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的减毒保鲜方法.pdf

上传人:00062****4422 文档编号:335254 上传时间:2018-02-10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86.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1104268.7

申请日:

1991.05.17

公开号:

CN1067070A

公开日:

1992.12.16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公开

IPC分类号:

C12C5/02; A23L3/00

主分类号:

C12C5/02; A23L3/00

申请人:

陆国强;

发明人:

陆国强; 陆韬

地址:

310022浙江省杭州市杭钢宿舍107-301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饮料的减毒保鲜方法,适用于啤酒等各种饮料的减毒保鲜处理。本发明采用直接向饮料加入有益于人体的抗氧剂,不但能有效抑制饮料的氧化变质和亚硝胺这一强致癌物的合成,还能在饮料进入机体后阻断体内亚硝酸盐的生成。与国外正在研制的吸氧瓶盖保鲜法相比较,本发明技术简易而费用较低。

权利要求书

1: 饮料的减毒保鲜方法,是直接向饮料加入抗氧剂以防止饮料氧化变质、阻止亚硝胺合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维生素C、E、A等有益人体的抗氧剂,通过蔗糖酯等中介体使水溶性物和脂溶性物乳化共融。根据饮料生产周期和方法的不同,分别采取逐次或一次性加入。

说明书


饮料的减毒保鲜方法,适用于啤酒、汽水等各种饮料,特别是瓶、罐装饮料的减毒保鲜处理。

    1989年10月19日的《人民日报》,报道了美国研究致癌问题的权威、加里福尼亚大学生化系主任布鲁斯·阿密斯等人的实验:啤酒或葡萄酒的致癌毒物是严重污染清水的1000倍!这是因为饮料、特别是酒类在长期的发酵、酿制和储运过程中,不断生成氧化物尤其是亚硝胺。后者是强制癌物。正因为此,加里福尼亚州阿拉米达市的某公司已与生产啤酒瓶盖的企业合作,准备投资250万美元,联合研制一种内带类似血红蛋白的“吸氧瓶盖”,以防止啤酒氧化失鲜。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直接向饮料加入一种或多种强抗氧化剂以阻止内容物氧化和亚硝胺合成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饮料中加入维生素C或C、E、A等混合物,利用它们的抗氧化特性阻止氧化和亚硝酸盐的合成。

    本发明采用直接向饮料加入有益于人体的抗氧剂,不但能有效抑制饮料的氧化变质和减少亚硝胺地合成,还能在饮料进入机体后阻断体内亚硝酸盐的生成。与“吸氧瓶盖”相较,本发明技术简易而费用低廉。

    本发明的实施例如下:

    将维生素C、E、A依17∶2∶1混合,加水、并加入蔗糖酯等既亲水又亲油的“偶联剂”,经震荡乳化溶融,再根据饮料生产周期和方法的不同,分别采取逐次或一次性加入。一般啤酒等酒类在不明显影响酸碱度的前提下,宜尽早采取逐次递增、分批添加的办法,以抑制每一过程中有效物的氧化和亚硝胺的合成。汽水类则可于灌装前作一次性加入。维生素的总加入量一般不超过15PPM。

饮料的减毒保鲜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饮料的减毒保鲜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饮料的减毒保鲜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饮料的减毒保鲜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饮料的减毒保鲜方法.pdf(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饮料的减毒保鲜方法,适用于啤酒等各种饮料的减毒保鲜处理。本发明采用直接向饮料加入有益于人体的抗氧剂,不但能有效抑制饮料的氧化变质和亚硝胺这一强致癌物的合成,还能在饮料进入机体后阻断体内亚硝酸盐的生成。与国外正在研制的吸氧瓶盖保鲜法相比较,本发明技术简易而费用较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生物化学;啤酒;烈性酒;果汁酒;醋;微生物学;酶学;突变或遗传工程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