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版胶印方法、凹版胶印装置以及凹版.pdf

上传人:r7 文档编号:4042529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1.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80002048.4

申请日:

2014.01.16

公开号:

CN104520113A

公开日:

2015.04.15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41M 1/10申请日:20140116|||公开

IPC分类号:

B41M1/10; B41F3/20; B41N1/12

主分类号:

B41M1/10

申请人:

DIC株式会社

发明人:

千手康弘; 冈本朋子; 片山嘉则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13-006142 2013.01.17 JP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77

代理人:

刘新宇; 张会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将细微布线图案以良好的精度印刷在被印刷物上的凹版胶印方法、凹版胶印装置以及凹版。利用凹版胶印装置1实施的凹版胶印方法具有以下工序:填充工序,在该填充工序中,将印刷糊剂填充到凹版(11)的凹部;转移工序,在该转移工序中,将被填充到凹版(11)的凹部的印刷糊剂转移到橡皮布(6)上;转印工序,在该转印工序中,将被转移到橡皮布(6)上的印刷糊剂转印到基板(12)上。凹版(11)的凹部中的作为在与印刷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为100μm~700μm的区域的前端部具有朝向印刷方向前侧而变窄的形状。该区域的后端部被缺口部分为一对分叉部,该缺口部具有朝向印刷方向前侧而变窄的形状,各个分叉部分别具有朝向印刷方向后侧而变窄的形状。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将细微布线图案印刷在被印刷物上的凹版胶印方法,该凹版胶 印方法的特征在于,该凹版胶印方法包括下述工序:
填充工序,在该填充工序中,将印刷糊剂填充至以与所述细微布线图案 对应的方式设置于凹版的凹部;
转移工序,其在所述充填工序之后,在该转移工序中,使橡皮布与所述 凹版接触以将被填充到所述凹部的所述印刷糊剂转移到所述橡皮布上;以及
转印工序,其在所述转移工序之后,在该转印工序中,使所述橡皮布与 所述被印刷物接触以将被转移到所述橡皮布上的所述印刷糊剂转印到所述 被印刷物上,
所述凹部包含与印刷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为100μm~700μm的区 域,
所述印刷方向上的所述区域的前端部具有朝向所述印刷方向的前侧而 变窄的形状,
所述印刷方向上的所述区域的后端部被缺口部分为一对分叉部,该缺口 部具有朝向所述印刷方向的前侧而变窄的形状,所述分叉部分别具有朝向所 述印刷方向的后侧而变窄的形状。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凹版胶印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将用于划定所述前端部所具有的所述形状的两条边所构成的角度设 为a°、将所述区域的所述宽度设为w时,满足a<0.23w+13.6的关系式,其 中,w的单位为μm。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凹版胶印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将用于划定所述缺口部所具有的所述形状的两条边所构成的角度设 为b°时,满足b<90的关系式。

4.  一种用于将细微布线图案印刷在被印刷物上的凹版胶印装置,该凹 版胶印装置的特征在于,该凹版胶印装置具有:
橡皮布,使该橡皮布与以与所述细微布线图案对应的方式设置有凹部的 凹版接触,将填充到所述凹部的印刷糊剂转移到橡皮布上,并且使该橡皮布 与所述被印刷物接触以将转移过来的所述印刷糊剂转印在所述被印刷物上;
第1移动机构,其保持使所述橡皮布与所述凹版接触的状态,并在该状 态下使所述凹版移动;
第2移动机构,其保持使所述橡皮布与所述被印刷物接触的状态,并在 该状态下使所述被印刷物移动,
所述凹部包含与印刷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为100μm~700μm的区 域,
所述印刷方向上的所述区域的前端部具有朝向所述印刷方向的前侧而 变窄的形状,
所述印刷方向上的所述区域的后端部被缺口部分为一对分叉部,该缺口 部具有朝向所述印刷方向的前侧而变窄的形状,所述分叉部分别具有朝向所 述印刷方向的后侧而变窄的形状。

