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辆.pdf(4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380038939.0 (22)申请日 2013.09.24 2012-209873 2012.09.24 JP 2013-138479 2013.07.01 JP B62K 5/05(2006.01) B60G 17/005(2006.01) B62D 7/00(2006.01) B62K 21/00(2006.01) (71)申请人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静冈县 (72)发明人 饭塚利男 平山洋介 久保裕 渡边隆广 宫本升 佐佐木薰 小川宏克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责任公司 11258 代。
2、理人 刘军 (54) 发明名称 车辆 (57) 摘要 本发明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较大 的转向角度且能够抑制车辆前部的大型化的车 辆。具备中央传递板 (1061)、能够以上下方向的 第一中央旋转轴 (1644) 为中心进行旋转的第一 中央旋转部 (1641)、能够以前后方向的第二中央 旋转轴 (1649) 为中心进行旋转的第二中央旋转 部 (1645)、左传递板 (1062)、能够以上下方向的 第一左旋转轴 (1654) 为中心进行旋转的第一左 旋转部 (1651)、能够以前后方向的第二左旋转轴 (1659) 为中心进行旋转的第二左旋转部 1655、右 传递板 (1063)、能够以上下方。
3、向的第一右旋转轴 (1664) 为中心进行旋转的第一右旋转部 (1661)、 能够以前后方向的第二右旋转轴 (1669) 为中心 进行旋转的第二右旋转部 (1665),在第二中央旋 转部(1645)、第二左旋转部(1655)及第二右旋转 部 (1665) 上支承有横拉杆 (1067)。 (30)优先权数据 (85)PCT国际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5.01.21 (86)PCT国际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JP2013/075715 2013.09.24 (87)PCT国际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4/046285 JA 2014.03.27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
4、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24页 附图21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487328 A (43)申请公布日 2015.04.01 CN 104487328 A 1/2 页 2 1.一种车辆,包括 : 车身框架,所述车身框架具有头管 ; 转向部件,所述转向部件具有被支承于所述头管的旋转轴,且能够旋转地被支承于所 述车身框架 ; 第一前轮,所述第一前轮被配置在与车辆的车宽方向中央相比靠左方的位置 ; 第二前轮,所述第二前轮被配置在与车辆的车宽方向中央相比靠右方的位置 ; 第一支承装置,所述第一支承装置被配置在与车辆的车宽方向中央相比靠左方的位 置,并将所述第一。
5、前轮支承为能够伴随着所述转向部件的旋转而旋转 ; 第二支承装置,所述第二支承装置被配置在与车辆的车宽方向中央相比靠右方的位 置,并将所述第二前轮支承为能够伴随着所述转向部件的旋转而旋转 ;以及 转向力传递机构,所述转向力传递机构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拉杆,用于将输入给 所述转向部件的转向力向所述第一前轮及所述第二前轮传递, 所述转向力传递机构具有 : 中央传递部,所述中央传递部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转向部件 ; 第一旋转部,所述第一旋转部被支承于所述中央传递部,且能够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 第一上下旋转轴为中心相对于所述中央传递部进行旋转 ; 第一支承部,所述第一支承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连。
