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气系统的通风开口.pdf

上传人:Y94****206 文档编号:4040701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2.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728247.5

申请日:

2014.12.03

公开号:

CN104697139A

公开日:

2015.06.10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24F 13/10申请日:20141203|||公开

IPC分类号:

F24F13/10; F24F13/28

主分类号:

F24F13/10

申请人:

阿尔德斯·阿罗利奎公司

发明人:

亚历山大·克勒多; 帕特里克·达米泽

地址:

法国韦尼雪

优先权:

13/62020 2013.12.03 FR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万慧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11

代理人:

白华胜; 戈晓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用于通气系统类型的、特别是进气开口类型的通风开口,包括限定空气输送管的本体(2)和可枢转地安装在本体的前立面(21)上的关闭和打开位置之间的活板(4),还包括用于将活板限制在打开和关闭位置之间的系统,包括弹性变形的锁紧叶片(6),其紧固至活板并且具有至少两个止动件(64,65)和被纳入到本体的前立面并具有至少两个支承元件的止动装置(23),锁紧叶片与止动装置配合,由最初将活板推抵前立面后又将活板和前立面分开从而使活板从其关闭位置至打开位置,关闭位置时锁紧叶片的一个止动件(64)抵靠一个支承元件,打开位置时锁紧叶片的另一个止动件(65)抵靠另一个支承元件,并通过将活板推抵前立面使其从打开位置至关闭位置。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通风系统类型的通风开口(1),特别是进气开口(1)类型的 通风开口(1),包括:
-本体(2),该本体(2)限定空气输送管,并具有在至所述本体(2) 的前立面(21)上敞开的开孔(20);以及
-活板(4),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主体(2)的前立面(21)上的阻碍 开孔(20)的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其中在闭合位置,活板(4)向 后折叠抵靠前立面(21)并覆盖开孔(20),而在打开位置,活板(4) 与前立面(21)分离开以允许空气从开孔(20)通过;
所述开口(1)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用于将所述活板(4)限制 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被称作锁紧叶片(6) 的可弹性变形的叶片,所述叶片紧固至所述活板(4)并且具有至少两个 止动件(64,65)和止动装置(23),该止动装置(23)被纳入到所述本 体(2)的前立面上并具有至少两个支承元件(27,28),其中所述锁紧叶 片(6)与止动装置(23)配合,通过最初将所述活板(4)推抵所述前 立面(21),然后又从所述前立面(21)分离所述活板(4),从而使所述 活板(4)从其关闭位置至其打开位置,其中在关闭位置,所述锁紧叶片 (6)的一个止动件(64)抵靠一个支承元件(27),而在打开位置,所 述锁紧叶片(6)的另一个止动件(65)抵靠另一个支承元件(28),并 且通过将所述活板(4)推抵所述前立面(21)使其从打开位置至其关闭 位置。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开口(1),其中,所述锁紧叶片(6) 从所述活板(4)的内面(400)伸出并且具有至少两个止动件(64,65), 包括近端止动件(64)和远端止动件(65),其中近端止动件(64)与远 端止动件(65)相比更靠近所述活板(4)的所述内面(400)。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风开口(1),其中,所述止动装置(23) 具有至少两个支承元件(27,28),包括第一支承元件(27)和第二支承 元件(28)。

