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活化酯的杀菌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尤其是含有活化酯和一种吡啶类杀菌剂的杀菌组合物,属于农用杀菌剂领域。
背景技术
白粉病是由真菌中的白粉菌科(Erysiphacesae)引起的植物病害。白粉病在全世界分布广泛,为害双子叶植物尤为普遍。中国主要的白粉病有由禾白粉菌(Ery‑siphe graminis)引起的禾谷类白粉病;由苍耳单丝壳(Sphaerothecafuliginea)引起的瓜类、豆类、麻类等多种植物的白粉病;由葡萄钩丝壳(Uncinula necator)引起的葡萄白粉病;由榛球针壳(Phyllactinia corylea)引起的桑、梨、柿、核桃、栗、荔枝、番木瓜等80多种树木的白粉病;由蔷薇单丝壳(Sphaerotheca pannosa)引起的蔷薇属花卉的白粉病等。
白粉病初发生时叶片产生黄色小点,而后扩大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病斑变黄褐色为病菌的闭囊壳。霉斑早期单独分散,后联合成一个大霉斑,甚至可以覆盖全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干扰,造成早衰,产量受到损失。
霜霉病是蔬菜生产上一种最重要的病害。霜霉病从幼苗到收获各阶段均可发生,以成株受害较重。主要为害叶片,由基部向上部叶发展。发病初期在叶面形成浅黄色近圆形至多角形病斑,空气潮湿时叶背产生霜状霉层,有时可蔓延到叶面。后期病斑枯死连片,呈黄褐色,严重时全部外叶枯黄死亡。田间种植过密、定植后浇水过早、过大、土壤湿度大、排水不良等容易发病。春未夏初或秋季连续阴雨天气最易发生。
疫病主要是指由疫霉属(Phytophthora)真菌引起的一类病害,主要引起植物花、果、叶部组织的快速坏死和腐烂。高湿是影响病害发生和传播的主要因素。其中瓜类疫病和马铃薯晚疫病是比较重要的病害。
在白粉病、霜霉病、疫病的防治上,主要依赖苯并咪唑类、三唑类、甲霜灵、烯酰吗啉、代森锰锌等药剂。这些药剂因为长期使用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防治效果降低。同时药剂的大量使用增加了农药残留,危害食品安全,加重了环境污染。
活化酯:英文名称acibenzolar,化学名称苯并(1、2、3)噻二唑‑7‑羧硫代酸‑S‑甲酯,试验代号CGA245704,简称BTH。分子式C
8H
6N
2OS
2。
活化酯是苯并噻二唑羧酸酯类植物抗病激活剂。活化酯通过激活作物自身的防卫反应而使植物获得抗性,从而抗御白粉病、霜霉病、锈病等病害。适宜的作物有水稻、小麦、蔬菜、香蕉、烟草等。
将活化酯与其它结构类型的农药有效成分组合应用,有增效作用的组合物不仅能够明显提高实际防效,降低用药量和成本,还有助于避免病菌抗性的发生和延缓抗药性的产生速度,可以解决目前农药单剂应用过程中的抗性和成本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抗性风险小、成本低、药效好、持效期长的杀菌组合物。
发明人通过大量的室内生测和田间药效试验,意外的发现活化酯和吡啶类杀菌剂以一定的比例混配后,对白粉病、霜霉病、疫病等病害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所述吡啶类杀菌剂选自氟啶胺、啶斑肟、啶酰菌胺、氟啶酰菌胺、啶菌胺等。
所述氟啶胺为广谱保护性杀菌剂,对链格孢属、葡萄孢属、疫霉属、单轴霉属、核盘菌属和黑星菌属病菌非常有效。英文通用名Fluazinam化学名称3‑氯‑N‑(3‑氯‑5‑三氟甲基‑2‑吡啶基)‑α,α,α‑三氟‑2,6‑二硝基对甲苯胺分子式C
13H
4Cl
2F
6N
4O
4。氟啶胺可以防治的具体病害有黄瓜灰霉病、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番茄晚疫病,苹果黑星病、叶斑病,梨黑斑病、锈病,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燕麦冠锈病,葡萄灰霉病、霜霉病,柑橘疮痂病、灰霉病,马铃薯晚疫病,草坪斑点病等。对抗苯并咪唑类和二羧酰亚胺类杀菌剂的灰葡萄孢病原菌也有良好效果,而且氟啶胺耐雨水冲刷,持效期长。
所述啶斑肟,英文通用名pyrifenox,化学名称2,4‑二氯‑2‑(3‑吡啶基)苯乙酮‑O‑甲基肟,分子式C
14H
12Cl
2N
2O。啶斑肟是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的内吸杀菌剂,可防治作物白粉病、叶斑病、黑星病等。
所述啶酰菌胺,英文通用名Boscalid,化学名称2‑氯‑N‑(4’‑氯联苯‑2‑基)烟酰胺,分子式:C
18H
12Cl
2N