5.  一种用于将细微布线图案印刷到被印刷物上的凹版胶印装置的凹 版,该凹版的特征在于,
该凹版以与所述细微布线图案对应的方式设置有凹部,
所述凹部包含与印刷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为100μm~700μm的区 域,
所述印刷方向上的所述区域的前端部具有朝向所述印刷方向的前侧而 变窄的形状,
所述印刷方向上的所述区域的后端部被缺口部分为一对分叉部,该缺口 部具有朝向所述印刷方向的前侧而变窄的形状,所述分叉部分别具有朝向所 述印刷方向的后侧而变窄的形状。

说明书

说明书凹版胶印方法、凹版胶印装置以及凹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凹版胶印方法、凹版胶印装置以及凹版。
背景技术
在形成被使用在触摸面板等各种电子零件上的导电电路、电极等的布线 图案时,能够根据图案的线宽·厚度·生产速度等,使用柔性版印刷、丝网印 刷、喷墨印刷、凹版印刷、凹版胶印这样的各种印刷方法。在这些各种印刷 方法中,在例如形成几十μm左右的细微布线图案时凹版胶印受到注目。
在凹版胶印中,使用形成有与所希望的印刷图案对应的凹部的凹版和表 面由硅橡胶构成的橡皮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凹版胶印的工序大致分 为:将印刷糊剂填充到凹版的凹部的刮墨工序;将填充到了凹部的印刷糊剂 向橡皮布的表面转移的转出(日文:オフ)工序;将转移到了橡皮布的印刷 糊剂转印到基板等的转置(日文:セット)工序。采用该印刷方法,能够利 用凹部的形状自由地设定印刷图案的形状,另外,因为从橡皮布向基板转印 的印刷糊剂的转印率也较高,所以能够以良好的精度形成细微布线图案。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4057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0204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进行上述凹版胶印时,在转出工序中将沿着印刷方向延伸的细线图案 转移到橡皮布时,细线图案的线宽越宽,印刷糊剂中的气泡就越难排出,其 结果,印刷在被印刷物上的细微布线图案有可能会产生气孔(日文:ピンホ ール)缺陷。
因此,例如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凹版胶印中,将印刷版的沿着印刷方 向延伸的长条状的凹部的终端部形成为朝向末端而变窄的形状。但是,在使 用该以往的印刷版的情况下,尤其是在长条状的凹部的始端部的印刷糊剂中 有气泡残留,其结果,印刷在被印刷物上的细微布线图案有可能会产生气孔 缺陷。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在 细微布线图案上产生气孔缺陷而将细微布线图案以良好的精度印刷在被印 刷物上的凹版胶印方法、凹版胶印装置以及凹版。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凹版胶印方法是将细微布线图案印刷在被 印刷物上的凹版胶印方法,该凹版胶印方法的特征在于,该凹版胶印方法包 括下述工序:填充工序,在该填充工序中,将印刷糊剂填充到以与细微布线 图案对应的方式设置于凹版的凹部;转移工序,其在充填工序之后,在该转 移工序中,使橡皮布与凹版接触以将被填充到凹部的印刷糊剂转移到橡皮布 上;转印工序,其在转移工序之后,在该转印工序中,使橡皮布与被印刷物 接触以将转移到橡皮布上的印刷糊剂转印到被印刷物上,凹部包含与印刷方 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为100μm~700μm的区域,印刷方向上的该区域的前 端部具有朝向印刷方向的前侧而变窄的形状,印刷方向上的该区域的后端部 被缺口部分为一对分叉部,该缺口部具有朝向印刷方向的前侧而变窄的形 状,分叉部分别具有朝向印刷方向的后侧而变窄的形状。