6、接,将所述横拉杆的中央部承为 能够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前后旋转轴为中心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部进行旋转 ; 第二支承部,所述第二支承部按照能够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前后旋转轴为中心进 行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横拉杆的左部 ; 第二旋转部,所述第二旋转部与所述第二支承部连接 ; 左传递部,所述左传递部按照能够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上下旋转轴为中心进行 旋转的方式与所述第二旋转部连接,且被设置成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承装置不能进行相对旋 转; 第三支承部,所述第三支承部按照能够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三前后旋转轴为中心进 行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横拉杆的右部 ; 第三旋转部,所述第三旋转部与所述第三支承部连接。
7、 ;以及 右传递部,所述右传递部按照能够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三上下旋转轴为中心进行 旋转的方式与所述第三旋转部连接,且被设置成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承装置不能进行相对旋 转。 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车辆,其中, 在所述第一旋转部的前部连接所述第一支承部, 在所述第二旋转部的前部连接所述第二支承部, 在所述第三旋转部的前部连接所述第三支承部。 3.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横拉杆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的部件,其上下方向的长度大于前后方向的长 度。 4.根据权利要求 1 3 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车辆具备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包含旋转部件,且通过与所述旋转部件的旋。
8、转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487328 A 2/2 页 3 动作连动地进行倾斜动作而使得所述第一前轮及所述第二前轮分别倾斜,所述旋转部件按 照能够以配置在与所述第一前轮及所述第二前轮相比靠上方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 方式被支承于所述车身框架、且沿左右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 1 4 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第二上下旋转轴与所述第三上下旋转轴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支承 装置的上下方向的旋转轴与所述第二支承装置的上下方向的旋转轴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487328 A 1/24 页 4 车辆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具备可倾斜的车身。
9、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0002 已知有一种车辆,其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两个前轮以及转向机构,该转向机构 用于将为了使转向轴旋转而输入的转向力向第一前轮及第二前轮传递 ( 参照专利文献 1)。 0003 在先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1 :国际专利申请公开第 2012/007819 号 发明内容 0005 在专利文献 1 的车辆中,用于向两个前轮传递转向力的旋转动作和用于使两个前 轮上下移动的旋转动作通过在两个轴向上能够旋转的接头部件来实现。然而,在该结构中, 接头部件的旋转范围存在极限,因此难以增大转向角度。 0006 因此,考虑到取代接头部件而分别设置具有前后方向的旋转轴的。
10、旋转轴部件和具 有上下方向的旋转轴的旋转轴部件的方案。然而,在分别设置旋转轴部件的结构中,用于配 置各旋转轴部件的空间或与各旋转部件连接的部件的可动范围容易变大。 0007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较大的转向角度且能够抑制传递转向力的部 件的可动范围的扩大的车辆。 0008 能够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车辆包括 : 0009 车身框架,所述车身框架具有头管 ; 0010 转向部件,所述转向机构具有被支承于所述头管的旋转轴,且能够旋转地被支承 于所述车身框架 ; 0011 第一前轮,所述第一前轮被配置在与车辆的车宽方向中央相比靠左方的位置 ; 0012 第二前轮,所述第二前轮被配置在与车辆的。
