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照明技术中的发明,特别是一个控制荧光灯光输出的发明。 这个发明是与题为〈带有减光控制的荧光灯控制器〉、约翰M.黄(John M.Wong)和迈克尔A.库扎克(Michael A.Kurzak)在1989年5月26日提交的序号为358,257且转让给与这个发明同一受让人的申请中的发明有关。序号358,257的申请和结合在其中供参考的材料,借此结合在这里供参考。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荧光灯的减光控制器(dimming controllers)的更简化的控制电路。
本发明的优点之一是在于:就本发明的控制电路来说,减光控制电路(dimming control circuit)不需要从前所具备的辅助电源。
本发明的特点之一是公开的减光控制电路的接线要比从前的减光控制电路所需要的为少。
为了实现本发明,为荧光灯光度调整器(dimmer)设置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连接至荧光灯的镇流器。光度调整器具有二个控制端。控制电路包括一光传感器,该光传感器能产生一个表示环境光的输出信号。光传感器连接至第一放大器,该放大器将光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放大。第一放大器有一输出端。一个第二放大器连接至第一放大器的输出端。第二放大器工作以调节第一放大器的输出信号。第二放大器有一连接至第三级地输出端,该第三级作为一个电流吸收器。第二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至第三级,该第三级跨接在光度调整器的两控制端。公开的发明和现有技术的控制电路之间的差别在于:本发明的控制电路通过光度调整器的控制端接收它的整个工作周期内的功率。
光度调整器的控制电路的特征还在于:其中所述第二放大器还作为一个电流吸收器、所述第一放大器是一NPN晶体管、所述第二放大器是一NPN晶体管和所述第三级是一PNP晶体管。
本发明其它的目的、特点和优点在结合附图研究以下的说明和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时,将会明白。其中:
图1是一根据以前的设计设置的光度调整器控制电路(dimmer control circuit)的方框图;以及
图2是一根据本发明设置的光度调整器控制电路。
如图1能看到的那样,在以前是设有光传感器11,它的输出提供到用来放大由光传感器11产生的信号的光电放大器。光电放大器13连接到稳定放大器(regulation amplifier)15。稳定放大器15产生一个输出,该输出使光度调整器控制电路以影响荧光灯,按照需要连接至荧光灯而使之工作。稳定放大器15连接至缓冲器17,该缓冲器17作用以使来自稳定放大器15的信号适宜于传送到电流吸收器19。缓冲器17本身连接到电流吸收器19,该电流吸收器19连接至例如序号358,257的申请所公开的那种荧光灯镇流器。
从图1可以看到,光电放大器13、稳定放大器15和缓冲器17全部连接至辅助电源21,辅助电源21再连接至输电线。
图2所示的本发明中,示出的控制电路连接至序号358,257申请的图1的端钮113和114。从图2可见,备有光传感器LS,该光传感器LS检测环境光。光传感器LS连接在电容器C两端,其一端连接至NPN晶体Q3的基极。电容器C的另一端连接至晶体管Q3的集电极。
晶体管Q3的发射极连接至变阻器RH1的一端,变阻器RH1的另一端连接至光传感器LS的一端。晶体管Q3的发射极还连接至电阻器R2b和R2c之间的联结点。此联结点也连接至NPN晶体管Q2的基极。晶体管Q2的集电极通过电阻器R2a连接至电容器C的另一端。晶体管Q2的发射极连接至电阻器R2c的远离电阻器R2b和R2c之间的结点的那一端。晶体管Q2的集电极还连接至PNP晶体管Q1的基极,晶体管Q1的发射极和集电极跨接在序号358,257申请的减光控制器的端钮113和114上。
在工作过程中,晶体管Q1、Q2和Q3的工作功率由与连接至镇流器31的荧光灯有关的减光控制器提供。可以看到图2的电路不需要例如21(图1)那样的辅助电源。变阻器RH1起阈值控制作用。晶体管Q3是例如图1的13的光电放大器。晶体管Q2既作为图1的稳定放大器15的等同物又作为一个局部的电流吸收器工作。晶体管Q1是本发明的主电流吸收器。本发明取决于下列事实:镇流器31提供足够的工作电压跨接于端钮113和114和提供足够的工作电流至该两端钮,以使晶体管Q1、Q2和Q3工作。
应该明白是对本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员来说上面所述的各种改变将是很明显的,以及这里所描述的电路装置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不能认为是带有限制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