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织外罩.pdf

上传人:r5 文档编号:403511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762.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7117762.7

申请日:

1997.08.29

公开号:

CN1175642A

公开日:

1998.03.11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申请的视为撤回公告日:1998.3.11|||地址美国密执安州美国密执安州|||申请人通用汽车公司利尔公司|||公开|||

IPC分类号:

D04B1/22

主分类号:

D04B1/22

申请人:

通用汽车公司;

发明人:

S·T·史密斯; D·J·蒂恩思乌

地址:

美国密执安州

优先权:

1996.08.29 US 705030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代理人:

赵辛;曾祥凌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形成纬编针织装饰织物外罩的方法,该外罩具有沿着纵向延伸的折叠部位于外罩的反面一侧,在该方法中额外的织物被横向织入外罩,并在织物外罩的反面集中在折叠部,并沿着其长度缝纫。外罩的横向长度要足够长,以便得到在将额外织物集中到折叠部后,外罩大体合适于要遮盖的芯体。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形成针织装饰外罩织物(13)的方法,该外罩用于芯体(12),该外 罩在其织物(13)的反面紧挨着芯体(12)的位置上具有一纵向延伸的折叠部 (50),还具有相应的装饰线迹(20)在外罩的外表面上,其特征在于,外罩(13) 针织时在其横向带有一个额外的织物(43),该额外的织物在外罩的反面集中 在折叠部(50)内,并且沿着其长度紧挨着其根部(57)缝纫。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额外的织物(43),其形成 了折叠部(50),在外罩上以针织线迹(51,53)为其轮廓线。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装饰外罩(13)为一个双面纬 编针织物,其在一个具有排列在两个单独动作的针床上的织针的针织机上 进行编织,两个针床分别为前针床(F)和后针床(R),织物(13)具有一个在其 中一个针床上编织的前纱层(21)和一个在另外一个针床上编织的后纱层 (23),两个纱层之间通过针织线圈连接起来,用于形成折叠部(50)的额外材 料(43)的轮廓线(51,53)仅仅通过在后纱层(23)上将所说的轮廓线以对比方式 织进。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多个折叠线(91)在相应的 纱层上形成以帮助获得折叠部(50),折叠线(91)通过至少在一个相应的针床 (R&F)上在一些特定的针上不编织线圈而形成。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不编织的线圈是在针 织过程中转移到相邻织针上去了。
6: 一种将针织装饰外罩(13)固定到一个芯体(12)上的方法,在该方法中 外罩具有一折叠部(50),该折叠部(50)具有封闭端,外罩是由权利要求1-5 中任何之一方法而得来,其特征在于,该折叠部(50)还具有缝或开口(55)位 于其封闭头端附近,用于插入一定长度金属线(58),用于将外罩固定在总体 上,所说的一定长度金属线延伸在两个封闭头端之间。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折叠部(50)具有另外的开 口(56)作为安置固定装置(50)到金属线(58)的开口,以此来将外罩(13)固定到 芯体(12)上。
8: 一种往汽车座垫(12)上固定一针织装饰外罩(13)的方法,其中固定到 座垫的方法采用权利要求7的方法。
9: 一种机动车座其具有按权利要求8所述方法固定在位置上的针织装 饰外罩(13)。
10: 一种用于芯体(12)的机器针织的外罩(13),该外罩具有一反面在使 用时贴着芯体,外罩的一部分在其反面具有纵同延伸的折叠部(50),该折叠 部(50)由针织物(43)集中在一起形成,在折叠部(50)的沿其长度方向紧挨着 其根部(57)被缝纫,其特征在于,外罩(13)的横向长度具有充足的织物长度 来形成折叠部(50),而不必将外罩横向延伸超过其预定长度来适应被外罩所 说部分所覆盖的总体部分。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外罩,其特征在于,集中在折叠部(50)的针 织织物(43),以针织线迹(51,53)为其在外罩上的轮廓线。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外罩,其特征在于,外罩由双面针织结构织 物组成,该双面针织结构织物具有一个前纱层(21)和一后纱层(23),被集中 在折叠部(50)的材料(43)的轮廓线仅存在于后纱层(23),该轮廓线由针织线 迹(51,53)以对比的方式形成。
13: 如权利要求1-12任何之一所述的外罩,其特征在于,外罩由双 面针织结构织物组成,为了便于针织物(43)集中到所说折叠部(50),折叠线 (91)形成在双面针织结构相应的纱层(21,23)上,所述的折叠线(91)包括多个 位于至少双面针织结构至少一个相应的纱层上的槽,该槽由在所述相应纱 层上漏针形成。
14: 如权利要求10-1 3任何之一所述的外罩,其特征在于,折叠部(50) 具有封闭的两头,具有一个缝或开口(55)位于每个封闭端头附近,用于插入 一段长度的金属线(58)进入折叠部(50),所说的缝或开口(55)隔开一定距离 设置,其隔开的距离小于插入折叠部的金属线的长度。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外罩,其特征在于,折叠部(50)还具有开口(56) 沿纵向隔开设置,来提供一个开口用于固定装置(59)与所说一定长度的金属 线(58)相接,来将外罩(13)固定到芯体(12)上。

