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封型干燥袋纸的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造纸的生产工艺,尤其是涉及采用针叶木浆,阔叶木浆,配用PP纤维、造纸湿强剂、分散剂和中性施胶剂进行成纸后经高温定型的一种热封型干燥袋纸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纸,纸的种类也很多,不同类型的纸采用的原料配方以及制作工艺各不相同。
袋纸的生产要求在于基本原料的选用和结合,使热封型干燥袋纸本身的结构更强,印刷性更好,提供干燥剂包装行业更多地选择。
市场上袋纸也有不少,但都非常专业,采用的原料和制作工艺都不相同,如专利号为200410050681.9发明一种利用玉米秆制造全无氯漂白纸浆生产食品包装纸和文化用纸的方法,以玉米秆或除髓玉米秆为原料,经切断、除尘、预浸、蒸煮、漂白,蒸煮剂以亚硫酸铵和亚硫酸钾或亚硫酸钠为主,硫或硫尿为助剂,尿素和氢氧化钠为缓冲剂,漂白过程以氧气和碱加强的、用尿素或硫尿保护纤维并活化过氧化氢的两段或多段漂白。
又如专利号为200710034973.7一种伸性纸袋纸生产方法,纸浆经配浆、打浆、除砂、调料、压力筛精筛、上网成型、压榨、干燥、卷取、复卷、打包而成,使用绝干质量比为70-100%的马尾松硫酸盐木浆、20%以内多种阔叶木硫酸盐木浆、不超过10%的废纸浆,打浆浓度3.5-4.0%、打浆度25-28°SR,湿重10-15G,上网浓度0.2-0.4%,上网PH值5.5-7.5,在干燥过程中,纸页经伸性装置压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采用阔叶木和漂白针叶木,配用PP纤维、造纸湿强剂、分散剂和中性施胶剂进行成纸后经高温定型,从面层和底层两层面来制造一种使热封型干燥袋纸本身的结构更强、印刷性更好,提供给干燥剂包装行业更好袋纸的热封型干燥袋纸的生产方法。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这种热封型干燥袋纸的生产方法,包括调浆打浆、稀释配浆、圆网成型、复合、烘缸干燥成纸,其特征在于调浆打浆分面层和底层两部分;面层采用针叶木和阔叶木混合打浆,在湿强剂及中性施胶剂配浆后到圆网成型器,输出湿纸页进入复合工序;底层是选针叶木打浆后,稀释到浓度为5%后,加入等量的PP纤维,再加湿强剂混合,并在进入复合工序前加入聚丙烯酰胺。
作为优选,所述的面层中,针叶木浆和同比例的阔叶木混合,即50%漂白针叶木,50%阔叶木混合,成浆浓度为5~6%,叩解度为18±2°SR,湿重10~12g。
作为优选,所述的面层的湿强剂及中性施胶剂配浆,其湿强剂浓度为2~3%,吨纸用量是35~40Kg,中性施胶剂吨纸用量为10~15Kg,在面层加入了中性施胶剂,即AKD,印刷时可多次套印,实现了干燥袋纸可多彩印刷。
作为优选,所述的面层纸浆上圆网成型器的工艺条件为成浆浓度稀释至0.1~0.2%后,加聚氧化乙烯在定量长纤维圆网上成型。
作为优选,所述的底层针叶木和等量的PP纤维混合,针叶木打浆叩解度为18±2°SR,湿重14~16g,和PP纤维混合40分钟以上,浆的浓度调至2%,再按每吨纸用量30kg湿强剂加入混合30分钟,浆浓度调至0.1~0.2%。
作为优选,所述的底层复合工序前加入聚丙烯酰胺,其粘度为80-100S,在低定量长纤维圆网上成型。
作为优选,所述的面层在定量长纤维圆网上成型的湿纸页和底层在低定量长纤维圆网上成型的纸页进行复合,经伏辊两层复合后,在烘缸上干燥并在主温定型机上定型成22-42g/m2的高强度印刷性好的热封型干燥袋纸。
因此,本发明是一种设计合理、工艺科学,采用阔叶木和漂白针叶木,配用PP纤维、造纸湿强剂、分散剂和中性施胶剂进行成纸,使热封型干燥袋纸本身的结构更强、表面印刷性能好的一种热封型干燥袋纸的生产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工艺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参见图1的工艺过程示意图。
首先,面层采用50%漂白针叶木,50%漂白阔叶木混合浆,其浓度在5~6%,经双盘磨打浆后,叩解度为18±2°SR,湿重10~12g;在浆池内调浆浓度至2-3%,加入每吨纸40kg湿强剂进行混合30~40分钟后,再按每吨纸用量10~15kg加入AKD配浆,经调浆浓度至0.1~0.2%后,在高位箱加入PEO,每吨纸用量2千克,经低定量长纤维圆网成型器成型。
同时,底层选用50%漂白针叶木浆及50%PP纤维,针叶木浓度为4~5%的浆经双盘磨打浆,叩解度18±2°SR,湿重14-16g,调制浓度到5%,在浆池中加入等量的PP纤维,混合45分钟后,在2%的浓度下进行下一步配浆,加入每吨纸用量30kg的湿强剂,混合30分钟后,调浆浓度到0.1~0.2%,在高位箱加入稀释APAM,每吨纸用量为2.5千克,经低定量长纤维成型器成型。
最后,面层和底层经伏辊两层复合后,在烘缸上干燥,在高温定型机上定型成高强度干燥袋纸。
上述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说明,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任何对本发明的简单变换后的结构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