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机的送纸装置 本申请要求得到于2002年12月23日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2002-82376的优先权,其内容在此全部引入以供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打印机的送纸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纸张被倾斜地堆叠并供给打印机主体的打印机的送纸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一台打印机包括一个用于供给纸张的送纸装置。纸张可以水平堆叠或倾斜堆叠。
图1是一侧视剖面图,示出了一台具有传统送纸装置的喷墨打印机的结构,其中纸张被倾斜地堆叠,而图2是一透视图,示出了图1中送纸装置的结构。
参照图1和图2,其上堆叠有纸张P的送纸盒20被安装在打印机主体10的后侧。送纸盒20中的一张纸张P通过拾纸辊31和码纸板22被供给到送纸通道上。一根码纸板弹簧28被安装在码纸板22的下方,其弹性地向上偏压码纸板22。供给到送纸通道的纸张P经由送纸导板29被供给到送纸辊40和压辊42之间,并通过驱动送纸辊40进入打印区域。该压辊42与一个压辊固定器44的端部连接,而压辊固定器44的另一端部与弹簧45相连。该弹簧45将压辊42压向送纸辊40。
在纸张P上执行打印操作的打印区域对应着墨盒50地打印头52。墨盒50被安装在一个滑架往返构架54上,并通过一个驱动单元(未示出)的驱动沿着滑架往返轴56垂直于送纸通道移动。导板60被安装在打印头52的下方,其保持纸张P在打印区域内平整。打印完的纸张P沿着打印通道行进,并被送入排出辊62和星形轮64之间。当打印操作完成时,排出辊62在水平方向上推动纸张P,并将纸张P排出到输出盒70上。
送纸盒20被固定在打印机主体20上,拾纸辊驱动轴33被垂直于送纸通道可旋转地安装。拾纸辊31随着拾纸辊驱动轴33的旋转而旋转。齿轮34被设置在拾纸辊驱动轴33的端部,并通过驱动单元(未示出)驱动。
送纸导板29位于送纸盒20的底部21和送纸辊40之间的间隔内。送纸导板29给拾取的纸张P定向,所以纸张被水平地送入送纸辊40和压辊42之间。
但是,在具有上述结构的送纸装置中,当外来物质通过送纸盒20和打印机主体10之间的开口11进入时,这些外来物质将塞在送纸导板29、送纸辊40和压辊42当中,这样就干扰了打印机的操作。
这些外来物质可以通过翻转打印机从打印机主体10中取出。但是当它们塞住时并不容易将其去除。另外,可以通过拆开打印机主体10来去除它们。然而,拆开打印机主体10是不方便的。
另一种阻止外来物质的方法是用一个额外的盖子封住开口11的入口。然而,难于完全封住开口11。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打印机的送纸装置,该打印机具有这样一个单元,即,通过敞开粘有外来物质的打印机一部分的下部来容易地将这些外来物质去除。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打印机的送纸装置,该装置包括:送纸盒,其被安装在打印机的第一侧,且纸张相对于打印机被倾斜地放置在送纸盒上;送纸导板,其从该送纸盒的第一部分沿着送纸通道安置,并将纸张导引到送纸辊;拾纸辊,其与该送纸盒内的纸张的第一侧接触并旋转及传送纸张;以及拾纸辊驱动轴,其旋转并支承该拾纸辊,其中,当该送纸盒的第一部分在送纸通道的方向上移动时,该送纸导板远离送纸通道旋转。
根据一个方面,该拾纸辊驱动轴穿过该送纸盒的侧壁,且垂直于送纸方向;并且,该送纸盒被可旋转地安装在该拾纸辊驱动轴上。
根据一个方面,该装置还具有突伸部,其从该送纸盒的侧面向外延伸,其中该送纸盒被旋转地安装在该突伸部上。
