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天平臂功能的抛投型浮子.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343487 上传时间:2018-02-10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660.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159106.5

申请日:

2009.07.06

公开号:

CN101658159A

公开日:

2010.03.03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K 93/00申请日:20090706|||公开

IPC分类号:

A01K93/00; A01K91/053; A01K91/10

主分类号:

A01K93/00

申请人:

株式会社岛野

发明人:

增周司; 东山贵一

地址:

日本大阪府

优先权:

2008.8.27 JP 2008-217762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华夏正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代理人:

韩登营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抛投型浮子(12),其拆装容易,且采用该浮子的钓具不会轻易缠结。抛投型浮子(12)具有夹持器(14)、主体部(16)、臂(18)及线圈(20)。由线圈(20)形成孔眼(68)。夹持器(14)由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构成。主体部(16)由硬质合成树脂构成。渔线(13)包裹于夹持器(14)中。夹持器(14)被压入主体部(16)中。通过该压入,使夹持器(14)压紧渔线(13)。通过该压紧,使抛投型浮子(12)相对于渔线(13)的位置固定。渔线(13)穿过孔眼(68)。通过使渔线(13)上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抛投型浮子,其特征在于,具有包裹渔线的夹持器、供 该夹持器压入的主体部、从该夹持器或主体部延伸出来的臂、设置 于该臂顶端的孔眼,通过将所述夹持器压入主体部,可使该夹持器 压紧渔线,从而使主体部相对于渔线的位置固定,所述渔线上除端 部以外的部分从所述孔眼穿过,而使该抛投型浮子具有天平臂的功 能,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抛投型浮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器 由软质材料构成,且具有右板和左板,该左板与右板相连,且可相 对于该右板旋转。通过使该左板旋转而与右板对合,使渔线包于夹 持器中,所述主体部具有沿轴向贯穿的孔、从主体部表面形成有延 伸至孔中的缝隙,通过将夹持器压入该孔或缝隙,可使该夹持器压 紧渔线。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抛投型浮子,其特征在于,具有从 所述主体部相互反向延伸的第一臂和第二臂、安装于该第一臂顶端 的第一孔眼、安装于该第二臂顶端的第二孔眼,在所述渔线上除端 部以外的部分可分别穿过第一孔眼、第二孔眼。

说明书


带有天平臂功能的抛投型浮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钓鱼用的抛投型浮子。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具有天平臂功能的抛投型浮子。

    背景技术

    近年来,比较盛行采用拟饵来钓无备平鲉(学名Sebastes inermis,也叫Japanese stingfish,这种鱼栖息在沿岸浅水岩礁中,适合用拟饵来钓)。所使用的典型钓具(钓钩组件)为铸铅钩组。铸铅钩组的铅头钩安装在渔线的端头。该铅头钩由铅坠和钩体构成。该钩体上穿有软拟饵。

    在采用拟饵钓法所钓取的目标中,无备平鲉的鱼身算是比较小的。因此,采用较小的铅头钩和软拟饵。因拟饵在水中急速沉降会给钓鱼成果带来不良影响,为避免此事的发生,也优选采用小型铅头钩。有时也采用不设铅坠的钓具。用于钓无备平鲉的钓具质量较轻。

    钓鱼者从陆地或船上捕钓无备平鲉。有时无备平鲉所在的位置距离钓鱼者较远。这种情况下,钓鱼者需要抛投钓具。由于如上所述,钓具较轻,因此会在飞行过程中受到空气阻力而致使飞行速度降低,因此无法到达目标地点。

    为延长飞行距离,钓鱼人在渔线上安装抛投型浮子。图1 4为同时显示现有技术的抛投型浮子2、渔线4和太空豆6(即漂座,用于将浮子固定在渔线上某处的工具)的剖面图。图1 4中表示抛投型浮子2浮于水面S上的状态。该抛投型浮子2为所谓的中通型浮子(即中间穿有通孔),具有孔8。该通孔8供穿渔线4用。使渔线4的端部穿过孔8,可使该渔线4穿入孔8内。太空豆6为橡胶制成,通过将该太空豆6压入孔8,可将该抛投型浮子2固定于渔线4上。利用该抛投型浮子2,可使钓具质量增加。具有抛投型浮子2的钓具易于到达目标地点。

    根据无备平鲉所处的鱼层(即某种鱼类通常在水中所处的水深),要选择具有与之最适合比重的抛投型浮子2。所以钓鱼者会频繁地更换抛投型浮子2。进行更换时,钓鱼者要切断渔线4,将渔线4从该抛投型浮子2中拔出,再使渔线4穿在其他的抛投型浮子2的孔8中。之后,钓鱼者将渔线4打结。抛投型浮子2的更换伴随着钓丝4的切断和打结。该更换需要花费工夫和时间。

