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的旱养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蛭的养殖方法,特别涉及水蛭的旱养方法。
背景技术
水蛭,是动物分类上环节动物门(Annelida)蛭纲(Hirrdinea)的统称,俗称蚂蝗。世界上已知约有500余种,分4目。在我国共有2目、8科、33属,有近100种。其中无吻蛭目、医蛭科、黄蛭科和山蛭科的一些种类与人类有着更直接的关系。水蛭是重要的传统中药材,特别是用于制备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成药,近年来,随着医学对水蛭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药用价值得到逐渐的体现,水蛭已成为世界性的紧俏中药材之一,在现代医药学中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近年来水蛭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人们又掠夺性捕捉,致使野生资源日益枯竭,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国内外水蛭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大,人工饲养水蛭已势在必行。水蛭适应性强,耐饥能力强,具有极强的抗病力,人工饲养水蛭不受地区条件限制,可池养、坑养、缸养、桶养等,它具有不占劳力、饲料成本低、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目前,有关水蛭的养殖方法大多是在稻田、池塘中进行,水池饲养较少。在池塘和稻田中的养殖属于粗放型饲养,要实现规模化的水蛭饲养、繁殖来满足制药生产的需求并非易事,而且水养不利于水蛭的观察和管理。不足之处在于养殖密度太小、饲料利用率低,无形中增加了养殖成本,不利于水蛭的驯化、疾病防治和预防天敌,从而水蛭养殖效益还较低。
【发明内容】
本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适合规模化、成本较低、效益较高的水蛭旱养方法,该方法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步骤:
(1)、水蛭苗种的挑选:将引进的水蛭苗种放白色的盆中,明显受伤的、不活跃的剔除,将挑选出来的苗种放入0.3ppm的呋喃唑酮溶液中消毒浸泡1~2小时,然后放入清水中10~20分钟,人工按生长期的不同大致将其分成种蛭期、孵化期、前期幼蛭、后期幼蛭和成蛭,之后按0.02~2.3公斤/平方米的养殖密度投入所对应的养殖床;
(2)、养殖床的建立:养殖床底部用极密的不锈钢网架空,离地面约3~5cm,按水蛭不同生长期分四个部分建造,种蛭床、孵化床、前期幼蛭床、后期幼蛭和成蛭床面积比是1∶1∶2∶4,然后铺上疏松弱酸性土壤,土壤PH6~6.8,厚度10~20cm;各个时期的管理按下述区别对待:
A、种蛭床的管理:每隔6~7天清除蛭粪一次,采收的蛭茧投入孵化床保湿孵化,同时翻倒种蛭床,并每隔4~15天投入优质的野生种蛭;
B、孵化床的管理:孵化基厚度10~15厘米,土壤保持碎细和湿润,孵化基每日用铁叉松动1~2次,采收的前期幼蛭投入前期幼蛭床;
C、前期幼蛭管理:待孵化基大部分粪化时,及时除粪,补充饲料,饲料中添加一些粉碎的腐烂水果、动物血块,由少到多,逐渐加大用量;采收的后前期幼蛭或成蛭投入后前期幼蛭或成蛭床;
D、后期幼蛭和成蛭管理:每隔2~4天清除蛭粪一次;
(3)、人工驯养:首先用喷雾器,将水均匀地喷洒在养殖床的泥土上,土壤表面水分含量为15.1%~16.7%,以用力捏泥土指缝有水溢出为宜,室内温度在18~30℃,然后将苗种放入其中;
(4)、饲料制备:
A、饲料发酵腐熟前的加工
饲料采取堆沤发酵方法,原料(重量百分比)为草料40%、粪料60%;草料层厚约6~9厘米,粪料层厚约3~6厘米;所述草料是植物类的杂草树叶切成1~2厘米,所述粪料是禽畜粪便;草料和粪料应交替铺放,交替铺垫3~5层后在堆面浇喷水,直至料堆渗出水来为止,然后重复铺放3~5层,再浇水,饲料堆高度0.8~1米左右,饲料堆的温度控制在15~70℃;
