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内酯的制备方法.pdf

上传人:111****112 文档编号:317828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425.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1141275.5

申请日:

1996.08.06

公开号:

CN1362410A

公开日:

2002.08.07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C07D 307/33申请日:19960806授权公告日:20040922终止日期:20090907|||授权|||公开|||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分类号:

C07D307/33

主分类号:

C07D307/33

申请人:

巴斯福股份公司;

发明人:

M·海德; T·鲁尔; J·亨克尔曼; S·斯图茨; T·普雷斯; H·鲁特; M·夏弗; A·霍恩

地址:

联邦德国路德维希港

优先权:

1995.08.19 DE 19530549.3; 1995.11.29 DE 19544408.6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吴亦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制备通式I的丁内酯的方法,包括在提高的温度和压力下,在有胺碱或铵盐和过渡金属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使通式II的炔与一氧化碳和氢气或使用CO和水经水-气平衡产生的就地形成的氢反应:R1-C≡C-R2(II)得到式III的2-(5H)-呋喃酮,在一单独的氢化反应中使用本身已知的氢化催化剂对该2-(5H)-呋喃酮氢化得到式I的丁内酯,其中在式I、II和III中的取代基R1和R2是氢、烷基或羟烷基,或带有或不带有惰性取代基的芳基或三烷基甲硅烷基。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制备通式I的丁内酯的方法:

其中取代基R1和R2是氢、烷基或羟烷基,或带有或不带有惰性取代基
的芳基或三烷基甲硅烷基,包括在高于50×105帕斯卡的氢分压和60-140
℃温度下,在有胺碱或铵盐和过渡金属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使通式II
的炔与一氧化碳和氢气或使用CO和水经水-气平衡产生的就地形成的氢
反应:
             R1-C≡C-R2             II
其中取代基的意义与上面相同,所述过渡金属催化剂选自铑、铱、钌、
锇、钯、铂、铁、镍、铜、钴及其化合物,得到式III的2-(5H)-呋喃酮,

在一单独的氢化反应中使用本身已知的氢化催化剂对该2-(5H)-呋喃
酮氢化得到式I的丁内酯。
2.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乙炔用作原料并制得丁内酯。
3.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在制备式III化合物时,铑或钌化合物
用作催化剂。
4.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在制备式III化合物时,铑羰基化合物
用作过渡金属催化剂。
5.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包含VIII族金属的催化剂用于氢化反
应中。
6.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在170×105-280×105帕斯卡的反应压力
下,每一当量通式II的炔使用至少2当量的CO和2当量的H2
7.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在70×105-280×105帕斯卡的反应压力
下,每一当量通式II的炔使用至少4当量的CO和2当量的水。
8.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反应是在有卤化物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的。
9.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反应是在有碘化物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的。
10.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反应是在有烯属不饱和化合物聚合抑制剂
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的。

说明书

丁内酯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在有过渡金属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经相应2-(5H)-呋喃酮
步骤,通过炔烃与一氧化碳和氢气或就地形成的氢反应制备丁内酯的方
法,以及制备这些呋喃酮的改进方法,所述呋喃酮也可以在单独的加氢步
骤中转化为丁内酯。

γ-丁内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它用作制备吡咯烷酮及其衍生物的中
间体,也可用作溶剂。

在工业上,丁内酯是通过多步骤方法制备的。1,4-丁二醇的脱氢环化能
获得高产量的丁内酯。另外,马来酐可以部分加氢得到丁内酯。两者的起
始原料都只能从基础化学物质在多步骤方法获得(Weissermel,Arpe,
Industrielle Organische Chemie [Indstrial Organic Chemistry],2nd
Edtion 1978,Verlag Chmie,第97页)。

在铑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炔与CO反应制备不饱和2(5H)-呋喃酮的方
法已被公开,该2(5H)-呋喃酮用作制药的中间体(Joh等,Inorg.Chim.Acta,
220(1994)45;Organometallics 10(1991)2493;JP-A 88/68580)。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从简单的基础化学物质开始,如炔和
CO,在一步,最多两步内制备丁内酯的方法。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目的是提
供在3-或4-位取代的丁内酯,它在精细产品化学中是一种重要的中间体。