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通风开口(1),其中,
-在关闭位置,所述近端止动件(64)抵靠所述第一支承元件(27), 并且所述锁紧叶片(6)处于可弹性变形状态;以及
-在打开位置,所述远端止动件(65)抵靠所述第二支承元件(28), 并且所述锁紧叶片(6)处于自由状态;
其中,通过将所述活板(4)推抵所述前立面(21),从而所述锁紧 叶片(6)的所述近端止动件(64)离开其抵靠的所述第一支承元件(27) 并恢复到其自由状态,并通过将所述活板(4)离开所述本体(2)的所 述前立面(21)直到所述远端止动件(65)开始抵靠所述第二支承元件 (28),所述活板(4)从其关闭位置移动至其打开位置;
其中,通过将所述活板(4)推抵所述前立面(21)以使活板所述远 端止动件(65)离开其抵靠的所述第二支承元件(28),并且所述锁紧叶 片(6)的所述近端止动件(64)开始与所述第一支承元件(27)接触, 而所述锁紧叶片(6)变形直到近端止动件(64)回到抵靠第一支撑元件 (27)的位置上,所述活板(4)从其打开位置移动至其关闭位置。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风开口(1),其中,所述锁紧叶片(6) 呈现大体上“U”形的形状并具有由弯曲(63)连接的两个分支(61,62), 包括主分支(61)和次分支(62),该主分支(61)从所述活板(4)的 所述内面(400)伸出,该次分支(62)形成返回,并且所述近端止动件 (64)被设在两个分支(61,62)中的一个分支上,而所述远端止动件(65) 被设在两个分支(61,62)中的另一个分支上,所述远端止动件(65)与 所述近端止动件(64)相比更靠近所述弯曲(63)。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风开口(1),其中,所述近端止动件(64) 被安装在所述次分支(62)上,特别是在其自由端,而所述远端止动件 (65)被安装在所述主分支(61)上。

7.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通风开口(1),其中,所述锁 紧叶片(6)具有被称为主宽度(LP)的预定宽度,并且所述止动件(64,65) 以放大件的形式和所述锁紧叶片(6)形成一体,且其中每一止动件具有 大于主宽度(LP)的被称为次宽度(LS)的宽度。

8.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风开口(1),其中,所述第一支承元件 (27)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承元件(28)在所述本体(2)的所述前立面(21) 的平面上偏置。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风开口(1),其中,所述止动装置(23) 包括由两个相对的边缘(24)限定的框架,所述第一支承元件(27)由 至少一个第一突起(27)组成,其从所述边缘(24)之一向框架的内部 伸出,以及所述第二支承元件(28)由至少一个第二突起(28)组成, 其从与第一突起(27)一样的边缘(24)向框架的内部伸出,所述两个 突起(27,28)相对于彼此沿着所述边缘而相互错开,而所述锁紧叶片(6) 接合所述框架而与所述止动装置(23)配合。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风开口(1),其中,所述第一支承元件 (27)由两个相对的第一突起(27)组成,其从各自的框架的边缘(24) 向框架内伸出,所述第二支承元件(28)由两个相对的第二突起(28) 组成,其从所述各自的边缘(24)向框架内伸出。

11.  根据权利要求7和10所述的通风开口(1),其中,
-两个所述第一突起(27)之间的间隙(E2)基本上等于两个所述 第二突起(28)之间的间隙(E2),所述间隙(E2)一方面基本上等于或 大于所述锁紧叶片(6)的所述主宽度(LP),另一方面小于所述止动件 (64,65)的所述次宽度(LS),以及
-框架的两个所述边缘(24)之间的间隙(E1)基本上等于或大于 所述止动件(64,65)的所述次宽度(LS)。

12.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风开口(1),其中,所述第一支承元件 (27)具有前表面(270),位于所述活板(4)对面,所述前表面(270) 形成了相对于所述前立面(21)以非直角非零度角度倾斜的斜面,以便 当所述活板(4)从其打开位置移动至其关闭位置时所述近端止动件(64) 被导向越过该斜面。

13.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风开口(1),其中,所述第一支承元件 (27)具有后表面(271),与所述活板(4)相对,其形成在关闭位置中 用于所述近端止动件(64)的限定支承板的阶梯。

14.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通风开口(1),包括至少一个 弹性返回元件(7),所述弹性返回元件(7)插入在所述本体(2)的所 述前立面(21)和所述活板(4)的所述内面(400)之间并且偏压所述 活板(4)使其朝向其打开位置。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风开口(1),其中,所述返回元件(7) 和所述锁紧叶片(6)是一体的,特别是以单件的形式实现。

16.  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通风开口(1),其中,所述返回元 件(7)包括被称为返回叶片的可弹性形变叶片,其一端固定在转轮的内 面(400)上并且其下端被限制在所述前立面(21)的两个止动表面之间。