B、堆沤发酵饲料的条件
在保持发酵堆酸碱度不变的条件下添加氮素,添加量为发酵堆总重量的0.3%,当饲料堆抠发酵腐熟完成后,补充约为发酵堆总重量30%的水分,待发酵腐熟后将饲料堆压实,另外再用清水从料堆上部喷淋冲洗,直到饲料堆底流出水来,先试投饲料观察1~2昼夜,确定喂养后水蛭积极进食并无异常反应再大量投放。
其中步骤(4)所述添加氮素采用尿素。
下面对具体步骤进行详细说明:
步骤(1)中人工按生长期的不同大致将其分成种蛭期、孵化期、前期幼蛭、后期幼蛭和成蛭共四期,各期所对应的养殖床依次分别是种蛭床、孵化床、前期幼蛭床、后期幼蛭和成蛭床,再按所述的养殖密度将苗种投放到相应的养殖床,对于孵化期、前期幼蛭由于个体较小,可在所述范围内适当提高养殖密度。
步骤(2)中按所述面积比例建造养殖床,养殖床的大小根据养殖规模确定,离地面的高度在3~5米,能保持良好的透气性,又方便清扫。养殖床建造好后,铺上弱酸性潮湿的泥土,PH6~6.8,泥土要求疏松,土壤表面水分含量为15.1%~16.7%,以用力捏泥土指缝有水溢出位宜。
本发明完全改变了水蛭的生活环境,由于在水养时饲料在水中极易扩散,而旱养时饲料在土壤中分布比较局限,不具备流动性,所以对水蛭饲料的制备有了特殊的要求,也是实现本发明旱养的关键环节。而在步骤(4)饲料制备过程中最主要的一个环节是饲料有机物必须充分发醉腐熟,使之具有细、软、烂,营养丰富,易于消化,适口性好等特点。如果投放未经发醉腐熟的饲料来养殖水蛭,水蛭不但拒食,而且未经发酵的饲料会因时间的推移而发酵,由此而产生高温(60~80℃)和释放出大量有害的气体如氨气、甲烷等,会引起水蛭大量死亡。禽畜粪便,如鸡粪、兔粪等,由于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氮,其情况尤为严重,更应充分发酵腐熟后再投放使用。饲料由于发酵后可长期储存,所以可一次性制备全年甚至几年地用量,减少重复劳动,方便随时取用。
1.饲料发酵腐熟前的加工原料为草料40%、粪料60%、水分为60%~80%(草料和粪料总重量的百分比),草料如植物类的杂草树叶、稻草、麦秸、玉米秆秸、高粱秆秸等要铡切、粉碎成1~2厘米左右长短;蔬菜瓜果、禽畜下脚料等要切剁成小块,以利于发酵腐败。
2.堆沤发酵饲料的条件养殖水蛭的饲料发酵方法较多,一般多采取堆沤的方法。这种堆沤的方法简便易行,而且可大规模进行。但在饲料堆沤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在速成堆沤饲料时,必须要注意有良好的通气条件,因为分解饲料中的有机物质主要依靠好气性细菌分解发酵,有良好的通气环境,氧气供应充足,可促进好气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这样就可以大大加快饲料的分解和腐败。为了有利于饲料堆沤的通气,一般常采用粪料占60%,草料占40%相互混合堆沤。在堆沤饲料时,通气情况往往与饲料堆沤时的堆积疏密以及饲料中所含水分多寡有关。一般在堆积饲料的周边空气流动好,分解发醉腐熟也较快,而在饲料堆中心部分,由于空气流动差,并且发群中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形成饱和,而氧气极少,不利于好氧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中心部分的伺料分解缓慢,往往不完全或不分解发酵,因此在堆沤饲料时最好翻堆1~2次,使空气流通,加速分解发醉。冬季堆沤饲料时,往往因气温较低,加之空气易于流通,饲料堆的温度不易上升,发酵不完全,不易腐熟,因此在堆沤饲料时应将饲料堆踏实,喷灌水,以减少空气流量,调节发酵速度。
第二,在堆沤饲料时,饲料堆应保持湿润,要有适当的水分,因为通常微生物活动和繁殖喜欢淞湿的环境。速成堆沤的饲料堆发酵最适水分为饲料堆总量的百分比60%~80%,在配制时可以手握饲料,其水分可点滴流下,或以木棍插入饲料堆内,棍端湿润为宜。在发酵过程中各种微生物细菌的活动和繁殖是需要大量水分的,水分过多或水分过少均会影响饲料分解发酵的速度。当饲料堆抠发酵腐熟完成后,通常要补充总重约30%的水分,以防止饲料堆干燥而引起硝化作用。因为饲料堆干燥常生成氨而挥发掉,但是腐熟后的饲料堆补充水分也不能过多,以免饲料堆的氮素流失,影响饲料的营养价值。
