克针1是垂直向装组于针筒4的垂直针槽41上;织针2是水平向装组于针筒4水平针槽42上,而片鼻32凸出端斜面处呈直向状与片鼻31于凸出端斜面处311呈向侧弯折的两申克片3,则装组于针筒4的同一水平片槽43内,且申克针1位处两相邻水平片槽43间隔46前,并微深入不同槽且相邻申克片3片鼻31、32前端所形成前窄后宽的间距内,(请参阅图3-A);藉由适当的驱动机动(如引导凸轮)而可驱动申克针1上下运动及驱动织针2、申克片3作水平向来回运动。
图4乃编织新针圈的起始位置,此时申克针1处于最低点位置,而织针2处于最右侧位置,使得其针舌21与针钩22呈开放状态;又申克片3亦处于最右侧位置,惟此时申克针1右端仍未完全脱离两申克片3片鼻32、33前端所形成前窄后宽的间距,二者保持些许穿套接触。
其后,织针2左移至预备吃纱位置,如图5所示,此时水平片槽43内一组申克片3先行左移,其中一片申克片3的片鼻32先压住申克针1平直凹槽12内的毛圈C,相邻的另组申克片3再立即左移,利用申克片3片鼻31凸出端斜面处311的弯折部分,与申克针1平直凹槽12闭合形成夹压截铡,藉此夹压截铡动作而将圈绕于申克针1上的毛圈C切断,达到“剪毛”效果,(如图11与图12所示的示意图)。
其后,申克片3后退右移使不再压住已切断的毛圈C,如图6所示,并令织针2左移吃纱;其中,毛圈纱A是位于申克针1右侧,而底张B则位于申克针1左侧,织针2在左移行程中,针钩22会钩住毛圈纱A及底纱B,而针舌21受旧针圈的推顶即与针钩22闭合,并将毛圈纱A与底纱B拉过旧针圈,以形成一新针圈,如图7所示。值得说明的是,从图6到图7的新针圈形成,毛圈纱A-直位于申克针1右侧,因此当新针圈编织形成后,毛圈纱A与底纱B无法拉至同一高度,该毛圈纱A凸出的部分即形成毛圈C,且由于该毛圈纱A成形时是拉紧于申克针1的平直凹槽12区域,因此所形成的毛圈C长度相同,且编织拉力均匀。
当图7的新针圈编织形成后,申克针1下降把新毛圈C下拉,使各针圈(含毛圈)拉力札实,并使旧针圈布面下移,如图8,以利于下步骤新针圈的编织。其后,织针2再推出右移至最右侧位置,如图4,即构成另一编织针圈的起始。
由上可知,本发明是利用申克针1的平直凹槽12挡止毛圈纱A,使织针2于钩拉针圈时无法将毛圈纱A与底纱B拉至同一高度,故而形成具毛圈的针圈组织;继而利用不同水平片槽43且相邻的两申克片3先后往申克针1移动,利用两申克片3片鼻31、32前端所形成的前窄后宽的间距与申克针1夹压截铡,将各毛圈C切断,形成“剪毛”作用。
有关反包组织的形成,主要是由针筒4顶端前突44结构配合织针2运动以变动毛圈纱A与底纱B勾拉时的上下位置。该前突44是设于水平针槽42上方的针筒4顶端前缘处,前突44的顶端及前端略呈平直状,底端则呈内凹状斜面至针筒4前缘。
请参阅图11,是图6的部分放大图,其中毛圈张A是位于申克针1右侧,而底纱B则位于申克针1左侧,织针2在左移行程中,针钩22会钩住毛圈纱A及底纱B以拉过旧针圈形成新针圈;值得注意的是,底纱B在受钩拉的过程中,会受针筒前突44斜面的导趋进于织针2针杆处,如图12所示,因而所形成的针圈组织即为底纱B在底部而毛圈纱A包于内部的反包组织结构;反包组织结构较不易掉毛,具有较佳的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