本发明的最后一个目的是改善制备2-(5H)-呋喃酮的方法(由该2-
(5H)-呋喃酮在第二步中通过加氢制备丁内酯)以使工业制备成为可
能。

我们发现,这一目的可以通过制备通式I的丁内酯的方法来实现:

其中取代基R1和R2是氢、优选有1-8个碳原子的烷基或羟烷基或带有或不
带有惰性取代基的芳基和三烷基甲硅烷基,其中通式I的内酯是在提高的
温度和压力下,在有过渡金属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通过通式II的炔与一
氧化碳和氢气或就地形成的氢反应制备的:

          R1-C≡C-R2              II
其中取代基与上面指出的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就地形成的氢有利地是利
用CO和水经水-气平衡

          
产生。

令人意外地发现,可以在一步内制备丁内酯,即作为中间体形成的
2-(5H)-呋喃酮在反应条件下进一步反应得到丁内酯。

此外,通式III的2-(5H)-呋喃酮的已知制备方法也可以这样得到改进:

其中取代基R1和R2是氢、烷基或羟烷基或带有或不带有惰性取代基的芳基
或三烷基甲硅烷基,其中2-(5H)-呋喃酮是在有过渡金属催化剂、胺碱和
卤化物存在的条件下,在60-140℃和20×105-350×105帕斯卡的总压下,
通过通式II的炔与一氧化碳和由一氧化碳和水就地形成的氢或氢气反应
制备的:

             R1-C≡C-R2            II
其中R1和R2的意义与上面指出的一样。

尽管Takashi Joh等人在Organometallics 1991,10,第2494页左栏第
一段指出:“使用氢气作为氢源代替水得到了羟甲基化的产品4和茋5,
未获得呋喃酮”,但令人意外地进一步发现,如果反应是在高于50巴的氢
分压下进行,即使在不必添加卤化物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上述通式I的呋
喃酮。

也可以在第二步将如此以相当高的时空产率获得的2-(5H)-呋喃酮单独
氢化成相应的丁内酯。在这种情况下,加氢可使用已知的加氢催化剂,如
在Houben-Weyl,第4/2卷中提出的用于对碳双键加氢的催化剂,用已知的
方式连续进行或分批进行。优选的催化剂含有VIII副族的金属,特别是
Rh、Ni或Pd或这些金属的混合物作为活性组分。

通式II的炔可以含有相同或不同的取代基。如果取代基R1和R2是不同
的,它们中的每一个都可以引入到反应产品的3-或4-位。在这些情况中,
可以预料获得了异构体混合物。由于这一原因,在通式I中取代基是在3-
或4-位交替叙述的。因此,通式代表在3-位带有取代基R1和在4-位带有取
代基R1的两种化合物。

通式II的炔可以带有烷基,优选C1-C8-烷基,如丙炔、1-丁炔、2-丁
炔、1-己炔和1-辛炔。它们可以进一步带有羟烷基,优选羟基-C1-C4-烷基,
如1-丁炔-3-醇、1,4-丁炔二醇和炔丙醇。在带有芳基的炔中,苯基炔是优
选的,例如苯基乙炔和二苯基乙炔。芳基可以带有在反应条件下稳定的取
代基,如卤素,特别是氯、烷氧基,特别是甲氧基和烷基,特别是C1-C4-烷
基。此外,带有三烷基甲硅烷基的炔是合适的,如三甲基甲硅烷基乙炔。

R1和R2中至少有一个取代基是氢的这些炔是优选的。乙炔是特别优选
的。

得到丁内酯的炔的反应可以两种技术方案进行。一个方案需要有氢气存
在,是优选的(方法A):

另一种需要有水存在(方法B):

按照不同的总方程式,值得推荐的是相对于每一当量的炔,在方法A中用
至少2当量的CO,在方法B中使用至少4当量的CO。CO也可以过量
使用,然而,以炔为基准,一般不使用多于50倍过量的CO,因为更大的
过量不能得到明显的技术优点。