    当具有抛投型浮子的钓具被抛投出去时,该抛投型浮子在飞行时处于整个钓具的领先位置。此时,钓钩或拟饵往往与比抛投型浮子更靠近钓竿侧的渔线缠结。为了防止缠结,人们会考虑给钓具设置天平臂。对应于抛投钓具时相距目标地点的距离,钓鱼者需要拆装抛投型浮子及天平臂。该拆装过程需要花费工夫和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钓具不会轻易缠结,且拆装容易的抛投型浮子。

    本发明的抛投型浮子具有包裹渔线的夹持器、供该夹持器压入的主体部、从该夹持器或主体部延伸出来的臂、设置于该臂顶端的孔眼。该抛投型浮子上,通过将夹持器压入主体部,可使该夹持器压紧渔线,从而使主体部相对于渔线的位置固定。在渔线上除端部以外的部分从孔眼穿过,而使该抛投型浮子具有天平臂的功能。

    夹持器优选由软质材料构成,且具有右板和左板。该左板与右板相连,且可相对于该右板旋转。通过使该左板旋转而与右板对合,使渔线包于夹持器中。主体部具有沿轴向贯穿的孔、从主体部表面形成有延伸至孔中的缝隙。通过将夹持器压入该孔或缝隙,可使该夹持器压紧渔线。

    该抛投型浮子优选具有从主体部相互反向延伸的第一臂和第二臂、安装于该第一臂顶端的第一孔眼、安装于该第二臂顶端的第二孔眼。在渔线上,除端部以外的两个部分可分别穿过第一孔眼和第二孔眼。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抛投型浮子易于向渔线上拆装。当抛投具有该抛投型浮子的钓具时,臂可抑制渔线的缠结。

    【附图说明】

    图1是共同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抛投型浮子和渔线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图1中抛投型浮子的夹持器的放大展开图。

    图3是沿图2中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2中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1中抛投型浮子的夹持器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1中抛投型浮子的主体部的立体图。

    图7是共同表示图6中主体部与臂的局部地纵剖视图。

    图8是图6中主体部的横剖视图。

    图9是共同表示图1中的抛投型浮子的线圈与臂的局部的放大图。

    图10是表示抛投型浮子安装于渔线上的顺序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具有图1中的抛投型浮子的钓具的主视图。

    图12是表示具有图1中的抛投型浮子的钓具的主视图。

    图13是共同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抛投型浮子与渔线的主视图。

    图14是共同表示现有技术中的抛投型浮子与浮子夹持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2、82:抛投型浮子

    14、84:夹持器

    16、86:主体部

    18:臂

    20:线圈

    26:右板

    28:左板

    34、36:缝隙

    60:孔

    62:缝隙

    68:孔眼

    88:第一臂

    90:第二臂

    92:第一线圈

    94:第二线圈

    96:第一孔眼

    98:第二孔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对应的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共同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抛投型浮子12和渔线13的主视图。该抛投型浮子12具有夹持器14、主体部16、臂18及线圈20。

    图2是表示图1中抛投型浮子12的夹持器14的放大展开图。图3是沿图2中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2中IV-IV线的剖视图。夹持器14具有上筒22、下筒24、右板26、左板28、上厚壁部30及下厚壁部32。上筒22、下筒24、右板26、左板28、上厚壁部30及下厚壁部32通过一体成型而得。夹持器14由软质的聚合物组合物构成。该聚合物组合物的基材为橡胶或热可塑性弹性体。典型的基材为聚酯橡胶。夹持器14能够弹性变形。夹持器14的变形能力较高。

    上筒22和下筒24同轴配置。在上筒22上形成有缝隙34。该缝隙34沿上筒22的轴向延伸,从上筒22的上端延伸至下端。在下筒24上形成有缝隙36。该缝隙36沿下筒24的轴向延伸,从下筒24的上端延伸至下端。上筒22的缝隙34和下筒24的缝隙36同轴配置。

    右板26具有右基片38、右脊部40、第一孔42、第二孔44及第三孔46。右基片38的厚度大致为上厚壁部30厚度及下厚壁部32厚度的一半。右脊部40沿图2的上下方向延伸。如图4中明确显示,右脊部40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半圆。该半圆的半径与上筒22及下筒24的半径实际上是相同的。第一孔42、第二孔44及第三孔46贯穿右基片38。