说明书


一种针织外罩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织物装饰外罩,尤其是涉及用于座的外罩。

    近来发现能用针织法织出一整片的装饰外罩用于覆盖三维物体,美国专利Nos.5,308,141和5,326,150公开了一种方法用于针织法织一整片的外罩用于座和/或机动车座的后垫。

    在上述提到的美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方法,该方法是用针织法织进外罩形成整体管状折叠部(flap),用来作为固定装置。上述文件述及的管状折叠部通常延伸于针织物的横向。

    美国流水号08/619,051,公开日为1996年3月20日,转让给本发明的受让人,文中描述了一个纵向延伸的管如何在纬编双面针织物上织出。双面纬编针织物可以在一种纬编针织机上织出,该纬编针织机具有可单独工作的织针排列于两个针床上,例如“V”型针床针织机,纵向延伸的管状部分能够在双面针织物的两个纱层通过在有选择的针上进行跳针(SlippingStitchs)而形成,这样在特殊的针线上,双面针织物的两个纱层之间没有延展线将他们连接,而形成一个纵向延伸的管。

    然而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便利的方法来在针织物的中心位置形成一个纵向延伸的折叠部。对于三维针织外罩来说尤其如此,这种三维针织外罩罩在物体上使之更贴切地罩在其上。

    因而,这里提供了一种为芯体形成一个针织装饰外罩的方法,该针织装饰外罩在与芯体相接触的反面具有一个纵向延伸的折叠部,在外罩地外表面具有相应的装饰缝迹,其中外罩在针织的横向用另外的材料编织,这另外的材料在外罩反面聚集在折叠部里,并沿着其长度方向紧接着其根部被缝纫。形成折叠部的材料可以将其轮廓以针织线迹显露在外罩上。

    更为便利的是,所说的装饰外罩为双面纬编针织物,该双面纬编针织物在具有设在两个单独工作的针床上的织针的纬编针织机上编织,其中一个为前针床,一个为后针床,织物具有一个前纱层在其中一个针床上编织,具有一个后纱层在另外一个针床上编织,两个纱层之间由针织线圈连接。形成折叠部的额外材料的轮廓线通过在后纱层上仅仅将轮廓以对比的方式织入而形成。

    对比的方式包括采用一根对比纱线和不同的缝合结构,这必须在背面能看得见,这样的方法类似于本受让人的美国专利5,213,863中所述的方法。

    最好,在相应的纱层上形成折叠线用于帮助折叠部的形成,该折叠线的形成可以采用至少在一个相应的针床上个别的织针上不成圈来形成。

    这些折叠线可以包括在相应纬编双面针织结构上相应的纱层上通过不成圈而形成的槽,不成圈是指在所说的纱层上在特定的针上采用移圈工艺或脱圈来完成。

    最好,双面针织物具有由绳绒纱形成的前纱层和由至少一根非绳绒纱聚脂纱形成的后纱层。绳绒纱可以采用美国专利5,428,969所公开的那种类型,绳绒纱的纱支可以采用1500-3000分特。较有利的是,织物在横向每英寸(2.54cm)具有8-16纵行,在纵向每英寸8-30个横列,所说的绳绒纱被当作针织成圈纱织进织物。

    聚酯纱最好为纱支为550-900或600-800或600-750或650-700分特的空气变形聚酯纱。绳绒纱可以由一对加捻的尼纶和/或聚酯纱组成,例如,还可以包含一根或更多的经过热处理的低融点尼纶纱,或者可以相对纱线移动的毛绒。绳绒纱可以采用的纱支为1500-3000分特,绳绒纱最好为具有可动毛绒的和/或可延伸的纱芯。

    最好,空气变形聚酯纱为连续长丝,其具有的纱支在未松驰状态为680-750分特。

    最好,针织的方法如下,即在松驰状态,织物每厘米具有4-6纵行。

    织物可以在具有一对相对针床的平型针床针织机上进行编织,机器可以采用的机号为10-16机号,最好10-14机号,更好的是12机号,针织机可以是二系统或三系统或四系统针织机。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织外罩的方法,最好是作为装饰织物的外罩,在该方法中,采用的针织机为具有一对相对的,可以单独工作的针床的针织机,在该针织机上每个针床上的织针能够相互独立于该针床其它织针移动进入沿针床往复移动的三角箱的三角通道里。

