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线从抓握元件穿进缝针针眼的装置和该装置的应用.pdf

上传人:32 文档编号:237673 上传时间:2018-02-05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1102558.8

申请日:

1991.05.02

公开号:

CN1056323A

公开日:

1991.11.20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授权||||||公开

IPC分类号:

D05B87/02

主分类号:

D05B87/02

申请人:

曼飞那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安东尼尔·吉门兹; 伊夫·孔贝派恩; 帕特里斯·德普朗特

地址:

瑞士福来堡

优先权:

1990.05.03 CH 01505/90-9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万一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此装置含有支架,滑动安装在支架内部的管形元件含有滑动安装在此元件内的杆,杆承受固定在支架上的回位弹簧的作用。元件的下端具有配合缘条形成匣的两上外壳,缘条与杆连接,且通过第二回位弹簧与外壳连接。一元件水平地滑动安装在外壳中且具备一握线钩针,钩针的运动是通过与缘条连接的导槽和与元件连接的凸块配合作用而受控的。所有外壳和缘条的相对移动,导致元件引导钩针穿过针的针眼,以抓握所有布置在与元件连接的支架上的线。此装置特别用于将线穿入缝纫机针针眼。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固定在支架(1)上、用于将线从抓握元件(18)穿进缝针(4)针眼(c)的装置,包括: 一第一移动件(5)和按照第一轨迹引导与所述支架(1)连接的第一移动体的第一设备, 一第二移动件(6)和按照第二轨迹引导与所述第1移动件(5)连接的第二移动体的第二设备, 一止动元件(1A,5A;17a,19)分别地限制每个移动件在第一和第二极限位置之间的轨迹上的可能移动, 一第一(7)和第二(15)回位元件分别地在其第一极限位置倾向于支持第一(5)和第二(6)移动件,第一和第二回位元件所产生的力是这样的:即为使第一和第二移动件从第一极限位置离开,对第二移动件来说所产生的力较大, 一第三移动件(17)具有所述抓握元件(18)和一用于按所述第三轨迹引导与所述第一移动件(5)连接的第三移动件的坡道(16),坡道具有的轮廓和定向是这样的:即当所述第一移动件(5)占有第二极限位置时,通过坡道(16)的轨迹迫使所述抓握元件(18)穿过所述缝针的针眼, 一运动学连接件(17a,19)使所述的第三移动件(17)从动于第二移动件,以使第二移动件按给定方向在所述第二轨迹上进行的所有位移,符合于所述第三移动件(17)在所述坡道上的对应移动,而在由所述第二轨迹上的第二移动件所占有的第一和第二极限位置上,对应于所述坡道上的第三移动件的第一和第二极限位置是这样的:即所述第三移动件从一个极限位置到达另一极限位置时,所述抓握元件(18)穿过所述缝针的针眼, 一第三设备(22)分别控制所述第一移动件(5)和第二移动件(6),按相反于所述第一回位元件(7)和第二回位元件(15)的动作,在其各自的第一到第二极限位置的轨迹上传动。
2: 按照权利要求1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由长形和笔直的第一元件(1)构成,至少在其部分长度上是管形构造,而其内侧面构成了所述第一导向设备,在第一导向设备中的所述第一移动件是滑动安装在所述第一元件(1)内部,由长形和笔直的第二元件(5)构成,且至少在其部分长度上具有管形结构,所述第二元件的内侧面构成所述第二导向设备,在此第二导向设备中的所述第二移动件由一滑动安装在所述第二元件内部的长形和笔直的第三元件(6)构成。
3: 按照权利要求2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形第一元件(1)由所述针的支架构成。
4: 按照权利要求2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位元件至少由固定在所述第一元件(1)和第三元件(6)之间的第一弹簧(7)构成。
5: 按照权利要求4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位元件至少由固定在所述第二元件(5)和第三元件(6)之间的第二弹簧(15)所构成。
6: 按照权利要求2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坡道(16)是直线的,且按所述第二元件的纵轴横向延伸。
7: 按照权利要求6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学连接件包含,一方面,在所述第一元件中,至少有部分横切所述第二元件(5)的滑动轴;另一方面,销(17a)与导槽边缘啮合,导槽或销这两个元件之一,至少是运动学地连接到所述长形第二元件(5),另一元件是运动学地连接到所述长形第三元件(6)。
8: 按照权利要求7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槽(19)形成一闭 合环,闭合环相对于销17a而言,至少由导槽所规定的一部分行程(19c,19d)横切所述长形第二元件(5)的滑动轴而延伸。
9: 按照权利要求8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槽(19)形成含有四个直线段的闭合环,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段(19a;19b)与所述长形第二元件(5)的滑动轴平行,第三和第四段(19c;19d)各自与所述第一和第二段的两个对应端连接,且横切所述滑动轴而延伸。
10: 按照权利要求9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段(19a;19b)具有相同的长度。
