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pdf

上传人:Y94****206 文档编号:4122893 上传时间:2018-08-31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112051.3

申请日:

2014.03.24

公开号:

CN103911697A

公开日:

2014.07.0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D01H 4/38申请日:20140324|||公开

IPC分类号:

D01H4/38; D01H4/32

主分类号:

D01H4/38

申请人:

东华大学; 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汪军; 张玉泽; 闫进祥; 虞叔良; 龚以炜; 傅婷

地址:

201620 上海市松江区松江新城区人民北路2999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代理人:

吕伴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特别是涉及一种转杯纺纱器的双喂给分梳机构,由两个相互独立的喂给装置、两个相互独立的分梳装置和两个通道组成。其中左、右喂给装置呈对称排列方式;左、右分梳装置呈对称排列方式,其最主要的组成部件是分别设在左、右分梳腔体内的左、右分梳辊;左、右通道分别与左、右分梳装置相连通。本发明改变了传统转杯纺纱器喂给分梳机构的特点,使转杯纺纱由原来的单根纤维条喂入、梳理变为双根纤维条喂、梳理,并为单纤维进入转杯提供了两个单独的通道,从而克服了转杯纺纺混纺纱及生产新型纱线方面的弱点,有效扩大了转杯纺的使用领域,丰富了转杯纱的品种。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其特征是:包括一带有左分梳腔体(2)和右分梳腔体(3)的壳体(1),在壳体(1)上设有一将纤维条送入左分梳腔体(2)的左喂给装置和一将纤维条送入右分梳腔体(3)的右喂给装置;所述左喂给装置位于所述壳体(1)的左侧,由左喂给罗拉(6)和左喂给板(8)组成;所述右喂给装置位于所述壳体(1)的右侧,由右喂给罗拉(7)和右喂给板(9)组成;所述左喂给罗拉(6)的作用是将左纤维条牵引进入所述左分梳腔体(2)内,所述左喂给板(8)的作用是将所述左纤维条引导进入所述左喂给罗拉(6);所述右喂给罗拉(7)的作用是将右纤维条牵引进入所述右分梳腔体(3),所述右喂给板(9)的作用是将所述右纤维条引导进入所述右喂给罗拉(7);
所述左分梳腔体(2)内设有一将左喂给装置送入左分梳腔体(2)的左纤维条进行梳理并能将纤维条梳理成单纤维状态的左分梳辊(4),所述右分梳腔体(3)内设有一将右喂给装置送入右分梳腔体(3)的右纤维条进行梳理并能将纤维条梳理成单纤维状态的右分梳辊(5);
所述壳体(1)的左侧开通有一与所述左分梳腔体(2)相连通的条形的左排杂腔(10),在所述壳体(1)的右侧开通有一所述右分梳腔体(3)相连通的条形的右排杂腔(11),所述左、右排杂腔的作用是将上述分梳装置梳理出来的杂质及短纤维排出分梳腔体;
与所述壳体(1)相连有一输纤通道(23),在所述输纤通道(23)上开通有一与所述左分梳腔体(2)相连有一左通道(16),所述左通道(16)的作用为所述左分梳辊(4)梳理成的单纤维进入转杯提供通道;在所述输纤通道(23)上开通有一与所述右分梳腔体(3)相连有一右通道(17),所述右通道(17)的作用是为所述右分梳辊(5)梳理成的单根纤维进入转杯提供通道。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设有一控制所述左喂给板(8)和所述左喂给罗拉(6)之间隔距的左喂给板压力控制弹簧(12),所述壳体(1)上设有一控制所述右喂给板(9)和所述右喂给罗拉(7)之间隔距的右喂给板压力控制弹簧(13)。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喂给分梳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分梳腔体(2)和所述的右分梳腔体(3)在同一平面对称排列,所述左分梳辊(4)和所述右分梳辊(5)在同一平面对称排列。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分梳辊(4)和所述右分梳辊(5)的针布的工作角的比例为1:1~1.3;所述左分梳辊(4)和所述右分梳辊(5)的针布的齿高的比例为1:1~1.3;所述左分梳辊(4)和所述右分梳辊(5)的针布的齿顶 面积的比例为1:1~1.2;所述左分梳辊(4)和所述右分梳辊(5)的针布的齿密度的比例为1:1~1.5。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喂入分梳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分梳辊(4)和所述右分梳辊(5)的齿形方向相反,所述左分梳辊(4)和所述右分梳辊(5)的转动方向相反。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喂给分梳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通道(16)和所述右通道(17)均呈渐缩形漏斗状,其目的是延长输纤通道(23)的长度,集束所述输纤通道(23)内的气流,以利于单根纤维在所述输纤通道(23)内的伸直;所述输纤通道(23)内部均呈绝对光洁状态,无污垢及缺口的存在。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喂给分梳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通道分别通过左、右入纤口与所述左、右分梳腔体相连,所述左入纤口(14)和所述右入纤口(15)分别开设在所述输纤通道(23)的背面,所述左入纤口(14)与所述输纤通道(23)左侧边缘的距离为6cm,上侧边缘距离为4cm;所述右入纤口(15)与所述输纤通道(23)右侧边缘的距离为6cm,上侧边缘距离为4cm;所述左入纤口(14)和所述右入纤口(15)均呈矩形状。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喂给分梳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通道(16)和所述右通道(17)通过出纤口与转杯相连通,所述左、右通道的形式为:所述左通道(16)和所述右通道(17)相连成一个总通道(18),共用一个总出纤口(19);或者,所述左通道(16)和所述右通道(17)完全相互独立,既所述左通道(16)通过一左出纤口(20)与转杯相连通,所述右通道(17)通过一右出纤口(21)与转杯相连通,左、右通道不连通;总出纤口(19)或者左出纤口(20)和右出纤口(21)都开设在假捻盘(22)上,所述假捻盘(22)安装在所述输纤通道(23)的正面,并处于所述输纤通道(23)正面的中央位置。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喂入分梳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出纤口(20)与所述右出纤口(21)在所述假捻盘(22)上相对位置关系为三种之一:一种是所述左出纤口(20)与所述右出纤口(21)在所述假捻盘(22)上的朝向相反;一种是所述左出纤口(20)与所述右出纤口(21)在所述假捻盘(22)上的朝向相同;一种是所述左出纤口(20)与所述右出纤口(21)在所述假捻盘(22)上的朝向呈一定角度。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纺纱机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特别是涉及一种转杯纺纱器的双喂给分梳机构,具体地说是一种两套喂给分梳装置并列并具有两个通道的转杯纺纱器的喂给分梳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新型纺纱方式。其中,转杯纺纱机由于其具有纺纱速度高、卷装容量大、适纺性较好和能够兼纺优低原料和低级原料的特点,已成为新型纺纱技术中技术最成熟、应用面最广、经济性较高的纺纱形式。从20世纪70年代投入大规模工业应用至今,经过40多年的发展,转杯纺产品从初期的粗布、鞋面布、台布等,发展到如今的牛仔布、竹节布、府绸以及针织品等,各种非棉产品也在积极地开发中。
