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植骨器械.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346305 上传时间:2018-02-10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4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102426.X

申请日:

2010.01.29

公开号:

CN101810506A

公开日:

2010.08.25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A61B 17/56公开日:20100825|||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61B 17/56申请日:20100129|||公开

IPC分类号:

A61B17/56

主分类号:

A61B17/56

申请人:

李冀

发明人:

李冀

地址:

063000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建设北路唐山市第二医院急创一科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唐山永和专利商标事务所 13103

代理人:

王永红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经皮植骨器械,属于骨科手术植骨用器械。包括植骨套筒、软组织分离锥和击入器,植骨套筒的本体为空心结构,其一端设置有入料口,入料口上方的套筒壁呈喇叭状,下方的套筒壁呈槽状;软组织分离锥的本体为空心结构,其头部为钝圆,尾部设有锥帽;击入器本体为“T”型结构,其头部为推进平台,尾部设有击入平台。该器械三件为一套,与克氏针、闭合复位内固定技术组合、配套使用,在克氏针引导下,利用空心软组织分离器导入植骨套筒,利用手柄将植骨材料推送到目的植骨区域,达到经皮植骨目的。既保护骨折周围血运,促进骨折愈合,又可以有效修复骨缺损,增强植骨效果,加快病人的肢体康复。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实现了闭合植骨的目的。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经皮植骨器械,其特征在于,其组成包括植骨套筒、软组织分离锥和击入器,所述的植骨套筒的本体为空心结构,其一端设置有入料口,该入料口上方的套筒壁呈喇叭状,下方的套筒壁呈槽状;所述的软组织分离锥的本体一端为钝圆结构,另一端设有锥帽,软组织分离锥的本体与锥帽连接为一体,为空心结构;所述击入器本体为“T”型结构,其头部设有推进平台,尾部设有击入平台。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皮植骨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植骨套筒的本体的一侧设置有操作手柄。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皮植骨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击入器本体是实心圆柱体,该圆柱体的一端设有扳手,板手与击入器本体连接,形成“T”型结构。

说明书


经皮植骨器械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骨科手术植骨用器械,具体地说是一组经皮植骨器械。

    背景技术

    随着外科技术发展及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更多的骨折患者愿意接受手术治疗。上世纪六十开始生物力学逐渐深入到骨科学领域,从而改变了传统骨折内固定原则和方法的认识,因此以强调绝对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的固定方式为主要原则的国际内固定学会(AO组织)出现并得到广泛地推广。然而经过近三十几年的发展和大量临床经验的总结,在AO原则指导下的骨折治疗,出现了一些迟延愈合、不愈合、再骨折等一些并发症的病例,传统的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的原则日益引起质疑。针对上述问题,包括AO组织在内许多学者进行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提出了骨折治疗的生物学固定,即现在通常所说的生物接骨术(BO技术),其核心技术是经皮复位,内固定技术。该方法不切开、暴露骨折端,决不可以破坏局部血运的手段强求解剖复位,应特别注意保护和利用完整的软组织铰链的软组织复位;手术操作上强调微创化,即将医源性的创伤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疗效。然而,伴随着高能量损伤伤员越来越多,骨折粉碎、缺损越来越重,更多的病人需要植骨治疗。以往的植骨技术必需切开、暴露骨折端,由此违背了BO技术原则,不仅影响骨折的愈合,而且增大手术创伤,损伤更多的肌肉组织;增加术中出血,使临床用血处于更紧张的状态;影响病人肢体功能恢复。目前还没有专门用于闭合植骨的手术器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植骨技术必需切开、暴露骨折端而带来的种种问题,提供一种由植骨套筒、软组织分离锥和击入手柄组成的闭合植骨术用经皮植骨器械,该植骨器不仅避免传统植骨方式带来的损伤,而且能方便地术中应用,达到既保护骨折周围血运,促进骨折愈合,又可以有效修复骨缺损,加快病人的肢体康复。

    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经皮植骨器械,其特征在于,其组成包括植骨套筒、软组织分离锥和击入器,所述的植骨套筒的本体为空心结构,其一端设置有入料口,该入料口上方的套筒壁呈喇叭状,下方的套筒壁呈槽状;所述的软组织分离锥的本体一端为钝圆结构,另一端设有锥帽,软组织分离锥的本体与锥帽连接为一体,为空心结构;所述击入器本体为“T”型结构,其头部设有推进平台,尾部设有击入平台。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三件为一套,与临床上常用的克氏针、闭合复位内固定技术组合、配套使用,既保护骨折周围血运,促进骨折愈合,又可以有效修复骨缺损,增强植骨效果,加快病人的肢体康复。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实现了闭合植骨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植骨套筒结构示意图。