11、车宽方向中央相比靠右方的位置 ; 0013 第一支承装置,所述第一支承装置被配置在与车辆的车宽方向中央相比靠左方的 位置,并将所述第一前轮支承为能够伴随着所述转向部件的旋转而旋转 ; 0014 第二支承装置,所述第二支承装置被配置在与车辆的车宽方向中央相比靠右方的 位置,并将所述第二前轮支承为能够伴随着所述转向部件的旋转而旋转 ;以及 0015 转向力传递机构,所述转向力传递机构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拉杆用于将输 入给所述转向部件的转向力向所述第一前轮及所述第二前轮传递, 0016 所述转向力传递机构具有 : 0017 中央传递部,所述中央传递部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转向部件 ; 0。
12、018 第一旋转部,所述第一旋转部被支承于所述中央传递部,且能够以沿上下方向延 伸的第一上下旋转轴为中心相对于所述中央传递部进行旋转 ; 0019 第一支承部,所述第一支承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连接,将所述横拉杆的中央部支 承为能够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前后旋转轴为中心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部进行旋转 ; 说 明 书CN 104487328 A 2/24 页 5 0020 第二支承部,所述第二支承部按照能够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前后旋转轴为中 心进行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横拉杆的左部 ; 0021 第二旋转部,所述第二旋转部与所述第二支承部连接 ; 0022 左传递部,所述左传递部按照能够以沿上下方向。
13、延伸的第二上下旋转轴为中心进 行旋转的方式与所述第二旋转部连接,且被设置成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承装置不能进行相对 旋转 ; 0023 第三支承部,所述第三支承部按照能够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三前后旋转轴为中 心进行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横拉杆的右部 ; 0024 第三旋转部,所述第三旋转部与所述第三支承部连接 ;以及 0025 右传递部,所述右传递部按照能够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三上下旋转轴为中心进 行旋转的方式与所述第三旋转部连接,且被设置成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承装置不能进行相对 旋转。 0026 在上述的车辆中,当转向部件旋转时,第一支承部、第二支承部及第三支承部维持 各自的前后旋转轴朝向前后方向的姿。
14、态不变,且从车辆的正面来看沿左右方向移动。因此, 在分别具备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的旋转轴部件和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 的旋转轴部件的转向力传递机构中,支承横拉杆的支承部被支承为能够以前后方向的旋转 轴为中心进行旋转时,与支承横拉杆的支承部被支承为能够以上下方向的旋转轴为中心进 行旋转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从车辆上方来看时横拉杆在转向时的可动范围。这样,根据上 述的车辆的结构,通过分别设置具由前后方向的旋转轴的旋转轴部件和具有上下方向的旋 转轴的旋转轴部件,能够较大地确保转向角度,且能够抑制从上方观察车辆时横拉杆在转 向时的可动范围的扩大。通过以上所述,能够提供一种可确保较大的转向角度且。
15、可对传递 转向力的部件的可动范围的扩大进行抑制的车辆。 0027 在本发明的车辆中,还可以是 :在所述第一旋转部的前部连接所述第一支承部,在 所述第二旋转部的前部连接所述第二支承部,在所述第三旋转部的前部连接所述第三支承 部。在该结构中,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横拉杆与第一上下旋转轴、第二上下旋转轴及第三上下 旋转轴的距离变大。然而,能够减小第一支承部、第二支承部及第三支承部的左右方向的移 动量。因此,能够抑制横拉杆的可动范围的扩大。 0028 在本发明的车辆中,还可以是 :所述横拉杆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的部件,其上 下方向的长度大于前后方向的长度。根据该结构,能够确保横拉杆的刚性,减小转向时横拉 。