转杯纺纱属于自由端纺纱工艺领域。自由端纺纱早在1872年在美国就有人申请过专利,但由于各种原因,在以后的四五十年间,一直都处在研制和试验阶段,因而没有达到工业化生产的要求。随着原捷克斯洛伐克在上世纪60年代首先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KS-200型转杯纺纱机样机,在以后的几年中又不断完善和改进,1967年生产制造出第一台性能较先进,可用于工业化生产的BD-200型转杯纺纱机。随后日本、德国进行研究和改进,转杯纺纱的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进展,出现了自排风和抽气式转杯纺纱机。且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转杯纺纱也实现了自动化接头,尽管结果多次改进,转杯纺的关键部件——纺纱器的整体结构却始终无较大变化。现有纺纱器的基本结构包括壳体、罩壳、一个安装在纺纱机主机纺纱机主梁上的含吸气腔的转杯座、一个位于转杯座中的转杯以及安装在壳体上的分梳辊、喂给罗拉、引纱管和分梳辊与转杯之间的输纤通道。由于传统纺纱器单套分梳的特点,使转杯纺在棉纺纯纺产品方面有较大的应用,但同时也采用转杯纺生产混纺纱、短粗竹节纱、花式纱等新型纱线时有较大的限制和问题。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不同型号分梳辊对原料的适用范围是不同的,同一分梳装置很难对不同性能纤维同时有良好的梳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转杯纺纱品种的多样性。因此扩大转杯纺的应用范围,丰富转杯纱的种类,必须要对转杯纺的关键部件——纺纱器进行改进,特别是设计双喂给分梳机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特别是提供一种转杯纺纱器的双喂给分梳机,具体 地说是一种两套喂给分梳装置并列并具有两个通道的转杯纺纱器的喂给分梳机构。本发明克服了传统转杯纺纱器的喂给分梳机构在结构和性能上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具有较强实用性和较高经济价值的转杯纺纱器的喂给分梳机构。
本发明的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包括一带有左分梳腔体、右分梳腔体的壳体,在壳体上设有一将纤维条送入左分梳腔体的左喂给装置和一将纤维条送入右分梳腔体的右喂给装置;所述左喂给装置位于所述双喂给分梳机构的左侧,由左喂给罗拉和左喂给板组成;所述右喂给装置位于所述双喂给分梳机构的右侧,由右喂给罗拉和右喂给板组成;所述左喂给罗拉的作用是将左纤维条牵引进入所述左分梳腔体内,所述左喂给板的作用是将所述左纤维条引导进入所述左喂给罗拉;所述右喂给罗拉的作用是将右纤维条牵引进入所述右分梳腔体,所述右喂给板的作用是将所述右纤维条引导进入所述右喂给罗拉;
所述左分梳腔体内设有一将左喂给装置送入左分梳腔体的左纤维条进行梳理并能将纤维条梳理成单纤维状态的左分梳辊,所述右分梳腔体内设有一将右喂给装置送入右分梳腔体的右纤维条进行梳理并能将纤维条梳理成单纤维状态的右分梳辊。
如上所述的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所述壳体的左侧开设有一条形的与所述左分梳腔体相连通的左排杂腔,所述左排杂腔的作用是将所述左分梳辊梳理出的短纤维及杂质排出所述左分梳腔体;所述壳体的右侧开设有一条形的与所述右分梳腔体相连通的右排杂腔,所述右排杂腔的作用是将所述右分梳辊梳理出的短纤维及杂质排出所述右分梳腔体。
如上所述的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与所述壳体相连有一输纤通道,在所述输纤通道上开通有一与所述左分梳腔体相连有一左通道,所述左通道的作用为所述左分梳辊梳理成的单纤维进入转杯提供通道;在所述输纤通道上开通有一与所述右分梳腔体相连有一右通道,所述右通道的作用是为所述右分梳辊梳理成的单根纤维进入转杯提供通道。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
如上所述的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所述壳体上设有一控制所述左喂给板和所述左喂给罗拉之间隔距的左喂给板压力控制弹簧,所述壳体上设有一控制所述右喂给板和所述右喂给罗拉之间隔距的右喂给板压力控制弹簧。
如上所述的一种双喂入分梳,所述左分梳腔体和所述右分梳腔体在同一平面对称排列,所述左分梳辊和所述右分梳辊在同一平面对称排列。
如上所述的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所述左分梳辊和所述右分梳辊的针布的齿形分别为直齿、直齿平底齿、弧背齿和短工作面齿、凸背齿或山型齿;所述左分梳辊和所述右分梳辊的针布的工作角的比例为1:1~1.3;所述左分梳辊和所述右分梳辊的针布的齿高的比例为1:1~1.3;所述左分梳辊和所述右分梳辊的针布的齿顶面积的比例为1:1~1.2;所述左分梳辊和所 述右分梳辊的针布的齿密度的比例为1:1~1.5。
如上所述的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所述左分梳辊和所述右分梳辊的齿条方向相反,所述左左分梳辊和所述右分梳辊转动方向相反。
如上所述的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中,所述左、右通道均呈渐缩形漏斗状,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增加两个通道的长度,集束气流,以利于单根纤维在所述输纤通道内的伸直,所述左、右通道内部均呈绝对光洁状态,无污垢及缺口的存在。
如上所述的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所述左、右通道通过出纤口与所述转杯相连通,所述左、右通道分别通过左、右入纤口与所述左、右分梳腔体相连,所述左入纤口和所述右入纤口分别开设在所述输纤通道的背面,所述左入纤口与所述输纤通道左侧边缘的距离为6cm,上侧边缘距离为4cm;所述右入纤口与所述输纤通道右侧边缘的距离为6cm,上侧边缘距离为4cm;所述左入纤口和所述右入纤口均呈矩形状。