17.  根据前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通风开口(1),其中,所述活板 (4)为实心的活板(4),非穿孔地并围绕基本上平行于所述前立面(21) 的枢轴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本体(2)的所述前立面(21)上。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通风开口(1),其中,所述活板(4)通 过一个或若干个凸起的插头(44)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本体(2)的所述 前立面(21)上,所述凸起的插头从所述活板(4)的内面(400)或所 述前立面(21)中之一伸出,所述或每个所述凸起的插头(44)与设置 在所述活板(4)的另一个内面(400)或所述前立面(21)上的槽(32) 相配合。

19.  根据前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通风开口(1),其中,所述活板 (4)的内面(400)部分地被可压缩材料层(9)覆盖,尤其是泡沫材料, 当所述活板(4)从其关闭位置移动至其打开位置时所述可压缩材料层(9) 在最初的推动所述活板(4)的压力作用下压缩。

20.  根据前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通风口(1),其中,所述止动装 置(23)位于管道的开孔(20)的内部边缘或外部边缘上,所述开孔在 所述前立面(21)上敞开,该所述孔(20)可选择地填充有过滤器(8), 但所述过滤器(8)不覆盖所述止动装置(23)。

说明书

说明书通气系统的通风开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通气(aeration)系统特别是进气开口类型的通 风开口。
背景技术
在房屋的通风领域,例如厨房和浴室,已知的使用通风开口通过允 许新鲜空气流进入室内来确保室内新鲜空气的更新。
这些通风开口可以,可选地,根据空气的物理参数,例如湿度,与 空气流量控制或空气流量调节装置相关联。
根据目前众多的规章制度,通风开口的形状必须能让使用者为了中 断空气的进入而能够手动的完全关闭通风开口,或者相反的为了确保允 许最大量的空气流入而完全打开通风开口。
例如,已知使用设有位于长方形空气进口前面的枢转板条的通风开 口,通过手柄的旋转来引导这些板条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转换, 其中关闭位置时板条与空气进口基本上共面或重叠,而打开位置时其与 空气进口基本上垂直。
这也是已知的,通风开口包括穿孔的进气立面并呈现端口以及可旋 转地安装在立面的背面的穿孔活板并呈现和立面端口相同的端口,活板 可以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关闭位置时其完全地阻碍立 面的端口,而打开位置时其完全地与立面的端口一致,以确保允许通过 两组端口进入最大值的空气。
然而,这些通风开口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磨损和降低密封。
一种用于窗户框架的通风开口进一步由专利文件WO 2008/127167所 知,包括由在框架上可旋转地移动的轮廓形成的活板。此活板,在其自 由端,具有钩型返回,该钩形返回是活板的组成部分,该返回与在框架 上可平移的止动部件配合以在其关闭位置阻挡活板。活板返回后其与止 动部件分离,由于止动部件的滑动,活板被释放并可以完全的打开。这 个通气开口具有的第一个缺陷为一旦活板打开,其不能保持在打开位置 而是自由倾斜(在自身的重量下)直到其完全被打开,第二个缺陷是由 于其结构的复杂性,其中该结构实现了止动部件在框架上的滑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通风开口,与空气流量控制或空气流量调节 装置关联或不关联,其包括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可被阻碍的活板机制, 该通风口装置是容易操纵的,及时有效地满足了密封的要求并且是简单 廉价的设计。
