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处理折叠过的薄片材料,特别是涉及接收堆放的折贴(书贴)这样的材料并将折贴依次供给到另一位置的装置和方法。 印刷工业广泛使用各种机器来将从大卷筒纸取下的单色纸转变成完整的杂志和书。尽管如此,在这个加工过程中仍保留一些手工操作,这些手工操作的费用通常很高,并且在整个印刷过程中会由于人为因素产生错误。
用于生产杂志的现代印刷机的操作速度和效率很高,通常在一张纸上印刷连接在一起的几页,这张纸在印刷机中被正常折叠。这种折叠过的纸张经常与其他折叠过的纸张结合在一起,但是不管纸张是否被折叠,我们都把这种产物称作折贴。这些印刷机的输出产物通常堆积或扎成捆。随着每个含有折贴的折贴堆或捆的形成,就会生产出大量的折贴堆或捆,其中每张折贴通常是经过一次或多次折叠的纸张,以构成一本杂志的几页。
这种折贴堆或捆被输送到配页和装钉机,这些机器从折贴堆或捆中取出各个折贴,并以适当的次序将它们组合起来,然后将它们装钉起来而制成一本完整的杂志。通常,折贴堆或捆放置在相关的终加工机器(如配页/装钉机)的料斗中,并且必须保证将折贴供给到机器的每个料斗中,以制成最终的产品。在将折贴放置在料斗中之前,必须将折贴堆或捆打碎成折贴流,在此折贴流中,折贴彼此处于搭迭状态。
利用人工间歇式地向料斗装载大的折贴捆不是令人满意地,其原因是落入料斗的折贴捆所产生的冲击会干扰续纸机构的正常操作。然而,如果试图用手工将折贴捆少量地供到料斗中而避免上述问题的话,就需要频繁地进行再供给操作,由此就会大大加重手工工作量。另外,对于使这种操作过程自动化的机器的占地量通常加以严格限制。
此外,为了给装钉成杂志或书作准备,工人需反复地用手工将一定数量的折贴捆供给到料斗中,这样会造成工人身体损伤和负重。工人必须提起大的折贴捆,挥动胳膊将折贴捆放到一个边缘上,并晃动折贴捆以消除折贴之间的粘着现象,然后将折贴捆放到使之能装入并通过所述料斗的位置上。随着反复进行这种动作,工人每次要处理大而重的折贴捆,这样最终使工人的身体受到伤害,以致丧失劳动能力。因此,本发明就试图减轻这种现存的问题。
用于紧凑地贮存折贴的折贴捆经常被长时间压实,油墨就易于将纸制品粘在一起,这种现象称做“粘页”。粘页现象会妨碍配页/装钉机的高效操作。但是据信,目前的用于将折贴捆变换成搭迭的折贴流的机器还不能彻底地解决这种粘页问题。
另一个需要克服的难题是,当一张纸在另一张纸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易于打开折贴的外侧折页。当出现这种称之为“拉出”的现象时,折贴就不适于使用了,除非操作者用手工将其恢复到初始的折叠状态。当制出的折贴仅折叠一次而让其它三边敞开时,目前的设备就会受到拉出现象的严重影响。
现存的折贴流续纸器通常利用压力空气来使折贴分离并给折贴润滑,以便于将它们向前供给到料斗和装钉机中。为了消除折贴的粘页问题,就必须使用大量的高压空气来操作这种分离器,因此容易理解,这种以提高空气压力来产生能量的方式,对于能量的获取和使用来讲都是相当昂贵的。
从本发明的各个目的和特征中可知,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将折贴捆变换成搭迭的折贴流的装置和方法,这种装置能将处理折贴捆以及折贴捆本身所需的手工工作量减至最小。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出这样一种装置和方法,它能根据需要连续地向终加工机器的料斗提供搭迭的折贴流。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装置和方法,它能自动和有效地把折贴捆分离成单个的折贴。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将占地减至最小的装置。
