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射织机的引纬控制装置.pdf

上传人:62****3 文档编号:386175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949.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10054562.0

申请日:

2004.07.23

公开号:

CN1576422A

公开日:

2005.02.09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D03D47/34; D03D47/28

主分类号:

D03D47/34; D03D47/28

申请人: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发明人:

石川洋彦

地址:

日本爱知县

优先权:

2003.07.23 JP 278383/2003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代理人:

苏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在本发明的引纬控制装置中,将平板状活动部件(22)固定在步进马达(20)的转子轴(201)上,并且在所述活动部件(22)的周边部分(220)形成弧形引导边缘(221)。引导边缘(221)在它朝向逆时针方向以转子轴(201)为中心延伸时,进一步偏离转子轴(201)。在活动部件(22)的周边的一部分(220)形成一个钩子部分(222),钩子部分(222)延伸到引导边缘(221),并且从活动部件(22)径向突出,以便远离转子轴(201)。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用于喷射织机的引纬控制装置,其中,纬纱(Y1)是通过引纬喷头的流体喷射动作插入的,并且纬纱(Y1)的引纬途径,在第一纱线途径(R1)和第二纱线途径(R2)之间变化,其中,纬纱(Y1)所承受的引纬阻力,大于第一纱线途径(R1)中的引纬阻力,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纬控制装置包括:
活动部件(22,22A,22B,22C,22D),它接触纬纱(Y1),并且将纬纱(Y1)从第一纱线途径(R1)转移到第二纱线途径(R2);和
旋转输出装置(20),由它转动所述活动部件,
所述活动部件包括导向部分(221,221A,221B,224,221D),用于将纬纱(Y1)从第一纱线途径(R1)转移到第二纱线途径(R2),同时,在活动部件(22,22A,22B,22C,22D)旋转时,保持与纬纱(Y1)的滑动接触。

2.
  如权利要求1的引纬控制装置,其中,所述导向部分(221,221A,221B,224,221D)使纬纱(Y1)沿活动部件(22,22A,22B,22C,22D)的径向方向移动。

3.
  如权利要求2的引纬控制装置,其中,所述导向部分(221,221A,221B,224,221D)和旋转输出装置(20)的旋转轴线(201)之间的距离随着导向部分沿纬纱(Y1)的方向延伸而增加,同时,在从第一纱线途径(R1)转移到第二纱线途径(R2)时,纬纱(Y1)与所述导向部分滑动接触。

4.
  如权利要求2的引纬控制装置,其中,当活动部件(22)保持在引纬状态和纬纱制动状态之间的状态时,由法线(N)与连接导向部分(221)与纬纱(Y1)的切点(t)和活动部件(22)的旋转中央轴线(C1)之间的直线(L)形成的角度(θ1)和由位于切点(t)的切线(T)与直线(L)形成的角度(θ2),形成了θ1<θ2的关系。

5.
  如权利要求2的引纬控制装置,其中,活动部件(22,22A,22B,22C)要进行往复旋转。

6.
  如权利要求5的引纬控制装置,其中,活动部件(22,22A,22C)具有平板结构。

7.
  如权利要求6的引纬控制装置,其中,所述导向部分(221,221A)设置在活动部件(22,22A)的周边部分。

8.
  如权利要求7的引纬控制装置,其中,导向部分(221A)的厚度随着从起始末端(221s)向终止末端(221e)延伸而增加,起始末端(221s)在活动部件(22A)旋转时,导向部分(221A)与第一纱线途径(R1)上的纬纱(Y1)形成第一次接触,终止末端(221e)与业已转移到第二纱线途径(R2)的纬纱(Y1)接触。

9.
  如权利要求5的引纬控制装置,其中,所述活动部件(22B)是由线性部件构成的。

10.
  如权利要求6-9中任意一项的引纬控制装置,其中,活动部件(22,22A,22B)包括钩子部分(222,222B),用于通过沿活动部件(22,22A,22B)的旋转方向移动第二纱线途径(R2)上的纬纱(Y1),将第二纱线途径(R2)上的纬纱(Y1)往回拉,以便将纬纱(Y1)从第一纱线途径(R1)转移到第二纱线途径(R2),钩子部分(222,222B)连续延伸到所述导向部分(221,221A,221B)。

