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防水构造.pdf

上传人:a1 文档编号:4054114 上传时间:2018-08-1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20419674.1

申请日:

2012.08.22

公开号:

CN202832570U

公开日:

2013.03.27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

IPC分类号:

E21D11/38; E21F16/02

主分类号:

E21D11/38

申请人: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发明人:

巩江峰; 林本涛; 陶伟民; 高扬; 陈峻; 王唤龙

地址:

610031 四川省成都市通锦路3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成都惠迪专利事务所 51215

代理人:

王建国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防水构造,具有良好的防水可靠性,而且可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它包括洞内侧沟和埋设于初期支护(10)、二次衬砌之间的纵向排水盲管,在二次衬砌施工缝(20)位置靠初期支护(10)面设置一道防排水板(40),该防排水板(40)的下端与纵向盲管接通。在二次衬砌中部设置中埋式止水带(30),该中埋式止水带(30)的两端分别延伸入二次衬砌施工缝(20)两侧的左侧二次衬砌(21)、右侧二次衬砌(22)内。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防水构造,包括洞内侧沟和埋设于初期支护(10)、二次衬砌之间的纵向排水盲管,其特征在于:在二次衬砌施工缝(20)位置靠初期支护(10)面设置一道防排水板(40),该防排水板(40)的下端与纵向盲管接通;在二次衬砌中部设置中埋式止水带(30),该中埋式止水带(30)的两端分别延伸入二次衬砌施工缝(20)两侧的左侧二次衬砌(21)、右侧二次衬砌(22)内。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左侧二次衬砌(21)、右侧二次衬砌(22)与初期支护(10)之间设置防水板(50)和无纺布层(51),防水板(50)与防排水板(40)搭接。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防排水板(40)板面上具有纵向、竖向间隔设置的凸壳结构(41),凸壳结构(41)相对于板面外凸呈圆台型。

说明书

说明书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防水构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技术涉及铁路隧道、公路隧道、市政隧道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防水构造。 
背景技术
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高速、快捷、安全的交通工具的需求,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成为人们出行首选的交通方式。由于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选线曲线半径较大,且受地形条件限制等影响,越来越多的铁路隧道、公路隧道建设将成为必要。渗漏水一直是影响隧道运营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施工缝渗漏水是隧道内渗漏水主要发生的部位。铁路隧道洞内渗漏水将会影响拱部接触网受流安全,进而影响列车的运行安全;公路隧道洞内渗漏水将会影响将会影响隧道内行车、照明及通风系统安全。随着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建设,隧道内渗漏水对运营行车安全的影响加大,安全风险进一步增加。 
目前,隧道施工缝是基于多道隔水或通过增加地下水在施工缝渗流途径,减小地下水沿施工图的渗流,从而力图达到施工缝防水的目的。如《铁路隧道设计规范》中13.2.3条的第4条规定,Ⅰ级铁路隧道、Ⅱ级铁路电化隧道的施工缝同时采用两种可靠的复合防水措施。施工缝防水构造如附图1,虽然采取了多道防水措施,但施工缝仍为防水薄弱环节,甚至影响隧道使用,因此施工缝防水是发展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隧道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发明为一种“以排为主,防排结合”的新型隧道施工缝防水构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防水构造,具有良好的防水可靠性,而且可提高结构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防水构造,包括洞内侧沟和埋设于初期支护、二次衬砌之间的纵向排水盲管,其特征在于:在二次衬砌施工缝位置靠初期支护面设置一道防排水板,该防排水板的下端与纵向盲管接通;在二次衬砌中部设置中埋式止水带,埋式止水带的两端分别延伸入二次衬砌施工缝两侧的左侧二次衬砌、右侧二次衬砌内。 
所述左侧二次衬砌、右侧二次衬砌与初期支护之间设置防水板和无纺布层,防水板与防排水板搭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现有的“全防”结构改为“防排结合”结构,能有效的将施工缝周边地下水及时引排至洞内纵向盲管,使二衬施工缝部位处在一个无积水或无水压状态下工作,防水的可靠性加强,结构的安全性提高。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如下三幅附图: 
图1本实用新型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防水构造的断面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防水构造中防排水板的俯视图; 
图3是沿图2中A‑A线的剖视图。 
图中构件、部位名称及所对应标记:初期支护10、二次衬砌施工缝20、左侧二次衬砌21、右侧二次衬砌22、中埋式止水带30、防排水板40、凸壳结构41、防水板50、无纺布层5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隧道施工缝防水结构体系进一步说明。 
目前,国内铁路隧道、公路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一般采用中埋式止水带+外贴式止水带+防水板+无纺布的综合防水结构来达到防水的目的,该设计理念基本上是“全防”,这样导致了二次衬砌承受一定的水压,再加上由于施工缝防水措施复杂,现场施工很难达到设计要求,对施工缝的防水存在一定防水隐患。 
本实用新型隧道施工缝防水结构体系由“全防”结构改为“防排结 合”结构。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防水构造,包括洞内侧沟和埋设于初期支护10、二次衬砌之间的纵向排水盲管,在二次衬砌施工缝20位置靠初期支护10面设置一道防排水板40,该防排水板40的下端与纵向盲管接通,能有效将衬砌背后地下水引排至隧道边墙底部的纵向盲管12内,使得二次衬砌施工缝20临近部位二衬背后无水压,防排水板40自身具有不低于普通防水板的防水能力。并在二次衬砌中部设置中埋式止水带30,该埋式止水带30的两端分别延伸入二次衬砌施工缝20两侧的左侧二次衬砌21、右侧二次衬砌22内。左侧二次衬砌21、右侧二次衬砌22与初期支护10之间设置防水板50和无纺布层51,防水板50与防排水板40搭接。防排水板40的宽度L通常上不应小于1m,与两侧防水板50搭接宽度不应小于0.15m。 
参照图2和图3,防排水板40板面上具有纵向、竖向间隔设置的凸壳结构41,凸壳结构41相对于板面外凸呈圆台型,凸壳结构41紧靠初期支护10,板面紧靠二次衬砌,这样在二次衬砌与初期支护10之间形成了环向及纵向的排水通道。 
以上所述只是用图解说明本实用新型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防水构造的一些原理及功能,并非是要将本实用新型局限在所示和所述的具体结构和适用范围内,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应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申请的专利范围。