为此,提出了一种通气系统的通风开口,特别是进气开口类型的通 风开口,包括:
-本体,限定空气输送管,具有在该本体的前立面上敞开的开孔;以 及
-活板(flap),可枢转地安装在该本体的前立面上的阻塞开口的关闭 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其中关闭位置时活板向后折叠抵靠前立面并覆盖 开口,而打开位置时活板与前立面分离开为了允许空气从开口通过;
所述开口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用于将活板限制(block)在打开 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的系统,其包括被称为锁紧叶片的弹性变形的叶片, 其紧固在活板上并且具有至少两个止动件和止动装置,该止动装置被纳 入到本体的前立面并具有至少两个支承元件,其中锁紧叶片与止动装置 配合,通过最初的将活板推抵前立面然后又从前立面分离,使活板从其 关闭位置至其打开位置,其中关闭位置时其锁紧叶片的一个止动件抵靠 一个支承元件,而打开位置时锁紧叶片的另一个止动件抵靠另一个支承 元件,并且通过将活板推抵前立面使其从打开位置至其关闭位置。
因此,活板具有可枢转地安装在本体的前立面上的边缘,并且其活 板可以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枢转,其中闭合位置时活板平靠着前 立面,而打开位置时其围绕着铰接关节而倾斜,且活板和铰接关节相对 的边缘和前立面分隔开,以便活板在其打开位置时保持与前立面面对面 分隔开,由于锁定系统的锁紧叶片,允许空气从活板和此前立面之间通 过。
锁定系统通过根据双推机制(推动打开活板和推动关闭活板)推动 活板允许从打开位置至关闭位置的容易的转换。
根据一个特性,锁紧叶片从活板的内面伸出并且具有至少两个止动 件,包括近端止动件和远端止动件,其中近端止动件与远端止动件相比 更靠近活板的内面。
当然,也可以在锁紧叶片上设置第三个止动件,或甚至是更多的止 动件,以增加活板的位置的数量。
根据另一个特性,止动装置具有至少两个支承元件,包括第一支承 元件和第二支承元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
-在关闭位置,近端止动件抵靠第一支承元件,并且锁紧叶片在其可 弹性变形状态;以及
-在打开位置,远端止动件抵靠第二支承元件,并且锁紧叶片在其自 由状态;
其中通过将活板推抵前立面,以便锁紧叶片的近端止动件离开其抵 靠的第一支承元件并恢复到其自由状态,并通过离开本体的前立面直到 远端止动件抵靠第二支承元件,从而使活板从其关闭位置移动至其打开 位置;
其中通过将活板推抵前立面,而远端止动件离开其抵靠的第二支承 元件,并且锁紧叶片的近端止动件开始接触第一支承元件,且锁紧叶片 变形直到近端止动件回到抵靠第一支承元件的位置上,从而使活板从关 闭位置移动至其打开位置。
在特定的实施例中,锁紧叶片呈现大体上的“U”形并具有由弯曲连 接的两个分支,包括从活板的内面伸出的主分支和形成返回的次分支, 并且近端止动件设在两个分支中的一个分支上,而远端止动件设在两个 分支中的另一个分支上,远端止动件与近端止动件相比更靠近弯曲。
这样的“U”形有利地允许获得容易变形的锁紧叶片,该叶片允许产 生两个止动件之间的偏置,这有利于确保活板两个位置的限制。
有利地,近端止动件被设在第二分支上,特别是在其自由端,而远 端止动件被设在主分支上。
在特定的实施例中,锁紧叶片具有被称为主宽度的预定宽度,并且 止动件以放大件的形式和锁定叶片形成一体,且其中每一止动件具有大 于主宽度的被称为次宽度的宽度。
因此,锁紧叶片上的止动件通过在形成止动件区域内放大锁紧叶片 来进行;这些放大件因此确定了满足了止动件的功能的凹口的种类。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可能性,第一支承元件相对于第二支承元件在本 体前立面的平面上是相互错开(shifted)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可能性,止动装置包括由两个相对的边缘界定 的框架,第一支承元件由至少一个第一突起组成,该突起从所述框架边 缘其中之一向框架内伸出,以及第二支承元件由至少一个第二突起组成, 该突起从和第一突起相同的所述框架边缘向框架内伸出,两个突起相对 于彼此沿着所述边缘而相互错开,而锁紧叶片通过结合所述框架而与止 动装置配合。