11.
  如权利要求6的引纬控制装置,其中,所述导向部分包括在活动部件(22C)上形成的长形孔(223)的边缘部分(224)。

12.
  如权利要求2的引纬控制装置,还包括:
多个导向部分(221D),用于将纬纱(Y1)从第一纱线途径(R1)转移到第二纱线途径(R2);和
多个回拉部分(226),用于回拉纬纱(Y1),
沿活动部件(22D)的周边交替排列的导向部分(221D)和多个回拉部分(226),
仅沿一个方向旋转的活动部件(22D)。

说明书

喷射织机的引纬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喷射织机的引纬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当从纬纱长度测定和储存装置中拉出纬纱时,纬纱在喷射织机中运行。然后,用于在纬纱拉出结束时防止将纬纱拉出的动作突然使纬纱停止,纬纱是高速运行的,导致纬纱张力提高。纬纱张力的突然提高,可能导致纬纱断裂。因此,使用了引纬控制装置,它能在引纬接近结束时,对纬纱施加制动作用,并且控制张力的突然增加。
在JP5-98539A和JP6-184867A中披露了这种类型的引纬控制装置。在JP5-98539A中所披露的装置上,使用旋转电磁阀驱动一个臂,以便移动纬纱。在JP6-184867A中所披露的装置上,用脉冲马达驱动所述臂,以便移动纬纱。在引纬接近结束时对纬纱施加的制动作用,是通过纬纱上的弯曲阻力导致的,所述纬纱是通过放置在要与所述纬纱接触的位置上的臂弯曲的。
在喷射织机上,在对纬纱施加制动力时纬纱的张力,是由诸如脉冲马达或旋转电磁阀的旋转输出装置的扭矩产生的。不过,当纬纱张力较大时,所述旋转输出装置的扭矩是通过纬纱张力克服的,使得不能对所述纬纱施加合适的制动力。相反,当所述纬纱张力较小时,施加过大的制动力,使得纬纱到达时间推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喷射织机的引纬控制装置,它能够抑制作用在旋转输出装置上的负荷扭矩,以便对运行的纱线施加制动力。
根据本发明,在用于喷射织机的引纬控制装置上,其中,纬纱是通过引纬喷头的流体喷射插入的,并且用于纬纱的引纬途径,在第一纱线途径和第二纱线途径之间改变,其中,所述纬纱所承受的引纬阻力,大于第一纱线途径中的引纬阻力,所述引纬装置包括:接触纬纱并且将纬纱从第一纱线途径转移到第二纱线途径的活动部件;和转动所述移动部件的旋转输出装置,所述活动部件包括用于将纬纱从第一纱线途径转移到第二纱线途径的引导部分,同时,在活动部件旋转时保持与纬纱的滑动接触。
在所述活动部件旋转时,所述引导部分与所述纬纱形成滑动接触,将所述纬纱从第一纱线途径转移到第二纱线途径。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滑动接触”被用于表示纬纱与所述引导部分形成相对滑动接触的情形,引导部分在纬纱从第一纱线途径转移到第二纱线途径时进行旋转运动。
如上文所述,当纬纱从第一纱线途径转移到第二纱线途径,同时在所述活动部件旋转时保持与所述引导部分的滑动接触的情况下,可以减少由于与所述引导部分接触的纬纱张力所产生的围绕所述活动部件的旋转中央轴线作用的动量。因此,所述旋转输出装置具有足以将所述纬纱从第一纱线途径转移到第二纱线途径的小的扭矩。
应当指出的是,可以采用一种结构,其中,所述引导部分导致所述纬纱沿所述活动部件的径向方向运动。
所述纬纱沿活动部件的径向方向运动这一事实,意味着纬纱沿活动部件径向方向的运动,大于纬纱沿活动部件的周向方向的运动。纬纱的这种运动,能有效抑制作用在所述旋转输出装置上的负荷扭矩。
另外,可以采用一种结构,其中,引导部分的粗细随着所述引导部分从起始末端向终止末端的延伸而增加,所述起始末端在所述导向部分在所述活动部件旋转时首次接触所述第一纱线途径上的纬纱,而所述终止末端与业已转移到第二纱线途径的纬纱接触。
使所述引导部分具有上述粗细的变化,以便在引纬期间对所述纬纱施加制动力时,有效地逐渐提高制动力。
