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具有传输数据及电力信号功能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气设备越来越小型化、多功能,电源连接器作为电力信号的传输装置也向多功能的方向发展。相关技术请参阅1998年9月发行的Connector Specifier(电连接器说明)第28页的“Powerconnectors/cords”(电源连接器/线)一文,以及美国专利第6,409,530、6,382,999、6,471,546、6,322,397及D461,771号等。
请参阅美国专利第6,409,530及D461,771号,其便揭示了一种具有信号连接指示功能的电源连接器,该电源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中的端子及收容于绝缘本体中的二极管。当该电源连接器的电力端子与对接连接器的电力端子导通的同时驱动二极管回路导通,从而使该电源连接器具有电源导通指示功能,有利于线路故障的排除。
请参阅美国专利第6,382,999号,其揭示了一种防止电火花产生的直流电源连接器,该电源连接器通过设置接地回路和负载回路可有效的防止与对接连接器插接过程中电火花的产生。
上述电源连接器虽然克服了一些现有技术问题,但是还无法满足业界对连接器功能多样化的需求,无法在传输电力信号的同时传输数据信号。
因此,很有必要设计一种可同时传输电力信号和数据信号的电连接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其工序简单、容易制造。
本发明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由上述组装方法所制成地电连接器,其不仅可以传输电力信号,而且还可以传输数据信号,并且具有良好的信号传输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包括射出成型步骤及组装壳体步骤。射出成型步骤是将预先提供的中心端子和金属管固定在模具型腔内,再将熔融的塑料射入模具型腔内,使塑料凝固而形成信号模块。其中,塑料本体大致呈柱状,其前端形成有一收容腔;中心端子延伸于该信号模块的中部,其一端延伸出塑料本体的后端,另一端延伸于塑料本体的收容腔内;金属管埋设于塑料本体中,其后部具有暴露于塑料本体外的接触部,其前部位于塑料本体的收容腔内。组装壳体步骤是将预先提供的金属套管套装于经由上述射出成型步骤所形成的信号模块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电连接器通过将中心端子与金属管一体注塑形成信号模块,并在该模块的外围包覆一金属套管,从而使该电连接器可同时传输电力信号和数据信号,并且具有良好的信号传输能力,而且该电连接器组装工序简单、容易制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中心端子、金属管及金属套管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信号模块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与图3相似,其显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另一方向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2所示,本发明电连接器1的组装方法包括射出成型步骤及组装壳体步骤。射出成型步骤是将预先提供的中心端子3和金属管4固定在模具型腔内,再将熔融的塑料射入模具型腔内,使塑料凝固而形成信号模块10;组装壳体步骤是将预先提供的金属套管5套设于由上述射出成型步骤所形成的信号模块10上。
请参阅图1所示,预先提供的中心端子3大致呈柱状,其包括基部31、自基部31的一端向前延伸的对接部35及由基部31的另一端向后延伸的连接部32。其中,基部31上设有环状凹槽34,连接部32呈U形杯口状,并且连接部32上还设有通孔33。预先提供的金属管4及金属套管5均为柱状中空金属管道,金属套管5的内径大于金属管4的外径。金属套管5的后部设有一缺口53,金属套管5上形成有环部52,并且该环部52靠近上述缺口53。
请参阅图2及图5所示,其中图2所示是由射出成型步骤所形成的信号模块10,该步骤是将中心端子3和金属管4固定在模具型腔内,再将熔融的塑料射入模具型腔内,使塑料凝固而形成信号模块10。信号模块10包括中心端子3、金属管5及与中心端子3、金属管5一体成型的塑料本体2。其中,塑料本体2外形呈柱状,其前端形成有收容腔20,其前端外侧设有凸环25,其后端底部形成有凹陷部23,其后端顶部开设有圆孔24;中心端子3延伸于柱状塑料本体2的中心,其基部31及部分对接部35埋设于塑料本体2中,其对接部35的前部延伸于塑料本体2的收容腔20中,其连接部32自塑料本体2的后端面延伸而出,U形杯口开口向上,通孔33位于U形杯口状连接部32的底部,有利于与对接线缆(未图示)牢固连接。金属管4埋设于塑料本体2中,其前部具有贴附于塑料本体2的收容腔20的内壁面201上的对接部41,其后部具有暴露于塑料本体2的凹陷部23中的连接部42和暴露于塑料本体2的圆孔24中的连接部43,并且金属管4的连接部42、43与塑料本体2的后端面相距一定距离,从而可防止在与线缆连接的过程中金属管4与中心端子3发生短路。
请参阅图3至图5所示,其中图3及图4所示是由组装壳体步骤所形成的电连接器1的构形,该步骤是将金属套管5套设于由上述射出成型步骤所形成的信号模块10上。本实施方式中金属套管5由信号模块10的后端向前推至金属套管5的前端与塑料本体2的凸环25相抵靠。此时,金属套管5的缺口53与塑料本体2的凹陷部23相对应,并且缺口53与凹陷部23均位于信号模块10的底部,从而使金属壳体5与暴露于凹陷部23中的金属管4的连接部42相距一定距离,以防止连接过程中发生短路。另外,暴露于塑料本体2的圆孔24中的连接部43与金属套管5也相距一定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