本发明的第五个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装置和方法,当由折贴捆分成搭迭的折贴流时,它能消除或显著地降低折贴之间的摩擦。
本发明的第六个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装置,它能为折贴捆提供一个方便的装载高度,同时提供为将折贴流供给到终加工机器的料袋或料斗中而将其提升到适当高度的能力。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特征将在下面的说明中给予部分地体现。
简言之,本发明的装置用于将成捆的折贴变换成适于供给到终加工机器的料斗中的搭迭的折贴流。该装置包括第一组传送带,用于将折贴捆传送到搭迭台。第一组传送带的上传送带通常沿折贴捆的传送方向限定一个平面。设置了一个驱动第一组传送带的驱动机构,以便使放在该传送带上的折贴捆沿着由第一组传送带限定的路线朝着搭迭台运动。一对侧传送带限定了搭迭台的起始位置。这对侧传送带设置在折贴捆运行路线的两相对侧,它们自第一组传送带所限定的平面向上延伸。两侧传送带之间的间距小于预定的折贴宽度,从而使得放置在第一组传送带上的折贴捆(其纵轴线通常平行于传送方向)中的具有预定宽度的折贴在与侧传送带接触时被弯成弓形,以便使每张折贴与折贴捆上的其它折贴相分离。侧传送带被如此驱动,使其内侧传送带的运行方向与第一组传送带的上传送带的运行方向相同。本发明装置还包括有第三组传送带,它用于使弯曲的折贴从侧传送带的排出端以搭迭的形式向上运动。
本发明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沿着通常水平路线将折贴捆传送到搭迭台,折贴捆中的折贴通常垂直于传送路线放置;使折贴捆通过由一对侧传送带限定的限制区,以便当折贴与侧传送带接触时被弯成弓形,由此将每张折贴与折贴捆上的其它折贴分离开来;将弯曲的折贴从侧传送带的排出端以搭迭的形式向上传送。
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变换装置的透视图;
图2与图1类似,表示了本发明装置的操作情况;
图3是一个示意图,表示了图1所示装置的供给皮带的相对位置。
在所有附图中,相似的零部件用相同的标号表示。
本发明的装置11能特别好地用于收取折贴的堆或捆13(见图2),并将其变换成由图2中单张折贴15所示的彼此搭迭的折贴流。然后,将这种搭迭的折贴流供给到终加工机械,如配页机/装钉机(未示出)的料斗或料袋中。
装置11包括一个具有基座17的刚性固定的机架,基座17由四个基座构件17A-17D构成,构件17A和17B构成基座17的两侧框。而构件17C和17D构成基座17的两端框。一对立柱19从靠近构件17D的基座拐角处向上伸出。一对肋板21从构件17C上沿构件17D的纵向延伸并且固定在基座上。除了额外地加强基座17的刚性以外,与构件17A和17B相连的肋板21还为一对侧传送带组件23和25提供适宜的支承。
每条侧传送带组件包括一个平台23A和25A,平台上安装着传送带23B和25B,以便沿箭头所述方向运转。每个侧传送带组件分别延伸至处于顶梁23C和25C中的上端。每个侧传送带组件包括一对轴23D、23E和25D、25E(未示出轴23E),这些轴可转动地安装在各自的侧传送带组件的顶梁和平台之间。每个侧传送带组件的后轴由一个电动机驱动组件27和29驱动,以便以适当的速度(例如6吋/分)驱动传送带沿其传送路线运转。每个侧传送带组件包括一个张紧辊。图中仅示出了一个张紧辊25F,该辊具有常规结构,并可用于调整相应侧传送带的张紧力。每条传送带仅被张紧用于防止过度松驰。允许传送带有适度的松驰。具体地说,不把它们张紧到刚性状态。