另外,可以采用一种结构,其中,所述活动部件包括一个钩子部分,用于通过沿活动部件的旋转方向移动所述第二纱线途径上的纬纱将第二纱线途径上的纬纱往回拉,以便将纬纱从第一纱线途径转移到第二纱线途径,所述钩子部分连续延伸到所述导向部分。
当所述活动部件进一步旋转时,所述纬纱与所述导向部分滑动接触,并且业已对所述纬纱施加了制动力,这样的纬纱在钩在所述钩子部分的情况下被移动。这种运动导致将所述纬纱向后拉。在使用多个引纬喷头对多种类型的纬纱实施引纬场合下,当准备进行引纬的纬纱的顶端部分从所述引纬喷头延伸时,所述顶端部分可能缠结在相邻的纬纱上。在这种情况下,纬纱的回拉能有效阻止相邻纬纱的缠结。所述纬纱的回拉只需要在引纬结束后进行,并且,此时只需要对纬纱施加小的张力,以便纬纱可以用小的扭矩拉回。
附图说明
图1A是部分剖开的平面示意图,表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案的引纬控制装置;
图1B是沿图1A的线A-A的剖视图;
图2A是部分剖开地侧视图,表示所述引纬控制装置;
图2B是主要部分平面剖视图,表示当活动部件处在引纬状态的引纬控制装置;
图3A和3B分别是主要部分后视图和主要部分平面剖视图,表示当所述活动部件处在纬纱制动状态时的所述引纬控制装置;
图3C是表示当所述活动部件处在纬纱制动状态时施加在纬纱上的张力的曲线图;
图4A和4B分别是主要部分后视图和主要部分平面剖视图,表示当所述活动部件处在回拉状态时的所述引纬控制装置;
图5A是表示本发明第二种实施方案的引纬装置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
图5B和5C是表示所述引纬装置的主要部分平面剖视图,此时,所述活动部件分别处在引纬状态和纬纱制动状态;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三种实施方案的引纬装置的主要部分后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四种实施方案的引纬装置的主要部分后视图;和
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五种实施方案的引纬装置的主要部分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种实施方案
下面将根据图1A-4B说明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案。
如图1A所示,通过卷绕系统的纬纱长度测定和储存装置11的纱线卷绕管111的转动,将纬纱Y1卷绕并且保存在纱线卷绕表面112上。通过串联的喷头13A和用于引纬的主喷头(以下称之为“引纬主喷头”)14A的流体喷射动作,将缠绕并且保存在所述纱线卷绕表面112上的纬纱Y1拉出,在这种状态下,它是通过电磁阀12的驱动从锁定销121的锁定动作中释放出来的。引纬主要喷头14A与进行打纬运动的筘(未示出)一起整体摇摆。所述串联的喷头13A是引纬喷头类型的,它将纬纱Y1压向引纬主喷头14A,并且被设计成不能运动。根据控制计算机15下达给电磁阀12的激发指令,锁定销121与纱线卷绕表面112分离。
将反射光电传感器类型的纱线退绕探测器16安装在纱线卷绕表面112附近。纬纱退绕探测器16检测从纱线卷绕表面112上拉出和退绕的卷绕纱线,并且,将所述检测信号发送给控制计算机15。当卷绕纱线的退绕次数达到预定数量时,由控制计算机15指示电磁阀12去磁化,并且锁定销121与纱线卷绕表面112接合。当锁定销121与纱线卷绕表面112接合时,阻止了纬纱Y1的拉出。
串联的喷头13A包括加速管131,导纱器132,导向装置133,和喷头主体17等。喷头主体17具有六角形结构,有一个控制输送管19连接在喷头主体17的侧壁表面171上。由空气输送管19输送的空气,流入串联喷头13A的内部,并且通过串联喷头13A的纬纱Y1,接收由在所述串联喷头13A中流动的空气流所产生的推进力。
如图1A所示,将支撑轴21固定在喷头主体17的侧壁表面171上。支撑轴21通过托架(未示出)支撑在支座(未示出)上。可以调整支撑轴21的纵向取向和支撑轴21环绕它的轴线的状态,使得能够调整所述后面喷头13A的方向。
