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噻虫嗪和吡蚜酮的农药组合物.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6084 上传时间:2018-02-1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74.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138148.3

申请日:

2010.04.01

公开号:

CN101810187A

公开日:

2010.08.25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专利申请权的转移IPC(主分类):A01N 51/00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上海悦联化工有限公司变更后权利人:上海悦联化工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201406 上海市奉贤区宅兴路169号变更后权利人:201406 上海市奉贤区宅兴路169号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后权利人:上海悦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登记生效日:20140423|||著录事项变更IPC(主分类):A01N 51/00变更事项:发明人变更前:林齐文 虞祥发变更后:林齐文 虞祥发 余德勉|||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N 51/00申请日:20100401|||公开

IPC分类号:

A01N51/00; A01N43/707; A01P7/04

主分类号:

A01N51/00

申请人:

上海悦联化工有限公司

发明人:

林齐文; 虞祥发

地址:

201406 上海市奉贤区宅兴路169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东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45

代理人:

马云;曹立维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包括噻虫嗪和吡蚜酮的农药组合物,其中噻虫嗪和吡蚜酮的重量比为9∶1至1∶9,可制成各种已知剂型。本发明利用噻虫嗪和吡蚜酮的协同增效作用,来克服害虫对有机氮类的抗性,对有机氮类抗性昆虫如稻飞虱等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含噻虫嗪和吡蚜酮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 a)噻虫嗪,和 b)吡蚜酮, 成分a)和成分b)的重量比为9∶1至1∶9。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成分a)和成分b)的重量比为9∶1至1∶1。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还含有用于农药的表面活性剂和制剂助剂。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农药组合物可制成乳油、可湿性粉剂、颗粒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或粉剂。
5: 一种防治害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害虫或其所在地施用含有a)噻虫嗪和b)吡蚜酮的组合物,其中成分a)和成分b)的重量比为9∶1至1∶9。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害虫是同翅目的有害生物。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害虫是稻飞虱。

说明书


一种含噻虫嗪和吡蚜酮的农药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药组合物,特别是含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和新型杂环类吡蚜酮杀虫剂的农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防治害虫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害虫抗药性的产生。目前,棉花蚜虫、小麦蚜虫、蔬菜蚜虫、水稻稻飞虱,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及质量。常见的氧乐果、吡虫啉等单剂效果已不是很理想,且用药量逐年增加,对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0710022838,公告日是2008年6月11日,名称为“吡蚜酮和异丙威混配杀虫剂”中公开了有机氮类异丙威与新型杂环类吡蚜酮混配杀虫剂,其中有机氮类异丙威与新型杂环类吡蚜酮的重量比1∶5至5∶1。该混剂利用吡蚜酮与异丙威间的增效作用,弥补单剂农药的不足,来克服害虫的抗药性,对稻飞虱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

    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0810147174,公告日是2009年3月11日,名称为“一种含噻虫嗪的杀虫化学组合物”中公开了噻虫嗪和阿维菌素混配杀虫剂,其中噻虫嗪与阿维菌素的重量百分比为1~75∶10~0.1,用于防治农业害虫。

    本发明人发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和新型杂环类吡蚜酮的组合对害虫具有协同作用,特别是对有机氮类抗性的昆虫如稻飞虱具有协同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有机氮类抗性昆虫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农药组合物。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治害虫的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一种农药组合物,包括:

    a)噻虫嗪,和

    b)吡蚜酮,

    成分a)和成分b)的重量比为9∶1至1∶9。

    优选地,所述农药组合物中成分a)和成分b)的重量比为9∶1至1∶1。

    进一步地,上述农药组合物除活性成分外还含有用于农药的表面活性剂和制剂助剂。

    更进一步地,上述农药组合物可制成乳油、可湿性粉剂、颗粒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或粉剂。

    一种防治害虫的方法,向害虫或其所在地同时或顺次施用a)噻虫嗪和b)吡蚜酮,成分a)和成分b)的重量比为9∶1至1∶9。

    进一步地,所述害虫是同翅目的有害生物。

    优选地,所述害虫是稻飞虱。

    此外,还可以使用其他农药与上述活性成分结合,只要其对成分a)和b)间的相互作用无不利影响。例如包含额外的杀虫剂或杀螨剂往往是有益的,可以拓宽作用范围以便控制更广谱的害虫。