在该凹版胶印方法中,在凹版上设置有凹部,该凹部包含与印刷方向正 交的方向上的宽度为100μm~700μm的区域,在该凹版上,印刷方向上的区 域的前端部(印刷开始侧的端部)具有朝向印刷方向的前侧而变窄的形状(宽 度渐窄的形状)。由此,在转移工序中,在使橡皮布与凹版接触之际,在该 区域的前端部,使存在于凹版的气泡容易被橡皮布挤出,因此,能够抑制在 橡皮布上形成的印刷画线中产生气孔缺陷。而且,印刷方向上的该区域的后 端部(印刷完成侧的端部)被缺口部分为一对分叉部,该缺口部具有朝向印 刷方向的前侧而变窄的形状,分叉部分别具有朝向印刷方向的后侧而变窄的 形状。由此,在转移工序中,在使橡皮布与凹版接触之际,在该区域的后端 部,使存在于凹版的气泡容易被橡皮布挤出,因此,能够抑制在橡皮布上形 成的印刷画线中产生气孔缺陷。因此,采用该凹版胶印方法,能够抑制在细 微布线图案上产生气孔缺陷,从而能够以良好的精度将细微布线图案印刷在 被印刷物上。
另外,当将用于划定前端部所具有的形状的两条边所构成的角度设为 a°,将区域的宽度设为wμm时,优选的是,满足a<0.23w+13.6的关系式。 采用该结构,在区域的前端部,使存在于凹版的气泡容易被橡皮布进一步挤 出,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在细微布线图案上产生气孔缺陷。
另外,当将用于划定缺口部所具有的形状的两条边所构成的角度设为 b°时,优选的是,满足b<90的关系式。采用该结构,在区域的后端部,使 存在于凹版的气泡更容易被橡皮布挤出,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在细微布 线图案上产生气孔缺陷。
本发明的凹版胶印装置是用于将细微布线图案印刷在被印刷物上的凹 版胶印装置,该凹版胶印装置的特征在于,该凹版胶印装置具有:橡皮布, 使该橡皮布与以与细微布线图案对应的方式设置有凹部的凹版接触,将填充 到凹部的印刷糊剂转移到橡皮布上,与此同时使该橡皮布与被印刷物接触以 将转移过来的印刷糊剂转印在被印刷物上;第1移动机构,其保持使橡皮布 与凹版接触的状态,并在该状态下使凹版移动;第2移动机构,其保持使橡 皮布与被印刷物接触的状态,并在该状态下使被印刷物移动,凹部包含与印 刷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为100μm~700μm的区域,印刷方向上的该区域 的前端部具有朝向印刷方向的前侧而变窄的形状,印刷方向上的该区域的后 端部被缺口部分为一对分叉部,该缺口部具有朝向印刷方向的前侧而变窄的 形状,分叉部分别具有朝向印刷方向的后侧而变窄的形状。
采用该凹版胶印装置,与上述凹版胶印方法一样,能够抑制在细微布线 图案上产生气孔缺陷,从而能够以良好的精度将细微布线图案印刷在被印刷 物上。
本发明的凹版是用于将细微布线图案印刷到被印刷物上的凹版胶印装 置所使用的凹版,该凹版的特征在于,该凹版具有以与细微布线图案对应的 方式设置的凹部,该凹部包含与印刷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为100μm~ 700μm的区域,印刷方向上的该区域的前端部具有朝向印刷方向的前侧而变 窄的形状,印刷方向上的该区域的后端部被缺口部分为一对分叉部,该缺口 部具有朝向印刷方向的前侧而变窄的形状,分叉部分别具有朝向印刷方向的 后侧而变窄的形状。
采用该凹版,与上述凹版胶印方法一样,能够抑制在细微布线图案上产 生气孔缺陷,从而能够以良好的精度将细微布线图案印刷在被印刷物上。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能够抑制在细微布线图案上产生气孔缺陷,从而能够以良 好的精度将细微布线图案印刷在被印刷物上。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凹版胶印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利用图1所示的凹版胶印装置印刷的细微布线图案的一例的 俯视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凹版胶印装置所使用的凹版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利用图1所示的凹版胶印装置实施的凹版胶印方法的刮墨工 序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图4的工序之后实施的转出工序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5的工序之后实施的转置工序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1所示的凹版胶印装置所使用的凹版的电极区域部的俯视 图。