将倾斜连接板18连接并且固定在喷头主体17的尾端表面172上。连接板18包括扁平板底座部分181和扁平板子部分182,它是垂直地从底座部分181上连续延伸的。连接板18通过所述底座部分181与喷头主体17的尾端表面172连接。
将步进马达20的主体202固定在底座部分181上。步进马达20的转子轴201通过底座部分181突出,并且将平板活动部件22固定在转子轴201的突出部分上。作为旋转输出装置的步进马达20是通过控制计算机15控制的。由控制计算机15根据由旋转编码器27检测到的织机的旋转角度,控制布近马达20的工作。
将模块23固定在连接板18的所述子部分182上,并且将盘片25固定在模块23上。将导向环26固定在模块23上,以便穿透模块23和盘片25。如图2B所示,从串联喷头13A的轴向方向上看,导向环26的纱线通过孔261与导布133的纱线通过孔134重叠。让纬纱Y1通过导向环26,并且进入导布133的纱线通过孔134。
如图1B所示,在平板活动部件22的周边220的一部分上形成弧形导向边221。随着导向边221在沿纬纱Y1的滑动方向上的延伸,导向边221和转子轴201之间的距离增加,同时,在纬纱Y1从第一纱线途径R1向图1B中的第二纱线途径R2转移时,与导向边221接触。在活动部件22的周边部分220形成钩子部分222。钩子部分222延续到导向边221,并且从活动部件22上径向突出,以便与转子轴201分离。
如图1A所示,在即将开始插入纬纱Y1之前,纬纱Y1进入位于导向环26和导向装置133之间的第一线性纱线途径R1。活动部件22的旋转中央轴线C1的方向大体上与第一纱线途径R1延伸的方向相同,因此大体上平行于第一纱线途径R1延伸。在即将开始插入纬纱Y1之前,活动部件22处在图1B所示的引纬状态,并且,纬纱Y1从导向边221附近通过,而不接触活动部件22。
在步进马达20进行往复运动时,活动部件22的放置状态,在图1B所示的引纬状态、图3A所示的纬纱制动状态、和图4A所示的回拉状态之间转换。当活动部件22处在纬纱制动状态时,纬纱Y1接触导向边221,因此进入图3B所示的第二个弯曲的纱线途径R2。
图3C示出了法线N,在这种状态下(例如,图3A和4A所示的状态),活动部件22位于串联喷头13A的中央轴线C2(如图1A,3B和4B所示)上,是位于导向边221和纬纱之间的切点t上的法线,并且垂直于串联喷头13A的中央轴线C2。纬纱Y1的纱线张力F沿法线N的方向作用在活动部件22上。纱线张力F可以分解成位于连接纬纱和导向边221的切点t和活动部件22的旋转中央轴线C1的直线上L的力的分量f1,和垂直于直线L的力的分量f2。由力的分量f2决定起着驱动器作用的步进马达20的扭矩。现在,假设由法线与连接纬纱和导向边221的切点t和活动部件22的旋转中央轴线C1之间的直线L形成的角度为θ1,而由位于切点t的切线T和直线L形成的角度为θ2。θ1和θ2的总和为90度。在本实施方案中,在活动部件22位于串联喷头13A的中央轴线C2上,并且活动部件22被保持在位于引纬状态和纬纱制动状态之间的范围内时,设定θ1<θ2的关系。一般来说,所有纬纱张力用作引纬本发明的控制装置的活动部件的转矩;当θ2=90度,具体地讲,所述纬纱不接触导向边221,但接触钩子部分222时,导致在步进马达20上产生100%的转矩。因此,在本发明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导向边221的形状,以便构建活动部件22,从而设定角度θ1和θ2,使更大的纬纱张力作用在力的分量f1的方向上,而不是作用在力的分量f2的方向上。
由步进马达20,活动部件22,导向环26,和导向装置133组成了引纬控制装置28,它能在第一纱线途径R1和第二纱线途径R2之间改变纬纱Y1的纱线途径,导致引纬阻力大于第一纱线途径R1中的引纬阻力。