16、杆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量,从而能够减小横拉杆的可动范围。 0029 在本发明的车辆中,还可以是 :所述车辆具备连杆机构,该连杆机构包含旋转部 件,且通过与所述旋转部件的旋转动作连动地进行倾斜动作而使得所述第一前轮及所述第 二前轮分别倾斜,该旋转部件按照能够以配置在与所述第一前轮及所述第二前轮相比靠上 方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车身框架、且沿左右方向延伸。在上述的 车辆中,构成连杆机构的旋转部件的旋转轴被配置在与第一前轮及第二前轮相比靠上方的 位置,因此能够抑制为了配置连杆机构而导致第一前轮及第二前轮之间的距离 ( 轮距 ) 变 大的情况。由此,能够抑制用于将输入给转向部件的转向力。
17、向所述第一前轮及所述第二前 轮传递的横拉杆的左右方向的长度。通过以上所述,能够确保较大的转向角度,并进一步抑 制传递转向力的部件的可动范围的扩大。 说 明 书CN 104487328 A 3/24 页 6 0030 在本发明的车辆中,还可以是 :所述第二上下旋转轴与所述第三上下旋转轴在左 右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支承装置的上下方向的旋转轴与所述第二支承装置的上下 方向的旋转轴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在上述的车辆中,在转向时,能够将第一前轮及第二前 轮形成为阿克曼几何学容易成立的姿态。因此,即使在较大地转向时,也能够使第一前轮及 第二前轮的转弯半径接近。由此,能够使第一前轮及第二前轮顺畅地以各车。
18、轮轴为中心旋 转。因此,能够提高车辆的乘坐感。 0031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确保较大的转向角度且抑制传递转向力的部件的可 动范围的扩大的车辆。 附图说明 0032 图 1 是本发明的车辆的整体侧视图 ; 0033 图 2 是将车身罩拆除的状态下的车辆的整体主视图 ; 0034 图 3 是第二前轮及第二旋转防止机构的局部简要侧视图 ; 0035 图 4 是车辆的局部侧视图 ; 0036 图 5 是表示使车辆倾斜的状态的整体主视图 ; 0037 图 6 是表示操作力传递机构的主视局部放大图 ; 0038 图 7 是表示操作力传递机构的一部分的简要结构图 ; 0039 图 8 是表示第二托架。
19、及前轮的主视局部放大图 ; 0040 图 9 是表示抑制机构的周边的局部侧视图 ; 0041 图 10 是表示抑制机构的一部分的局部立体图 ; 0042 图 11 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整体侧视图 ; 0043 图 12 是图 11 的车辆的前部的主视图 ; 0044 图 13 是图 11 的车辆的前部的俯视图 ; 0045 图 14 是表示图 11 的车辆的转向力传递机构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 ; 0046 图 15 是表示图 11 的车辆的转向力传递机构部分的结构的截面图 ; 0047 图 16 是使图 11 的车辆转向后的状态的车辆前部的俯视图 ; 0048 图 17 是使图 11 。
20、的车辆倾斜后的状态的车辆前部的主视图 ; 0049 图 18 是使图 11 的车辆转向且倾斜后的状态的车辆前部的主视图 ; 0050 图 19 是说明图 11 的车辆的转向力传递机构、第一前轮及第二前轮的动作的图, (a) 是直行时的示意图,(b) 是左转弯时的示意图 ; 0051 图 20 是说明图 11 的车辆的转向力传递机构部分的动作的示意图 ; 0052 图 21 是表示单轴结构的转向力传递机构的结构及动作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3 以下,基于优选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 0054 第一实施方式 0055 以下,参照图 1 至图 10,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之。
21、一的三轮车辆 1。对 于图中相同或相当部分标注相同符号而不重复关于此部件的说明。以下,图中的箭头 F 表 示三轮车辆 1 的前方。图中的箭头 R 表示三轮车辆 1 的右方。图中的箭头 L 表示三轮车辆 说 明 书CN 104487328 A 4/24 页 7 1 的左方。箭头 U 表示上方。车宽方向外方表示从车宽方向中央朝向外方的方向。即,车宽 方向外方表示从车宽方向中央朝向左方或右方的方向。另外,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未必 仅表示与前后方向平行的情况。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是指相对于前后方向在 45的 范围内倾斜的轴线。同样,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是指相对于上下方向在 45的范围内 倾斜的轴线。沿。