图8是表示电极区域部的宽度和长度与可产生的气孔缺陷的图案之间的 关系的图。
图9是表示具有200μm的宽度的电极区域部的前端部和后端部的形状与 是否产生气孔缺陷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0是表示具有600μm的宽度的电极区域部的前端部和后端部的形状 与是否产生气孔缺陷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1是表示电极区域部的宽度与电极区域部的前端部的角度a之间的关 系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另外,在各附图中, 对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
如图1所示,凹版胶印装置1构成为包含:第1平台(第1移动机构)2, 其用于载置凹版11;第2平台(第2移动机构)3,其用于载置作为被印刷物 的基板12;输送部(第1移动机构、第2移动机构)4,其用于使第1平台2和 第2平台3沿着规定的方向直线状地往复移动;刮墨刀5,其以能压接于凹版 11的方式设置;橡皮布6,其以能压接于凹版11和基板12的方式设置。
该凹版胶印装置1构成为通过凹版胶印将细微布线图案印刷在例如触摸 面板所使用的透明导电膜等基板12上的装置。作为形成于基板12的细微布线 图案,能够举出例如具有电极部和布线部,且沿着触摸面板的显示区域的缘 部形成的所谓的框状图案(日文:ベゼルパターン)13。
框状图案13是与透明电极相连接的细线的集合体,例如,如图2所示, 具有一对大致L字状的布线图案16、16,它们由沿着规定的方向延伸的第1 细线图案14、以及在与第1细线图案14大致正交的方向上从第1细线图案14的 一端部延伸的第2细线图案15构成。在第2细线图案15的顶端部形成有由沿着 与第1细线图案14相反的一侧延伸的多个细线构成的电极图案17,一对大致L 字状的布线图案16、16以如下方式配置:使电极图案17、17彼此具有规定的 间隔地相对,并且使第1细线图案14、14彼此大致平行。第1细线图案14和第 2细线图案15的线宽例如是10μm~100μm。另外,电极图案17例如形成为宽 度200μm×长度2000μm左右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区域。
而且,框状图案13具有与引出电极等其他导体接触的电极图案18。电极 图案18在一对第1细线图案14各自的内侧以沿着第1细线图案14的方式各配 置有多个,并且与第1细线图案14电连接。电极图案18是沿着与第1细线图案 14相同的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的区域,例如具有100μm~700μm的宽度和 1000μm~5000μm的长度。这样一来,电极图案18的线宽比第1细线图案14 的线宽要宽。
形成细微布线图案所使用的印刷糊剂P(参照图4)例如是利用3个辊等 搅拌导电性粉末、树脂以及溶剂等的混合物而得到的。导电性粉末例如使用 被称为Ag、Au、Pt、Cu、Al各种金属。金属可以是单体也可以是合金。另 外,可以使用在导电性粉末的粒子上覆盖不同的金属而成的物体。粒子的形 状可以是球状、枝晶状、薄片状各种形状。
树脂例如能够使用热固化性树脂、紫外线固化性树脂以及热塑性树脂等 各种树脂。作为热固化性树脂,例如能够举出三聚氰胺树脂、环氧树脂、酚 醛树脂、聚酰亚胺树脂、丙烯酸类树脂等。作为紫外线固化性树脂,例如能 够举出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丙烯酸类树脂、环氧树脂、聚酯树脂以及这 些树脂与单体的混合物。另外,作为热塑性树脂,例如能够举出聚酯树脂、 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纤维素树脂、丙烯酸树脂等。这些树脂可以单独使用, 也可以将两种以上树脂混合起来使用。
为了防止在印刷工序中的印刷糊剂P的干燥,优选的是,使溶剂中含有 例如沸点为240℃以上的高沸点溶剂。作为上述高沸点溶剂,例如能够举出 二戊基苯、三戊基苯、二乙二醇、二乙二醇单丁醚乙酸酯、二乙二醇二丁醚、 二乙二醇单乙酸酯、三乙二醇、三乙二醇单甲醚、三乙二醇单乙醚、三乙二 醇单丁醚、四乙二醇、四乙二醇单丁醚等。