如图1A所示,串联喷头13B不同于串联喷头13A,引纬主喷头14B不同于引纬主喷头14A,串联喷头13B和引纬主喷头14b喷射和插入的纬纱Y2不同于纬纱Y1。通过类似于纬纱长度测定和储存装置11的纬纱长度测定和储存装置测定纬纱Y2的长度。将具有与引纬控制装置相同结构的引纬控制装置(未示出)设置在串联喷头13B中。将纬纱Y2设置在上述第一和第二纱线途径R1和R2中。通过控制计算机15控制相当于引纬主喷头14B的纬纱长度测定和储存装置中的电磁阀,和相当于串联喷头13B的引纬控制装置中的步进马达。串联喷头13A和13B和引纬主喷头14A和14B根据事先设定的纬纱选择形式选择纬纱,并且喷射所述纬纱。
当选择并且插入纬纱Y1时,控制计算机15指示电磁阀12通电,此时,织机旋转角度达到预定的角度,并且锁定销121与纱线卷绕表面112分离。另外,通过锁定销121的锁定动作释放的纬纱Y1,通过串联喷头13A和引纬主喷头14A的流体喷射,从引纬主喷头14A中喷出。在插入纬纱Y1期间,纬纱Y1在纬纱长度测定和储存装置11和导向环26之间进行膨胀。不过,盘片25能防止纬纱Y1的膨胀部分被步进马达20钩住。
当纬纱Y1的引纬将要结束时,控制计算机15导致步进马达20沿所述法线方向旋转,以便将活动部件22从图1A所示的引纬状态旋转到图3A所示的纬纱制动状态。图3B表示活动部件2 2旋转到图3A所示的纬纱制动状态的状态。在图3B所示状态下,纬纱Y1进入第二纱线途径R2,其中,纬纱Y1在导向环26和导向装置133之间是弯曲的,同时与导向边221接触。为了将纬纱Y1从第一纱线途径R1移动到第二纱线途径R2,步进马达20沿图3A中的箭头Q1所示的方向旋转。当活动部件22从引纬状态旋转到纬纱断裂状态时,导向边221导致纬纱Y1从第一纱线途径R1移动到第二纱线途径R2,同时与纬纱Y1保持滑动接触。就是说,当它从第一纱线途径R1转移到第二纱线途径R2时,纬纱Y1沿导向边221的纵向方向相对运动,所述导向边进行旋转运动。
在图2B所示的将纬纱Y1沿第一纱线途径R1插入的状态下,纬纱Y1在导向环26和导向装置133之间的途径是线性形状的,不与活动部件22接触。因此,在纬纱Y1沿第一纱线途径R1插入时,仅在纬纱Y1上产生小的引纬阻力。在引纬快要结束,当纬纱Y1从第一纱线途径R1转移到第二纱线途径R2时,纬纱Y1是弯曲的,其结果是,作用在沿第二纱线途径R2插入的纬纱Y1上的引纬阻力,大于第一纱线途径R1中的引纬阻力。在引纬期间,由第二纱线途径R2的弯曲形状产生的引纬阻力,对纬纱Y1施加制动作用。因此,当纬纱Y1的引纬结束时,不会发生张力的突然增加。
当电磁阀12去磁化,并且锁定销121与纱线卷绕表面112接合时,阻止了纬纱Y1的拉出和退绕,并且引纬结束。在插入多色纬纱的情况下,如果将要插入的纬纱从引纬主喷头14A和14B中伸出的话,所述喷头是彼此相邻的,做好准备的纬纱有可能与要插入的纬纱的顶端缠结在一起。因此,必须事先将准备插入引纬主喷头的纬纱拉出。在切割插入的纬纱Y1,并且与织造织物分离之后(未示出),由控制计算机15导致步进马达20沿箭头Q1的方向旋转,以便将活动部件22从图3A的纬纱制动状态旋转到图4A的回拉状态。图4B表示活动部件22处在图4A所示的回拉状态下的状态。在图4B所示状态下,位于导向环26和导向装置133之间的第三纱线途径R3所经历的弯曲,大于图3B所示状态下的第二纱线途径R2的弯曲。因此,将从串联喷头13A延伸到引纬主喷头14A的纬纱Y1往回拉到纬纱长度测定和储存装置11一侧,并且将做好插入准备的纬纱Y1的顶端拉入引纬主喷头14A中。
在接近开始纬纱Y1的下一次引纬的时候,控制计算机15使步进马达20沿相反方向旋转,以便活动部件22从图4A所示的回拉状态旋转到图1B所示的引纬状态。
在第一种实施方案中实现了以下效果。
(1-1)当步进马达20旋转,将活动部件22从引纬状态旋转到制动状态时,导向边221使得纬纱Y1从第一纱线途径R1转移到第二纱线途径R2,同时保持与纬纱Y1的滑动接触。当纬纱Y1从第一纱线途径R1转移到第二纱线途径R2,同时保持与导向边221的滑动接触时,基于纬纱张力F及其分量f1和f2的角度θ1和θ2满足θ1<θ2的关系。
