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天平臂功能的抛投型浮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钓鱼用的抛投型浮子。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具有天平臂功能的抛投型浮子。
背景技术
近年来,比较盛行采用拟饵来钓无备平鲉(学名Sebastes inermis,也叫Japanese stingfish,这种鱼栖息在沿岸浅水岩礁中,适合用拟饵来钓)。所使用的典型钓具(钓钩组件)为铸铅钩组。铸铅钩组的铅头钩安装在渔线的端头。该铅头钩由铅坠和钩体构成。该钩体上穿有软拟饵。
在采用拟饵钓法所钓取的目标中,无备平鲉的鱼身算是比较小的。因此,采用较小的铅头钩和软拟饵。因拟饵在水中急速沉降会给钓鱼成果带来不良影响,为避免此事的发生,也优选采用小型铅头钩。有时也采用不设铅坠的钓具。用于钓无备平鲉的钓具质量较轻。
钓鱼者从陆地或船上捕钓无备平鲉。有时无备平鲉所在的位置距离钓鱼者较远。这种情况下,钓鱼者需要抛投钓具。由于如上所述,钓具较轻,因此会在飞行过程中受到空气阻力而致使飞行速度降低,因此无法到达目标地点。
为延长飞行距离,钓鱼人在渔线上安装抛投型浮子。图1 4为同时显示现有技术的抛投型浮子2、渔线4和太空豆6(即漂座,用于将浮子固定在渔线上某处的工具)的剖面图。图1 4中表示抛投型浮子2浮于水面S上的状态。该抛投型浮子2为所谓的中通型浮子(即中间穿有通孔),具有孔8。该通孔8供穿渔线4用。使渔线4的端部穿过孔8,可使该渔线4穿入孔8内。太空豆6为橡胶制成,通过将该太空豆6压入孔8,可将该抛投型浮子2固定于渔线4上。利用该抛投型浮子2,可使钓具质量增加。具有抛投型浮子2的钓具易于到达目标地点。
根据无备平鲉所处的鱼层(即某种鱼类通常在水中所处的水深),要选择具有与之最适合比重的抛投型浮子2。所以钓鱼者会频繁地更换抛投型浮子2。进行更换时,钓鱼者要切断渔线4,将渔线4从该抛投型浮子2中拔出,再使渔线4穿在其他的抛投型浮子2的孔8中。之后,钓鱼者将渔线4打结。抛投型浮子2的更换伴随着钓丝4的切断和打结。该更换需要花费工夫和时间。
当具有抛投型浮子的钓具被抛投出去时,该抛投型浮子在飞行时处于整个钓具的领先位置。此时,钓钩或拟饵往往与比抛投型浮子更靠近钓竿侧的渔线缠结。为了防止缠结,人们会考虑给钓具设置天平臂。对应于抛投钓具时相距目标地点的距离,钓鱼者需要拆装抛投型浮子及天平臂。该拆装过程需要花费工夫和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钓具不会轻易缠结,且拆装容易的抛投型浮子。
本发明的抛投型浮子具有包裹渔线的夹持器、供该夹持器压入的主体部、从该夹持器或主体部延伸出来的臂、设置于该臂顶端的孔眼。该抛投型浮子上,通过将夹持器压入主体部,可使该夹持器压紧渔线,从而使主体部相对于渔线的位置固定。在渔线上除端部以外的部分从孔眼穿过,而使该抛投型浮子具有天平臂的功能。
夹持器优选由软质材料构成,且具有右板和左板。该左板与右板相连,且可相对于该右板旋转。通过使该左板旋转而与右板对合,使渔线包于夹持器中。主体部具有沿轴向贯穿的孔、从主体部表面形成有延伸至孔中的缝隙。通过将夹持器压入该孔或缝隙,可使该夹持器压紧渔线。
该抛投型浮子优选具有从主体部相互反向延伸的第一臂和第二臂、安装于该第一臂顶端的第一孔眼、安装于该第二臂顶端的第二孔眼。在渔线上,除端部以外的两个部分可分别穿过第一孔眼和第二孔眼。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抛投型浮子易于向渔线上拆装。当抛投具有该抛投型浮子的钓具时,臂可抑制渔线的缠结。
【附图说明】
图1是共同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抛投型浮子和渔线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图1中抛投型浮子的夹持器的放大展开图。
图3是沿图2中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2中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1中抛投型浮子的夹持器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1中抛投型浮子的主体部的立体图。
图7是共同表示图6中主体部与臂的局部地纵剖视图。
图8是图6中主体部的横剖视图。
图9是共同表示图1中的抛投型浮子的线圈与臂的局部的放大图。
图10是表示抛投型浮子安装于渔线上的顺序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具有图1中的抛投型浮子的钓具的主视图。
图12是表示具有图1中的抛投型浮子的钓具的主视图。
图13是共同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抛投型浮子与渔线的主视图。
