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pdf

上传人:111****112 文档编号:328139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674.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80031174.2

申请日:

2014.05.07

公开号:

CN105247143A

公开日:

2016.01.13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3F 5/10申请日:20140507|||公开

IPC分类号:

E03F5/10; E03F1/00

主分类号:

E03F5/10

申请人:

韩炳肃

发明人:

韩炳肃

地址:

韩国忠清北道

优先权:

10-2013-0050511 2013.05.06 KR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冠和权律师事务所11399

代理人:

朱健; 陈国军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样态,提供一种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其包括:收容部,其具有收容空间;收集口,其形成于所述收容部的一侧,以收容于所述收容部的被收容物的量为基准有选择地进行开闭;排出口,其形成于所述收容部的另一侧;以及第一流出管,其与所述排出口连通,并且向上侧凸出弯折至少一次。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其包括:
收容部,其具有收容空间;
收集口,其形成于所述收容部的一侧,以收容于所述收容部的被收容物的量为基准有选择地进行开闭;
排出口,其形成于所述收容部的另一侧;以及
第一流出管,其与所述排出口连通,并且向上侧凸出弯折至少一次。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出管以如下形式设置:将所述排出口连接至河川,并且从所述排出口的入口侧越向所述被收容物排出的方向越升高,并再次降低,从而利用虹吸管原理来决定是否排出向所述收容部内部流入的被收容物。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其特征在于,
还可包括第二流出管,所述第二流出管连接所述收集口和下水处理厂。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其特征在于,
还可包括开闭装置,所述开闭装置根据所述被收容物的浮力对所述收集口进行有选择地开闭,所述被收容物流入至所述收容部内部。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其特征在于,
当流入至所述收容部内部的所述被收容物的水位低于所设定的基准水位时,所述被收容物不向所述第一流出管排出,而是通过被开放的所述收集口排出。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其特征在于,
当流入至所述收容部内部的所述被收容物的水位高于所设定的基准水位时,所述被收容物利用虹吸管原理,只向所述第一流出管排出,并关闭所述收集口。

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闭装置包括:覆盖板,其覆盖所述收集口,从而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开闭;以及
浮块,其设置为利用浮力可在所述被收容物中浮起,并可向上下方向进行移动,其与所述覆盖板连接,以便与所述浮块的上下方向运动联动,从而所述覆盖板向上下方向运动,
当所述浮块利用浮力向所述收容部内的上侧上升时,所述覆盖板以遮蔽所述收集口的形式操作,
当所述浮块向所述收容部内的下侧移动时,所述覆盖板以开放所述收集口的形式操作。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闭装置还包括:卡住部,其固定于所述收容部内的任意位置;
连接部,其以可进行相对运动的形式卡在所述卡住部,并且以线形态连接所述覆盖板和所述浮块。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其特征在于,
所述浮块由比所述覆盖板更重的材料形成。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收容物由下水、雨水及沙土中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形成。