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防水构造.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防水构造.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防水构造.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防水构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防水构造.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2832570 U(45)授权公告日 2013.03.27CN202832570U*CN202832570U*(21)申请号 201220419674.1(22)申请日 2012.08.22E21D 11/38(2006.01)E21F 16/02(2006.01)(73)专利权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地址 610031 四川省成都市通锦路3号(72)发明人巩江峰 林本涛 陶伟民 高扬陈峻 王唤龙(74)专利代理机构成都惠迪专利事务所 51215代理人王建国(54) 实用新型名称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防水构造(57) 摘要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防水构造,具有良好的防。

2、水可靠性,而且可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它包括洞内侧沟和埋设于初期支护(10)、二次衬砌之间的纵向排水盲管,在二次衬砌施工缝(20)位置靠初期支护(10)面设置一道防排水板(40),该防排水板(40)的下端与纵向盲管接通。在二次衬砌中部设置中埋式止水带(30),该中埋式止水带(30)的两端分别延伸入二次衬砌施工缝(20)两侧的左侧二次衬砌(21)、右侧二次衬砌(22)内。(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1 页1/1页21.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防水构造,包括洞内侧沟和埋设于初期支护。

3、(10)、二次衬砌之间的纵向排水盲管,其特征在于:在二次衬砌施工缝(20)位置靠初期支护(10)面设置一道防排水板(40),该防排水板(40)的下端与纵向盲管接通;在二次衬砌中部设置中埋式止水带(30),该中埋式止水带(30)的两端分别延伸入二次衬砌施工缝(20)两侧的左侧二次衬砌(21)、右侧二次衬砌(22)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左侧二次衬砌(21)、右侧二次衬砌(22)与初期支护(10)之间设置防水板(50)和无纺布层(51),防水板(50)与防排水板(40)搭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防排水板(40)板面。

4、上具有纵向、竖向间隔设置的凸壳结构(41),凸壳结构(41)相对于板面外凸呈圆台型。 权 利 要 求 书CN 202832570 U1/2页3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防水构造 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技术涉及铁路隧道、公路隧道、市政隧道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防水构造。 背景技术0002 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高速、快捷、安全的交通工具的需求,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成为人们出行首选的交通方式。由于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选线曲线半径较大,且受地形条件限制等影响,越来越多的铁路隧道、公路隧道建设将成为必要。渗漏水一直是影响隧道运营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施工缝渗漏水是隧道内渗漏水主要发生的。