凹版11例如是由钠钙玻璃、无碱玻璃等形成为板状。如图3所示,在该 凹版11上以与框状图案13对应的方式设置有描绘用的凹部21。凹部21是使用 蚀刻法等形成的,在凹版11上例如排列成矩阵状。各凹部21具有一对大致L 字状的细线部24、24,它们由与第1细线图案14对应的第1细线部22、以及与 第2细线图案15对应的第2细线部23构成。在第2细线部23的顶端部形成有与 电极图案17对应的电极区域部25,一对大致L字状的细线部24、24以如下方 式配置:电极区域部25、25彼此隔着规定的间隔地相对,并且第1细线部22、 22彼此大致平行。而且,各凹部21具有与电极图案18对应的电极区域部26。 另外,凹部21的深度为5μm~20μm。
第1细线部22和第2细线部23的线宽与第1细线图案14和第2细线图案15 的线宽大致一致,例如为10μm~100μm。另外,电极区域部25的形成区域与 电极图案17的形成区域大致一致,例如形成为宽度200μm×长度2000μm左右 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区域。而且,电极区域部26的宽度与电极图案18的宽度 大致一致,例如为100μm~700μm,电极区域部26的长度与电极图案18的长 度大致一致,例如为1000μm~5000μm。以上这样的凹部21以如下方式形成: 第1细线部22沿着输送部4的输送方向(以下记为“MD(Machine Direction) 方向”)延伸,并且第2细线部23沿着与输送部4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以 下记为“TD(Transverse Direction)方向”)延伸,而且,处于相对于MD方 向以锐角的倾斜角θ倾斜的状态。
如图1所示,刮墨刀5配置在第1平台2的输送路径的上方,使得在第1平 台2经过刮墨刀5的配置位置之际,刮墨刀5的顶端的板部分压接于凹版11的 表面。由此,刮动被涂敷在凹版11的表面整体的印刷糊剂P,而将印刷糊剂P 填充到凹版11的凹部21内。
橡皮布6例如是将橡胶等卷绕在圆筒状的圆柱体的表面而构成的,能够 绕轴线转动。该橡皮布6配置在输送部4的上方,利用直线伺服电机等驱动部 件在能够压接于第1平台2上的凹版11或者第2平台3上的基板12的进入位置 和与这些凹版11和基板12离开的退避位置之间被驱动。
橡皮布6的表面6a的橡胶优选考虑印刷糊剂P的脱模性、转移性来选择, 例如使用硅橡胶。由此,橡皮布6的表面6a的硬度适中,能够将在将印刷糊 剂P从凹版11转移到橡皮布6时以及将印刷糊剂P从橡皮布6转印到基板12时 的橡皮布6的表面6a的变形最适化。
这样一来,橡皮布6以如下方式构成:橡皮布6与凹版11接触以将填充到 凹版11的凹部21的印刷糊剂P转移到橡皮布6上,并且,使橡皮布6与基板12 接触以将转移过来的印刷糊剂P转印至基板12上。而且,输送部4和第1平台2 以如下方式构成:在保持使橡皮布6与凹版11接触的状态的同时,使凹版11 沿着MD方向移动。另外,输送部4和第2平台3以如下方式构成:在保持使橡 皮布6与基板12接触的状态的同时,使基板12沿着MD方向移动。
接下来,针对利用上述凹版胶印装置1来实施的凹版胶印方法进行说明。
在基板12上印刷一次细微布线图案的印刷工序中,大致分为如下几道工 序:刮墨工序(充填工序),在该刮墨工序中,将印刷糊剂P填充到凹版11的 凹部21;转出工序(转移工序),其在上述刮墨工序之后,在该转出工序中, 使橡皮布6与凹版11接触,并将填充到凹部21的印刷糊剂P转移到橡皮布6上; 转置工序(转印工序),其在上述转出工序之后,在该转置工序中,使橡皮 布6与基板12接触,并将转移到了橡皮布6上的印刷糊剂P转印至基板12上, 利用该凹版胶印装置1执行这些工序。在印刷工序开始时,在将凹版11载置 在第1平台2上的同时,一边使用照相机等进行对位一边将基板12载置在第2 平台3上。另外,预先在凹版11的表面整体涂敷印刷糊剂P。
如图4所示,在刮墨工序中,以规定的速度将载置有凹版11的第1平台2 朝向橡皮布6侧输送,且在刮墨刀5的下方通过。由此,刮墨刀5与凹版11的 表面压接,并利用板部分刮动凹版11的表面的印刷糊剂P。若第1平台2通过 完刮墨刀5,成为印刷糊剂P被填充到了凹版11的凹部21内的状态。
