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生态增殖方法.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281301 上传时间:2018-02-0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60.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6119491.X

申请日:

1996.10.10

公开号:

CN1179261A

公开日:

1998.04.22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实质审查的生效申请日:1996.10.10|||公开

IPC分类号:

A01K61/00

主分类号:

A01K61/00

申请人:

周玮; 王树海; 顾在时

发明人:

周玮; 王树海; 顾在时

地址:

116023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海月街9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大连海事大学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焦宪长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刺参生态增殖方法。它是针对常规刺参人工增殖技术存在的不足,根据刺参个体生活发育习性,着眼于刺参自然生态环境中浮游幼体附着基和底质条件两大生态限制因子的改善设计,实施了刺参人工采苗器和适用不同底质条件的人工渔礁等增殖方法,从而提高了自然海区内刺参浮游幼体的附着率、变态率以及参苗由附着向底栖生活转变的成活率。本发明具有节省刺参苗种投资、拓宽刺参增殖区域,实现海区有效利用等优点。实施例表明刺参增殖效果极为明显。

权利要求书

1: 1、一种刺参生态增殖方法,首先选择海底有刺参自然资源分布,或无刺 参自然资源分布但在刺参繁殖期间有刺参浮游幼体资源。水深在3~15米的海区 为生态增殖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海区投放人工渔礁,在刺参进入繁殖期前5 ~10天内将人工采苗器挂于海上浮筏上,采苗器吊间距离1m左右,吊绳在3m左 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刺参生态增殖方法,其特征在于生态增殖区为 硬底质或较硬底质的海区,采用石块堆集或采用废旧轮胎相互连接在一起做为 人工渔礁,生态增殖区为较软的砂泥或泥砂底质海区,采用坠石连接辫状胶带 做为人工渔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刺参生态增殖方法,其特征在于石块堆集人工 渔礁是采集10~20kg的石块投入增殖区海底,10~20m 2 为一堆,轮胎人工渔礁是 将30个左右废旧轮胎在一个平面上相互连接成一个渔礁组,坠石连接辫状胶带 人工渔礁是将胶带或把废旧轮胎锯成宽3~5cm,长2~3m的条带编成辫状,一端 或两端用绳索与坠石连接,均匀投放在增殖区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刺参生态增殖方法,其特征在于人工采苗器采 用网笼采苗器或者网袋采苗器或者人工藻丝采苗器,或者采用扇贝养殖筏、贻 贝养殖吊、牡蛎养殖吊等做兼用采苗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刺参生态增殖方法,其特征在于网笼采苗器是 用现行十层盘,网眼边长1cm扇贝养殖笼,每层盘中装聚乙烯网片或锚流网衣 200~300g;网袋采苗器是用聚乙烯纱网制成25cm×40cm网袋,内装聚乙烯网片 或锚流网网衣50~100g/袋,用聚乙烯绳将网袋扎口连接起来成为一吊,网袋间 距20cm,每吊下端配2~5kg坠石使用,人工藻丝采苗器是将塑料条、带裁成20 ~30cm长度,取适量夹入φ
2: 0cm聚乙烯绳中,绳长2m,塑料条带的间距为20cm, 下端配坠石使用。

说明书


刺参生态增殖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刺参(Stichopus japnicus)生态增殖方法。该方法在刺参自然生长海区和有刺参幼体资源海区推广应用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现行的刺参增殖技术,是通过在适宜的自然海区投放人工刺参苗种的方法实现。一般有以下条件要求:1、增殖用的刺参苗种应为1.0cm以上的变态稚参;2、增殖区水深应为3~15m,投苗应选10m以内有大型藻类丛生之岩礁区;3、增殖区底质以岩、礁底为好,砂泥底质区域需有岩礁及大型藻类为刺参提供避风浪和夏眠场所。在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由潜水员用网箱将刺参苗沉入海底,使刺参苗从网箱中自行爬出。这种常规的方法必须首先建立刺参人工苗种场,进行人工繁育刺参苗种,这就必须增加人工苗种器材设备投资。由于人工苗种的成活率不稳定,加之人工苗种投入海底后受生活环境改变的影响,一年后成活率都比较低,增殖效果不明显。