    图2、图4是本发明软组织分离锥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击入手柄结构示意图。

    图5、图6是本发明击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植骨套筒本体1,喇叭口2,入料槽3,软组织分离锥本体4,分离锥锥帽5,操作手柄6,钝圆7,软组织分离锥空心8,击入器9,板手10,击入平台11,推进平台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本发明是闭合骨科手术植骨中使用的经皮植骨器,由植骨套筒、软组织分离锥和击入器构成。见图1,图2和图3,植骨套筒的本体1是内径为10mm的空心结构的圆柱体,其一端设置有与其为一体的入料槽3,位于入料槽3上方的套筒壁为喇叭口2形状。植骨套筒的入料口为入料槽3与喇叭口2结合设计,一同组成植骨料入料口。植骨套筒的本体1的一侧设置有操作手柄6。植骨料入料口和操作手柄6除外,是植骨套筒的本体1的工作通道,工作通道长10cm。植骨料入料口的设计可以快速将植骨材料推入工作通道内,方便应用,缩短手术时间。可以满足由皮至骨距离的要求,植骨套筒的本体1的内径可以满足植骨材料大小的要求。

    见图1、图4,为了减小组织损伤,软组织分离锥的本体4的头部是可以钝性进行软组织分离的钝圆7,该钝圆7的外径为10mm,与植骨套筒本体1的缝隙连接,避免软组织的嵌入。软组织分离锥的本体4的尾部为台肩结构,台肩与位于尾端的锥帽5连接。软组织分离锥的本体4与锥帽5连接为一体,软组织分离锥的本体4、锥帽5的中心部位是空心结构,即软组织分离锥空心8。该软组织分离锥空心的直径为Φ2.5mm,与手术中常用的Φ2.5mm克氏针结合使用,引导植骨套筒本体1至需要植骨的区域。

    见图5和图6,击入器9是实心的圆柱体结构,其一端是推进平台12(头部平圆),另一端设有圆柱体结构的扳手10,板手10横向放置与击入器本体9、击入平台11连接,形成“T”型结构。

    本发明用金属材料制作,最佳选择用不锈钢材料制作。

    本发明的使用方法:

    做骨科内固定手术时,利用BO技术,完成闭合复位内固定后,在骨折部位或骨缺损处,将皮肤切开1cm小口,首先用Φ2.5mm的克氏针插入至骨折端,探知骨折或骨缺损处,术中利用X线影像增强器透视证实克氏针尖的位置。然后手扶固定克氏针,将空心软组织分离锥本体4套在植骨套筒本体1内,沿克氏针将植骨套筒本体1带入,为了减少损伤利用软组织分离锥本体4前方的钝圆7,将肌肉组织的钝性分离,沿克氏针将植骨套筒本体1带到预定植骨位置后,抽出克氏针和软组织分离锥本体4,固定植骨套筒本体1,利用植骨套筒本体1入料槽3和喇叭口2,快速将植骨材料植入,植骨材料进入植骨套筒本体1的工作通道,经植骨套筒本体1的工作通道植入。然后徒手控制击入器9的扳手10用击入器前端的推进平台12将植骨材料推到植骨区,特殊需要时,通过锤击尾部的击入平台11的办法夯实植骨材料将。移动植骨套筒本体1,将其他需要植骨部位进行植骨。最后X线影像增强器透视证实,植骨完成,取出植骨套筒本体1,缝合伤口。完成植骨过程。这种植骨方式可以达到微创的目的,避免开“大”刀,损伤骨折局部组织和血运。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虽然本发明以较佳的实施例揭示如上,但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设计思想和范围内,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润饰,都应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经皮植骨器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经皮植骨器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经皮植骨器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皮植骨器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皮植骨器械.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经皮植骨器械,属于骨科手术植骨用器械。包括植骨套筒、软组织分离锥和击入器,植骨套筒的本体为空心结构,其一端设置有入料口,入料口上方的套筒壁呈喇叭状,下方的套筒壁呈槽状;软组织分离锥的本体为空心结构,其头部为钝圆,尾部设有锥帽;击入器本体为“T”型结构,其头部为推进平台,尾部设有击入平台。该器械三件为一套,与克氏针、闭合复位内固定技术组合、配套使用,在克氏针引导下,利用空心软组织分离器导入植骨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