在转出工序中,如图5所示,橡皮布6进入压接位置,并且第1平台2在橡 皮布6的下方通过。由此,将凹版11的凹部21内的印刷糊剂P转移到橡皮布6 的表面6a上,并利用从凹部21脱模的印刷糊剂P在橡皮布6的表面6a上描绘框 状图案13。在该转出工序中,在将印刷糊剂P转移到橡皮布6的表面6a之际, 优选的是,印刷糊剂P中的溶剂能够充分被橡皮布6的表面6a吸收。由此,在 接下来的转置工序中,能够确保印刷糊剂P从橡皮布6到基板12的转印精度。
在转置工序中,橡皮布6向退避位置移动,第1平台2返回初始位置的同 时,第2平台3被输送到比橡皮布6靠刮墨刀5侧的位置。接着,如图6所示, 橡皮布6再一次进入压接位置,第2平台3在橡皮布6的下方通过。由此,橡皮 布6的表面6a的框状图案13被转印到基板12上,从而完成印刷工序。
在连续实施上述印刷工序的情况下,依次执行如下工序:将基板12载置 于第2平台3的工序、将印刷糊剂P涂敷在凹版11的表面6a的工序、刮墨工序、 转出工序以及转置工序。此时,在重复的印刷工序中,凹版11的位置不变, 并且保持凹部21相对于印刷方向(MD方向)的倾斜角θ不变(参照图3)。
接着,进一步详细说明凹版胶印装置1所使用的凹版11的电极区域部26。 如图7所示,电极区域部26是在与印刷方向(即、MD方向)正交的方向(即、 TD方向)的宽度w为100μm~700μm的区域,该区域的深度为5μm~20μm。 印刷方向上的电极区域部26的前端部(印刷开始侧的端部)26a具有朝向印 刷方向的前侧而变窄的形状(宽度渐窄的形状)。另一方面,印刷方向上的 电极区域部26的后端部(印刷完成侧的端部)26b被缺口部26c分为一对分叉 部26d,该缺口部26c具有朝向印刷方向的前侧而变窄的形状。分叉部26d分 别具有朝向印刷方向的后侧而变窄的形状。另外,印刷方向的前侧指的是先 被印刷的一侧,印刷方向的后侧指的是后被印刷的一侧。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凹版胶印装置1、利用该装置1实施的凹版胶印方法 以及该装置1使用的凹版11中,电极区域部26的前端部26a具有朝向印刷方向 的前侧而变窄的形状。由此,在转出工序中使橡皮布6与凹版11接触之际, 在前端部26a,存在于凹版11的气泡(存在于印刷糊剂P中的气泡)容易被橡 皮布6挤出,因此,能够抑制在橡皮布6上形成的印刷画线中产生气孔缺陷。 而且,电极区域部26的后端部26b被缺口部26c分为一对分叉部26d,该缺口 部26c具有朝向印刷方向的前侧而变窄的形状,分叉部26d分别具有朝向印刷 方向的后侧而变窄的形状。由此,在转出工序中,在使橡皮布6与凹版11接 触之际,在后端部26b,使存在于凹版11的气泡(存在于印刷糊剂P中的气泡) 容易被橡皮布6挤出,因此,能够抑制在橡皮布6上形成的印刷画线中产生气 孔缺陷。因此,采用凹版胶印装置1、利用该装置1实施的凹版胶印方法以及 该装置1使用的凹版11,能够抑制在框状图案13那样的细微布线图案上产生 气孔缺陷,从而以良好的精度向基板12印刷细微布线图案。对于这样的凹版 胶印装置1、利用该装置1实施的凹版胶印方法以及该装置1使用的凹版11而 言,在如电极区域部26那样与印刷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宽度为100μm~700μm 的区域中容易有气泡残留在印刷糊剂P中,因此,在凹部21包含那样的区域 的情况下,将会特别有效。另外,从容易利用橡皮布6将存在于凹版11的气 泡挤出的观点考虑,电极区域部26的深度优选5μm~20μm,更加优选8μm~ 12μm。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效果确认试验。首先,执行用于确认电极区域部的 宽度和长度与可产生的气孔缺陷之间的图案的关系的实验。如图8所示,准 备如下玻璃制的凹版,该凹版设置有具有100μm~5000μm的长度和25μm~ 2000μm的宽度的电极区域部(图8的下栏的涂黑区域),使用该凹版,利用 接下来的方法进行凹版胶印,并做成导电图案。即,使用刮墨刀将导电性油 墨组合物填充到玻璃制的凹版。之后,将凹版按压在卷绕有橡皮布的圆柱体 上,而使凹版与橡皮布接触,并使所希望的图案转移到橡皮布上。之后,将 橡皮布上的涂膜按压并转印到作为基材的透明导电膜上,从而做成导电图 案。