可以结合A和B两种方式。

在方法A中,相对于每一当量的炔,优选使用2-50当量的H2。在特别
优选的方案中,氢与CO一起以合成气的形式使用。

在方法B中,通式II的炔与CO和水反应。优选地,相对于每一当量
的炔使用2-50当量的水。

按照本发明,通式I丁内酯的制备是在有过渡金属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
进行的。从原则上讲,可以使用能调整如下水-气平衡的所有催化剂(水-气
转移催化剂;参看Parshall等人的Homogeneous Catalysis,Wiley,2nd
Edition 1992,Chapter5.7):

                

因此,术语“就地形成的氢”是指建立水-气平衡并获得氢。

既可以使用均相催化剂也可以使用多相催化剂。合适的活性金属化合物
是铑、铱、钌、锇、钯、铂、铁、镍、铜和钴的化合物,也可以是这些金
属本身。

使用的多相催化剂可以是在惰性载体上的上述金属或其化合物,惰性载
体如有碳、氧化铝、氧化硅和氧化锆。这些催化剂可以从市场上买到或通
过已知方法获得,如用这些金属化合物的溶液浸渍惰性载体并烧结。

可提及的例子是Pd/碳和Pd/氧化铝。

反应可以在气相中进行,但液相反应是优选的。

均相催化剂是优选的。活性金属可以卤化物、乙酸盐、硝酸盐、氧化物、
乙酰丙酮化物的形式使用,优选各种价态的羰基化合物,其中活性化合物
在反应条件下在反应混合物中形成。

按照本发明,钌和镍化合物是优选的,但铑化合物是特别优选的。铑化
合物是出乎预料的,因为按照JA N.3-94238(申请号),在制备假定为中间
产物的呋喃酮中,钌催化剂应比铑催化剂提供更高的产率。

作为例子,在下面提及某些过渡金属化合物,按照发明,它们作为催化
剂或催化剂前体是合适的,可以在反应条件下由这些催化剂前体形成具有
催化活性的化合物:
Rh6(CO)16、Rh4(CO)12、Rh2O3、RhCl3.3H2O、RhCl(PPh3)3(Ph是苯
基)、(codRhCl)2(cod是1,5-环辛二烯)、HRh(CO)(PPh3)3
RuCl3、Ru(acac)3、(acac是乙酰丙酮根)、Ru3(CO)12、[CpRu(CO)2]2(Cp
是环戊二烯基);
NiCl2、NiBr2、Ni(CO)4、Ni(cod)2、[Ni(NH3)6]Cl2
PtCl2、PtBr2、PtCl4、PtO2、[Pt(NH3)4]Cl2.H2O;
Pd(ac)2(ac是乙酰基)、PdCl2、PdBr2、K2[PdCl4]、K2[PdCl6]、
Pd(PPh3)4
CuCl2、CuBr2、Cu(acac)2、Cu(ac)2、CuO、Cu2O、CuI。
相对于每一摩尔炔,催化剂的用量一般是0.01-10mmol。

过渡金属化合物的活性可通过添加剂大大地提高。这些化合物包括胺。
适合于这一用途的是伯-、仲-和叔-烷基和环烷基胺,以及含氮的杂环,如
甲胺、乙胺、苯胺、二乙胺、三乙胺、三丁胺、三辛胺、吡啶、喹啉、异
喹啉和二甲基氨基吡啶。此外,如盐酸三乙基铵、四乙基氯化铵、四丁基
乙酸铵、四丁基硝酸铵和四丁基氢氧化铵的铵盐表现出好的效果。

通过添加卤化物可以明显地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时空产率。具体地,可
以使用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卤化物,如NaCl、NaBr、NaI、KCl、KBr、KI、
CaCl2、CaBr2和CaI2,以及含有有机阳离子的卤化物,如四甲基氯化铵、
四甲基溴化铵、四甲基碘化铵、四丁基氯化铵、四丁基溴化铵和四丁基碘
化铵。优选的卤化物是碘化物。