11: 按照权利要求9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握机构(18)至少含有一个朝向所述缝针针眼的钩针,在于所述导槽(19)和所述钩针(18)的相对位置以及包括在导槽环的所述第一和第二段(19a;19b)之间的距离是这样的:即当所述长形第二元件(6)从一极限位置到达另一极限位置时,所述钩针穿过所述缝针针眼,钩针在轨迹上的极限位置分别地通过所述导槽显现的环的第一和第二段位置而被固定。
12: 按照权利要求1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与用手抓握的元件(26)连接。
13: 包含杆一针和将线从抓握元件穿过缝针针眼的装置的缝纫机,缝针是固定在运动学地连接到所述杆-针的支架上,所述装置包含 -第一移动件和按第一轨迹引导与所述支架连接的第一移动件的第一设备, -第二移动件和按第二轨迹引导与所述第一移动件连接的所述第二移动件的第二设备, -止动元件分别地限制每个移动件在第一和第二极限位置之间的轨迹上的可能移动, -第一和第二回位元件分别地在其第一极限位置倾向于支持第 一和第二移动件,第一和第二回位元件所产生的力是这样的:即为使第一和第二移动件从第一极限位置离开,对第二移动件来说所产生的力较大, -第三移动件(17)具有所述抓握元件和一与所述第一移动件连接的坡道(16),按所述第三轨迹引导所述第三移动件,坡道具有的轮廓和定向是这样的:即当所述第一移动件占有第二极限位置时,通过坡道的轨迹迫使所述抓握元件穿过所述缝针的针眼, -运动学连接件(17a,19)使所述第三移动件从动于所述第二移动件,以使第二移动件按给定方向在所述第二轨迹上进行所有位移,符合于所述第三移动件在所述坡道上的对应移动,而在由所述第二轨迹上的第二移动件所占有的第一和第二极限位置上,对应于所述坡道上的第三移动件的第一和第二极限位置是这样:即所述第三移动件从一极限位置到另一极限位置时,所述抓握元件穿过所述缝针针眼, -第三设备分别控制所述第一和第二移动件,按相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回位元件的动作,在其各自的第一到第二极限位置的轨迹上传动。
14: 按照权利要求13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由长形和笔直的第一元件构成,至少在其部分长度上是管形构造,而其内侧面构成了所述第一导向设备,在第一导向设备中的所述第一移动件是滑动安装在所述第一元件内部,由长形和笔直的第二元件构成,且至少在其部分长度上具有管形结构,所述第二元件的内侧面构成所述第二导向设备,在此第二导向设备中的所述第二移动件由一滑动安装在所述第二元件内部的长形和笔直的第三元件构成。
15: 按照权利要求14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形第一元件至少由一部分所述的缝纫机杆-针所构成。
16: 按照权利要求15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位元件 至少由布置在所述杆-针内部的第一弹簧所构成,弹簧一端固定到杆-针,另一端固定到所述第三元件。
17: 按照权利要求16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位元件至少由固定在所述第二和第三元件之间的第二弹簧所构成。
18: 按照权利要求14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坡道是笔直的,且横切所述第二元件的纵轴而延伸。
19: 按照权利要求18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学连接件含有:一方面,导槽至少有一部分在所述杆-针内部横切所述第二元件的纵向滑动轴而延伸;另一方面,销与导槽边缘啮合,导槽或销这两元件之一至少是运动学地连接到第二元件,另一元件与第三元件运动学地连接。
20: 按照权利要求19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槽形成一闭合环,闭合环相对于销而言,至少由导槽所规定的一部分行程横切所述缝纫机杆-针内部的所述第二元件的滑动轴而延伸。
21: 按照权利要求20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槽形成一含有四个直线段的闭合环,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段与所述杆-针内部的所述长形第二元件的滑动轴平行,第三和第四段各自与所述第一和第二段的两个对应端连接,且横切所述滑动轴而延伸。
22: 按照权利要求21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段具有相同长度。
23: 按照权利要求21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握机构至少含有一个朝向所述缝针针眼的钩针,在于所述导槽和所述钩针的相对位置以及包括在导槽环的所述第一和第二段之间的距离是这样的:即当所述长形第二元件从一极限位置到达另一极限位置时,所述钩针穿过所述缝针针眼,钩针在轨迹上的极限位置分别通过所述导槽呈现的环的第一和第二段位置而被固定。
24: 按照权利要求15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形第三元件 含有第一和第二支线架,分别在缝针两侧延伸,且横切地朝向针的纵轴,和在于线的定位元件各自与所述第一和第二支线架连接。
25: 按照权利要求24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支线架,由呈V形的第一和第二平行爪所构成,形成V形开度的底座的每个爪部分(或棒)构成所述定位元件,而此爪部分显然是与缝纫机针对齐的。
26: 按照权利要求25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支线架是这样布置的:即当所述长形第三元件占有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线的定位元件是低于所述钩针沿着两个极限位置之间的轨迹移动的水平面。