当建立了上述关系之后,纬纱张力(在图3C中用箭头F表示)作为一个转矩作用在步进马达20上,它的分量f1沿活动部件22的径向方向作用,该分量大于沿活动部件22的周向方向起作用的分量f2。沿活动部件22的周向分量f2,以大体上与步进马达20的驱动力大体上相反的负荷形式起作用。因此,使得沿活动部件22的周向方向的分量f2小于沿活动部件22的径向方向的分量f1,能有效降低与步进马达20的驱动力相反的明显的负荷。
如上文所述,当纬纱Y1从第一纱线途径R1转移到第二纱线途径R2,同时在活动部件22旋转时保持与导向边221的滑动接触时,可以降低由于与导向边221接触的纬纱Y1的张力导致的作用在活动部件22的旋转中央轴线C1周围的转矩。就是说,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引纬控制装置28,可以抑制作用在步进马达20上的负荷扭矩,以便可以由步进马达20通过小的扭矩将纬纱Y1从第一纱线途径R1转移到第二纱线途径R2。
(1-2)导向边221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导向边221和转子轴201之间的距离,随着导向边221沿纬纱Y1滑动同时与导向边221接触的方向延伸而增加,此时,所述纬纱从第一纱线途径R1转移到第二纱线途径R2。当按上述方法制造的活动部件22旋转时,与导向边缘221滑动接触的纬纱Y1主要沿活动部件22的径向方向移动。纬纱Y1主要沿活动部件22的径向方向移动这一事实,意味着纬纱Y1沿活动部件22径向方向的运动,大于纬纱Y1沿活动部件22的周向方向的运动。随着纬纱Y1的运动方向接近活动部件22的径向方向,由第二纱线途径R2中的纬纱Y1作用在步进马达20上的负荷扭矩降低。就是说,通过主要沿活动部件22的径向方向移动纬纱Y1导致纬纱Y1弯曲,能实现抑制作用在步进马达20上的负荷扭矩。
(1-3)当活动部件22沿箭头Q1所示方向进一步旋转时,沿导向边221滑动、并且业已在其上面施加了制动力的纬纱Y1被移动,同时被钩在钩子部分222上。就是说,钩子部分222起着移动,并且回拉纬纱Y1进入活动部件22的旋转方向(箭头Q1的方向)的作用,这会导致纬纱Y1从第一纱线途径R1转移到第二纱线途径R2。在使用多个引纬主喷头14A和14B进行多种类型的纬纱Y1和Y2的引纬场合下,当做好引纬准备的纬纱的顶端部分从引纬主喷头14A和14B中延伸时,所述顶端部分可能缠结在相邻的纬纱中。在这种情况下,回拉所述纬纱,能实现阻止相邻纬纱的缠结。纬纱的这种回拉仅需要在引纬结束之后进行,并且,在此时仅需要对所述纬纱施加小的张力。因此,通过步进马达20使用小的扭矩可以将所述纬纱回拉。
第二种实施方案
下面,结合图5A,5B和5C说明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案。用相同的符号表示与第一种实施方案相同的部件。
活动部件22A的导向边221A的厚度是改变的,以便在导向边221A从它的起始末端221s向终止末端221e延伸时,就是说当导向边221A向钩子部分222延伸时,导向边221A的厚度逐渐增加。图5B表示活动部件22A处在引纬状态,并且纬纱Y1进入第一纱线途径R1的状态。图5C表示活动部件22A处在纬纱制动状态,并且纬纱Y1进入第二纱线途径R2的状态。假设活动部件22A的制动状态与第一种实施方案中的活动部件22的制动状态相同,放入第二种实施方案的第二纱线途径R2中的纬纱Y1要经历弯曲,这种弯曲大于第一种实施方案中的弯曲,因此与第一种实施方案相比,提供了增强了的制动作用。
在引纬期间,对纬纱Y1突然施加大的制动力是不理想的。就此而言,上述结构中导向边221A的厚度,在从开始末端221s向终止末端221e一侧延伸时是增加的,这样能实现在引纬期间对纬纱Y1施加制动力时制动力的逐渐增加。
为了获得与第一种实施方案大致相同的制动效果,将活动部件22A从引纬状态转移到制动状态所需要的步进马达的旋转量与第一种实施方案相比可以降低。步进马达20的降低了的必须旋转量,有利于适应织机速度的提高。
第三种实施方案
然后,将结合图6说明本发明的第三种实施方案。用相同的符号表示与第一种实施方案相同的部件。