根据一个方面,该装置还具有连接单元,以在打印操作期间将该送纸盒固定在打印机主体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打印机的送纸装置,该装置具有:送纸盒,其被安装在打印机的第一侧,纸张被倾斜地放置在该送纸盒上;拾纸辊,其与该送纸盒内纸张的第一侧相接触并旋转及传送纸张;送纸导板,其从该送纸盒的第一部分沿送纸通道方向安置,并将纸张导引到送纸通道,其中,该送纸导板被可旋转地安装在该送纸盒上并远离送纸通道旋转。
根据一个方面,该装置还具有突伸部,其从该送纸导板的侧面和该送纸盒的第一部分中的一者向外延伸,其中该送纸导板被可旋转地安装在该突伸部上。
根据一个方面,该装置还具有操作杆,其从该突伸部延伸并使该送纸导板枢转。
根据一个方面,该装置还具有:第一齿轮,其被固定地安装在该突伸部上;第二齿轮,其与该第一齿轮相啮合;以及操作杆,其使该第二齿轮旋转。
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和/或优点将部分地在下面的说明中予以阐述并将部分地从该说明中明显地看出或可通过实践本发明而有所了解。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其它方面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结合附图的实施例的说明变得明显且更易理解,其中:
图1是一侧视剖面图,其示出了一台具有传统送纸装置的喷墨打印机的结构,其中纸张被倾斜地堆叠;
图2是一透视图,其示出了图1中送纸装置的结构;
图3是一侧视剖面图,其示出了一台喷墨打印机的结构,该喷墨打印机具有一个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送纸装置;
图4是图3中送纸装置的部分透视图;
图5是一侧视剖面图,其示出了一个用于将图3中送纸盒固定在打印机主体上的单元的结构;
图6是一侧视剖面图,其示出了一台喷墨打印机的结构,该喷墨打印机具有一个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送纸装置;
图7是图6中送纸装置的部分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参照本发明的实施例,其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文中相同的元件。下面通过参照附图描述实施例以解释本发明。
图3是一侧视剖面图,其示出了一台喷墨打印机的结构,该打印机具有一个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送纸装置,图4是图3中送纸装置的部分透视图。
参照图3和图4,其上堆叠有纸张P的送纸盒120被安装在打印机主体110的后侧。送纸盒120中的一张纸P通过拾纸辊131和码纸板122被供入送纸通道。一个码纸板弹簧128被安装在码纸板122的下方,其弹性地向上偏压码纸板122。送纸辊140和排出辊162被顺序地安置在打印通道内的拾纸辊131的下游。送纸导板129位于送纸盒120的底部121和送纸辊140之间的间隙处。该送纸导板129被固定在送纸盒120的底部121上,并且水平地将拾取的纸张P定向在送纸辊140和压辊141之间。该压辊142在被加压的状态下与送纸辊140的上部接触。压辊142可旋转地与压辊支架144的一端连接,而压辊支架144的另一端与弹性偏压弹簧145的一端相连,该弹簧145的另一端固定在打印机主体110上。由于弹簧145的弹力,压辊142将纸张P压在压辊142和送纸辊140之间,并且通过送纸辊140的旋转将纸张P导入打印区域。
一个打印单元被安置在送纸辊140和排出辊162之间。该打印单元包括一个导板160和一个墨盒150,该导板160用于保持纸张P被平直地供给到打印通道,该墨盒150用于在纸张P上进行打印操作,其向上远离送入的纸张P一个预定的距离。在送入的纸张P上喷墨的打印头152位于墨盒150的底部。该墨盒150被安装在滑架的往返构架154上,并通过一个驱动单元(未示出)沿着滑架往返轴156垂直于打印通道移动。一个星形轮164与排出辊162的上部接触,并通过排出辊162的旋转而旋转。该打印过的纸张P沿着打印通道行进,并被送入排出辊162和星形轮164之间。当打印操作完成时,纸张P由排出辊162排到输出盒170中。