说明书


本发明的目的是将线从抓握元件穿进固定在元件一支架上的缝针针眼中的装置和该装置的应用。

    本发明以提供给用户一种有可靠效果的简单使用方法为目的,使用户得以将线穿进缝针针眼中,它涉及手工缝纫针,或另一方面,涉及到缝纫机针(例如,直缝或往复缝合)和甚至刺绣机用针。

    人们已提出数量众多的用于上述用途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例如,将一柔软的金属环插进缝针针眼中,以及将线穿过金属环的孔中,从针眼中拉出金属环,将线拉动以使其穿进针眼,较复杂的方法,特别是包括喷射器或气动吸管,前者需借助于压缩空气流将线推进针眼中,后者则将线吸进针眼中,该类型的装置已介绍在美国专利4,381,021。

    其他结构,诸如那些在专利US  2,707,448,US  2,910,029,US  4,651,660或GB1,184,089中所介绍地,特别是例如用于缝纫机的,要求多种多样的机械装置,尤其是钩针的使用,将钩针暂时地穿过缝针针眼以抓握缝线,且通过钩针按相反于上述穿线的方向的移动而将线穿入针眼。

    尽管一种结构往往是复杂的,这些构造都具有同样的缺点:它们之间的任一种构造,不能使用户“感觉到”钩针是否自由地穿过针眼的孔中,相反,例如,由于疏忽而使钩针轻微弯曲,或者因为缝针已变形,或因为在元件-支架上定位不当,钩针是靠在针体上的,当继续其穿线过程时,使钩针损坏,甚至使其断裂。

    另一方面,目前还设有一种具有简单可靠的功能结构使视力差和/或运动机能差的残缺人进行安全的操作。对于手工缝针穿线和缝纫机用针的穿线情况来说,这是确实如此的。

    其特征在权利要求1和随后的阐述的本装置,可确切地防止目前在市场上供应的同类装置中所出现的缺陷。

    在一主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应用中,本发明装置可以是工业型或家用缝纫机的整体组成部分。

    如附图所示为根据本发明装置的实施例和其变体以及装置的两项应用,是作为非局限性的例子。

    图1A-1E是装置在5个连续工位上的侧视图和垂直局部剖面图;

    图2A和2B分别是图1A和1B下部的垂直局部剖面放大图;

    图2C是对应于图1C的下部和表示图2A和2B中所示装置的另一工作位置的各个元件的图3的A向视图;

    图3是按图2C的线段Ⅲ-Ⅲ的剖面图;

    图4是图2B的B向视图;

    图5是图4所示总成的,局部剖切的C向正视图;