    在刺参的生活史中,亲参将卵产出孵化后,需经过10天左右的幼体浮游期,这时的参苗称为浮游幼体,刺参浮游体变态成为稚参,其生活习性变化是通过在附着基上的附着实现的。稚参在附着基上生活,而随着个体的增长,参苗逐渐脱离附着基转入底栖生活成为幼参。因此在刺参生活史中,浮游幼体附着基和底质条件是影响刺参繁殖成活的两大生态限制因子,它们直接影响着刺参幼体能否顺利实现由浮游到附着、由附着到底栖的生活习性转变。自然海区中,幼参常见于海藻丰富的浅水岩礁区,正是因为海藻为刺参提供了附着基,岩礁底质又为稚参由附着向底栖过渡提供了条件。

    本发明的任务是针对常规刺参增殖技术存在的不足,根据刺参个体生活发育习性,着眼于对刺参自然生态环境中生态限制因子的人工干预并促使其得到改善,提高自然海区中刺参浮游幼体附着率、变态率以及参苗由附着向底栖生活转变的成活率,从而实现刺参的生态增殖。

    本发明首先选择海底有刺参自然资源分布、或无刺参自然资源分布但在刺参繁殖期间有刺参浮游幼体资源,水深在3~15m的海区为生态增殖区,其特点是在上述海区投放人工渔礁,在刺参进入繁殖期前5~10天内将人工采苗器挂于海上浮筏上,采苗器吊间距离1m左右,吊绳3m左右。

    在投放人工渔礁时,可以根据不同海底底质条件投放不同的人工渔礁。若生态增殖区为硬质或较硬底质的海区,可以采用石块堆集或者用废旧轮胎相互连接在一起做为人工渔礁;若生态增殖区为较软地沙泥或泥砂底质海区,可以采用坠石连接辫状胶带做为人工渔礁。

    石块堆集人工渔礁可以是采集10~20kg的石块投入增殖区海底,10~20m2为一堆;轮胎人工渔礁可以将30个左右废旧轮胎在一个平面上相互连成一个渔礁组;坠石连接辫状胶带人工渔礁可以将胶带或把废旧轮胎锯成宽3~5cm长2~3cm的条带编成辫状,一端或两端用绳索与坠石连接,均匀地投放在增殖区内。

    所说的人工采苗器可以采用网楚采苗器或者网袋采苗器或者人工藻丝采苗器,也可以采用扇贝养殖笼、贻贝养殖吊、牡蛎养殖吊等做兼用采苗器。

    网笼采苗器可以用现行10层盘网眼边长1cm的扇贝养殖笼,具体做法是在每层盘中装聚乙烯网片或锚流网衣200~300g;网袋采苗器可以用聚乙烯纱网制成25cm×40cm网袋,内装聚乙烯网片或锚流网衣50~100g/袋,用聚乙烯绳将网袋扎口连接起来成为一吊,网袋间距30cm,每吊下端配2~5kg坠石使用;人工藻丝采苗器可以用塑料条、带裁成20~30cm的长度,取适量夹入φ1.0cm聚乙烯绳中,绳长2m,塑料条带的间距为20cm,下端配坠石使用。兼用采苗器在使用时应配合养殖生产进行“倒笼”作业,更换冲洗干净的网笼。不能进行“倒笼”作业者,应进行适当冲刷养殖吊,清除浮泥。

    本发明与传统的人工参苗增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

    (一)解决了刺参增殖产业苗种来源问题:传统增殖方法,苗种来源受育苗产业生产状况制约,由于海参育苗投资较大,通常苗种产量较少,因此限制了刺参增殖发展规模与速度。而刺参生态增殖,不需人工投苗,刺参繁殖期间,自然海区中的刺参浮游幼体均可作为生态增殖的苗种来源。

    (二)拓宽了刺参增殖区域:传统增殖方法,将水深与底质视为刺参增殖区选择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海底的硬质条件是参苗底栖生活的重要生态限制因子,本试验在通常认为不适宜刺参增殖的深水、泥砂底区投放适宜的人工渔礁后,刺参增殖效果良好。因此有刺参浮游幼体资源的海区均可考虑作为生态增殖区。

