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向输送卷烟盒的方法和装置 本发明涉及垂向输送卷烟盒的方法和装置。
在本申请中“垂向”是指包含向上或向下分量的运动。
本发明适用于将卷烟盒从玻璃纸包装机的输出端送至装箱机的输入端,以下的说明只是以举例的方式对其进行说明。
只包括串列连接的玻璃纸包装机和装箱机的卷烟包装系统中,卷烟盒沿着一条高度通常向上变化的路径从玻璃纸包装机的输出端送至装箱机的输入端。
在公知的系统中,从一个高度向另一高度的改变通常是借助堆垛装置实现的,堆垛装置通常包括一个往复移动的推顶器,其用于在一条通常为水平的路径的输出端接连地接纳卷烟盒,并用于接连地将卷烟盒推入一垂向的通道中,从而在通道内形成堆垛。在从上述通道的顶端露出时,堆垛顶部的卷烟盒被一个第二推顶器卸下,第二推顶器接连地将卷烟盒送向一个通常为水平地输送器。
上述方法具有若干缺陷,首先是必须将卷烟盒分步地送至通道的输入端,另外,系统的刚性不允许卷烟盒从垂向通道输出的方向适应于装箱机相对于玻璃纸包装机的任何布置方式。
使用对转螺旋提升装置已经克服了上述第一种缺陷,借助对转螺旋提升装置,卷烟盒在两个螺旋之间被接连地输送,两螺旋分开的距离恰好接合卷烟盒的相对两端,卷烟盒被两螺旋沿着一个设置在两螺旋之间的垂向导向器提升。
如果必须的话,虽然上述方法可以连续地将卷烟盒送至并通过提升装置,但是该装置的结构是通过将卷烟盒总是保持自身平行地输送而实现高度的改变。因此,在其向上运动的整个过程中,卷烟盒保持同一定向,这种定向不能根据装箱机相对于玻璃纸包装机的位置来作适应调整。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垂向输送卷烟盒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克服上述缺陷。
按照本发明,提供一种垂向输送卷烟盒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卷烟盒接连地通过在第一方向上运行的输入输送器送至一导向器,该导向器包括一个连通输入输送器的卷烟盒输入端和一个卷烟盒输出端,所述输入端和输出端位于不同的高度;将卷烟盒接连地通过螺旋提升器从所述输入端送至所述输出端;以及将卷烟盒接连地通过在第二方向上运行的输出输送器从所述输出端卸下;该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提升器包括一个绕轴线转动以便沿导向器输送卷烟盒的螺旋提升件,所述导向器绕所述轴线延伸一定的角度。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垂向输送卷烟盒的装置。
按照本发明,提供一种垂向输送卷烟盒的装置,该装置包括一个导向器,该导向器包括一个卷烟盒输入端和一个卷烟盒输出端,所述输入端和输出端位于不同的高度;用于将卷烟盒以第一方向接连地送至所述输入端的输入输送器;用于将卷烟盒接连地从所述输入端送至所述输出端的螺旋提升器;以及用于以第二方向接连地将卷烟盒从所述输出端卸出的输出输送器,该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提升器包括一个绕其轴线转动的螺旋提升件;导向器围绕所述轴线延伸一定角度。
现参阅以下附图描述本发明的若干非限定性的实施例。
图1是按照本发明输送设备的第一实施便示意侧视图,为清晰起见未画若干零件;
图2是图1中细部结构的第一变型的示意平面图;
图3是图1中细部结构的第二变型的侧视图;
图4是图3所示变型的平面图;
图5是按照本发明的输送设备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侧视图;
图6是图5所示输送设备的平面图;
图7是按照本发明的输送设备的第三实施例的局部侧视图;
图8是图7中细部结构的轴向剖视图;
图9是表示图7所述输送设备操作的平面图。