    用于机动车座的一种装饰织物其在备用的松驰状态的克重超过500g/m2,最好为500-900g/m2。传统针织产品的克重为300-350g/m2。

    最好,装饰织物为纬编针织装饰织物,其由纱支为625-850分特纱线组成,并在机号为10-18的机器上编织,该装饰织物具有双面针织结构。

    本发明也提供了一种机器针织外罩用于罩住一个总体,该外罩具有一背面在使用时紧挨着总体,该外罩的一部分在其背面具有一个沿纵向延伸的折叠部,该部分外罩由针织物聚集在一起形成折叠部,该折叠部沿着其长度紧接着折叠部根部缝纫,所说的外罩横向长度为一个形成折叠部所需的足够的长度,而不需要迫使外罩横向延伸超过其设定长度来适应由该部分外罩所遮盖的总体尺寸。

    被集中起来位于折叠部的轮廓之内的针织物为外罩的针织物。最好,该针织物为双面针织物并且集中在折叠部内的织物材料在双面针织物背面纱层上用对比线迹标识出来,该对比线迹可以由一根或多根对比纱线或者采用不同的线圈结构而形成。

    折叠部可以通过折叠线来帮助形成,该折叠线至少在双面针织物一个相应的纱层上形成,所说的折叠线包含“槽”在内。

    所说的折叠部可以具有封闭的头端和紧挨着封闭头端的多个狭缝或开口用于插入一定长度的金属线。这些金属线被作为固定装置帮助外罩固定到总体上,例如,将汽车座垫外罩固定到铸造的座的后部。

    狭缝之间的距离要小于整个折叠部的长度,也要小于位于折叠部中的金属线的长度,金属线的头端可以被翻转进入一个线圈的反面,避免金属线刺入折叠部的封闭端。

    所说的折叠部也可以还有其它的开口,最好为方形开口,沿着其长度方向间隔开设置,为固定装置提供通路,例如拱形环(hogring),用来与折叠部内金属线连接从而将外罩固定到总体上。

    本发明将参照附图举例的方式进行描述。

    图1为一个经过装饰后的车座垫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汽车座罩的一个针织花纹;

    图3为通过图4描述的折叠部的开口56的横截面;

    图4集中在一个纵向延伸的折叠部里的织物的一部分花纹的放大图;

    图5、6、7A、7B、8A、8B、9A和9B为针织图,其说明了编织折叠部材料时采用的各种工艺。

    参照图1,这里展示了一个座的座基11,座基11包括一个三维立体的泡沫芯部结构12,在该芯部结构上延展的为一个织物外罩13,泡沫芯部结构可以是任何所需的形状,如图所示的本例子具有翼状部分14,织物外罩13为一个三维针织外罩包括一个中心板15,侧翼10、17,一个基体和整体编织的边缘件18和19,其被以已知的方式固定到座的基底上,座外罩13可以包括有装饰性的缝迹20,这样的座基一般应用于汽车里。

    为了便于本发明被充分理解,将参照一个V型针床针织机进行描述,这种针织机更详细的资料可以在出版物“Dubied Knitting Mannal”由Edouard Dubied et Cie SA,Neu Chatel,于瑞士1967年版。V型针床针织机已经广为人知,许多这样的机器已经采用电脑控制。近来已经提出在这类V型针床针织机上制造装饰性织物,从这些建议已经可以看到,例如,在美国专利5,308,141和5,326,150中,编织适用于机动车的装饰用织物。

    本发明所提供的针织法编织一个织物采用一种Stoll CMS机型,其具有的机号为12针,这种机器为V型针床针织机,其具有线圈握持机构,例如压脚或沉降片,来帮助针织物的脱下,这种机器可以有多个喂纱器参加工作,每个喂纱器都与一个三角箱相连。

    三角箱携带着能按需求沿每一次横移方向随向织针供纱的纱线导纱器沿着针床移动。

    织物外罩13为一个双面纬编针织物结构,本质上来说这种双面纬编针织结构包含一对单面针织物纱层,这种单面针织物纱层由相连的线圈形成,其中在这两个相对的纱层之间由纱线形成的其它线圈相连起来。通过自动地控制织针的动作和尤其是采用两或三种颜色的纱线可以编织出高质复杂的织物结构。通常,这样的织物会在提花针织机上编织,其中织物正面的颜色能通过适当的选针而获得。