本发明还涉及一个特征,根据该特征,第一支承元件由两个第一突 起组成,所述第一突起面对面地从各自的边缘向框架内伸出,且第二支 承元件由两个第二突起组成,其从各自的边缘向框架内伸出。
有利地,止动装置满足以下的构造:
-两个第一突起之间的间隙基本上等于两个第二突起之间的间隙且, 一方面,基本上等于或大于锁紧叶片的主宽度,另一方面,小于止动件 的次宽度,以及
-框架的两个边缘之间的间隙基本上等于或大于止动件的次宽度。
根据一个特征,第一支承元件具有位于活板对面的前表面,该前表 面形成了相对于前立面以非直角非零角度倾斜的斜面,以便当活板从其 打开位置移动至其关闭位置时,近端止动件被导向越过该斜面。
这种斜面的形式在活板从打开位置移动至关闭位置时,允许锁紧叶 片的导向和变形。
根据另一个特征,第一支承元件具有与活板相对的后表面,该后表 面形成在关闭位置中用于近端止动件的阶梯。
有利地,开口包括至少一个插入在本体的前立面和活板的内面之间 的弹性返回元件,并且偏压所述活板使其朝向其打开位置。
因此,当活板从其关闭位置移动至其打开位置,在最初推动之后, 返回元件自动地确保活板的空隙。
有利地,返回元件和锁紧叶片是一体的,特别是通过单件来实现。
在这种方式中,双功能(锁定和返回)是通过单独地单件来实现的, 此后被称为打开/关闭部件。
根据一个可能性,返回元件包括一个可弹性形变的叶片被称为返回 叶片,其一端固定在转轮的内面上并且其下端被限制在前立面的两个止 动表面之间。
因此,这个返回叶片可以执行弹簧功能和有效的维持活板的功能: 一方面,当活板沿其枢轴被提升,返回叶片限制住活板并且施加一个向 上的作用力以防止其分离,另一方面,在关闭位置,返回叶片弯曲并且 由于其施加的横向的作用力而帮助活板的打开。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活板为实心的活板,非穿孔地并根据基本上平 行于前立面的枢轴可枢转地安装在本体的前立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可能性,活板通过一个或若干个凸起的插头可枢 转地安装在本体的前立面上,该凸起的插头从活板或前立面中之一的内 面伸出,而所述或每个凸起的插头和设置在活板或前立面的另一个内面 上的槽相接合。
有利地,活板的内面被可压缩材料层覆盖,尤其是泡沫材料,当活 板从其关闭位置移动至其打开位置时,其在最初的推动的压力作用下压 缩;此材料层因此形成密封接头。
根据具体的实施例,止动装置位于管道开孔的外部或内部周缘上, 开孔在前立面上敞开,该孔可被过滤器填充但所述过滤器不覆盖止动装 置。
因此,止动装置可以被容纳在开孔内,并且因此在管道内部或管道 外部。
附图说明
参考以下附图,阅读以下详细描述和非限定性的实施例,本发明的 其它特点和优势将会变得明显,:
-图1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通风开口处于被称为休息(recessed)位置 位置的立体图,在该位置,活板相比较其打开位置敞开得更多;
-图2所示为图1的开口立体图,与密封接头和过滤器在适当位置处;
-图3所示为图1的开口的背面立体图;
-图4和图5所示为纳入到图1的开口的本体的前立面的止动装置的 放大立体图,分别为主视图(图4)和后视图(图5);
-图6所示为图1的开口所使用的打开/关闭部件的四个角度的示意 图,并且,从左到右分别为主视图,侧视图,后视图和立体图;
-图7所示为活板在其关闭位置时图1的开口的正中剖视图;
-图8a至8c所示为图7中的开口在其关闭位置时的局部放大图并且 示出了锁紧叶片和止动装置之间的配合,分别为后视图(图8a),剖视图 (图8b)和主视图(图8c);
-图9所示为活板在其打开位置时图1的开口的正中剖视图;
-图10a至10c所示为图7中的开口在其关闭位置的局部放大图并且 示出了锁紧叶片和止动装置之间的配合,分别为后视图(图10a),剖视 图(图10b)和主视图(图10c);
-图11a至11f所示为图1的开口的正中剖视图,其中从关闭位置(图 11a)到打开位置(11f)通过各种中间的连续位置(图11b到图11e);