11.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收容物为污染度高于设定的污染浓度的下水或雨水。

12.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收容物为污染度低于所设定的污染浓度的下水或雨水。

说明书

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通过利用虹吸管(siphon)原理和浮力,从而防止降雨时向下水处理厂流入雨水和沙土,从而可大幅节省下水处理费用,并且控制下水和雨水的区分排出。
背景技术
在此,提供本发明相关的背景技术,其并非一定意味着公知技术。
通常,下水处理系统有合流式下水处理系统和分流式下水处理系统,所述合流式下水处理系统为将流入的下水及雨水排出至同一下水管,所述分流式下水处理系统为将下水管和雨水管分离,利用单独的下水管来排出的。
作为与此相关的技术,韩国登记专利第0774588号公开了设置于雨水吐室的下水流入调节装置。
大城市的下水道大部分由分流式下水处理系统形成,在所述分流式下水处理系统中,下水及雨水通过一个下水管流动,雨水吐室位于收集管路连接部位。
另外,根据环境部制定的下水道设施标准,规定如下:下雨天被视为污水的量达到计划的日最大污水量的三倍,并且以三倍以上稀释的污水可放流至河川及湖水等中。
由此,事实上通过收集管路的雨水的下水处理厂流入量计划达到日最大污水量的三倍,并且降雨时在雨水吐室遮断以日最大污水量的三倍以上稀释的污水,这也并不违反设施标准。
另外,在下水处理厂中,针对降雨时超过下水处理容量而流入的容量,虽然以沉淀后放流的方式处理,但是如果降雨时在雨水吐室中对流入至收集管路的雨水进行遮断,则下水处理厂的放流变为不必要。
此外,降雨时由于流速较快,向下水处理厂流入较多的沙土,如果具有在雨水吐室中防止沙土向下水处理厂流入的装置,则能够为下水处理厂运转带来很大帮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区分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在雨水吐室的存储部设置排出口和收集口等两个以上的管路,并利用虹吸管(siphon)原理,使得通过排出口的排出操作只在雨水吐室内水位达到一定高度以上时得以进行。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区分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在收集口的入口连接利用浮力操作的装置,雨水吐室的存储部内水位升高时,将收集口入口关闭,从而防止无需进行下水处理的低浓度下水和雨水流出至下水处理厂,进而可节省下水处理费用。
在此,提供本发明的全体摘要(summary),并且其并非理解为限制本发明的外延。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样态,提供一种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其包括:收容部,其具有收容空间;收集口,其形成于所述收容部的一侧,以收容于所述收容部的被收容物的量为基准有选择地开闭;排出口,其形成于所述收容部的另一侧;以及第一流出管,其与所述排出口连通,向上侧凸出弯折至少一次。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样态的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所述第一流出管以如下形式设置:将所述排出口连接至河川,并且从所述排出口的入口侧越向所述被收容物排出的方向越升高,并再次降低。从而利用虹吸管(siphon)原理来决定是否排出向所述收容部内部流入的被收容物。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样态的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其还可包括第二流出管,所述第二流出管连接所述收集口和下水处理厂。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样态的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其还可包括开闭装置,所述开闭装置根据所述被收容物的浮力对所述收集口进行有选择地开闭,所述被收容物流入至所述收容部内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样态的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当流入至所述收容部内部的所述被收容物的水位低于所设定的基准水位时,所述被收容物不向所述第一流出管排出,而是通过被开放的所述收集口排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样态的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当流入至所述收容部内部的所述被收容物的水位高于所设定的基准水位时,所述被收容物利用虹吸管(siphon)原理,只向所述第一流出管排出,并关闭所述收集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样态的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就所述开闭装置而言,其包括:覆盖板,其覆盖所述收集口,从而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开闭;以及浮块,其设置为利用浮力可在所述被收容物中浮起,并可向上下方向进行移动,其与所述覆盖板连接,以便与所述浮块的上下方向运动联动,从而所述覆盖板向上下方向运动,并且当所述浮块利用浮力向所述收容部内的上侧上升时,所述覆盖板以遮蔽所述收集口的形式操作,并且当所述浮块向所述收容部内的下侧移动时,所述覆盖板以开放所述收集口的形式操 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样态的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就所述开闭装置而言,其还可包括:卡住部,其固定于所述收容部内的任意位置;连接部,其以可进行相对运动的形式卡在所述卡住部,并且以线形态连接所述覆盖板和所述浮块。