在利用显微镜观察已做成的导电图案时,图8的上栏所示的气孔缺陷(涂 白的区域)的图案A~F是如图8的下栏所示那样显示出来的。根据该结果能 够明确的是,在具有400μm以下长度的电极区域部上,在印刷方向上的前端 部有产生气孔缺陷(图案A~C)的倾向,在具有500μm以上的长度的电极区 域部上,在印刷方向上的后端部有产生气孔缺陷(图案D~F)的倾向。另外, 能够明确的是,电极区域部的宽度越宽,就会像在中央部有1处气孔缺陷(图 案A、D)、在两个角部各有1处气孔缺陷(图案B、E)以及分别在两个角部 和中央部有多处(图案C、F)气孔缺陷那样存在气孔缺陷的产生面积变大的 倾向。另外,在具有40μm以下宽度的电极区域部上,不产生气孔缺陷。
接着,针对具有200μm的宽度的电极区域部,使用于划定其前端部所具 有的形状的两条边所构成的角度a°以及用于划定其后端部所具有的形状的 两条边所构成的角度b°变化,并执行与上述相同的实验。如图9所示,其结 果如下:对于电极区域部的前端部来说,在a=30°、a=45°的情况下未产 生气孔缺陷,在a=60°、a=90°、a=180°、a=270°、a=300°、a=330° 的情况下产生了气孔缺陷。另外,即使在前端部产生了气孔缺陷时,与a≥ 180°的情况相比,在a<180°的情况下,气孔缺陷的产生频率和产生面积 有变少的倾向。另一方面,对于电极区域部的后端部来说,在b=30°、b= 60°、b=80°、b=330°的情况下未产生气孔缺陷,在b=90°、b=180°、 b=270°、b=300°的情况下产生了气孔缺陷。另外,即使在后端部产生了 气孔缺陷时,与b≥180°的情况相比,在b<180°的情况下,气孔缺陷的产 生频率和产生面积有变少的倾向。
另外,针对具有600μm的宽度的电极区域部,使用于划定其前端部所具 有的形状的两条边的角度a°以及用于划定其后端部的形状的两条边所构成 的角度b°变化,并执行与上述相同的实验。如图10所示,其结果如下:对 于电极区域部的前端部来说,在a=120°、a=80°的情况下未产生气孔缺 陷,在a=150°、a=180°、a=210°、a=240°、a=270°的情况下产生 了气孔缺陷。另外,即使在前端部产生了气孔缺陷时,与a≥180°的情况相 比,在a<180°的情况下,气孔缺陷的产生频率和产生面积有变少的倾向。 另一方面,对于电极区域部的后端部来说,在b=80°的情况下未产生气孔缺 陷,在b=90°、b=120°、b=150°、b=180°、b=210°、b=240°、b =270°的情况下产生了气孔缺陷。另外,即使在后端部产生了气孔缺陷时, 与b≥180°的情况相比,在b<180°的情况下,气孔缺陷的产生频率和产生 面积有变少的倾向。
另外,针对具有300μm的宽度的电极区域部,使用于划定其前端部所具 有的形状的两条边的角度a°以及用于划定其后端部的形状的两条边所构成 的角度b°变化,并执行与上述相同的实验。其结果如下:对于电极区域部 的前端部来说,在a=45°、a=60°的情况下未产生气孔缺陷,在a=80°、 a=90°、a=105°的情况下产生了气孔缺陷。另外,即使在前端部产生了 气孔缺陷时,与a≥180°的情况相比,在a<180°的情况下,气孔缺陷的产 生频率和产生面积有变少的倾向。另一方面,对于电极区域部的后端部来说, 在b=45°、b=70°、b=80°的情况下未产生气孔缺陷,在b=90°的情况 下产生了气孔缺陷。另外,即使在后端部产生了气孔缺陷时,与b≥180°的 情况相比,在b<180°的情况下,气孔缺陷的产生频率和产生面积有变少的 倾向。
还有,针对具有400μm的宽度的电极区域部,使用于划定其前端部所具 有的形状的两条边的角度a°以及用于划定其后端部的形状的两条边所构成 的角度b°变化,并执行与上述相同的实验。其结果如下:对于电极区域部 的前端部来说,在a=45°、a=60°、a=80°、a=90°的情况下未产生气 孔缺陷,在a=105°的情况下产生了气孔缺陷。另外,即使在前端部产生了 气孔缺陷时,与a≥180°的情况相比,在a<180°的情况下,气孔缺陷的产 生频率和产生面积有变少的倾向。另一方面,对于电极区域部的后端部来说, 在b=45°、b=70°、b=80°、b=330°的情况下未产生气孔缺陷,在b= 90°的情况下产生了气孔缺陷。另外,即使在后端部产生了气孔缺陷时,与 b≥180°的情况相比,在b<180°的情况下,气孔缺陷的产生频率和产生面 积有变少的倾向。
总结在a<180°的情况和b<180°的情况下的各自的气孔缺陷产生有 无的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表2]