-图12a至12d所示为图1的开口的正中剖视图,其中从打开位置(图 12a)到关闭位置(12d)通过各种中间的连续位置(图12b到12c);
-图13a至13d所示为图1的开口的正中剖视图,其中从打开位置(图 13a)到休息位置(13d)通过各种中间的连续位置(图13b到13c);
以下描述中,“前”的概念是指用于设置植入通风开口的建筑物部分 的内侧,而“后”的概念是指与前相反的。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通风开口1,特别是进气开口类型的通风开口1,包括本 体2,该本体2限定了具有开孔(aperture)20的空气输送管,开孔20在 该本体2的前立面21上敞开。
本体2包括轴22,该轴22设置在前立面21的背部并用于连接至空 气循环流管,或者甚至连接到空气流量控制或空气流量调节装置。
本体2包括止动装置23,固定的或静止的,纳入到前立面21且其包 括由两个相对的侧边缘24限定宽度、由下边缘25以及由前立面21的外 周壁26限定高度的框架,,所述外周壁26形成在前立面21上敞开的开 孔20的外周。也就是说,侧边缘24从外周壁26向开孔20的内侧伸出, 并且这些侧边缘24通过下边缘25连接。两个侧边缘24以给定间隙E1 彼此隔开。
这个止动装置23包括由两个相对的第一突起组成的第一支承元件 27,该突起从框架的各自的侧边缘24向框架内伸出。
两个第一突起27的每一个均有前表面270,该前表面形成相对于前 立面21以非直角非零角度倾斜的斜面,并且其从前向后朝着外周壁26 (也就是说,在框架的下边缘25的相对方向上)调整方向。
两个第一突起27的每一个均有后表面271,该后表面形成限定支承 板相对于斜面270的顶部下凹的阶梯;该支承板基本上垂直于侧边缘24 和前立面21。
两个第一突起27彼此通过给定间隙E2隔开,其中E2小于E1。
该止动装置23包括由两个相对的第二突起28组成的第二支承元件 28,该突起从框架的各自的侧边缘24向框架内伸出。
两个第二突起28的每一个均具有平面并且平行于前立面21的前表 面和后表面。
两个第二突起28彼此通过同一个给定间隙E2隔开。
第一突起27和第二突起28相对于彼此沿相应的侧边缘24是相互错 开的(shift),而第一突起27靠近下边缘25并且第二突起28靠近外周壁 26。
本体2在前立面21的整个的外周上包括凸缘,其从前立面21的前 面伸出。这些凸缘形成一个连续的边墙,并包括下凸缘29。块(slugs) 30从下凸缘29向内伸出。
前立面21具有面对块30的孔31。
本体2在下凸缘29以下具有槽32。凸缘还包括与下凸缘29相对的 上凸缘33,和侧凸缘34。
开口1还包括填充开孔20的过滤器8,此过滤器8围绕止动装置23 的框架周围形成。
开口1还包括可枢转地安装在本体2的前立面21上的活板4,其可 在如下位置之间枢转:
-关闭位置(图7),其用于阻塞开孔20,其中活板4向后折叠抵靠前 立面21并覆盖开孔20;
-打开位置(图9)允许空气通过开孔20,其中活板4和前立面21 隔开;并且
-休息(recessed)位置或自由位置(图13d),相对于其打开位置, 其中活板4和前立面21被隔开的更远,且活板4在其自身重力下自由的 枢转。
活板是固体(solid)板,非穿孔并根据基本上平行于前立面21的枢 转轴可枢转地安装在本体的前立面21上,更特别的是其基本上平行于本 体2的下凸缘29。
活板4包括固体罩40其通过凸缘限定其外周,该凸缘包括上凸缘41, 下凸缘42和侧凸缘43;这些凸缘41,42,43形成一个连续的边墙。
活板4比本体2的前立面21具有更大的尺寸,以便其在关闭位置, 活板4完全监管(oversee)前立面21,并且活板4的凸缘41,42,43覆盖 本体2的凸缘29,33,34。上凸缘41具有狭槽410以能够抓握活板4。
活板4具有对应于罩40的内面的内面400,其与前立面21相对。活 板4包括凸起的插头44,其从罩40的内面400中伸出,并靠近下凸缘 42。
这些凸起的插头44在本体2的槽32中接合,以确保活板4的枢转。
这些凸起的插头44和槽32组件形成活板4在其下部的铰链关节。
活板4还包括保持元件45,其从罩40的内面400伸出,并且其靠近 上凸缘41。保持元件45形成一个凹口或钩。
开口1还包括由可压缩材料层组成的密封接头9,该可压缩材料特别 是泡沫材料,紧贴在罩40的内面400;这个密封接头9围绕着保持元件 45的周围形成。