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样态的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就所述浮块而言,其由比所述覆盖板更重的材料形成。
由此,并非强降雨而在平时,保持收集管路入口,即收集口开放的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样态的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所述被收容物由下水、雨水及沙土中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样态的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所述被收容物为污染度高于设定的污染浓度的下水或雨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样态的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所述被收容物为污染度低于所设定的污染浓度的下水或雨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样态的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其优点在于,收容部内的被收容物的量较多时(即,大量降雨时),连接至下水处理厂的收集口被遮蔽,从而防止污染浓度相对较低的被收容物(例:下水、雨水)流入至下水处理厂,并且节省下水处理费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样态的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收容部内的被收容物的量较少时(即,未降雨时),连接至下水处理厂的收集口被开放,从而使得污染浓度相对较高的被收容物(例:下水、雨水、沙土)流入至下水处理厂,并且利用虹吸管(siphon)原理防止通过排出口排出至河川,因此防止污染物质排出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样态的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通过利用虹吸管(siphon)原理的第一流出管,以及利用浮力的开闭装置,可根据被收容物的量准确进行对排出口或收集口的开闭控制,因此能够防止污染物质意外放流至河川,或防止非污染物质流入至下水处理厂。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的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的图。
图2是表示图1中将开闭装置分离的图。
图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的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的概略图。
图4是表示图3的操作例子的图。
图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形态的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的概略图。
图6是表示图5的操作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但是,以下为了明确理解所提出的技术构思,将以限定的实施例为例进行说明,但是应理解为并非限定于此,并且该技术领域的具有通常知识的人员能够较容易地从权利要求范围所提出的技术构思进行推导的实施形态也是本说明书所提出的实施形态。
此外,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范围内所使用的术语是为了便于本发明者进行说明而选择的,在把握其意义时,并非限定于词典中的意义,而是应得到恰当的解释,以便符合本发明的技术思想。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的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的图,图2是表示图1中将开闭装置分离的图。
参照图1至图2,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形态的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包括收容部100、第一流出管200、第二流出管300、开闭装置400。
收容部100形成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内部可收容有作为被收容物的下水、雨水及沙土中任意一种或混合两种以上的液体,其形状不受限制,但是再考虑制造的便利及成本时,优选地以上面开放的直六面体构成。