    图6A,7A,8A和9A是局部示意图,表示按照穿线作业的不同阶段中,穿过缝针针眼的线部分形状的演变;

    图6B,7B,8B和9B是图6A-9A中所示元件的平面图;

    图7C,8C和9C分别为图1B,1C和1D的一个零件的放大图;

    图10为图1E下部以较大比例表示D向局部视图;

    图11是类似于图4的装置的视图,但在另一工位,适宜于手工工具;

    图12是类似于图1A装置的视图,适用于缝纫机;

    图13是此装置的变体侧视图;

    图14是类似于图13的此变体的视图,适用于缝纫机。

    图中所示装置尤其是适用于将线穿入缝纫机的针眼中,当然,构成装置的元件可适当地加以改变而归并入最通用的装置中,例如,可将线穿过常用缝针的针眼中。

    例如在为直缝和/或往复缝合的情况下,此装置被完全地固定在由缝纫机的杆-针构成的一管形支架1上。

    在其下端,此杆-针装有一头部2,在此头部可拆换地安置有用于缝针4的元件-支架3。包括这些元件在内的功能总成,已由立证人在先前专利(CH申请3743/89-8)中详细地加以介绍。

    管形元件5是滑动地安装在支架1的内部,此外,杆6也可滑动地布置在管形元件内,且通过管形支架的顶端与弹簧7连接,弹簧7本身固定在支架1的8处(图1A和2A)。

    管形元件5具有一纵向窗孔5A,窗孔是在杆6的槽6A的右侧开通的,且通过销1A而穿过窗孔,销1A与头2的下部和支架1连接,另一方面,使销1A嵌进此槽6A中。

    从图2C和3中,可以较清楚地看到,支架1、管形元件5和杆6全部穿过头2;因此支架1和管形元件5(三个元件的第一和第二个)在头2的下端是开启的。

    图示的装置下部含有盒9,它一方面由通过螺钉12a和12b(图3-图5)装配的两个外壳10和11所组成,由于销12c嵌进外壳10的通道10a中和嵌进穿过管形元件5壁的孔5b而使外壳10,11和管形元件5连接在一起;另一方面,通过V形缘条13的底座13a所组成(其用途将在后文中揭示),而且通过螺钉14a(图2A-2C)而使U形缘条和杆6连接在一起。此外,缘条13是通过弹簧15而与匣9的外壳11连接,此弹簧被销微拉紧地而分别固定在外壳的位置15a和缘条的位置15b上。

    要注意到如图所示,用于将缘条13向下移动所需的弹簧张力是这样的:即将缘条从匣9和剩余部分(外壳10和11)中分离出来的张力,例如将缘条从图2A所示的位置引向图2C所示的位置,其张力是大于按与弹簧7动作相反的将杆向下推动(阅图)的张力。

    由此可见,如果在支架1内的管形元件5的滑动没有受到阻力,所有施加在缘条13上的向图示下方的垂直拉力,可能被表现为匣9总成的对应移动,此缘条借助于弹簧15与杆6和支架1内的元件5的轴向移动而带动外壳10和11的整体。

    当元件5的窗孔5A的顶缘与销1A相撞时,支架1内的此元件停止滑动,从而使匣9的两外壳10和11静止,而缘条13以及与缘条连接的杆6,通过杆6在管形元件5内的滑动,以及按照相反于弹簧7和弹簧15(图2C)的配合作用下而继续它们的行程,随着缘条13离开外壳10和11的整体,弹簧15越来越拉长。此外,人们从后文所述将看到缘条13仅能被引向图1C和2C可见的最低位置。

    尤其是,如在图2C,3和4上,人们可看到,匣9的外壳10是通过显然是矩形截面的横贯通道16而挖空的,此通道与元件5成直角的延伸,从而形成滑板17的导槽,滑板17由螺钉18a固定,薄板18b支承抓握元件18的钩针。

    滑板17在靠近图示的左端,装有嵌进闭合轮廓的导槽19中的销17a,导槽19是在垂直薄板20内挖空的,垂直薄板通过一螺钉14b以及是在其区域20a(图3)内和在缘条13的部分13a(图2A)上而被固定。