    左板28具有左基片48、左脊部50、第一突起52、第二突起54、第三突起56及第四突起58。左基片48的厚度大致为上厚壁部30厚度及下厚壁部32厚度的一半。左脊部50沿图2的上下方向延伸。如图4中明确显示,左脊部50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半圆。该半圆的半径与上筒22及下筒24的半径实际上是相同的。第一突起52、第二突起54及第三突起56在左基片48的表侧从其上突出出来。第四突起58在左基片48的里侧从其上突出出来。第一突起52、第二突起54、第三突起56及第四突起58的截面形状实际上都为圆形。

    第一突起52的外径比第一孔42的内径略大。第一突起52可被压入第一孔42中。第二突起54的外径比第二孔44的内径略大。第二突起54可被压入第二孔44中。第三突起56的外径比第三孔46的内径也略大。第三突起56可被压入第三孔46中。第一突起52的高度与右基片38的厚度实际上是相同的。第二突起54的高度与右基片38的厚度实际上也相同。第三突起56的高度比右基片38的厚度大。

    如图4中明确显示,右脊部40和左脊部50部分重叠。换言之,左板28与右板26通过右脊部40及左脊部50相互连接在一起。如图4中箭头A及B所示,左板28以两脊部的重叠部分为轴,可相对于右板26旋转。这样右板26和左板28能够像合页那样动作。

    将左板28沿箭头B方向转动,可使左板28与右板26对合。图5中显示有左板28与右板26处于对合状态时的夹持器14。这时第一突起52被压入第一孔42中,第二突起54被压入第二孔44中,第三突起56被压入第三孔46中。由于第三突起56较高,所以第三突起56局部从右基片38外侧露出。露出部分的高度与第四突起58(参照图4)的高度基本上相同。换言之,第三突起56的高度与第四突起58的高度之差与右基片38的厚度实际上是相同的。

    图6是表示图1中抛投型浮子12的主体部16的立体图。图7是图6中主体部16的纵向剖视图。图7中还表示了臂部18的局部。图8是图6中主体部16的横向剖视图。

    主体部16由比夹持器14硬的材料构成。主体部16优选由硬质合成树脂构成。作为典型的合成树脂,可列举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树脂)及聚甲基戊烯(TPX)。主体部16的形状大致为桶状。主体部16具有孔60。孔60位于主体部16的大致中部,沿轴向贯穿该主体部16。孔60的内径比上筒22及下筒24的内径要略小。主体部16具有缝隙62。该缝隙62沿主体部16的轴向延伸,从主体部16的上端延伸到下端。缝隙62从主体部16的表面延伸到孔60。缝隙62的宽度W(参照图8)比右基片38的厚度和左基片48的厚度之和略小。主体部16还具有一对切口64。该切口64隔着缝隙62而相对。

    如图1所示,臂18呈弯曲状。该臂18由金属线构成。臂18的刚性设定在不会受自重影响臂18发生变形的程度。臂18优选能在鱼拉拽渔线13的力的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如图7所示,臂18的一端形成有凸缘66。该凸缘66埋设在主体部16中。该埋设通过镶嵌成型来实现。通过凸缘66来防止臂18从主体部16中拔脱。

    图9是共同表示图1中的抛投型浮子12的线圈20与臂18的局部的放大图。该线圈20由金属线构成。如图1中明确显示,线圈20与臂18成为一体。通过对金属线进行弯曲加工,来形成臂18及线圈20。通过线圈20来形成孔眼68。也可以通过线圈20以外的机构来形成孔眼68。例如也可通过卡环来形成孔眼68。

    图10是表示抛投型浮子12安装于渔线13上的顺序的说明图。渔线13穿过上筒22的缝隙34及下筒24的缝隙36。如图10所示,渔线13收纳于上筒22和下筒24中。在该状态下,使左板28沿图4中箭头B的方向转动。如图10(b)所示,通过转动,左板28与右板26对合。第一突起52被压入第一孔42中,第二突起54被压入第二孔44中,第三突起56被压入第三孔46中。通过压入来进行加锁,从而阻止左板28的意外转动。通过使左板28与右板26相合,使渔线13被夹持器14包裹起来。之后,使渔线13穿过主体部16的缝隙62。这时,如图10(c)所示,渔线13穿过缝隙62而收纳于孔60中。在该状态下,使夹持器14沿图10(c)中箭头C的方向移动。通过移动,使夹持器14压入主体部16。通过压入,右脊部40和左脊部50被收纳于主体部16的缝隙62中。通过压入,第三突起56及第四突起58嵌合于切口64中。通过它们之间的嵌合来加锁,从而阻止夹持器14相对于主体部16发生意外移动。通过压入,使右脊部40和左脊部50来压紧渔线13。通过该压紧来使抛投型浮子12相对于渔线13的位置固定。渔线13穿入孔眼68。如果孔眼为卡环,则渔线13有必要从端部开始穿入该孔眼。如上所述,因为孔眼68由线圈20形成,因此渔线13上除端部以外的部分都可通过金属线的空隙,使渔线13穿入孔眼68中。