第三,在堆沤发酵饲料时,要充分考虑到为分解发酵的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通常在混合饲料中,一般碳素和磷钾等均有,并已有足够含量,对于微生物最缺乏的为氮素,所以要在饲料堆中适当添加氮素,如尿素和石灰氮等。一般添加量为饲料堆总重量的0.3%,氮素要水溶性。添加氢氧化钙时不需另外加石灰来中和。添加尿素,无需另外加别的物质,因为尿素产生的酸性极其微弱,几乎对酸度无影响,是较佳的选择。硝酸盐类不适宜作为氮源来添加,因为硝酸盐的还原作用往往会损失掉许多氮素,经济上不合算。
第四,在堆沤饲料时还应特别注意饲料堆内的温度。饲料堆内的温度过高或过低均对饲料堆的分解发酵不利,最好控制在15~70℃左右。微生物生活的最适宜的温度为15~37℃之间,而好气性细菌生活的最适宜温度为20~28℃;嫌气性细菌生活最适宜温度为37℃左右。通常在堆沤饲料中耐热细菌生活最适宜的温度为50~65℃。因此在严寒的冬季堆沤饲料时就应考虑饲料堆的大小和形态;如果饲料堆太薄或太小,则难以保温,难以使饲料充分分解发酵和腐熟。
第五,在堆沤饲料时还应充分考虑到饲料堆的酸碱度(即PH值),过酸或过碱均对饲料分解发酵不利,最好的pH值在6.5~7.5。因为分解有机物的微生物对酸碱度反应十分敏感。纤维素分解菌、放线菌碱性环境,氢离子浓度为100~1000微摩/升(pH3~4)时仍能生活繁殖。当细菌和放线菌不能活动时,通常真菌来分解有机物。
3.堆沤发酵的生化过程饲料堆沤发酵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在适宜的条件下不同微生物交错配合作用,有机物被逐渐分解,其过程通常可分为三个阶段:前熟期、纤维素分解期、木质素分解期,饲料通过堆沤,在各种微生物的作用下经发酵分解,这时凭借感官即可看出饲料是否已发酵腐熟。发酵腐熟好的饲料,其色泽为黑褐色,无异味,质地松软,不粘滞。不过已发酵腐熟好的饲料,因饲料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有害气体,并且会有少量有害气体溶于饲料的水分中,或游离在饲料之间的空隙里;另外,因有许多饲料来源复杂,或许含有某些无机盐类、农药和化肥等其它有害物质,因此在饲料投喂前必须进行处理。可将发酵好的饲料堆压实,用清水从料堆上部喷淋冲洗,直到饲料堆底流出水来。当然最好用已处理好的饲料,试投放到饲育箱或床上,约经1~2昼夜后,如果有大量水蛭自由进出取食、栖息,并且无任何异常反应,说明饲料已发酵腐熟,无任何问题,则可大量投喂。
4.饲料堆沤的具体操作方法原料为草料40%、粪料60%。草料如植物类的杂草树叶、稻草、麦秸、玉米秆秸、高粱秆秸、蔬菜瓜果下脚料等,一般要铡切、粉碎成1~2厘米左右长短;其中蔬菜瓜果等要切剁成小块,以利于发酵腐败。草料层厚约6~9厘米,粪料层厚约3~6厘米。草料和粪料应交替铺放,交替铺垫3~5层后在堆面浇喷水,直至料堆渗出水来为止,然后重复铺放3~5层,再浇水。饲料堆高度1米左右,堆堆得太高,不容易倒翻堆,并由于料的本身重力使料之间的空隙减少,空气流通不好,成为嫌气状态,饲料分解发醉不好,尤其当气候炎热,过大的饲料堆虽能使料堆内温度升高,但反而不利于分解菌的生长和繁殖;相反,堆得过低,则热量很容易散发,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料堆投有一定的高温,不能杀灭病菌、虫卵以及各种杂草种子。饲料堆制的形状和大小,可因天气、地区而异:天气干燥季节,可以堆成平顶稍有拱背即可;在雨季,则可采取圆顶形;大规模、大量堆积饲料,则可采用长方形,在饲料堆底部可用木条、粗竹竿等制作成一个三角形的通气管;在天气干燥时,料堆横截面可堆成梯形,在雨季,则料堆截面可制作为半圆形。
通常在温暖季节里堆制的饲料堆,堆积到第二天,堆内温度会逐渐上升;7天以后,料堆的饲料急剧分解、发醉,早晚有时可以看见料堆上“官白烟”。料堆里的饲料发酵达到高潮以后,便逐渐降温;当料堆内的温度降至50℃左右时便可进行第一次翻堆。翻料堆时应注意,首先将料堆四周和上面表层未发酵腐熟的饲料收集到一块,再将已分解发醉腐熟的饲料均匀混合,如发现结块的应捣碎、弄细,然后再重新堆积,适量喷洒水,适量添加些可溶性氮素(如氨水、尿素等化肥),但要混匀撒匀。在饲料堆上面可以用苇帘、草帘或杂章、麦秸、稻草覆盖,一则可以防止热能的散失,起到保温的作用,二则也可防止料堆水分蒸发和雨水的灌人。如料堆因发酵腐熟后上面塌陷时,要及时用四周的饲料填平,以防雨水的渗人而影响料堆的分解和发酵。料堆堆到半个月后进行第二次翻堆,为的是使料堆全部彻底地分解和发酵。第二次翻堆后可以继续翻堆3~6次,每隔5天、3天和2天各翻堆一次,这样堆制的饲料就完全分解发酵腐熟了。