    该组合物还能有效克服害虫对任何单一成分的敏感性降低。

    本发明的组合物对多种害虫有效,特别是对有机氮类抗性的昆虫,例如茶小绿叶蝉和稻飞虱,同翅目包括蚜虫如棉蚜、茶蚜、稻纵卷叶螟,鳞翅目包括菜蛾、灰翅夜蛾等。噻虫嗪是一种新型的高效低毒广谱杀虫剂,是第二代新烟碱类杀虫剂,作用机理与吡虫啉等第一代新烟碱类杀虫剂相似,但具有更高的活性,对害虫具有胃毒、触杀、内吸作用,作用速度快、持效期长等特点,对刺吸式害虫如蚜虫、飞虱、叶蝉、粉虱等防效较好。而吡蚜酮是新型杂环类高效选择性杀虫剂,有研究报道表明其具有高效、低毒、高选择性、对环境友好等特点,其作用机理独特,成虫和若虫接触药剂后,产生口针阻塞效应,停止取食为害,饥饿致死。将两个作用机理完全不同的药剂以适当比例混配使用,可从多方面对害虫协同作用,达到以较低用药量就能有效控制害虫为害的目的。同时用药量降低,也缓解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压力,还能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本发明的组合物的防治领域包括在植物保护、林业保护。

    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多种形式使用,并且通常在使用前最方便配制成水溶液形式,该组合物的一种制备方法被称为“桶混”,由使用者将市售商品形式的各成分混合到一定量的水中。

    除了例如使用前即时桶混以外,将本发明组合物可以配制成单独的制剂例如混剂,该制剂在使用前用水或其他稀释剂稀释,除了活性成分以外,上述组合物可以含有表面活性剂,所述组合物的实例如下:

    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乳油、可湿性粉剂、颗粒剂或水分散粒剂的常规制剂形式使用。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各种方式配制成制剂,这取决于该组合物的化学物理参数。可能的适宜制剂的实例是:乳油(EC)、可湿性粉剂(WP)、颗粒剂(GR)、水分散粒剂(WDG)、悬浮剂(SC)、粉剂(DP)。

    这些特殊的制剂类型通常已知的并且描述于例如: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的“中国农药信息网”(http://www.chinapesticide.gov.cn/service/zhcx/jxgg.html)。

    在多数情况下,需要加入助剂如表面活性剂、溶剂、其他添加剂也是已知的并且描述于例如:农药生产配方设计、生产工艺与药效检验标准实用手册,第九篇第一章农药助剂。

    除了例如混剂或例如使用前即时桶混外,可将本发明的组合物配制成复配的制剂,在使用前用水稀释。所述组合物除活性成分外还可含有表面活性剂,所述组合物的实例如下:

    乳油是指将组合物按一定比例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如苯、甲苯、二甲苯、环己酮,并加入一定量的阴离子或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乳化剂)的混合物中制备的,可用的乳化剂的实例是:十二烷基苯磺酸钙或非离子乳化剂如烷芳基聚乙二醇醚、环氧丙烷、山梨糖醇脂肪酸脂、烷基聚醚。配制成的一种均相透明的油状液体,它与水混合后可形成稳定的乳状液。

    可湿性粉剂是指将组合物按一定比例与适宜的表面活性剂和惰性物质(高岭土粉末)的混合物。可湿性粉剂是能均匀分散于水中的制剂,其中除了活性成分和惰性物质(高岭土粉末)以外,还含有一定量的阴离子或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分散剂、湿润利),例如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磺酸盐、木质素磺酸钠、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脂肪醇。为了制备成可湿性粉剂,在常规超微粉碎或气流粉碎,使粉粒细度达到要求,并使用双螺旋型混合机和犁刀式混合机经多次混合使产品混合均匀。

    颗粒剂是指将组合物按一定比例与适宜的表面活性剂、稀释剂和惰性物质(高岭土粉末)的混合物。通过造粒机造粒例如流化床造粒法,是使粉体保持流动状态下,喷雾粘结剂溶液,使之凝集的造粒方法。该方法使混合、捏合、造粒、干燥、分级等工序均在一个装置中,在密闭状态下短时间完成。

