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脉丹及其生产工艺.pdf

上传人:r5 文档编号:347266 上传时间:2018-02-1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58.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4114003.2

申请日:

1994.11.21

公开号:

CN1108123A

公开日:

1995.09.13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授权公告日:2001.6.20|||授权||||||公开

IPC分类号:

A61K35/78; //(A61K35/78,35:62)

主分类号:

A61K35/78; //

申请人:

于夫;

发明人:

于夫

地址:

226006江苏省南通市虹桥北路附3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江苏省南通市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葛雷;周荣芳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灌脉丹及其生产工艺,产品包括白术、黄芪、当归、白芍、川芎、水蛭的成分。本发明用于冠心病、脂质代谢异常所致的动脉硬化、高血压、高粘血症、中风的治疗和预防,具有明显的疗效。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灌脉丹,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中药成份:白术、白芍、黄芪、川芎、当归、水蛭。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脉丹,其特征在于:各中药的重量成份是: 白术5-25%        白芍8-24% 黄芪5-25%        川芎5-35% 当归10-30%        水蛭1-8%。
3: 一种灌脉丹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取白术、黄芪、当归、白芍、川芎、水蛭的成份混合泛丸,制成丸药。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灌脉丹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混合泛丸时,各中药组份的重量配比: 白术5-25%        白芍8-24% 黄芪5-25%        川芎5-35% 当归10-30%        水蛭1-8%。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一种药品及其生产方法。

    长寿是人类美好的愿望,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长寿的主要原因之一。多少年来,众多学者对其防治做了大量的工作,有的已应用于临床实践,其效果不太理想。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效果好、无毒副作用的灌脉丹及其生产工艺。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灌脉丹,其与现有技术的不同之处是:包括下列中药成份:白术、白芍、黄芪、川芎、当归、水蛭。

    各中药的重量成份是:

    白术5-25%        白芍8-24%

    黄芪5-25%        川芎5-35%

    当归10-30%        水蛭1-8%。

    一种灌脉丹的生产工艺,取白术、黄芪、当归、白芍、川芎、水蛭的成份混合泛丸,制成丸药。

    混合泛丸时,各中药组份的重量配比:

    白术5-25%        白芍8-24%

    黄芪5-25%        川芎5-35%

    当归10-30%        水蛭1-8%。

    本发明的产品用于微循环功能障碍、脂质代谢异常所致的动脉硬化、高脂血症、高粘血症、冠心病及中风的治疗和预防具有明显的疗效。本品能增加微小血管灌流量、增强微循环功能,提高心脑细胞活力、提高免疫功能等。

    病例1:钱××,男,58岁,干部,江苏南通市人。

    患有脑血栓、左下肢肌肉萎缩。曾用复方丹参片、脑益嗪、维生素B12针剂治疗,病情未好转。服用灌脉丹(增微一号)八天后症状明显好转。

    病例2:

    袁××,女,56岁,干部,南通市人。

    患有低血压、心动过缓。曾用复方丹参、晕可平糖浆治疗,效果不明显。服用灌脉丹一月后,头昏现象已消失。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取白术、黄芪、当归、白芍、川芎、水蛭的成份按下列组份混合泛丸,制成丸药:

    白术20%        白芍16%

    黄芪20%        川芎20%

    当归20%        水蛭4%。

    具体制作时,将上述各中药用直接粉碎法、乙醇提取法、水煎取汁法制成药粉、药液两种形态。然后起模,即先取一定量的药粉,加一定量的药汁搅拌均匀,制成软材(以手揉之成团、按之即散为度)18目制粒,20-22目筛去粗块,置包衣锅内,加药汁加药粉制成一定大小地母丸,40目筛去细粉,30目筛去粗块,即得丸模,在70℃以下干燥3小时。然后进行成型,即将一定大小的母丸置包衣锅内,喷药汁,以40-45Kg/100Kg的粉为度,加药粉加药汁需均匀分布,用量适中,并不断用手搓碎粉块、叠丸,并由里向外翻拌,使丸粒均匀增大,由于机器的转动使大粒集中在锅口,小粒集中于锅底,所以加粉时,应加在锅底附近,使小丸粘附药粉,缩小丸粒差。成型时加速成丸速度,严格控制滚动时间,加粒后滚动3-4分钟为宜,每次要适当增加用粉量,以不产生过多小丸为度,不断加药汁加粉,反复泛制,按规定过筛逐级分等,近成品时,用一定细度的药粉盖面,直至8目以上,6目以下为止。

    成丸后还进行干燥、上光、灭菌处理,具体过程是:(1)干燥:将已泛制的湿丸80℃左右干燥,定时翻动,均匀干燥;(2)上光:将干燥后的丸药过8目、6目,取6目以下8目上的药丸80Kg左右置打光锅内,加入0.1-0.2%米心蜡滚动丸粒表面光亮即可。(3)灭菌:热压灭菌(120℃左右,15-20分钟)灭菌后置冷,入烘箱干燥1-2小时。另外也可待包装完成后用环氧乙烷灭菌。然后进行包装,即成灌脉丹(也称为增微一号丸)。

    本品为口服制剂,一般灌脉丹每日服三次,每次四克。

    实施例2:

    泛丸制作丸药时,各中药成份用量(重量)为:

    白术12%        白芍23%

    黄芪12%        川芎25%

    当归26%        水蛭2%。

    其余均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泛丸制作丸药时,各中药成份用量(重量)为:

    白术24%        白芍13%

    黄芪24%        川芎15%

    当归16%        水蛭8%。

    其余均同实施例1。

灌脉丹及其生产工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灌脉丹及其生产工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灌脉丹及其生产工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灌脉丹及其生产工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灌脉丹及其生产工艺.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灌脉丹及其生产工艺,产品包括白术、黄芪、当归、白芍、川芎、水蛭的成分。本发明用于冠心病、脂质代谢异常所致的动脉硬化、高血压、高粘血症、中风的治疗和预防,具有明显的疗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