如上所述的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所述左通道和右通道在所述输纤通道上可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所述左通道和所述右通道先相连成一个总的通道,然后共用一个总出纤口;另一种形式是所述左通道和所述右通道完全相互独立,既所述左通道通过一左出纤口与所述转杯相连通,所述右通道通过一右出纤口与所述转杯相连通,所述左、右通道不相连;所述出纤口开设在假捻盘上,所述假捻盘安装在所述输纤通道的正面,并处于所述输纤通道的中央位置。
如上所述的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所述左出纤口与所述右出纤口在所述假捻盘上相对位置关系为三种之一:一种是所述左出纤口与所述右出纤口在所述假捻盘上的朝向相反;一种是所述左出纤口与所述右出纤口在所述假捻盘上的朝向相同;一种是所述左出纤口与所述右出纤口在所述假捻盘上的朝向呈一定角度。
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具有以下优点:
1本纺纱器的双喂给分梳机构具有两个独立的分梳机构,可根据原料的性质选用合理型号的分梳辊,对原料的梳理效果好,损伤小,因此有效解决了转杯纺纺混纺纱的技术难题,且所纺纱线质量高,且可生产具有独特风格的转杯纱。
2本纺纱器的双喂给分梳机构具有两个独立的喂给装置,因此相当多加一道并条工序,可有效提高纱线的条干均匀度,减少有害毛羽的数量,提高纱线的质量。并可提高喂给速度,进而提高引纱速度,提高转杯纺的效率。
3本纺纱器的双喂给分梳机构可生产一定比例的混纺纱和各式花式纱线,所纺纱线条干均匀,毛羽少。由于是两根条子喂入,尤其适合粗支纱的生产。
4本纺纱器的双分梳喂给机构具有两个独立的通道,且左、右通道的长度相较其他纺纱器长度长,因此更有利于纤维的伸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双喂给分梳机构平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输纤通道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输纤通道形式一
图4是本发明中输纤通道形式二
图5是本发明中左、右出纤口朝向相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左、右出纤口朝向相同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中左、右出纤口朝向呈一定角度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纺纱器壳体  2左分梳腔体  3右分梳腔体  4左分梳辊  5右分梳辊  6左喂给罗拉  7右喂给罗拉  8左喂给板  9右喂给板  10左排杂腔  11右排杂腔  12左喂给板压力控制弹簧  13右喂给板压力控制弹簧  14左入纤口  15右入纤口  16左通道  17右通道18总通道  19总出纤口  20左出纤口  21右出纤口  22假捻盘  23输纤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本发明的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如图1所示:包括一带有左分梳腔体(2)、右分梳腔体(3)的壳体(1),在壳体(1)上设有一将纤维条送入左分梳腔体(2)的左喂给装置和一将纤维条送入右分梳腔体(3)的右喂给装置;左喂给装置位于壳体(1)的左侧,由左喂给罗拉(6)和左喂给板(8)组成;右喂给装置位于壳体(1)的右侧,由右喂给罗拉(7)和右喂给板(9)组成;左喂给罗拉(6)的作用是将左纤维条牵引进入左分梳腔体(2)内,左喂给板(8)的作用是将左纤维条引导进入左喂给罗拉(6);右喂给罗拉(7)的作用是将右纤维条牵引进入右分梳腔体(3),右喂给板(9)的作用是将右纤维条引导进入右喂给罗拉(7)。
如图1所示:左分梳腔体(2)内设有一将左喂给装置送入左分梳腔体(2)的左纤维条 进行梳理并能将纤维条梳理成单纤维状态的左分梳辊(4),右分梳腔体(3)内设有一将右喂给装置送入右分梳腔体(3)的右纤维条进行梳理并能将纤维条梳理成单纤维状态的右分梳辊(5)。
如图1所示:壳体(1)的左侧开通有一与左分梳腔体(2)相连通的条形的左排杂腔(10),在壳体(1)的右侧开通有一右分梳腔体(3)相连通的条形的右排杂腔(11);左、右排杂腔的作用是将上述分梳装置梳理出来的杂质及短纤维排出分梳腔体。
如图1和图2所示:与壳体(1)相连有一输纤通道(23),在输纤通道(23)上开通有一与左分梳腔体(2)相连有一左通道(16),左通道(16)的作用为左分梳辊(4)梳理成的单纤维进入转杯提供通道;在输纤通道(23)上开通有一与右分梳腔体(3)相连有一右通道(17),右通道(17)的作用是为右分梳辊(5)梳理成的单根纤维进入转杯提供通道。
如图1所示:壳体(1)上设有一控制所述左喂给板(8)和所述左喂给罗拉(6)之间隔距的左喂给板压力控制弹簧(12),壳体(1)上设有一控制所述右喂给板(9)和右喂给罗拉(7)之间隔距的右喂给板压力控制弹簧(13)。
如图1所示:左分梳腔体(2)和所述的右分梳腔体(3)在同一平面对称排列,左分梳辊(4)和所述右分梳辊(5)在同一平面对称排列。
如图1所示:左分梳辊(4)和所述右分梳辊(5)的针布的工作角的比例为1:1~1.3;左分梳辊(4)和右分梳辊(5)的针布的齿高的比例为1:1~1.3;左分梳辊(4)和右分梳辊(5)的针布的齿顶面积的比例为1:1~1.2;左分梳辊(4)和右分梳辊(5)的针布的齿密度的比例为1:1~1.5。左分梳辊(4)和右分梳辊(5)的齿形方向相反,左分梳辊(4)和右分梳辊(5)的转动方向相反。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左通道(16)和右通道(17)均呈渐缩形漏斗状,其目的是延长输纤通道(23)的长度,集束所述输纤通道(23)内的气流,以利于单根纤维在所述输纤通道(23)内的伸直;输纤通道(23)内部均呈绝对光洁状态,无污垢及缺口的存在。
如图1所示:左、右通道分别通过左、右入纤口与所述左、右分梳腔体相连;如图2所示:左入纤口(14)和右入纤口(15)分别开设在输纤通道(23)的背面,左入纤口(14)与输纤通道(23)左侧边缘的距离为6cm,上侧边缘距离为4cm;右入纤口(15)与输纤通道(23)右侧边缘的距离为6cm,上侧边缘距离为4cm;左入纤口(14)和右入纤口(15)均呈矩形状。
如图3和图4所示:左通道(16)和所述右通道(17)通过出纤口与转杯相连通,左、右通道的形式为:如图3所示,左通道(16)和右通道(17)相连成一个总通道(18),共用一个总出纤口(19);或者如图4所示,左通道(16)和右通道(17)完全相互独立,既所述 左通道(16)通过一左出纤口(20)与转杯相连通,右通道(17)通过一右出纤口(21)与转杯相连通,左、右通道不连通;总出纤口(19)或者左出纤口(20)和右出纤口(21)都开设在假捻盘(22)上,假捻盘(22)安装在所述输纤通道(23)的正面,并处于所述输纤通道(23)正面的中央位置。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左出纤口(20)与右出纤口(21)在假捻盘(22)上相对位置关系为三种之一:一种是如图5所示,左出纤口(20)与右出纤口(21)在假捻盘(22)上的朝向相反;一种是如图6所示,左出纤口(20)与右出纤口(21)在假捻盘(22)上的朝向相同;一种是如图7所示,左出纤口(20)与右出纤口(21)在假捻盘(22)上的朝向呈一定角度。