    水分散粒剂是指将组合物按一定比例与适宜的表面活性剂和惰性物质(高岭土粉末)的混合物。经气流粉碎,使粉粒细度达到要求,并使用双螺旋型混合机和犁刀式混合机经多次混合使产品混合均匀。再通过常规方法如流化床造粒、喷雾造粒、盘式造粒,对于流化床造粒、盘式造粒和喷雾造粒的制备见例如农药生产配方设计、生产工艺与药效检验标准实用手册,第五章第三节975页至981页中所述方法。

    悬浮剂是指将组合物按一定比例与适宜的表面活性剂、水或有机溶剂混合、经胶体磨均匀磨细,再经砂磨机研磨1至2次到一定细度而制成。可用的乳化剂的实例是:润湿剂有烃基磺酸盐、硫酸盐、琥珀酸二辛酯磺酸钠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分散剂有木质素磺酸钠或钙、烃基萘磺酸盐的甲醛缩合物,增粘剂有黄原胶、聚乙烯醇、杂多糖。

    通常植物保护产品制剂含0.1-99重量%,特别是0.1-99重量%的活性成分。

    在乳油中,活性物质量浓度是大约1-90重量%,组成100重量%的其余部分由常规的制剂成分构成。在可湿性粉剂中,活性物质量浓度是大约5-90重量%,优选10-80重量%。在水分散粒剂活性物质量浓度是大约1-90重量%,优选5-80重量%。在悬浮剂活性物质量浓度是大约2-90重量%,优选5-80重量%。

    此外,所述活性成分的制剂可含有助剂如在常规使用的增粘剂、粘合剂、润湿剂、分散剂、乳化剂、防腐剂、防冻剂、溶剂、填料、着色剂、消泡剂和pH及粘度调节剂。

    本发明的杀虫组合物可通过常规方法制备,例如借助搅拌器、小型高速剪切机、小型研磨机、混合器将各成分混合。

    由商品化制剂制备的本发明组合物的使用形式可以含有0.0000001-98%重量的一种或两种活性成分,优选0.00001-90%重量,尤其是0.0001-85%重量。

    本发明的组合物以适合使用形式的常规方式施用,包括将有效量的活性成分施用到害虫或其所在地。本发明组合物需要的用量随外部条件如地域、气候、土壤、品种等不同,可以在宽限内变化,例如0.0005-10.0公斤/公顷或更高用量的活性成分,但优选0.0001-5.0公斤/公顷,特别是0.001-2.0公斤/公顷。

    因此本发明包括防治害虫的方法,尤其是其中的害虫包含选自茶小绿叶蝉和稻飞虱,同翅目包括蚜虫如棉蚜、茶蚜、稻纵卷叶螟,鳞翅目包括菜蛾、灰翅夜蛾等。

    优选用于经济作物上,例如谷物如水稻、小麦、茶树、果树、大豆、油菜、甜菜、西红柿、其他蔬菜和棉花的作物。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稻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系采此田间在室内以稻苗饲养多代的3龄若虫供试验用。

    称取0.0107g噻虫嗪99.7%原药用0.5ml DMF溶解后,加入0.2ml Tween80乳化剂,搅拌均匀,加入99.3ml清水,配成100mg/L的母液,再取8ml母液加入92ml含0.1%Tween 80乳化剂的水中,配制成8mg/L的供试液,再用含0.1%Tween 80乳化剂的水按2倍比例稀释成4、2、1、0.5和0.25mg/L,共6个浓度进行试验。

    称取0.0102g吡蚜酮95%原药,以0.7ml DMF溶解后,加入0.2ml Tween80乳化剂,搅拌均匀,加入99.1ml清水,配成100mg/L的母液,再取20ml母液加入80ml含0.1%Tween 80乳化剂的水中,配制成20mg/L的供试液,再用含0.1%Tween 80乳化剂的水按2倍比例稀释成10、5、2.5、1.25和0.625mg/L,共6个浓度进行试验。