一对间隔调整梁31和33从装置11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这些调整梁固定在侧传送带组件25的顶梁25C上,并且自身带有调整槽35,它们通过调整槽35连接到侧传送带组件23的顶梁23C上。顶梁23C可相对于侧传送带组件25运动到所需的位置上,然后可利用适当的紧固件紧固在间隔调整梁31和33的调整槽35中,由此使侧传送带组件23和25保持在所需的相对位置上。为了将侧传送带组件23的平台23A连接到其支承座,即基座构件17B和肋板21上,也可以采用一种类似的调整方式。另一种可选择的方案是,使侧传送带组件23固定在其支承座上,而将侧传送带组件25适当地连接在基座17和肋板21上。
装置11还包括一组传送带37A-37D,它们分别安装在4个一组的滚轮39A-39D上,并可沿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运转。滚轮39适当地安装在转轴41上,转轴41安装成可在肋板21内转动。在装置11的另一端,安装着一组类似的滚轮(未示出)。传送带37也绕过这组滚轮,这组滚轮由一个安装在基座17上的变速马达组件43驱动,以所需的速度转动。传送带37的平均速度大约为6吋/分,当然它们也可以2吋/分的低速或10。5呎/分的高速运转。传送带37的速度一般与侧传送带23B和25B的速度相同,不过也可让侧传送带的运行速度稍高于传送带37的速度。
每个立柱19具有一个从其上向前伸出的臂47,用于支承一组驱动滚轮49和第二组传送带滚轮51。滚轮49安装在转轴49A上,而滚轮51安装在一根未清楚示出的转轴上。位于滚轮51下方的第二组滚轮53安装在转轴55上,轴55以适当的方式(未示出)连接到装置11的机架上。一组(4条)传送带57A-57D绕过滚轮51和53以及第三组滚轮59。滚轮59安装在一根轴(未示出)上,该轴可转动地支承在臂47的后端附近。第三组传送带61A-61D的最前段靠近传送带57,从而在其间形成夹口。如将要看到的那样,将折贴以一种搭迭流的形式从折贴堆中向上拉出。传送带61的一头安装在处于装置基座处并位于传送带37上表面下方的另一组滚轮(未示出)上,其另一头安装在处于装置上后部的一组滚轮62上。马达63带动驱动滚轮49,使传送带61从折贴堆中向上(如图1中传送带61上的箭头所示)提起折贴。传送带57作为托背传送带,将传送带61提起的折贴牢固地保持在传送带57和61之间,由此产生一种大致从传送带37垂直向上运动的折贴搭迭流。提起传送带61和托背传送带57的速度一般是台面传送带37和侧传送带23,25的速度的10到60倍,其具体速度视折贴的厚度和搭迭厚度而定。
参见图2,所示的由厚度例如为0.004吋的折贴形成的折贴堆13,由传送带37向前传送到由侧传送带23B和25B限定的搭迭台。侧传送带23B和25B的间隔被选定成稍小于折贴的宽度,折贴垂直于传送带37的运行路线放置,使得每片折贴碰到侧传送带时被弯成弓形(如图2所示)。这种弯曲作用能撕开相邻折贴间的油墨对纤维的粘结,从而在形成搭迭流之前将折贴彼此分离。
侧传送带携带单个的折贴到达该侧传送带的排出位置,该位置由提起传送带61限定。传送带61在这个位置通常以垂直向上的方向将最前面的折贴拉进在提起传送带61和托背传送带57之间形成的夹口中。如图3所示,夹口通常和折贴15一样呈弯曲形,这样,任何折贴都容易被提起和托背传送带夹持,而不会卡住。
这样,利用提起传送带61和托背传送带57就可以垂直地提出一条折贴流。这些传送带通常以直角绕过滚轮49,由此使提起的折贴以水平方位放置(如图2中的折贴15那样)。当然,也可以通过调整各传送带的间距而在单个的折贴15引出之前由传送带消除折贴的弯曲度。当排出时,折贴落入其相关的料斗中。
尽管上面已经将装置11描述成一台设备的独立部分,但应该理解的是,根据需要该装置能容易地被用于一台大的设备或系统中。
根据上面的说明可以看出,本发明的目的和各个特性已经实现,并且能获得优越的效果。对于上述结构和方法可以进行各种改变而不超出本发明的范围。说明书及附图所涉及的事项全是示例性的,而并不是限制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