    较为便利的是,仅在织物的工艺正面具有漂亮的外观,而织物的工艺反面,要么覆盖有加强或衬底纱层,要么直接与被装饰产品的总层12相接,最后的消费者对其没有特别的兴趣。

    织物外罩13为一个双面纬编针织结构,其具有一个吸引人的工艺正面,由一系列织物的前纱层线圈组成,该前纱层由针织机的一个针床完成,还具有一个工艺反面23(图3),由一系列的织物后纱层的线圈组成,该后纱层由针织机的另外一个针床完成。

    参照图5-9B,这里展示了多个线圈图,其中每一排代表导纱器每通过一次所进行的一路针织,在每一路中的上边的一排小点代表针织机后针床(R)的单独的织针,较下边的一排小点代表针织机前针床(F)的织针,在这里所采用的术语中,织物13的前纱层21由前针床编织,而织物的后纱层23由后针床编织,纱线由线圈和其间的连接线代表,可以理解线圈图仅仅代表所需要的说明本发明的外罩的一小部分。

    参上图2,这里展示了一个纬编针织座外罩13的一个编织花纹,其沿着箭头X的方向由下往上编织形成。

    两条线A-E代表针织机两个针床的工作宽度,在其上编织外罩,织针沿着竖直针线工作一横列一横列地形成织物,竖直针线也就是纵行。

    复杂的三维床罩的编织在美国专利5,308,141以及它的部分连续美国专利5,326,150中,有详细描述,其内容在这里被包含进到本申请中。织物外罩的编织仅仅在这里作为理解本发明所必不可少的而被描述,针织开始于A-E线之间的两个针床上的所有织针来形成双面针织物的起始横列32,接着两个针床各自单独编织一个单面织物纱层来形成一个横向延伸的管33,在这个过程中织针可以连续工作或不工作或者握持线圈来获得需要的形状。

    完成了横向的管状部分33之后,位于线B和C之间的织针开始编织一个双面织物区域34,完成这个区域之后,导纱器移动到线E处,开始编织提花区域35。

    在从底部到顶部的连续不断的编织过程中,在织物的边缘之间双箭头所在的位置被编织在一起,就拿双箭头M所指示的两个边缘来说,这需要在C点和E点之间不工作的织针在编织织物区域34时,逐渐地在横向从E到C进入工作从而将由沿着垂直线M所指示的两个边缘“连接”起来。

    双面提花区域35、34、37在两个针床上形成直至横列38,接着前针床的织针握持而针织继续在后针床上进行编织从而形成一个整块的单面结构的固定管状部分39,该管状部分39如同美国专利5,308,141和5,326,150中的一样。

    固定管状部分39具有多个开口用来连接固定装置,例如拱形环,因而通过后针床上的相邻织针进行编织形成而后针床上其它织针处于被握持状态。

    如图所示,在线F和K之间所有后针床的针织编织几个横列的单面织物结构。F和I线之间的织针处于握持状态而位于线J和K之间的织针继续进行编织形成几个横列,最好为4或5个横列,来形成花纹块39A,接着线J和K,F和G之间的织针进入握持状态,而在A和I之间的织针重新进行编织几个横列形成花纹块39B,处于H和K之间的织针接着进入握持状态,而处于F和G之间针织重新进入编织几个横列形成花纹块39C。在此之后,在G和K之间的织针进行编织直至横列40来完成管状部分39。单面结构的管状部分由处于横列38和40之间的阴影区域表示。

    从横列40开始,编织重新在线L和P之间的两个针床上进行来形成双面提花区域41,该双面提花区域41接着区域37,区域37形成座罩13的翼16或17,而双面结构区41形成床罩13的中心面15。

    在横列40到42编织中心面部分41,其中包括一块额外织物43的区域,用它在织物外罩13的反面形成纵向延伸的折叠部(如图3所示),位于针线A-E之间的中心面41的横向长度比相应的要覆盖的床垫总体12的表面长度长,以便针织的材料能被集中一起来形成折叠部50,留下足够的织物的横向宽度来遮盖垫总体而不必延伸织物外罩的中心板15部分的长度超过设定的长度来覆盖总体。

    折叠部50的形成不应当与整个外罩的外观和外罩的统一性相背离,当折叠部处于中心板的中心时尤其应是如此。

    一个纵向管状部分44在中心板41的前边形成,通过去掉两层双面织物结构纱层之间的连接线圈而达到此目的。

    完成了中心板部分41的编织之后,针织过程按照所述的横列32到40之间的相反的过程继续进行,最终在外罩的上端以横向延伸的管45结束,最终的几个横列被编织成双面针织结构,并且包含一根热融纱来阻止在针织过程完成后织物的脱散。