2O。啶酰菌胺通过叶面渗透在植物中转移,抑制线粒体琥珀酸酯脱氢酶,阻碍三羧酸循环,干扰病原菌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抑制孢子萌发、芽管延伸、菌丝生长和孢子母细胞形成。啶酰菌胺主要用于防治白粉病、灰霉病、各种腐烂病、褐腐病和根腐病。
所述氟啶酰菌胺,英文通用名flupicolide,化学名称2,6‑二氯‑N‑(3‑氯‑5‑三氟甲基‑2‑吡啶甲基)苯甲酰胺,分子式:C
14H
8Cl
3F
3N
2O。氟啶酰菌胺主要用于防治卵菌纲病害如霜霉病、疫病等,此外对稻瘟病、灰霉病、白粉病有一定的防效。
上述吡啶类杀菌剂均是本领域公知的杀菌剂,可以通过各种商业渠道获得。
在上述发现的基础上,形成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即:一种杀菌组合物,组合物中活化酯(A)和吡啶类杀菌剂中的一种(B)的质量比为100∶1~1∶100,A与B质量优选比为40∶1~1∶30。组合物中活性组分总质量百分含量为10~80%。
本发明组合物可以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任意一种剂型,较好的剂型有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等。这些制剂可由通用的方法制备,例如,将活性物质与液体溶剂和/或固体载体混合,同时加入表面活性剂如乳化剂、分散剂、稳定剂、湿润剂,还可以加入粘合剂、消泡剂、氧化剂、染料等。
对于悬浮剂,可使用的分散剂如聚羧酸盐、拉开粉、木质素磺酸盐如木质素磺酸钠盐、烷基萘磺酸盐中的一种或多种;乳化剂如农乳700#(通用名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二丁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农乳2201#、斯盘‑60#(通用名山梨醇酐单硬脂酸脂)、农乳1601#(通用名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嵌段聚合物)、TERSPERSE 4894(2500)中的一种或多种;润湿剂如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磷酸盐、茶枯粉、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萘磺酸盐、皂角粉、蚕沙、无患子粉中的一种或多种;增稠剂如黄原胶、聚乙烯醇、膨润土、羟甲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硅酸铝镁中的一种或多种;防腐剂如甲醛、苯甲酸、苯甲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消泡剂如有机硅类消泡剂;防冻剂如乙二醇、丙二醇、甘油、尿素、无机盐类如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多种。
对于水分散粒剂,可使用的分散剂如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NNO4、烷基萘磺酸盐中的一种或多种;润湿剂如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醇、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萘磺酸盐中一种或多种;崩解剂如硫酸铵、尿素、蔗糖、葡萄糖、氯化铝、柠檬酸、丁二酸、碳酸氢钠中一种或多种;粘结剂如硅藻土、玉米淀粉、PVA、羧甲基(乙基)纤维素中的一种或多种;填料如硅藻土、碳酸氢钙、轻质碳酸钙、海泡石、高岭土、白炭黑、滑石粉、陶土中的一种或多种。
对于可湿性粉剂,可使用的分散剂如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中一种或多种;润湿剂如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萘磺酸盐中一种或多种;填料如硫酸铵、尿素、蔗糖、葡萄糖、硅藻土、高岭土、白炭黑、轻钙、滑石粉、凹凸棒土、陶土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组合物可以呈成品制剂形式提供,即组合物中各物质已经混合;组合物的成分也可以以单剂制剂提供,使用前在桶(罐)中直接混合。本发明的浓缩物通常与水混合得到所需要活性物质的浓度。
本发明的组合物可用于防治由子囊菌、担子菌、卵菌等引起的重要病害,尤其适合于防治白粉病、霜霉病、疫病等。本发明的组合物施用场所为农田、果园等。
本发明的组合物也可以与其它具有除草、杀虫或杀菌性能的化合物特别是保护性杀菌剂混合使用,也可以与杀线虫剂、防护剂、生长调节剂、植物营养素或土壤调节剂混合使用。