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911697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7.09 C N 1 0 3 9 1 1 6 9 7 A (21)申请号 201410112051.3 (22)申请日 2014.03.24 D01H 4/38(2006.01) D01H 4/32(2006.01) (71)申请人东华大学 地址 201620 上海市松江区松江新城区人民 北路2999号 申请人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72)发明人汪军 张玉泽 闫进祥 虞叔良 龚以炜 傅婷 (74)专利代理机构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31224 代理人吕伴 (54) 发明名称 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 (57。

2、)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特别是涉 及一种转杯纺纱器的双喂给分梳机构,由两个相 互独立的喂给装置、两个相互独立的分梳装置和 两个通道组成。其中左、右喂给装置呈对称排列方 式;左、右分梳装置呈对称排列方式,其最主要的 组成部件是分别设在左、右分梳腔体内的左、右分 梳辊;左、右通道分别与左、右分梳装置相连通。 本发明改变了传统转杯纺纱器喂给分梳机构的特 点,使转杯纺纱由原来的单根纤维条喂入、梳理变 为双根纤维条喂、梳理,并为单纤维进入转杯提供 了两个单独的通道,从而克服了转杯纺纺混纺纱 及生产新型纱线方面的弱点,有效扩大了转杯纺 的使用领域,丰富了转杯纱的品种。 (51)Int.Cl。