烯属不饱和有机化合物的聚合抑制剂,如氢醌单甲基醚、2,6-二叔丁基
-4-甲基苯酚和吩噻嗪也是合适的添加剂。

添加剂的用量可以在较宽的范围内变动,可以是0.1-10,000mol添加
剂每摩尔催化剂。优选的是0.5-5mol添加剂每摩尔催化剂。可以在反应
中使用一种或多种添加剂。

反应温度通常是0-300℃,优选20-200℃,特别优选50-150℃。压力通
常是20×105-300×105帕斯卡,对于方法A,优选压力170×105-280×105
斯卡,对于方法B优选70×105-280×105帕斯卡。反应时间通常是0.1-24
小时,优选0.5-5小时。

优化的反应条件依据选择的催化剂和催化剂用量而变化。在获得大量相
应2-(5H)-呋喃酮而不是所希望的通式I丁内酯的情况下,加剧反应条件
被证明是有用的,特别地,这可以通过提高温度来实现。在预先进行几个
判断试验后,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容易地确定合适的条件。

作为一个原则,一般形成了呋喃酮和丁内酯的混合物,在温和反应条件
下主要形成了呋喃酮,在加剧的条件下使用具有强加氢作用的催化剂则主
要形成了丁内酯。因此,对于形成呋喃酮和丁内酯并无非常确定的界限。
例如,如果还使用了卤化物,按照方法A即使在80-100℃的温和条件下也
主要以高时空产率形成丁内酯。

因此,制备主要含有丁内酯的混合物是有用的。然后,该混合物可以直
接加氢或分离成相应组分,即丁内酯和呋喃酮。呋喃酮返回到反应中或单
独加氢。

反应可在气相中进行,优选在液相中进行。在液相中可以添加在反应
条件下为惰性的溶剂,例如链烷醇,如甲醇、乙醇和异丙醇,醚,如二乙
醚、甲基叔丁基醚、四氢呋喃和1,4-二噁烷,酮,如丙酮,酯,如乙酸甲酯
和乙酸乙酯,还有芳烃,如苯和甲苯,脂肪烃,如戊烷和己烷,以及极性、
非质子传递溶剂,如N-甲基吡咯烷酮。以反应混合物为基准,溶剂用量可
以是5-95重量%。

本发明方法可以在耐压的反应器中连续或分批进行,如搅拌式、管式或
循环(loop)反应器。

在分批进行的方法的中,通式II的炔、催化剂,必要的话还有溶剂和添
加剂可以先引入到反应器中。在与乙炔的反应中建立相应的乙炔压力。在
方法B中,必要量的水可以进一步添加到反应混合物中。然后用CO建立
反应压力。在方法A中,如果开始时未使用合成气,则添加氢气至所需的
压力。在反应完成后泄压,可以在后续反应中使用释放的气体。反应产物
的处理可用已知方法进行,优选通过蒸馏进行。在处理后,溶剂、催化剂
和添加剂可以在后续反应中重复使用。

在优选的连续方案中,在乙炔的反应中,后者可以溶解在饱和器的溶剂
中。催化剂,如果必要的话,还有水和添加剂也可以溶解。这一溶液加压
到反应压力并泵送到反应器中。CO、其它的乙炔,如果必要的话,还有
氢气经气体喷嘴进入反应器。反应产物去压,通过蒸馏处理液相,催化剂
返回到反应循环。任选地在纯化步骤后,气相也可以返回反应器。

实施例
实施例1(方法A)

30mg(0.028mmol)的Rh6(CO)16和0.66g(6.6mmol)的三乙基胺先引
入到135ml二噁烷中。注入39.1mmol乙炔,建立起3.4×105帕斯卡的压
力。使用一氧化碳升压到100×105帕斯卡,使用氢气升压到200×105帕斯卡。
混合物在120℃下搅拌5小时。反应器泄压后通过蒸馏处理,分离出丁内
酯,产率为82%。

实施例2(方法A)