本发明还包括一种现场杀灭真菌的方法,在作物和/或果实感病之前或之后,向作物和/或果实及其生长或储存的场所施用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按普通的方法施用,如浇注、喷射、喷雾、撒粉、散布。本发明的施用量随天气条件或作物状态变化。保护作用的持续时间通常与组合物中单个化合物的含量有关,与外界因素相关,例如气候,但通过使用适当的剂型可以减缓气候的影响。
本发明的组合物具备以下优点:一是组合物增效作用明显,药效大幅提高;二是组合物药效提高,田间用量下降,降低了生产和使用成本,减少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三是组合物由不同作用机制的有效成分组成,作用位点增加,有利于克服和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四是扩大了杀菌谱,能同时防治作物的白粉病、霜霉病、疫病等。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人进行了大量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活化酯与氟啶胺或啶斑肟或啶酰菌胺或氟啶酰菌胺或啶菌胺以一定的比例混配后,对霜霉病、白粉病、疫病等病害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以下用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绝非限于这些例子。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较好的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所有制剂配比中百分含量均为质量百分比。
悬浮剂例
按配方比例,将活性成分、分散剂、润湿剂、增稠剂、抗冻剂和水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研磨或高速剪切后制成悬浮剂。
实施例1:20.2%活化酯·啶酰菌胺悬浮剂
活化酯20%,啶酰菌胺0.2%,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分散剂)10%、十二烷基硫酸钠(润湿剂)3%、黄原胶(增稠剂)2%、膨润土(增稠剂)1%、甘油(抗冻剂)5%,水补足至100%。
实施例2:40.4%活化酯·啶酰菌胺悬浮剂
活化酯0.4%,啶酰菌胺40%,聚羧酸盐(分散剂)10%、茶枯粉(润湿剂)3%、聚乙烯醇(增稠剂)2%、膨润土(增稠剂)1%、乙二醇(抗冻剂)5%,水补足至100%。
实施例3:30.3%活化酯·氟啶酰菌胺悬浮剂
活化酯30%,氟啶酰菌胺0.3%,木质素磺酸钠盐(分散剂)10%、皂角粉(润湿剂)3%、黄原胶(增稠剂)2%、聚乙烯醇(增稠剂)1%、丙二醇、(抗冻剂)5%,水补足至100%。
实施例4:20.2%活化酯·氟啶酰菌胺悬浮剂
活化酯0.2%,氟啶酰菌胺20%,烷基萘磺酸盐(分散剂)10%、无患子粉(润湿剂)3%、聚乙烯醇(增稠剂)2%、膨润土(增稠剂)1%、尿素(抗冻剂)5%,水补足至100%。
实施例5:20.2%活化酯·氟啶胺悬浮剂
活化酯20%,氟啶胺0.2%,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分散剂)10%、烷基磺酸盐(润湿剂)3%、聚乙烯醇(增稠剂)2%、黄原胶(增稠剂)1%、甘油(抗冻剂)5%,水补足至100%。
实施例6:40.4%活化酯·氟啶胺悬浮剂
活化酯0.4%,氟啶胺40%,聚羧酸盐(分散剂)10%、烷基硫酸盐(润湿剂)3%、聚乙烯醇(增稠剂)2%、黄原胶(增稠剂)1%、乙二醇(抗冻剂)5%,水补足至100%。
实施例7:10%活化酯·啶酰菌胺悬浮剂
活化酯1%,啶酰菌胺9%,聚羧酸盐(分散剂)10%、十二烷基硫酸钠(润湿剂)3%、黄原胶(增稠剂)2%、膨润土(增稠剂)1%、尿素(抗冻剂)5%,水补足至100%。
实施例8:10%活化酯·氟啶酰菌胺悬浮剂
活化酯2%,氟啶酰菌胺8%,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分散剂)10%、十二烷基硫酸钠(润湿剂)3%、聚乙烯醇(增稠剂)2%、黄原胶(增稠剂)1%、氯化钠(抗冻剂)5%,水补足至100%。
实施例9:10%活化酯·氟啶胺悬浮剂
活化酯5%,氟啶胺5%,聚羧酸盐(分散剂)10%、十二烷基硫酸钠(润湿剂)3%、黄原胶(增稠剂)2%、膨润土(增稠剂)1%、尿素(抗冻剂)5%,水补足至100%。
实施例10:41%活化酯·啶酰菌胺悬浮剂
活化酯40%,啶酰菌胺1%,聚羧酸盐(分散剂)10%、茶枯粉(润湿剂)3%、聚乙烯醇(增稠剂)2%、膨润土(增稠剂)1%、丙二醇(抗冻剂)5%,水补足至100%。
实施例11:15.5%活化酯·氟啶酰菌胺悬浮剂
活化酯0.5%,氟啶酰菌胺15%,聚羧酸盐(分散剂)10%、茶枯粉(润湿剂)3%、聚乙烯醇(增稠剂)2%、膨润土(增稠剂)1%、甘油(抗冻剂)5%,水补足至100%。
实施例12:20.5%活化酯·氟啶胺悬浮剂