    当从渔线13上卸下抛投型浮子12时,使渔线13的端部以外的部分从金属线的空隙退出,可使渔线13从孔眼68中取出。将夹持器14从主体部16中拔出,打开该夹持器14。使渔线13穿过缝隙34,将渔线13从上筒22中取出。渔线13经缝隙36,从下筒24中退出。

    采用该抛投型浮子12,可在不切断渔线13的情况下在该渔线13上拆装。该拆装操作容易。在未安装有抛投型浮子12的情况下钓鱼的钓鱼者要捕钓距离自己较远位置的无备平鲉时,可将该抛投型浮子12安装于渔线13上之后抛投钓具。由于没有必要切断渔线13,所以该安装只需花费较短时间。安装有抛投型浮子12的情况下,钓鱼的钓鱼者要捕钓距离自己较近位置的无备平鲉时,也可容易地将该抛投型浮子12从渔线13上拆下。由于不必切断渔线13,所以该拆卸只需花费较短时间即可。

    主体部16可具有不同的比重,因此可制作浮力不同的多种抛投型浮子12。例如,可制作漂浮型、悬挂式及下沉式的抛投型浮子12。对应于无备平鲉的鱼层,钓鱼者可选择具有最适合的浮力的抛投型浮子12,频繁地进行抛投型浮子的更换。因该更换不需要切断渔线。更换可容易地在短时间内完成。

    图11是表示具有图1中的抛投型浮子12的钓具70的主视图。在图11中表示的是飞行中的钓具70。钓具70朝向图11中的右方飞行。通过抛投,抛投型浮子的12在飞行时处于整个钓具70的领先位置。钓钩72及软拟饵74位于抛投型浮子12后方。渔线13上比抛投型浮子12更接近钓竿的部分也位于抛投型浮子12后方。由于抛投型浮子12具有臂18,所以钓钩72和渔线13之间的距离L足够大。通过该臂18的作用,能够防止钓钩72及软拟饵74与渔线13之间缠结。这样,该抛投型浮子12就具有了天平臂的功能。

    图12是表示具有图1中的抛投型浮子12的钓具70的主视图。图12中表示的是抛投型浮子12浮于水面S上的状态。当鱼衔住软拟饵74而拉拽时,臂18沿箭头D的方向弹性变形。之后臂18恢复原形。该恢复动作将钓钩72向上方拉拽。该恢复动作即为所谓的“戳鱼(扬竿中鱼)”。通过戳鱼,钓钩72切实地刺入鱼身。通过可弹性变形的臂18的作用,可提高上钩率。

    该抛投型浮子12上,臂18从主体部16上延伸出来。臂18也可以从夹持器14上延伸出来。

    图13是共同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抛投型浮子82与渔线13的主视图。该抛投型浮子82具有夹持器84、主体部86、第一臂88、第二臂90、第一线圈92以及第二线圈94。夹持器84的结构与图1所示的夹持器14相同。主体部86的结构与图1所示的主体部16相同。第一臂88及第二臂90的结构与图1所示的臂18相同。第一线圈92及第二线圈94的结构与图1所示的线圈20相同。由第一线圈92来形成第一孔眼96。由第二孔眼90来形成第二孔眼98。

    该抛投型浮子82具有两个臂88、90。当抛投具有该抛投型浮子82的钓具时,通过两个臂80、90,使飞行中的钓钩与渔线13之间保持较大距离。该钓具能够防止钓钩或软拟饵与渔线13缠结。

    本发明中的抛投型浮子可用于各种钓具中。该抛投型浮子可用于捕钓各种鱼。

带有天平臂功能的抛投型浮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带有天平臂功能的抛投型浮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带有天平臂功能的抛投型浮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带有天平臂功能的抛投型浮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带有天平臂功能的抛投型浮子.pdf(2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抛投型浮子(12),其拆装容易,且采用该浮子的钓具不会轻易缠结。抛投型浮子(12)具有夹持器(14)、主体部(16)、臂(18)及线圈(20)。由线圈(20)形成孔眼(68)。夹持器(14)由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构成。主体部(16)由硬质合成树脂构成。渔线(13)包裹于夹持器(14)中。夹持器(14)被压入主体部(16)中。通过该压入,使夹持器(14)压紧渔线(13)。通过该压紧,使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