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面部斑痕的中药制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治疗面部斑痕的中药制剂。背景技术 面部斑痕是因为感染发炎或外力挤压所形成, 往往是因为在青春痘发作时没有得 到及时适当的治疗, 皮肤细胞的发炎反应造成了对皮肤组织的破坏, 造成了斑痕的产生。 治 疗面部斑痕多以美容、 手术为主, 费用昂贵, 效果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清热解毒、 生津养血、 活血行气、 清热凉血、 养血 滋阴的功效的功效的中药制剂, 用于治疗面部斑痕。
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 选择的原料药材进行组合, 使得各药物功效产生 协同作用, 从而能够有效治疗面部斑痕。
本发明药物组分的用量是经过发明人进行大量摸索总结得出的, 各组分用量为在 下述重量份范围都具有较好的疗效 :
当归 3-6 份、 红花 2-7、 麦冬 5-8、 桃仁 3-6 份、 熟地黄 5-10、 菟丝子 3-6 份、 川芎 3-6 份、 麻黄 3-6 份、 羌活 3-6 份、 玉竹 2-7、 党参 5-8、 蒲公英 3-6 份 ;
优选 : 当归 6 份、 红花 2、 麦冬 5、 桃仁 3 份、 熟地黄 5、 菟丝子 6 份、 川芎 3 份、 麻黄 6 份、 羌活 6 份、 玉竹 7、 党参 5、 蒲公英 6 份 ;
本发明选取的原料中药材中, 其功效和药理作用分别是 :
当归 【药性】 甘, 辛, 温。归肝、 心、 脾经。 【功效】 补血活血, 调经止痛, 润肠通便。
红花 【药性】 辛, 温。归心、 肝经。 【功效】 活血通经, 祛瘀止痛。
麦冬 【药性】 甘、 微苦, 微寒。归肺、 心、 胃经。 【功效】 润肺养阴, 益胃生津, 清心除 烦, 润肠通便。
桃仁 【药性】 苦、 甘、 平。归心、 肝、 肺、 大肠经。 【功效】 活血祛瘀, 润肠通便, 止咳平 喘。
熟地黄 【药性】 甘, 微温。归肝、 肾经。 【功效】 养血滋阴, 补精益髓。
菟丝子 【药性】 辛、 甘, 平。归肾、 肝、 脾经。 【功效】 补阳益阴, 固精缩尿, 明目止泻, 安胎, 生津。
川芎 【药性】 辛, 温。归肝、 胆、 心包经。 【功效】 活血行气, 祛风止痛。
麻黄 【药性】 辛、 微苦, 温。归肺、 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表, 平喘止咳, 利尿退肿。
羌活 【药性】 辛、 苦, 温。归膀胱、 肾经。 【功效】 解表散寒, 祛风胜湿, 止痛。
玉竹 【药性】 甘, 平。归肺、 胃经。 【功效】 滋阴润肺, 生津养胃。
党参 【药性】 甘, 平。归脾、 肺经。 【功效】 补中益气, 生津养血。
蒲公英 【药性】 苦、 甘、 寒。归肝、 胃经。 【功效】 清热解毒, 消痛散结, 利湿通淋。
以上资料参照 《中药学专业知识 ( 一 )》 ,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本发明药物可以采用中药制剂的常规方法制备成任何常规内服制剂。 例如可以将 这些原料药研成粉末混合均匀散剂冲服 ; 可以将这些原料药一起水煎, 然后浓缩煎液服用, 或者把浓缩煎液浓缩成膏加工成丸剂服用 ; 为了使该药物的各原料更好地发挥药效, 针对 某原料药进行特殊提取, 如乙醇提取, 这些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的活性 组分可以加入制备不同剂型时所需的各种常规辅料, 如崩解剂、 润滑剂、 粘合剂等以常规的 中药制剂方法制备成任何一种常用口服剂型, 如丸剂、 散剂、 片剂、 胶囊剂、 口服液等。
本发明药物具有清热解毒、 生津养血、 活血行气、 清热凉血、 养血滋阴的功效, 用于 治疗面部斑痕。
临床应用效果 : 利用本发明所述的药物, 对面部斑痕患者 157 名, 进行临床治疗 ; 平均年龄 47 岁。每日服用胶囊剂 6g, 连续服用 14 日, 停药后经检症状消失。
经临床应用发现, 本发明所述的治疗面部斑痕中药制剂, 服用方便, 其有效成份易 溶于水中, 利于人体的吸收, 治疗效果良好, 无任何副作用。
具体实施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治疗面部斑痕的中药制剂, 其特征在于 : 由下述重量份原料药物制 成; 在下述重量份范围都具有较好的疗效 : 当归 3-6 份、 红花 2-7、 麦冬 5-8、 桃仁 3-6 份、 熟 地黄 5-10、 菟丝子 3-6 份、 川芎 3-6 份、 麻黄 3-6 份、 羌活 3-6 份、 玉竹 2-7、 党参 5-8、 蒲公英 3-6 份 ;
优选 : 当归 6 份、 红花 2、 麦冬 5、 桃仁 3 份、 熟地黄 5、 菟丝子 6 份、 川芎 3 份、 麻黄 6 份、 羌活 6 份、 玉竹 7、 党参 5、 蒲公英 6 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