活化酯20%,氟啶胺0.5%,聚羧酸盐(分散剂)10%、茶枯粉(润湿剂)3%、聚乙烯醇(增稠剂)2%、膨润土(增稠剂)1%、丙二醇(抗冻剂)5%,水补足至100%。
实施例13:30%活化酯·啶斑肟悬浮剂
活化酯15%,啶斑肟15%,聚羧酸盐(分散剂)10%、茶枯粉(润湿剂)3%、聚乙烯醇(增稠剂)2%、膨润土(增稠剂)1%、丙二醇(抗冻剂)5%,水补足至100%。
实施例14:20%活化酯·啶菌胺悬浮剂
活化酯5%,啶菌胺15%,聚羧酸盐(分散剂)10%、茶枯粉(润湿剂)3%、聚乙烯醇(增稠剂)2%、膨润土(增稠剂)1%、甘油(抗冻剂)5%,水补足至100%。
可湿性粉剂例
将农药活性组分、助剂、填料按比例混合经气流粉碎后再混合制得可湿性粉剂。主要设备:混合机、气流粉碎机。
实施例15:80%活化酯·啶酰菌胺可湿性粉剂
活化酯50%,啶酰菌胺30%,十二烷基硫酸钠(湿润剂)2%,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3%,白碳黑10%(填料),高岭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16:80%活化酯·氟啶酰菌胺可湿性粉剂
活化酯30%,氟啶酰菌胺50%,十二烷基硫酸钠(湿润剂)2%,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3%,白碳黑10%(填料),高岭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17:80%活化酯·氟啶胺可湿性粉剂
活化酯45%,氟啶胺35%,十二烷基硫酸钠(湿润剂)2%,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3%,白碳黑10%(填料),陶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18:31%活化酯·啶酰菌胺可湿性粉剂
活化酯1%,啶酰菌胺30%,烷基硫酸盐(湿润剂)3%,聚羧酸盐(分散剂)3%,白碳黑(填料)11%,膨润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19:41%活化酯·氟啶酰菌胺可湿性粉剂
活化酯40%,氟啶酰菌胺1%,烷基硫酸盐(湿润剂)3%,聚羧酸盐(分散剂)3%,高岭土(填料)11%,凹凸棒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20:31%活化酯·氟啶胺可湿性粉剂
活化酯1%,氟啶胺30%,烷基磺酸盐(湿润剂)3%,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3%,白碳黑(填料)11%,陶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21:35%活化酯·啶斑肟可湿性粉剂
活化酯30%,啶斑肟5%,烷基硫酸盐(湿润剂)3%,聚羧酸盐(分散剂)3%,白碳黑(填料)11%,膨润土补足至100%。
实施例22:50%活化酯·啶菌胺可湿性粉剂
活化酯10%,啶菌胺40%,烷基硫酸盐(湿润剂)3%,聚羧酸盐(分散剂)3%,高岭土(填料)11%,凹凸棒土补足至100%。
水分散粒剂例
按配方比例,将原药和粉状载体、湿润展着剂及粘结剂等进行混合粉碎,再加水捏合后,加入装有一定规格筛网的造粒机中进行造粒。然后再经干燥、筛分(按筛网范围)即得颗粒状产品。
实施例23:30%活化酯·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
活化酯5%,啶酰菌胺25%,聚羧酸盐(分散剂)5%,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7%,十二烷基硫酸钠(湿润剂)2%,硫酸铵(崩解剂)5%,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
实施例24:40%活化酯·氟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
活化酯10%,氟啶酰菌胺30%,烷基萘磺酸钠(分散剂)5%,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7%,十二烷基硫酸钠(湿润剂)2%,尿素(崩解剂)5%,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
实施例25:50%活化酯·氟啶胺水分散粒剂
活化酯40%,氟啶胺10%,烷基萘磺酸钠(分散剂)5%,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7%,十二烷基硫酸钠(湿润剂)2%,葡萄糖(崩解剂)5%,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