3、.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5页 附图3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5页 附图3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911697 A CN 103911697 A 1/2页 2 1.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其特征是:包括一带有左分梳腔体(2)和右分梳腔体(3)的 壳体(1),在壳体(1)上设有一将纤维条送入左分梳腔体(2)的左喂给装置和一将纤维条送 入右分梳腔体(3)的右喂给装置;所述左喂给装置位于所述壳体(1)的左侧,由左喂给罗拉 (6)和左喂给板(8)组成;所述右喂给装置位于所述壳体(1)的右侧,由右喂给罗拉(7)和 右喂给板(9)组成;。

4、所述左喂给罗拉(6)的作用是将左纤维条牵引进入所述左分梳腔体(2) 内,所述左喂给板(8)的作用是将所述左纤维条引导进入所述左喂给罗拉(6);所述右喂给 罗拉(7)的作用是将右纤维条牵引进入所述右分梳腔体(3),所述右喂给板(9)的作用是将 所述右纤维条引导进入所述右喂给罗拉(7); 所述左分梳腔体(2)内设有一将左喂给装置送入左分梳腔体(2)的左纤维条进行梳理 并能将纤维条梳理成单纤维状态的左分梳辊(4),所述右分梳腔体(3)内设有一将右喂给 装置送入右分梳腔体(3)的右纤维条进行梳理并能将纤维条梳理成单纤维状态的右分梳辊 (5); 所述壳体(1)的左侧开通有一与所述左分梳腔体(2)相连通的。

5、条形的左排杂腔(10), 在所述壳体(1)的右侧开通有一所述右分梳腔体(3)相连通的条形的右排杂腔(11),所述 左、右排杂腔的作用是将上述分梳装置梳理出来的杂质及短纤维排出分梳腔体; 与所述壳体(1)相连有一输纤通道(23),在所述输纤通道(23)上开通有一与所述左分 梳腔体(2)相连有一左通道(16),所述左通道(16)的作用为所述左分梳辊(4)梳理成的单 纤维进入转杯提供通道;在所述输纤通道(23)上开通有一与所述右分梳腔体(3)相连有一 右通道(17),所述右通道(17)的作用是为所述右分梳辊(5)梳理成的单根纤维进入转杯提 供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其特征。

6、在于,所述壳体(1)上设有一控 制所述左喂给板(8)和所述左喂给罗拉(6)之间隔距的左喂给板压力控制弹簧(12),所述 壳体(1)上设有一控制所述右喂给板(9)和所述右喂给罗拉(7)之间隔距的右喂给板压力 控制弹簧(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喂给分梳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分梳腔体(2)和所述 的右分梳腔体(3)在同一平面对称排列,所述左分梳辊(4)和所述右分梳辊(5)在同一平面 对称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分梳辊(4)和所述 右分梳辊(5)的针布的工作角的比例为1:11.3;所述左分梳辊(4)和所述右分梳辊(5) 的针布的齿高的比例为。

7、1:11.3;所述左分梳辊(4)和所述右分梳辊(5)的针布的齿顶面 积的比例为1:11.2;所述左分梳辊(4)和所述右分梳辊(5)的针布的齿密度的比例为 1:11.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喂入分梳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分梳辊(4)和所述 右分梳辊(5)的齿形方向相反,所述左分梳辊(4)和所述右分梳辊(5)的转动方向相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喂给分梳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通道(16)和所述右通 道(17)均呈渐缩形漏斗状,其目的是延长输纤通道(23)的长度,集束所述输纤通道(23)内 的气流,以利于单根纤维在所述输纤通道(23)内的伸直;所述输纤通道(23)内部均呈绝对 。

8、光洁状态,无污垢及缺口的存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喂给分梳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通道分别通过左、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911697 A 2/2页 3 右入纤口与所述左、右分梳腔体相连,所述左入纤口(14)和所述右入纤口(15)分别开设 在所述输纤通道(23)的背面,所述左入纤口(14)与所述输纤通道(23)左侧边缘的距离为 6cm,上侧边缘距离为4cm;所述右入纤口(15)与所述输纤通道(23)右侧边缘的距离为6cm, 上侧边缘距离为4cm;所述左入纤口(14)和所述右入纤口(15)均呈矩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喂给分梳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通道(16)和所。

9、述右通 道(17)通过出纤口与转杯相连通,所述左、右通道的形式为:所述左通道(16)和所述右通 道(17)相连成一个总通道(18),共用一个总出纤口(19);或者,所述左通道(16)和所述右 通道(17)完全相互独立,既所述左通道(16)通过一左出纤口(20)与转杯相连通,所述右 通道(17)通过一右出纤口(21)与转杯相连通,左、右通道不连通;总出纤口(19)或者左出 纤口(2 0)和右出纤口(21)都开设在假捻盘(22)上,所述假捻盘(22)安装在所述输纤通道 (23)的正面,并处于所述输纤通道(23)正面的中央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喂入分梳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出纤口(20。