22、左右方向延伸的轴线是指相对于左右方向在 45的范围内倾斜的轴线。 需要说明的是,配置在车辆的右方的附带有“第一”的结构相当于在权利要求书及第二实施 方式中配置在车辆的右方的附带有“第二”的结构,配置在车辆的左方的附带有“第二”的 结构在权利要求书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相当于配置在车辆的左方的附带有“第一”的结构。 0056 0057 图 1 是三轮车辆 1 的整体侧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表示前后左右 的方向时,是指从驾驶三轮车辆 1 的驾驶员观察到的前后左右的方向。 0058 三轮车辆 1 具备车身主体 2、前轮 3 及后轮 4。车身主体 2 主要包括车身框架 21、 车身罩 22、车把。
23、 23、座椅 24 及动力单元 25。 0059 车身框架 21 对动力单元 25、座椅 24 等进行支承。动力单元 25 包含发动机及传动 装置等。在图 1 中,车身框架 21 由虚线表示。 0060 车身框架 21 包含头管 211、向下框架 212、后框架 213。头管 211 被配置在车辆的 前部。在头管 211 的周围配置有连杆机构 5。转向轴 60 旋转自如地被插入到头管 211 中。 转向轴 60 沿上下方向延伸。在转向轴 60 的上端安装有车把 23。向下框架 212 从前端朝后 方而向下方倾斜。后框架 213 对座椅 24 及尾灯等进行支承。在车把 23 上安装有开关 23a。
24、。 0061 车身框架 21 由车身罩 22 覆盖。车身罩 22 包含前罩 221、前挡泥板 223 及后挡泥 板 224。 0062 前罩 221 位于座椅 24 的前方。前罩 221 将头管 211 及连杆机构 5 覆盖。 0063 在左右一对前轮 3 的上方分别配置有前挡泥板 223。前挡泥板 223 被配置在前罩 221 的下方。后挡泥板 224 被配置在后轮 4 的上方。 0064 前轮 3 位于与头管 211 及连杆机构 5 相比靠下方的位置。前轮 3 被配置在前罩 221 的下方。后轮 4 被配置在车身罩 22 的下方。 0065 0066 图 2 是在将车身罩 22 拆除的状态。
25、下表示三轮车辆 1 的整体主视图。在图 2 中,省 略了向下框架 212 等。 0067 三轮车辆 1 具备车把 23、转向轴 60、头管 211、左右一对前轮 3、第一缓冲器 33、第 一旋转防止机构 34、第二缓冲器 35、第二旋转防止机构 36、连杆机构 5、操作力传递机构 6 及变形抑制机构 75。 0068 前轮 3 包含第一前轮 31 及第二前轮 32。第一前轮 31 相对于车宽方向中央而配置 在右方。在第一前轮 31 的上方配置第一前挡泥板 223a。第二前轮 32 相对于车宽方向中央 而配置在左方。在第二前轮 32 的上方配置第二前挡泥板 223b。第二前轮 32 相对于车宽方。
26、 向中央而与第一前轮 31 对称地配置。 0069 第一支承装置对第一前轮 31 进行支承。第一支承装置具有第一托架 335。第一支 承装置具有第一托架 335、第一缓冲器 33 及第一旋转防止机构 34。第一支承装置借助转向 力传递机构能够以第一中心轴 X 为中心进行旋转。 说 明 书CN 104487328 A 5/24 页 8 0070 第一前轮 31 被支承于第一支承部件 331。第一前轮 31 与第一支承部件 331 的下 部连接。第一支承部件 331 包含第一外筒 332 及第一引导件 333。第一外筒 332 在下端具 有第一支承轴 334。第一支承轴 334 对第一前轮 31 。
27、进行支承。第一外筒 332 沿上下方向延 伸。在第一外筒 332 的上端配置第一引导件 333。第一引导件 333 被固定在第一外筒 332 的上部。第一引导件 333 包含第一板 333a。第一板 333a 延伸至第一前挡泥板 223a 的上 方。第一前轮 31 能够以第一中心轴 X 为中心进行旋转。第一前轮 31 能够以第一中心轴 X 为中心旋转而改变朝向。第一中心轴 X 与第一板 333a 在第一连接点 333c 处相交。 0071 图 3 是第二前轮 32、第二缓冲器 35 及第二旋转防止机构 36 的左侧视简图。 0072 第二支承装置对第二前轮 32 进行支承。第二支承装置具有第二。
28、托架 327。第二支 承装置具有第二托架 327、第二缓冲器 35 及第二旋转防止机构 36。第二支承装置借助转向 力传递机构能够以第二中心轴 Y 为中心进行旋转。 0073 第二缓冲器 35 包含第二外筒 322 及第二内筒 326。第二内筒 326 的一部分被插入 到第二外筒 322 的内周。第二内筒 326 被配置在第二外筒 322 的上方。在第二外筒 322 的 延伸方向上,第二内筒 326 能够相对于第二外筒 322 进行相对移动。在第二内筒 326 的上 端配置有第二托架 327。第二内筒 326 的上端被固定于第二托架 327。第二缓冲器 35 是所 谓伸缩式的缓冲器。 0074。