    根据噻虫嗪与吡蚜酮1∶1、3∶1、9∶1、1∶3和1∶9的比例,分别量取5、7.5、9、2.5和1ml的噻虫嗪100mg/L母液,再相应量取5、2.5、1、7.5和9mL的吡蚜酮100mg/L母液,二者进行混合,补足加乳化剂的水至100ml,均配成10mg/L的供试液,再分别用含0.1%Tween 80乳化剂的水按2倍比例稀释成5、2.5、1.25、0.625和0.3125mg/L,共6个浓度进行试验(具体浓度见附表)。

    在盛有0.2ml DMF的烧杯中加入99.8mL加乳化剂的水作为空白对照。

    试验方法:

    选取二叶一芯稻苗15株,在供试药溶中浸渍30秒后,取出自然晾干,用湿脱脂棉包住根部保湿,外包保鲜膜,置于玻璃试管(Φ200×30mm)中,每浓度4次重复。然后用毛笔接入用乙醚轻度麻醉的稻飞虱3龄若虫,每管15±2头,管口用白纱布扎紧。处理完毕,置于观察室内。

    数据调查与统计分析:

    调查方法

    72h后检查试虫死亡情况,并进行记录,试虫死亡判断标准为以镊子轻轻接触试虫无反应计为死亡。

    增效作用评价方法

    参照生测标准方法NY/T1154.7-2006,采用Sun&Johnson(1960)共毒系数法(CTC)求出各混配组合的共毒系数(CTC)。一般地,共毒系数大于120表示增效作用,小于80为拮抗作用,介于80~120之间为相加作用。共毒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药剂A的毒力指数×100混剂中A药剂的百分含量+药剂

    B的毒力指数×100混剂中B药剂的百分含量

    

    数据统计分析

    所有试验数据均采用SAS 6.12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根据试验数据计算死亡率(%),求出毒力回归式、相关系数(r),LC50和LC90及其95%置信限。

    药效评价

    噻虫嗪、吡蚜酮及二者1∶1、3∶1、9∶1、1∶3和1∶9的比例混配对稻飞虱的毒力测定结果见表1。由表可见,结果表明,噻虫嗪与吡蚜酮以上述5个比例进行混配,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其LC50值分别为1.18、1.16、1.13、2.02和2.28mg/L,共毒系数分别为181.63、151.38、142.53、136.11和140.45,其中以1∶1的增效作用最为显著。

    表1噻虫嗪与吡蚜酮混配对稻飞虱的毒力测定结果

       供试药剂  同归方程式  (Y=a+bx)  相关系数  (r)  LC50(95%置信限)  (mg/L)  LC90(95%置信限)  (mg/L)  共毒系数  (CTC)  噻虫嗪(T)  Y=4.7764+2.024x  0.9849  1.29(0.97~1.72)  5.54(3.57~8.61)  吡蚜酮(P)  Y=2.9913+2.5072x  0.9974  6.33(5.53~7.23)  20.53(16.34~25.79)  T∶P(1∶1)  Y=4.8171+2.5179x  0.9974  1.18(1.04~1.35)  3.82(3.14~4.64)  181.63  T∶P  (3∶1)  Y=4.8648+2.1426x  0.9888  1.16(0.88~1.52)  4.58(2.92~7.20)  151.38  T∶P  (9∶1)  Y=4.8767+2.2878x  0.9983  1.13(1.02~1.26)  4.11(3.49~4.84)  142.53  T∶P  (1∶3)  Y=4.3236+2.2139x  0.9948  2.02(1.67~2.44)  7.66(5.79~10.15)  136.11  T∶P  (1∶9)  Y=4.2048+2.2202x  0.9935  2.28(185~2.81)  8.62(6.18~12.01)  140.45


    可见在所有情况下均观察到协同作用,在混合物中的害虫死亡率高于单一品种的50%以上。

    

一种含噻虫嗪和吡蚜酮的农药组合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种含噻虫嗪和吡蚜酮的农药组合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种含噻虫嗪和吡蚜酮的农药组合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含噻虫嗪和吡蚜酮的农药组合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含噻虫嗪和吡蚜酮的农药组合物.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包括噻虫嗪和吡蚜酮的农药组合物,其中噻虫嗪和吡蚜酮的重量比为91至19,可制成各种已知剂型。本发明利用噻虫嗪和吡蚜酮的协同增效作用,来克服害虫对有机氮类的抗性,对有机氮类抗性昆虫如稻飞虱等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