图1中的标号1代表用于输送卷烟盒2的输送设备。设备1包括一输入输送器3、一输出输送器5和一提升器6。输入输送器3在图示实例中包括一条玻璃纸面包装机的输出传送带。输出输送器5包括一悬置传送带,它高于输送器3,用于将盒2送至一公知的装箱机(未画出)的输入端。提升器6设置在输送器3的输出端7和输送器5的输出端之间,使盒工作具有垂向分量的运动,以便将盒2从输送器3的高度送至输送器5的高度。
输送器3包括套装在两个皮带轮10(只画出一个)上的皮带9,皮带轮之一是主动皮带轮,用于分步或连续地使皮带9运转。皮带9包括许多等距地沿皮带9设置的外部凸起11,跟定了一系列凹槽12,每个凹槽用于接纳一个盒2,在图示实例中,盒2放置时其纵轴线13(图2)垂直于皮带9的运行方向14,其大侧面15接触皮带9的基本水平的上部输送部分16。
提升器6沿着一条基本为垂向的轴线17延伸,包括一个借助一种公知的电机(未画出)以基本恒定的速度绕轴线17转动的螺旋18。螺旋18一个与轴线17共轴的圆柱形芯部19,芯部19具有至少一条外螺旋线,由绕芯部19的基本平的带20限定,带20与芯部19限定了一条向外敞开的螺旋槽道21,其高度大致等于,但并不小于在垂直于皮带9的部分16方向上测量的盒2的厚度,其在芯部9径向上测量的深度小于在平行于输送带3上的方向14的方向上测量的盒的宽度。
更具体来说,在螺旋18围绕轴线17的第一角位上,带20的第一部分,下文称为“装载部分20a”,与输送器3的输出端7共面且与其相面对,在第二角位上,带20的第二部分,下文称为“卸载部分20b”与输送器5的输入端8共面,如在图示实例中那样,第二角位甚至可以与第一角位一致。
再次参阅图1,除了螺旋18以外,提升器6还包括一个固定的导向器22,它绕螺旋18和轴线17以一定的角度延伸且具有一个输入端23和一个输出端24,它们分别面对输送器3的输出端7和输送器5的输入端8,并分别使盒2能被送入和送出导向器22。导向器22是由两条侧向的棒25限定的,棒25相切于螺旋18的外表面且隔开一个大致等于但不小于盒2的垂直于方向14,平行于输送器3上的部分16的表面测出的尺寸,一中间棒26位于棒25之间,与芯部19的外表面相隔一个距离,该距离大致等于但不小于盒2的平行于输送器3上的方向14测出的尺寸。鉴于棒25起出导向器22的输入端23和输出端24,棒26在输入端26正上方的一点和输出端24正下方的一点之间延伸,因而分别形成输入端23的上限和输出端24的下限。
如图1所示,卸载部分20b位于螺旋18的顶端,可与板27对准,板27恰好在中间棒26的顶端上延伸以便将导向器22的输出端24连接于输送器5的输入端8。板27在输送器28下延伸,输送器28相对于轴线17在径向设置,包括一套装在两个皮带轮30上的皮事29,皮带轮之一是主动皮带轮。皮带29包括许多等距沿皮带29隔开的凸起31,其间距与沿皮带33上的相应凸起32的间距相同,皮带33套装在两皮带轮34(只画出一个,其中一个是主动皮带轮)上,形成输送器5。更具体来说,输送器28的输入部分在芯部19和带20的顶部上方延伸,输送器28的输出部分在输入端8上方延伸。
在实用中,输送器3相对于螺旋18定时以便每次装载部分20a经过输入端23时都将一个盒2通过输入端送入槽21。一旦盒2送入槽道21且靠住芯部19的外表面,螺旋18的下一转就将盒2向上送向中间棒26内侧;当螺旋18进一步转动时,盒2沿带20且沿导向器22滑向输出端24。
每个盒2与相应凸起31按时到达卸裁部分20b,凸起31是沿基本相对于轴线17的径向在槽21外运行,将盒2在带20之外送向板27和输送器5的输入端,一凸起32接合并输送盒2,沿皮带33的运行方向35前进。
与上面的描述有关,应注意的是,在图1的实例中,导向器22绕螺旋18和轴线17延伸大约180°角,方向14和35是相互平行的,导向器22显然可以绕轴线17延伸0°至360°的任何角度,因此,方向14和35可以构成0°至180°的任何角度。换言之,提升器6可在两个不同高度的输送器3和5之间输送盒2,两输送器可构成0°至180°之间的任何角度,因而可以消除与系统布置有关的任何问题。
