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杂交种成单19的制种技术 本发明属于杂种优势利用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杂交种玉米的制种方法。
利用杂种优势并不断改良其遗传性,在玉米生产上选用杂交种并加速其更新,是当今国内外发展玉米生产,实现产量持续稳定增长的首选技术。据A.R Hallavr,(1987)介绍:美国玉米产量增长中,杂交种遗传改良占玉米产量提高贡献的57-63%。选育强优势、适应多生态类型区、多抗、优质杂交种,“难在选系,重在组配”(李竞雄,1988)。目前美国玉米杂交种主要来自四个杂种优势群的种质,其中以瑞德×兰卡斯特居多。我国现有玉米杂交种主要来自唐山四平头、旅大红骨、兰卡斯特、瑞德四个杂种优势群的种质。遗传基础狭窄,影响选育配合力高、适应多类生态条件新的优育自交系,这是近年玉米杂交种组配出现又一次“滑坡”的主要原因。
本方面针对上述问题在种质发掘上不局限现有杂种优势模式,积极发掘新种质,创造新的杂种优势模式从中获得适应四川及西南山区的“雨养、寡照、土薄、多熟”特点高配合力、多抗、优质的新自交系,进而提出一种新的玉米杂交种的生产方法。
以下叙述本发明的主要内容:
利用美国玉米带种质掺入低纬度种质,育成配合力高、抗逆性强、自身产量高的新自交系“成687”;发掘筛选地方种质,重组改良,育成配合力、抗逆性兼备,且雄穗花粉量较大的新自交系“7327”。利用上述亲本,组配为:成687×7327,即选育成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优于现有西南及四川推广品种的新杂交种成单19。
利用雄性不育姊妹种替代自交系作亲本,能降低制种的成本,节省人工去雄的劳力,提高制种的质量和产量。四川及西南山区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一般农业基础条件较差,大都无灌溉设施,玉米繁殖制种往往因自交系生活力较弱,致使产种量低而不稳,加之,千家万户制种农户,难以控制母本人工去雄操作,易出现技术过失。本发明采取遗传改良方法,即在同一基本株自交3代时,分离出若干姊妹系,再经分别配合力测验,农艺性状评鉴,择其配合力高,农艺性状相近的两个姊妹系杂交产生姊妹种,利用雄不育姊妹种替代自交系作亲本制种,能提高产种量20%左右,且免去人工去雄,确保种子质量。
本发明是一种新的玉米杂种优势模式,即(美国玉米带种质+低纬度种质)×中国西南地方种质为主地重组材料,不同于美国和我国已采用的杂种优势模式;其二,利用姊妹系间微弱优势,克服了自交系近交衰退,生活力弱,产种量低而不稳的问题,进而利用雄性不育,免除母本人工去雄的操作过失,确保制种质量。
成687及其姊妹系、不育姊妹系的来源:1990年从美国玉米带种质渗入低纬度种质的育种基础材料“87001”中选优株连续自交,并分离出成687-1、-2、……等姊妹穗行,分别自交七代,经配合力测定后,择其中两个配合力(GCA,SCA〕高,农艺性状相近的姊妹系,分别导入Cms-Es、Cms-Rb不同亚群的雄不育胞质,以备胞质轮作,克服胞质单一化,可能带来的遗传脆弱性,轮回保持五代以上的核置换,经多年多地不育性稳定性及抗病性鉴定培育而成。
成687及姊妹系、不育姊妹系的特征特性:中熟,春播全生育110-115天。幼苗长势强,第一叶椭圆形,二至五叶叶色正绿,叶缘紫有波,叶鞘紫色;成株叶片扭曲,穗上叶挺直上冲,穗下叶斜伸,叶片宽窄适中,叶色深绿,株型呈塔形,穗位及以上叶冠透光性好;株高142-164厘米,穗位高50-62厘米;雄穗较短,分枝4-7个,分枝与主轴夹角较小,雄小穗着生较密,护颖、花药、花丝紫或紫红色,雄雌开花同步,花粉量适中,落粉畅。果穗及籽粒性状:果穗短圆筒形,穗长15-17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紫色;籽粒黄色略带紫红,半硬粒型,粒大饱满,千粒重280克左右。抗逆性表现:大田鉴定高抗丝黑穗病,矮花叶病、青枯病、中抗大、小斑病,中感纹病枯病,耐旱性强。
成687及其姊妹系、不育姊妹系的产量表现和适宜地区:适于坪坝、丘陵及山区中上等地力土壤,较高栽培水平下繁殖、制种。春播,一般亩植5000株左右,姊妹系、不育系亩产200-300公斤,姊妹种、不育姊妹种亩产250-360公斤。
7327自交系的来源:1986年从地方种质为主的育种基础材料矮广10×内6-2/0h43×交706中,选择优株连续自交七代纯合,经配合力测定及杂交组合产量比较试验鉴定培育而成。