10、)与所述右 出纤口(21)在所述假捻盘(22)上相对位置关系为三种之一:一种是所述左出纤口(20)与 所述右出纤口(21)在所述假捻盘(22)上的朝向相反;一种是所述左出纤口(20)与所述右 出纤口(21)在所述假捻盘(22)上的朝向相同;一种是所述左出纤口(20)与所述右出纤口 (21)在所述假捻盘(22)上的朝向呈一定角度。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911697 A 1/5页 4 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纺纱机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特别是涉及一种转杯纺 纱器的双喂给分梳机构,具体地说是一种两套喂给分梳装置并列并具有两个通道的转杯纺 纱器的喂给分梳。

11、机构。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新型纺纱 方式。其中,转杯纺纱机由于其具有纺纱速度高、卷装容量大、适纺性较好和能够兼纺优低 原料和低级原料的特点,已成为新型纺纱技术中技术最成熟、应用面最广、经济性较高的纺 纱形式。从20世纪70年代投入大规模工业应用至今,经过40多年的发展,转杯纺产品从 初期的粗布、鞋面布、台布等,发展到如今的牛仔布、竹节布、府绸以及针织品等,各种非棉 产品也在积极地开发中。 0003 转杯纺纱属于自由端纺纱工艺领域。自由端纺纱早在1872年在美国就有人申 请过专利,但由于各种原因,在以后的四五十年间,一直都处在研制和。

12、试验阶段,因而没有 达到工业化生产的要求。随着原捷克斯洛伐克在上世纪60年代首先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 KS-200型转杯纺纱机样机,在以后的几年中又不断完善和改进,1967年生产制造出第一台 性能较先进,可用于工业化生产的BD-200型转杯纺纱机。随后日本、德国进行研究和改进, 转杯纺纱的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进展,出现了自排风和抽气式转杯纺纱机。且随着自动化 水平的提高,转杯纺纱也实现了自动化接头,尽管结果多次改进,转杯纺的关键部件纺 纱器的整体结构却始终无较大变化。现有纺纱器的基本结构包括壳体、罩壳、一个安装在纺 纱机主机纺纱机主梁上的含吸气腔的转杯座、一个位于转杯座中的转杯以及安装在壳体上 的。

13、分梳辊、喂给罗拉、引纱管和分梳辊与转杯之间的输纤通道。由于传统纺纱器单套分梳的 特点,使转杯纺在棉纺纯纺产品方面有较大的应用,但同时也采用转杯纺生产混纺纱、短粗 竹节纱、花式纱等新型纱线时有较大的限制和问题。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不同型号分梳辊对 原料的适用范围是不同的,同一分梳装置很难对不同性能纤维同时有良好的梳理,因此,在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转杯纺纱品种的多样性。因此扩大转杯纺的应用范围,丰富转杯纱的种 类,必须要对转杯纺的关键部件纺纱器进行改进,特别是设计双喂给分梳机构。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特别是提供一种转杯纺纱器的双喂给分梳 机,具体地说是一种两套喂给分梳装置。

14、并列并具有两个通道的转杯纺纱器的喂给分梳机 构。本发明克服了传统转杯纺纱器的喂给分梳机构在结构和性能上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具 有较强实用性和较高经济价值的转杯纺纱器的喂给分梳机构。 0005 本发明的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包括一带有左分梳腔体、右分梳腔体的壳体,在壳 体上设有一将纤维条送入左分梳腔体的左喂给装置和一将纤维条送入右分梳腔体的右喂 给装置;所述左喂给装置位于所述双喂给分梳机构的左侧,由左喂给罗拉和左喂给板组成; 说 明 书CN 103911697 A 2/5页 5 所述右喂给装置位于所述双喂给分梳机构的右侧,由右喂给罗拉和右喂给板组成;所述左 喂给罗拉的作用是将左纤维条牵引进入所述左分。

15、梳腔体内,所述左喂给板的作用是将所述 左纤维条引导进入所述左喂给罗拉;所述右喂给罗拉的作用是将右纤维条牵引进入所述右 分梳腔体,所述右喂给板的作用是将所述右纤维条引导进入所述右喂给罗拉; 0006 所述左分梳腔体内设有一将左喂给装置送入左分梳腔体的左纤维条进行梳理并 能将纤维条梳理成单纤维状态的左分梳辊,所述右分梳腔体内设有一将右喂给装置送入右 分梳腔体的右纤维条进行梳理并能将纤维条梳理成单纤维状态的右分梳辊。 0007 如上所述的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所述壳体的左侧开设有一条形的与所述左分梳 腔体相连通的左排杂腔,所述左排杂腔的作用是将所述左分梳辊梳理出的短纤维及杂质排 出所述左分梳腔体;所述。

16、壳体的右侧开设有一条形的与所述右分梳腔体相连通的右排杂 腔,所述右排杂腔的作用是将所述右分梳辊梳理出的短纤维及杂质排出所述右分梳腔体。 0008 如上所述的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与所述壳体相连有一输纤通道,在所述输纤通 道上开通有一与所述左分梳腔体相连有一左通道,所述左通道的作用为所述左分梳辊梳理 成的单纤维进入转杯提供通道;在所述输纤通道上开通有一与所述右分梳腔体相连有一右 通道,所述右通道的作用是为所述右分梳辊梳理成的单根纤维进入转杯提供通道。 0009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 0010 如上所述的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所述壳体上设有一控制所述左喂给板和所述左 喂给罗拉之间隔距的左喂给板压力控制。