29、 第二旋转防止机构36防止第二外筒322相对于第二内筒326的旋转。第二旋转防 止机构 36 包含第二引导件 325、第二旋转防止杆 361 及第二托架 327。第二引导件 325 对 第二旋转防止杆 361 的移动方向进行引导。第二引导件 325 包含第二引导筒 325b。第二旋 转防止杆 361 被插入到第二引导筒 325b 的内周。第二旋转防止杆 361 能够相对于第二引 导筒 325b 进行相对移动。第二旋转防止杆 361 防止第二前轮 32 相对于第二内筒 326 的相 对旋转。第二旋转防止杆 361 与第二缓冲器 35 平行地配置。第二旋转防止杆 361 的上端 被固定于第二托架 。
30、327。第二旋转防止杆 361 不能相对于第二内筒 326 进行相对移动。第 二托架 327 将第二内筒 326 和第二旋转防止杆 361 固定。 0075 返回图 2,进行三轮车辆 1 的说明。第一缓冲器 33 包含第一外筒 332 及第一内筒 336。第一缓冲器 33 是与第二缓冲器 35 同样的结构。第一内筒 336 的一部分被插入到第 一外筒 332 的内周。第一内筒 336 被配置在第一外筒 332 的上方。在第一外筒 332 的延伸 方向上,第一内筒 336 能够相对于第一外筒 332 进行相对移动。在第一内筒 336 的上端配 置有第一托架 335。第一内筒 336 的上端被固定。
31、于第一托架 335。第一缓冲器 33 是所谓伸 缩式的缓冲器。 0076 第一旋转防止机构 34 防止第一外筒 332 相对于第一内筒 336 的旋转。第一旋转 防止机构 34 是与第二旋转防止机构 36 同样的结构。第一旋转防止机构 34 包含第一引导 件 333、第一旋转防止杆 341 及第一托架 335。第一引导件 333 对第一旋转防止杆 341 的移 动方向进行引导。第一引导件 333 包含第一引导筒 333b。第一旋转防止杆 341 被插入到第 一引导筒 333b 的内周。第一旋转防止杆 341 能够相对于第一引导筒 333b 进行相对移动。 第一旋转防止杆 341 防止第一前轮 。
32、31 相对于第一内筒 336 的相对旋转。第一旋转防止杆 341 与第一缓冲器 33 平行地配置。第一旋转防止杆 341 的上端被固定于第一托架 335。第 一旋转防止杆 341 不能相对于第一内筒 336 进行相对移动。第一托架 335 将第一内筒 336 和第一旋转防止杆 341 固定。 说 明 书CN 104487328 A 6/24 页 9 0077 第二前轮 32 被支承于第二支承部件 321。第二前轮 32 与第二支承部件 321 的下 部连接。第二支承部件 321 包含第二外筒 322 及第二引导件 325。第二外筒 322 在下端具 有第二支承轴 323。第二支承轴 323 对。
33、第二前轮 32 进行支承。第二外筒 322 沿上下方向延 伸。在第二外筒 322 的上端配置第二引导件 325。第二引导件 325 固定在第二外筒 322 的 上部。第二引导件 325 包含第二板 325a。第二板 325a 延伸至第二前挡泥板 223b 的上方。 第二前轮 32 以第二中心轴 Y 为中心旋转。第二前轮 32 能够以第二中心轴 Y 为中心旋转而 改变朝向。第二中心轴 Y 与第二板 325a 在第二连接点 325c 处相交。 0078 连杆机构 5 配置在车把 23 的下方。连杆机构 5 被配置在第一前轮 31 及第二前轮 32 的上方。连杆机构 5 与头管 211 连接。连杆机。
34、构 5 包含第一横向部件 51、第二横向部件 52、第一侧向部件 53 及第二侧向部件 54。 0079 第一横向部件 51 通过支承部 A 而被支承于车身框架 21( 头管 211)。第一横向部 件 51 能够以旋转轴线 ( 支承部 A) 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车身框架 21。第一横向 部件 51 以能够在包含第一横向部件 51 和第二横向部件 52 的平面内进行旋转的方式被支 承于头管 211。第一横向部件 51 可相对于转向轴 60 向左右方向自由地相对旋转。即使在 伴随着车把 23 的旋转而转向轴 60 发生了旋转的情况下,第一横向部件 51 也不相对于转向 轴 60 进行旋转。。
35、第一横向部件 51 包含一对板状的部件 512。第一横向部件 51 沿车宽方向 延伸。一对板状的部件 512 在前后方向上夹持头管 211。第一横向部件 51 的右端通过连接 部 B 而与第一侧向部件 53 连接。第一横向部件 51 按照能够以旋转轴线 B 为中心进行旋转 的方式与第一侧向部件 53 连接。第一横向部件 51 的左端通过连接部 C 而与第二侧向部件 54 连接。第一横向部件 51 按照能够以旋转轴线 C 为中心自由地相对旋转的方式被安装于 第二侧向部件 52。第一横向部件 51 可在包含第一横向部件 51 和第二横向部件 52 的平面 内相对于第一侧向部件 53 及第二侧向部件。
36、 54 自由旋转。 0080 第二横向部件 52 通过支承部 D 而被支承于车身框架 21( 头管 211)。第二横向部 件 52 按照能够以旋转轴线 ( 支承部 D) 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车身框架 21。第二 横向部件 52 按照能够在包含第一横向部件 51 和第二横向部件 52 的平面内进行旋转的方 式被支承于头管 211。第二横向部件 52 被配置在第一横向部件 51 的下方。第二横向部件 52 与第一横向部件 51 平行。第二横向部件 52 为与第一横向部件 51 相同的长度。第二横 向部件52相对于转向轴60向左右方相对旋转自如。即使在伴随着车把23的旋转而转向轴 60 发生。