    从图中可看到,导槽19系由一形成凸轮的凹槽所构成,且规定为:对销17a而言,呈平行四边形的闭合环路的两边19a和19b显然是平行于上述元件1,5和6的纵轴,边19a的下端是最靠近图示缘13部分13a,而导槽19的边19b的对应端不是最靠近的。导槽的宽度稍微大于销17a的直径,这样就不管销与导槽19部分的啮合,可允许滑板17的一定的轴向跳跃。

    在匣9中的导槽19定位是这样的:即弹簧15是处于相对于图2A和2B所示的状态下,也就是说,只要缘条13和两外壳10和11是拼接的(图1A和1B,图2A和2B),销17a就位于导槽19的边19a的下端,从而使滑板17占有图示的最左端的位置,钩针18相对于缝针4而言是回缩的。

    在这一方面,须注意到安排在管形元件5内的窗孔5A的长度是这样选择的:即当将匣9从其静止时的顶部位置(相应于匣9支靠在头部2的位置,示于图1A和2A)离开时,用前述方法使匣9按相反于弹簧7的动作而下降,由于窗孔5A的顶缘在下述的一水平面上与销1A相撞而中断其行程,此水平面是这样的:即固定在滑板17上的钩针18是很正确地处于面对着缝针4的针眼C的水平面(图1B和2B),钩针相对于针眼4是回缩的,窗孔5A的长度就是这样选择的。

    如果,继续将一拉力施加在缘条13上,由于两外壳是固定在管形元件上,且管形元件通过销1而被拦住,以及弹簧15开始拉长,而使缘条13离开外壳10和11的整体。

    结果是,导槽19如图中所示的向下垂直移动。只要销17a与导槽的边19a啮合,滑板17和钩针18(与滑板连接)的第一极限回缩位置仍旧是静止的。

    当销子17a与导槽19的边19d的顶缘开始进入接触状态,导槽将一从左向右的推力(图示)施加在销上,从而向右带动销17a,随着销的移动而带动滑板17和钩针18,直到销17a处于导槽19的右部顶边缘(实际上,即导槽的第二垂直边19b的顶端)为止。此时,不可能继续将缘条向下驱动,销17a起与导槽19协作的止动元件的作用。

    在所述元件的这一位置上,滑板17占有极右端的第二极限位置,在此第二极限位置中,起活动功能的钩针18的弯曲部分恰巧是处于已穿过缝针针眼C的位置(图1C和2C)。

    如果,在弹簧15的作用下,放开匣9的缘条13,只要销17a与导槽19的边19b的边缘啮合,销17a和滑板17仍然是静止的。

    当销17a开始与导槽的边19C的底缘接触时,相反地,此销17a和滑板17将被带向图示的左方,以使它们重新返到第一位置。

    人们看到在滑板17的两个极限位置之间的滑板行程长度显然是等于其离开导槽19的两个垂直边19a和19b的纵轴的间距。

    虽然,在此情况下,每一边19c或19d的坡度是相同的,以及对导槽19的两个垂直边19a和19b长度来说也是相同的,从而使人们在变动方案中作出有效的研究,使所采用的导槽19不再是平行四边形,而是例如为梯形的。在此情况下,滑板17的移动速度将根据其运动的方向而有所不同。

    作为限制,相对于杆-针的纵轴而言,导槽19甚至可由一简单的倾斜槽所构成,而销17a在依次地按一个方向和另一方向进入导槽中。

    在这方面,要注意到滑板17和钩针18的回缩位置,钩针18是全部容纳在形成“衬套”的矩形截面槽21内,此矩形截面槽是在匣9的外壳11中挖空的(图3和图4)。因此,只要不使用所述装置时,钩针18就可获得全面性的保护。

    尤其是,人们可从图4和5中看到,缘条13包围匣9的两个外壳10和11的整体下表面的一部分和两个侧面。在此缘条的U形分支臂顶端固定(例如,通过焊接)有形成两个侧爪22a和22b的卡箍(或夹子)22和一连杆22C。爪22a和22b具有很张开的V形轮廓。