在堆制饲料发酵堆时要因地制宜,要考虑选择取水容易、运输方便、暖和、避风寒的地方建堆。因为如果建在风口,空气流动快的地方,水分容易蒸发,料堆中的温度不易于保持,不宜于细菌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影响料堆的分解和发酵。尤其在初春和人冬季节要特别注意。在夏天高温季节建堆,要注意料堆避免阳光的直射照晒,因为这样会使料堆养分丧失,有机物含量减少。应选择在冬暖夏凉的地方堆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打破了本领域的技术常规,采用了在土壤中旱养的方法,与常规的水养相比,大大地扩大了养殖密度。因为传统的水养方法,由于水中溶氧有限,满足不了大量水蛭的生存需要,也就无法扩大养殖密度,本发明则大大增加了养殖密度,提高了产量。
2、采用人工分阶段饲养,避免了传统的“几世同堂”混养法由于在采收利用上无法分别大小采收,超过最佳收获期的成蛭来不及采收,则白白浪费饲料和养殖设备的缺陷。节约了采收成本,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3、加入了野生优良品种交配,这样就不至于近亲繁殖,导致退化。而水养方法即便加入了野生优良品种交配,但是由于个体过于分散,导致无法最大程度地避免这一问题。
具体实施例
旱养水蛭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水蛭苗种的挑选:将从池塘、水田随机采集的水蛭苗种20kg大致平均分成十份放白色的盆中,明显受伤的、不活跃的剔除,将挑选出来的苗种放入0.3ppm的呋喃唑酮溶液中消毒浸泡1.5小时,然后放入清水中15分钟,最后得到19.8kg优质水蛭,人工按生长期的不同大致将其分成种蛭期、孵化期、前期幼蛭、后期幼蛭和成蛭,各期重量分别是17kg、0.2kg、0.5kg、0.9kg、1.2kg,之后按0.02~2.3公斤/平方米的养殖密度投入所对应的养殖床;
(2)、养殖床的建立:养殖床底部用极密的不锈钢网架空,离地面约5cm,按水蛭不同生长期分四个部分建造,种蛭床、孵化床、前期幼蛭床、后期幼蛭和成蛭床面积比是1∶1∶2∶4,分别是10m2、10m2、20m2、40m2,然后铺上疏松弱酸性土壤,PH6.6,厚度15cm;各个时期的管理区别对待:
A、种蛭床的管理:每隔6~7天清除蛭粪一次,采收的蛭茧投入孵化床保湿孵化,同时翻倒种蛭床,并每半个月投入优质的野生种蛭3~5kg;
B、孵化床的管理:孵化基为疏松弱酸性土壤,厚度15厘米,孵化基要保持碎细和湿润,孵化基每日用铁叉松动1~2次,以利通气与幼蛭成活率;
C、前期幼蛭管理:待孵化基大部分粪化时,及时除粪,补料,饲料中可适量添加一些腐烂水果、动物血块,由少到多,逐渐加大用量;
D、后期幼蛭和成蛭管理:后期幼蛭生长迅速,要增加除粪补料次数;
(3)、人工驯养:首先用喷雾器,将水均匀地喷洒在养殖床的泥土上,土壤表面水分含量为16.2%,以用力捏泥土指缝有水溢出位宜,室内温度在18~30℃,然后将苗种放入其中;
(4)、饲料制备:
A、饲料发酵腐熟前的加工
饲料采取堆沤发酵方法,原料总重量200公斤,其中草料40%即80公斤、粪料60%即120公斤。草料层厚约6~9厘米,粪料层厚约3~6厘米,草料是树叶、稻草、麦秸、玉米秆秸、高粱秆秸等混合植物,切成1~2厘米,粪料是禽畜粪便;草料和粪料交替铺放,交替铺垫3~5层后在堆面浇喷水,直至料堆渗出水来为止,然后重复铺放3~5层,再浇水,饲料堆高度1米左右;
B、堆沤发酵饲料的条件在保持发酵堆酸碱度不变的条件下添加尿素,添加量为发酵堆总重量的0.3%,即0.6公斤,当饲料堆抠发酵腐熟完成后,补充约为发酵堆总重量30%的水分,即60公斤,待发酵腐熟后将饲料堆压实,另用清水从料堆上部喷淋冲洗,直到饲料堆底流出水来,先试投饲料观察1~2昼夜确定喂养后水蛭积极进食并无异常反应再大量投放。繁殖结束后采收到成蛭约40.7kg。
饲料由于发酵后可长期储存,随时取用,所以养殖多余的饲料可储存到来年继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