若将表1的结果标绘在横轴为电极区域部的宽度w[μm]并且纵轴为电极 区域部的前端部的角度a[°]的坐标系中,则如图11表示的那样。根据图11所 示的图表可以说:在将用于划定电极区域部26的前端部26a所具有的形状的 两条边的角度设为a[°]、将电极区域部26的宽度设为w[μm]时(参照图7), 优选的是,满足a<0.23w+13.6的关系式。如果满足该关系式,在电极区域 部26的前端部26a,使存在于凹版11的气泡更容易被橡皮布6挤出,因此,能 够更可靠地抑制在细微布线图案上产生气孔缺陷。
还有,根据表2的结果可以说:在将用于划定电极区域部26的后端部26b 的缺口部26c所具有的形状的两条边的角度设为b[°]时(参照图7),优选的 是,满足b<90的关系式。如果满足该关系式,则在电极区域部26的后端部, 使存在于凹版11的气泡更容易被橡皮布6挤出,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在 细微布线图案上产生气孔缺陷。另外,从存在于凹版11的气泡容易被橡皮布 6挤出的观点考虑,电极区域部26的深度优选为5μm~20μm,更加优选为 8μm~12μm。
以上,针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 实施方式。例如,细微布线图案并不限于触摸面板用,也能够用于电子纸、 太阳能电池这样的电子零件的导电电路、电极以及绝缘层的形成中。另外, 凹版并不限于平板状的版,也可以是筒状的版体。另外,在被印刷部是长条 状的膜的情况下,被印刷部相对于橡皮布的按压和移动可以不由第2平台3那 样的平板实施,而是利用压印滚筒来实施。即,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出 使用了平版的凹版和平板状的基板的单片的方式,但在本发明中,可以使用 辊版的凹版来代替平版的凹版,或者可以使用长条片状的基板来代替平板状 的基板。从生产效率的观点考虑,优选的是,采用以连续的方式使用辊版的 凹版和平板状的基板或者长条片状的基板的方法。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凹版能够抑制在细微布线图案上产生气孔缺陷,并且以良好的 精度将细微布线图案印刷在被印刷物上,因此,能够用于各种凹版胶印方法, 例如,能够形成触摸面板、电子纸以及太阳能电池这样的电子零件的导电电 路、电极以及绝缘层。
附图标记说明
1…凹版胶印装置、2…第1平台(第1移动机构)、3…第2平台(第2移动 机构)、4…输送部(第1移动机构、第2移动机构)、6…橡皮布、11…凹版、 12…基板(被印刷物)、13…框状图案(细微布线图案)、21…凹部、26…电 极区域部、26a…前端部、26b…后端部、26c…缺口部、26d…分叉部、P… 印刷糊剂。

凹版胶印方法、凹版胶印装置以及凹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凹版胶印方法、凹版胶印装置以及凹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凹版胶印方法、凹版胶印装置以及凹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凹版胶印方法、凹版胶印装置以及凹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凹版胶印方法、凹版胶印装置以及凹版.pdf(2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将细微布线图案以良好的精度印刷在被印刷物上的凹版胶印方法、凹版胶印装置以及凹版。利用凹版胶印装置1实施的凹版胶印方法具有以下工序:填充工序,在该填充工序中,将印刷糊剂填充到凹版(11)的凹部;转移工序,在该转移工序中,将被填充到凹版(11)的凹部的印刷糊剂转移到橡皮布(6)上;转印工序,在该转印工序中,将被转移到橡皮布(6)上的印刷糊剂转印到基板(12)上。凹版(11)的凹部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印刷;排版机;打字机;模印机〔4〕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