就收容部100而言,为了当从外部流入的被收容物的流量较多时,缓和向外溢出的情况,优选地,缓冲存储部120设置于收容部100的周围,所述缓冲存储部120将溢出的被收容物一次存储,从而减少流入至收容部100的内部的被收容物的流量。
此外,为了使得存储于缓冲收容部120的被收容物能够二次供给至收容部100,优选地,与缓冲收容部120的外侧壁121的高度相比,与收容部100共有的内侧壁123的高度较低。
在图1中,在内侧壁123的上端形成波浪形状,一部分与缓冲收容部120的外侧壁121的高度相同,一部分低于缓冲收容部120的外侧壁121的高度。
另外,优选地,还包括过滤网140,所述过滤网140用于过滤从外部向收容部100流入的被收容物中所包含的异物。此外,优选地,将过滤网140倾斜地设置,以便使得通过过滤网140过滤出的异物能够根据重力流入至缓冲收容部120。
收容部100包括由贯通于侧壁或底面的孔形成的排出口110及收集口150。
如图1所示,排出口110及收集口150可平行设置于收容部100的一侧壁,并且其形状不受限制,可以是圆形及角形等。
收集口150以圆形形态形成于收容部100的一侧壁下部,并且排出口110以角形形态形成于收容部100的前侧壁下部,并且可形成为具有横向较长的长方形的截面。具有横向较长的长方形的截面的排出口110的优点在于,顺利排出沉积于收容部100的底面的沙土。
此外,排出口110和收集口150当然也可以形成于收容部100的底面。
收容部100的排出口110与第一流出管200连接,第一流出管200与河川等连通,从而第一流出管200是将向收容部100内流入的低浓度的雨水排出至河川等的管。
所述第一流出管200以如下形式配置:从排出口110的入口侧越向后方越升高,并再次降低。换句话说,第一流出管200从排出口100的入口侧升高至某种程度的高度,并再次降低到与排出口100的入口侧相同的高度,并且大概为逆“U”字形。就第一流出管200的高度而言,第一流出管200的下端部的高度优选为收集口150上端高度的程度。
由此,第一流出管200以从排出口110的入口侧越向后方越升高后再次降低的形式配置,从而即使没有另外的开闭装置,利用虹吸管(siphon)原理,根据收容部100内的水位变动决定是否排出收容部100内下水。
换句话说,日常当收容部100内的水位较低时,作用于收容部100内的液面的大气压降低,从而收容部100内的下水不通过第一流出管200排出,并且下雨天雨水流入,从而收容部100内的水位变高时,因为作用于收容部100内的液面的高大气压,流入至收容部100内的低浓度的雨水及沙土等通过第一流出管200而排出。
由此,即使没有另外的开闭装置,平时所流入的下水不通过排出口110排出,并且下雨天与下水混合的低浓度的雨水和沙土等流入至收容部100内,从而仅当收容部100内的水位变高时,低浓度的雨水和沙土通过排出口110能够排出至第一流出管200。
收容部100的收集口150与第二流出管300连接,第二流出管300与用于将高浓度的下水、雨水输送至下水处理厂的收集管路连通,从而第二流出管300为用于将收容部100内的下水收集至收集管路的输送管。
开闭装置400作为根据在收容部100内受到的浮力对收集口150进行开闭的装置,可通过以下实施形态实现。
<开闭装置的第一实施形态>
图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的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的概略图,图4是表示图3的操作例子的图。
参照图3及图4,开闭装置400包括覆盖板410、浮块430、卡住部450、连接部455,并且包括具有将以上结合的框架460。
覆盖板410设置为可遮盖收集口150,并且在本实施形态中,覆盖板410为圆板形状,但是只要是能够全部遮盖收集口150整体的形状,也可以是四角形板或各种形态的板。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收集口150因为形成于收容部100的前侧壁,所以覆盖板410可沿着前侧壁进行上下移动。
浮块430设置为通过浮力可浮起在水上,并且设置为可进行上下移动。在本实施形态中,浮块430配置于与前侧壁相面对的后侧壁,并可进行上下移动,所述前侧壁配置有覆盖板410。
此外,浮块430通过以下将要说明的连接部455与覆盖板410连接。
卡住部450固定于收容部100内的任意位置,并且只要设置为以下将要说明的连接部455能够卡在所述卡住部450的构成就可以。
在本实施形态中,卡住部450固定于收容部100的最上侧,并且分别在浮块430的上侧和覆盖板410的上侧配置一个。
卡住部450可以由滑轮或滚筒(pulley)构成。
连接部455以线形态连接覆盖板410和浮块450,并且以卡在卡住部450的状态可以自由移动。换句话说,一端连接于覆盖板410的连接部455卡在设置于覆盖板410的上侧的卡住部450,从而使方向得到转换,并再次卡在设置于浮块450上侧的卡住部450,从而使方向得到转换,进而另一端连接于浮块450。
浮块430通过浮块430自身的重量位于收容部100内的下侧,则与浮块430通过连接部455得以连接的覆盖板410位于收容部100的上侧,从而开放收集口150。
与此相反,浮块430通过浮力浮起,从而位于收容部100内的上侧,则与浮块430通过连接部455得以连接的覆盖板410位于收容部100的下侧,从而关闭收集口150。
为了顺利完成所述操作,优选地,浮块430的重量相比覆盖板410的重量更重。
<开闭装置的第二实施形态>
图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形态的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的概略图,及图6是表示图5的操作例子的图。