送纸盒120被可旋转地安装在打印机主体110上。拾纸辊驱动轴133垂直送纸通道被安装在拾纸辊131内。该拾纸辊131通过拾纸辊驱动轴133的旋转而被驱动和旋转。齿轮134被设置在拾纸辊驱动轴133的一端,并由一个驱动单元(未示出)驱动。根据一个方面,支架139被安装在拾纸辊驱动轴133上的送纸盒120的外侧,这样送纸盒120就绕着拾纸辊驱动轴133旋转。根据另一个方面,拾纸辊驱动轴133被可旋转地支承在打印机主体110上,而不是被支承在支架139上。
送纸盒120从打印机主体110向上延伸。这样,如果暴露在打印机主体110外的送纸盒120的上部在方向A即送纸方向上被推动,送纸盒120就绕着拾纸辊驱动轴133旋转。在这种情况下,被固定在送纸盒120底部121处的送纸导板129旋转着远离送纸辊140,这样那些粘在送纸辊140和送纸导板129之间的外来物质就会落下。
这些外来物质的一个出口147位于送纸导板129的下方,这样一来,外来物质就可通过出口147被排出。
图5是一侧视剖面图,其示出了一个将图3中的送纸盒20固定在打印机主体上的单元的结构。根据一个方面,连接元件123沿着送纸方向位于送纸盒120的侧壁上,并且一个凸起部分123a位于连接元件123的一端。一个相应于凸起部分123a的凹进部分135位于打印机主体110上,这样,该凹进部分135和凸起部分123a就组合起来形成一个联合结构来将送纸盒120固定在打印位置上。
根据另一个方面,凹进部分135位于连接元件123的端部,而相应的凸起部分123a位于打印机主体110上。
根据又一个方面,连接元件123和打印机主体110通过一块磁铁和一块金属板(未示出)可拆卸地连接。根据一个方面,磁铁位于连接元件123上,金属板位于打印机主体110上。根据另一个方面,金属板位于连接元件123上,而磁铁位于打印机主体110上。根据一个方面,磁铁是一块电磁铁。
另外,弹性弹簧127被连接在送纸盒120的一侧与打印机主体110之间,从而朝向打印位置偏压送纸盒120。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具有上述结构的打印机的送纸装置的操作。
首先,纸张P被堆叠在送纸盒120上,拾纸辊驱动轴133旋转,拾纸辊131在送纸方向上旋转,纸张P被供给到打印通道。在供纸期间,凸起部分123a与凹进部分135相接合,这样送纸盒120就被固定在打印机主体110上。于是,执行打印操作。
与此同时,当外来物质穿过送纸盒120和打印机主体110之间的开口111进入时,送纸盒120上部的后侧在方向A即送纸方向上被推动。凸起部分123a与凹进部分135分离,送纸盒120绕着拾纸辊驱动轴133旋转,弹性弹簧127被拉长。于是,位于送纸辊140和送纸导板129之间的外来物质就通过出口147被排出。
一旦外来物质从打印机主体110上排出,送纸盒120被释放,并且由于弹性弹簧127的弹力作用,送纸盒120回到其初始位置,并且凸起部分123a被插入凹进部分135中,并被固定在那里。
在该实施例中,拾纸辊驱动轴133被用作送纸盒120的枢转轴。然而,根据另一个方面,通过提供一个从送纸盒120的两侧延伸出的突伸部(见图7中的221a),该突伸部被用作送纸盒120的枢转轴。
图6是一侧视剖面图,其示出了一台具有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送纸装置的喷墨打印机的结构,图7是图6中送纸装置的部分透视图。
参照图6和图7,其上堆叠有纸张P的送纸盒220被安装在打印机主体210的背面。送纸盒220中的纸张P由拾纸辊231和码纸板222提供给送纸通道。送纸辊240和排出辊262在打印通道内被顺序地安置在拾纸辊231的下游。送纸盒220的底部221被可旋转地安装在送纸盒220上。该底部221在打印通道的方向上延伸并具有一个送纸导板229,其水平地将被拾取的纸张P定向在送纸辊240和压辊242之间。根据一个方面,送纸导板229被单独地制造并固定在底部221上。