    卡箍22是布置在缘条13上,显然是和导槽19顶端的在同一水平面上,以便使爪22a和22b的V形开度的底部处于稍微低于导槽顶端的位置,显然是在导槽部分19b的半高度位置上。此外,爪22a和22b的V形开度的底部与缝纫针3的纵轴是共面的。

    现在可参照图1A-1E以及图6A-10所示,特别是所述装置可方便地将钩针“穿入”缝针针眼中和从缝针针眼中“退出”。此外,卡箍22的存在、位置和特殊的构造以致使得钩针向针眼作轴向移动时可穿过针眼,以及随后的钩针后退回程,滑板17进入左端极限位置,这样就有可能获得:钩针18抓握所有张紧布置在卡箍的爪22a和22b位置上的缝线,(更正确地讲,抓握每爪所形成的V形开度内的所有线),钩针如图示的从右向左的传动以进行缝针针眼C的穿线。

    图1A表示所述装置处于静止状态,匣9位于其最高位置,且直接与头2接触,头2上固定有元件-支架3和缝针4。

    所需穿入缝针针眼C的线f是布置在爪22a和22b上的(图6A),且通过包括在两爪之间的线段中间部分支靠在元件-支架3上(图6B)。从图1A,6A和6B中可看到,此线段在一高于钩针18轨迹的水平面上延伸。

    随后,按图示的向下方向,同时将一拉力施加在向卡箍22两侧延伸的两股线上,以便促使杆-针1内部的管形元件,得以按相反于弹簧7的动作而进行滑动,同时,促使杆6的相应位移,从而使匣9的总成移动。

    从元件5的窗孔5A的顶缘与销1的接触开始,管形元件5和匣9的外壳10和11的总成(与管形元件5相连的)就停止移动。

    此时,所述装置的不同元件占有图1B所示的位置。从此图中可看到,而且更清楚地从图7C的放大上看到,线f支靠在针4(图7B)上,而钩针18则和缝针针眼C在同一水平面上。要注意的是:在此刻,与滑板17连接的销17a是和导槽19的边19a的下端啮合(图2A)。

    一旦匣9的外壳10和11的总成被阻止作轴向移动,缘条13继续作垂直移动,而杆6按相反于弹簧7和弹簧15的动作而在管形元件内部移动。

    只要销17a依然是与导槽19的边19a啮合,滑板17按对应于图2B所示的左极限位置依然是静止的,另一方面,例如,使卡箍22下降的高度显然是相当于导槽19的边19a的长度。因此卡箍占有的中间位置是如此的:即爪22a和22b的V形底座与缝针4的针眼C在约同一高度。

    从销17a与导槽19的倾斜边19d啮合开始,滑板17就按缝针针眼方向由左向右移动,当此销达到边19d的右端时,滑板17就停止移动。

    在此移动过程中,钩针18穿过缝针4的针眼C,卡箍继续下降到下述位置为止,这一位置为两爪(原文前用patte爪,此处用barrette杆,为避免混淆仍用译名爪)22a和22b的V形底座低于钩针18的水平,而钩针仍未能完全穿过针眼:因此,通过钩针和卡箍的移动,使靠在卡箍22上的线段f位于钩针18的下面。

    为了使钩针18能抓握卡箍22两侧的线,只要放松施加在钩针上的垂直拉力,以便在通过由弹簧7和15所产生的返回动作条件下,使缘条13按两外壳10和11的总成方向重新上升。

    在第1阶段中,也就是说,只要销17a依然是与导槽19的垂直边19b啮合,仅卡箍22能移动,在图示右极限位置的滑板17仍旧是静止的:包括在卡箍的爪22a和22b之间的线段f通过其中间部分开始支靠在钩针18体的下面,此线段如图9a所看到的呈V形。

    当销17a与导槽19的倾斜边19c啮合时,滑板17就开始向钩针18的回程的左侧移动。此时,钩针抓握线f并将其传送穿过缝针4的针眼C(图1D和9C)。

    当销17a再处于其起始位置时(图1D),滑板17达到其左限位置,也就是说,当此销与导槽19的倾斜边19c接触时,销就结束了图示的从右向左的移位。

    情况就是这样的,当外壳10和11以及缘条13的总成重新拼接在一起以形成匣9,也就是说,弹簧15恢复到较小张力状态(特别是图2A和2B所示的)。

    从此时开始,由于施加在线f上的拉力被放松,在弹簧7的动作下,包括匣9、杆6和管形元件5在内的总成回复到其起始位置,即匣9支靠在杆-针1上的针4的固定头2。

    从图1E和10可清楚地看到,在卡箍22的爪22a和22b之间延伸的线段f现在形成一长度相当大的线圈,线圈的末端部分由钩针18拉住,且在此钩针与爪22a和22b之间延伸,通过缝针4的针眼C而穿进。