活动部件22B由线性部件组成,并且包括彼此连续的导向边221B和钩子部分222B。由上述线性部件组成的活动部件22B是轻质的,这有利于适应提高活动部件22B的旋转速度。
第四种实施方案
下面将结合图7说明本发明的第四种实施方案。用相同的符号表示与第一种实施方案相同的部件。
活动部件22C具有导丝孔223,并且让纬纱Y1通过导丝孔223。步进马达20沿与第一种实施方案相反的方向(箭头Q2的方向)旋转,以便将纬纱Y1从第一纱线途径转移到第二纱线途径。在这种情况下,位于导丝孔223外侧边缘的导向边224与纬纱Y1形成滑动接触。导纱孔223的终止末端边缘225延续到,用作导向部分的导向边224。导纱孔223的终止末端边缘225起着钩子部分的作用。当活动部件22C沿箭头Q2的方向进一步旋转时,放入第二纱线途径中的纬纱Y1被向后拉,同时钩在所述末端边缘225上。
第四种实施方案提供了与第一种实施方案相同的效果。
第五种实施方案
下面将结合图8说明本发明的第五种实施方案。用相同的符号表示与第一种实施方案相同的部件。
活动部件22D具有一对导向边221D和一对回拉边226。成对的导向边221D安装在180度旋转对称的位置上,并且成对的回拉边226安装在180度旋转对称的位置上。成对的回拉边226各自包括以中央轴线C1为圆心的圆弧。将导向途径形成部件29安装在活动部件22D附近,并且让纬纱Y1通过由导向途径形成部件29形成的线性导向途径291。
在织机旋转一周时,仅沿箭头Q1的方向旋转的步进马达20旋转半周。在图8所示状态下,纬纱Y1进入第一纱线途径R1。纬纱Y1从第一纱线途径转移到第二纱线途径,同时沿纵方向与导向边221D接触。当纬纱Y1与导向边221D滑动接触时,对纬纱Y1施加制动力。当转移到第二纱线途径时,让纬纱Y1沿回拉边226的纵向与回拉边226滑动接触,此时,活动部件22D沿箭头Q1的方向继续旋转。在与回拉边226滑动接触的情况下,纬纱Y1转移到第三纱线途径,并且回拉。
当活动部件22D从图8所示状态旋转半周之后,业已进行了引纬的纬纱Y1进入第一纱线途径。
在第五种实施方案中,可以满足步进马达20仅沿一个方向旋转。因此,与步进马达20做往复旋转的情况相比,不会出现明显的加速/减速。对于在高速下在第一、第二和第三纱线途径之间位置设置来说是有利的,进而有利于提高织机速度。
本发明还可以包括以下实施方案。
(1)本发明可应用于不使用串联喷头,而仅使用引纬主喷头的喷射织机。
(2)可以将伺服马达用作所述旋转输出装置。
(3)可以将旋转电磁阀用作旋转输出装置。
(4)可以将DC无刷马达用作旋转输出装置。
(5)当纬纱从第一纱线途径转移到第二纱线途径时,所述纬纱能够适应在活动部件旋转时,主要沿旋转输出装置的转子轴的轴向方向运动。

喷射织机的引纬控制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喷射织机的引纬控制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喷射织机的引纬控制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喷射织机的引纬控制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喷射织机的引纬控制装置.pdf(2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在本发明的引纬控制装置中,将平板状活动部件(22)固定在步进马达(20)的转子轴(201)上,并且在所述活动部件(22)的周边部分(220)形成弧形引导边缘(221)。引导边缘(221)在它朝向逆时针方向以转子轴(201)为中心延伸时,进一步偏离转子轴(201)。在活动部件(22)的周边的一部分(220)形成一个钩子部分(222),钩子部分(222)延伸到引导边缘(221),并且从活动部件(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织造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