垂直于送纸方向延伸的突伸部221a分别位于底部221的两侧。每个突伸部221a被一个固定在打印机主体210上的支架223可旋转地支承。第一齿轮224被安置在突伸部221a的圆周上。第二齿轮225与第一齿轮224啮合。第二齿轮225与操作杆226连接,并且,当操作杆226旋转的时候,第一和第二齿轮224和225旋转。这样,当操作杆226旋转时,被固定在突伸部221a上的底部221和送纸导板229从送纸通道向下旋转。在这种情况下,送纸辊240和送纸盒220之间的空隙敞开,外来物质就落下。
这些外来物质的出口247位于底部221和送纸导板229的下面,这样,落下的外来物质通过出口247被排出。
处于挤压状态下的压辊242与送纸辊240的上部接触。压辊242与压辊支架244的一端旋转地连接,而压辊支架的另一端与一个弹性偏压的弹簧245相连接,该弹簧的另一端被固定在打印机主体210上。由于弹簧245的弹力作用,压辊242挤压位于压辊242和送纸辊240之间的纸张P,纸张P通过送纸辊240的旋转被导入打印区域。
一个打印单元被安置在送纸辊240和排出辊262之间。该打印单元具有:一个导板260,其用于保持纸张被平整地供给打印通道;以及一个墨盒250,其用于在纸张P上进行打印操作,该墨盒向上远离送入的纸张P一个预定的距离。用于将墨水喷射到被送入的纸张P上的打印头252位于墨盒250的底部。该墨盒250被装在滑架的往返构架254上,并通过一个驱动单元(未示出)沿着滑架的往返轴256垂直于打印通道移动。星形轮264与排出辊262的上部接触,并随着排出辊262的旋转而旋转。完成打印的纸张P沿着打印通道行进,并被送入排出辊262和星形轮264之间。当打印操作完成时,纸张P由排出辊262排到输出盒270上。
拾纸辊驱动轴233被垂直于打印通道安装在拾纸辊231内。拾纸辊231随着拾纸辊驱动轴233的旋转而旋转。齿轮234被设置在拾纸辊驱动轴233的一端,并通过一个驱动单元(未示出)来驱动。
一个弹性弹簧227被弹性地连接在送纸导板229和打印机主体210之间,这样当打印机操作时,底部221和送纸导板229被安置在预定的位置上。另外,根据一个方面,图5中示出的联合单元123a和135被设置在底部221和打印机主体210之间。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具有上述结构的打印机送纸装置的操作。
首先,当打印操作进行时,纸张P被堆叠在送纸盒220上,拾纸辊驱动轴233旋转,拾纸辊231在送纸方向上旋转,纸张P被供给到打印通道。
与此同时,当外来物质通过送纸盒220和打印机主体210之间的开口211进入时,操作杆226被向下推动。通过第一和第二齿轮224和225的旋转,底部221和送纸导板229以突伸部221a为中心向下旋转,弹性弹簧227被拉长。随后,位于送纸辊240和送纸盒220之间的外来物质通过出口247被排出。
一旦使外来物质从打印机主体210中排出,随后释放操作杆226,由于弹性弹簧227的弹力作用,送纸导板229和底部221返回到其初始位置。由于底部221的旋转,第一齿轮224、第二齿轮225和操作杆226也返回到其初始位置。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打印机的送纸装置中,当外来物质进入打印机并粘在一个装置、如打印通道上的一个辊上时,外来物质可以容易地从打印机上清除。
虽然已参照其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特定的表示和描述,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应该理解,可在形式和细节上作出各种变化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本发明由随附权利要求及其等价物限定。
尽管已经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例,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应该理解,可对实施例作出多种变化而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本发明的范围限定在权利要求及其等价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