    假定支靠在卡箍22的爪22a上的线段是直接与缝针4的供应线卷筒连接的话,以及假定支靠在爪22b上的线段是接近此线的自由端,可以看到,为了准备使用缝纫机,使用者只需割断例如包含在缝针针眼C和钩针18之间的线圈的右股线就够了。缝线被穿进后,在针眼外的缝线具有一引端(起头),其长度可通过对线施加拉力而增长,而且其长度应该是足够的,以便通过形成针迹(缝纫机所具有的)的钩针而抓握。

    所述装置具有很简单和可靠的功能。因而,所述装置很容易地由视力差的人员操纵,对于视力差的人员来说,将线穿过缝针针眼简直是不可克服的困难,尤其是对残缺人或颤抖特别强烈的老年人来说更为困难。

    此外,要注意到,由于为运用上述装置所必需的力是通过应穿进缝针针眼的线本身而传送的,如果钩针18碰到缝针,特别是因为钩针和/或缝针由于违反操作的使用而变形,以及如果,使用者继续对线施加拉力,则在这些元件能产生附加变形之前,线将断裂。

    当然,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的。

    各种实施例的变体和可能的应用如下述:

    如图13所示,装置的匣9′可安装在管形支架23上,很明显地与实施例图1-10中杆-针1的匣9起同样的作用,匣9′与杆-针1′是运动学地连接的。图13中未示出可伸缩管形元件5和6是安装在管形支架23的内部,挡块1A(实施例图1-10原文为销,含义是相同的)与此同一管形支架23连接。再说,装置的功能在各方面都是与参照图1-10有关的所述装置相同的。图14表示图13的变体对缝纫机24的应用。

    图12表示图1-10所示装置安装在缝纫机25的杆Σ针1上的实施方式。从图中看到其区别在于用于接收穿进缝针针眼的线的匣9以及此匣右侧突出的卡箍22部分。

    所述装置除了以与缝纫机连接作为应用目的外,事实上,此装置可按独立的方式使用,而将线穿进手工缝纫针中。这样的装置示于图11。从图11中可看到管形支架1是固定在柄26中,装置的其他元件如图4所示,只是图中所示的缘条13和卡箍22是在管形元件5滑进支架1之前,和匣9按相反于弹簧7和15的动作而滑动之前。

    其他未图示的变体,可例举如下:

    -回位弹簧7可牢固地连接管形元件5,而不与杆6连接;

    -导槽19可按运动学地连接滑板17和缘条13的销17a,当然,此导槽的轮廓须具有图示的对称形状;

    -钩针18可由所有其他适当的抓握元件取代。例如,进行穿线作业的叉,用于将线推向针眼和穿进针眼。

将线从抓握元件穿进缝针针眼的装置和该装置的应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将线从抓握元件穿进缝针针眼的装置和该装置的应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将线从抓握元件穿进缝针针眼的装置和该装置的应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将线从抓握元件穿进缝针针眼的装置和该装置的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将线从抓握元件穿进缝针针眼的装置和该装置的应用.pdf(2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此装置含有支架,滑动安装在支架内部的管形元件含有滑动安装在此元件内的杆,杆承受固定在支架上的回位弹簧的作用。元件的下端具有配合缘条形成匣的两上外壳,缘条与杆连接,且通过第二回位弹簧与外壳连接。一元件水平地滑动安装在外壳中且具备一握线钩针,钩针的运动是通过与缘条连接的导槽和与元件连接的凸块配合作用而受控的。所有外壳和缘条的相对移动,导致元件引导钩针穿过针的针眼,以抓握所有布置在与元件连接的支架上的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缝纫;绣花;簇绒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