实施例26:20%活化酯·氟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
活化酯2%,氟啶酰菌胺18%,聚羧酸盐(分散剂)5%,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7%,十二烷基硫酸钠(湿润剂)2%,硫酸铵(崩解剂)5%,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
实施例27:35%活化酯·啶斑肟水分散粒剂
活化酯25%,啶斑肟10%,烷基萘磺酸钠(分散剂)5%,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7%,十二烷基硫酸钠(湿润剂)2%,尿素(崩解剂)5%,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
实施例28:25%活化酯·啶菌胺水分散粒剂
活化酯10%,啶菌胺15%,烷基萘磺酸钠(分散剂)5%,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7%,十二烷基硫酸钠(湿润剂)2%,葡萄糖(崩解剂)5%,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
田间应用例1:活化酯与啶酰菌胺复配对黄瓜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选取黄瓜白粉病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试验药剂及用量见表1,每处理4个小区重复,每个小区面积20平方米。在病害发生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均匀喷雾,喷至叶片滴水为止,以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7天后施第二次药。在第一次药前和第二次药后7天调查黄瓜白粉病的发病情况。每小区采用五点取样,每点调查两株,每株调查所有叶片,以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记载。计算各处理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分级标准: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药效计算方法:
![]()
从表1可以看出:活化酯、啶酰菌胺单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74.76%、77.86%,而本发明实施例杀菌组合物在防效上均有显著提高,最低防效为86.02%,最高达到了91.34%。田间试验的结果充分表明,活化酯与啶酰菌胺复配后对黄瓜白粉病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在亩有效成分用量较单剂减少的情况下,防治效果大幅提高。田间调查发现,组合物还能兼治黄瓜霜霉病。因此,本发明组合物具有降低成本、延缓抗性、减少施药次数和农药残留、扩大防治谱的有益作用。
表1活化酯与啶酰菌胺复配对黄瓜白粉病的田间试验结果
供试药剂 用药量 (g·a.i./ha) 药前病 情指数 第2次药 后7天病 情指数 防效 (%)
50%活化酯可湿性粉剂 50 3.7 11.9 74.76
50%啶酰菌胺水分散性粒剂 300 2.8 7.9 77.86
制剂实施例1(20.2%活化 酯·啶酰菌胺悬浮剂) 45 3.2 5.7 86.02
制剂实施例2(40.4%活化 酯·啶酰菌胺悬浮剂) 150 3.8 6.1 87.40
制剂实施例7(10%活化 酯·啶酰菌胺悬浮剂) 48 3.5 5.3 88.12
制剂实施例10(41%活化 酯·啶酰菌胺悬浮剂) 42 2.9 3.2 91.34
制剂实施例15(80%活化 酯·啶酰菌胺可湿性粉剂) 45 3.6 6.2 86.48
制剂实施例18(31%活化 酯·啶酰菌胺可湿性粉剂) 48 2.7 4.3 87.50
制剂实施例23(30%活化 酯·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 48 4.2 7.3 86.36
CK ‑ 3.1 39.5 ‑
田间应用例2:活化酯与氟啶酰菌胺复配对烟草霜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选取烟草霜霉病初发病的地块。试验药剂及用量见表2,每处理4个小区重复,每个小区面积20平方米。在病害发生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全株均匀喷雾,喷至叶片滴水为止,以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7天后施第二次药。在第一次药前和第二次药后7天调查烟草霜霉病的发病情况。每小区采用五点取样,每点调查2株,每株调查所有叶片,以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记载。计算各处理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分级标准: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药效计算方法:
![]()
从表2可以看出:活化酯、氟啶酰菌胺单剂对烟草霜霉病的防效分别为73.49%、78.66%,而本发明实施例杀菌组合物在防效上均有显著提高,最低防效为85.72%,最高达到了91.29%。田间试验的结果充分表明,活化酯与氟啶酰菌胺复配后对烟草霜霉病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在亩有效成分用量减少的情况下,防治效果大幅提高。田间调查发现,组合物还能兼治烟草白粉病。因此,本发明组合物具有降低成本、延缓抗性、减少施药次数和农药残留的有益作用。
表2活化酯与氟啶酰菌胺复配对烟草霜霉病的田间试验结果
供试药剂 用药量 (g·a.i./ha) 药前病 情指数 第2次 药后7 天病情 指数 防效 (%)
50%活化酯可湿性粉剂 50 3.5 11.5 73.49
25%氟啶酰菌胺悬浮剂 250 3.1 8.2 78.66
制剂实施例3(30.3%活化酯·氟 啶酰菌胺悬浮剂) 45 2.5 4.3 86.12
制剂实施例4(20.2%活化酯·氟 啶酰菌胺悬浮剂) 140 3.9 6.9 85.72
制剂实施例8(10%活化酯·氟 啶酰菌胺悬浮剂) 48 3.4 5.1 87.89
制剂实施例11(15.5%活化 酯·氟啶酰菌胺悬浮剂) 48 3.2 5.5 86.13
制剂实施例16(80%活化酯·氟 啶酰菌胺可湿性粉剂) 45 2.6 4.3 86.65
制剂实施例19(41%活化酯·氟 啶酰菌胺可湿性粉剂) 42 3.8 4.1 91.29
制剂实施例24(40%活化酯·氟 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 45 2.7 4.3 87.15
CK ‑ 2.8 34.7 ‑
田间应用例3:活化酯与氟啶胺复配对辣椒疫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选取辣椒疫病初发病的地块。试验药剂及用量见表2,每处理4个小区重复,每个小区面积20平方米。在病害发生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全株均匀喷雾,喷至叶片滴水为止,以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7天后施第二次药。在第一次药前和第二次药后7天调查辣椒疫病的发病情况。每小区采用五点取样,每点调查2株,每株调查所有叶片,以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记载。计算各处理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分级标准: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药效计算方法:
![]()
从表3可以看出:活化酯、氟啶胺单剂对辣椒疫病的防效分别为73.21%、77.03%,而本发明实施例杀菌组合物在防效上均有显著提高,最低防效为85.77%,最高达到了92.33%。田间试验的结果充分表明,活化酯与氟啶胺复配后对辣椒疫病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在亩有效成分用量减少的情况下,防治效果大幅提高。田间调查发现,组合物还能兼治辣椒白粉病。因此,本发明组合物具有降低成本、延缓抗性、减少施药次数和农药残留的有益作用。
表3活化酯与氟啶胺复配对辣椒疫病的田间试验结果
供试药剂 用药量 (g·a.i./ha) 药前病 情指数 第2次 药后7 天病情 指数 防效 (%)
50%活化酯可湿性粉剂 50 2.1 8.5 73.21
500克/升氟啶胺悬浮剂 250 1.7 5.9 77.03
制剂实施例5(20.2%活化酯·氟 啶胺悬浮剂) 45 2.5 4.8 87.29
制剂实施例6(40.4%活化酯·氟 啶胺悬浮剂) 150 2.3 4.7 86.47
制剂实施例9(10%活化酯·氟 啶胺悬浮剂) 48 1.6 3.1 87.17
制剂实施例12(20.5%活化 酯·氟啶胺悬浮剂) 42 1.9 2.2 92.33
制剂实施例17(80%活化酯·氟 啶胺可湿性粉剂) 45 2.7 5.5 86.52
制剂实施例20(31%活化酯·氟 啶胺可湿性粉剂) 48 2.0 4.3 85.77
制剂实施例25(50%活化酯·氟 啶胺水分散粒剂) 45 2.8 5.0 88.18
CK ‑ 1.8 2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