37、了旋转的情况下,第二横向部件 52 也不相对于转向轴 60 进行旋转。第二横向部件 52 包含一对板状的部件 522。第二横向部件 52 沿车宽方向延伸。一对板状的部件 522 在 前后方向上夹持头管 211。第二横向部件 52 的右端通过连接部 E 而与第一侧向部件 53 连 接。第二横向部件 52 按照能够以旋转轴线 ( 连接部 E) 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方式与第一侧向 部件 53 连接。第二横向部件 52 的左端通过连接部 F 而与第二侧向部件 54 连接。第二横 向部件 52 按照能够以旋转轴线 ( 连接部 F) 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方式与第二侧向部件 54 连 接。第二横向部件 52 能够在。
38、包含第一横向部件 51 和第二横向部件 52 的平面内相对于第 一侧向部件 53 及第二侧向部件 54 进行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横向部件 51 及第二横 向部件 52 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前后一对板状部件,但第一横向部件 51 及第二横向部件 52 的结构也可以包含分别从头管 211 向右方延伸的部件和从头管 211 向左方延伸的部件。 0081 第一侧向部件 53 被配置在头管 211 的右方。第一侧向部件 53 沿头管 211 的延伸 说 明 书CN 104487328 A 7/24 页 10 方向延伸。第一侧向部件 53 沿转向轴 60 的延伸方向延伸。第一侧向部件 53 被配置在第。
39、 一前轮 31 的上方。第一侧向部件 53 在下端与第一托架 335 连接。第一侧向部件 53 按照 能够以第一中心轴X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方式被安装于第一托架335。通过使车把23旋转而 第一托架 335 以与第一侧向部件 53 连接的连接部为中心旋转。在第一托架 335 旋转时,第 一侧向部件 53 不相对于车身框架 21 进行旋转。第一侧向部件 53 被配置在与第一缓冲器 33 相比靠右方的位置。第一侧向部件 53 被配置在与第一缓冲器 33 相比靠上方的位置。 0082 第二侧向部件 54 被配置在头管 211 的左方。第二侧向部件 54 沿头管 211 的延伸 方向延伸。第二侧向部件 5。
40、4 沿转向轴 60 的延伸方向延伸。第二侧向部件 54 被配置在第 二前轮 32 的上方。第二侧向部件 54 在下端与第二托架 327 连接。第二侧向部件 54 按照 能够以第二中心轴Y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方式被安装于第二托架327。通过使车把23旋转而 第二托架 327 以与第二侧向部件 54 连接的连接部为中心旋转。在第二托架 327 旋转时,第 二侧向部件 54 不相对于车身框架 21 进行旋转。第二侧向部件 54 被配置在与第二缓冲器 35 相比靠左方的位置。第二侧向部件 54 被配置在第二缓冲器 35 的上方。 0083 操作力传递机构 6 伴随着驾驶员进行的车把操作而将车把 23 的操。
41、作力向第一前 轮 31 及第二前轮 32 传递。操作力传递机构 6 的一部分被配置在第二横向部件 52 的下方。 操作力传递机构 6 被配置在与第一前轮 31 及第二前轮 32 相比靠上方的位置。 0084 变形抑制机构 75 抑制连杆机构 5 的变形。变形抑制机构 75 具备第一连接部件 11、第二连接部件 12 及抑制机构 7。 0085 第一连接部件 11 被安装于第一板 333a。第一连接部件 11 安装在第一板 333a 与 第一中心轴X相交的第一连接点333c。在此,第一连接部件11可以不必配置在与第一连接 点 333c 严格一致的位置。即,第一连接部件 11 可以配置在从第一连接。
42、点 333c 稍偏离的位 置。第一连接部件 11 被安装在第一板 333a 的上表面。第一连接部件 11 从第一板 333a 朝 向头管 211 延伸。第一连接部件 11 包含棒状的部分。第一连接部件 11 被配置在连杆机构 5 的下方。 0086 第二连接部件 12 被安装于第二板 325a。第二连接部件 12 被安装在第二板 325a 与第二中心轴 Y 相交的第二连接点 325c 处。在此,第二连接部件 12 可以不必配置在与第 二连接点 325c 严格一致的位置。即,第二连接部件 12 可以配置在从第二连接点 325c 稍偏 离的位置。第二连接部件 12 被安装在第二板 325a 的上表。