开口1还包括打开/关闭部件5,其是可弹性变形部件,并且其包括 平板50以及侧向呈现的两个凸耳(lugs)51,且从凸耳51伸出两个可弹 性变形的叶片,上部叶片被称为锁紧叶片6而下部叶片被称为返回叶片7。
锁紧叶片6垂直于平板50伸出并且呈现大体的“U”形形状,具有 由弯曲63连接的两个分支61,62,主分支61从平板50伸出,并且次分 支62形成返回并具有自由端。因此,锁紧叶片6从活板4分隔开,并且 此锁紧叶片6附接至活板4,更具体的,在罩40的内面400上。
锁紧叶片6具有近端止动件64和远端止动件65,近端止动件64与 远端止动件65相比更靠近平板50,也就是说远端止动件65与近端止动 件64相比更靠近弯曲63。
近端止动件64安装有次分支62,更具体的在其自由端,而远端止动 件65安装有主分支61。
远端止动件65还具有超过的厚度(overthickness)并从主分支61的 顶部伸出。
锁紧叶片6具有被称为主宽度LP的预定的宽度,并且止动件64,65 以锁紧叶片6放大件(enlargement)的形式呈现在两个各自特定的区域, 以便止动件64,65具有大于主宽度LP的被称为次宽度LS的宽度。
关于尺寸:
-突起27,28之间的间隙E2,一方面,基本上等于或大于锁紧叶片6 的主宽度LP,而另一方面,小于止动件64,65的次宽度LS;并且
-止动装置23的框架的侧凸缘27之间的间隙E1,基本上等于或大于 止动件64,65的次宽度LS。
返回叶片7是平面的叶片,其相对于平板50倾斜并且终止于自由端 70。
在此情况下,打开/关闭部件5紧固在活板4的内面400上如下:平 板50安装在保持元件45上以确保平板50锚固在罩40上,两个凸耳51 确保平板50被限制在保持元件45上。以这种方式:
-锁紧叶片6从活板4的内面400朝向本体2的前立面21伸出,并且 更具体的朝向止动装置23的框架;
-返回叶片7的自由端70位于块30和孔31之间(如图7和9所示), 因此返回叶片7自身插入本体2的前立面21和活板4的内面400之间, 并且其将活板4偏压至打开位置。
在图1和图2中,返回叶片7的自由端并不是位于块30和孔31之 间,因为活板4在其凹陷位置并且返回叶片7在孔31之外。
以下描述涉及活板4限制在其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通过锁紧叶片 装置6配合止动装置23,将涉及活板4限制在其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 锁紧叶片6通过在框架内在侧凸缘24之间接合与止动装置23相配合。
如图7,8a,8b和8c所示,活板4在其关闭位置,锁紧叶片6的近 端止动件64抵靠两个第一突起27的后表面271(更具体地说是支承板), 并且锁紧叶片6处于在被锁定在处于两个分支61,62之间的方向上可弹性 变形的状态。在关闭位置,远端止动件65位于后部,且距离两个第二凸 起28预定的距离。
如图9,10a,10b和10c所示,活板4在其打开位置,锁紧叶片6 的远端止动件65抵靠两个第二突起28的后表面,并且锁紧叶片6处于 自由状态,而两个彼此分开的分支61,62,相对于上述的弹性变形状态 而言,彼此分开的距离更大。
该打开位置为活板4的开孔的中间位置,所述中间位置位于如图7 所示的关闭位置和如图13d所示的休息或自由位置之间,其锁紧叶片6 不在保持在本体2中。也就是说,在打开位置,活板4是打开的(但不 完全打开)并且锁紧叶片6与本体2配合使得活板保持在其打开位置, 而在其休息位置,活板4也是打开的,但是锁紧叶片6不再与本体2配 合保持活板4,活板4从而可以自由地彻底倾斜为完全的开孔。
因此,在打开位置(由锁紧叶片6维持),活板4相对于关闭位置枢 转5°至60°之间的角度,或者甚至10°至45°之间的角度,并且锁紧叶片6 维持活板4相对于关闭位置以这样的角度倾斜。
以下描述涉及了从关闭位置移动到其打开位置,参考图11a~11f。
通过将活板推抵前立面21(图11b)以便锁紧叶片6的近端止动件 64离开其抵靠的两个第一突起27并且恢复其自由状态,然后通过将活板 4与本体2的前立面21分隔(在返回叶片7的作用下)直到远端止动件 65抵靠两个第二突起28,活板4从关闭位置(图11a)到其打开位置(图 11f)。
