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病毒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抗病毒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背景]
温热毒邪从外而来,侵袭机体,可致外感热病。病在初、中期,邪热炽盛,弥漫全身,故发热、体痛,且多见壮热;邪热耗气,故乏力;邪热耗伤阴津,故口渴。
针对以上病因病机以及该病初、中期热象偏重、易伤阴液的特点,治法为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方中大青叶归心、胃、肝、肺经,“味苦气寒,为清热解毒之上品,专主温邪热病,实热蕴结”(《本草正义》),且质地轻清,能透解热邪;太子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归牌、肺经,益气生津养阴,为清补之品,补而不滞,扶正以祛邪,此二者共为君药。连翘味苦,性微寒,归肺、心、胆经,清热解毒,“凡见气分之郁热皆能已之”(《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助大青叶以祛邪,为臣药。羌活味辛、苦,性温,归膀胱、肾经,“其味辛而气升,而性过于散,可用之为引经,通达上下”(《本草新编》),散在表之邪而止痛;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为血中气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散诸经之风,治头痛、颈痛”(《珍珠囊》),此二药皆取其辛为用,取其温以缓和大青叶、连翘的苦寒之性,使全方药性平和,共为佐使药。诸药同用,共收清热解毒,益气养阴之功。
现有的制备方法临床以汤剂入药,患者需煎汤服用,本方临床处方量大,药材中含有较多挥发性有效成分,该类成分不仅易挥发,而且具有较大嗅味,煎煮时大部分散失,药液气味很大,使本方临床应用受到很大局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采用现代中药制剂技术,提供一种主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及各种流行性发热疾病,配方合理、毒副作用小、疗效好的一种抗病毒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抗病毒的中药制剂,包括大青叶、太子参、连翘等原料,其特征在于配方为大青叶200-400g,太子参为200-400g,连翘为100-200g,羌活为100-200g,川芎为100-200g;将上述组分的太子参、连翘、羌活、川芎加10倍量水浸泡30分钟,提取挥发油5h,药液另外容器保存,挥发油以β—环糊精包裹,药渣与上述组分的大青叶加8倍量水提取两次,每次1h,滤过,合并药液,浓缩至1000ml,加乙醇至含醇量70%,放置24h,滤过,挥尽乙醇,浓缩液加水至4000ml,放置48h,滤过,滤液减压干燥并粉碎,加挥发油包合物、糊精至1000g,10%pvp乙醇润湿制粒,烘干,整粒,即得;抗病毒的中药制剂可用于生产抗病毒的粉剂、片剂、针剂、冲剂、溶剂、丸剂、胶囊。
本发明同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对配方深入研究,精选提取精制工艺,除去大部分杂质,降低患者的服用量;采用将挥发油包裹的办法,将嗅味大的挥发类成分包裹起来,使广大患者都能接受。本方解决了以往临床以汤剂入药,且处方量大,难以制成载药量较小的丸剂、胶囊、片剂的缺点。颗粒剂既有汤剂优势,可以被人体迅速吸收,起效迅速;又携带服用方便,载药量大,因此本品适宜制成颗粒剂。该制剂组方严谨,疗效确切,药味少而精,经济易得,有极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地工艺流程图。
参见附图1,1为浸泡,2为蒸馏,3为浸泡提取,4为过滤,5为浓缩,6为静置,7为过滤,8为蒸馏,9为静置,10为过滤,11减压干燥,12为粉碎,13为制粒,14为烘干,15为整粒。
[实施例]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首先将除大青叶外四味,加10倍量水浸泡30分钟,提取挥发油5h,药液另外容器保存,挥发油以β—环糊精包裹,药渣与上述组分的大青叶加8倍量水提取两次,每次1h,滤过,合并药液,浓缩至1000ml,加乙醇至含醇量70%,放置24h,滤过,挥尽乙醇,浓缩液加水至4000ml,放置48h,滤过,滤液减压干燥并粉碎,加挥发油包合物、糊精至1000g,用10%pvp乙醇润湿制粒,烘干,整粒,即得成品。本发明的制备工艺对本专业的人来说是完全可以重现的。