43、面。第二连接部件 12 从第二板 325a 朝向头管 211 延伸。第二连接部件 12 包含棒状的部分。第二连接部件 12 被配置在连 杆机构 5 的下方。 0087 抑制机构 7 抑制第一连接部件 11 相对于头管 211 的移动。抑制机构 7 抑制第二 连接部件 12 相对于头管 211 的移动。抑制机构 7 被配置在连杆机构 5 的下方。 0088 图 4 是连杆机构 5 及第二前轮 32 的周围的左侧视图。在图 4 中,省略了位于连杆 机构 5 的后方的向下框架 212 及车把 23 等。在前后方向上,头管 211 的上部由一对板状部 件 512 夹持。在前后方向上,头管 211 的下。
44、部由一对板状部件 522 夹持。从侧面来看,旋转 轴线 ( 支承部 A) 以与转向轴 60 交叉的方式延伸。从侧面来看,旋转轴线 ( 支承部 D) 以与 转向轴 60 交叉的方式延伸。从侧面来看,第二缓冲器 35 的上端被配置在与连杆机构 5 的 下端相比靠下方的位置。虽然在图 4 中未示出,但是从侧面来看,第一缓冲器 33 的上端被 配置在与连杆机构 5 的下端相比靠下方的位置。 说 明 书CN 104487328 A 8/24 页 11 0089 图 5 是使三轮车辆 1 向左方倾斜了角度 T 的状态的整体主视图。当三轮车辆 1 的 车身向左右方倾斜时,连杆机构 5 变形。当驾驶员使三轮车。
45、辆 1 的车身向左方倾斜角度 T 时,头管 211 相对于垂直方向而向左方倾斜。当头管 211 倾斜时,第一横向部件 51 及第二 横向部件 52 相对于头管 211 旋转。伴随着头管 211 向左方的倾斜而第一横向部件 51 的左 端与第二横向部件 52 的左端相比向左方移动。由于第一横向部件 51 与第二横向部件 52 相比向左方移动,第二侧向部件 54 倾斜。此时,第二侧向部件 54 与头管 211 平行。与第二 侧向部件 54 同样,第一侧向部件 53 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第一侧向部件 53 与头管 211 平 行。在第一侧向部件 53 及第二侧向部件 54 倾斜时,第一侧向部件 53。
46、 相对于第一横向部件 51 及第二横向部件 52 旋转。在第一侧向部件 53 及第二侧向部件 54 倾斜时,第二侧向部件 54 相对于第一横向部件 51 及第二横向部件 52 旋转。 0090 这样,当使三轮车辆1倾斜时,在从前方观察车辆的情况下,第一前轮31及第二前 轮 32 分别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在车辆倾斜时,第一前轮 31 及第二前轮 32 维持与头管 211 平行的姿态。 0091 0092 图 6 是表示操作力传递机构 6 的主视局部放大图。操作力传递机构 6 包含转向轴 60、第一传递板 61( 中央传递部的一例 )、第二传递板 62( 右传递部的一例 )、第三传递板 63( 左。
47、传递部的一例 )、第一传递部件 67( 横拉杆的一例 )、第一托架 335 及第二托架 327。 0093 第一传递板61与转向轴60连接。第一传递板61不能与转向轴60进行相对旋转。 当使车把 23 相对于头管 211 旋转时,转向轴 60 相对于头管 211 旋转。伴随着转向轴 60 的 旋转而第一传递板 61 旋转。 0094 第二传递板 62 与第一侧向部件 53 连接。第二传递板 62 能够旋转地与第一侧向 部件 53 连接。第二传递板 62 被固定于第一托架 335。第二传递板 62 位于第一托架 335 的 下方。 0095 第三传递板 63 与第二侧向部件 54 连接。第三传递。
48、板 63 能够旋转地与第二侧向 部件 54 连接。从正面来看,第三传递板 63 以第一传递板 61 为中心而与第二传递板 62 对 称地配置。第三传递板 63 被固定于第二托架 327。第三传递板 63 位于第二托架 327 的下 方。 0096 第一传递部件 67 将从转向轴 60 传递的操作力向第一托架 335 及第二托架 327 传 递。第一传递部件 67 沿车宽方向延伸。关于将操作力从转向轴 60 向第一托架 335 及第二 托架 327 传递的详细结构将在后文叙述。 0097 图 7 是表示操作力传递机构 6 的结构的简要俯视图。图 7 是从上方观察操作力传 递机构6的图,将连杆机构。
49、5、托架等的结构全部省略了。在图7中,双点划线表示使转向轴 60 向箭头 A 的方向旋转的状态。 0098 操作力传递机构 6 包含第一传递板 61、第二传递板 62、第三传递板 63、第一接头 64、第二接头 65、第三接头 66 及第一传递部件 67。 0099 第一传递板 61 前部的宽度比第一传递板 61 的后部的宽度窄。在第一传递板 61 的前部配置有第一接头 64。 0100 第二传递板 62 前部的宽度比第二传递板 62 的后部的宽度窄。在第二传递板 62 的前部配置有第二接头 65。第二传递板 62 被配置在第一传递板 61 的右方。 说 明 书CN 104487328 A 9/24 页 12 0101 第三传递板 63 前部的宽度比第三传递板 63 后部的宽度窄。在第三传递板 63 的 前部配置有第三接头 66。第三传递板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