7327的特征特性:中熟,春播全生育期115-120天。植株性状:幼苗长势中等,第一叶长梭形,二至五叶叶片淡绿色,细长,叶鞘绿略带浅红色;成株叶片宽短,正绿色,有裉绿小斑,叶片斜上伸;株高185-210厘米,穗位高76-94厘米;根系发达,气生根多;雄穗中偏大,分枝8-14,散伸,与主轴夹角大,护颖,花药浅紫,枝梗尖端小穗略有退化,花粉量大,散粉畅;花丝多,呈淡红色。果穗长筒形,穗长17-21厘米;穗行数14行左右,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硬粒型,千粒重230-240克。抗逆性表现,大田鉴定高抗丝黑穗病,青枯病、大斑病,抗小斑病、矮花叶病,纹枯病。
7327的产量表现和适宜地区:适于平坝、丘陵及山区土壤地力中上等,肥水条件较好地繁殖、制种;种植密度亩3500-4000,一般亩产200-250公斤。
图1为本发明成687不育姊妹种亲本繁殖图
图2为本发明成687姊妹种亲本繁殖图
图3为本发明成单19制种图
本发明优点和积极效果:本发明在种质发掘利用及杂交优势模式上有所创新,在提高杂种优势利用水平上有所突破,该杂交种具有更强大的杂交优势效果。在提高亲本生活力,保障制种质量上,研制出一套种子生产技术改进的措施。该杂交种较现有推广种有以下突出优点:
(一)高产性突出:成单19在1995-1996年达川、宜宾两地区域性试验结果,分别亩产458.85公斤,较CK农大65增产15.2%,较CK成单14增产117%;和平均亩产396.35公斤,较CK农大增产18.9%,较CK川单9号增产13.8%,两地、市两年区试均产是名列第一。1996-1997年在四川省玉米杂交种区域性试验(平丘A组)结果:1996年平均亩产423.7公斤,比CK川单9号增产7.89%,产量名列第一;1997年平均亩产453.8 5公斤,比CK川单9号增产10.62%,两年平均亩产437.52公斤,平均比CK川单9增产9.17%。1997年涪陵市区域性试验结果:平均亩452.7公斤,比CK川单14增产17.6%.。1997年宜宾市在高县落润乡生产示范333.2亩,随机抽样验收平均亩产420.6公斤,比CK川单9号增产10.1%;宜宾市翠屏区宗场镇生产示范162亩,随机抽样验收平均亩产463.0公斤,比CK川单9呈增产27.5%;筠连县沐爱镇生产示范面积共635.3亩,抽样产量的加权平均亩产452.28公斤,比CK川单9号增产17.76%.达川地区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3.5公斤,比CK川单9号增产12.7%会东县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0.9公斤,比CK川单9号增产12,41%;南充市高坪区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15,3公斤,比CK川单9号增产11.1%。
(二)抗逆性强:成单19号在1995-1997年省和地、市区域性性试验鉴定,高抗青枯病、丝黑穗病、矮花叶病、抗大、小斑病,耐旱性强,抗倒伏性较好,经省育种攻关抗病性鉴定单位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结果:高抗丝黑穗病(病株3.5%),抗小斑病(病指20.0),分别比CK川单9号的22.0%和29.6低,抗大斑病(病指23.1),略高于CK川单9号的20.0。
(三)籽粒品质优:成单19籽粒黄色,半硬粒型,胚乳角质淀粉多,食口性较好、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都)、四川省农科院中心实验室测试结果:粗蛋白9.25%,粗脂肪5..52%,分别高于CK的8.56%和3.56%,赖氨酸0.2%,蛋氨酸0.22%,谷氨酸1.30%,脯氨酸0.81%等蛋白组分优于或同CK持平。
(四)易繁殖制种:成单19号制种,父本浸种后与母本同期播,父本植株比母本高43-68厘米,能保证田间自然授粉良好,制种以母本6行,父本1行种植,结实率高。繁殖成687(A)×成687-2×或成687-1×成87-2同期播,行比4;1相间种植,结实良好。
(五)适于现有栽培水平:成单19适宜种植密度亩3200株左右,在生产试验中表现不同台位,为同栽培种植的结实好,秃尖小,产量高而稳。在旱地采取集中沟施足底肥底水,育备栽地膜覆盖,早提苗重攻穗肥,均可获得较高增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