    参照图4,这里展示了一额外织物折叠部区域43的放大图,该区域43位于中心板41来形成折叠部50,图5到图9的针织图说明了具体的结构如何被编进折叠部区域43。

    一般来说,每个针织图被分成4个区域,分别为I、II、III和IV,区域I和IV,其位于针线X和Z之外,作为中心板41的提花区域,而区域II和III,其位于相应的针线X和Y之间,及针线Y和Z之间,相应折叠部区域43的物料,针线X,Y和Z对应于对比线51、52、53,它们位于中心板41,当折叠部50形成时以强调突出织物中的折叠线,箭头表示在每一横列时纱线导纱器的横移方向。

    当织物被编织时,图5说明了形成对比线51,52和53的方法,纱线导纱器从右往左横移编织织物的一个横列。上排小点代表后针床R,下排小点代表前针床F。对于纱线导纱器的每一次横移,有三根纱线在织针上编织:第一对比纱61,绳绒纱62和第二对比纱63。第一对比纱61在后针床上除去位于针线X,Y和Z内的三根织针以外所有的织针上进行编织,其中许多线圈也在前针床编织以形成一些位于双面针织结构纱层之间的连接,绳绒纱62仅在前针床所有织针上进行编织,第二对比纱63在后针床的所有织针上进行编织同时一些针圈也在前针床上形成以将双面结构纱层连接起来,这形成一个循环单元U1,导纱器从右往左下一次通过时将编织下一个循环单元U1,以此类推。

    后纱层的编织将会形成,该后纱层上51、52、53三个对比线是看得见的,因为在织物的背面,有一单个纵行的第二对比纱63。

    当织物被编织时,区域II和区域III的宽度可以变化,来适应对比线51、53所需要的位置。

    参照图6,一个横向延伸的缝(slit)55在折叠部50的每个封闭端附近被形成,这是通过将一组有选择的针进行脱圈,最好在前针床和后针床上脱圈5个针进行一个横列的编织,在这种情况下,被选择的织针骑在中心针线Y,重复循环单元U1会接着会在下一个后继的横列进行编织。

    如果需要不形成缝55,而是形成一个隔开的开口56,沿着折叠部区域43纵向隔开一共有三个这样的开口,接着就如前边一样一组有选择的织针在前针床和后针床骑着针线Y的中心部位进行脱圈。接着织物仅仅在脱圈针的一侧进行编织,在两个针床的区域I和II形成四个横列(如图7A和7B示),而区域III和IV中的织针处于握持状态而在脱圈针的另外一侧的区域III和IV的织针上重新进行编织形成四个横列(如图8A和8B所示)。下边紧接着一个横列如图5所示的循环单元U1,其通过形成其上边缘而将开口封闭。

    参照图9,这里说明了一种提供折叠线91(如图3)于双面针织物一个纱层上的方法。

    通过纱线导纱器从右往左横移形成一个针织横列循环单元U2,该循环单元非常类似于循环单元U1,除去第一对比纱61也在后针床的针Y上编织而不在前针床上编织,除去在后针床上进行编织的织针Y而外,绳绒纱62在前针床上的织针上进行编织,第二对比纱63在后针床的所有织针上进行编织,因而,针Y在第一纱层上保持空针。

    纱线导纱器从左往右,又一次通过针床重复编织循环单元U2,除去位于两人纱层之间的互锁线圈64在前针床上相邻织针上编织。

    一些数量的横列的积累就会沿织物正面形成一个槽线91,使得织物沿着折线拱起,因而形成折叠部50。如图3所示。

    因而,区域43通过上述的工艺就形成了,额外的织物被集中在一个纵向延伸的折叠部50,又通过在其根部沿着缝线57将折叠部缝住形成一个在外罩的外表面可见的缝迹20。

    一个固定金属线58被从缝55插入折叠部50。开口56能够容纳下固定环59的通路,有时叫它为拱形环。

一种针织外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一种针织外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一种针织外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针织外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针织外罩.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形成纬编针织装饰织物外罩的方法,该外罩具有沿着纵向延伸的折叠部位于外罩的反面一侧,在该方法中额外的织物被横向织入外罩,并在织物外罩的反面集中在折叠部,并沿着其长度缝纫。外罩的横向长度要足够长,以便得到在将额外织物集中到折叠部后,外罩大体合适于要遮盖的芯体。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编织;花边制作;针织;饰带;非织造布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