反应类似于实施例1进行,但温度为80℃。丁内酯的产率为67%。

实施例3(方法A)

30mg(0.028mmol)的Rh6(CO)16、0.66g(6.6mmol)的三乙基胺、40mg
(0.32mmol)氢醌单甲基醚和12.5mg(0.08mmol)的NaI先引入到65ml
二噁烷中。注入39.1mmol乙炔,建立起3.4×105帕斯卡的压力。使用一
氧化碳升压到100×105帕斯卡,使用氢气升压到200×105帕斯卡。混合物在
100℃下搅拌1.5小时。反应器泄压后通过蒸馏处理,分离出丁内酯,产率
为84%。

实施例4(方法B)

30mg(0.028mmol)的Rh6(CO)16、0.66g(6.6mmol)的三乙基胺、4.48
g水、40mg(0.32mmol)氢醌单甲基醚和12.5mg(0.08mmol)的NaI先
引入到65ml二噁烷中。注入39.5mmol乙炔,建立起3.5×105帕斯卡的
压力。使用一氧化碳升压到200×105帕斯卡。混合物在150℃下搅拌1.5小
时。反应器泄压后通过蒸馏处理,分离出丁内酯,产率为71%。

实施例5(方法B)

30mg(0.028mmol)的Rh6(CO)16、0.66g(6.6mmol)的三乙基胺、4.48
g(249mmol)水、40mg(0.36mmol)氢醌单甲基醚和12.5mg(0.08mmol)
的NaI先引入到65ml二噁烷中。注入56.6mmol乙炔,建立起5.9×105
帕斯卡的压力。使用一氧化碳升压到100×105帕斯卡。混合物在80℃下搅
拌2小时。反应器泄压后通过蒸馏处理,分离出2-(5H)-呋喃酮,产率为
84%。

实施例6(方法B)

30mg(0.028mmol)的Rh6(CO)16、0.66g(6.6mmol)的三乙基胺、4.48
g(249mmol)水、21mg(0.169mmol)2,4,6-三甲基吡啶和12.5mg(0.08
mmol)的NaI先引入到65ml二噁烷中。注入57mmol乙炔,建立起6.0×105
帕斯卡的压力。使用一氧化碳升压到100×105帕斯卡。混合物在80℃下搅
拌2小时。反应器泄压后通过蒸馏处理,分离出2-(5H)-呋喃酮,产率为
86%。

实施例7(方法A)

30mg(0.028mmol)的Rh6(CO)16、0.66g(6.6mmol)的三乙基胺和12.5
mg(0.08mmol)的NaI先引入到65ml二噁烷中。注入57mmol乙炔,建
立起5.8×105帕斯卡的压力。使用一氧化碳升压到80×105帕斯卡,使用氢
气升压到200×105帕斯卡。混合物在100℃下搅拌1小时。反应器泄压后通
过蒸馏处理,分离出2-(5H)-呋喃酮,产率为67%。
实施例8(2-(5H)-呋喃酮的加氢)

按本发明方法制备的已除去催化剂的5.0g 2-(5H)-呋喃酮与100ml
二噁烷和0.5g加氢催化剂(在碳上的5%Pd)先引入到250ml搅拌烧瓶中,
该烧瓶装有充气搅拌器和气量管。

溶液在室温和常压下用氢气充气。30分钟后,氢气的吸收完成。除去
催化剂和溶剂后,分离出γ-丁内酯,产率为96%。

丁内酯的制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丁内酯的制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丁内酯的制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丁内酯的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丁内酯的制备方法.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制备通式I的丁内酯的方法,包括在提高的温度和压力下,在有胺碱或铵盐和过渡金属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使通式II的炔与一氧化碳和氢气或使用CO和水经水气平衡产生的就地形成的氢反应:R1CCR2(II)得到式III的2(5H)呋喃酮,在一单独的氢化反应中使用本身已知的氢化催化剂对该2(5H)呋喃酮氢化得到式I的丁内酯,其中在式I、II和III中的取代基R1和R2是氢、烷基或羟烷基,或带有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有机化学〔2〕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