参照图5及图6,在本实施形态中,开闭装置400包括覆盖板410、浮块430、卡住部450、连接部455。
覆盖板410设置为可遮盖收集口150,并且在本实施形态中,覆盖板410为圆板形状,但是只要是能够全部遮盖收集口150整体的形状,也可以是四角形板或各种形态的板。
此外,在本实施形态中,收集口150因为形成于收容部100的底面,所以覆盖板410可从收容部100的底面进行上下移动。
浮块430设置为通过浮力可浮起在水上,并且设置为可进行上下移动。在本实施形态中,浮块430分别配置于覆盖板410的前方及后方,换句话说,浮块430分别配置于收容部100的前侧壁和后侧壁,并可进行上下移动。
此外,浮块430通过以下将要说明的连接部455与覆盖板410连接。
卡住部450固定于收容部100内的任意位置,并且只要设置为以下将要说明的连接部455能够卡在所述卡住部450的构成就可以。
在本实施形态中,卡住部450固定于收容部100的最上侧,并且分别在浮块430的上侧配置一个,而在覆盖板410的上侧配置两个。换句话说,在本实施形态中,共包括四个卡住部450。
连接部455以线形态连接覆盖板410和浮块450,并且以卡在卡住部450的状态可以自由移动。换句话说,一端连接于覆盖板410的连接部455卡在设置于覆盖板410的上侧的卡住部450,从而使方向得到转换,并再次卡在设置于浮块450上侧的卡住部450,从而使方向得到转换,进而另一端连接于浮块450。
就如上构成的开闭装置400的操作而言,浮块430通过浮块430自身的重量位于收容部100内的下侧,则与浮块430通过连接部455得以连接的覆盖板410位于收容部100的上侧,从而开放收集口150。
与此相反,浮块430通过浮力浮起,从而位于收容部100内的上侧,则与浮块430通过连接部455得以连接的覆盖板410位于收容部100的下侧,从而关闭收集口150。
为了顺利完成所述操作,优选地,浮块430的重量相比覆盖板410的重量更重。
以下,对根据如上构成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形态的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3及图5所示,平时流入至收容部100内的下水量为一定量以下,或者雨停后流入水量少于流出水量时,水位下降。如此,雨水吐室100内的水位低于基准水 位时,流入至收容部100内的下水不会排出至第一流出管200。换句话说,如图3及图5所示,收容部100内的水位低时,作用于液面的大气压变低,收容部100内的下水不会通过第一流出管200排出。
此外,如图3及图5所示,因为浮块430通过浮力下降,所以覆盖板410将收集口开放,而由此,收集口150得以开放,从而流入至收容部100内的高浓度下水和雨水被排出至第二流出管300,进而收集至收集管路。
接下来,如图4及图6所示,下雨天流入至收容部100内的雨水量达到一定量以上,流入水量多于流出水量时,雨水吐室内水位会上升且上升至一定高度以上时,流入至收容部100内的雨水及沙土等由于虹吸管(siphon)原理而排出至第一流出管200。换句话说,如图4及图6所示,下雨天低浓度的下水、雨水。沙土等会流入,从而收容部100内的水位升高时,由于作用于液面的高大气压,收容部100内的雨水及沙土通过第一流出管200而排出,从而流入至河川。
此外,浮块430通过浮力上升,因此覆盖板410关闭收集口150,从而收容部100内的下水及沙土不会排出至第二流出管300。
由此,就根据本发明的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而言,在存储部内设置排出口,所述排出口与除收集管路以外的一个以上的其他管路连接,并且具有如下效果:收容部内的水位低于基准水位时,流入至收容部内的高浓度的下水、雨水通过收集口和第二流出管排出至下水处理厂,并且收容部内的水位高于基准水位时,流入至收容部内的低浓度的下水、雨水、沙土利用虹吸管(siphon)原理通过排出口、第一流出管排出至河川。
此外,就根据本发明的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而言,具有如下优点:收容部内的被收容物的量较多时(即,大量降雨时),连接至下水处理厂的收集口被遮蔽,从而防止污染浓度相对较低的被收容物(例:下水、雨水)流入至下水处理厂,并且节省下水处理费用。
此外,就根据本发明的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而言,收容部内的被收容物的量较少时(即,未降雨时),连接至下水处理厂的收集口被开放,从而使得污染浓度相对较高的被收容物(例:下水、雨水、沙土)流入至下水处理厂,并且利用虹吸管(siphon)原理防止通过排出口排出至河川,因此防止污染物质排出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此外,就根据本发明的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而言,通过利用虹吸管(siphon)原理的第一流出管,以及利用浮力的开闭装置,可根据被收容物的量准确进行对排出口或收集口的开闭控制,因此能够防止污染物质意外放流至河川,或防止非污 染物质流入至下水处理厂。

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样态,提供一种可排出雨水和沙土的雨水吐室,其包括:收容部,其具有收容空间;收集口,其形成于所述收容部的一侧,以收容于所述收容部的被收容物的量为基准有选择地进行开闭;排出口,其形成于所述收容部的另一侧;以及第一流出管,其与所述排出口连通,并且向上侧凸出弯折至少一次。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给水;排水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