5、部位。铁路隧道洞内渗漏水将会影响拱部接触网受流安全,进而影响列车的运行安全;公路隧道洞内渗漏水将会影响将会影响隧道内行车、照明及通风系统安全。随着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建设,隧道内渗漏水对运营行车安全的影响加大,安全风险进一步增加。 0003 目前,隧道施工缝是基于多道隔水或通过增加地下水在施工缝渗流途径,减小地下水沿施工图的渗流,从而力图达到施工缝防水的目的。如铁路隧道设计规范中13.2.3条的第4条规定,级铁路隧道、级铁路电化隧道的施工缝同时采用两种可靠的复合防水措施。施工缝防水构造如附图1,虽然采取了多道防水措施,但施工缝仍为防水薄弱环节,甚至影响隧道使用,因此施工缝防水是发展高速铁路、高。

6、速公路隧道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发明为一种“以排为主,防排结合”的新型隧道施工缝防水构造。 实用新型内容0004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防水构造,具有良好的防水可靠性,而且可提高结构的安全性。 0005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 本实用新型的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防水构造,包括洞内侧沟和埋设于初期支护、二次衬砌之间的纵向排水盲管,其特征在于:在二次衬砌施工缝位置靠初期支护面设置一道防排水板,该防排水板的下端与纵向盲管接通;在二次衬砌中部设置中埋式止水带,埋式止水带的两端分别延伸入二次衬砌施工缝两侧的左侧二次衬砌、右侧二次衬砌内。

7、。 0007 所述左侧二次衬砌、右侧二次衬砌与初期支护之间设置防水板和无纺布层,防水板与防排水板搭接。 0008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现有的“全防”结构改为“防排结合”结构,能有效的将施工缝周边地下水及时引排至洞内纵向盲管,使二衬施工缝部位处在一个无积水或无水压状态下工作,防水的可靠性加强,结构的安全性提高。 附图说明0009 本说明书包括如下三幅附图: 0010 图1本实用新型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防水构造的断面示意图; 说 明 书CN 202832570 U2/2页40011 图2本实用新型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防水构造中防排水板的俯视图; 0012 图3是沿图2中A-A线的剖视图。 001。

8、3 图中构件、部位名称及所对应标记:初期支护10、二次衬砌施工缝20、左侧二次衬砌21、右侧二次衬砌22、中埋式止水带30、防排水板40、凸壳结构41、防水板50、无纺布层51。 具体实施方式0014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隧道施工缝防水结构体系进一步说明。 0015 目前,国内铁路隧道、公路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一般采用中埋式止水带+外贴式止水带+防水板+无纺布的综合防水结构来达到防水的目的,该设计理念基本上是“全防”,这样导致了二次衬砌承受一定的水压,再加上由于施工缝防水措施复杂,现场施工很难达到设计要求,对施工缝的防水存在一定防水隐患。 0016 本实用新型隧道施工缝防水结构体系由“全防”。

9、结构改为“防排结 合”结构。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防水构造,包括洞内侧沟和埋设于初期支护10、二次衬砌之间的纵向排水盲管,在二次衬砌施工缝20位置靠初期支护10面设置一道防排水板40,该防排水板40的下端与纵向盲管接通,能有效将衬砌背后地下水引排至隧道边墙底部的纵向盲管12内,使得二次衬砌施工缝20临近部位二衬背后无水压,防排水板40自身具有不低于普通防水板的防水能力。并在二次衬砌中部设置中埋式止水带30,该埋式止水带30的两端分别延伸入二次衬砌施工缝20两侧的左侧二次衬砌21、右侧二次衬砌22内。左侧二次衬砌21、右侧二次衬砌22与初期支护10之间设置防水板50和无纺布层5。

10、1,防水板50与防排水板40搭接。防排水板40的宽度L通常上不应小于1m,与两侧防水板50搭接宽度不应小于0.15m。 0017 参照图2和图3,防排水板40板面上具有纵向、竖向间隔设置的凸壳结构41,凸壳结构41相对于板面外凸呈圆台型,凸壳结构41紧靠初期支护10,板面紧靠二次衬砌,这样在二次衬砌与初期支护10之间形成了环向及纵向的排水通道。 0018 以上所述只是用图解说明本实用新型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防水构造的一些原理及功能,并非是要将本实用新型局限在所示和所述的具体结构和适用范围内,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应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申请的专利范围。 说 明 书CN 202832570 U1/1页5图1图2图3说 明 书 附 图CN 202832570 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土层或岩石的钻进;采矿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