17、弹簧,所述壳体上设有一控制所述右喂给板和所述 右喂给罗拉之间隔距的右喂给板压力控制弹簧。 0011 如上所述的一种双喂入分梳,所述左分梳腔体和所述右分梳腔体在同一平面对称 排列,所述左分梳辊和所述右分梳辊在同一平面对称排列。 0012 如上所述的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所述左分梳辊和所述右分梳辊的针布的齿形分 别为直齿、直齿平底齿、弧背齿和短工作面齿、凸背齿或山型齿;所述左分梳辊和所述右分 梳辊的针布的工作角的比例为1:11.3;所述左分梳辊和所述右分梳辊的针布的齿高的 比例为1:11.3;所述左分梳辊和所述右分梳辊的针布的齿顶面积的比例为1:11.2; 所述左分梳辊和所述右分梳辊的针布的齿密度的。

18、比例为1:11.5。 0013 如上所述的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所述左分梳辊和所述右分梳辊的齿条方向相 反,所述左左分梳辊和所述右分梳辊转动方向相反。 0014 如上所述的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中,所述左、右通道均呈渐缩形漏斗状,这样设计 的目的在于增加两个通道的长度,集束气流,以利于单根纤维在所述输纤通道内的伸直,所 述左、右通道内部均呈绝对光洁状态,无污垢及缺口的存在。 0015 如上所述的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所述左、右通道通过出纤口与所述转杯相连通, 所述左、右通道分别通过左、右入纤口与所述左、右分梳腔体相连,所述左入纤口和所述右 入纤口分别开设在所述输纤通道的背面,所述左入纤口与所述输纤通道。

19、左侧边缘的距离为 6cm,上侧边缘距离为4cm;所述右入纤口与所述输纤通道右侧边缘的距离为6cm,上侧边缘 距离为4cm;所述左入纤口和所述右入纤口均呈矩形状。 0016 如上所述的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所述左通道和右通道在所述输纤通道上可有两 种形式,一种是所述左通道和所述右通道先相连成一个总的通道,然后共用一个总出纤口; 另一种形式是所述左通道和所述右通道完全相互独立,既所述左通道通过一左出纤口与所 说 明 书CN 103911697 A 3/5页 6 述转杯相连通,所述右通道通过一右出纤口与所述转杯相连通,所述左、右通道不相连;所 述出纤口开设在假捻盘上,所述假捻盘安装在所述输纤通道的正面。

20、,并处于所述输纤通道 的中央位置。 0017 如上所述的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所述左出纤口与所述右出纤口在所述假捻盘上 相对位置关系为三种之一:一种是所述左出纤口与所述右出纤口在所述假捻盘上的朝向相 反;一种是所述左出纤口与所述右出纤口在所述假捻盘上的朝向相同;一种是所述左出纤 口与所述右出纤口在所述假捻盘上的朝向呈一定角度。 0018 有益效果 001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具有以下优点: 0020 1本纺纱器的双喂给分梳机构具有两个独立的分梳机构,可根据原料的性质选用 合理型号的分梳辊,对原料的梳理效果好,损伤小,因此有效解决了转杯纺纺混纺纱的技术 难题,且所纺纱线质量。

21、高,且可生产具有独特风格的转杯纱。 0021 2本纺纱器的双喂给分梳机构具有两个独立的喂给装置,因此相当多加一道并条 工序,可有效提高纱线的条干均匀度,减少有害毛羽的数量,提高纱线的质量。并可提高喂 给速度,进而提高引纱速度,提高转杯纺的效率。 0022 3本纺纱器的双喂给分梳机构可生产一定比例的混纺纱和各式花式纱线,所纺纱 线条干均匀,毛羽少。由于是两根条子喂入,尤其适合粗支纱的生产。 0023 4本纺纱器的双分梳喂给机构具有两个独立的通道,且左、右通道的长度相较其他 纺纱器长度长,因此更有利于纤维的伸直。 附图说明 0024 图1是本发明中双喂给分梳机构平面示意图 0025 图2是本发明中。

22、输纤通道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6 图3是本发明中输纤通道形式一 0027 图4是本发明中输纤通道形式二 0028 图5是本发明中左、右出纤口朝向相反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9 图6是本发明中左、右出纤口朝向相同平面结构示意图 0030 图7是本发明中左、右出纤口朝向呈一定角度平面结构示意图 0031 图中1纺纱器壳体 2左分梳腔体 3右分梳腔体 4左分梳辊 5右分梳辊 6 左喂给罗拉 7右喂给罗拉 8左喂给板 9右喂给板 10左排杂腔 11右排杂腔 12左 喂给板压力控制弹簧 13右喂给板压力控制弹簧 14左入纤口 15右入纤口 16左通道 17右通道18总通道 19总出纤口 20左出纤口 21。

23、右出纤口 22假捻盘 23输纤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 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 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 定的范围。 0033 本发明的一种双喂给分梳机构,如图1所示:包括一带有左分梳腔体(2)、右分梳 说 明 书CN 103911697 A 4/5页 7 腔体(3)的壳体(1),在壳体(1)上设有一将纤维条送入左分梳腔体(2)的左喂给装置和一 将纤维条送入右分梳腔体(3)的右喂给装置;左喂给装置位于壳体(。