    (三)节省了资金投入:刺参生态增殖技术节省了传统增殖方法年复一年的苗种投资,而生态增殖中附苗设备和人工渔礁投资不但较苗种投资小,而且均属一次性投资。

    (四)实现了海区的有效利用。由于采用了“兼用采苗器”作刺参幼体附苗设备,使增殖区实现了筏上养殖贝类,筏下增殖刺参的海区立体利用模式。

    本发明实施例如下:

    选择大长山岛北岩高丽城海区,水深8~10m,面积190000m2为生态增殖区。

    (一)本底刺参资源调查:1992年6月10日,对增殖试验区进行本底资源调查。调查共设8个取样点,均匀分布取点,每排筏区取2点,共计8.0m2,由潜水员在每点随机用铁框(0.5×0.5m2)套框取样四次,记录刺参个体数量,待个体在船上自然伸展后,测其体长及体重。共捕刺参5头,平均资源量0.6头/m2,平均体长12.4cm/头,平均体重121g/头。

    (二)苗种来源:根据刺参繁殖期及附着规律的研究结果,在繁殖期内,对刺参浮游幼体进行监测,并做出采苗预报。采苗器分为两种,一种特制的“专用采苗器”,另一种为结合贝类养殖,对养殖器材进行必要的处理后的“兼用采苗器”。1992年投放网笼采苗器、网袋采苗器、人工藻丝采苗器各10台筏800吊,“兼用采苗器”150台筏,12000吊。1993年以后,全部改用“兼用采苗器”。

    利用参苗在采苗器上易脱落的特点,将采苗器长期挂于筏上,使其自然脱落,实现自然增殖。

    (三)底质改造:在增殖试验区投放三种类型人工渔礁。

    1、石块堆集:将每块2~5kg石块,10~20块装入60×40×40cm2的铁制笼中,由潜水员在海底将铁笼按一定方式堆集。

    2、轮胎:将收购的废旧汽车轮胎,按一定方式相互连接投入海底。

    3、辫状胶带:将废旧轮胎锯成条、带状,然后加工成辫状,相互联接投入海底。

    1992年5~7月投石1000m3,1993年5~7月投石1500m3,轮胎10吨,胶带15吨。上述人工渔礁材料在增殖区内随机投放,以便观察其增殖效果。另外在岩礁底质区和泥砂底质区也均有三种渔礁分布。

    实施效果(见附表)

    1992年试验开始后,除每年度对增殖区内刺参资源量、生长、分布、人工渔礁效果等试验内容作4~5次不定期潜水观察外,每年11月末定期检查当年增殖试验效果,方法同本底调查。取样量大于30头时,随机测量30头。

    附表为试验期间历年刺参资源检查及捕捞生产情况。从表中可能看出,试验实施后,刺参资源量和捕捞产量发生了明显变化。资源量由92年本底资源量0.6头/m2,增至95年15.4头/m2;捕捞产量也相应由原来2000kg/年,增至7500kg/年。附表:  时    间  资源量  (个/m2)       个体指标年底捕捞产量   (kg/年)平均体长(cm)平均体重(g)92年6月10日    0.6    12.4    121.092年11月20日    1.5    8.2    57.5    200093年11月22日    7.6    6.0    30.8    300094年11月25日    12.3    7.5    45.7    400095年11月25日    15.4    10.5    69.1    7500

刺参生态增殖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刺参生态增殖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刺参生态增殖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刺参生态增殖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刺参生态增殖方法.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刺参生态增殖方法。它是针对常规刺参人工增殖技术存在的不足,根据刺参个体生活发育习性,着眼于刺参自然生态环境中浮游幼体附着基和底质条件两大生态限制因子的改善设计,实施了刺参人工采苗器和适用不同底质条件的人工渔礁等增殖方法,从而提高了自然海区内刺参浮游幼体的附着率、变态率以及参苗由附着向底栖生活转变的成活率。本发明具有节省刺参苗种投资、拓宽刺参增殖区域,实现海区有效利用等优点。实施例表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