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平衡弧形索鞍.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平衡弧形索鞍.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1935981A43申请公布日20110105CN101935981ACN101935981A21申请号201010271620022申请日20100903E01D19/1420060171申请人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地址430032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金银湖路11号申请人中交二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72发明人陈鸣李宗哲彭强刘小勇程多云彭成明74专利代理机构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2104代理人俞鸿54发明名称自平衡弧形索鞍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平衡弧形索鞍,它包括塔索鞍纵梁,索鞍纵梁上在立面由低到高间隔设有至少三个索鞍轮装置。
2、,第一索鞍轮装置垂直于塔顶主梁设置,最后一个索鞍轮装置与第一索鞍轮装置之间在水平面内具有第一锐角夹角;第一索鞍轮装置在立面水平设置,最后一个索鞍轮装置在立面倾斜设置具有第一倾斜角;最后一个索鞍轮装置的倾斜方向沿最后一个索鞍轮装置与第一索鞍轮装置之间的在水平面内所述锐角夹角的方向向下倾斜。本发明主缆索实现水平面转向,索鞍倾斜产生的分力抵消主索水平转向产生的水平力,实现自平衡,从而使索鞍轮处于纯受压状态,大大降低了绳索系统的磨损。最少采用前后三排索鞍轮,精简结构体系,减小制造难度和自重。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3页CN1019359。
3、81A1/1页21一种自平衡弧形索鞍,它包括索鞍纵梁,索鞍纵梁上在立面由低到高间隔设有至少三个索鞍轮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索鞍轮装置垂直于塔顶主梁设置,最后一个索鞍轮装置与第一索鞍轮装置之间在水平面内具有第一锐角夹角;第一索鞍轮装置在立面水平设置,最后一个索鞍轮装置在立面倾斜设置具有第一倾斜角;最后一个索鞍轮装置的倾斜方向沿最后一个索鞍轮装置与第一索鞍轮装置之间的在水平面内所述锐角夹角的方向向下倾斜。2如权利要求1所述自平衡弧形索鞍,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索鞍轮装置和最后一个索鞍轮装置之间的中间索鞍轮装置与第一索鞍轮装置之间在水平面内具有中间锐角夹角角度在0度和所述第一锐角夹角之间;第一索鞍轮装置和最。
4、后一个索鞍轮装置之间的中间索鞍轮装置在立面倾斜设置具有中间倾斜角,中间倾斜角角度在0度和所述第一倾斜角角度之间。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自平衡弧形索鞍,其特征在于索鞍轮装置包括横梁,横梁上设置索鞍轮;横梁上设有第一高度调节支座和第二高度调节支座,第一高度调节支座与索鞍纵梁连接,第二高度调节支座与索鞍纵梁连接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自平衡弧形索鞍,其特征在于第一高度调节支座的高度高于第二高度调节支座的高度。5如权利要求1所述自平衡弧形索鞍,其特征在于索鞍纵梁与第一高度调节支座和/或第二高度调节支座之间设有第一支腿。6如权利要求1所述自平衡弧形索鞍,其特征在于索鞍纵梁与塔顶主梁之间设有第二支腿。权利。
5、要求书CN101935981A1/3页3自平衡弧形索鞍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桥梁建造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对缆索实现导向的弧形索鞍。背景技术0002目前用于缆索吊装系统的绳索转向设备主要由两类滑轮系统和索鞍系统。滑轮系统主要用于牵引索,起重索,工作索等绳索系统的转向;索鞍系统主要用于天车行走主索系统的转向。0003常规的索鞍系统大多结构体系复杂,吨位庞大,轮轴数目多。现在的索鞍轮装置的设置均是在水平面平行设置,同时在立面也是水平设置,对于主索存在水平转向,上述结构的的索鞍在使用时,不能实现水平转向,水平转向对主索磨损较大,影响缆索的使用寿命。而现在尚没能实现缆索水平转向,避免主索磨损的索鞍。