24、1)的左侧,由左喂给罗 拉(6)和左喂给板(8)组成;右喂给装置位于壳体(1)的右侧,由右喂给罗拉(7)和右喂给 板(9)组成;左喂给罗拉(6)的作用是将左纤维条牵引进入左分梳腔体(2)内,左喂给板(8) 的作用是将左纤维条引导进入左喂给罗拉(6);右喂给罗拉(7)的作用是将右纤维条牵引进 入右分梳腔体(3),右喂给板(9)的作用是将右纤维条引导进入右喂给罗拉(7)。 0034 如图1所示:左分梳腔体(2)内设有一将左喂给装置送入左分梳腔体(2)的左纤 维条进行梳理并能将纤维条梳理成单纤维状态的左分梳辊(4),右分梳腔体(3)内设有一 将右喂给装置送入右分梳腔体(3)的右纤维条进行梳理并能将纤。

25、维条梳理成单纤维状态的 右分梳辊(5)。 0035 如图1所示:壳体(1)的左侧开通有一与左分梳腔体(2)相连通的条形的左排杂 腔(10),在壳体(1)的右侧开通有一右分梳腔体(3)相连通的条形的右排杂腔(11);左、右 排杂腔的作用是将上述分梳装置梳理出来的杂质及短纤维排出分梳腔体。 0036 如图1和图2所示:与壳体(1)相连有一输纤通道(23),在输纤通道(23)上开通 有一与左分梳腔体(2)相连有一左通道(16),左通道(16)的作用为左分梳辊(4)梳理成的 单纤维进入转杯提供通道;在输纤通道(23)上开通有一与右分梳腔体(3)相连有一右通道 (17),右通道(17)的作用是为右分梳辊。

26、(5)梳理成的单根纤维进入转杯提供通道。 0037 如图1所示:壳体(1)上设有一控制所述左喂给板(8)和所述左喂给罗拉(6)之间 隔距的左喂给板压力控制弹簧(12),壳体(1)上设有一控制所述右喂给板(9)和右喂给罗 拉(7)之间隔距的右喂给板压力控制弹簧(13)。 0038 如图1所示:左分梳腔体(2)和所述的右分梳腔体(3)在同一平面对称排列,左分 梳辊(4)和所述右分梳辊(5)在同一平面对称排列。 0039 如图1所示:左分梳辊(4)和所述右分梳辊(5)的针布的工作角的比例为1:1 1.3;左分梳辊(4)和右分梳辊(5)的针布的齿高的比例为1:11.3;左分梳辊(4)和右分 梳辊(5)。

27、的针布的齿顶面积的比例为1:11.2;左分梳辊(4)和右分梳辊(5)的针布的齿 密度的比例为1:11.5。左分梳辊(4)和右分梳辊(5)的齿形方向相反,左分梳辊(4)和 右分梳辊(5)的转动方向相反。 0040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左通道(16)和右通道(17)均呈渐缩形漏斗状,其目的是 延长输纤通道(23)的长度,集束所述输纤通道(23)内的气流,以利于单根纤维在所述输纤 通道(23)内的伸直;输纤通道(23)内部均呈绝对光洁状态,无污垢及缺口的存在。 0041 如图1所示:左、右通道分别通过左、右入纤口与所述左、右分梳腔体相连;如图2 所示:左入纤口(14)和右入纤口(15)分别开设在。

28、输纤通道(23)的背面,左入纤口(14)与输 纤通道(23)左侧边缘的距离为6cm,上侧边缘距离为4cm;右入纤口(15)与输纤通道(23) 右侧边缘的距离为6cm,上侧边缘距离为4cm;左入纤口(14)和右入纤口(15)均呈矩形状。 0042 如图3和图4所示:左通道(16)和所述右通道(17)通过出纤口与转杯相连通,左、 右通道的形式为:如图3所示,左通道(16)和右通道(17)相连成一个总通道(18),共用一 个总出纤口(19);或者如图4所示,左通道(16)和右通道(17)完全相互独立,既所述左通 道(16)通过一左出纤口(20)与转杯相连通,右通道(17)通过一右出纤口(21)与转杯。

29、相连 通,左、右通道不连通;总出纤口(19)或者左出纤口(20)和右出纤口(21)都开设在假捻盘 说 明 书CN 103911697 A 5/5页 8 (22)上,假捻盘(22)安装在所述输纤通道(23)的正面,并处于所述输纤通道(23)正面的 中央位置。 0043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左出纤口(20)与右出纤口(21)在假捻盘(22)上相对位 置关系为三种之一:一种是如图5所示,左出纤口(20)与右出纤口(21)在假捻盘(22)上的 朝向相反;一种是如图6所示,左出纤口(20)与右出纤口(21)在假捻盘(22)上的朝向相 同;一种是如图7所示,左出纤口(20)与右出纤口(21)在假捻盘(22)上的朝向呈一定角 度。 说 明 书CN 103911697 A 1/3页 9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3911697 A 2/3页 10 图3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3911697 A 10 3/3页 11 图5 图6 图7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3911697 A 1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天然或人造的线或纤维;纺纱或纺丝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