如图11a所示,我们从关闭位置开始,其中本体2的凸缘29,33,34 轻微地压紧密封接头9以确保密封;间隙J存在于凸缘29,33,34和罩40 的内面400之间。
如图11b所示,将活板4朝向本体2推进,如箭头P所示;本体2 的凸缘29,33,34高度地压紧密封接头9,间隙J使得这个推动可以进行。 因此,锁紧叶片6的近端止动件64离开其抵靠的两个第一突起27并且 恢复其自由状态。
如图11c至11e所示,在返回叶片7的作用下,活板4与本体2的前 立面21分隔开并且开始枢转(箭头RO)。当锁紧叶片6恢复其自由状态, 近端止动件64在两个第一突起27下方通过(更具体的在两个第一突起 27和框架的下边缘25之间)。
如图11f所示,当远端止动件65抵靠两个第二突起28时活板4的枢 转中断,并且活板因此在其打开位置。
以下描述涉及了从关闭位置移动到其打开位置,参考图12a~12d。
通过推动活板4抵靠前立面21以便远端止动件65离开其抵靠的两 个第二突起28,并且锁紧叶片6的近端止动件64与两个第一突起27开 始接触,而锁紧叶片6变形直到近端止动件64重新返回至抵靠两个第一 突起27的位置,活板从打开位置(图12a)到关闭位置(图12d)。
如图12a所示,我们从打开位置开始,其远端止动件65抵靠两个第 二突起28并且锁紧叶片6处于自由状态。
如图12b和12c所示,将活板4朝向本体2推进,如箭头P所示, 并且活板4在其关闭方向(箭头RF)上枢转,与返回叶片7施加的作用 力的相反。因此,远端止动件65离开其抵靠的两个第二突起28,而近端 止动件64开始与两个第一突起27的前表面270相接合。
如上所述,这些前表面270形成斜面,逐步随着活板4的推力P,该 斜面将引导近端止动件64沿着斜面并压紧锁紧叶片6。
如图12d所示,一旦近端止动件64达到两个第一突起27的前表面 270形成的斜面的顶部,锁紧叶片6扩展并且其近端止动件64回落到在 两个第一突起27的后表面形成的支承板上。
以下描述涉及从打开位置移动到其休息位置,参考图13a~13d。
如图13a所示,我们从打开位置开始,其远端止动件65抵靠两个第 二突起28并且锁紧叶片6处于自由状态。
如图13b所示,锁紧叶片6的主分支61的顶部被下压,如箭头A所 示,以便远端止动件65下沉并离开其抵靠的两个第二突起28.
如图13c和13a所示,活板4被打开,如箭头RR所示,其锁紧叶片 6与止动装置23完全的分开。
如图13d所示为休息位置,活板4不再通过锁紧叶片6保持在本体2 内,并且因此活板4自由枢转并完全倾斜(在自身的重量下)直到其完 全的打开。
当然,上述实施例并没有限制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通风开 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内还可以有其他的改进和细节,例如采用可以 实施本发明的其它锁紧叶片的设计。

通气系统的通风开口.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通气系统的通风开口.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通气系统的通风开口.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气系统的通风开口.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气系统的通风开口.pdf(2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用于通气系统类型的、特别是进气开口类型的通风开口,包括限定空气输送管的本体(2)和可枢转地安装在本体的前立面(21)上的关闭和打开位置之间的活板(4),还包括用于将活板限制在打开和关闭位置之间的系统,包括弹性变形的锁紧叶片(6),其紧固至活板并且具有至少两个止动件(64,65)和被纳入到本体的前立面并具有至少两个支承元件的止动装置(23),锁紧叶片与止动装置配合,由最初将活板推抵前立面后又将活板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供热;炉灶;通风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