图14是共同表示现有技术中的抛投型浮子与浮子夹持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2、82:抛投型浮子
14、84:夹持器
16、86:主体部
18:臂
20:线圈
26:右板
28:左板
34、36:缝隙
60:孔
62:缝隙
68:孔眼
88:第一臂
90:第二臂
92:第一线圈
94:第二线圈
96:第一孔眼
98:第二孔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对应的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共同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抛投型浮子12和渔线13的主视图。该抛投型浮子12具有夹持器14、主体部16、臂18及线圈20。
图2是表示图1中抛投型浮子12的夹持器14的放大展开图。图3是沿图2中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2中IV-IV线的剖视图。夹持器14具有上筒22、下筒24、右板26、左板28、上厚壁部30及下厚壁部32。上筒22、下筒24、右板26、左板28、上厚壁部30及下厚壁部32通过一体成型而得。夹持器14由软质的聚合物组合物构成。该聚合物组合物的基材为橡胶或热可塑性弹性体。典型的基材为聚酯橡胶。夹持器14能够弹性变形。夹持器14的变形能力较高。
上筒22和下筒24同轴配置。在上筒22上形成有缝隙34。该缝隙34沿上筒22的轴向延伸,从上筒22的上端延伸至下端。在下筒24上形成有缝隙36。该缝隙36沿下筒24的轴向延伸,从下筒24的上端延伸至下端。上筒22的缝隙34和下筒24的缝隙36同轴配置。
右板26具有右基片38、右脊部40、第一孔42、第二孔44及第三孔46。右基片38的厚度大致为上厚壁部30厚度及下厚壁部32厚度的一半。右脊部40沿图2的上下方向延伸。如图4中明确显示,右脊部40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半圆。该半圆的半径与上筒22及下筒24的半径实际上是相同的。第一孔42、第二孔44及第三孔46贯穿右基片38。
左板28具有左基片48、左脊部50、第一突起52、第二突起54、第三突起56及第四突起58。左基片48的厚度大致为上厚壁部30厚度及下厚壁部32厚度的一半。左脊部50沿图2的上下方向延伸。如图4中明确显示,左脊部50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半圆。该半圆的半径与上筒22及下筒24的半径实际上是相同的。第一突起52、第二突起54及第三突起56在左基片48的表侧从其上突出出来。第四突起58在左基片48的里侧从其上突出出来。第一突起52、第二突起54、第三突起56及第四突起58的截面形状实际上都为圆形。
第一突起52的外径比第一孔42的内径略大。第一突起52可被压入第一孔42中。第二突起54的外径比第二孔44的内径略大。第二突起54可被压入第二孔44中。第三突起56的外径比第三孔46的内径也略大。第三突起56可被压入第三孔46中。第一突起52的高度与右基片38的厚度实际上是相同的。第二突起54的高度与右基片38的厚度实际上也相同。第三突起56的高度比右基片38的厚度大。
如图4中明确显示,右脊部40和左脊部50部分重叠。换言之,左板28与右板26通过右脊部40及左脊部50相互连接在一起。如图4中箭头A及B所示,左板28以两脊部的重叠部分为轴,可相对于右板26旋转。这样右板26和左板28能够像合页那样动作。
将左板28沿箭头B方向转动,可使左板28与右板26对合。图5中显示有左板28与右板26处于对合状态时的夹持器14。这时第一突起52被压入第一孔42中,第二突起54被压入第二孔44中,第三突起56被压入第三孔46中。由于第三突起56较高,所以第三突起56局部从右基片38外侧露出。露出部分的高度与第四突起58(参照图4)的高度基本上相同。换言之,第三突起56的高度与第四突起58的高度之差与右基片38的厚度实际上是相同的。
图6是表示图1中抛投型浮子12的主体部16的立体图。图7是图6中主体部16的纵向剖视图。图7中还表示了臂部18的局部。图8是图6中主体部16的横向剖视图。
主体部16由比夹持器14硬的材料构成。主体部16优选由硬质合成树脂构成。作为典型的合成树脂,可列举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树脂)及聚甲基戊烯(TPX)。主体部16的形状大致为桶状。主体部16具有孔60。孔60位于主体部16的大致中部,沿轴向贯穿该主体部16。孔60的内径比上筒22及下筒24的内径要略小。主体部16具有缝隙62。该缝隙62沿主体部16的轴向延伸,从主体部16的上端延伸到下端。缝隙62从主体部16的表面延伸到孔60。缝隙62的宽度W(参照图8)比右基片38的厚度和左基片48的厚度之和略小。主体部16还具有一对切口64。该切口64隔着缝隙62而相对。