还应注意的是,提升器6可使每个盒2绕一条垂直于表面15的轴线转动180°。如图1所示,事实上,在输送器3上的盒2的沿方向14的后表面,当盒2在方向35上沿输送器5运行时,是朝向前方的。
图2的变型显示如何实现盒2定向的90°变化而与导向器22绕螺旋18延伸的角度无关。图2表示一个提升器36,其设置在两输送器3和5之间,这两个输送器相对于螺旋18的芯部19分别径向地和切向地设置,提升器36包括一个导向器37,其输入端23与提升器6的导向器22的输入端相同,其输出端38与输出端24的区别在于,而对输送器5的输入端8的棒25(未画出)与导向器22的棒26长度相同,另一棒25和棒26与导向器22的棒25长度相同。在提升器36中,输送器28被一个与输送器5的运行方向35对准的推动器39替代,推动器39在输出端38相继地接合盒2并将其转送至输送器5,盒2在输送器5上运行时,以前平行于输送器3上的方向14的表面40朝向前方。
按照一种未画出的变型,由提升器36实现的定向改变可由切向设置的输送器3和径向设置的输送器5实现,在这种情形中,输出端24保持不变,就输出端38来说,输入端23有关改变。
按照另一种未画出的变型,为防止盒24在其从输送器3转送至输送器S时滚过90°或180°,两输送器只需相对于芯部19切向设置。在图3和4的变型中,面对输送器5的输入端8的棒25缩短,进一步露出一定数目(在图示实例中为2个)的槽道21的匝41,每个露出的匝41设有各自的切向推动器39,输送器5移至恰在形成的输出端38之下的高度,因此,当对着一系列盒2时,在输送器5上形成一系列盒2的堆垛42,每个堆垛42含有叠放的盒2的数目等于由缩短的棒25露出的匝41的数目。这种方案对于形成装有许多并置堆垛42的包装箱是特别有利的。
在所有的上述实施例中,螺旋18可以由图7-9所示螺旋43替代。螺旋43是在外部由圆柱面44限定的,包括一个芯部45,芯部包括一个圆柱形底部46,它支承着宽度恒定的带20,带20和底部46一起限定了一条槽道21,其深度恒定(在相对于底部46的径向上测量),一个基本量截锥形的顶部47,向上直径增大并支承带20,使宽度逐渐减小,与顶部47一起限定了一条槽道21,使槽道21向上朝着输出端24或38深度逐渐减小。棒25和26与适应于芯部45直径的变化,使得与芯部45的外表面的距离保持恒定。如图8和9所示,螺旋43当盒2沿着长的导向器22或32向输出端23或38运行时使盒2径向推离槽道21。
在上述所有实施例中,螺旋18或43可以由图5和6所示的螺旋48替代。螺旋48包括一底部49,它由与输送器3的上面部分16、具有一向上变细的基本呈截锥形的外表面52的芯部19的底部51和两条宽度恒定的带20限定,带20在外部由基本平行于表面52的表面53限定。
螺旋48连接于输入输送器3,与连接于螺旋18的输送器3不同的是,这个输送器3没有凸起11,而是供送一系列54相互接触的盒2;导向器22与表面53的距离基本保持恒定。
表面53是按照输送器3的运行速度和螺旋48的角速度设计的,因此,在输入端23,表面53的带55在输送器3的输出端7的高度上的半径随着螺旋48绕轴线17以一个等于输送器3在方向14上的运行速度相等的速度转动而发生变化。因此,当螺旋48的带20的装载部分20a(在图5中螺旋48是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在系列54中的第一个盒(下文中称其为盒2a)下移动时,盒2a在导向器22的输入端23接触带55,盒2a沿导向器22被升高,同时,继续在方向14运行而不阻碍系列54,系列54继续在方向14上顺利运行。当盒2a升高得高于系列54的高度时,下一个盒2被定位而接触条55,等待装载部20a的到来。
如图6所示,与上述任一螺旋相同,螺旋48是一个多头螺旋(在图示实例中是双头螺旋),使输出速度比使用单头螺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