6、。发明内容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平衡弧形索鞍,实现主缆索水平转向,避免转向时,主缆索的磨损。0005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自平衡弧形索鞍,它包括塔索鞍纵梁,索鞍纵梁上在立面由低到高间隔设有至少三个索鞍轮装置,第一索鞍轮装置垂直于塔顶主梁设置,最后一个索鞍轮装置与第一索鞍轮装置之间在水平面内具有第一锐角夹角;第一索鞍轮装置在立面水平设置,最后一个索鞍轮装置在立面倾斜设置具有第一倾斜角;最后一个索鞍轮装置的倾斜方向沿最后一个索鞍轮装置与第一索鞍轮装置之间的在水平面内所述锐角夹角的方向向下倾斜。0006所述在第一索鞍轮装置和最后一个索鞍轮装置之间的中间索鞍轮装置与第一索鞍轮装置之间在水平面内。
7、具有中间锐角夹角角度在0度和所述第一锐角夹角之间;第一索鞍轮装置和最后一个索鞍轮装置之间的中间索鞍轮装置在立面倾斜设置具有中间倾斜角,中间倾斜角角度在0度和所述第一倾斜角角度之间。0007所述索鞍轮装置包括横梁,横梁上设置索鞍轮;横梁上设有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第一支座与索鞍纵梁连接,第二支座与索鞍纵梁连接连接。0008所述第一支座的高度高于第二支座的高度。0009所述索鞍纵梁与第一支座和/或第二支座之间设有第一支腿。0010所述索鞍纵梁与塔顶主梁之间设有第二支腿。0011本发明主缆索实现水平面转向,索鞍倾斜产生的分力抵消主索水平转向产生的水平力,实现自平衡,从而使索鞍轮处于纯受压状态,大大降低。
8、了绳索系统的磨损。最少采用前后三排索鞍轮,精简结构体系,减小制造难度和自重。附图说明0012图1自平衡弧形索鞍纵向示意图。说明书CN101935981A2/3页40013图2第三索鞍装置自平衡弧形索鞍横向示意图。0014图3自平衡弧形索鞍俯视示意图。0015图4第一索鞍装置自平衡弧形索鞍横向示意图。0016图5第二索鞍装置自平衡弧形索鞍横向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17如图1所示,自平衡弧形索鞍设在塔顶主梁1上,自平衡弧形索鞍的构造主要包括与塔顶主梁1连接的纵梁2,纵梁2上在立面由低到高间隔设有至少三个索鞍轮装置,本实施例中纵梁2为阶梯状,在第一节阶梯上设有第一索鞍轮装置31,在第二节阶梯上间隔。
9、设有第二索鞍轮装置32和第三索鞍轮装置33即最后一个索鞍轮装置;0018如图2所示,索鞍轮装置包括与纵梁2连接高度调节支座51和高度调节支座52,高度调节支座51和高度调节支座52上连接设置横梁3,横梁3上设有索鞍轮6。索鞍轮6设有主缆索导槽61;索鞍轮6上设有主缆索7。索鞍纵梁2与塔顶主梁1之间设有第二支腿42。0019如图1所示,高度调节支座51与纵梁2之间设有第一支腿41。主缆索7绕过索鞍轮装置。0020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索鞍轮装置和最后一个索鞍轮装置之间至少有一个中间索鞍轮装置,即本实施例中,纵梁2上在立面由低到高间隔设有三个索鞍轮装置,三个索鞍轮装置中的索鞍轮6高低呈弧形。0021如。
10、图3所示,三个索鞍轮装置在水平面中具有转向,即第一索鞍轮装置31在水平面内与纵梁2垂直设置,第三索鞍轮装置33即最后一个索鞍轮装置与与第一索鞍轮装置31之间在水平面内具有第一锐角夹角1,第二索鞍轮装置32即中间索鞍轮装置与第一索鞍轮装置31之间在水平面内具有第二锐角夹角2,第二锐角夹角2的角度小于第一锐角夹角1;夹角1、1指的是两个索鞍轮6轴线的夹角。本实施例中第一锐角夹角1为66,第二锐角夹角2为33。即横梁3在水平面也成弧形排列,相应的,索鞍轮也成弧形排列,从而实现绳索的水平弧形转向。0022如图4所示,第一索鞍轮装置在立面水平设置,最后一个索鞍轮装置在立面倾斜设置具有第一倾斜角;最后一个。
11、索鞍轮装置的倾斜方向沿最后一个索鞍轮装置与第一索鞍轮装置之间的在水平面内所述锐角夹角的方向向下倾斜。本实施例中,第一索鞍轮装置中的高度调节支座53和第二高度调节支座54的高度相同,即第一索鞍轮装置中索鞍轮是水平的;如图2所示,最后一个索鞍轮装置即第三索鞍轮装置33在立面倾斜设置具有第一倾斜角1,即第三索鞍轮装置中的高度调节支座51的高度高于高度调节支座52的高度。0023如图5所示,中间索鞍轮装置即本实施例中第二索鞍轮装置32在立面倾斜设置具有第二倾斜角2;第一倾斜角1的角度大于第二倾斜角2,第二索鞍轮装置32中的高度调节支座55的高度高于第二高度调节支座56的高度。本实施例中,第二倾斜角2的角度为43,第一倾斜角1为8。0024本发明的“自平衡”原理就是通过索鞍倾斜产生的分力抵消主索水平转向产生的水平力,从而使索鞍轮处于纯受压状态,大大降低了绳索系统的磨损;同时,本发明只采用说明书CN101935981A3/3页5三排索鞍轮,相比常规的多轮和实体弧形索鞍,结构体系精简了很多,制造难度和自重大幅降低。0025索鞍轮装置并不限于三个。说明书CN101935981A1/3页6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1935981A2/3页7图3图4说明书附图CN101935981A3/3页8图5说明书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