如图1所示,臂18呈弯曲状。该臂18由金属线构成。臂18的刚性设定在不会受自重影响臂18发生变形的程度。臂18优选能在鱼拉拽渔线13的力的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如图7所示,臂18的一端形成有凸缘66。该凸缘66埋设在主体部16中。该埋设通过镶嵌成型来实现。通过凸缘66来防止臂18从主体部16中拔脱。
图9是共同表示图1中的抛投型浮子12的线圈20与臂18的局部的放大图。该线圈20由金属线构成。如图1中明确显示,线圈20与臂18成为一体。通过对金属线进行弯曲加工,来形成臂18及线圈20。通过线圈20来形成孔眼68。也可以通过线圈20以外的机构来形成孔眼68。例如也可通过卡环来形成孔眼68。
图10是表示抛投型浮子12安装于渔线13上的顺序的说明图。渔线13穿过上筒22的缝隙34及下筒24的缝隙36。如图10所示,渔线13收纳于上筒22和下筒24中。在该状态下,使左板28沿图4中箭头B的方向转动。如图10(b)所示,通过转动,左板28与右板26对合。第一突起52被压入第一孔42中,第二突起54被压入第二孔44中,第三突起56被压入第三孔46中。通过压入来进行加锁,从而阻止左板28的意外转动。通过使左板28与右板26相合,使渔线13被夹持器14包裹起来。之后,使渔线13穿过主体部16的缝隙62。这时,如图10(c)所示,渔线13穿过缝隙62而收纳于孔60中。在该状态下,使夹持器14沿图10(c)中箭头C的方向移动。通过移动,使夹持器14压入主体部16。通过压入,右脊部40和左脊部50被收纳于主体部16的缝隙62中。通过压入,第三突起56及第四突起58嵌合于切口64中。通过它们之间的嵌合来加锁,从而阻止夹持器14相对于主体部16发生意外移动。通过压入,使右脊部40和左脊部50来压紧渔线13。通过该压紧来使抛投型浮子12相对于渔线13的位置固定。渔线13穿入孔眼68。如果孔眼为卡环,则渔线13有必要从端部开始穿入该孔眼。如上所述,因为孔眼68由线圈20形成,因此渔线13上除端部以外的部分都可通过金属线的空隙,使渔线13穿入孔眼68中。
当从渔线13上卸下抛投型浮子12时,使渔线13的端部以外的部分从金属线的空隙退出,可使渔线13从孔眼68中取出。将夹持器14从主体部16中拔出,打开该夹持器14。使渔线13穿过缝隙34,将渔线13从上筒22中取出。渔线13经缝隙36,从下筒24中退出。
采用该抛投型浮子12,可在不切断渔线13的情况下在该渔线13上拆装。该拆装操作容易。在未安装有抛投型浮子12的情况下钓鱼的钓鱼者要捕钓距离自己较远位置的无备平鲉时,可将该抛投型浮子12安装于渔线13上之后抛投钓具。由于没有必要切断渔线13,所以该安装只需花费较短时间。安装有抛投型浮子12的情况下,钓鱼的钓鱼者要捕钓距离自己较近位置的无备平鲉时,也可容易地将该抛投型浮子12从渔线13上拆下。由于不必切断渔线13,所以该拆卸只需花费较短时间即可。
主体部16可具有不同的比重,因此可制作浮力不同的多种抛投型浮子12。例如,可制作漂浮型、悬挂式及下沉式的抛投型浮子12。对应于无备平鲉的鱼层,钓鱼者可选择具有最适合的浮力的抛投型浮子12,频繁地进行抛投型浮子的更换。因该更换不需要切断渔线。更换可容易地在短时间内完成。
图11是表示具有图1中的抛投型浮子12的钓具70的主视图。在图11中表示的是飞行中的钓具70。钓具70朝向图11中的右方飞行。通过抛投,抛投型浮子的12在飞行时处于整个钓具70的领先位置。钓钩72及软拟饵74位于抛投型浮子12后方。渔线13上比抛投型浮子12更接近钓竿的部分也位于抛投型浮子12后方。由于抛投型浮子12具有臂18,所以钓钩72和渔线13之间的距离L足够大。通过该臂18的作用,能够防止钓钩72及软拟饵74与渔线13之间缠结。这样,该抛投型浮子12就具有了天平臂的功能。
图12是表示具有图1中的抛投型浮子12的钓具70的主视图。图12中表示的是抛投型浮子12浮于水面S上的状态。当鱼衔住软拟饵74而拉拽时,臂18沿箭头D的方向弹性变形。之后臂18恢复原形。该恢复动作将钓钩72向上方拉拽。该恢复动作即为所谓的“戳鱼(扬竿中鱼)”。通过戳鱼,钓钩72切实地刺入鱼身。通过可弹性变形的臂18的作用,可提高上钩率。
该抛投型浮子12上,臂18从主体部16上延伸出来。臂18也可以从夹持器14上延伸出来。
图13是共同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抛投型浮子82与渔线13的主视图。该抛投型浮子82具有夹持器84、主体部86、第一臂88、第二臂90、第一线圈92以及第二线圈94。夹持器84的结构与图1所示的夹持器14相同。主体部86的结构与图1所示的主体部16相同。第一臂88及第二臂90的结构与图1所示的臂18相同。第一线圈92及第二线圈94的结构与图1所示的线圈20相同。由第一线圈92来形成第一孔眼96。由第二孔眼90来形成第二孔眼98。
该抛投型浮子82具有两个臂88、90。当抛投具有该抛投型浮子82的钓具时,通过两个臂80、90,使飞行中的钓钩与渔线13之间保持较大距离。该钓具能够防止钓钩或软拟饵与渔线13缠结。
本发明中的抛投型浮子可用于各种钓具中。该抛投型浮子可用于捕钓各种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